工作经验和教训

2022-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作经验和教训

公司的战略转型:经验和教训

战略转型就是公司到了战略转折点,采取与传统发展不同的、或者说创新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使公司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持续、健康、具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轨道。

战略转型的四个方面

转型对于任何一个成长和发展中的公司都是一种重大的战略选择,转型的成败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战略转型最为关键的是四个方面:一是是否要转型;二是向什么方向转型;三是选择什么时机转型;四是如何实现转型。

一个公司在自己优势行业健康发展之时,如果面对种种机遇经不住诱惑,放弃自己优势行业,转向自认为更有前途的行业,在不该转型之时强行转型,就会失去传统竞争优势,新的竞争优势又迟迟建立不起来,陷入发展徘徊停滞,导致竞争力下降,或是从此走向衰败。北大方正就是从塑造方正辉煌的汉字排版系统领域向不相关多元化领域如金融、钢铁、医药等行业转型,原有的文字排版系统的创新陷入了停滞,丧失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至今仍然在重建主业进程中苦苦挣扎和探索。实际上文字排版印刷系统行业发展远没有止境,除了汉字之外,世界上多文字的排版印刷市场是没有穷尽的,是个近似无限大的市场,只是方正的决策者自身没有认识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和巨大的开发价值,不知道如何去开拓,却在不该转型的时候强行去转型,失去了先发优势行业发展的机遇,导致公司发展的停滞和在主业选择中反复摇摆振荡。

四通公司的两次战略转型的教训

在是否需要战略转型的决策清晰后,向什么方向转型就成为企业迫切需要做出的选择。如果转型方向出现偏差和错误,也会使公司陷入停滞或者丧失传统优势地位。

四通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一再做出错失方向的选择,使公司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已被同时起步和同等名声的联想远远甩在后边。1984年4月成立的四通在创业初期选择的是与联想一样的走技术贸易之路,销售四通打印机和代理电脑销售,在以技术贸易为主的道路上走了10年。四通打印机使中国企业告别用了几十年的铅字排版、蜡纸打印机,用上了有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那种办公自动化带来的快乐和解放的感觉,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司中迅速蔓延。四通打印机几乎占领了中国企业三分之左右的市场,辅之以电脑为高档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当时市场名声和消费认知度比联想要高得多。然而,成就了四通10年的辉煌之后,战略转折在1990年代初期出现了,这是由于竞争和技术的变化引起的。

在1990年代初,四通打印机被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性能的施乐、佳能、富士、惠普打印机所取代,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近乎断绝。然而因技术变化而引起行业产品变化并非四通所独有,这是大多数公司在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这时,准确地识别行业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重塑未来成长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四通在战略转型中可以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在传统打印机领域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使四通打印机不断更新换代,以四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成本领先优势在打印机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打印机市场已成长了20多年仍未衰退,其技术含量却在不断翻新,后进入者如戴尔公司成长为打印机的一支新生力量,可见这个行业的生命力。第二个选择是放弃打印机业务,向新的行业转型。四通选择了后者,这种转型的风险来自于四通对新行业的经验缺失、品牌知名度培育尚需时间、行业经验积累和人员队伍培育的时间、投资巨大、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

1993年四通选择了两个全新的战略转型方向:一是制造业,二是信息化服务。四通先后与国际资本合资兴办了十几家中外合资企业,生产集成电路、照明电器、PC机制造等,大多数失败了。在没有透彻研究清楚战略转型方向之时,四通采取类似于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模式,先后进行100多个大小项目的投资。四通先是尝试向电子科技书刊转型,因客户为高校和出版社,没有支付能力而失败;后又研发与税收合一的收款机,因市场不接受而放弃;投资卫星通讯,受到因特网和移动通讯的冲击,没有市场而告失败。分散投资、多元化经营,主业不清,核心竞争力不明,没有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已在四通集团及其核心企业四通电子1998年以来的业绩持续下滑中得到体现。四通在多元化投资中损失了近10亿元人民币,仍然没有构建起清晰的、有竞争力的主业,可以说第一次战略转型以失败而告终。

四通将战略转型失误的原因归结为产品没有面向大众。四通电子将一直亏损的原因归结为是以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为市场的业务,具有市场狭小的风险(但是四通没有注意到,同样是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市场的戴尔公司,却成长为PC行业的巨头)。于是,四通在新的战略转型进程中做出了面向大众消费的产业领域转型的战略选择,进军网络文化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

2003年12月,四通电子以12.4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黄金搭档公司旗下的黄金搭档及脑白金的知识产权及在国内的销售、分销网络,四通电子更名为四通控股,主业为电子和保健品。2004年8月,四通控股又以6000万元人民币收购以保健品为主业的上海恒寿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随后计划继续收购若干家保健品企业,力求打造中国的保健品行业领导者地位。四通高层管理者认为,保健品的成功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产品销售。四通董事长段永基曾直言,花12.4亿元收购黄金搭档及营销队伍,相当于获取了中国保健品领域里的戴尔公司。

不以产品而以营销为主导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在战略发展和经营模式上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行业,飞龙公司、三株公司都先后倒下了。缺少核心开发技术,无法形成一代又一代更替的产品线,单纯依靠广告轰炸,靠庞大营销网络销售的保健品成长模式,在四通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是否会成功,需要时间来证明。

核心技术的缺失,无法支持四通在打印机行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走向衰败;只靠营销来支撑,缺失产品研发能力的四通保健品业,又能走多远呢?

四通的第二次战略转型的风险已经在多方面呈现:

一是不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战略会失去长期竞争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的观念和对生命科学认识的加深,大众消费对产品自身品质和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只靠营销制胜的机率趋向越来越小。

二是成功战略转型的企业是以对行业有充分的研究和理解、对行业趋势有着超前预见为基础的。保健品是一个传统行业,也是一个产品转换很快的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只有3-5年,如果在产品更新能力方面有缺陷,将会陷于大量的后来者竞争困境。

三是成功战略转型行业基本都是新兴的行业,而不是传统的行业,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一旦成熟后,后来者进入成本很高,进入所花时间很长,对人才和团队要求很高。而保健品是一个门槛很底的行业,进入者很多,竞争强度会很大,跟随者很多,容易成为过度竞争的行业,行业利润率将会逐渐降低。

四是战略转折点出现后,战略转型方向的不确定性和摇摆性,使转型的方向不具备长期发展战略要素。主要有:缺少技术含量、进入壁垒低、消费者讨价还价力量强大、产品生命周期短,这些都是战略转型方向选择中的大忌。

国内外成功实现战略转型企业的经验支持了以上关于战略转型风险和转型成功要素的总结。

“三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选择了标准普尔412家公司进行长达20年的有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专业化“三化”经营模式的实证研究,这是所有的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都回避不了的选择。麦肯锡定义:专业化为单一业务部门营业收入超过总收入的67%;相关多元化为两个不同业务部门相加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67%;多元化为两个不同业务部门相加营业收入低于总收入的67%。麦肯锡对412家公司1980-2000年经营结果的研究表明:专业化公司获取了年平均8%的股东回报;多元化公司获取了年平均4%的股东回报;相关多元化的公司获取了13%的股东回报。相关多元化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产业的生命周期,更适合于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更强的适应性。专业化经营模式比较适应于成熟的市场,这是由于成熟市场无论是技术研发、更新、法律体系、行业规则、市场需求及其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专业化分工更清晰,分工协作变成了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中的某个环节,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取在某个环节上的竞争优势。不相关多元化经营模式更适应于经济转型、体制转型、重大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发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传统经济体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行业重组、产业变动、市场需求转换频繁发生,机会主义的经营成为这种环境下的常态,不相关多元化显然是最适合的选择。

联想与四通战略转型的差异

联想集团与四通公司同时在1980年代初从技术贸易起步,都是在技术贸易进程中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但联想与四通有着不同的战略转型选择。经过二十年发展以后,联想成为与四通完全不同的、世界第三大PC制造公司。

联想第一次战略转型。(1990-2000年)联想从80年代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汉卡,代理销售国外品牌PC,向开发联想自有品牌PC机转型,进入自主品牌PC制造行业。经过10年在PC机制造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PC制造与销售的第一名,联想在中国PC市场最高的占有率接近30%。四通则选择了向多元化领域转型,既失去了市场机遇,浪费了近10年靠卖打印机积累起来的资本。

联想第二次战略转型。(2001-2004年)2001年联想集团分拆成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联想集团向多元化市场拓展。以IBM为目标,向服务方向转型,建设服务的联想,IT服务、信息服务成为主导方向;以三星为目标,向通信方向转型,建设技术的联想,手机和服务成为主导产品,PC和手机的核心技术成为主导方向;以英特尔和微软为目标,向国际化的联想转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突破为主导方向,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这次多元化战略转型核心是建立服务、技术、国际三大方向六大业务群,转型过程持续只有三年,除了PC业务仍盈利外,其他业务大部分亏损,第二次战略转型不成功。而此时的四通则开始了第二次向保健品方向的战略转型。

联想第三次战略转型。(2004年起至今)三年后联想战略转型在2004年又重归PC,在PC行业并购IBM的PC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PC制造公司。

四通则以12.5亿人民币的天价并购黄金搭档公司旗下的保健品生产及销售业务,努力打造保健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仍然是充满风险的博弈。

四通和联想在同类业务领域同时起步,发展的起点一样,市场环境相同,只是战略转型方向的选择不同,二十年后的结果则完全不同。

英特尔战略转型的经验

战略转型对于任何公司都是惊险的跳跃。国际跨国公司也经常进行战略转型,英特尔公司在战略转折点出现的时候,选择了正确的转型方向,采取了适合自己公司能力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型。

1980年代初,英特尔在存储器芯片领域的优势已丧失,日本公司以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存储器芯片抢占了英特尔的市场,英特尔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战略转型的选择。

英特尔是继续在存储器芯片领域竞争,还是向其他产品转型?转型的方向是什么?1985年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和摩尔决定退出赖以创业起家、驾轻就熟的存储器芯片,转向微处理器的生产。这种战略转型方向选择的风险在于微处理器的最大应用者——计算机产业的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格鲁夫做出这种战略转型的决策依赖于对过去的总结和学习能力,观察过去10年已出现过的情况以及对未来10年市场发展趋势准确的预见能力。格鲁夫认为,世界从来不会停止拓展功能强大的芯片应用领域。英特尔公司正是从PC芯片入手,从功能上不断将其升级换代,建立起芯片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英特尔紧随计算机技术对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推出了支撑PC机功能不断更新换代的芯片。在PC市场日渐饱和之后,持续不断地沿着芯片行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逐步走出对PC机的依赖,不失时机地将PC芯片延伸到市场更为广阔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芯片,如手机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领域极广阔,如车用电子芯片、自动化机械类电子芯片、军用电子芯片、航空航天类电子芯片。一切自动化领域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核心是芯片,目前还不会看到芯片行业自身发展未来的尽头。因此说英特尔公司选择了门槛很高的一个高技术和高资本投入,前景非常好的行业。

英特尔的战略转型成功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一是要准确地预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这种准确的预见力是靠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熟悉,以及对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得出的。

二是要明确企业自身在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拥有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上,而不是其他的能力,如销售能力、组织能力等,这些能力只是成功的手段,而不是成功的基础。目前中国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能在世界市场上产生一定影响力,如华为、海尔,靠的是技术的研发能力,这种能力是产品创新的根源。

三是在对行业没有科学准确研究深透之前,不能轻言放弃,转向其它不熟悉的行业。在自己拓展了十几年的行业里获取不了的竞争能力,在其它行业同样难以获取。战略聚焦获取成功的案例远远高于战略分散化。

四是转型的风险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战略观念、战略眼光、战略意识和胆略。这是世界级企业家和小作坊式企业家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正如一句格言所说,鹰有时会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会比鹰飞得高。

五是战略转型是一个过程,需要持久的坚持。转型的方向正确与否,在转型之初是不太清晰的,这不仅要有一种冒险精神,还要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了解、对市场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对行业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公司内部竞争能力做出细致的研究和准确的判断。IBM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转型,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从硬件供应商转变为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软件服务提供商。中国企业战略转型最大的问题是在转型的方向上出现选择失误,造成巨额损失之后又在方向上出现茫然。由于对上述各方面问题缺乏分析,对市场热点只根据表象来判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战略方向随着热点走,热点转换速度过快,在转型中方向选择上犯了错误。

五粮液集团战略转型方向选择的教训

中国企业战略转型在方向上失误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对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不准,相当多的企业都定位于做中国的世界500强、行业第一名等不切实际的超高目标,这些超高目标又成为配置资源、特别是投资的行业选择标准。

五粮液集团战略转型就是因方向选择不准而使转型目标一再调整,致使公司发展缓慢、付出很高的代价,至今仍然在新业务培育进程中徘徊。

五粮液1997年组建集团至2000年,战略方向由单一酿酒业转向相关多元化,向产业链下游的印务、模具制造、塑胶加工业延伸,这些业务都是五粮液酿酒业务链的某一环节,市场内部化程度高,协同效应很强,这次转型基本上是成功的。

2000年以后,五粮液从与酒业相关多元化向不相关多元化转型,如成立制造中成药的宜宾制药公司,目标是成为亚洲一流的制药公司;组建研发和生产电子元器件和信息材料芯片的鹏程电子器材公司,目标是做中国的英特尔;组建日化公司,生产洗发水等日用化学品,目标是成为日化行业领导者;组建汽车配件公司,从柴油发动机制造起步,逐步延伸到整车制造;在酿酒制造业延伸至酒精、威士忌、葡萄酒,构建完整的酒系列产品布局。2000年后采取的不相关多元化的战略转型决策源于五粮液集团的中期战略目标:2010年左右进入世界500强,打造饮料食品行业的航母。五粮液集团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经过产业整合、产业扩张,进入白酒、果酒、饮料、食品加工、物流、生物制药、IT、金融等领域,实现资产规模1000亿元、品牌价值1000亿元,销售收入800亿元,利润80亿元的目标。战略目标是宏伟的,但是却不符合五粮液集团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也极大地超出了五粮液自身的实力。

从外部环境看,五粮液对拟进入的众多行业市场容量、产业发展前景、竞争强度、整合可能性、进入和退出的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盲目地进行投资。从五粮液自身能力分析,五粮液除系列酒之外,其他行业的进入能力均不具备,这些能力缺失涉及到技术、品牌、营销渠道、业务整合能力、管理控制系统、业务运作流程、文化整合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人才队伍。五粮液集团地处川南地区,市场狭小,腹地缺失,难以形成辐射力,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形成与国际企业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都构成了五粮液集团选择不相关多元化战略转型难以成功的基本要素。

五粮液集团在内外部条件都不具备的条件下向不相关多元化方向转型,其结果是“亚洲一流”的制药公司已关闭,酒精生产线已停工,亚洲威士忌项目停产,芯片制造项目已停止,环球塑胶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柴油发动机项目还没有建成就已下马,这次战略转型在付出10多亿元投资的代价后,依然在原地踏步,经营主业仍然是五粮液系列酒,进入世界500强已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IBM战略转型方向选择的经验

战略转型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转型方向选择的对错和转型能力的高低,转型持续过程中成本承受能力的大小,以及转型的创新方式的多少。这在IBM持续10年的由硬件供应商向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软件提供商的战略转型和中国2003-2004年家电企业向汽车业转型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IBM的战略转型发生在1990年代初的连续三年亏损,原有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向出现危机之时。IBM战略转型选择的方向是要从硬件供应商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软件供应商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大约持续了10多年的时间。在长期的转型过程中,IBM首先是进行员工和管理层观念上的转变,在1990年代初期就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树立服务意识,倡导服务创新的原则,形成服务也能创造价值的观念;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建立专门以提供服务为主业的经营机构,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进行了大幅度业务调整,为了专注软件与服务业务,将硬件制造业务不断减少,在将硬盘业务出售给日立公司之后,又将成就了IBM世界级巨大声誉的PC业务出售给联想,目前服务业务在IBM经营和盈利结构中占有超过60%的比重。

转型成功不仅在于战略转型目标设计的正确,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战略的能力,执行力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能力。IBM在1990年代就向企业提供ERP软件和为企业解决各式问题方案的服务。IBM看到计算机应用领域里的服务需求是巨大的,服务的潜在需求客观上需要IBM这样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公司来开发和满足。IBM认识到了这种需求的价值,进行战略转型,运用IBM的品牌、影响力、雄厚而又强大的技术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多方位的服务,成功地将潜在的价值开发成为现实的价值。

中国家电企业向汽车业战略转型的教训

2003-2004年中国家电企业掀起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浪潮。这种进入的外部因素是家电业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微利、产品同质化、竞争方式同质化、缺少核心技术、产品无法实现创新。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家电企业纷纷探索摆脱困境的战略方向,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汽车业。这种选择的诱因是2002年以来轿车产销量的爆发性增长,2002年突破200万辆,2003年达到300万辆,年增长率50%左右,利润也高得惊人,汽车行业利润率高达15%-20%。

2003年10月宁波奥克斯空调公司与沈阳双马汽车公司合作组建奥克斯沈阳汽车公司;家电业美的集团与湖南三湘客车厂和云南汽车厂合作生产整车;江苏冰箱生产企业扬子集团转型制造汽车;浙江万丰奥特在上海组建万丰客车公司;宁波华翔集团收购河北中兴皮卡,进入商用车制造;以生产空调为主业的江苏春兰集团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生产重型卡车;新飞冰箱公司进入专用车细分市场;浙江萧山的中誉集团收购了湖北万通汽车公司,生产高档商务车和SUV;深圳的手机电池制造企业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规划年产20万辆轿车和电动汽车;宁波制造手机的波导与南京汽车厂合作进入轿车、商务车制造;夏新电子与南汽合资成立南京君达汽车有限公司。

需要高技术含量、高额资本投入的汽车制造业真的能成为众多家电制造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吗?200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迎来了过度投资的寒冬。汽车生产总量突破500万辆,但增长率同比下降,利润率增长降低,价格战在高、中、低档轿车中已全面展开,大量的小型汽车制造厂已没有利润可图。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持续的高额投资、过度的市场竞争,逼着家电企业退出汽车行业,2005年3月奥克斯退出汽车制造业;2004年9月波导宣布退出轿车生产领域;2005年1月夏新电子撤出汽车制造业。不到三年时间,经历了家电企业的大量进入和相继退出汽车制造业的周期。这种战略转型的选择留给我们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是这些企业将介入家电的模式复制到汽车制造业,而两个行业运作规律并不相同,引致企业战略转型失败的必然结果。中国家电业起步是在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条件下,靠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进行引进、复制、研发、提高,依靠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便宜和市场的广阔而成长起来的。中国的汽车工业同样是引进生产线和技术,但采取的是合资生产方式,将国外汽车制造技术和工艺与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及广大的市场结合,走的是用市场换技术的路线。这说明汽车制造与家电制造在技术的复杂程度方面不是在同一层次上,家电业的发展模式难以在汽车制造业复制。

其次,家电与汽车的经营模式不同。家电制造初始投入资金额较少,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元投资都可以引进一条或数条生产线,引进生产线和进口零部件就可以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家电产品;而汽车制造业是属资金密集型的,初始投入资金额巨大,除了引进生产线外,还要引进相应的管理模式、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巨额和后续不断的投资给进入汽车制造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以生产家电为主业的公司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

第三,市场容量不同。家电是一般的消费品,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市场容量巨大。目前汽车是公务消费或家庭奢侈性消费品,大多数人不具备消费能力,中国汽车未来市场容量潜力巨大,现实容量却相对狭小。

第四,汽车制造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更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中国汽车业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际汽车跨国公司手里。中国汽车工业只能走以市场换技术之路,与国际汽车公司合资,拿来技术先运用,再吸收消化、改造提升和创新,这是现实,而这一周期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并不是个急功近利的行业,是一个靠长期投巨资培育的行业,以家电制造业短期盈利模式复制不出中国的汽车工业。

只看到汽车行业的高利润,却没有了解汽车行业的特点及进入这个行业的必要条件,就进行战略转型是盲目的。不具备经营汽车行业的竞争优势,将经营家电行业的理念和运营模式移植到汽车制造业必将遭到失败。

(作者为中国海外集团战略发展部主任)

作者:林 叶

第2篇:变电站接地设计若干经验和教训

摘 要:近些年来电力系统容量在不断地增加,变电站面积却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对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该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在变电站接地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就接地工程设计问题以及部分降阻措施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展开粗浅的探讨,以期为营造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地网提供有益的铺垫。

关键词:变电站 接地设计 电阻率 降阻

现如今伴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地短路电流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对接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到变电站用地面积的影响,使得许多变电站在选址时只能选择在高土堆电阻率地区,也就使得变电站的接地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也正因如此,如何做好变电站接地设计工作则俨然已经成为电力工作设计人员所面临的首要课题。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参加变电站工程施工设计的实践经验,就变电站接地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与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1 变电站接地工程设计问题

1.1 测量土壤的电阻率ρ

在计算并设计接地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土壤电阻率ρ值。尤其是在现实情况下的土地分布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就使得土壤在分布上往往极为不均匀且不存在任何的规律。所以,仅仅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所得的土壤电阻率ρ值为依据,进行接地工程设计,其所得设计结果与实际情况所得结果存在着极大的差值。也正因如此,要想测量出准确的土壤电阻率ρ值,就必须从不同的水平方面入手对土壤电阻进行测量,进而找出土壤电阻率ρ值最低的方向,并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向着这个方向优先延伸地级。

1.2 确保变电站接地电阻规定的有效执行

结合电力行业标准对有效接地、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变电站电气装置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般情况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都应该符合式(1)的要求。如若接地转子的接地电阻不满足式(1)的要求时,那么此时则可以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对接地电阻进行增大,但是增大的数值不得大于5 Ω。

Rd≤2 000/I (1)

式中:Rd为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I为计算用的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

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110 kV以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接地电阻数值的取值,运行人员往往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认为,流入接地装置的入地电流无论是大,还是小,在接地电阻取值上都必须确保其在0.5 Ω以下,可以说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另一种则认为只要將接地电阻控制在0.5 Ω以下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对于接地电阻大小的确认,应该根据接地装置流过接地短路电流入地时,接地装置的电位不超过2 000 V为基准,并且充分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使得变电站能够拥有足够安全的电位。

同时,正确计算出基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入地短路电流I与接地电阻、接地线的热稳定、设备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计算等都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所以,在计算入地短路电流的实际过程中,我们首先计算出最大短路电流Imax,主要是根据在最大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短路阻抗所计算得出的设计平均电网非对称故障,具体计算,如下所示:

I=(Imax-Iz)(1-Kf1) (2)

I=Iz(1-Kf2)

式中:I为计算用的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Iz为最大接地短路电流流经变电站接地中性点时的最大短路电流;Kf1、Kf2为变电站内、外短路时避雷线的工频分流系数。

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些电力施工技术人员会将接地短路电流直接当成是入地电流,而不再考虑架空地线的分流以及变压器中性点的分流,也就在计算的过程中造成了对接地电阻盲目的高要求。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要按照式(1)的要求计算出基地电阻,并且按照式(2)的要求计算出入地短路电流,进而准确确定出接地电阻。

2 变电站接地工程设计中部分降阻措施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2.1 利用自然接地体降阻时应做好事前规划工作

众所周知,变电站可利用的自然接地体主要包括以下4种:第一,变电站的主控楼以及高压配电室的混凝土基础;第二,各类设备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第三,架空输电线路的地线-杆塔地系统;第四,地下掩埋的金属自来水管以及有金属外皮的电缆。因为它们的分布较广且较为密集,所以在接地工程中均可起到均衡电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接地工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接地体达到降阻的目的。而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些自然接地体就必须做好事前规划工作。尤其是接地图纸通常情况下要比土建施工图纸出图晚上很多,所以,在进行电气设计与施工之前,首先应该和土建施工人员做好沟通,进而更好地了解土建基础结构,确定哪些自然接地体可以被利用,进而在移交资料的时候向土建施工人员提出增加这些自然接地体的要求,与此同时,土建施工人员也可以按照相应的电气要求为其留好必要的引出线。

2.2 在水下接地网敷设过程中要做好水体电阻的核实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水就是最好的导体,也正因如此,如若变电站选址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其附近又有水源,那么势必会往水源处敷设接地装置。但在这个过程中水源的电阻率往往会被接地设计人员所忽视,可是即便是有水,也并不是意味着低电阻率。所以,我们还必须在水下接地网敷设设计时做好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水工建筑以及那些与水有接触的金属部分,其作为自然接地体要进行充分利用。并且,还要在焊接水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内绑扎钢筋网的交叉纵横点,使地网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

第二,如若单单利用水工建筑作为自然接地体,无法满足降阻需求,那么就应该在水中敷设外来接地装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水中敷设的外来接地装置应该尽可能固定在水源流速较低或者是静水之中。

第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Φ12圆钢,焊接出一个外缘闭合的矩形水下接地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矩形网内纵横连接带所构成的网孔不得多于32个。针对水下接地网的接地电网RW,我们可以利用式(3)进行估算。

RW=Ksρs/40 (3)

式中:ρs为河水的电阻率;Ks为接地电阻系数。

3 结语

变电站接地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看似简单,其实际上却是最为复杂、关键。尤其是伴随着近些年来,变电站用地面积的日益紧张,致使绝大多数的变电站选址只能选择在高土堆电阻率地区,更进一步加剧了变电站接地设计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设计工作人员在变电站接地设计工作上要更加严谨、仔细地做好接地设计工作,更加认真、专业地做好接地施工工作,进而通过电力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且高效的接地网,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臻奇,蔡翔,易浩,等.考虑接地电阻特性影响的差异性杆塔接地设计[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31(4):168-174.

[2] 皮中华.浅谈220kV以下变电站接地设计[J].才智, 2010(5).

[3] 丁小东.电子设备的接地和接地设计[J].环境技术, 2001(1):32-36.

[4] 赵怀科.关于接地和接地设计[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1990(2):42-45.

[5] 常捷.浅谈建筑物的防雷与接地设计[J].民营科技, 2013(1):226.

作者:蔡文婵 许爽

第3篇:中国电力行业规制的经验和教训研究

摘 要:介绍中国电力行业规制历程,结合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现阶段改革成果和不足;探讨应打破电力行业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格局,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关键词:电力;垄断;规制

1 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电力行业一直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国有垄断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对电力行业放松了规制。主要是分解发输配售的一体化结构,在发电和售电环节方式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以扩大竞争范围。在可竞争的环节和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尽量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而在输电和配电领域不仅不放松规制,反而加强了规制。为了解决规制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规制无效率政府实施了价格上限、特许投标等激励性规制手段,以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价格。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学者认为自然垄断行业是那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因而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是不稳定的、破坏性的、不适宜竞争。随着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自然垄断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1982年报摩尔、盘扎尔,首次用了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系统论证了自然垄断行业。所谓的成本次可加性是指一家企业提供整个行业产量的成本低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范围经济就是针对多种产品而言的,如果一家企业生产所以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那么该企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而且电力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所以在电力行业内不宜引入多家竞争者。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电力行业因为没有竞争压力即容易丧失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又往往利用其垄断者的地位制定垄断价格牟取暴利。政府出于对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效率两方面的考虑,只能对电力行业进行严格的规制,限制潜在企业进入,同时设定一个低于垄断价格的规制价格以平衡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

由于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有关问题研究比较晚我国研究成果比较少。我国电力规制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在对电力行业的规制中还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并且常常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和法律手段。(2)我国的电力行业还面临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不足的问题,电力的供给必须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既要考虑电力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提高电力企业效率的问题。对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和秩序建设构建阶段、电力供应相对不足的国家而言,草率的放松管制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导致大量混乱和无序的状况。我国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本质上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国际上不少国家的电力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向我国这样一个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电力规制改革,以前还没有有过。因而改革意义相当重大。

总之,电力行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现状、政府规制水平的不足以及我国面临的经济转型,要求对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背景下就如何进行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力行业规制历程和方式、规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规制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进行探索。

2 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历程

2.1 第一阶段: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1949——1985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为,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即是电力行业有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管理机构,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又是电力行业唯一的生产经营者;还是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负责投资建设电力项目并取得收益。在此期间,虽然电力行业主管部门多次调整和变更,但是并未脱离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的体制框架。

2.2 第二阶段:政企合一、发电市场逐步放开(1985——1997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府的管制政策有所调整,再发电市场引入了许多投资者,结束了发电市场独家经营的局面,但原有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方式以及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并未得到改善。为调动地方、企业、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办电的积极性,缓解日益严重的缺电局面,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并实行了“新电新价”政策。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管制政策的部分调整,试图通过放松发电市场准入及改革上网电价制度,创造发电市场的投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带来了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极大地激发地方政府和外资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基本得到缓解。二是打破了多年来国家垄断的市场结构。

2.3 第三阶段:政企分开、实施深层次体制改革(1998年至今)

此階段实施的改革开始涉及电力行业的深层次矛盾,重点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适时在五省一市进行以“厂网分离,竞价上网”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为了解决政企合一的体制性弊端,199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将原电力工业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到经贸委,着重解决电力行业政企不分问题。经过此阶段的改革,电力行业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电力公司仅仅是一个生产厂商,但是依然保持着垂直垄断的格局。原政企合一下垄断体制的“双重矛盾”转变为行业垄断这一主要矛盾,国家电力公司拥有全国46%的发电资产和90%的输电资产。但这种格局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新的电力改革方案的出台,这种垄断趋势很快被打破。

2002 年,国务院出台《电力改革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我国电力体制将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原则。理顺电价机制是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电价体系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首先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对于仍处在垄断经营地位的 公司的输、配电价,要在严格的效率原则,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条件下,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最终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销售电价。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公司重组,成立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国电力投资)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2003年3月,电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 向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管理的转变。

3 我国电力改革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

3.1 从国家办电到多家办电,形成了多家竞争办电的格局

3.2 实施多家办电的电价政策

陆续推出高峰低谷电价,丰水期和枯水期电价,鼓励用户多用低谷价、丰水期电力以减少电网调峰困难,降低电力交易成本。进行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各地电网企业按照差别电价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电炉钢6个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定价。

3.3 从各地分散供电向全国联网发展

改革开放后,加强了电网建设,建成了一批500千伏的骨干送电工程,使各跨省电网联系大大加强。三峡电力以实现了华中电网与川渝电网、华东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互联,并将逐步推进全国的联网。

3.4 从政企不分到政企相对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虽然这些改革在打破垄断和实现投资多元化方面迈出了实質性的步伐,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与改革初衷相违背的问题。第一,改革本质上是体制内改革,即电力改革后电力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改革不过是按照地域分工进行的重组,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竞争,区域性垄断代替了全国性垄断。第二,尽管电力领域逐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电网公司仍由国家垄断经营即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即使非国有资本进入电力领域,在竞价上网环节往往难以获取与大型国有发电集团同等对待遇,加之电厂投资的沉淀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一旦因为非价格歧视而无法上网,其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这使不少非国有资本对进入电力行业持谨慎的态度,其结果是电力供应不足或成本过高。第三,投资宏观调控中的重复建设和电力有效供给的难题仍难以解决。一方面,电荒的存在要求增加电厂建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又多为国有资本,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防止供给过度,造成电力过剩,又要严格控制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旧体制弊端在新体制下依然存在,真正理顺电力投资体制还需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2004年,批准新建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6000万千瓦,而实际开工却达到了1.8亿千瓦,违章开工达1.2亿千瓦。第四,我国电力规制还有其特殊性。我国的电力行业是直接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下来,这就决定了我国对电力行业的规制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表现为一种人为垄断或行政垄断。而西方国家的电力行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自由竞争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上的垄断。我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成熟的规制制度,政府对企业的规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制,而是决定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在进入规制方面主要以、依赖行政力量阻止其他厂商进入。

4 电力行业规制经验和教训

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应以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主线。电力行业改革的核心是电价改革。而电价改革的核心是尽快形成合理的输电价和合理的电价结构,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容量电价的基础性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既要做到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又要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通过市场来配置电力资源。结合这么多年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情况,应吸取以下经验和教训:第一,要完善和健全法律。电力改革是体制改革,它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涉及到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与某些利益集团相冲突,所以,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第二,电力市场的参与者不能过少,太少了容易引起寡头垄断,但也不能过多,太多了难以管理。要有足够的发电公司参与竞争,我国现有5大发电公司,就我国国情来看,发电公司的规模总体仍然偏大,一些公司在个别领域内占有的市场份额非常高,形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非常大。需要制定严格的管制措施和法规来遏制操纵市场行为。第三,电监会要积极实施有效的监管,更好的为市场指明方向。第四,由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及电能不能储存、要求实时平衡等特点,电网运行仍需集中管理;同时需合理地进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建装机容量和新建输变电工程。第五,在制定电价机制时,应先采用简单实用、透明度大的办法,再逐步向原理先进、比较复杂的办法过渡。结合中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应根据不同的电网采用不同的具体的定价方法,我国电网规模大,不同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的结构差异很大,因而在输、配电价定价上,应因地、因网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第六,妥善处理已有的长期交易合同,使得有关的合同双方能积极支持市场运行。第七,市场化的理念要贯彻市场设计的始终,供求关系不能被分离,需求和供应应充分参与市场;要加大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时跟踪市场,把握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著:中国反垄断案例研究 [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戚聿东著.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李良兴

第4篇:SIP点滴工作经验和教训总结

(2013-09-10)3650SHHXHelbakoNingbo Huaxiang ElectronicCo.LtdBillliu)

今天帮bill liu做很简单的tender submission receipt,为下午的开标会议做准备,一共四家总包,被邀请投标,其实这个receipt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今天做的很不好,主要体现在1,字体格式要统一,整体协调。

2、office办公操作需要加快速度和准确性。

3、做receipt时对contactor的资料阅读不仔细,把投标人的缩写写错,以后一定要加强相关资料的阅读能力,做到耐心细心,胆大心细。

4、对word中页脚的修改也是个大问题今天,自己只是在在页面内修改,保存后又恢复原来样子,应该另存修改文件名,然后再页脚处更新。

5、时间表示错误,下午一点半写成13:30pm,pm只适用于十二小时制,所以应该为1:30pm。好糟糕的一天,必须吸取教训。

文件扫描:流程性操作,及时没用过,只要按步骤来很简单的,要增强新事物的动手能力。

(2013-09-11)3650 SHHXHelbakoGC tenderproject teamand organizations)

今天做的这个team and organization 其实就是信息的汇总整合和分析,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对投标者的标书的内容理解要透彻,专业,分析需要客观,并且需要渗透到标书内容的精髓,分辨出施工单位的质量,这个需要有专业性的素质,尤其是对施工单位的组织结构的理解要透彻。

(2013-09-12)3650 SHHXHelbako

今天好囧,word中cell插入多条斜线头一开始竟然不会,由于版本问题,这个word表格菜单下没有插入多条斜线头的按钮,用画图的直线用具只能画一条,最后得出只能用insert中的shape中的line命令,这些都是很简单也最常用的,其实在一个正规的外企中办公,office,ps,autocad等软件的娴熟运用是最好的能展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方式,工程经验和知识的展现需要一个长期的on-going的积累过程,但是这些职业能力将直接展现你的办公效率,昨天帮bill做那个tender submission receipt 出现的那么多错误,给别人的印象真的比较差,这个是个警示,希望利用周末时间要快速的提高,这个是基础,也将主导人脉和工作事物的资源导向性,好好把握,像张辉哥哥说的那样,可以犯错但是同样的错误绝对不犯第二次,bill liu那个submission receipt犯了四次,真的要好好反思。

第5篇:装修的经验和教训

1、减少开放式陈设。为了减轻大扫除劳动强度,为了居室长久的美观整洁,开放式陈设能减少还是减少吧。笔者英式乡村混搭风格的居室里,书柜、餐边柜、瓷器柜、电视柜几乎都是开放式设计,还有分布于各个房间的隔板、隔架……如果重新装修,我会为那些柜子装上门板,至少是玻璃门。

2、尽可能多地开发储物空间。笔者于八年前装修时用钢架龙骨加石膏板的方式在两居室户型中隔出一个单独的空间,作为衣帽间,这一改变户型格局增加储物空间的做法在当时是大胆和有先见之明的。然而,依然不够!你永远不知道经年之后你会增加多少衣物,多少家居用品,所以,储物空间要尽可能多、再多。

3、选择箱式床。床下是不可浪费的储物空间,即便在床架床下用上规格整齐的储物箱,储物箱与储物箱之间、储物箱与床板之间仍然有空隙,藏污纳垢现象依然严重。一体设计的箱式床对于小户型家庭来说,非常实用。

4、使用壁纸。如果你还在墙漆和壁纸之间犹豫,我的建议是壁纸。不谈装饰效果,只从清洁和维护的角度,壁纸不会开裂,壁纸沾染上灰尘后用湿布一擦即可。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电视机、暖气等散热电器会熏黑墙壁,对于这种熏黑,壁纸比墙漆清洁起来方便太多

5、在细节处做更多人性化考虑。诸如窗帘挂钩这样的细节,不知道有多少装修新人会考虑到它的手感、使用寿命、方不方便挂取窗帘等。多在细节处做多一分人性化考虑,在日后使用、清洁时就多一分便利、一份好心情。

6、门窗尽量选择质量好的。大部分商品房,外围门窗都是开发商统一配置,外观和质量没得选择。笔者并不鼓励再花金钱自行更换(那实在是资源浪费),但在装修中增加的部分,比如内部房间门、隔断门等,应尽量选择隔音、隔热都上佳,且推拉顺畅手感好的。因为每天需要多次的开启、推拉,门窗几乎是房子最易耗损的部分,同时安装上后又不便更换,所以应用高质量产品保证长久的使用舒适性。

7、基础装修为先。在进行装修预算的时候,人们习惯面面俱到,从基础装修到家具到后期软装,

kfk 网站 t62vhn.COM

一应俱全去分配装修预算的结果是在总预算有限的形势下,各个方面都只能退让、压缩。笔者的建议是,房子的基础装修,那些做上不易拆解的部分,一定要保证质量上乘,比如水电路改造、墙壁、地板、卫浴洁具、橱柜灶具、推拉门等等,尽量不要以品质为代价来压缩预算,试想其中一样日后在居住中损坏不得不更换,该是一件多么麻烦和糟心的事情,而更换家具和软装则方便多了。所以,家具和软装在有限的装修预算下,应让基础装修先行。笔者在这点上有清晰的思路,家具和软装并没有着急完善,而是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添加、更新,最近一次家具,是一年前添置的衣柜。居住八年,房屋从墙、地,到厨房、卫生间,经过清扫后几乎还是新的。相反,与笔者同期装修的朋友,听说后来有墙皮剥落的、地板鼓包严重需更换的等等,甚至不得不重新装修,这就是为基础装修投入不够付出的代价。

kfk 网站 t62vhn.COM

第6篇:无锡招商经验和教训

一、无锡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和教训

(一)无锡招商引资取得的成绩

根据县委安排,我们于2007年7月赴无锡市崇安区挂职锻炼,我被任命为通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挂职期间,我直接参与了通江街道办事处安排的相关工作,深入无锡市部分开发区、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他们的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仔细研读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努力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以求获得更大的收获,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在无锡挂职的二个月工作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锡的招商引资工作特点鲜明,成绩显著,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实现GDP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到位注册外资达到27.5亿美元,同比增长37.1%。“三谷一基地”(硅谷、液晶谷、药谷和动漫基地)项目到位外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市“三谷一基地”项目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0.62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由19.8%增长到38.6%。增资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新批增资扩股企业46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8个。协议注册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85%。新批世界500强项目数超过全年计划:全市新批16个世界500强外资项目,比上年全年多5个,其中日本富士、法国法液空、美国康明斯、美国国际纸业是第一次在无锡投资的500强企业。其中由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占2/3股份)和欧洲意法半导体(1/3股份)共同投资兴办的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从2003年4月寻找项目源,历经招商、洽谈、报批、建设和融资五个阶段最后终于落户无锡新区,成为无锡发展史上惟一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核准的工业项目,也是江苏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落户,体现了无锡科学的招商理念和全新的招商方式,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无锡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其做法和经验可圈可点。我们与无锡相比客观条件虽然不尽相同,不可能通盘移植,但理念上的启迪及适合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无疑会使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少走一些弯路。

(二)无锡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无锡能够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与其优良的发展环境、灵活的招商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是分不开的。学习研究无锡招商引资的做法和经验,对于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我县来说,有着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经验一:合理的产业功能定位是招商引资的关键。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有它独特的发展之路。无锡在发展初期就注重了园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合理规划。根据区内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产业优势明确了园区功能和产业定位,以防止由于产业同构和产品雷同所带来的市内重复建设和自相竞争,形成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有机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特色,突出先导产业大项目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例如无锡新区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等7个与软件、IC相关的国家级或省级品牌,培养了大批软件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如今,软件设计及外包、

数码动漫、IC设计已成为新区三大特色产业。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无锡避开与苏、昆的省内竞争,侧重于以日韩资本为招商主攻方向。现今进入无锡园区的外国资本30%以上为日韩资本,其中全国1/6的日资在无锡。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腾笼换鸟,在淘汰传统企业的同时,加快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例如,在今年6月开园的无锡创新创意产业园,现已聚集了清华紫光、好莱坞数码、天龙动画等二十多家企业,而这个园区的前身则是以化工、制造业为主。

经验二:抓好经济园区环境建设,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经济园区是以利用外资为主线、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旨的对外经济承载体。而要把外资引进来,并做大做亮,必须有一个适宜外资运作、硬件完备、软件优良并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大车间”。走进无锡经济园区,无处不可以感受到环境建设的耳目一新。园区有着共同的理念:那就是环境是园区发展的基础,需要不断提高层次,不断扩充内容。硬环境不仅要实现“九通一平”,还要打造“数字环境”、“生态环境”;软环境不仅要完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还要打造园区文化环境,形成对外全方位展示、优质保障体系、零障碍服务的优良的整体环境。无锡园区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大手笔规划环境建设目标,倾力培育生态和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人文和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城市综合发展环境等立体环境优势;重点强调环境的效率性,突出抓服务的配套性和延展性,即走“财政上缴,权利下放”的路子,融洽了与工商、税务、海关、技监等区外部门的关系,增强了服务的配套性。服务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为外商排忧解难,以情感人,以诚引资上;无锡在建立海关直通点、公共保税仓库等优化物流通关环境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建立了由市、区28个职能部门入驻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由国税、地税、银行组成的联合办税中心,建成了无行政收费的“零费区”,连续多年被英国《企业预测》杂志评为亚太区投资环境最佳工业园区。

无锡经验说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出资本,出效益,环境建设无止境。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不断创新环境优势,始终保持较高的环境竞争力。

经验三:无锡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创新工程来抓。无锡人认为招商引资是大学里没有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动态的、综合性的科学,是各种学科综合运用的极致,必须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方法。无锡的招商引资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果,与他们不断采用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是分不开的。在招商引资举措和方式上,无锡也积累了颇多经验。诸如:一是明确引资思路。构建产业招商思路,在完善环境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政策设臵,坚持宁缺毋滥原则,重点引导产业相关性资本进入,形成产业对外资的快速和发散式吸引,创出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构建文化招商思路,将园区文化作为园区灵魂,给予精心设计和着力培育,确立鲜明的园区形象展示和高品位的理念传达,以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行为识别,以此吸引外商视线继而取得文化打动的效果。二是优化招商举措。主要表现为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在管道选择上,除了保有传统招商管道外,无锡还注重另辟蹊径,重点拓通国外对口行业组织管道和国际顾问咨询委员会等社团招商管道,充分利用他们与企业资本接触密切且直接的特点,按

照国际惯例实行委托招商,增强了招商的专业化程度和成功概率;在招商技术手段上,注重个性化招商,针对日、韩、台、欧美不同资本的不同禀赋和产业、文化特点,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引资策略,因资而异,投其所好,结合资本区域定位,有重点、有效率地进行招商。面向资本流动频繁且信息量大的大城市、面向日韩台资密集地区、面向主要竞争对手,建立起了覆盖面大、通畅性好、科学而集约的国内外招商网络;在招商方式上,积极尝试现代手段的运用,注重发挥网络招商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在线招商与离线招商相结合,在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宣传园区,提高网上知名度的同时,寻求与国外建立网上联系通道,蓄养网上招商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验四:不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引资使地方经济强大起来,而创新才能使经济活起来。无锡经济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好中求快,在优中求进,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注重了经济发展的转型:一是推动由GDP向GNP转型,冲破发展模式的“围城”,充分地开拓和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市场,更快地“走出去”发展无锡;二是推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在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推动由“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型。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坚持走开放型、应用型、自主创新、科技创业之路。四是推动由重视经济增长向重视社会全面进步转型,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陷阱,坚决把发展的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注意力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验五:失地农民的妥善安臵是招商引资稳定发展的保障。经济园区占用土地,涉及到农民的生存出路和切身利益,如何安臵失地农民,关系到园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宁稳定。无锡在对待失地农民的问题上也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主要做法:一是将失地农民问题摆上重要日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的补偿政策和安臵政策。对用地各种补偿既不挪用占用,也不分光吃净,合理安排配臵资金的使用;二是按照城市小区建设标准整体规划农民新的居住区,采取统一建设和自拆自建相结合方式,使农民住房既能满足需求特点,又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促进农民生活消费习惯尽快向城市化转变;三是妥善解决缺少劳动能力农民的生活出路,采取土地换保障的方法,或养起来,或进入社保体系,给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给农民留有土地余地和资金余地,鼓励农民通过兴办民营企业、自建标准厂房出租等途径增加创收,改善生存条件;五是设立多种服务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区内就业,同时,积极沟通外商投资企业,鼓励他们多吸纳劳动力,帮助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六是根据农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低的状况,组织好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走出市门,走出省门,开拓更宽的就业门路。

无锡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教训:无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企业带来的污染重视不足,给当地的生态和居

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二是当时的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导致重复建设多;三是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土地粗放经营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今后在工作中要吸取他们的这些教训,避免造成严重的失误。

二、我县的现状及拥有的优势和不足

(一)现状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资金,谁有资金,谁有投入,谁就发展。这是一个人所共识的基本常识。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有资金的投入,可是对我们望城大多数地方来说这一点非常困难。一般说来资金投入的渠道有五个方面,一是金融部门的投资,二是财政投资,三是企业自身的投资,四是民间资本投资,五是招商引资。我们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我们望城的资金情况。

1、金融部门的投资。金融部门主要是以信贷的形式向企业投资,工、农、建、商四大银行的大额贷款权限基本上收到省级分行,县级银行无权向外大额贷款,必须在实物、实价抵押下,方可贷几万元,可这些小额贷款,根本无法解决我县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

2、财政投入。我县200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刚刚达到10亿元,可见财政投入也有限。

3、企业自身投资。从望城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企业只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不可能拿出几亿元、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来投资。

4、依靠民间资本投资。望城民营经济本来也不很发达,有钱的小老板不少,可是一下子能拿出几千万元、几亿元投资的人不多。民间闲散资金也不少,可是我们没有好的金融运作中介公司,无法将散在民间的资本集中投资。所以,民资目前也指望不上。这四条路对我们来说都行不通,这样就只剩下一条路第五条路了,就是利用外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资金,这是赖以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再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经验表明,谁抓住了资金,就抓住了发展,对望城来说抓住了招商引资,就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就抓住了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招商引资,才是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措施;只有招商引资,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招商引资,才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明智选择。

(二)优势

望城是长沙市的后花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独有的自身优势。特别是长沙发展重心西移,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我们可以更好地借助省会的信息流、资金流、产业流,借梯上楼、借势发展。我县建立了科学的招商专案决策机制,在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办企业能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保护支持。

(三)不足

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态势很好,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一是招商引资技术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二是企业规模小,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还未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四是引进来的企业还未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未能带动当地民营经济的兴起;五是我县招商的软硬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

第7篇: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环球》杂志记者/冯武勇(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1959年3月9日,时任日本财务大臣的池田勇人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我的月薪两倍论”一文。池田在文中提出,只要中央政府政策得力,在日本国民共同努力下,今后5到10年,日本人月薪翻倍甚至增至三倍绝非梦想。

翌年年底,已经成为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内阁公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翻倍的目标,从此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的黄金十年。

实际上,日本经济增速远远超过池田当初的预期。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40.58万亿日元,是原定目标值26万亿日元的近两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超额完成,不仅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也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回过头看,池田及其智囊团制定的“倍增计划”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规划”范畴,而是一份改变日本社会形态的蓝图。

战后经济的转折

与任何一份社会发展大蓝图的诞生类似,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产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在“倍增计划”诞生的前夜,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正在经历战败以来最激烈的转型。

当时,岸信介内阁因强行通过新日美安保条约,日本各界反安保运动如火如荼,岸信介内阁风雨飘摇,于1960年7月黯然下台。时任通商产业大臣的池田勇人在随后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接替岸信介成为日本第59代总理大臣。

“正是由于之前岸信介内阁强行通过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池田勇人内阁上台时,日本国内政治矛盾比较尖锐,各派政治势力斗争比较厉害。因此,池田勇人上台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收拢人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林家彬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想用这种办法把各方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上来。

日本历史学家中村隆英在新版《昭和史II》中也指出,利用“倍增计划”这一经济政策,池田成功实现了国民融合,也是日本战后政治氛围的重要转折。

经济方面,日本在经历和享受朝鲜战争等“特需景气”、“神武景气”后,到50年代末,高速增长势头已开始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冯昭奎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之后,日本经济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将减速。”

当时日本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是:“特需”时代结束了,日本需要收缩投资和银根,以免库存过剩。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有一句著名论断:“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这既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从战后废墟中走了出来,也暗示战后重建拉动的高速增长期临近尾声。因此,岸信介内阁晚期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把今后几年的年均增长率调低到6.5%左右。

与这一主流看法针锋相对的是经济学家木村治。早在池田执掌大藏省时期,木村治就是池田经济智囊团“木曜会”的核心成员。木村治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设备投资的乘数理论”提出,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初期,民间投资意愿强烈,如果加以正面引导,今后年均增幅不会低于10%。木村1959年2月把自己的这一看法发表在专业经济刊物上,引来了包括“新长期经济计划”拟定者大来佐武郎、当时日本经济学泰斗一桥大学教授都留重人、日本央行调查局次长吉野俊彦等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围攻。

池田1959年3月发表在《日本经济新闻》的“我的月薪两倍论”,其实正是对木村的一种声援。研究日本战后历史的不少著作指出,池田本人是“经济通”,他与木村的“完美组合”是催生“倍增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冯昭奎认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是,当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均GN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当时日本老百姓对生活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倍增计划”的一个基础。

“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

1960年12月27日,在经过长期酝酿后,池田内阁正式出台“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国民所得”,即国民生产总值从13万亿日元倍增至26万亿日元。(注:日语中的“国民所得”并非指国民收入,而是国民生产总值。)

“倍增计划”开宗明义指出,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包括:经济规模倍增,扩大就业达成完全就业,国民生活水平大幅上扬,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取得均衡发展。

林家彬告诉记者,当时日本经济主要面临地区差距扩大、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双重结构矛盾、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倍增计划”特别强调,将通过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升级、加大落后地区开发力度等缩小城乡差异、工农差异以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发展落差。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饶有趣味的是,当时日本民众对“倍增计划”反响颇为冷淡。

《读卖新闻》当年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只有15%的日本民众认为十年收入倍增有望实现,多达40%认为不可能实现,另有45%回答说不好,其实也就是持怀疑态度。《读卖新闻》解读说,在众多民众看来,“倍增计划”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然而,最终事实证明,池田和下村不仅押对了赌注,而且成果惊人。当时的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所得”实际达到了40.58万亿日元,是10年前的4倍,“倍增目标”的两倍,年均增幅达到了11.6%,远超计划设定的“7.2%”年均增长目标。同期,日本人均消费支出10年内增加了2.3倍,显然经济腾飞惠及到庶民生活。

“倍增计划”的超额实现,后来被称为“东洋奇迹”。产生“东洋奇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日本经济史学家编著的《日本经济》《战后日本经济》等指出,“倍增计划”实质是“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其成功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财政金融层面,有作为投资来源的民间高储蓄率,有日本政府为确保企业融资采取的“护送舰船”方式,有利于出口的低估价日元固定汇率,有减少企业成本的低法人税。

劳动力层面,包括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以及通过工会确保劳资关系稳定的“企业社会”形成。

冷战“红利”,包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持续“特需”,以及美国当时在亚太地区扶植反共基地的战略需要。

另外,轻武装、重经济的国家大政方针,使得社会财富能大量用于经济建设。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则在有关“东洋奇迹”的教程中强调,除了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强大引导作用外,重视教育和技术提高也是“东洋奇迹”的根源之一。

深刻改变百姓生活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被西方称为奇迹,日本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也不能忽视日本人民的辛勤劳动的作用。虽然西方说他们已经到了工作中毒的地步,但日本人民的勤奋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世界公认的。”冯昭奎说。

“倍增计划”期间,日本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人民对于“倍增计划”的贡献。

首先,60年代,日本国民的家庭形态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日本年轻人的自由恋爱结婚超越了相亲结婚,家庭也转变为趋于三人的小家庭。但同时出现了住房难问题,大和建筑开始试制预置板装配式房屋。同时,赶造房屋又带来了很多宅地使用问题。到60年代末,高层住宅开始流行。

由于住房难问题,日本家庭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女性从专职主妇摇身一变成为职场白领,在职场上开始发挥作用。

这样,当时日本城市就出现了由于父母双双上班,不得不自己带钥匙回家的“身挂钥匙儿童”现象。在农村,出现了由于青壮年男性外出工作,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妈妈来承担农活的“三老农业”现象。

同样是在6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工业快速发展,日本国民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大家工作很忙,所以想吃得简单一些,“速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方便面、方便咖喱等都大受欢迎。而且,这个时期,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一些新商品也大举进军电视广告。

直到现在,一些企业、商品都还留在记忆里,这些也都称得上是60年的象征了。譬如有著名食品制造商日清食品生产的“鸡汤拉面”、“方便炒面”、“日清汤面”,SANYO食品生产的“长崎拉面”、“札幌1号酱油拉面”,东洋水产生产的“小丸子味噌拉面”、“小丸子叉烧面”等。

除此之外,“自动售货机食堂”、“车站盒饭热”、“立食食堂盛况”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光影和痛楚

“收入倍增计划”给日本带来深刻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得以延续,期间,日本先后迎来持续42个月的“岩户景气”(1958年7月~1961年12月)、延续24个月的“奥运景气”(1962年11月~1964年10月)、延续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

1963年,名古屋到神户的名神高速公路部分通车,这是日本第一条都市间高速公路。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区段通车,富士山下行驶的新干线从那个时候起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标志性影像。

同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日本加入了经合组织(OECD),跻身西方发达经济体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规模超过西德,跃居世界第二。

1970年,大阪成功承办了世博会„„

企业为确保劳动力充足,“终身雇佣制度”随之诞生,工薪阶层等劳动者的收入快速增加,同时促进了国民“中产意识”的扩大。技术、管理、销售部门等企业白领层的扩大和薪水增加,为大量消费社会的出现准备了需求群体。

到1970年,十年前普及率约在20%的“三种神器”——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80%,“新三种神器”——彩电、空调、汽车开始越来越多进入中产阶级家庭,宣告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的到来,并催生了日本的流通革命。

与此同时,根据“倍增计划”下的财政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在此期间建立起“全民医保制度”,奠定了打造福利国家的制度基石。

林家彬表示,日本“倍增计划”有其借鉴意义,日本通过社会政策调整缩小地区差距、调整收入分配值得学习。

但是,日本“倍增计划”的十年,并非只有光辉。1964年,因病卸任首相的池田勇人在东京银座附近的国立癌症中心住院。有一次,他与心腹、政策团体“宏池会”事务局长木村恭在医院屋顶观景,池田指着建成不久的首都高速公路、充满活力的银座感慨,“今后,会怎样呢,还是挺担心的。”

此时,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如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后的荒废、大城市人口过密、层出不穷的环境公害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由于产业政策上对重化工的引导,日本出现了后来所谓的“四大公害病”,即三重县四日市的哮喘病(亚硫酸气体),熊本县水俣和新潟县的水俣病(汞),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疼痛病(镉)。

1969年,自小生活在水俣的一名主妇石牟礼道子出版了《苦海净土——我的水俣病》一书,震撼了日本列岛。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于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日本政府成立环境厅,承认环境问题已经是日本社会主要问题之一。

1972年田中角荣上台,提出“列岛改造论”,日本列岛大兴土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翌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高速增长时代宣布结束。

“所得倍增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70年,在众人迷醉的高速增长中,计划的发起者之一下村治清醒地预测,低增长时代即将到来,对开始抬头的金钱游戏导致的资产泡沫提出了警告。但是,如同当年一样,木村的声音再次成为另类。

1989年,下村去世。不久,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三大景气”

岩户景气是借用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的传说中有关“天之岩户”的“岩户”二字,形容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共42个月的长期经济繁荣。这个称呼来源于日本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代成千上万的神仙在太空聚会,当祭典结束时,诸神终于将天门(由岩石

砌成,称“岩户”)推开,里面的天照大神下降人间,从此开创了日本国。

奥运景气是指日本1962年11月至1964年10月由于夏季东京奥运会的举办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奥运会使日本大大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交通网将东京首都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东海道新干线和首都高速道路都在这一时期建成。体育设施方面,国立竞技场和日本武道馆等作为比赛场馆建起。许多民众也为了收看奥运比赛而购买了电视机。房地产市场因为奥运蓬勃发展。日本为了东京奥运的直接场馆投资为295亿日元;而间接投资(公路、地下铁等交通建设、上下水道铺建等)则达9600亿日元。

伊奘诺景气是指日本经济史上自1965年到1970年期间连续57个月的经济景气扩张。被认为是二战之后日本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之一。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不景气。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发行战后的第一次建设国债,自1966年后经济景气持续畅旺。在这期间,有不少大企业合并。同时私家车和彩色电视快速普及。日本国民的所得水平快速提高,当时有所谓的3C(新三种神器)之称,即汽车(car)、空调(cooler)、彩色电视机(color television)。同时,日本在此期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来源:2012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第8篇: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风雨如

文章提要: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

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1904年5月,他们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出狱。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民报》发刊词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报》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做的多年的艰苦的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就不会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不仅引起了革命的人的不满,也引起了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也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农民的反抗斗争,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一书中写道:

在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中,有两种斗争居于突出地位:一是饥饿的群众起来抢米抗漕;另一种是群众起来反抗清朝官方的所谓“新政”。这些斗争的锋芒都是针对着清朝统治者。有些地方的群众在进行这些斗争的同时,也打击洋人的势力。客观形势的发展使群众以低级的、自发的形式把反封建的斗争和反帝的斗争结合了起来。(第752页)

当时在各地办的“新政”,包括办学堂、办警察、修铁路,以至查户口、钉门牌等等。所有这些“新政”都引起了群众的怀疑和反抗,因为群众所看到的是横征暴敛的加强,他们根据经验也绝不相信这个只知卖国的政府会做出对人民有利的好事来。(第755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从这种斗争中看出群众的力量。孙中山在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的起义时,对于当地农民反抗糖捐的自发斗争置之不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事实上,这种到处蜂起的、自发的群众斗争,主要是农民群众的斗争,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严重的动摇,使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客观上说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才能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一举而推翻清朝统治。他们不能自觉地组织和动员这种力量,又是他们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并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根本原因。(第758页)

广大的贫苦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是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如果不存在这种力量,各省的“光复”不会这样迅速地实现。同时,因为这种力量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各省在宣布共和胜利声中,革命的果实都落到善于随机应变的旧势力的手中。(第856-857页)

辛亥革命18年后,3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完成《反正前后》一书。书中在回忆当时成都的情形之后,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清醒的分析:

但是,朋友,你们且莫忙单作为滑稽的现象,而以一笑付之。我有意把这些滑稽的现象写出来,我是想使大家知道保路同志会乃至同志军的军事行动的本质。那自然不是蒲殿俊辈所代表的立宪论者,也不是董修武辈所代表的革命党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大众”!这种人民大众的威力,我们不要把它轻视了。就是他们,在竹竿头上绑的菜刀,手里拿着的吊刀子,不已成为推倒了赵尔丰的原动力,杀死了端方的原动力,乃至送葬了清廷的原动力吗?

要记着,辛亥革命是一九一一年。这后于一九○五年的俄罗斯第一次的革命仅仅六年,先于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第二次革命也仅仅六年。革命的性质大略相同,然而革命的结果却完全两样!我想,假使中国有好的领导者,把那真正的革命民众从那时起便引到真正的革命的道路上,中国不早已有充分的力量和帝国主义者对抗,而成为世界革命的前驱吗?

以上史实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的前夜,都会出现自发性的群众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但是它又是合理的、正义的。因为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这与《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是同一个道理。第二,当统治阶级处于末路的时候,它的任何“新政”都是对付群众斗争的骗局,都是为了苟延残喘,也都瞒不过群众的眼睛。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引导群众的自发斗争,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使革命归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武昌起义者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夺取了政权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士兵们打响的,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到了10月11日早晨,武昌的政权就掌握在革命士兵们的手中了。当时,同盟会的领袖们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发动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带头人都不在现场。孙中山曾说,他在辛亥革命前经历过“十次革命之失败”,也就是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实际上不止十次)。他刻意组织、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而不是由他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却在一夜之间成功了。从这些现象上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任何偶然性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必然性。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所以,我们不能把武昌起义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武昌的革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个成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多年间全国各地无数次的由无数革命党人和农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觉斗争或自发斗争失败之后结出的胜利果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说,武昌起义前的种种斗争都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了1911年,星星之火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全国都布满了干柴的时候,干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燃烧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有干柴的地方,迟早要燃烧,这是一种必然。当火山进入苏醒期的时候,火山在什么时候喷发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火山矗立着,它迟早要喷发,这是一种必然。事实上,当荡涤留在旧世界上的污泥浊水的怒潮已经隆隆可闻的时候,它从哪一条洪堤上倾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多起新旧军队的反戈事件。特别是新军的士兵们,纷纷倒向革命,调转枪口,指向反对阵营。

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就是清王朝军事改革的产物——新军。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发生新军起义。在一个月内,又有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稍晚一点还有四川等地的新军起义。此外,清王朝的海军也倒戈到了革命方面。

而一向被视为可靠的旧军(巡防营),也有反叛的。湖南和陕西的旧军,几乎全数参加了起义。长沙城外的新军武装进城,守城的巡防营士兵不发一枪阻拦。贵州省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巡抚衙门的卫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这说明,当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它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具有讽刺性的是,清王朝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竟然成为埋葬它自己的一把铁锹。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辩论。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主张改良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由此可见,改良派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推翻清朝统治,也正是打击站在它背后的外国帝国主义。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对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的事实感到愤慨,热烈地企望革命能使得中国获得独立。有些同盟会员明确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称清朝为“洋人的朝廷”的陈天华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又例如在《民报》上撰文的汪东认为,“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第710页)

为了担心会遭到清政府的禁止,梁启超在宣言书中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这种跪在专制统治者面前乞求立宪的丑态,足以说明梁启超同样是迫切企待从清朝的立宪中找寻政治出路。(第719页)

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动性。(第723页)

立宪派提出来这些说法,没有把革命派吓倒。革命派用朴素的逻辑,根据驳不倒的事实回答了这些说法。“内乱”难道是革命造成而不是清朝的统治造成的吗?难道不正是腐朽而恶劣的清政府造成了到处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的情势吗?(第727页)

从孙中山、黄兴到秋瑾、徐锡麟,这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把革命看做是和武装斗争不可分的。他们蔑视清朝的所谓立宪,也绝不相信那种认为“政治革命”可以用劝告、请求的方法来进行的说法。他们继承了中国农民革命的优良传统。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这问题是他们所没有解决的。(第746页)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实际上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民族矛盾呢,还是阶级矛盾?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水平,自然还没有达到从本质上区分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高度,他们也不明白“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但是,他们从斗争的实践中已经朴素地意识到:既然清王朝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就必须把解决清王朝的问题放在首位。

吴玉章在他所著《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中,在回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1906年的一场斗争之后,写道:

但是,康梁等人并不甘心于失败。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宪政党,准备回国去做清朝的立宪功臣。于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改良派)的斗争便由以理论为主而转为以行动为主了。(第87-88页)

事实正像他所说的,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就从笔墨之争变为兵戎相见了。例如:湖北的汤化龙排挤年轻革命军人,阴谋窃取军政府的权力;贵州宪政会引进滇军唐继尧部,摧毁由自治学社掌握的军政府;山西谘议局长梁善济于附从革命后,又在清军攻太原时充当内应;张謇以章太炎倡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为口实,诱使革命党人解散同盟会;在建都问题上,改良派群起责难孙中山,迎合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愿望,实际上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危害作用加以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迷惑性。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同改良派的笔战中取得了优势,使改良派威风扫地。但是,那都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的,广大底层民众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的狂飙给改良派以一种机遇,使他们处于一种很有利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没有当权,很容易把自己说成是赞成革命的;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很容易拉拢一般年青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条件迷惑民众,从而在革命中或先发制人,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或后发制人,从革命派的手中攫取革命果实;甚或充当杀戮革命派的刽子手。

第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依附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刻没有忘记争夺领导权。他们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们是凭据自己力量做的吗?不是的。改良派身后站着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用来篡夺革命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改良派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它在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决裂时,就只能依靠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些最反动的势力,充当他们的鹰犬。

值得一提的是:在领导权问题上,从辛亥革命的开始到结束,从革命的中心到各个省份,反而是革命派颇为被动和狼狈。他们既得不到上层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支持,又不愿意到下层发动农民阶级,身旁还有改良派的掣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的。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摇摆性。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的《前言》中,作者对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政治思想做了这样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是充满了黑暗和丑恶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丑恶和黑暗的根源正是他们恋恋不能舍去的东西;而唯一能够从根铲除一切黑暗和丑恶的,是来自人民的革命力量,但他们对人民力量,却比对于任何黑暗和丑恶更为害怕。

这里所说的,是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思想局限。同时,它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摇摆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局限。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而热情,时而消沉;时而激烈,时而绝望;时而首鼠两端,时而见风使舵……不就是摇摆性的体现吗?但是,所谓摇摆,只是暂时的,他们归根到底是必须选择的——或者光明,或者黑暗;或者人民,或者人民的反面。

列宁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79页。)这是改良主义的本质。正是这个本质,决定了改良主义者,包括辛亥革命中的改良主义者的历史命运。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不光彩的。他们的种种劣行,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良派,但是,形象地说,他们在革命中确乎起到了一种“绊马腿儿”、“别象眼”、“防火墙”、“落井下石”的危害作用。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把这种政治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辛亥革命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这引起了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极度恐慌,因为那个制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必须站出来捍卫这个制度,同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充分暴露了狡猾性、欺诈性、残暴性等等恶劣的阶级本性。当革命浪潮猛烈袭来的时候,他们就后退一步,保存实力,让资产阶级改良派暂时站到一线,充当他们的盾牌。当资产阶级改良派筋疲力尽地排挤了革命派,企图或已经掌握政权的时候,他们就以逸待劳地一脚把改良派踢开。当改良派也抵挡不住革命浪潮,就要失守阵地的时候,他们就拔出剑来,赤裸裸地杀向革命派……总之,在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中,封建地主阶级始终玩阴谋,耍手段,从而使自己占据着有利的阵地,在战斗中得心应手。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作战的领军人物是封建军阀袁世凯。袁世凯的家族是几代的大地主,他在河南就有四万亩左右的土地。他对待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可以收买的,他就收买,汪精卫等若干老同盟会的人不就是被他收买的吗?收买不了的,他就使用暗杀手段,宋教仁不就是死在他的手下吗?连孙中山这样身经百战的政治家,都曾一度踏入袁世凯的陷阱。

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够老道的了,他的身后还站着老谋深算的封建地主阶级,而封建地主阶级的身后又站着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在同三种政治势力进行斗争。加之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被篡夺以及袁世凯上台后所表演的种种丑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成功了。但是,它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皇帝”的名称变为“总统”,形式变了,内容并没有变,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毛泽东指出: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封建力量的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失败的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对军阀袁世凯的支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表现妥协和寄予幻想;它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政党,组织松散,派系复杂;它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主要是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鲁迅 先生在他的几篇小说中,以艺术的形式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不准阿Q革命,不正撩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的致命伤吗?《药》是写辛亥革命之前,通过华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展示了底层群众同革命和革命烈士之间的巨大隔膜。《风波》是写辛亥革命之后,通过仇视革命的赵七爷和不习惯于革命的九斤老太等人物形象,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有时,我竟这样想: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不读那些高头讲章,但是,不可不读先生的这些文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辛亥革命前后那些热血如歌的烈士们:林觉民、秋瑾、徐锡麟、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还有像陈天华、姚洪业、任鸿年那样的悲壮青年。此刻,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我的眼睛湿润了……烈士们的鲜血不能白流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事业,不能付诸东流啊!

——谨以此文献给辛亥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附识:

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写这篇文章前,虽然做了一些资料准备工作,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尤其在引用史料、使用术语时,常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写了下去。——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巩固对烈士们的记忆,为了回顾历史,为了今天。文章是在较短时间中写成的,加之上述原因,一定会有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地方,恳切希望网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第9篇:热水器的经验和教训(转)

一个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一个好的热水器的,在一天辛苦的奔波之后,尤其是在北京这块春暖花开之时就黄砂满天飞的土地上,一个好的热水器就更加凸显他的作用了,呵呵。

这几天一直过着“你是风儿俺是沙”的辛苦日子,那叫一个惨,据说这几天北京地面降落的浮尘需要用7000多节火车才能运到北京,我们整个在一个大沙坑里过活!

俺的热水器是和浴霸、烟机、灶具一起在家世界分钟寺店买的,赶上“买500返200,每500用100”的促销,用买热水器的钱买的烟机和灶具,浴霸是直接打折,所以还算可以了。我不止一次说:装修后期已经筋疲力尽,没时间和精力再纠缠价格了,商家多少让点儿,我也就是图个心理平衡罢了。所以再次强烈建议,收房还有一段时间的TX们,早点进入到装修的战备状态中,一来可以多比较多看,二来就可以寻找到自己满意的价位了。 闲话少说,说说咱地热水器吧。

先说品牌,之前我询问过很多过来人,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牌,哦,对了,先声明一点,俺家是用燃气热水器。父母家的电热水器,一个人洗完以后就要等很长时间,而且如果洗澡的时间长,烧久了烫,烧短了凉,不舒服不爽,而我和LG用的燃气热水器,热水来的快,洗多久都行,所以俺想都没想,就铁了心要燃气热水器了。品牌嘛,过来人大多推荐万家乐、松下、林内,如果对我的抗日情结忽略不计,俺家现在用的松下是非常好用的,但是为支持国货,我去看了万家乐。但是万家乐真的让我很失望!当然或许是我赶上了一个状态低迷的万家乐XS,总之整个过程不太顺利。最后选无可选,选了林内的11升热水器。

总结起来,万家乐和林内的不同主要有:

1、我看中的万家乐10升热水器的进出水口和一般的热水器水口位置正好相反,但是我家的热水器水路早就改完,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林内包装箱里标配的排气管86cm,不锈钢材质,超出的仍可配不锈钢的排气管,30元每米。而万家乐的标配是60cm,超出的只能配铝箔材质的排气管,12元每米,没有不锈钢材质的匹配。

3、林内标配水管2根,万家乐一根

4、林内二次上门不收费,万家乐二次上门收费15元一次。 综合以上因素,我选择了林内。

大家在热水器的时候购买专业品牌的就可以了。专业作电热水器的品牌分国际和国内。国际品牌:A。O。SMITH,阿里斯顿太贵,赛德隆,比力奇价格比较合理,60升899元。国内品牌:金友,康泉,丹普都是专业老厂家。价格在700-1000之间。其中,丹普60升,竖式899元,卧式989元。帅康的价格差不多,60升双加热管999元,50升双加热管899元,同样升数的单加热管的便宜100元。不建议买HAIER,售后服务不太好。

燃气热水器万和、美的和万家乐都不错。三大品牌在国美销量前三名,质量都没问题,就看哪个便宜。还是万和的最便宜,8L,588元,国美,大中都有。没必要选超薄的和有温度显示的,功能越多越贵,也越易出问题。再有就是“混血儿”林内、松下、林内等,也是业内人士推荐品牌啊,呵呵

我在论坛里游荡的时候,总是看到TX们询问装什么牌子的热水器之类的问题。其实也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热水器,很容易让咱眼花缭乱。其实关键就是看“你需要什么”。特四处网罗大贴,总结如下:

一、目前热水器主要分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

1、其中电热水器分为储水型与即热型。储水型热水器是人们所常见的,是传统型的热水器,体积较大,性能很稳定。这种热水器一般都是放在卫生间,它的优点是在装修时期水管布线量小,省钱,在卫生间使用热源近,热量损失小。缺点是体积大,储水量是有限度,家庭成员多的话,不能持续使用,而且温度逐渐变低,对于洗浴时间长或有大浴缸的人不太适合。

另一种是即热型热水器,它可以随时提供热水,很方便,从用量与使用时间不受限制。但是它的缺点过于明显,它的使用功率过高,用在洗浴时功率达到7000瓦左右,在夏季的用电高峰时使用,会有影响;还有一个是需要从配电箱单独引一根不低于4平方的线路,综合成本来看比较高的,不建议使用。 电热水器其实没什么高科技,主要是内胆。内胆分两种:钛金内胆,它是一种钢板含钛金属;搪瓷内胆,内胆表面的瓷釉为非金属材料。

2、燃气热水器分为直排型与强排型,直排热水器容易出现危险,现在已不允许使用。重点推广的是强排型热水器,这种热水器体积较小,使用起来便捷,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它的优点是即开即用,热量持续,使用过程不受时间限制,从便捷方面来讲是很不错的。缺点是在装修阶段管道布线费用较多,热源与终端距离较远的话会有一个热量损失。

一般的燃气热水器都要放在厨房,而且必须离室外近的地方,所以源与终端就有一个距离,形成一定的热量损失。不过现阶段还有一种平衡式热水器,可以放在卫生间,同样的问题是需要将燃气管道通向卫生间,可以一准两得,但是需要改动燃气管,而且有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不建议将这种燃气热水器放在卫生间。

3、太阳能热水器的供水形式分为承压式与落差式.承压式的优点,它的原理是热水出的同时冷水随时往水箱中补充冷水,随时上水,出水压力同自来水的压力相同.水压较大.它的缺点是1.较费电,因为要经常启用电加热。由于在冬天太阳能的水温一般情况达到

四、五十度,洗浴的温度也要在四十五度左右,承压的原理是用冷水顶热水然后出水(就像电热水器一样的用法,如果把电热水器的温度烧到45度左右的话,基本上是洗不了几分钟就没水了)。因为冷水和热水在水箱中要进行混合和热交换,使水箱中的水温很快下降-低于洗浴的温度,导致热水利用率降低。为了能够满足用水,只有经常启用电加热来继续加温。因此较费电。2. 承压式采用热管加热,管中不走水,利用传输介质导热,采热片在水箱桶中的触头温度非常高,在北京碱性很大很容易结垢,很快会降低热效能,甚至烧毁。 落差式的优点:热水出的同时冷水不会进入水箱中,直到热水用完后冷水才会自动进入到水箱中,水满后自动停止。不会造成混合和热交换,不用经常启用电加热。在冬天只靠阳光就可以每天洗热水澡。另外真空管国标设计寿命是15年,热管国标设计寿命是为10年。 落差式的缺点:出水靠落差,如果楼顶与出水点的距离小于7米的话,出水压力不大。对上水时间有限制。落差式的热水器在解决水压问题时可以单独加一个管道增压泵,一准两得,是很方便的,所以个人认为落差式的热水器为家庭用户的首选. 什么样的热水器是最适合于自己家的,在热水器的选择上,节能是一个考察的重要指标,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用方便,因从热水器本身的角来讲,几种热水器都是利敝共存体,运行费用上来讲也是大体相当,太阳能热水节能,但是前期的费用投入也不能排除在外,还有一个是它的使用过程中,同时需要电的辅助.

二、至于如何选择、安排热水器:

1、单卫:厨房的热源与卫生间的面盆水管距离在10米以内时可以考虑燃气热水器,放在厨房,如果超过这个长度再考虑在卫生间加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

2、双卫:户型结构是两个卫生间距离近,而与厨房距离较远,可以两个卫生间共用一个电热水器,厨房单加小厨宝.户型是一个卫生间与厨房近而另一个卫生间较远的话,可以在厨房加一个燃气热水器,像这种情况,离厨房近的卫生间是客卫的较多,主卫放置浴缸,提前放的冷水与后来的热水有一个好的中和,热量损失可以不计;也可以在主卫再放置一个电热水器,搭配使用.

3、复式三卫的结构(顶层):适合于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搭配使用,因为单线距离较长,使用不便。

4、热水器,使用的费用上,燃气的便宜,但厨房和卫生间离着远的,就要用电的,燃气的一时半会过不去,或者厨房安个厨宝。如果您有浴缸,选燃气的要好些。

5、安装上,电的没有安装费,燃气的有安装的配件费,第一次安肯定贵,因为要走管线,走的管线,阀门,接头都要钱。

6、使用上,家里人要多或喜欢洗的时间长,就安燃气的方便,电的热水没了还得等加热。

再说我家的热水器,呵呵。在铺铝扣板天花之前,我先让林内给我送货及铺设热水器排烟管道。没想到请了半天假,在工地苦等工人,工人来了以后说,以为我是要改煤气管道,所以根本没带热水器,那铺设排烟管道一事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是我第一次被安装工人严重荒点,以后“当然”此等事件屡屡发生,说“当然”也是提醒各位TX对装修后期安装部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安装总是不能一帆风顺地。。。。。。当然不是特指林内,呵呵。若干天后,工人上门铺设管道,顺便为在哪里钻孔一事劳烦了一下物业。一切还顺利,明天安装,情况容后再秉! 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教训是:

1、提前设计,先定一下热水器,水路改造时就应该做好设计,避免进出水口位置与所购热水器进出水口位置不符。因为什么规格对热水器都有,冷水口,热水口,燃气口的排列顺序都是不一样的,冷热水的间距也不一样.最好先定下来.

2、铺天花板以前铺好排烟管道,便于吊铝扣板。

3、排烟管道绝不能和烟机管道共用,容易起火且殃及邻居。

4、热水器的排气孔要预先打好的,如果等贴好瓷片后再打孔,就改毁砖了。所以,在装修前一定要选好抽油烟 机,炉具和热水器等,以确定打孔的大小。

5、入水口处的管件与热水器不可直接相连,必须用大于300mm的软管过渡连接。

6、很多TX为了美观也好,节约空间也好,会考虑把热水器包在橱柜的吊柜里,当然燃气热水器外壳不是很热,起码摸上去不烫手,只有排气管会很热,但离木质结构的柜板比较远,所以不会引起火灾的。但如果是非平衡式热水器还要考虑燃烧需要的空气,所以要在柜板上开孔通气,当然平衡式的就不用了。要做百业门,或者去掉顶低板,用铝合金拉条。

7、插座的安排:

热水器:距地面1200mm左右,在热水器的下方偏左或偏右,不影响冷热水和煤气管为准。 小厨宝:距地面500mm左右,在水槽柜相邻的柜子里。避免上下水漏水后,溅到插座上。

TX们,希望你们选到自己喜欢的热水器,然后沐浴在幸福里,过着棒棒糖一般甜蜜的小日子,希望大家辛苦装修后可以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呵呵

上一篇:教师幸福感悟下一篇:设计院的项目聘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