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工作经验(共10篇)
1、协调、整合全区教育的优势资源,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高度融合。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与师资优势的释放。学校教育是占有社会教育资源的核心部门,各类教育设施齐全,而且熟悉教育规律,具备教育经验,师资力量优越。面对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促进各类社区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社区学历教育、家长学校、社区文体活动等方面,学校专职教师是不可替代的骨干力量。
2、中小学教师成为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2010年11名教师正式转岗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具体负责社区的各类教育活动。教师进社区,促进了社区教育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在提升社区常规教育活动质量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社区教育的需求,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制约因素:
1、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繁琐、重叠,造成分工不明确,要求不明确。各类部门都有责任都有任务,但无统一监管、监督,形成了都有责任都有任务,但又都不落实不负责的状态。社区学院做为业务部门,如何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履行社区教育的义务、如何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这是难题,最终形成社区教育仅仅局限文体活动,市民想从社区教育中获取其他教育的机率很少。
2、经费投入不明确、不确定,造成投入少,甚至无投入,严重制约着社区学院的发展。
建议:
1、建立各部门协调运作的合作管理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区教育成果要纳入岗位考核内容,以保障社区教育渠道的畅通。
2003年,上海和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市,2006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三省市成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社区矫正工作先后经历了有限试点、全面试点、深化试点和提升规范四个阶段,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党委政府高度支持,组织体系充分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均自上而下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局)。三省、市、县(区)司法厅(局)全部设立了各个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比如,上海设立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级别为副局级,内设综合处、刑罚执行处、教育矫正处、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处。上海各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处(科)。安徽按照“队建制”的模式,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单独设立社区矫正机构,一半以上的市县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为社区矫正局或支队(大队),增强了社区矫正机构的执法和实战功能。
二是大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以执法人员为主体、专职社工为补充、矫正小组成员为支撑、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上海共有四支队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包含民警、专职干部、社工、帮教志愿者、单位会员等。江苏市、县、乡三级矫正机构执法人员平均已达3.6人/市,3.4人/县和1.5人/所,专职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平均配比已达1:14。三省市还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将心理矫正、教育学习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培训和推介等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比如上海现有“中途之家”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安徽全省已有近20家社会组织承接了社区矫正教育和服务项目。江苏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明确社会参与途径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三省市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充足,充分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安徽合肥为例,合肥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将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经费、业务费和装备费等纳入市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肥市辖区的巢湖市、长丰县、蜀山区等按社区服刑人数每人每年2500至1500元不等列入财政预算。
2、制度完善,确保社区矫正运行机制顺畅
一是建立健全矫正工作规范流程。三省市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先后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办法等配套制度。编印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大纲等。设计社区矫正基础台账及资料格式,对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盒和基础台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矫正衔接工作制度。三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若干规定》、《关于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假释案件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对接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优化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三省市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重大政策性文件,作出决策部署,及时通报和座谈研讨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江苏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6次。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信息共通互享,及时互通社区服刑人员交付、监管、处罚等信息。
3、严格执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规范
一是以平台建设促进执法统一化。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社区矫正中心一般按照“五个统一”标准建设,即:统一项目名称、统一场所建设、统一功能规划、统一面积要求、统一规章制度。运行和管理实行“六个规范”,即:规范组织评估、规范接收建档、规范集中宣告、规范教育培训、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检查指导。上海现有社区矫正中心22个,江苏9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安徽108个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全部建成使用。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调度监管、落实教育帮扶的平台作用。
二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执法标准化。上海已建成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矫正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于2013年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脚环定位,并建立了社区矫正师资库、资料库、个案库,开发、推广使用移动执法仪、微信等载体。江苏、安徽自主研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系统,将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形成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信息网上录入、流程网上运转、执法网上监督、质量网上考核”的工作新模式。
三是以监督检查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安徽省社区矫正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开展联合的社区矫正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一手抓执法过程规范,一手抓执法突出问题整改,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整改到位,并出台了社区矫正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社区矫正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
4、教育帮扶措施多样,社区矫正质量高
一是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三省市充分利用政府投资,依托企业,积极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上海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区级19个,街镇218个,“中途之家”21个,过渡性就业基地312家。江苏建立社区服务基地2535个,教育矫正基地1304个,帮扶就业基地1430个。安徽建立就业基地422个,教育基地481个,社区服务基地1293个。这些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务、警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在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立了心理矫正工作室,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使心理矫正逐步实现固定化、常态化,提升矫正方法的专业性。
二是健全社区矫正帮扶机制。三省市积极推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保障机制,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呈常态化。三省市还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按照司法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制定具体贯彻执行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机制化。上海现有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上海还成立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是协会的经济实体,又是刑满解教人员的主要安置基地,专门负责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帮助曾经失足的“浪子”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安徽也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
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海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要求,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的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借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我省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省级到基层,组长一般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横向、纵向工作联系,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协调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省从省到各市县虽然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从组长到成员组成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不能徒有其名,江苏在这方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借鉴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建议省政府及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分管的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司法行政部门在联席会议中的牵头和组织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司法行政部门及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提出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建议,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并检查、督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抓好落实。
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全部设立了社区矫正局,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非常规范。我省从省级到基层大都没有单设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议在省司法厅要单独设立社区矫正局,在市(县、区)司法局单独成立社区矫正局(处、科、股),专业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安徽围绕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帮困扶助、心理矫正等五大板块工作内容,先后建立健全了22项制度,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我省在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认真执行审前评估制度,严格执行交付、接收程序,规范操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进行。
2、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硬件设施建设
我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所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基本由基层司法所完成。建议引进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根据条件、区域建立多个社区矫正中心,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进行建设,建立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等功能区,并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功能室。建议逐步在居委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室),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管理网络作用,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快速、全面、高效的信息。
3、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职化,依照《社区矫正法》,协调推动选派民警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专职干部资格准入标准,进一步提升专职干部的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律师、学者等人员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矫正帮教工作,做到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人帮教、有人监管。三是要大力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我省目前还没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而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社工机构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方面。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将大量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打包或分项由政府出资请社工机构承担,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具有社工资质或心理咨询、法律知识,对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服务工作。建议我省大力培育孵化社工机构,打造社工机构特色服务项目,强调优质服务内容,提倡创新运营模式,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由“政府造血”到“自我造血”的运作模式转变。
4、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
一是要创新管理理念。社区服刑人员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不能单纯“管制”,要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帮助其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将刚性执法与柔性治理紧密结合,将思想教育与亲情感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地矫正行为恶习,渐渐地修复社会关系。三是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一批社区矫正帮扶基地。上海、江苏、安徽各建立了1千多家帮扶教育基地、就业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我省目前没有建立类似的帮扶基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方式单一,帮教质量不高。建立帮扶基地,可以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服务、监管教育、就业辅导提供载体,各项帮教措施更容易实施到位,使社区服刑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摘要:为借鉴兄弟省市工作经验,做好我省人大社区矫正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同志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委政法委、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和省司法厅的同志,于2016年4月中旬,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本人作为政法委代表参与了此次的调研。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提出建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达贯彻国侨办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辽宁省社区侨务工作,表彰先进,部署今后工作。这次会议会期一天半时间,但内容充实丰富。
国侨办领导百忙之中,亲临会议,体现了上级领导对辽宁省侨务工作的重视和关心。程司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阐述了适应侨务工作社会化趋势,深入开展社区侨务工作和把为侨服务落实到基层的必要性。他在讲话中强调社区侨务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归侨侨眷的桥梁;是宣传侨法和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维护权益、为侨服务和开展侨务信访工作的平台。桥梁、阵地、平台作用,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把对社区侨务工作的了解、认知、感悟引领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指导性很强,将推动辽宁省社区侨务工作更好发展。国侨办领导亲临辽宁省社区侨务工作会议,也是对基层侨务干部的关怀、鼓舞和鞭策。国侨办领导充分肯定了辽宁省社区侨务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对辽宁侨务工作的极大鼓励。
这次会上,有4个单位大会发言,11个单位书面材料交流,会议代表还在东港桥东社区和纤维福春六社区进行了现场观摩、学习。有了这些互动平台,大家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路,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目的。
会上,辽宁省侨办对几年来在社区侨务工作中涌现出的18个先进集体、13个先进个人予以表彰,为全省树立了学习榜样。
立足社区服务居民
——盐田区盐田街道司法所
近两年来,我街道以“法律进社区”为载体,在区司法局的指导协调下、在知明律师事务所的积极配合下,整合街道、社区的法律资源,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创新法律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知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纷纷响应,积极投身社区,贴近社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依法调处疑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帮助进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在社区树立了法律权威,推进了依法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便民法律服务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司法局的指导下,知明律师事务所与辖区五个社区工作站分别签订《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服务协议书》,为律师深入社区开展工作搭建平台,挂点社区的律师
1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到社区值班,义务解答社区居民的法律咨询,为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提供诉讼与非诉讼代理业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群众及时给予法律援助。另外,挂点律师还参与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街道根据《盐田区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各社区工作站对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的服务场所和办公设施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地为律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街道还将此项工作列入“五五”普法规划重要内容,由街道司法所、社区工作站和知明律所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系和协调,通过有效沟通,及时商讨解决存在问题。知明律师所也在进社区活动开展之初,就制订了《知明律师事务所对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10项承诺》,对律师工作精神、职业道德、纪律等和律师服务,包括调解、法援、接访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有效地推动了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立足社区,提供服务
1、始终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整体搬迁和旧城改造是我街道近年的中心工作,对原居民来说,旧城改造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家庭收入,但是部分村民一开始还是想不通。通过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这个平台,街道司法所组织挂点律师多次到各股份公司、居民小组与村民代表座谈,先后举办5场有关拆迁
补偿法规专题讲座,耐心宣传搬迁改造政策、法规以及旧城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居民争取合法权益,最终消除居民疑虑,赢得多数居民的支持。
2、始终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挂点律师利用“法律进社区”的平台,通过现场或电话法律咨询,及时排查、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并做好记录,积极参与调解处理,对部分重大疑难的社会矛盾纠纷则及时向街道司法所反馈。同时,挂点律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处,以维护一方稳定为己任。如去年我辖区某鞋厂因劳资纠纷而发生多次工人停工,给辖区的社会秩序带来不稳定因素。挂点该社区的律师接到街道的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参与说服工作,面对群情激昂的员工,冷静地从法律的角度劝说员工采取理性手段,通过政府组织协调、劳资双方代表谈判解决问题,在劳资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时,有关员工委托挂点律师申请仲裁,律师也明确要求当事人要遵照司法程序,绝对不能做出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在街道办事处、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努力下,该事件最终回归司法渠道。
(三)以人为本,加强建设
1、始终围绕 “法律进社区”工作,协助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在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进程中,知明律师事务所除了强化对青少年、劳务工和社区居民开展多层次的普法教育外,特别注重对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区保(治)安员队伍、集体股份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开展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法律培训,提高居民自治组织和企业经营者懂法守法意识和能力。通过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依法治理水平,加强了社区民主法制建设。
2、始终围绕基层基础,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和司法阵地建设。为更好地开展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我街道司法所与知名律师事务所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座谈会,交流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并组织律师对街道部分公职人员进行法制培训,不断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街道司法所联合知明律所编印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彩色宣传挂图,每月定期更新街道宣传栏和社区宣传栏;编制《知明律师社区服务指南》,方便社区居民联系挂点服务律师,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即享有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两年来,知明律师事务所先后派出两批律师共计22人次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迄今为止,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500多人次,举办法制讲座20多场,参加人数700多人次,调解纠纷6起,受理民事案件3起,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起,建立法制宣传栏6个,出版法制宣传12期,发放法制宣传资料13200多份,此外,还通过电话多次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知明律师事务所与我街道联合开展的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得到辖区群众的好评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街道司法工作力量薄弱。目前,街道司法所的司法专项编制全部被置换为综治科的事业编制,司法行政工作由综治科工作人员兼任,不仅要承担面广量大的综治工作,而且还要兼顾维稳、司法、信访、应急等工作,不利于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2、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服务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挂点律师每月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但是也有局限性,与在校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劳务工、社区居民迅速增长的法律需求比,仍显不足。
3、缺少专项资金安排,也制约了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进一步改善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2、结合“大普法”,继续提供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在工作对象上,以机关领导干部和机关公职人员、在校青少年、企业管理人员、劳务工和社区居民为重点服务对象,依靠律师的专业优势,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机关依法行政、企业守法经营、居民懂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从去年到社区工作马上一年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职业不再固定,大量的“单位人”转成“社会人”,以上原因造成管理上的复杂化,面对难题,据一年的摸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信息采集。
1、做好准备工作。在入户前先在小区每个程控门上张贴致居民的一封信。让居民有所了解有心理准备。
2、先易后难。对不配合的居民,要耐心。也可以联系楼栋里德高望重的居民帮忙。
3、对人难找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或者物业电话联系法,或者错时法,你休息我上门。
二、日常巡查。
按上级要求在网格内开展日常巡查,对网格内基础信息发生变化情况的社会矛盾,城市管理等事件及时采集并上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坚持日巡查和日碰头。特别是特殊人群的公诉和服务需求。
三、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
在日常网格内巡视,发现问题。每天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上报。与社区领导共同商讨解决疑难问题,努力做到“小
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固基础强机制
扎实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
《禁毒法》明确规定了社区开展戒毒和康复工作的任务,这既是对“无毒害社区”创建活动的延续,又赋予了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街道现有在册吸毒人员315人,是**区毒情较为严重的街道之一。按照上级部署,在市、区两级禁毒办的指导下,街道自去年6月起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近一年来,根据《禁毒法》和相关规定,在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监护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摸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一)领导高度重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专题分析辖区毒情、研究社区戒毒的工作方式,商讨相关工作制度,并在街道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从其他支出项目增拨资金,使试点经费提高到近10万元。对于试点进展比较缓慢的社区,主要领导亲自找有关人员谈话,进行督办,增强了各社区搞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建立工作机构。在街道禁毒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禁毒法》接轨的组织机构,街道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街道社区戒毒领导小组,将司法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所等部门人员纳入,并明确街道综治办负责日常工作,配备两名专职人员。各社区也先后建立了社区戒毒领导小组,由综治委员或禁毒专委负责日常工作。
(三)调整监护力量。按照监护工作要求,以“四位一体”帮教小组为基本框架,针对每名社区康复(戒毒)人员建立了一个监护小组,增加进司法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内医院等单位力量,使每个小组至少包含了一名医务人员、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确保了参加经常性监护工作的人员不少于5人。
(四)组建监护基地。根据辖区现有条件,争取有关单位帮助,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支持,深田社区“悄悄话室”、坑内社区“心灵小屋”提供心理辅导,各社区“爱心课堂”、“绿色网吧”、市民学校等提供技能培训,爱欣养老院则作为公益活动地点,保障了监护工作场所和人员。
二、完善机制,规范工作内容
(一)建立工作制度。根据《禁毒法》、《戒毒条例(送审稿)》和市禁毒办《试点工作意见》规定,制定了《社区戒毒定期报告制度》、《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监护制度》、《社区戒毒人员和社区康复对象定期评估制度》等6项工作制度,对原有工作方式进行了调整,重点明确监护对象重要事项报告和批准程序、对监护效果的评价认定方式等新内容,进一步规范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工作簿册。结合有关规定和工作实际,通过实地调研,修改了内部工作报表的一些项目,增加对监护对象的动态月报、个案监护方案落实情况月报,在档案中,则修订了个人登记表、谈话记录,增加了《决定书》、协议书、个案监护方案、个人评估表、重要事项报告等内容,使表簿册更加符合新的工作需要。
(三)组织工作培训。为了促进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尽快适应新规范的要求,街道举办研讨、观摩、讲座等活动4场,组织学习有关法律和规定,讲解修订后的各项工作标准,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工作范本,各社区也召集监护小组成员、志愿者进行培训,保证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三管齐下,提升管理水平
(一)查清底数掌握动态。组织社区禁毒专委、社区民警,通过调查、走访,进一步准确掌握辖区吸毒人员的基本状况,特别是摸清当前尚在强制隔离戒毒、服刑的吸毒人员情况,据此,按照《试点工作意见》要求,草拟列入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的对象名单和不同监护期限,由社区民警上报公安机关作出决定。对于新出所人员,则由社区民警、禁毒专委在接茬后三个工作日内制作好该人的社区戒毒(康复)审批材料报送公安机关审批。
(二)督促基层落实责任。一方面,落实奖惩机制。街道、派出所与社区、社区民警签订责任状,明确禁毒任务和指标,规定有一项不达标的社区不能被评定为一级平安社区,全部不达标的社区,其社区书记、主任、综治委员、禁毒委员、社区民警当年不得评先、评优。同时也规定了完成指标的奖励办法。去年,两个社区由于协议签订率未达标,未被评定为一级社区。另一方面,建立督查机制。定期到社区对戒毒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帮助规范工作档案,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通过每月通报、召开分析会的方式,摸清脉络,并组织社区交流经验,总结推广工作成果,促进了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根据《戒毒法》要求和街道现状,街道通过与新闻单位合作、公开招募和上门走访,多方介绍街道毒情和工作情况,争取理解和帮助,动员发动辖区具备教育、医疗、法律、心理等专业知识的热心人士和离退休老领导参加戒毒志愿者队伍,改善志愿者队伍结构。目前,街道
共有社区戒毒志愿者312人,其中,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约占30%。在此基础上,各社区成立了社区戒毒理事会、社区戒毒协会、戒毒服务队等志愿者组织,并按照每个监护对象2人的比例,为监护小组配备了志愿者,提高了监护和服务能力。
四、强化监护,抓好措施落实
(一)订立协议。根据公安机关的决定书,召集监护对象
宣讲《禁毒法》和有关社区(戒毒)康复的具体要求,集体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对于长期不在本市的吸毒人员,则采取邮寄协议、约定返厦时间、节假日上门等方式签订。个别下落不明的,社区也反复与其家属沟通,让家属在监护人栏签名,以便今后履行监护义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除下落不明者外,144名监所外吸毒人员中已有139名签订了康复协议,1人签订戒毒协议,协议签订率为97.2%。
(二)帮扶先行。监护小组根据监护对象的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明确帮教目标和措施,开展个性化帮教。同时,坚持每周与监护对象见面,沟通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并做好记录。监护小组还积极帮助符合政策的监护对象落实低保、申请保障性住房,鼓励他们在社区的公益性岗位上服务,支持他们自主创业,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为他们顺利康复创造条件。目前,监护对象落实低保待遇的有57人,在公益性岗位服务的6人,自主创业的9人,有正式工作的5人。志愿者也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对监护对象的心理矫正、技能培训、辅导监护对象的子女学习等活动,试点以来,各监护小组利用康复基地,组织心理矫正69人次,举办就业辅导6场132人次,对监护对象子女进行课外辅导288人次。
(三)严格监管。由社区民警和禁毒专委负责,每月组织全部监护对象集中尿检一次,对重点对象,则在走(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访时突击尿检,以强化监管。街道也按照20%的比例,按月对监护对象进行抽检,并通报派出所和社区。尿检的结果由社区禁毒专委进行记入档案,作为评估的依据。试点至今,监护对象掌控率达到98.73%,1822人次接受了尿液检测,月平均尿检率98.25%,阴性13人次,康复维持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四)鼓励治疗。召开座谈会,邀请治疗点人员讲解替代治疗的方式和优点,并请坚持参加替代治疗的监护对象现身说法,鼓励监护对象踊跃参加美沙酮替代治疗。监护小组也主动帮助愿意参加替代治疗的人员办理相关准入手续,同时与美沙酮治疗点积极联系,随时掌握监护对象参加美沙酮治疗的情况。街道则制定激励措施,对参加美沙酮替代治疗表现较好的监护对象给予奖励,巩固了治疗效果。现有62名参加美沙酮替代治疗的监护对象中,参加尿检阴性率保持在98%左右。
五、广泛宣传,增强戒毒氛围
(一)坚持常规宣传。印制《禁毒法》、毒品危害、戒毒方式等内容的宣传资料近两万份,发放影像光盘12张,供社区向居民分发和播放;张挂宣传标语100余幅,张贴pvc宣传牌120个,宣传《禁毒法》规定;举办座谈、讲座、挂图巡展、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19场,巩固《禁毒法》宣传效果。
(二)突出重点宣传。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禁毒法》进场所、进校园、进广场、进企业等“七进”活动,先后组织广场咨询7次,禁毒主题班会、校园巡回演讲12场,“平安企业《禁毒法》专题宣讲”3场,场所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禁毒讲座1场。在禁毒宣传月、春节前夕,街道还邀请志愿者共同走访监所内吸毒人员,共同学习《禁毒法》和社区戒毒相关规定。
1 工作方法
1.1 第一步社区护理评估
社区护理评估是社区护士系统地、动态地收集有关社区护理对象 (包括人群、家庭、个体) 及健康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的过程。
1.1.1 资料收集的内容
①针对社区人群收集的资料:如社区人群所处的社区环境、社区人群拥有的各种资源和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等;②针对家庭收集的资料:如家庭的基本资料、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生活周期、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环境等;③针对个人收集的资料:如个人的生理、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个体特殊健康问题等。收集资料采用的常用方法有实地考查、查阅文献、社区调查 (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 、开展体格检查等[2]。
1.1.2 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把收集的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加工, 使其变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资料, 以便为资料分析打下基础。整理资料应按以下程序[3]进行:①检查、核对资料;②资料分类、分组;③拟定整理表;④资料归组。
1.1.3 分析资料
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以及解释分析统计结果。
1.2 第二步社区护理诊断
社区护理诊断是在社区护理评估资料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对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作出判断, 并把健康问题排列出顺序的过程, 所以社区护理诊断需有以下内容。
1.2.1 列出社区护理问题
将护理对象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一一列出。在叙述社区个体、家庭或社区人群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时, 多采用“问题+相关因素”的形式。
1.2.2 确定社区护理问题的排列顺序
由于社区护理条件及社区护士能力和精力所限, 社区护理服务往往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 在确定了所有社区护理问题的基础上, 必须将健康问题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在排列顺序时, 可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问题的效果等因素决定其优先顺序。
1.3 第三步制定社区护理计划
制定社区护理计划是在确定社区护理问题的基础上, 制定具体护理目标、对策、措施的过程。
1.3.1 制定护理目标
在制定社区护理目标时, 可将护理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护理目标书写格式[4], 相关因素:对胸部X线检查认识低;对新生儿预防接种认识低;设施利用不便。长期目标:5年后××市××区的结核病发病率将下降为目前的70%。短期目标:1年后, 15岁以上居民的结核病防治胸部X线检查率从现在的20%提高到50%;1年后, 新生儿预防接种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90%。
1.3.2 制定护理措施
护理目标确定后, 社区护士应与护理对象及相关人员一起协商, 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在制定护理措施时, 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 针对护理对象的具体问题, 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 确保对象的安全。
1.4 第四步实施社区护理计划
实施社区护理计划是将社区护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在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 社区护士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依靠社区各级领导的支持, 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社区护理计划;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 以便及时修改、完善社区护理计划, 确保社区护理效果;⑤准确记录计划执行情况、护理对象的反应等。
1.5 第五步社区护理评价
社区护理评价是根据已制定的社区护理目标, 对所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进行对比、总结、修改的过程。社区护理常用的评价方法有:①过程评价, 是指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工作过程中的评价。如评价评估是否全面、准确;诊断是否有依据;计划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等, 以便对上述内容及时修改、完善, 以确保社区护理质量;②效果评价, 是对实施护理措施后的结果评价。若目标完全实现, 表明护理措施有效。若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则应找出原因, 纠正错误;③效率评价, 是对社区护理服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服务效果的比率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力求在社区护理服务中, 用最经济的途径获得最好的效果、最大的收获。
2 小结
社区护士如欲正确、有效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必须按上述5个护理工作程序进行, 即社区护理评估、社区护理诊断、制定社区护理计划、实施社区护理计划、社区护理评价。因为社区护理工作程序是社区护士科学的确认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工作方法, 它能为护士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工作框架。护士掌握了这种工作方法, 就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杂乱性、无目的性。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社区护士如按社区护理工作程序进行, 则必定会有条不紊地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锦治.社区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8.
[2]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
[3]朱启星.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7.
关键词:科教兴林;专题培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21-1
在上级领导下,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场高度重视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经过广大林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这一期间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培训工作总体情况
这期间我场全面加强了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推进林业党政领导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科学判断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切实加强中层干部培训,提高其决策分析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突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实施林农和林业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基层实用人才;切实抓好关键岗位人员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启动实施了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工程管理和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林业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高度重视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林业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林业职工转岗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面向广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以林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积极推动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单位建设。
2 主要成绩
期间,我场共培训林业职工1000人次,年平均培训率达100%。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管理专题培训
我场林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展开,林业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认真围绕在我场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林产经济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对实施工程项目的林业从业人员和参与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的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先后培训乡镇林业从业人员240人次。
2.2 林业关键岗位上岗培训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实行持证上岗
工作制度
期间,我局着力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木采伐与利用、木材运输管理、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检疫、林业行政执法等关键岗位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了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先后参与上岗培训的人员达260人次。截止目前,林业关键工作岗位人员全部完成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
2.3 林业行业林农培训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力抓好林业重点的实施工作,充分调动林农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对林农的教育培训是关键。实施林农实用技术培训,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把林农的教育培训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2.4 认真抓好林业技术工人的专业知识培训
为切实抓好工作在林业基层工作的林业技术工作的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实践能力。结合我场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技术工作者进行了各有关育苗技术、林政资源管理等技术知识,先后共培训200人次。
3 经验做法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场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林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抓紧抓好。深刻认识到林业教育培训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充分认清加强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林”战略,以林业教育培训来大发展铜梁林业,努力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注重培训基地建设
我场的职业培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我们充分利用科研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林业人才培训工作。我场与市林科所大力协作,建立林业管理人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林业中级、初级技术工人培训,大力开展初级工培训和岗位培训。
3.3 加大林业教育培训投入力度
极力改善林业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满足学习培训的需要。同时也投入一定工作经费,用于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为了促进林业教育培训有效开展,我场建立了林业人才培训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奖励制度,年终考核时,把林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作为了重要的考核内容。
3.4 切实加强林业人才实践锻炼
将党性强、综合素质好的林业后备干部,放在重要的管理岗位进行培养;优先扶持理论基础扎实、创造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主持和承担重点林业研究课题或林业工程项目。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林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4.1 教育培训内容不够深、不够广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甚少,不了当前林业工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未跟上,培训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偏低。基层有许多从事林业工作的干部,原来都不是在林业战线上工作的,虽几经培训,但在抓林业工作时,由于自身的林业知识太少,适应性还不强。
4.2 教育培训的形式单一
永坪镇朝阳社区
永坪镇朝阳社区按照县镇两级党建工作的要求,立足辖区实际,主动适应社区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加强了社区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功能,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群众满意社区。通过推进“四心工程”,不断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暖心”工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暖人心
三年来,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经常性的开展优属优抚、扶贫济困、敬老助残、帮助就业、管道疏通等多项便民服务项目,在日常服务的基础上,每月固定活动日,组织开展集中服务、义务奉献活动。迄今先后组织活动116次,帮助孤老病残群众326人,到辖区看望老人,与他们谈心40余人次。他们的无私善举深深温暖着每一位居民的心,党员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聚心”工程—党员带头作用聚人心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群众中的先进模范作用,增强基 1
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便于党组织开展工作、组织活动、服务居民,社区党支部提出“十二字”工作标准,要求党员在工作中“亮形象、明职责、献爱心、展风采”,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李秋翔组织成立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钞亚丽自编了 “朝阳之歌”,还组织退休老同志唱红歌,丰富小区文化生活,并多次参加县、镇演出。辖区党员吴秀梅,组织了“老年舞蹈队”,张建平、杜慧琴担任居民调解员有效调处邻里纠纷,郑延军担任网吧监督员关爱儿童远离网吧健康成长。
“赢心”工程—协调各方共建赢人心
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辖区资源共建共享,热点难点问题共商共办,共同推进社区建设,服务辖区党员群众。特别是建立起“社区治安联防、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三联”党建工作机制,发挥了良好作用,收到了实际效果。日常工作中,社区各方相互配合,及时有效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使社区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基础设施维修等工作井然有序,深深赢得了居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得心”工程—“三人行调委会”主动服务得民心
为做好民调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社区创新工作
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铁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4年10 月8 日
铁力市下辖7个乡镇,25个社区,辖区内有4个林业局和1个国营农场,全市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万人。是一个城镇人口、社会劳动力较多的县级市。多年来,由于境内政企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劳动保障工作特别是就业工作缺乏基层工作平台,触角一直难以延伸下去,工作上严重地存在断层断档、交叉重叠而又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建设统一规范的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有利契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探索加强社区平台建设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强化社区平台功能,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就业服务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工作局面。
一、把好三关,搭建高效能社区平台
按照“六个到位”和“三个衔接”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市委市政府对建立统一规范的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迅速做出安排部署,市编委下发了专门文件,落实了机构编制,财政部门落实了专项经费。为保证建成高效能的社区平台,我们注意把好三关:
一是把好配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关。我市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乡镇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任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通过“笔试入围、面试答辩、组织考核、民主选举”等办法在大中专毕业生和学校分流教师中公开选拔。通过严格把住用人关,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平台工作人员的素质,我市社区平台的工作人员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1%,中专学历占29%。为了保证境内企业劳资部门对社区平台工作能够及时指导,在林业职工居住集中的社区,由企业劳资部门选派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以增强社区的工作力量,通过培训和短时间工作,其业务能力和适应性普遍比较强,为做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统一把关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建立社区保障平台后,为了搞好“三个衔接”工作,我们实行了站长负责制,建立起站长、协管员、信息员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信息月报、调查走访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站长、协管员、信息员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了每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同时实行考核奖惩制度,由劳动部门对站长、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工作进行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并严格兑现奖惩,从而有效地约束了每位工作人员的行为,极大调动了他们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把好工作程序关,保证工作到位。针对社区平台刚成立,工作人员对业务不够熟悉的情况,我们结合社区平台的职能,边工作边完善,在多年来形成的劳动保障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每部署给社区一项工作,都事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案,并跟踪指导,以确保平台工作人员有所遵循。例如,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上,我们统一制定了“个人申请、社区调查、街道张榜公示、企业劳资部门认定身份、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审、县区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等六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在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时,明确了“个人申请、社区入户调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银行放贷的工作程序。对于涉及林业职工较多的社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劳资部门联合指导。
二、健全四个体系,强化社区平台功能
社区平台建成后,相应的劳动保障工作也要深入到基层。结合社区平台的职能和工作任务,我们在社区重点健全四个体系。
一是健全政策法规宣传贯彻体系。我们努力把社区保障平台建成全面宣传贯彻各项劳动保障政策的最前沿阵地,社区平台的最首要任务就是宣传落实政策、反馈群众呼声。依托社区平台,开展了有效的宣传工作。我们先后5次在社区召开了就业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咨询座谈会,解答社区群众业务咨询3000多人次,向社区居民印发就业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单5000余份。劳动保障信息员在深入小区调查走访过程中,还直接将就业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到职工家里。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政策法规宣传,提高了全社会对劳动保障政策认知程度。
二是健全统计报告工作体系。依托社区平台,我们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统计调查不实的问题。所有统计报表都来自最基层的社区,来自劳动者本人,保证了数据真实可靠。为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提供了可靠的工作依据。目前,我们已在社区建立30多个统计台帐,月报、季报、年报数据齐全。
三是健全了对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监控体系。我们组织社区平台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普查并建立了每个社区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保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抽调专业人员,开发了数据库软件,设计了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表,设定的17个项目,全面存贮我市劳动力资源信息。特别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设计的有何技术或专长、是否办理一次性安置、想参加何种培训、是否有求职要求、招工招聘联系电话等项内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分期分批对各部门、骨干力量和协理员等进行了层层业务培训,使他们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等有了详尽的了解和掌握,确保了信息采集的真实有效。紧紧依托社会劳动保障平台,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采取逐户、逐人拉网式采集信息的办法,对全市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信息采集,切实做到了未漏一户、未落一人。为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在录入数据库之前,我们选调懂政策、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对采集上来的基础信息逐人进行严格审查,对录入的具有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人员进行逐人甄别,确保了具备条件的人员无一人不进入数据库,不具备条件的无一人进入数据库。实行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规定街道(乡镇)、社区(林场)社会劳动保障平台要定期跟踪劳动力资源变更情况,对采集的信息及时修改,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逐级上报,从而保证了在动态变化中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
四是健全了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在社区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把报企业离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编制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信息表,企业离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移交名册,企业离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协议书,同时做好整章建制工作。社区给离退休人员发放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卡,发到每位离退休职工手中,发放率为98%。构建了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的有效监测网络。多年来,在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中,我们一直沿用审验照片、身份证等传统方式,这样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死亡不报和冒领养老金等现象的发生。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后,我们建立并实行了信息月报制度,实现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的动态跟踪管理。社区信息员每月深入管区调查走访一次,随时掌握离退休人员的动态,并逐月报送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经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协助,提高了我们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冒领养老金现象的发生。疏通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沟通渠道。我们借助社区直接联系居民群众的优势,通过信息员分区走访,找准了每一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详细住所,实现了社保部门与企业离退休人员直接沟通。现在,企业离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方面什么疑问,只要拔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将疑问查询清楚。
三、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开展好五项就业服务
社区保障平台的建立,搭建了全方位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工作平台,构筑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前沿阵地,延伸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触角。近一年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依托社区保障平台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下岗职工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目前,已为符合条件的2278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优惠证,这为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充分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提供了前提条件。积极协助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共发放小额贷款256户,发放金额为472.7万元。与相关部门协调,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减免税费,经过我们的努力,工商、地税已为950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了61万元的税费。
二是依托社区保障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工作。两年来,通过社区开发保洁保绿和灵活就业岗位3217个,招用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中接近退休年龄的“4050”人员625名,招用其他下岗失业人员2592人。
三是通过社区组织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初以来,我们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偏低,难以适应用工单位需要的现状,结合市内外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通过社区组织,开展了微机、美容美发、电焊、烹饪、家政服务、皮装护理、保健按摩、酒店服务员、导游员等培训班。现已培训2215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职工559人,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训合格后劳务输出1124人,其中有328人独立创业,其余人员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
四是依托社区保障平台开展职业介绍工作。目前,我市已开展职业介绍4400人次,国外成功输出劳务1125人次,市外(包括国内出省)成功输出劳务1853人次,市内新增就业岗位2200人次,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2人,现在每天都有近100名求职人员到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现有100多家市内外企业到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用工登记。社区平台在扩大职业介绍宣传工作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我们组织社区免费为省报业集团、黑天鹅休闲娱乐中心、金谷大厦、蓝莉雅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外企业做用工宣传;印制1000套汽车座套通过社区发放,进行职业介绍宣传;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组织社区平台人员深入村屯开展劳务输出,面对面进行宣传;我们还把铁力市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通过精心设计印制2万盒火柴免费发放到各社区保障平台的省内各大饭店、旅店进行广泛宣传等等。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到位,有力地促进了职业介绍工作,特别是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五是直接办理养老保险业务,为社区劳动者提供“零距离”服务。随着社区功能的逐步完善,我们赋予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以更大的职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可以为社区居民代办参保、接续和缴费等养老保险业务。劳动保障工作进社区以来,驻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职工群众办理养老保险业务500多件次,其中为个体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近200件次,为断保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300多件次。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建立,如同把养老保险机构建在自己的家门口,现在办业务可太方便了”。
【社区工作者工作经验】推荐阅读:
社区工作经验交流报告10-12
创建无传销社区工作经验10-15
朝阳社区党建工作经验材料09-15
社区教育工作交流经验材料09-09
社区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0-28
2018年社区工作者工作计划与2018年社区工作计划07-24
社工工作与社区工作06-20
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10-05
优秀社区工作者材料11-07
社区工作者培训心得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