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安全德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个案研究 ——以陕西省西安市X中学A学生为例

摘要:校园欺凌是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频繁发生并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校园欺凌行为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持久且深远。因此,本研究从教育现象学视角出发,选取陕西省西安市X中学的一名被欺凌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呈现其所遭受的四种校园欺凌行为,分析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对于丰富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研究发现,第一,研究对象在校期间每天都遭受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行为,集中表现为言语欺凌行为、身体欺凌行为、关系欺凌行为以及网络欺凌行为;第二,校园欺凌行为集中发生在课间休息与室外课上,发生地点主要在操场和教室,四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与危害各不相同;第三,被欺凌后的内心情感体验丰富,包括被捉弄后的委屈,被嘲讽后的羞耻,被孤立后的孤独以及被使唤后的无奈。但是,当欺凌行为再次发生,她依然采取沉默忍让的消极回避态度。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诸多:首先,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其次,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重视度不够,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学生被标签化是造成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再次,家庭结构失衡,家庭责任缺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最后,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存在认知偏差,被欺凌者在外形与性格方面的缺陷,对欺凌行为的敏感性较低,欺凌者的法律意识薄弱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等都是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建议,国家应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并强化监督机制,促进多部门合作创造良好媒体环境;学校应改变“重应试、轻德育”的办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安全教育,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其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健全对校园欺凌的防治与处理机制;家长应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强化家庭教育职责,改善家庭教养方式;被欺凌者应在消除自身不良因素的同时提高对欺凌行为的敏感性,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欺凌者应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管理控制好自身情绪,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被欺凌者;个案研究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欺凌

(二) 校园欺凌

(三) 校园欺凌行为

五、理论基础

(一) 教育现象学

(二) 社会学习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伦理

第一章 校园欺凌行为的呈现

一、X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 X中学的相关介绍

(二) 复杂的校外环境

(三) 班级座位分布

(四) 被欺凌者的浮现

二、孤僻懦弱的小A

(一) 小A的基本情况

(二) 众人眼中的小A

三、小A遭受的校园欺凌行为

(一) 言语欺凌行为

(二) 身体欺凌行为

(三) 关系欺凌行为

(四) 网络欺凌行为

四、小A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统计

(一)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间

(二)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地点

(三) 校园欺凌行为表现形式

(四) 遭受校园欺凌行为后的反应

五、被欺凌后小A的内心世界

(一) 被捉弄后的委屈

(二) 被嘲讽后的羞耻

(三) 被孤立后的孤独

(四) 被使唤后的无奈

六、研究结果

第二章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一) 部分大众传媒造成负面影响

(二)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学校层面

(一) 学校注重应试教育,德育流于形式

(二)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 学生被标签化

三、家庭层面

(一) 家庭结构失衡

(二) 家庭责任缺失

(三)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四、个人层面

(一) 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存在认知偏差

(二) 被欺凌者在外形与性格方面存在缺陷

(三) 被欺凌者对欺凌行为的敏感性较低,容忍性过高

(四) 欺凌者的法律意识薄弱

(五) 欺凌者的情绪管理能力不强

第三章 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策略

一、社会层面

(一) 强化对媒体的监督作用

(二) 国家应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二、学校层面

(一) 改变“重应试、轻德育”的办学理念

(二)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 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四) 健全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与处理机制

三、家庭层面

(一) 重视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 强化家庭教育职责

(三)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四、个人层面

(一) 被欺凌者应主动消除自身不良因素

(二) 被欺凌者应提高对于欺凌行为的敏感性,降低容忍性

(三) 被欺凌者应积极面对欺凌行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 被欺凌者应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五) 欺凌者应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六) 欺凌者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学地理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