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从追求数量规模的人才培养方式向注重质量和内涵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需要进行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洞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从而便于及时改进教学管理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方向阳和莫华善[1]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34个关键性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类、排序并确定权重,设计、优化并完善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周应中[2]认为,需要在遵循突出专业特性、得到评价主体认同、强调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兼顾定量与定性评价的基本准则下,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牛志红[3]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遵循科学性、职业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代应、宋寒和李海燕[4]构建了基于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拓展能力3个维度、包含15个二级指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重庆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实例分析。

以上研究表明:目前研究大多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论的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定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偏少,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院校评价、企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而用人单位是专业人才的直接使用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关能力所作的评价也是最客观、最理性、最有效的。

本文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基于用人单位视角构建能准确、客观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险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为例,收集用人单位对2016、2017届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保险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分别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众多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即将联系比较紧密、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当某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贡献率达到85%以上时,就表明使用这几个公共因子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就是客观有效的。使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来描述多个变量,以使人们能透过数据的表面现象,洞悉问题的本质。本文以金融类专业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实证研究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以此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因子分析的模型可以描述为:X=B*F+e

其中n维随机向量X=(X1,X2,…,Xn)T是可观测的;F=(F1,F2,…,Fm)T(m

三、构建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的需求?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主体不同,其代表的利益也会存在差异,例如:用人单位在评价时更多关注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自学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等。而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最客观、最有效的,故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下,借鉴了方向阳、莫华善(2009)和代应、宋寒、李海燕(2014)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经过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资深专家进行多次深入座谈和面对面访谈的基础上,从用人单位视角构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二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诚信及忠诚度,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学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四、基于因子模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数据的统计

将表1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以保险职业学院2016和2017届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向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做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发送电子邮件、与专家面对面座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本次调查共发放328份问卷,实际回收300份,回收率为91.4%,统计数据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经整理和统计如表1所示。

(二)公共因子的提取

运用统计软件SPSS16计算16个因子的总方差,其中前2个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7.244%,符合特征值要求,因此,选取前2个变量作为公共因子。进一步运用SPSS16统计软件对成份矩阵作正交变换,旋转后的成份矩阵显示,公共因子F1主要由X1思想政治素质、X2职业道德素质、X3诚信及忠诚度、X6身体素质、X7心理素质、X8吃苦耐劳精神、X11实践操作能力和X15团队协作能力构成,它们在上的因子载荷都在0.62以上,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将其命名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因子”。公共因子F2主要由:X4科学文化素质、X5计算机操作技能、X9自学能力、X10专业知识运用能力、X12组织管理能力、X13执行能力、X14沟通交流能力和X16开拓创新能力等变量构成,它们在F2上的因子载荷都在0.71以上,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故将其命名为毕业生“发展能力因子”。

(三)计算因子得分

继续运行SPSS16统计软件计算,计算得到各公共因子F1和F2对应的5个评价等级的得分及排名如表2所示。

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结论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本文构建的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个二级评价指标可浓缩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因子”F1和毕业生“发展能力因子”F2两个公共因子。在评价等级因子得分表2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因子”F1对应“优秀”等级得分最高、排第一,“良好”等级排第二,“较差”等级排第三,“很差”等级排第四,“一般”等级得分最低、排最后,这表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获得企业的一致肯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养、诚信及忠诚度、身心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实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而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发展能力因子”F2对应的“良好”等级得分排名第一,接下来依次是“一般”“较差”“很差”等级,“优秀”等级排在最后,这充分表明虽然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强,但用人单位认为其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提升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

1.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高职院校既要举全校之力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又要协调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实施全方位育人,并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紧密贴近市场需求。高职院校需定期调研社会、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及时反映行业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契合社会需求。

第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实践、专业培训与项目孵化三个结合为抓手,构建集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专业、实用的创新创业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校内实训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设施,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强化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金融机构等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尝试“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即上岗的平台,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收集的用人单位对保险职业学院金融类专业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获得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但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据此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 方向阳,莫华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09(9):90-92.

[2] 周应中.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5):5-9.

[3] 牛志红.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3-16.

[4] 代应,宋寒,李海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7-130.

上一篇: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下一篇:基于MSP430单片机的位置检测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