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土地流转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 ——影响机理与模式创新

摘要:兼顾经济、政治和社会性质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十二五”以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健全国家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的金融改革背景下,作为金融体系薄弱环节的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有益借鉴。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单纯借助多元化的政策手段来拓展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深度和宽度的改革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稳定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适应性强且具有指引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是成功破除顽疾并赢取农村金融改革胜利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改革的落地,需要全方位的战略部署和多方面的政策配合。同时,也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特征,强化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和践行方式的针对性和区域性。基于此,在全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机理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深入探究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金融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其次总结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然后构建面板模型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理,在总结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以及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加快储蓄转化为投资、增加向农业部门的信贷资源投放等渠道缓解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困境,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随着农村金融(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发展与完善,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明显的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特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均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且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西部地区金融规模的扩大虽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作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金融效率的提高反而产生抑制作用。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其促进作用由于受到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具体来说,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储蓄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等途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中,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当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相应门槛值后,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减弱特征;而金融效率的收入增长效应却不断得以强化。第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逐步落实在发掘和催生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为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兼顾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农村金融发展体制、农村金融产品和农村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的创新。其次,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土地流转的需求开展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创新也是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土地流转情况,应当积极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创新,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以及提升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指标构建层面,本文分别选取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量化指标,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其次,实证研究层面,利用多样化的实证计量模型捕捉宏观经济变量间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利用二次项面板模型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同时分析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利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非对称影响。再者,对策与建议层面,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创新,提出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分析政府信用在土地信托流转中发挥的作用,同时研究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情况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土地流转;互联网金融

学科专业:金融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农村金融基础理论

2.1.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1.4 农村金融市场论

2.2 国内外农村金融相关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2.2 农村金融发展与收入增长

2.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转变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脉络

3.1.1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1979-1993)

3.1.2 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农村金融格局(1994-1996)

3.1.3 后危机时期农村金融发展放缓(1997-2002)

3.1.4 自下而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至今)

3.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

3.2.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3.2.2 中国农村金融总体发展特征

3.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形成机理

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背景与实践

3.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

3.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实践

3.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经济功能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4.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4.1.1 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增长过程

4.1.2 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4.3.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

4.3.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5.1 农村金融发展与收入增长:理论分析

5.1.1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

5.1.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说明

5.2.3 样本选择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2 门槛效应检验

5.3.3 门槛回归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运营特点与创新

6.1 美国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体系

6.1.1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类型及发展

6.1.2 美国农业金融体系运营特点

6.2 日本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体系

6.2.1 日本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类型

6.2.2 日本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运营特点

6.3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6.3.1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蓝海战略概况

6.3.2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运营特点

6.4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创新

7.1 供给侧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

7.1.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机遇

7.1.2 供给侧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

7.2 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7.2.1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不适应分析

7.2.2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提出

7.2.3 土地信托流转模式与传统流转模式的对比

7.2.4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实践

7.3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7.3.1 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7.3.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

7.3.3 农村”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

7.3.4 “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实践

7.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

7.4.1 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7.4.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7.4.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建议

8.2.1 供给侧改革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8.2.2 深化涉农金融创新,支持服务“三农”发展

8.2.3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减轻农村金融发展负效应

8.2.4 完善土地信托流转组织架构

8.2.5 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品牌

8.2.6 推进农村金融发展配套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高速公路管理创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