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精选10篇)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1

在稳定农村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化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现状

从随州市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现状看,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土地流转的“亲缘化”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流转土地基本上是在亲朋好友间进行,不签流转合同,不交转包费,不定时间,只是随要随收回的口头协议。如曾都区均川镇宋家畈村4组有37户,150人,60个劳力,122亩承包地,该组长年在外打工的37人占总劳力的61.7%,有7户夫妻二人长年在外打工,将其承包的24亩地交给自已的亲友耕种,占总户数的18.9%,占总承包面积的19.8%,都没有签订流转合同。

(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模式。

一是通过流转的集约化经营。如曾都区万和镇太白村二组某农户,除耕种自己的承包地外,接受9户农民流转面积20亩,多时达近百亩,购有大、小型农用机械2台套,今年农田收入人均3403元,农田纯收入人均高于本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1345元。二是保护已形成的集约化经营。在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纷纷抛荒承包地外出打工,村组为了不让税费悬空,将抛荒地成片包给相关人员搞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税取消后,因承包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外出农民工回乡要求收回承包地获取土地收益。在税费改革中,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已形成生产力的政策要求,按照政策,通过充分协商,都较好地落实了政策,兼顾了双方利益,化解了各类矛盾,保护了已形成的生产力。据统计,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中,全市稳定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1400多个,面积10万多亩,保护板块经济62处,8132亩。

(三)土地经营“保姆式”管理模式。

通过自我服务和合作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联系。如在2006年8月成立的随州市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全程服务,农民全年只需每亩交纳586元的生产费用,该合作社就为其提供麦稻生产的全程服务,很受农民欢迎。该社今年已为1200多个农户代耕农田5000多亩,其机械化操作、统一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强度大和效益差的问题,每亩提高粮食单产5%,节约生产成本180多元,增加农民收入240元。

(四)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一是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随州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适应本地农民种植习惯,发展规模经营。如随州市长佳蔬菜有限公司在曾都区万和镇连片种植随

州独有蔬菜“泡泡青”500亩(每年一季),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产品已打入北京等大型超市,很受市民们欢迎。仅“泡泡青”一季的收入,农民每亩增加纯收入1293元,人均增收181元。二是合作组织加农户的规模经营模式。随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品种多、范围广,有香菇、巴西菇、白灵菇、木耳等30多个品种,种菇农户遍及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场。特别是香菇,由于它的经济价值较高,又在全市占主导地位,年产值在10亿以上,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据万和镇邱家塆村书记李德安介绍,他们村有340户,户户种香菇,保守估计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人平500多元。在香菇、“泡泡青”产业的拉动下,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如本村李德兵夫妇俩在广州做烧烤生易,每晚纯收入在300元以上,经不起种香菇的引诱,最近弃城返乡种香菇。三是一批相对集中区域特色产品规模经营模式。如唐镇的大枣、土豆、生姜,太平乡的吉阳大蒜,均川的养猪,马坪的“三白”蔬菜,柳林的板栗,尚市的葡萄,万店的蔬豌豆,双河的油桃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的随意性给土地承包管理留下了隐患。农民对承包地如何流转,流转给谁,都是自我决定,往往农民流转了承包地村里不知道,为土地承包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二是对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不够也是制约其发展重要因素。随州市地广人多,地形地貌复杂,有适应多种农产品生产的独特气候条件,有多种小有名气的独特产品的生产,但组织不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工作上,随州市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规范土地流转,加强流转管理。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2006〕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意见》,在鄂办文〔2007〕78号省两办《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进行了认真地宣传贯彻,各区市还将全文进行了转发,要求按照文件精神抓落实。

(二)调处流转纠纷,化解土地矛盾。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要求各部门务必重视农民的信访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各部门各负其责,有效地拉近了群众与干部、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创汇农业。一是加大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随州市委市政府为发展随州经济,注重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宣传上下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今年,为了让随州特色产品走出随州,在曾都区万和镇办“兰花节”、尚市镇办“桃花节”、洛阳镇办“银杏节”,宣传随州特色产品,在板块上抓大而不忘促小。如在抓大上,香菇这个产业已形成大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和创汇产业。在小的随州特色产业上也不放松,如“泡泡青”、菜豌豆、土豆、板栗、吉阳大蒜等,做到由大到大,由小到大,逐步建立各类具有随州特色的大小不等的规模化板块经济。二是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品牌。在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随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了龙头企业的资金进入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除在大的农业经营项目上招商引

资外,还在小项目上下功夫。如利用随州天然的地理位置生产独特的蔬菜“泡泡青”招商,引回在外的随州籍经营商张洪国先生在曾都区万和镇生产“泡泡青”,不仅打出了随州“泡泡青”在全国的品牌,还为“泡泡青”的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样板农业。随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发展特色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对在食用菌等规模化板块经营农业项目中,挑选10个产品有特色,建有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奖励。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年初的53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规范土地流转,避免因是亲戚间流转不签合同,村组不知情,以后出现矛盾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是要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领导、资金、技术、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的购买力,又能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

三是推动公司+基地+农户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泡泡青”是随州市独有的特色产业,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深入探索规模化生产“泡泡青”的路子,做大做强随州市的“泡泡青”特色产业。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2

一、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一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 收益低。三是农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 因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等非农建设项目用地需要, 镇、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四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实

现规模效益的需要。

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转应当遵守的原则

一是依法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是依法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法律依据。二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三要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三、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

一是自发流转多, 中介引导少。二是出租形式多, 其他形式少。三是口头协议多, 合同流转少。四是短期流转多, 长期流转少。多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较短, 大多在5年以下。五是分散经营多, 规模经营少。

四、制约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因素

(一) 政府政策宣传未到位。

对土地流转遵循的原则、流转方式、流转农户权益保护等政策与规定, 农民知道较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部分地区乡镇干部疏于管理和服务。

(二) 农民恋土情结较重。

他们出于口粮自给和怕务工经商亏本后无退路考虑, 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据问卷调查, 有60%左右的农户因此不愿流出土地。

(三) 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够健全。

市、乡、村三级目前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但对于农民的咨询服务质量不高, 出现了流转信息不对称、面积不成片、生产布局不稳、时间不一致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流转的规模与速度。

(四) 土地流转的现实受益不高。

据调查, 当前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的收益为600-800元不等, 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热情不高, 难以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 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全。

目前土地流转以口头协议和短期流转较多, 流转关系改变频繁, 部分土地流转合同含有不合法的主体、承包期限等内容, 少数承包人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这些因素容易引发流转纠纷, 土地流转监管主要以农经部门为主, 缺少专门的管理和仲裁机构, 导致土地流转行为无力监管, 影响了土地流转进程。

(六) 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缺乏。

目前, 市、县 (区) 政府虽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一些政策, 但由于政策引导力度小, 服务组织、流转市场培育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较少等原因, 很难从根本上激活农民自觉规范地流转土地。

五、德州市开展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近年以来, 德州市加大工作力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政府引导、典型示范、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 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快速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 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扩大了农业规模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提升了德州市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德州市农村流转土地面积已达69万亩, 涉及13.16万户, 分别占全市土地承包面积、承包户数的8.6%和11.6%。

六、德州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做好结合的措施

一是与德州市“10+3”产业推进计划相结合, 按照德州市政府《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 的要求, 各地方地府做好产业规划, 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相结合。二是与两区同建相结合, 积极做好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工作, 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 实现农村改貌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三是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四是结合群众意愿。五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七、德州市齐河县、平原县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做法与启示

(一) 齐河县宣章镇, 土地流转农民变工人。

近年来, 该镇对土地合法、有序流转进行了多项探索, 政府扮演了“中介”和“裁判”两种角色。在反复敲定流转事宜过程中, 利用村广播、明白纸、宣传栏等形式, 让群众明白土地整体流转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在了解群众对土地整体流转各方面要求后, 召开大会听取群众代表意见, 将土地整体流转给政府, 再由政府整体流转到企业, 相互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并当场发放土地流转租金。土地的租金发放、手续签订、监督管理等一切手续由政府包办、监督, 确保土地流转健康顺利开展。对具备整体流转的土地, 以每年每亩高出“零星”流转土地200至500元的价格, 统一流转给公司, 发展高温、低温大棚和露天蔬菜生产。公司也相应优先安排整体流转土地的农户进企业、园区就业。目前, 该镇共整体流转土地2000多亩, 安置整体流转户100余个共180多人, 其中年龄偏大的农民30人。

(二) 平原县流转土地面积5, 000余亩, 11家公司在这里“安营扎寨”。

近年来, 山东省农业厅下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等11家公司也在该县“安营扎寨”, 流转土地面积5, 000余亩, 注册蔬菜商标13个。其中, 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投资8, 000万元建设, 将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300个, 年产无公害优质蔬菜450万斤, 直销省会机关、高档餐厅及各地超市。同时, 基地常年用工1, 000多人, 人均增收1.2万元。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排灌、统一回收产品等服务, 并建立生产日志, 健全检测体系, 实行档案化管理, 使得平原县蔬菜品质实现了质和量的大幅提升, 全县蔬菜检测流出合格率达到100%, 平原菜成功打入了物美、家乐福、沃尔玛等世界知名连锁超市。

摘要: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的深层次改革。加快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必然要求, 应当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相结合。德州市在“10+3”产业推进计划的引领下, 涌现出了一批土地流转的典型, 对于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劳动力转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借鉴国外农场生产的经验, 开展土地流转也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探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一种实践层面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吴中区湖桥村;合作抱团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43-02

一、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现状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1]。

规模经营是指由于土地利用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的增加,或是指在此情况下而产生的单位土地产品收益的增加或成本的下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土地流转则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

吴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自发流转、90年代的引导流转和2000年以来的规范流转等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立了“政府与市场结合,合理调节并配合着农民自愿耕种、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近年来呈现出流转市场日趋活跃,流转金逐步提高,流转程序完善规范,规模经营面积增多的良好态势[2]。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比重较大,流转年限较长;规模经营面积较多,果蔬水产为主;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户受益增多。

二、具体形式与经验启示

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抱团”,解决家庭分散经营下土地割裂、规模狭小、机械化程度低、耕地闲置等问题,而实现“抱团”的一有效形式便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在吴中,已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44家,受益农民30万人,85%的农民成了股民。用苏州的土话讲,村级集体经济好比农民的“贴肉布衫”,强村与富民,相辅相成。合作社通过把农民的土地、闲散资金等资源,以股份合作、资金互助等方式集中起来,发挥“聚合效应”,解决了大量农业生产中政府包不了、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同时,采取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保底分红等形式,使农民投入产出能力不断增强。

吴中区以深化农村合作改革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合作改革受益面得到较大突破。近年来,吴中区随着“五大合作”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年稳定收入超千万元的村(社区)达23个,约占全区涉农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8%,占全市年收入超千万元村(社区)总数的四分之一。

就土地合作社所取得的成就,可将其提供的经验启示归结为六小点:一是资产量化,农民成为股民;二是土地入股,承包经营权成为股权;三是资金参股,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四是整合资源,提高了农业合作水平;五是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合作经济;六是抱团发展,推进合作经济转型升级。

三、湖桥村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到吴中区第一村——湖桥村,2010年11月,湖桥村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物业股份合作社而成立的苏州湖桥集团公司领取了营业执照。其中,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出资3 000万元,物业股份合作社出资1 600万元,社区股份合作社出资1 000万元,公司总注册资本5 600万元。收益分配实行“四六”分成,即60%的部分按出资方比例返回“三大股份合作社”用作农民股金分红,40%的部分留作公司积累用于再生产经营[3]。

湖桥村采取了所有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并公开对外招商的方式,在合作社组建了湖桥集团的背景下,引资5亿元,正朝着旅游、高科技种植、园林建设的多方向多角度的新型农村迈进。

四、湖桥村抱团发展模式的动因

1.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总量的需要

根据村级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和目标:2011年村级集体总资产要突破5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村级经济总收入要突破8 000万元,比上年净增4 000万元;户均股红分配达到10 000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总量,确保三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目前村级经济的实现方式主要靠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发包。2011年村级经济收入来自资产发包的创收占70%以上,其余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创收。经过“苏州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区”初步形成规模,8 0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已租赁给“苏州嫁泰丰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苏州嫁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3.搭建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平台”的需要

组建集团和建立公司制组织结构,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目前已建立的苏州嫁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苏州餐饮协会食品基地,都将成为今后湖桥村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的“平台”。另外,为使股份合作社真正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运作,彻底改变原来村级股份合作组织与村党委、村委会三头难以兼顾,效率低下以致限制合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因而抱团发展是最佳选择。

五、湖桥村抱团发展的成功突破

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把湖桥村对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探索的成功之处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大胆创新,以合作社抱团形式实现农民增收

湖桥村在原有的三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实现了湖桥集团的成立,在吴中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探索之路上实属一种创新,在新的一批领导班子的意识中,靠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者建造厂房出租,农民获得了比原来高的收益,但这还远远不够,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湖桥村开辟了一条创新的抱团之路,在原先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物业股份合作社成立了苏州湖桥集团,并为湖桥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通过改革创新,最大受益者就是农民,短短几年中,村级年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4 07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从8 000多元增至16 800元。湖桥村能实现这一转变和提高,与其大胆实行合作社抱团模式的举动是分不开的。

2.完善机制,规模运营自上而下一鼓作气创经济新高

面对初步成长起来的合作社,湖桥村首先从内部领导班子抓起,通过领导任命、外部聘请等形式,很好地抓住了人才的资源利用,同时通过三大股份合作社和集团公司实行“双向”发展模式和三定分配机制,一方面保证了合作社的正常规模经营,一方面又为农民的收入分配和分红做好了基本的保障。

湖桥村在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合作社发展的探索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另一因素就是广大村民的支持,在发展的同时湖桥村不忘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哺农业,得到了广大村民积极入股的支持,一鼓作气,保证了农民增收的同时又使农民得到了分红,进一步实现了共同富裕。

3.多向发展,以合作社为基点,多角度寻求增收点

湖桥村的合作社发展方向并不是单一的,从合作社到湖桥集团,湖桥村始终坚持着第一产业不放弃,第二产业稳步发展,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三大合作社抱团成立湖桥集团的同时,在下设的子公司中湖桥村的多向发展的意图在其中明显的体现,旅游、园林、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成为增收地一个新的增收点,并且有持续发展的态势,“鱼米之乡”、十万亩水稻、嫁泰丰高科技公司等项目同时也稳住了第一产业的基础,使得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有了初步的探索。

六、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无疑为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

纵观吴中区近些年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其模式多样不一,成效不一。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优势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经济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一家一户搞农业的困境。

而湖桥村的抱团模式,其发展前景争论不一。我们在看到其优势和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些许质疑。

1.管理机制上的政社分离的界限模糊

对于其管理机制,我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了政府对其干预性较强,而对合作社本身的独立性有所削弱。政社分离这一问题是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对于其界限,是需要合作社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探索明确的。

2.资金投入过大,概念化过多,对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

对于湖桥集团的高科技生态园、鱼米之乡等产业,均处于设想之中,而其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个农村的科技水平以及农民自有的水平是否匹配是未来收益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3.集团下设公司的专业性分工与农村现状分析的不匹配

湖桥集团的分工与政府分工紧密联系,但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的职能发挥并不能体现良好的反映,驻足农村整体情况,其专业性分工中的一些高端产业需要引入外援。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很多企业往往因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断裂,导致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崩溃。为了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满盘皆输的局面,“抱团”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个竞相革新,农村合作社改革一波比一波高涨的情况下,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待,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抱团做大了,就是馅饼;忙种寡收了,就是陷阱。当然,“抱团”模式作为一种农村经济第三条路的代表模式,会随着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我们相信,各地农村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最优合作社发展模式,寻求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丁关良,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离”论驳析——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留(土地)承包权、转移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观点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朱菊妹,等.积极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维[J].江南论坛,2010,(3).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汇报 篇4

第二调研组 组长由国立

2012年5月20日

按照县政府要求,我们第二调研组一行3人于5月19日深入朝阳乡、朝阳沟镇就如何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座谈和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按要求每个乡镇抽两个村,分别是朝阳乡的朝阳村和向阳村;朝阳沟镇的中强村和爱国村。四个村参加调研的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流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等共83人。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919户,流转面积18660亩,分别占承包耕地总户数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2%和23.2%。按流转形式分:转包面积18260亩,占流转总面积 的97.8%;出租面积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 %;流转价格:立地条件好的流转价格每亩350-400元;一般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00-350元;稍差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70-300元。流转典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0.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土地流转户收入情况:以每户3口人计算,按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5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承包费6000元。年人均收入7000元。

二、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户数是74户,经营面积6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6%;其中:由大户经营的面积4800亩;转入土地都是从外出务工亲属手中承包的,1如向阳村农民陈贵军,家6口人,自用土地16亩,外包土地134亩,全部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纯收入300元。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面积1300亩。以朝阳沟中强村长寿香小米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在2008年合作社通过互串、承包形式集中整合土地1300亩,涉及农户32户,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作业用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作业,提高粮食产量。规模经营的优势:中强村土质好,地处“小积温带”,粮食高产每亩可达2100斤,而且没高压线、油井少,田成方、林成网,有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转入和转出土地价格矛盾。流转双方期望值高,转入方希望价格低,转出方希望价格高,很难达成一致,目前的流转双方大多数都是亲属,靠情面才达到一致。

二是种植户老龄化现象严重。80%以上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对流转土地有后顾之忧,担心土地转出后烧柴、家畜饲料、基本生活费最低的生活无保障。三是规模经营合同期限短。由于受政策、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双方均担心经济上受损,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多数在1年左右,而且都是口头合同,经营户没有长期稳固的土地经营,束缚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壮大。

四是土地流转操作难度大。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后,大部分农户土地串插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部分隐形土地存在,在流转过程中往往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同意,有隐形土地的这部分人不想流转或互串土地,导致规模经营很难成片。

2五是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效益不明显。通过调查看,90%的规模经营户都在50-150亩,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老套,家家都用小四轮耕种,这部分经营户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年吃年用,收效不明显。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5

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家庭承包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根据我市人多地少实际,顺应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在发展效益农业中的引导、协调、服务功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的进展较慢,流转行为不够规范。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种田效益提高,土地流转难度增大。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工作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原则。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时,不得改变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租赁或入股形式进行流转时,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流转双方必须协商一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必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

(三)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应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必须与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三、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的疑虑,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同时,要树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先进典型。从明年起,市政府每年将评选20个左右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镇、村进行表彰。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6

为全面了解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前段时间,同有关部门一起,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延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现状

去年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后,农民依法流转土地的意识有所提高,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并趋规范。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延州市土地流转户数达到23538户,流转土地面积34028亩,分别占总户数和承包土地总面积的93%和21%。调查的46个村,有1140 户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面积23904亩,分别占调查村总户数和承包土地面积的94%和4%。从面上情况看,主要有六种流转形式:

1、转让。指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转移。有些农户因无力继续承包土地,与其他户协商一致,经村委会同意,将全部或部分土地转让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与村委会确立新的土地承包关系,出让方与村委会在转让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这种流转形式的好处是:出让方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受让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延州市共有7030家农户进行了土地转让,转让土地6805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流转面积的299%和20%。

2、互换。即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相互转移。互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耕种方便或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互换后,互换地块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原承包合同约定的相应地块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互相转移。从方式上看,有同等面积互换,也有不等面积互换,双方视互换土地的地级和远近条件决定。延州目前有2689户进行了土地互换,互换土地3743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流转面积的114%和11%。林家村镇西麻沟村张进富,为了种植方便,自愿以18亩与张乐玉134亩地级相同的地块互换,建冬暖式油桃大棚。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共有7户农民通过互换土地建起油桃大棚。

3、退包。指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退回村委会。由于各种原因,农户无力或不愿继续承包土地,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退回村委会重新发包。退包后,退包户在承包期内不再要求重新承包土地。退包的主要原因有农户农转非、务工经商、不愿或无力继续承包土地、承包地自然条件差等。延州市退包户有5784户,退包土地7486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流转面积的246%和22%。

4、转包。就是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农户间一定期限内土地使用权实现转移。转包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延州市共有转包户数4032户,转包土地6638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流转面积的171%和195%。

5、出租。主要指农户与承租方之间一定期限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是承包土地收益权的一种分配形式,收益是固定的。这种方式,主要在农户与用地单位之间进行,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目前,延州市共有3993户进行了土地出租,出租土地9306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流转面积的17%和273%。昌城镇西河崖村,有123户自愿将2906亩土地出租给本镇东老庄日龙食品有限公司,由其组织种植出口蔬菜,期限2年,每年每亩租金400元,全部由出租方获得。

6、入股。农户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使用权作价为股份,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以入股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入股收入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枳沟镇南老屯村王法茂等10户农民,将50亩承包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由王法茂经营,种植花卉和苗木,每年根据经营的情况,按照入股股份分红。

另外,由于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部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也随之转移。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

当前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民依法流转土地的意识有所提高。过去,多数农民不知道要依法流转土地,农户间土地流转基本处于随意和无序状态,矛盾纠纷不断。《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延州市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延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初步认识到了依法流转土地的好处,依法流转土地的意识有所提高,流转程序趋向规范。去年以来,流转土地的农户大都签订了合同,部分过去私自流转土地的户,也纷纷要求补签了合同。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土地流转。延州市34万亩流转土地中,仅用于经济作物种植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50%。全市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种苗繁育、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土地流转。延州万洋食品有限公司在昌城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租赁的方式,租用土地1300亩,平均每亩租金400元,全部由出租户获得。马庄镇龙宿村,有94户种植大棚蔬菜,现有日光温式大棚99个,其中28户的33个蔬菜大棚就是通过互换土地建起来的。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土地流转。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乡镇(街道)驻地村庄流转土地多于其他村庄,平原村庄多于山区和丘陵村庄的现象,这反映了二三产业发展是带动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二三产业发展越快,务工经商劳动力越多,土地流转力度就越大。我市424万名农村劳动力中,目前从事非农产业的有22万名,占农业劳力总数的519%。程戈庄镇程戈庄四村,在本镇木器厂、翻沙厂、织布厂和商业街经商的劳力,占本村劳力的70%,因劳动力不足转让土地的有38户,转让土地面积81亩。

四是园区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构筑加快发展的平台,各地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使园区建设用地连年增加,成为拉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原因。

ヅ┐逋恋爻邪经营权流转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够到位,对土地流转的形式、应把握的原则掌握不够,对土地流转指导不力;土地流转还存有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农户间随意流转,不签合同问题比较突出;个别村庄存有以土地流转为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必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被动流转与主动流转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土地流转中,农民是土地流转的市场主体,土地流转应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政府“引导”不能变为变相“逼迫”,必须靠宣传、引导、服务使农民由被动调整变为主动调整。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土地流转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土地流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应遵循的原则、流转的形式和应履行的手续,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乡、村两级干部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学习与研究,熟悉和掌握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做法,争当明白人,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要注意培育土地流转的好典型,依靠典型带动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二是自发流转与依法规范的关系。“依法、自愿、有偿”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自愿是前提,依法是保证。只有依法流转土地,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才能得到保障,流转土地的收益权才能得到保护。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流转土地,都应当依法签订合同。农村经管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好土地流转的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完善土地流转手续,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土地流转动向。乡镇(街道)要完善干部岗位责任制,把土地流转纳入考核村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责任心和压力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严厉打击私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搞掠夺性经营的违法行为,保证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三是土地流转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工作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把握政策。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不得动摇农户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不得改变承包合同约定的土地农业用途和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限时间、限面积流转土地,不准擅自截留、扣缴农户土地流转的收益。工业园区占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好减免和补偿政策,维护农民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7

一、基本情况及流转现状

邹平县辖858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62万, 农户数17万户, 流转农户1.6万户, 占总农户数的9.4%。截止2014年底,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9万余亩, 占总家庭承包面积9.6%。流转方式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 且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流转主体正由农户间流转向农户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流转, 全县流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土地面积达到5.3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7%。流转规模正从农民自发流转向有组织、规模化流转转变, 以村为单位整建制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2.1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3%, 涉及全县26个村。

二、积极稳妥分类推进土地流转

1. 围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土地流转

近年来, 全县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带动当地农户进行有主导方向的土地流转, 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步伐, 既增加了公司的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明集镇王少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 开发建设高效生态园, 集种植、加工于一体, 促进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化。

2. 围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又一支新型生力军。孙镇全泉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租赁、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形式, 实现流转土地2360亩, 同时与西王集团、玉玺集团、恩贝集团等签订托管协议, 成功托管7600余亩土地从事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 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实现了合作社、企业、农民的三方共赢。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 先后与山东益佳食品有限公司、济南市圣洋食品有限公司、邹平绿宝蔬菜脱水厂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几个品种的蔬菜生产合同,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社依靠规范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实行规模种植, 不断提高社员的种植管理水平,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蔬菜种植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3. 围绕发展家庭农场激活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 已成为当前或今后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基础, 只有加快土地流转, 才能保证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大, 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家庭农场, 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截止2014年底, 全县培育申报家庭农场37家。家庭农场的发展, 为全县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4. 围绕发展种植大户加快土地流转

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大力挖掘农业优势资源, 积极引导, 以发展培育种植大户为重点, 培育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种植大户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 集中培育种植粮食、瓜菜、等特色产业, 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不但增加了种植大户的收入,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发展规模经营, 种植大户已成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主力军。

三、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1. 加强领导与完善机构并举

2009年全县、镇 (街道) 、村分别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机构和工作办公室, 明确职责分工, 责任到人。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及流转服务中心16处, 为土地流转提高政策咨询、价格指导、合同签订、纠纷协调等服务。

2. 加强培训与政策扶持并举

县农业部门通过到镇 (街道) 讲课、“阳光工程”培训、农业培训周、网络广播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知能力。为加快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调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积极性, 邹平县制定出台了《“一村一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 对全年各类新上合格的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 正确引导与规范程序并举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 加大对不同层面的土地流转事例和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 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 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信心。同时, 制定出台了《邹平县关于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土地流转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有待进一步规范, 存在纠纷隐患;存在改变农业用途现象;资金不足限制了土地流转。

四、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 强化管理, 规范流转

根据不同的流转形式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规范合同, 建全流转台帐, 完善相关手续, 规范登记备案制度, 筹建土地流转信息库。

2. 严把土地流转原则,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监控体系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监控体系, 突出对主体流入方农业经营背景和能力的考察, 避免一些短期逐利的资本盲目进入,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 强化流转后土地用途管制, 切实保障土地流转的实效性。

3. 完善政策扶持, 提高土地流转积极性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适当增加对土地流入的规模经营大户的扶持资金, 鼓励他们多种地、种好地。同时, 结合实际, 对土地流出的农户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奖励, 提高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信贷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和形势, 努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解决土地流转的资金瓶颈问题。

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25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实行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逐渐减少,分散的经营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需要土地向少数人集中,进行集约化生产,因此土地流转应运而生。

1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虽然在总体上的形势是平稳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加快工作落实进度,急功近利,违背了尊重农民意愿的工作初衷,无视农民意愿与权利,强行命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流转纠纷不断发生;二是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经济收入,随意改变流转土地的用途,导致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三是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许多流转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许多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四是许多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工作盲目求快,速度超越了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农民接受程度,导致土地流转后各种不安定因素凸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造成了阻碍。

2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2.1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就是国家对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因此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障农民的权益。一是土地流转最基本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行推动流转;二是土地流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农民最大利益,任何损害农民权益的土地流转行为都应坚决制止;三是在流转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民利益诉求,对于以土地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特殊群体,土地流转后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增加收入的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四是土地流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其中价格的确定、形式的选择应该由农民自己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干预。

2.2从稳定粮食安全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流转只是将土地的经营权利进行变更,其用途仍是进行农业生产,而不是倾向“非农化”、“非粮化”。因此,土地流转过程中对土地用途必须实行严格管制:一是必须设置土地流转底线。经营权已经流转的土地不能随意改变用途,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严加制止;二是要建立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或个人转向农业领域发展,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三是要建立约束制度,防止土地经营主体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杜绝拖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事件的发生。

2.3从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土地向少数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集中后,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促进新技术及新品种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村土地向少数农业生产大户或者经济合作组织集中;二是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与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三是政府要加强信息沟通和服务,及时向农民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帮助农民及时找到流转出路。

2.4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推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当前土地流转市场和各种保障机制都不是很完善,很容易出现土地纠纷,在农村最难化解的是因土地引发的矛盾。土地纠纷解决不好就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土地流转必须站在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上统筹考虑,对大规模土地流转还要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一是要把握好土地流转的“度”。土地流转必须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民的接受程度相适应;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让农民自己是否选择流转、采取什么流转方式或流转给谁,更不能强行摊派;三是政府和农经部门要加强指导、引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健全纠纷调处机制,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及时查处纠正土地流转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于在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林静国.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努力推进农业产业革命[J].宁波通讯,2005,(10).

[2]王海军.浅谈如何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J].科技创业家,2012,(16).

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调查 篇9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或原因

因为务工收入已成为很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些通过多年在外务工、经商有了稳定职业的农民,土地的收益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留在农村,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日渐减弱,对耕地的投入逐渐减少,难以发挥土地应有的效益。为了避免农田荒芜,许多外出务工农民愿意把为数不多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7.2亿的农民耕种18亿亩土地,按每户3.65人计算,近2亿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9亩,不少农业经营者有着较大的土地需求。所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土地经营管理,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集约经营的改革举措,本意是鼓励农地的流转,变分散的家庭经营为规模化经营,以利于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进入市场的议价能力。这一政策被看作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从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被寄予厚望。

二、目前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2009年来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呈流转规模加大、流转速度加快之势。从全国范围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有一定的规模。2009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5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2%,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率同创新高。据数据显示全国土地流转存在如下状况:

(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发育呈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总体差异表现在:

1.南方和东北地区高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南北方差异)

黑龙江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8%;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24万亩,占到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8.7。华北地区大部分省市比例都低于8%;其中天津市土地流转比例较高,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73.65万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5.5%。西北的甘肃仅为2.4%;

2.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比例较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上海54.7%的农村家庭承包土地实现了各种形式的流转,浙江省

土地流转面积633.5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32.0%,江苏省土地流转面积达1024万亩,占全省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20.5%。;

3.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出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较高。

如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827万亩,占总面积的15.3%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89.4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9.2%。贵州省农村土地流转达223万亩,占耕地面积8.8%。

(二)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中“转包”占主导地位。农村土地网针对各地区流转方式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转包”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地区通过“转包”形式流转的农村土地占到流转面积的50%左右:“出租”是其次一种流转方式,多数地区在30%左右:“互换”、“转让”和“入股”形式的比例较低。总体而言,流转方式以非正式的交易为主。

然而在实际中,土地流转政策在很多时候被执行者误用甚至错用,不仅农地被强制流转,甚至建设用地也打上“流转”的名义被收回,从而成为地方“土地财政”的来源。这就造就了一批“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保障”的三无农民,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为很多社会隐患埋下了伏笔。

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江苏省镇江新区5万多亩良田疑遭强制流转用于搞绿化。当地农民表示,自己的土地大都被“非自愿”流转,大量耕地被流转用于植树。承包费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收入水平下降。

三、土地流转的负面影响

(一)宽泛的概念使流转变得很“容易”

鉴于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多数地方的政绩工程,因而地方政府很看重流转规模和流转速度,农村土地流转的这种宽泛定义、宽广范围正好为一些地方弄虚作假、批量化生产土地流转数据提供了方便,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授意、支持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不断倒手,倒一次记一次流转额,倒几次可能又倒回来了,最后流转规模上去了,但经营格局和规模依旧。

由于流转次数和规模太容易人为操控,因而规划和预测流转规模、流转速度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严格的条件使土地流转走样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始终信守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原则,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农民依法自愿有偿以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不受侵害的原则。这使得严格意义、符合政策的流转很难实现。

1.土地集体所有权限制。既然所有权性质不变,那么征地就不属于农村土地流转范畴,但一些研究把征地也纳入了流转范围。

2.农业用途限制。限制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将把很多有实力和开发能力的业主挡在门外,使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途大打折扣。

(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需求尴尬

受营农环境影响,多数地方业主对农业用地的需求并不强烈,相反,城市和工业用地对农村流转土地的需求却非常强劲,但转出去搞非农产业政策又不允许。这样一来,符合流转政策(农业用途)的土地没人要,想要的又不符合政策(非农开发),农村流转土地需求陷入了“两难”尴尬局面。

四、对策建议

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是十分重要和明确的原则。根据各地的经验,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准确掌握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政策精神,依法规范实施流转。

(二)是加强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重点是实施流转备案制和合同制,准确掌握流转动态和信息,指导流转双方依法建立规范的流转关系;探索建立健全流转机制,提供全方位流转服务。

(三)是健全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受理和调处流转纠纷。

(四)是因地制宜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重点是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土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为农民流转土地和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创造条件。财力许可的地方还可将流转补贴列入支持农业发展项目。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要切实防止和纠正乡村组织及相关部门的错误行为:

(一)是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

(二)是盲目对农村土地流转强行定指标、压任务;

(三)是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四)是改变土地农业用途违法搞非农建设。

在土地流转中,必须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坚持依法、自愿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经营的速度和规模,人为定指标、求速度,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决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三十二条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第三十三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第三十四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第三十五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第三十六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三十七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

(二)流转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转土地的用途;

(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

(七)违约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三十九条 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第四十条 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

第四十一条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第四十二条 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10

摘要:本文是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探索,对于如何改进土地流转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农村 土地 流转

当今中国以政治经济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地位在国际上日趋提升,但是,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三,而人口却高居世界第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占用流失,给中国的人民生活保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土地的流失方向主要是土地的流转,针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可以更好的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生活才能够有足够的保障。国家的发展才会更加无后顾之忧。

一、土地流转简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1.背景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同时,在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天津等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始了局部或区域试验,并发展出了重庆农地入股、广东海南出租农地、北京郊区等地小产权房等模式。从此,国内土地流转开始揭开序幕,走向合法有序的道路。

2.规定(详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3.土地流转模式

1)土地互换: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2)出租: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4.流转特点

1)流转速度加快,渐具规模。2)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3)流转行为欠规范,缺少管理。

4)部分耕地被非农业化,有极少量的非法流转行为存在。5.流转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2)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3)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4)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6.意义

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有利于将农民从繁琐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投身于现代经济建设中去;有利于农田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管理发展;有利于现代新型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三、我国人口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却同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而且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四、人口压力与土地流转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其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如同她的文化文明一样拥有着耀眼的光芒。从最古老的母系社会开始,国代的中国人开始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求一种能够持续的提供生存资源的方式。他们开始驯化野生的动植物,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行。从最初的石器农业工具逐步发展到青铜器工具,继而又不断发展到后来的铁制农业工具。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现代农业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领域中。人不断的从烦劳的农业耕种中解脱出来,同时,因为科技带动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力都放弃了古老的耕田而生的生存方式,选择了打工、经商等更具有经济潜力的行业。

然而,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压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流失量在不断的加剧,然而但是人口的数量却在经历多次的曲折过程后而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中国面临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偏低的状况在相对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不断的缺失,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又在人口老龄化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事人口的减少,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使得土地量进一步减少。这么大的压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他们每天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的征用量在不断的增加,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的延伸,可耕地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之中,而土地的产量却无法随之而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科技的投入促进增产还远远无法满足土地流失所带来的粮食减少问题。

同时,人们的经济观念的不断加深,大多数农民不再依赖于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实现土地的流转,不断的去争取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的租用发展,想以最轻松的方式来实现最初土地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而丝毫不去想象失去土地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

严重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全球的气候问题忽视过于严重,从而在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天气资源在不断的恶化当中,农业的产值大大受到影响,而灾难所造成的大量的无家可归的人民有给农业生产带来部分压力。

五、土地流转中人民的思想观念

自古的中国人的观念都集中在土地之上,中国人的思想都为古已有之的封建土地观念所牵绊,在经济建设中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人依旧停留在靠土地养生的观念之中。

安土重迁,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典型特征。多年的居住让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产生了一定的依赖,一定的羁绊。

同时,却也不乏过于盲从,丝毫不去考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因而,人民的思想在经济建设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羁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保守型:受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约束,受到土地的羁绊,在相当大的一部扽中国人之中还存在着对于土地的以来之中。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一部分人(集中于中老年层面),会考虑的过于繁琐,过于看重自己所依赖生存已久的土地之上。因而,在部分地区集体的土地承包转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老年人的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从而使得经济建设的脚步受到制约,甚至严重的会错过经济发展的大好良机。而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受到安土重迁的羁绊,中国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生活居所的历史所限制,受到居住环境的陶醉。受到长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中国人过于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缺乏的是对于将来的长远利益的考虑,从而在城市的更新中不断会有“钉子户”的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会出现有楼而无人居住的现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更新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前行速度。

2)冒险型:受到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部分中国居民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期待对部分东西的尝试。部分国人对待土地流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政策的不够了解,对于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够熟知,而过于盲从的去进行土地的承包,土地的转让,土地的租赁等一些土地流转活动。从而会引发出相当大的一批麻烦。

3)中立性:出于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认识的浅薄,自己的从众心理,部分中国居民在于对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还是保留着自己中立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对待集体的利益问题上,自己基本不拿出自己意见,而是在最终大局敲定之后,自己的意愿随同大多数人的意愿;②在对待自己私有所属土地问题上,自己依然比较随意,不过分的去要求某些条件,而只是完全的依赖于现有的一些规定或者是当地所有的一些习惯性的规则;③在对待他人的土地上,更是从不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只是完全看别人自己的意愿

六、土地流转过程中常见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由于中国古已有之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而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的比较艰难。

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因为当地的一些惯例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不懂得依法行事,使部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发生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倍受欺瞒。

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开不断的约束其发展现状,从而来不断规范和控制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来充分迎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七、土地流转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来指引土地流转进行的落后地区的发展。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在遵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前提之下,积极发挥地方党支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意见,争取在一种和谐、有序的环境之下进行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恶意阻碍土地流转活动进行的行为,将移交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不收侵害。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的发展状况,引领新型的农业发展趋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景之下,可以将大量的土地集中管理,充分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例如新型高产的设施农业),可以有效的将原有的劳动力从先前繁琐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农业发展之路,来响应党的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要求。

八是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优势,可以及时的了解当前的土地流转趋势,从而可以结合当地的现状,来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土地流转策略,来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经济道路,来迎合国家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1]中国政府网.中国概况

[2]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交通部门内控审计方案下一篇:英语高考作文素材复习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