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2022-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常考考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常考考点总结 总结人:于志新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2、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前后总能量的关系;

3、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与生成物键能的关系;

4、△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物键能

5、燃烧热的概念理解和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认定,相关计算。——必考

6、中和热的概念理解和中和热的实验

7、反应的△H的大小比较(系数不同、产物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不同)注意放热反应△H是负数。——-必考

8、盖斯定律填空必有一道,选择题可能也有一题。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从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理论解释(选择题)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与系数的关系及速率比大小(注意时间是否统一)

3、化学平衡态的标志(速率等、浓度,百分含量定是基本的标志;还可以从化学键、压强、平均分子量、颜色、温度等角度)----必考

4、平衡移动的题(因素、方向、转化率,百分含量的变化、图像)——必考

5、平衡的计算(三行)

6、在事实中是否能用移动原理解释

7、平衡常数的意义、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表达式(固体和液体不写)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值。——填空题;平衡常数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8、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个判据结合用)------一道选择题

第三章离子平衡

1、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条件----选择题;溶液导电性的变化----选择题;电离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区别;电离常数的意义、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

2、溶液酸碱性的判断、PH计算(稀释、酸酸混合、碱碱混合、酸碱混合—酸性先算H+浓度、碱性先算OH-浓度)—必考(选择或填空)

3、PH试纸的使用、读数值

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滴定终点的认定—指示剂变色且半分钟不恢复原来颜色、终点时一定中性吗?眼睛注视的位置(锥形瓶颜色的变化)、滴定管的类型,刻度分布、读数(平视、0.01ML)、使用(水洗、润洗、装夜、排气泡、调液面至0或0以下、记下初始读数)、误差分析。——必考

5水解的口诀的理解和应用、水解离子式。

6、酸碱等浓度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酸碱PH值相当(如3和11)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必考(选择或填空)

7、盐中的微粒浓度大小比较以及三个守恒———必考(多项选择或填空)

8、酸碱盐对水的电离程度的影响(定性或定量比大小)

9、离子共存(水电离出的H+浓度或OH-浓度都小于10-7,则该溶液有酸性和碱性两种可能注意双水解可以导致不共存)———必考(选择)

10、溶解平衡的沉淀转化规则及转化方程式的书写;溶度积的的意义、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及简单的计算———必考(选择或填空)

第四章电化学

1、原电池的设计图(单液和双液)、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

2、化学电源的放电时电极反应式(氧化还是还原)、电子和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PH值的变化(电极附近的、整体的);充电时电极反应式是氧化还是还原、PH值的变化及如何充电——必考(多项选择)燃料电池中的氢氧重要;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重要。

4、金属材料的活动性的推断(正负极、电子,电流,离子的流向、电极的变化,反应是氧化还是还原、置换的顺序)———必考(选择)

3、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银的电解重要——电极式、总反应、计算(注意一个电极需要写2个电极反应的计算)—必考(选择或最后计算)

4、放电序必背——电解后PH值的变化及如何恢复—必考(选择或填空) 5金属的电化腐蚀(析氢和吸氧,吸氧重要)条件、电极式、总反应。

6、腐蚀的速度和保护效果的好坏(电解池腐蚀阳极,保护阴极;原电池腐蚀负极,保护正极、电解池腐蚀阳极最厉害,阴极保护得最好这是顺序中的最前和最后))———必考(选择)

7、精炼铜和电镀装置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选择、电极式。PH值和离子浓度的变化

附加口诀:1升温,全快

2加压,不管平衡是否移动,气体浓度全大

3、增加廉价原料的浓度,提高价贵原料的转化率

4、等倍数改变气体浓度,按照改变压强讨论移动方向

第二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2届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v=△c·△t

2.规律:同一反应里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反应速率。且不同物质的速率比值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nB=pC+qD

的v(A):v(B):v(C):v(D)=m:n:p:q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例如H2、F2混合后,黑暗处都发生爆炸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极快,是不可逆反应。而H2、N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较慢,由于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外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发生反应的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③温度:升高温度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逆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增大固体表面积(粉碎),光照也可增大某些反应的速率,此外,超声波、电磁波、溶剂也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注意】:①改变外界条件时,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但不可能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②固体、纯液体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它们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其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反应速率。

③增大压强或浓度,是增大了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因此增大了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了有效碰撞次数,使反应速率增大。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等”即

V正=V逆>0。

(2)“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

(3)“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

(4)“变”即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5)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等效)。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mA+nBxC+yD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v(B耗)=v(B生)

②v(C耗):v(D生)=x

:

y

③c(C)、C%、n(C)%等不变

④若A、B、C、D为气体,且m+n≠x+y,压强恒定

⑤体系颜色不变

⑥单位时间内某物质内化学键的断裂量等于形成量

⑦体系平均式量恒定(m+n

x+y)等

4.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可逆反应中旧化学键的破坏,新化学键的建立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移动。

5.等效平衡

在条件不变时,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由正反应开始或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一次投料或分步投料,最后所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某一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条件(物质的量浓度、温度、压强或体积)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正向或逆向)无关。

(1)等温等容条件下等效平衡。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T、V条件下,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当(即根据系数比换算成生成物或换算成反应物时与原起始量相同),则无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二者平衡等效。

(2)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或有改变同一可逆反应,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

(3)在定温、定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6.化学平衡计算时常用的2个率

(1)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100%。

(2)产品的产率=实际生成产物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100%。

7.催化剂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的物质。通常说的催化剂是指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正催化剂,也有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负催化剂或阻催化剂。在反应中加负催化剂能大大延缓反应速率,使人们不需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塑料的老化尽可能慢地发生。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某种催化剂往往只能催化某一种反应或某一类反应。使用生物酶制剂时的选择性更为突出。

常用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

二氧化锰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五氧化二钒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

铁触媒

合成氨。

铂或铂铑合金

氨的催化氧化。

硫酸汞

乙炔水化制乙醛。

醋酸锰

乙醛氧化制乙酸。

不饱和烃及其他不饱和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三溴化铁

笨的溴化制溴苯。

使用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时,要注意对反应物的净化,避免带入的某些杂质使催化剂丧失催化功能,这种作用称作催化剂中毒。

8.可以利用平衡常数的值作标准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不

平衡时向哪个方向进行.如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

Qc=

,Qc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c<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c>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

凡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

(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学键种类

离子键、强极性键

极性键

电离过程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表示方法

用等号“=”

用可逆号“”

代表物

强酸:HCl、H2SO4、HNO3、HI

强碱:NaOH、KOH、Ba(OH)2、Ca(OH)2

绝大多数盐:NaCl、BaSO4

弱酸:H2S、H2CO3、H3PO4、HF、CH3COOH

弱碱:NH3·H2O

个别盐:HgCl2、

Pb(CH3COO)2

4.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NO2、P2O5

某些非金属氢化物:CH4、NH3

大多数有机物:苯、甘油、葡萄糖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H2O是一种极弱电解质,能够发生微弱电离H2OH+

+

OH–

25℃时

c(H+)=c(OH–)=10–7

mol·L–1

水的离子积Kw=c(H+)·c(OH–)=10–14(25℃)

①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如:100℃

Kw=10–12

②Kw适用于纯水或稀酸、稀碱、稀盐水溶液中。

2.溶液的pH

(1)pH:pH=–lg[c(H+)]。在溶液的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含义:pH越大,c(H+)越小,c(O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范围:0~14

四.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两强不水解。

(2)多元弱酸根、正酸根离子比酸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得多,故可只考虑第一步水解。

(3)水解是吸热反应,升温水解程度增大。

(4)单离子水解程度都很小,故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不能用“↑”或“↓”符号。

3.盐类水解的类型

(1)单向水解:强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和弱酸生成的盐,溶液显碱性。如NH4Cl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CH3COONa溶于水:CH3COO-

+

H2O

CH3COOH

+

OH-

(2)互相促进水解:弱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于水,电离产生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二者分别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水解,而水溶液的离子积不变,因此促进水的电离使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如CH3COONH4溶于水:

CH3COO-

+

NH4+

CH3COOH

+

NH3·H2O

(3)

互相抑制水解:能电离产生两种以上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溶于水,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均发生水解,但是互相抑制,所以这一类的水解程度较小。如

(NH4)2Fe(SO4)2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Fe2+

+

2H2O

Fe(OH)2

+

H+

NH4+水解产生的H+对Fe2+的水解起到抑制作用,反之也成立。

五.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比较

H2S水溶液(0.1mol/L)

Na2S水溶液(0.1mol/L)

研究对象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强电解质(弱酸盐、弱碱盐)

弱酸

H+

+

弱酸根离子

弱碱

OH—

+

弱碱阳子

H2O

+

H2O

H3O+

+

OH—

离子化速率

=

分子化速率

弱酸根阴离子+H2O

弱酸

+

OH—

弱碱阳离子+H2O

弱碱

+

H+

水解速率

=

中和速率

酸或碱越弱,电离程度越小,多元酸的一级电离远远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

“越弱越水解”,多元弱酸根一级水解远远大于二级水解,大于三级水解……

一般中和程度远远大于水解程度

双水解程度较大,甚至很彻底。

能量变化

吸热(极少数例外)

吸热

表达式

电离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H2S

H+

+

HS—

HS—

H+

+

S2—

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

③除了双水解反应,产物不写分解产物,不标↑或↓

S2—+H2O

HS—+OH—(主要)

HS—+H2O

H2S+OH—(次要)

大小比较

c(H2S)>c(H+)>c(HS—)>c(S2—)

>c(OH-)

c(Na+)>c(S2-)>c(OH-)>c(HS-)>c(H2S)>

c(H+)

电荷守恒式

c(H+)=

c(HS-)+2c(S2-)+

c(OH-)

c(Na+)+

c(H+)=

c(HS-)+2c(S2-)+

c(OH-)

物料守恒式

c(H2S)+c(HS—)+c(S2—)=0.1mol/L

c(H2S)+c(HS—)+c(S2—)=0.1mol/L=

c(Na+)/2

升温促进电离(极少数例外)

升温促进水解

促进电离,但浓度减小,酸性减弱

促进水解,但浓度减小,碱性减弱

通H2S

电离平衡向右移动,酸性增强,但

电离程度减小,电离常数不变。

S2—+H2O

HS—+

OH—

H2S

+

OH—

HS—+

H2O

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加Na2S

H2S

H+

+

HS—

S2—+

H+

HS—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水解平衡向右移动,碱性增强,但水解程度减小。

七.何时考虑盐的水解

1.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及能否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2.配制某些盐的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浑浊(水解),需加入对应的酸抑制其水解。如配制FeCl3溶液时,一般先将FeCl3溶解在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

3.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如Na3PO4溶液中,c(Na+)

>

3

c(PO43

4.说明盐溶液中微粒种类及多少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例如Na2S溶液中含有Na+、HS-、OH-、H+、S2—、H2S,其浓度关系为:

八.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

(1)电荷守恒关系——指任何电解质溶液在整体上不显电性,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总量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总量相等。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所有Na+、H+带的正电荷总物质的量==所有S2—、HS—、OH—带的负电荷总物质的量。

表达形式:c(Na+)

+

c(H+)

=

2c(S2—)

+

c(HS—

)

+

c(OH

)

(2)物料守恒关系——指不论盐中的哪种离子水解成多少种形式,它所含的一些元素原子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一定符合它的化学式中的计量数比。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Na)

:

n

(S的各种存在形式总和)

==

2

:

1

表达形式:c(Na+)

=

2

c(S2—)

+

c(HS—

)

+

c(H2S)

(3)水电离的离子数守恒关系——指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数目一定相等的关系。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OH—)

==

溶液中自由H+物质的量与S2—结合水电离的H+物质的量之和

表达形式:c(OH

)

=

c(H+)

+

c(HS—

)

+

2c(H2S)

★该关系式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代数变换得到。如将上述电荷守恒式与物料守恒式相减并移项即可得到上式。

第三篇: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原理实验总结与心得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与心得

化工原理实验总结与心得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XXXX XXX XXXXXXXXX

摘 要

一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中,我不仅对化工原理理论课上的一些原理、现象与结论通过实验的形式有了直观的理解,掌握了一些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的方法,学习了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方法和格式,更在实验指导老师XXX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本文就将从几个方面对一整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进行总结以及我在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总结,心得体会

0 引言

大三学年我选修了《化工原理实验》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但是身为一名XXXX的本科生来说,《化工原理》对于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把《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书本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转化利用于实际的生产实际中,对过程的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这门课程就针对以上问题起到了关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一个学年的实验课程,使我受益匪浅。

1 实验简介

1.1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本实验利用由水箱、离心泵、光滑管、粗糙管、突然扩大管及自动测压、测流量装置等组成的装置,以水为工作流体,在常温常压下测定了光滑管、粗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和突然扩大管的局部阻力系数ξ,依据伯努利方程及Blasius关系式等,探讨了直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验证了湍流区内摩擦阻力系数λ为雷诺数Re和相对粗糙度ε/d的函数,并由测 - 1 -

得的一系列数据得到了直管的λ-Re关系曲线。

1.2 离心泵性能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水箱、离心泵、压力表、真空表、孔板流量计等组成的装置,以水为工作流体,在常温常压下测定了离心泵在恒定转速(2900r/min)下的特性曲线,探讨了离心泵的扬程He、轴功率N与效率η随流量的变化关系,确定了泵的最佳工作范围。依据孔板流量计的测量原理测定了其孔流系数C0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并根据图线确定了湍流状态下的C0值。

1.3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风机、孔板流量计、蒸汽发生器等组成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装置,让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用计算机在线采集与控制系统测量了孔板压降、进出口温度和两个壁温,计算了传热膜系数α,并通过作图确定了传热膜系数准数关系式中的系数A和指数m(n取0.4),得到了半经验关联式。

1.4 精馏实验

本实验采用整套精馏装置,以乙醇-正丙醇体系为分离物系,利用人工智能仪表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全塔压降等参数, 通过阿贝折光仪测定了塔顶、塔釜及第

三、四块塔板的折光率,得到了相应的液相组成,并作出了y~x图,得到了理论塔板数,进而算出了全回流操作条件下的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

1.5 氧解吸实验

本实验采用由吸收塔、解吸塔、风机等组成的装置,首先通过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液量下的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xa。

1.6 流化床干燥实验

本实验采用间歇操作的流化床干燥器,以湿小麦为干燥对象,利用人工智能仪表测定床层压降、孔板压降、床层温度等参数,作出了物料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并分析了所测出的干燥速率曲线与常规的干燥速率曲线偏差较大的原因。

2 实验流程与仪器

2.1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1 流体阻力实验装置流程

1—水箱; 2—离心泵; 3—自动测压、测流量装置; 4—上水阀; 5—高位水槽;

6—层流管流量调节阀; 7—阀门管线开关阀; 8—球阀; 9—截止阀;

10—光滑管开关阀; 11—粗糙管开关阀; 12—突然扩大管开关阀; 13—流量调节阀

2.2 离心泵性能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2 离心泵性能实验装置和流程

1—蓄水池; 2—底阀; 3—真空表; 4—离心泵; 5—灌泵阀; 6—压力表;

7—流量调节阀; 8—孔板流量计; 9—活动接口; 10—液位计;

11—计量水槽(495×495)mm; 12—回流水槽; 13—计量槽排水阀

2.3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3 套管式换热实验装置和流程

1—风机; 2—孔板流量计; 3—空气流量调节阀; 4—空气入口测温点;

5—空气出口测温点; 6—水蒸气入口壁温; 7—水蒸气出口壁温; 8—不凝气体放空阀; 9—冷凝水回流管; 10—蒸气发生器; 11—补水漏斗; 12—补水阀; 13—排水阀

2.4 精馏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4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图

1—塔顶冷凝器;2—回流比分配器;3—塔身;4—转子流量计;5—视盅;6—塔釜;

7—塔釜加热器;8—控温加热器;9—支座;10—冷却器;11—原料液罐;

12—缓冲罐;13—进料泵;14—塔顶放气阀

2.5 氧解吸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5氧气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和流程图

1—氧气钢瓶;2—氧减压阀;3—氧压力表;4—氧缓冲罐;5—氧压力表;6—安全阀;

7—氧气流量调节阀;8—氧转子流量计;9—吸收塔;10—水流量调节阀;

11—水转自流量计;12—富氧水取样阀;13—风机;14—空气缓冲罐;15—温度计; 16—空气流量调节阀;17—空气转子流量计;18—解吸塔;19—液位平衡罐; 20—贫氧水取样阀;21—温度计;22—压差计;23—流量计前表压计;24—防水倒灌阀

2.6 流化床干燥实验流程与仪器

图2-6 沸腾干燥实验装置和流程

1—风机; 2—湿球温度水桶; 3—湿球温度计; 4—干球温度计; 5—空气加热器; 6—空气流量调节阀; 7—放净口; 8—取样口; 9—不锈钢桶体; 10—玻璃桶体; 11—气固分离段;12—加料口; 13—旋风分离器; 14—孔板流量计(d0=20mm)

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在化工原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中,主要运用了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数据。在表达物理量和排版的过程中,我又加强了对Word软件的熟练操作。对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来说,处理数据的数量还不是很大,当我们今后在从事科研及今后参加工作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处理数据的数量可能会非常庞大,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较强的排版能力和图片修改能力有助于我们表达思路更清晰,文字更有条理。4 实验心得

一、通过实验把《化工原理》课程中老师所讲授的部分内容在实验中运用进来,

又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起到理论与实践双向巩固与促进,对我学好《化工原理》课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因为是分组操作,实验中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使我在实验中体会了

团队合作的智慧与力量。

三、实验中让我认识了一些单元操作的设备,如离心泵、板式塔、填料塔、转

子流量计、孔板流量计、鼓风机、蒸汽发生器,套管换热器、流化床干燥器等设备,让我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四、在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工计算机数据与图形处理》课程

中的内容用到了实处。用Excel和Origin等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锻炼了我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工程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相关工程数据的处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在写实验报告时,我学会了一些写科学报告的格式,例如数据的记录要采

用三线表,图像要有名称,数据表要有表头,报告前要写摘要和关键词等。规范了我书写报告的格式,为今后做毕业设计,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实验结果分析时,对实验数据和得到的图线进行分析,找到产生误差可

能的原因和强化过程可能的手段,有助于我在今后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对过程考虑周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详尽。

参考资料

[1] XXX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

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2.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

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

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7.

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1.

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2.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要点

1.

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

2.

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

3.

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黄油

4.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

5.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6.

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

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

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7.

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8.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9.

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

10.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

11.

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

12.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13.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14.

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

15.

影响供给

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

16.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分析实例:66—69

17.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因此,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买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

2.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

一,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比较富有弹性

二,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

三,市场定义: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比如冰激凌是一个较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容易找到其他甜点代替。

三,时间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3.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4.

中点法计算两点间需求价格弹性:77页

5.

各种需求曲线:

6.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上升将引起总收益增加;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减少。图79

一般规律:

一: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

二: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

三: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价格弹性为1,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变。

其他需求弹性

1.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公式: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于另一种武林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p.s.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整数,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负数

供给弹性

1.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公式: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3.

各种供给曲线

4.

供求工具的运动,见书85----89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

价格上(下)限:法定最高(低)价格

2.

价格上限:

一:均衡价格低于上限,价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价格高于上限,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的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3.

价格下限:

一:均衡价格高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价格低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限制性的,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4.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平衡的市场,限制性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引起过剩,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出现失业。见书97页

5.

税收总是由买者与卖者共同分摊。税收一直了市场活动。见书101页

6.

弹性与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图示见书104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

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2.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3.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图示见书114---115

4.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5.

用攻击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价格之下攻击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图示见书118

6.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7.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高配置表现出效率。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

8.

除了效率之外,社会计划者还应该关心平等,即市场上的各个买者与卖者是否有相似的经济福利水平。

9.

三个市场结果的观点

一:自由市场把物品的攻击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衡量

二: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三:自由市场生产处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10.

为了使总剩余最大化,社会计划者应该选择攻击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产量。图示见书120—121

第十章

外部性

1.

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内在化:得到了报酬或者支付了报酬)

2.

正(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影响有利(不利)。

3.

总之,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

外部性内在化。

4.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一,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二,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促使私人决策者自己来解决问题

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案例分析详见168—171

5.

科斯定理:在吗某些情况下,私人市场在解决外部性方面非常有效。

6.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7.

科斯定理说明,死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刻意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8.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及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9.

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

第十一章

1.

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

2.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

3.

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排他性

4.

自然垄断的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

5.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

6.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即一般性知识(无专利),反贫困

7.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清洁的水和空气,拥挤的道路,一些野生动物。

8.

公地悲剧的理解

第15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诗琪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其所赚到的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3、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总收入(GNP)减折旧。折旧是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损耗。

4、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与国民生产净值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包括间接的企业税,但包括企业补贴,两者不同还源于由数据收集问题引起的统计误差。

5、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在完成它们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

7、GDP(Y)的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C+I+G+NX

8、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物品包括家庭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劳务包括理发医疗等无形的东西,也包括教育。

9、投资:是用于对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它是资本设备,存货,建筑物购买的总和。包括新住房支出。

10、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11、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出口)。

12、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13、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计算真实GDP时首先指定一年作为基年。

14、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衡量的是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反应了价格的变动。

15、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GDP平减指数两个相连年份的通货膨胀率用如下方法计算;

(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16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

(1)

固定篮子:固定种类的物品及对应的数量

(2)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3)

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4)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100%

(5)

计算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3、生产物价指数(PPI):衡量企业而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4、两个重要差别使GDP平减指数与CPI不一致

(1)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2)

更微妙的差别设计如何对各种价格进行加权以得出一个物价总水平的数字。消费物价水平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个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这一篮子物品的构成不经常变动。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因此用来计算GDP平减指数的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自动地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如果所有价格变动的比例不同,对于各种价格加权的方法对于整个通货膨胀率就是至关重要的。(P279页)

5、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6、通货膨胀的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的变动校正的美元量

7、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

名义利率: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利率

第17章

生产与增长

1、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1)

人均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

(2)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学家用来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人力资本包括在早期儿童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劳动力在职培训中所积累的技能。

(3)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矿藏。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4)

技术知识:对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2、收益递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3、追赶效应:资本的收益递减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比较穷,它就更容易实现迅速增长。

4、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P297-305了解

第20章

失业

1、就业者:这类人包括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且得到报酬的人,以及在家族企业里工作但拿不到报酬的人。

2、失业者:这类人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十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找回工作岗位的人。

3、非劳动力:这类人包括不属于前两类的人,如全日制的学生,家务劳动者和退休人员。

4、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

5、失业率: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6、劳动力参工率:总成年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百分比

7、摩擦性失业:公认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有时称为摩擦性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

8、结构性失业:在某些劳动市场上课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可能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要量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现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工资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时,就产生了这种失业。

9、工会:是一个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工会是一种卡特尔(垄断组织)。

10、工会与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称为集体谈判。

11、罢工:如果工会和企业没有达成协议,工会就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12、三种使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原因:最低工资发、工会、效率工资P345-355

13、几种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

第21章

货币制度

1、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2、货币的种类:

(1)

商品货币:货币采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形式,如黄金

(2)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3、流动性:用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4、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

5、通货:公众受众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6、活期存款:储户可以简单地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7、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

1

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 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

2

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行业竞争趋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等。

25、微观经济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决策服务。

26、技术预测预测内容:经济发展趋势、替代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市场生命周期、技术创新速度、产品换代速度等。

27、技术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服务。

28、社会和政治预测内容:生态环境变化、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状况、人口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消费结构变化、个人理财变化趋势、教育需求、宗教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变化等。

29、社会和政治预测用途:为政府、企业计划、决策服务。 30、决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31、招聘方法(1)内部招聘方法(2)外部招聘方法(具体内容见简答2)

32、绩效考核的方法:见简答40

33、薪酬设计的原则:简答41

34、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是

3

否有效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方式,还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和场合,其有效性会随着领导者的特点和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5、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36、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A正强化(奖励)B负强化(杀一儆百)C惩罚(对于被扣工资的人来说)D自然消退(冷处理,不理你)

37、正式沟通网络(五种):

A.链式沟通(单线,顺序传递,满意度低,容易失真,结果差距大) B.环式沟通(链式两头相连贯,地位平等,不分彼此,集中度低,激发士气)

C.Y式沟通(一个中心位置,成为因拥有信息而具有权威感和满足感的人,如主管秘书)

D.轮式沟通(中心人物向周围多线传递,控制型沟通网络,准确度高,速度快,主观控制力强,适用于紧急任务)

E.全通道式沟通(开放式网络系统,成员没有障碍,合作)

38、控制职能可以定义为对组织运行进行监督和衡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控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人本性(我也不知道这该是什么题了大家就背吧)

39、控制的类型:按照纠正措施的作用环节划分,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按控制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 控制。

4

二、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环境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整合和利用组织资源,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完成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者:是指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即指挥他人完成具体工作的人。

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分析判断所处环境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4、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5、 目标是管理活动的起点:组织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同时它又是管理活动的终点,是判断一个组织管理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6、目标管理: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7、决策的含义:狭义的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在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8、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立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和协调的组织活动安排体系。

9、有机型组织:是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

10、管理幅度:是指一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数量。

11、权力:个人或组织影响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理念或行为的能力。

12、职权:组织结构中某一职位上相应的、能够合法地做出影响其他成员的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占有这个职位的人具体地行使这些权力。

13、直线职权:处在指挥链上反应了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职权。

5

14、参谋职权:体现了组织内可以运用专业技能、知识对直线职权进行建议的权力。

15、职能职权:直线管理者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予给有关参谋人员或部门行使,以实现对组织目标战略的实现、工作任务的进程以及其他部门所承担的活动的控制。

16、授权:组织某一层次上的管理者将自己权力(主要是决策权)的一部分授予下级管理者去施行。

17、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目标、等级制度、结构、职位、职权及职责的组织。

18、非正式组织:不存在于正式组织的结构体系中,是由组织成员间的相互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或社会网络关系。

19、人力资源: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组织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20、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数量和要求,对所需要的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训的职能活动。

21、人员培训与开发:组织针对员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系统学习和挖掘潜力的行为过程。

22、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 的持续循环过程。

23、人员招聘:是指为了组织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组织任职的人员,

6

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24、领导:就是领导和影响下属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努力贡献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25、激励: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外部刺激,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

26、内激励: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烦人激励。

27、外激励: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28、沟通:是指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9、正式沟通:是按照规定的组织程序,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系统与层次来进行的信息沟通,或是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信息交流。 30、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以小道消息方式跨越传统的部门,单位以及层次之间的社会关系来传递信息。

31、冲突:是指人们在情感或认知上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抵触,抗争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32、前馈控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它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

差消除于产生之前,所以通常也称做事前控制。

33、同期控制:是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的控制,也叫做现场控制。

7

34、直接控制: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是指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控制工作的

三、简答

1、管理的特征

管理服从并服务于组织目标;管理是在一定组织环境中进行的;管理是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管理是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2、按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可将管理者分为?职能?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职能:(画图 高层 中层 基层

3、罗伯特·卡茨所认为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表示)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具备技术、人际、概念技能,但由于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对三种技能的要求程度不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

8

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因为高层管理者所担负的计划、决策等工作需要分析并识别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因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最接近现场作业,所以技术技能格外重要。而人际技能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都同样重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与他人实现有效沟通,通过他人来实现管理目标。(画图表示) 高层管 中层管 基层管理者

5、法约尔桥《画图加说明》

理者 理者

在法约尔桥中,如果生产车间发生了紧急情况,基层员工z可以与另一部门的基层员工直接横向沟通解决问题,但需要将沟通的结果上报

各自的上级,这样可以把尊重等级链与保持行动迅速恰当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

6、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

9

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7、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8、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9、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10.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11、环境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个是环境的复杂性,二是环境的多元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威胁着一个组织的成败,因此管理者应尽力将这种不确定性减至最低程度。

12、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13、计划的作用:①协调组织活动的依据②降低不确定性的途径③合理配置组织资源的方法④控制活动的基础

14、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 首位性 完整性 强制性与弹性 持续性 创新性

15、 预测的特征:①不确定性②多元性③质量互动性④科学性

10

16、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六个因素:①预测的期限②数据的散部形式③模型的适用范围④预测费用⑤精确度⑥预测人员的素质

17、目标的性质: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

18、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管理目标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组织中各个部门在制定部门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19、目标管理的特点: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②强调自我控制③促使下放权力④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⑤强调目标的系统性 20、目标管理的优点:①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②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③能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④有利于实现有效控制

21、目标管理的实施:①建立目标体系②实施目标③评价目标结果

22、预测的特征:不确定性、多元性、质量互动性、科学性

23、选择预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六个元素:预测的期限、数据的散布形式、模型的适用范围、预测费用、精确度、预测人员的素质。

24、科学决策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集体和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25、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技术。

26、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管理幅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精简高效原则。

11

27、部门划分方法:按人数划分部门、按时间划分部门、按职能划分部门、按地域划分部门、按客户划分部门、按流程划分部门、按产品划分部门。

28、影响管理幅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管理者及下属的素质及能力,例如管理者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经验丰富的下属,其管理幅度就可以适当放宽;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较高,其中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放宽;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动态性越强,管理幅度可能相应要越小。

29、按产品划分部门的优势:有利于专项技术、资本的使用;可以使产品部门的领导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系列的开发上,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型人才。 但是这种部门划分方法增加了高层管理者的协调难度。 30、直线制组织结构:

优点:权力集中,职责明确,沟通便捷,便于统一指挥,反应迅速灵活。

缺点:对组织各层领导者的业务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能够亲自处理全部管理业务,因此难免出现失误且组织决策基本由高层管理者一人作出,集权程度过高,风险很大。

适用范围:规模不大,员工较少,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组织。

31、职能制组织结构:

优点:将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工作按照职能进行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对各层次直线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

12

补充。

缺点: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者不仅要接受上一层直线管理者的领导,而且还要接受来自上一层次职能机构的领导,因此容易形成多头指挥、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组织工作原则。

3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优点:各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实施事业部制便于各事业部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因而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大政方针及战略方面的决策;各事业部被授权独立经营,可以促使相互间展开业绩竞争,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成长,并为企业培养高层管理者的后备人选。

缺点:增加了管理层级,造成机构重叠,人员增多,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因此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可能出现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状况,且各事业部彼此间协调不易。 适用范围: 是目前被世界各国特大型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33、直线与参谋的协调:明确直线与参谋的职权关系;授予参谋机构一定的职能职权;鼓励直线机构与参谋机构的合作

34、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特征;政策统一性的要求;组织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能力;控制技术。

35、授权的过程:首先实施授权的管理者必须明确哪些权力是必须

13

保留在自己手中,哪些权力是需要授予其下级职位上的人员去实施的。很明显,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职权授予下属;确定所有下级职位预期要取得的成果;为下级职务分配合理的、符合职位要求的任务,明确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为保证任务有效与高效地完成,向下级职位合理授权;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下级职位,保证其权责一致,以完成任务。

36、授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极差授权原则、适度授权原则、权责明确原则、有效控制原则。

37、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非正式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观趋同;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大非正式组织有不稳定性。

38、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保持、人力资源的评价、人力资源的发展。

39、招聘渠道:

(1)内部招聘方法:内部招聘上岗、推荐选拔、工作布告、人员调动

(2)外部招聘方法:招聘广告、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组织、校园招聘、熟人推荐、人事外包 40、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包括:业绩考评、能力考评、态度考评

方法:排序法、强制分布法、要素评定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

14

41、薪酬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42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指挥;协调;鼓励与鼓舞

43、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⑴专制领导方式⑵民主领导方式⑶放任自流领导方式

44、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①专制—权威式 ②开明—权威式 ③协商式 ④群体参与式

45、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图见书154 图1和155页 图2,画图分析

46、费德勒把影响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47、生命周期理论的4种领导方式: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说服型(高关系、高任务) ;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 ;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有个模型不知道考不考 在159页)

48、究竟采取哪种领导方式最有效,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的特性,如能力、独立性、适应性等特性;工作环境的特点,包括工作结构、权力结构、奖励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

49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沟通渠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50、沟通类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体沟通。

51、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15

52、制定控制标准常用三种方法:统计方法、经验估计法和工程方法。

53、控制工作原理:反映计划要求原理;组织适宜性原理;控制关键点原理;直接控制原理;适度控制原理;例外原理。

54、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制定工作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实际工作、分析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

55、控制的功能:适应环境变化、限制偏差的累计、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提升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二重性和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意义:a.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b.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c.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结合情境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6

(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实践者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管理人员如果运用这些原则或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就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好。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对管理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体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3、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主要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计划与执行分开;劳资双方要进行“精神革命”;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主要内容:企业的六项基本活动;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管理教育。 3)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

17

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4、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实验 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

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人际关系研究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著名的X-Y理论 3)后期行为理论

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个体行为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

5、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科学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 3)经验主义学派 4)系统管理学派 5)决策理论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7)管理过程学派

★★★★6(案例)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

①限定因素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内

18

涵: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其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②许诺原理 主要内涵: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原理要求制定计划,首先要有计划期限,其次,必须合理的确定计划期限。

③灵活性原理(调整、制定计划)计划的灵活行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是要留有余地。

④改变航道原理(执行计划)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7、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P123(内容太多只列举了小标题大家自己看一下)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此点也为简答题) A.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求 B.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实现 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

8、内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内部招聘是指在组织出现职位空缺后,从内部选择合适的人来填补

19

这个位置。其做法通常是组织在内部公开空缺职位,吸引员工来应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寻找适合的人员,另一个作用就是使员工有一种公平合理、公开竞争的平等感觉,它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奋斗,为自己的发展增加积极的因素。 优点:

a.组织对人员有足够的了解,选择准确性相对高。 b.组织能够减少一定量的培训、培养成本。

c.为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机会,充分激活他们忠诚组织的热情,对于鼓舞员工士气、凝聚人心十分关键。

d.内部员工对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e.招聘时间短,费用低。 缺点:

a.选择余地小,候选人不足。

b.内部招聘反复进行,很容易形成“近亲繁殖”,对组织活力进行潜在的制约。

c.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内部冲突矛盾,特别是内部人员能力、水平、资历、阅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此人可能对彼人存在潜在的伤害,久而久之,形成派系,不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9、外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外部招聘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德才兼备的能人加盟进来。 优点: a.人员来源于四面八方,有利于招聘到一定数量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节省大量内部培养和培训的费用。

20

b.大量人员参与应聘并应聘成功,能给组织带来新思想,新方法,对内部陈旧的思想、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能够激发组织活力。 c.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平息或缓和内部员工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d.外聘人才可以在无形中给组织的原有员工施加压力,使其形成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

e.外部招聘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组织可以借此树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良好形象。 缺点:

a.新员工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周期长,速度缓慢。 b.招聘的费用较高。

c.对应聘者的了解少,容易做出错误地招聘决策。

d.有 可能影响内部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对员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带来阻力。

10、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原则,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针对公平性原则而言。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原则,按分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外部公平性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组织中

类似职务的工资应该基本相同,因为要求的技能、知识、贡献大致相同,否则将留不住人才。内部公平性是指统一组织中不同的职务所获的工资应与贡献成正比。个人公平性是指个人的薪酬变动应与个人绩效或团队绩效、个人资历等因素紧密结合,体现对工作差异的补偿。

21

横向公平即组织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纵向公平即组织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个员工过去的投入产出比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应该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还应该是有所增长的。

11、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取,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配置与使用等活动

(2)人力资源的整合,通过组织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组织内部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 (3)人力资源的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健康安全的环境

(4)人力资源的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

(5)人力资源的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 ,使劳动能力得到增强与发挥,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个人价值对组织的贡献率。

12、列举2-4个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勒温的3种领导方式理论

a专制领导方式:该领导方式将权利定位于领导者个人,领导者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进行领导。其主要特点:领导者大权独揽,下属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与别人谈话大多以命令、

22

指示的口吻。

b民主领导方式:他们使下属真正参与到工作中,各尽其能,分工合作。特点:所有政策是在领导者鼓励和协助下由群体讨论决定。民主式的领导者分配工作时会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该类领导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下属交流情感。

c放任自流领导方式,一切悉听尊便毫无规章制度可言。主要特点: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少运用其权力。在决策过程中放弃领导职责,领导不插手不干扰。 只布置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放任自流。 2)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a领导者方面,影响对领导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领导者的价值观体系、对下属信任程度以及领导者的个性等。

b下属方面,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独立性的需要程度、对组织目标是否理解等因素都会影响领导者对领导方式的个性。

c情境方面, 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的价值准则和传统、集体协作经验以及时间压力。 3)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

a专制—权威式。采取这种领导方式的领导者非常专制,很少信任下属,多采用惩罚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

b开明—权威式。领导者对下属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信心,授予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下而上的沟通。

c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抱有相当大的但又不完全的信任,在某种情

23

况下协商,通常设法采纳下属的想法和意见,沟通方式是上下双向的 d群体参与式。领导者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都抱有充分信任,鼓励一起工作,经常进行上下级和同事间交流

13、列举2-3个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费德勒模型。

第一步,确定领导方式,包括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和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

第二步,确定情境。费德勒把领导风格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第三步,领导方式与情境的匹配。当领导方式与情境相匹配时,会使领导的有效性达到最高。只有两种途径能提高领导的有效性:a.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的方式;b.更换领导者以改变领导方式以适应环境。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a.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 b.说服性(高关系、高任务) c.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 d.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 图3 3)路径—目标理论。

这一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a.领导方式必须是下属乐于接受的方式;b.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

该理论提出4种领导方式: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领导方式。

24

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特性和工作环境的特点。 (以上两道大题是我自己总结的大家自己好好看看书)

14、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五个层次)及排列顺序(由下到上E最高) A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身体需要 B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C社交需要—包括感情。归属感,被接纳,友爱等需要

D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核心观点

A五种需要是按次序按阶梯逐渐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B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第一级的需要(注:保健因素),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注:激励因素),通过内部因素 第25/29页

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积极因素

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

25

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消极因素

A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相互冲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激励因素:指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能极大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 对一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根据适当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权力需要 是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愿望。 第26/29页

归属需要 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也称合群需要。

26

注:123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5、过程性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觉着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的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们有足够的的价值,即激励力量等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激励力量(M)=期望值(E)*效价(V)

激励力量(M)=期望值(E)*工具性(I)*效价(V) 2)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A公平是激烈的动力。

B公平的比较 横向比较VS纵向比较(根据参照对象的不同) C恢复公平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目前的工作。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只是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至于严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灵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 第27/29页

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

27

要杀手。

16、沟通障碍及改进办法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外界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信息往往失真,使得信息不能正常传递。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中都可能出现各种障碍而导致失去效率。障碍包括下列因素: A个人因素:一是感情因素,二是能力因素。

B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C结构因素:包括组织地位差异,信息传递链和空间约束三个方面。信息通过的等级越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越长,信息失真则越大。 D技术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17、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的实现取决于沟通技能的开发和改进。方法有: 1)增强个人沟通能力:提高个人表达能力;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注意非语言沟通方式的运用;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

2)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创造信任和公开的组织氛围。

3)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和组织结构:开发和使用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4)有效管理冲突:管理者要设法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要求管理者适当激发冲突,利用和扩大冲突对组织产生的正面效应。

28

29

第六篇:《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的研究对象、方法

统计

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的职能

统计工作

统计学

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

总体、总体单位(变换关系)

统计整理

指标

标志(关系、可转换)

统计分析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品质/数量标志

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统计调查 要求:准确、及时、完整

分类:全面调查/非全面、经常性/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专门调查(普查、重点、典型、抽样)、方法

方案:6w

组织形式:报表/普查/重点/典型/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体系:

统计整理

内容:分组、汇总、编表

分组:作用(类型、比例关系、依存关系)

关键(选择分组标志)

分布数列:构成要素、组中值、频率、频数 、累计次数分布

类型:钟形、U、J(反J)

统计表:从形式上:

从内容:

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结构、比例、比较、强度、动态相对数

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说明:

1、x,f;

2、f,f/sigemaf;

3、f相等,

4、性质:

调和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说明:

1、m=xf,

2、m相同,

3、使用条件:

几何平均数:简单/加权

众数:上限/下限公式

中位数:上限/下限公式

关系:

标志变异指标:极差R

平均差

标准差(方差)

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用途:当平均数相等且单位相同的情况下,直接用R、AD、sigema来比较;如果平均数不等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离散系数来比较。

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时间数列

构成要素:t,a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时点数列)

相对指标数列

平均指标数列

水平分析: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数列:a平均=sigema a/n

--时点数列:四种 相对数列/平均数列:

增长量:累计、逐期

平均增长量

速度分析:发展速度(定基/环比、数量关系)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几何法、方程法)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增长1%的绝对值=前期水平/100 统计指数 分类:总指数/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编制:数量指标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

(同度量因素、指数化因素、编制原则)

平均指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变形)

指数体系:相对数体系

绝对数体系

应用:指数推算

因素分析:总量两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因素分析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 结构影响指数

抽样调查

特点:三个

区间估计:抽样平均误差(Ux,Up,影响因素)

抽样极限误差(t,f(t)四个)

估计

N的确定(准确度、可靠度,影响因素)

组织形式 相关与回归

相关:r

回归:一元线性回归

A, b B, 含义,与相关系数

估计标准误差

可决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

上一篇:汇报演讲稿下一篇: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