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9篇)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离子共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涉及知识点多而杂,易失分。本教案讲练结合,结合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性地去学习归纳总结,为后面其它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分析】

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几乎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题的区分度都比较高。考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将众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并进行有序的存储,因而在提取、再现、辨认时,或出现错误,或发生障碍,或不完整;也有知识掌握不完整,物质间相互反应的规律不清晰,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信心等因素。【教学目标】

1、掌握离子共存条件的判断。

2、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3、通过归纳总结离子反应的实质。

4、培养归纳、整理、探究事物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判断在指定条件下,在同一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根据离子共存规律推断溶液组成;

3、根据离子共存规律及指定条件推断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即离子鉴定)【教具准备】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案、课件、说课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介绍

1、概念:只要离子组内有两种或多种离子能相互反应,则这组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交流研讨】

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学生展示评价】

(1)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2)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3)生成弱电解质的物质; 【反馈提升】

以上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 【开拓视野】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5)发生络合反应;(不讲)

(6)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泡沫灭火器原理)【特别注意】

(7)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共存:如HCO3-、HS-(注意)

(8)若题目中提示酸性溶液(pH<7)或碱性溶液(pH>7)应在各待选答案中均加入H+(注意)【笔记整理】 二.知识梳理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有气体产生

如: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发生CO32-+2H+=CO2↑+H2O、HS-+H+=H2S↑等。②有沉淀生成

如: Ca2+、Mg2+、Ba2+等与SO42-、SO32-、CO32-等不能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32-=BaCO3↓、Ca2++SO42-=CaSO4↓(微溶);

Mg2+、Al3+、Cu2+、Fe2+、Fe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是因为: Cu2++2OH-=Cu(OH)2↓,Fe3++3OH-=Fe(OH)3↓等; ③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lO-、F-、CH3COO-、PO43-、HPO42-、H2PO4-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主要由于OH-+H+=H2O、CH3COO+H+=CH3COOH 一些弱酸的酸式根或NH4+不能与OH-大量共存是因为:

HCO3-+OH-=CO32-+H2O、HPO42-+OH-=PO43-+H2O、NH4++OH-=NH3·H2O 此类离子反应总是朝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不讲,学生问时可以适当扩展)

①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I-、、S2-、HS-和Fe3+不能大量共存是由于:

2I-+2Fe3+=I2+2Fe2+、2Fe3++ S2-=S↓+2Fe2+、2Fe3++3S2-=S↓+2Fe S↓。

②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NO3-和I-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以共存,但在有大量H+存在下不能共存;

如:SO32-、S2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2S2-+S2O32-+6H+=4S↓+3H2O不能共存。

如:ClO-与S2-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在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3.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HS-、CO32-、HCO3-、SO32-、HSO3-、ClO-、F-、CH3COO-、PO43-、SiO32-、等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不存在于酸性溶液。

如:Mg2+、Al3+、Cu2+、Fe2+、Fe3+、NH4+等存在于酸性溶液,而不存在于碱性溶液。而上述两组离子一般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因为:3CO32-+2Al3++3H2O==3 CO2↑+2Ai(OH)3↓

3AlO2-+Al3++6H2O=4Al(OH)3↓等 4.由于形成络合离子,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中学化学中还应注意有少数离子可形成络合离子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

如:Fe3+和SCN-由于Fe3++SCN-==[Fe(SCN)]2+等络合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大量共存,还有[Fe(SCN)

2、Fe(SCN)

3、Ag(NH3)+、[Cu(NH3)4]2+ 等] 【典题精讲、精练、精结】 三.典题讲解

问题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1.0mol/L的KNO3溶液中:H+ Fe2+ Cl-SO42-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4+ Ba2+ AlO2-Cl-

C.PH=12的溶液:K+ Na+ CH3COO-Br-

D.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Na+ K+ CO32-Cl-解析:A中H+与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会将Fe2+氧化为Fe3+,所以不可大量共存。在考试常见的还有H+与ClO-、MnO4-的组合也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和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共存;B中甲基橙呈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存在H+,弱酸根离子AlO2-不能大量存在;C溶液呈碱性,互相之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中与铝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既可以呈酸性,也可以呈碱性,若溶液为酸性,弱酸根离子CH3COO-不可以大量存在,若溶液为碱性,可以大量共存。但题干要求一定能大量共存,所以选C。

问题2:在某无色透明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

NO3-

Al3+

Cl-

(B)Na+

AlO2-

K+

NO3-(C)MnO4-

K+

SO42-

Na+

(D)K+

SO42-

HCO3-

Na+ 解析:在酸性溶液中,AlO2-、HCO3-均不可大量存在,溶液为无色透明而MnO4-为紫红色,所以选A 问题3: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a2+ Br-

Fe3+

CO32-

(B)Fe2+ Cl-

NO3-

H+(C)Fe3+

Ca2+

H+

NO3-

(D)NO3-

OH-Cl-Ba2+ 解析:A中离子不可大量共存因Ca2+与CO32-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沉淀;C、D中离子可以大量共存,B中“H++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 四.小试牛刀

1.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2-、Cl-

B.Al3+、Mg2+、SO42-、Cl-C.K+、Na+、AlO2-、NO3-

D.K+、Na+、SO42-、S2O32-2.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无色的是()A.Cu2+、K+、NO3-、Cl-

B.Na+、K+、OH-、Cl-

C.Fe3+、Na+、OH-、SO42-

D.Ba2+、H+、CO32-、OH-3.下列溶液中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Na+、Al3+、SO42-、HCO3

B.K+、Fe3+、Cl-、SCN- C.Ca2+、Na+、ClO-、S2

D.Ca2+、Ba2+、F-、Br- 【反馈提升--笔记整合】 四.归纳总结

判断离子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是否符合指定条件,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一色。溶液的颜色。若限定为无色溶液,则Cu2+(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等有色离子不能够存在;

二性。溶液的酸性和碱性。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O32-、SO32-、AlO2-、CH3COO-、S2-、ClO-、F-、SiO32-、C6H5O-等)均不能大量存在;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H4+、Al3+、Mg2+、Fe3+等)均不能大量存在;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H2PO4-等)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三特殊。指三种特殊情况:①AlO2-与HCO3-不能大量共存:AlO2-+ HCO3-+H2O==Al(OH)3↓+ CO32-;②“H++NO3-”的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2-、Fe2+、I-等发生反应,而这种组合往往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③NH4+与 CH3COO-、CO32-,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两组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然很小,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但加热条件下就不同了。

四反应。指离子之间通常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①复分解反应,如Ca2+与CO32-,Ag+ 与Cl-等;②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I-,NO3-(H+)与Fe2+,MnO4-(H+)与S2-等;③双水解反应,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等,Fe3+与HCO3-、CO32-、AlO2-,NH4+与AlO2-、SiO32-等;④络合反应,如Fe3+与SCN-等

注意: 1.“透明”与“澄清”溶液指此溶液不形成沉淀或混浊与溶液颜色无关 2.题中涉及到水的电离则考虑到

3.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大于10-7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

4.室温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如果小于10-7mol/L表示溶液显酸性或碱。5.看清“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等要求。6.若溶液无色——则Cu2+(蓝)、Fe3+(棕黄)、Fe2+(浅绿)、MnO4-(紫)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

7.溶液中有H+——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8.溶液中有OH———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溶液PH>7;加入铝粉后放出H2等。9.如“无色透明”、“酸性条件”、“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等等。10.特殊要求,如“某离子存在下不能共存的”、“生成气体或沉淀不能大量共存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等等。【课后作业】 六.顺手牵羊

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K+、Cl―、NO3― D.Fe3+、K+、SO42―、Cl―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下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pH=0的溶液中:Na+、K+、SO32-、MnO4- B.某无色中性溶液中:Cl-、NO3-、Al3+、K+ C.pH > 12的溶液中:Na+、K+、SO42-、CIO-

D.加入Al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Cu2+、Cl-、SO42-

(2007年江苏)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

()A.K+、Br-、CO32-

B.Al3+、H+、MnO4- C.NH4+、Fe3+、SO42-

D.Ag+、Cu2+、NO3-

(2008年江苏)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1、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一第二章。学生在初三学习过酸、碱、盐的有关反应, 为其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还不具备物质结构、化学键方面的知识,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而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1]。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理解离子方程式代表的是一类方程。

过程与方法: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宏观联系微观, 辩证的看待化学。

二、视频录制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显示出Ca CO3+ 2HCl = = Ca Cl2+ CO2↑ +H2O, 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及生成物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思考, Ca CO3是难溶性盐, 溶的部分发生电离, 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但是绝大多数不溶的部分以原有的固体形式存在, HCl、Ca Cl2为强酸和可溶盐, 在水溶液中发生完全电离, 以离子形式存在, CO2是非电解质, 以分子形式存在, H2O是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微弱电离, 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 这是电子白板上出现相应存在形式, 将相应的形式带入到化学方程式中, 删除前后一样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得到相应的离子方程式。电子白板上接着出现Cu O + 2HNO3= Cu ( NO3) 2+H2O,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 教师讲解这种有离子参与的反应就称为离子方程式, 给出离子方程式定义。

三、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已经了解如何书写简单离子方程式, 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还不能很好的把握, 对于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还没有掌握的非常牢固, 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什么可以拆、什么不可以拆, 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及如何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与否及离子方程式代表一类反应的原因。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教师组织小组对视频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学习视频的收获及疑惑;2、教师给出以下方程式, 让学生尝试书写:Ba (OH) 2+H2SO4=Ba SO4↓+2H2O;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Ca (OH) 2+CO2 (少) =Ca CO3↓+H2O;Ca (OH) 2+2CO2 (过) =Ca (HCO3) 2;Ca O+H2O=Ca (OH) 2;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并在黑板上分组写出离子方程式;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组书写中的不同, 如方程式1中的Ba SO4;方程式2中的CH3COOH;方程式3中的Ca (OH) 2;方程式4中的Ca (HCO3) 2及方程式5中的Ca (OH) 2,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 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化学实验来证明, 提出实验方案;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行性, 选取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以下是可能方案[2]: (1) 取出反应1结束后的上清液, 加入稀H2SO4, 看是否出现沉淀。再取出一些反应生成的沉淀, 加入稀HCl, 看沉淀是否溶解。 (2) 对于方程式2可以用PH试纸来检测其PH, 看PH大小。 (3) 对于方程式3观察澄清石灰水即可。 (4) 方程式4可以往澄清石灰水中不断的鼓入CO2, 观察现象。 (5) 方程式5则是演示实验并观察现象, 并取反应后的上清液加入Na2CO3溶液, 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记录实验现象, 修改黑板上的离子方程式。

5、教师进行检查并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问题:

( 1) 澄清石灰水作为反应物可不可以拆? 石灰乳呢? ( 2) 硫酸钡等沉淀可不可拆? ( 3) 醋酸等弱酸能不能拆? ( 4) 二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等物质能不能拆? ( 5) 金属、金属氧化物能不能拆?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总结。

6、学生回答同时教师组织小活动———我是大侦探, 即小组汇报, 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聆听, 并提出疑问, 该小组负责回答, 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并提出问题: 怎么检验一个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教师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拆分及溶液的电中性引导学生。

7、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检验方法。

( 1) 检查化学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 2) 检查物质的拆分是否正确。 ( 3) 检查反应前后元素是否守恒。 ( 4) 检查方程式左右电荷是否守恒。 ( 5) 检查反应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给出以下三个方程式: H2SO4+ 2KOH = = K2SO4+ 2H2O; HCl+ Na OH = Na Cl + H2O; Ba ( OH) 2+ 2HCl = = Ba Cl2+ 2H2O, 学生做笔记, 并书写离子方程式。

8、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发现一致, 得出离子方程式可以代表一类化学反应, 而化学方程式则只可以代表一个化学反应。

9、教师总结: ( 1) 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 2) 离子反应中可拆的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 ( 3) 微溶物一般作为反应物可拆, 生成物不可拆。 ( 4) 氧化物、气体、单质、沉淀和弱电解质不可拆。

四、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也是帮助学生强化知识, 学会辩证并思考问题, 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 通过游戏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五、结语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本质, 在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既起到了引导作用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的附着点, 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张宁梅.《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J].化学教与学, 2014 (5) :54-56.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一、关于电解质概念的教学

1电解质本质定义引入的理由

电解质概念课本只从导电性角度下了定义,很多教师据此认为电解质的定义是唯一的,教学过程也只根据课本定义进行设计。事实上电解质概念定义的角度有两种:一种是课本从外在导电性角度所下的定义。由于这种定义课本已明确呈现出来,属显性定义;另一种是从本质电离角度所下的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课本中没有呈现,但隐含给出,属隐性定义。电解质概念的隐性本质定义要不要在教学中引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电解质概念的本质定义应该引入。理由如下:①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来看,由于课本所下定义不能反映电解质的本质,导致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认识肤浅、模糊,特别是当学生遇到CO2类物质(完全符合电解质课本定义,但不是电解质却是非电解质),内心自然产生疑惑甚至对课本定义有不满情绪,因此也必然充满对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渴求;②从知识的衔接教学来看,电解质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的基础,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的学习,有利于与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自然衔接,有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的透彻理解和全面掌握;③从概念的发展来看,电解质概念有两个定义充分体现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性,以及概念组成的完整性。显然只有引入电解质本质定义,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电解质概念。

2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

由于电离概念是学习电解质本质定义的基础,因此电解质本质定义应安排在电离概念学过之后的适宜时机进行;又由于CO2、SO2、SO3、NO3等这类特殊物质中只有CO2与水的反应学生已学过,因此宜选择CO2,作为反例示例。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首先提问CO2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依据课本定义学生都会认为CO2是电解质,当教师指出C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时,学生会深感困惑,对课本定义心生怀疑,产生改变现有定义的动机,同时内心对个中原因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趁机挑明,电解质的导电定义已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须重新定义完善概念。然后通过设问明确探究问题:CO2为什么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本质定义又是什么?随后用系列问题引导探究:①CO2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②CO2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是由CO2还是H2CO3,电离生成的CO22-?③CO2在水溶液中有没有发生电离,为什么?那么CO2能否在液态时电离?④请同学们从电解质的本质电离角度给电解质概念重新下定义。在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得出能反映电解质本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本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通过提问:酸碱盐是电解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之间有什么联系?可进一步同化电解质的本质定义。并指出这种本身是非电解质,但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导致溶液导电的情形不止CO2一例,与CO2属同类物质的还有SO2、SO2和NH2等,这些物质今后将陆续学到。

通过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不仅可深化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而且可使学生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本概念的观念。

二、关于酸碱盐概念的教学

课本酸、碱、盐概念编排的顺序与呈现方式为:先以酸概念的形成作为示例,然后在“思考与交流”中让学生参照定义酸的方法,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盐的定义。课本编写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突出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实施与落实。让学生通过概念形成过程的学习与训练,初步掌握概念的形成方法。

在酸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机械照搬课本呈现的内容,在写出HCl、H2SO4和HNO3的电离方程式后让学生归纳酸的定义,此时学生只能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作酸,而课本酸定义中关键词“全部”却不能自然生成,致使课本中酸的定义只能由教师生硬给出。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呈现正例三种酸电离方程式之后,没有及时呈现必需的反例电离方程式,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精确化地概括出关键特征中关键词“全部”。根据概念形成规律可知,肯定的例证传递了最有利进行概括的信息,而否定的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因此概念设计的关键特征难以辨别,学生的正向概念往往难以顺延,反例能起到显示概念的关键特征,消除无关特征的作用,从而使概念概括精确化。由此可见,反例与正例在概念的形成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在酸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必须重视适时地呈现反例。相应教学过程可设计为:在同时呈现三种正例HCl、H2SO4和HNO3电离方程式后,向学生提出归纳性问题:三种酸电离产物有什么相同点?(都能电离出H+)追问: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就一定是酸吗?并同时呈现反例NaHSO4的电离方程式。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NaHSO4不是酸而是盐。再问:为什么NaHSO4不是酸?当学生回答后此时若问酸有什么共同特征?或从电离角度给酸下一个本质定义,应答叙述中必将自然生成关键词“全部”。酸概念形成的成功示范,必将会为学生独立定义碱与盐的概念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上述两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发现两个问题本质是相似的,概括地讲是概念形成的方法存在问题;具体地讲是忽视反例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运用,从而导致难以形成本质概念或精确概念。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正例与反例的齐全是自发生成概念的前提和保证,反例在概念的形成教学与巩固教学中尽管作用不同,但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有关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反例的选择与科学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反例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4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

3.认识停留在定性层面:只关注离子的种类,不关注离子的数量,不能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初步完成微粒观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通过实验分析氯化钠溶液及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能用微观示意图将思维外显,能用电离方程式进行表征。

2.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基于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氢氧化钡和硫酸为例)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识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依据宏观现象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建立研究水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方法。

3.通过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间的反应存在定量关系,能依据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预测宏观现象。

4.能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分析思路。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利用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准确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能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种类、数量和相互作用之间进行自主关联和转换,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作用。

3.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等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宏微结合,从定量层面分析离子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2.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微粒观。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问题情境]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主要成分NaCl)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结合初中已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应用所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环节二

1.设计导电性实验,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导电原因。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氯化钠固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导电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用化学用语表示电离的微观过程。

学生活动:

(1)讨论导电的条件。

(2)观察导电性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用微观示意图画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

(4)得出电离、电解质等概念。

(5)书写电离方程式。

(6)以Na2CO3、MgCl2等类型物质进行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将学生思维借用微观示意图外显,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注重定量角度的认识,同时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馈评价。

2.引入化学史,明确电离的`条件。

教师引导:[问题1] 离子是通电后才产生的还是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形成的?

学生活动:

(1)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

(2)结合化学史理解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明确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

设计意图:电离是否需要通电条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这里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本质的理解,借用化学史料解答,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不断演变及完善的过程。

3.基于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从微观本质定义酸碱盐。

教师引导:[任务2]结合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学生活动:(1)书写HCl、H2SO4、HNO3以及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从电离的角度归纳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物质分类”的微观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本质。

(三)环节三

1.从微观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3]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行为,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学生活动:(1)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

(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

(3)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定过程,即按照“写”、“拆”、“删”、“查”

的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思考:若将硫酸换成硫酸氢钠,电导率又会如何变化?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展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提升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比较硫酸与硫酸氢钠的不同,从定性及定量角度深入认识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其判断离子反应发生与否。

教师引导: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淀为例,布置并评价各类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并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1)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认识同一离子方程式可代表一类反应。

设计意图: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利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四)环节四

1.利用离子反应概念解决粗盐精制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粗盐精制过程。

学生活动:(1)从离子角度认识粗盐的成分。

(2)依据微粒间相互作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3)从定量层面分析试剂的用量,并调整设计方案。

(4)书写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溶液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反应。检测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上一环节进行反馈评价。

2.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小结]回顾粗盐精制的过程,提炼从微观离子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活动: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确定认识对象(溶质或溶剂)——分析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间相互作用——分析作用结果(宏观现象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模型。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篇5

1、初中已对电离、电离方程式不作要求,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也没有介绍,对其溶解过程学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一带而过。

2、对过程学习不能忽视,教材中在实验的引导下,配合新知识又给出3幅NaCl晶体溶解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新知识的含义,为学生自主或讨论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要不要增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若讲,对第二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有帮助,但讲,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对理解本节知识有难度,且这部分知识在选修4中能学习到,鉴于此,本节教学不增加强、弱电解质概念。对离子方程式书写决定给出常用弱酸、弱碱,让学生现有个印象,便于高二展开学习。

4、适当采用多媒体和学科的整合,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后的反思:

1、学生对电解质、非电解质辨别和其导电性的辨别不够准确,在新课引入时,从复习物质分类法引入,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的认识,为学习电解质概念铺垫。在教学中,感觉这样教学能使知识前后衔接,取得较好效果。物质导电性的判断仍然是学生的弱点,关键是学生对导电的条件尚属机械记忆阶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还需一个过程。

2、学生对难溶的电解质理解有困难,这不要是学生对电离的条件理解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制作熔融条件下电离的课件,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篇6

答题内容:授导型学习设计方案.doc及其课堂电子讲稿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美化PowerPoint,我们可以在PowerPoint里插入艺术字,使这篇演示文稿美观、别具一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边上机操作,边探讨交流、边活动边总结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SO42-、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7

笔者某天接到一个命题式的展示课任务。课题: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内容要求:必须涉及 可逆反应 概念、c-t图、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移动、焓变与熵变。

二、设计思 想———“宏 观 的 现 象、微 观 的 分 析、符 号的表达”

要使此命题下的课堂教学有新意,若以知识点的串联作为教学组织的主线或程序而落实任务中的八个知识点,会显得死板、生硬。于是笔者考虑以化学 学科方法或能力为中心展开各知识点,或以化学学科观念贯穿各知识点。

“化学学习有三大领域: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1]此谓之“化学三重表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观察或检测到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或数据变化时,能自主思考这是否是组成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结果、又是否体现或隐含着某种规律或符合某种反应原理,并尝试着用化学符号或化学规律进行解释或表达,然后再用结论去实验、去印证,即“宏观的现象、微观的分析、符号的表达”。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机整合化学三重表征,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养成。

针对此课时在设计时可用一个具体的溶液中的 可逆反应为实例,综合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研究,进而落实任务中的八个知识点,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突出“宏观的现象、微观的分析(实验实证)、符号的表达(数据规律)”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观念,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苏教版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可逆反应:Fe3+与SCN-、Fe3+与I-、Co2+与Cl-、CrO2-4与H+。从学生对上述四个反应的熟悉程度、实验现象的明显程度,以及对任务所规定的八个知识点能进行简单而有效综合的可能性,本课时选择Fe3+与SCN-的反应作为研究实例。

1.教学目标———用学科方法贯穿基本知识,养成学科观念

(1)设计实验对Fe3+与SCN-的反应方程式在不同模块教科书中用“=”和的两种表达方式进行科学性评价,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学会描绘c-t曲线图并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2)交流讨论硫氰化铁络合物的不同形式,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信息进行解释,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计算所表达的意义,并初步学会从数据表获取信息、归纳规律;

(3)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对硫氰化铁溶液颜色变化的小组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尝试从焓变、熵变及自发反应等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体会化学反应原理对控制和设计化学反应的意义。

2.教学过程———从对文献之疑的探究到对实验现象之疑的愤悱

【引入】

(1)视频:原北京大学校长、化学家周其凤院士作词的歌曲“化学是什么”;

(2)引言1:化学是什么,周院士在歌词中说得很广博和形而上。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希望通过本堂课,我们能更具体地了解“化学是什么”;

(3)PPT1:标题“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现象背后理论求证;

(4)引言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往往具有一定的实验现象,而化学反应就是微粒间的重新组合,因此我们需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具有这些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用化学语言科学而完整地表达这些化学现象,譬如:溶液中三价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

(5)演示实验1:1展示0.1mol/L三氯化铁 溶液(黄色溶液)与0.001mol/L三氯化铁溶液(几乎无色);2设问:如何检验这近乎无色的0.001mol/L三氯化铁溶液中是否真的 含有三价 铁离子?3取0.001mol/LFeCl3 溶液约4mL倒入试管,然后滴入同浓度KSCN溶液约5滴,并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用量;

(6)练习1:写出此反应的实验现象与离子方程式。

【知识点学习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投影展示:1课堂巡察 中选取学 生分别用“=”和表示的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的两种离子方程式;2设问:哪个正确?

(2)PPT2并说明:主要内容 为苏教版 必修1(2012年印刷)P75“信息提示”栏,关于检验Fe3+的离子方程式用“Fe3++3SCN-=Fe(SCN)3”表达;而苏教版 化学反应原理(2012年印刷)P60“课后练习”第6题,则用“”表达。两者有等号或可逆符号之别。

(3)设问:用“=”和“”表达的反应式意义上有何不同?能否用类似函数图像来表达?

(4)板演:(课堂巡察中选取画出正确或类似c-t图的学生)

(5)板书并讲解:可逆反应定义与特点;c(SCN-)的不可逆反应与可逆反应的c-t图表达。

(6)PPT3:可逆反应 定义与特 点:在同一条 件下既可以向正反 应方向进 行,同时又可 以向逆反 应方向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方程式用“”表示,可逆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化学平衡状态定义(略)。

(7)设问:能否用实验证明哪种表达更符合反应事实?

(8)小组讨论:“关键在于是否是可逆反应”“根据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若能验证反应后溶液中还存在SCN-则可证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9)演示实验2:把演示实验1所得红色溶液分装进2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再滴入0.1mol/L FeCl3溶液,可观察到红色明显变深。

(10)结论:反应后溶液中存在SCN-,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表示形式更符合反应事实。

(11)设问:果真如此吗?

(12)PPT4:主要内容 为研究硫 氰化铁溶 液组成的文献 资料:铁离子的 六种硫氰 络合物:Fe(SCN)2+、Fe(SCN)2+、Fe(SCN)3、Fe(SCN)4-、Fe(SCN)2-5、Fe(SCN)3-6,水溶液均为血 红色,以及生成 每种络合 物的对应化学反应方程式。

(13)设问:哪种络合物含量最高,哪个反应 式表达的是主要反应呢?

【知识点学习2: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

(1)设问:要分析三价铁离子的六种硫氰根络合物哪种含量最高,就要分析各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那用什么量可以表达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

(2)PPT5并讲解: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意义;转化率表达式及意义。

(3)PPT6:Fe3+/SCN-平衡体系中各级反应的平衡常数数据表。[2]

(4)结论并讲解:根据六种铁离子的硫氰络合物的生成平衡 常数大小,可以认为 的确是以 第一步反 应为主。

(5)练习2:通常情况下,将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测得溶液中一些离子的浓度约为:c(Fe3+)=8.500×10-4 mol/L、c[Fe(SCN)2+]=1.411×10-4 mol/L,K1=200,求c(SCN-)、Fe3+的转化率α。

(6)评析:(点评学生练习2的解题过程,突出K、α的表达式及意义)。

(7)设问:在演示实验1中滴入更高浓度的三氯 化铁溶液使溶液红色变深,你能说明原因吗?根据相关原理,如何设计实验使溶液红色变深或变浅呢?

【知识点学习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

(1)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以下药品,让学生根据要求设计 实验)0.002mol/L KSCN溶液、0.002mol/LFeCl3、0.1mol/L KSCN溶液、0.1 mol/L FeCl3、0.01mol/L NaOH、铁粉、蒸馏水。

(2)练习3(在实验中完成):把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为a、b两份,a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实验现象为___ ,其原因为___ ;b中加入一些还 原铁粉,实验现象为____ ,其原因为____ (用必要的文字与离子方程式说明)。

(3)小结:当其他条件不变,直接或间接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情况;回顾勒夏特列原理。

(4)设问:利用勒夏 特列原理,能否设计 实验探究“”的ΔH?

(5)提问后演示实验3:(播放预先拍摄的实验室视频)0.002mol/L KSCN溶液与0.002mol/L FeCl3溶液各3mL混合,等体积分装3支试管,一支浸入冰水,一支浸入沸水,另一支作颜色比对;十分钟左右可明显观察到浸入冰水的一支红色明显变深,而浸入沸水的一支红色变浅。

(6)练习4:把0.002mol/LKSCN溶液与0.002mol/LFeCl3溶液等体积混 合充分反 应后的溶 液,浸入冰水中,发现其溶液颜色变深,说明此反应的ΔH__0,升温后其K1___(增大、不变、减小)。

(7)讲解:反应热与焓变ΔH的概念及区别;并回顾体系混乱度与熵变ΔS概念。

(8)设问:“”中ΔS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9)小组讨论:学生大多会得出“从反应形式看是两种离子络合成一 种离子,混乱度降 低,即为熵减,小于零”的结论。

(10)讲解:三价铁离子的水配合离子形式及水溶液中的水合离子情况,主要突出熵的实质及分析问题时应注重联系和注意整体。

(11)PPT7:影响化学 平衡移动 的外界因 素与勒夏特列原理。

(12)讲述:勒夏特列原理及其贡献。

【课堂小结】

(1)小结1(PPT8):课堂回顾:可逆反应、c-t图;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 移动;焓变与熵变。

(2)阐述学习化学原理的意义:能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从而有能力改造与创造化学反应,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小结2:(呼应“化学是什么”)对感知到的宏观化学现象,从微观的角度用化学原理进行认识,并用化学实验进行实证,再用数据或图形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然后用化学符号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表达。

(4)小结3:接小结1,例如,如何用实验验证久置的氯化亚铁溶液可能已被氧化?

(5)演示实验4:1取另一试管加入2mL久置的稀FeCl2 溶液,滴入稀KSCN液,可观察溶液变浅红色;2再取试管加入约2mL新制的稀FeCl2溶液,然后滴加稀KSCN溶液,可观察溶液不变色;3再分别往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3%H2O2 溶液,可观察到试管中溶液的红色逐渐加深,并产生气泡;4继续加入双氧水,可观察到红色褪去,溶液变成黄色,并产生更多的大量气泡。

(6)结束语:上述实验现象的产生,是溶液中的微粒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我们如何分析?我们如何 用化学用语进行正确的表达?且听下节课(下一课时主要为化学平衡知识综合解决化学问题)。

3.作业设计———巩固基础、克服疑难、启动新知

作业1:(1)画出CO2气体持续通入50mL0.1mol/LNa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2)某可逆反应,其化学平衡常数K很小,用c—t曲线图(反应物及生成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示意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很小。

设计意图:巩固可逆反应、化学限度、平衡常数、c—t图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作业2:已知

粉红色 蓝色

(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 ;(2)将氯化钴(CoCl2)溶于浓盐酸可得到蓝色 溶液,某同学将 此蓝色溶液分成A、B、C三份,并分别:A浸入冰水、B浸入热水、C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发现其中一份为异常现象,你认为可能是___ ,其原因可能是 ___;(3)正反应的ΔS___0,说明你的理由____。

设计意图:巩固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 平衡移动 因素;并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对结果的影响。

作业3: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E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吸入CO后肺中发 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3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若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人的智力 就会受损,为防止人 的智力受损,吸入的CO与O2浓度之比不得超过___;把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解毒,其原理是___;

设计意图:巩固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并尝试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四、结语

《离子反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离子反应;发生条件;化学反应原理;弱酸相对强弱;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总结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质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1]。这段表述从分类的角度说明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但由于此时尚没有引入弱电解质的概念,而且限于高一上学期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没有深入地解释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在《2013年北京卷考试说明》中,对离子反应的要求是“在理解离子反应本质的基础上,能从离子角度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2],这是II级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而《化学1》中的说法显然难以使学生达到“理解与掌握”的层面。仔细阅读教材后,笔者发现在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的“学与问”中有这样的表述,“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中所学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3]。也就是说,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中“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以及“盐类的水解”这些知识后,学生应当再次思考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深化认识。而学生的认识能够深化的动力之一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并如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达到《北京卷考试说明》中“理解与掌握”的要求。

同时,借助《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中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深入分析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认识离子反应本质,还有助于学生学习之后的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相关知识起到铺垫作用,也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如此看来,深化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离子反应,针对的是没有难溶电解质参与的复分解型离子反应。

2 “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实验分析

2.1 从酸和盐相对用量的角度分析

在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42页实验3-2“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中,课本的表述为“向两支分别盛有0.1 mol/L的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Na2CO3溶液,观察现象”[4]。在该实验中,醋酸与硼酸是过量的,而Na2CO3溶液是少量的,这样设计是因为酸与盐反应,Na2CO3溶液最终有可能生成H2CO3,H2CO3进一步分解放出CO2。如果此时Na2CO3溶液过量,则无论醋酸或硼酸的酸性较碳酸强还是弱,都不会生成H2CO3并进一步放出CO2气体,便失去了可观测的现象。也就是说,当酸与盐反应时,在没有难溶电解质参与的情况下,如果多元弱酸过量,将生成该酸一级电离对应的盐;如果多元弱酸盐过量,将生成该盐一级水解对应的酸。如果酸或盐少量,则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需要再进一步结合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加以分析。

2.2 从电离平衡常数的角度分析

针对“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一标准来看,其实质是生成了更加难电离的分子(或离子)。也就是说,当没有难溶电解质参与时,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有电离平衡常数更小的分子(或离子)生成,这是从定量的角度衡量“更难电离”的标准。

ha

盐类的水解反应同样是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同样符合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只不过此时反应的程度一般来说不够完全,也就基本不会进行彻底,在宏观上缺乏可观测的反应现象。但无论水解反应是否发生,无论发生的程度是大是小,都可以按照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样便从根本上统一了弱电解质的电离与盐类的水解两种不同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

5.2 对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中涉及了Mg(OH)2沉淀溶解在NH4Cl溶液的实验[11],旨在从弱电解质的生成角度说明沉淀溶解的原因,这与前文所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吻合的,即NH4+结合了由Mg(OH)2电离出的OH-,生成了更弱的碱NH3·H2O,将NH4Cl溶液换成显中性的CH3COONH4溶液,Mg(OH)2也可以溶解[12]。如此看来,深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助于深入理解沉淀溶解的原因,而非停留在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表象上。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13]。而衡量盐的沉淀溶解能力的标准除了溶解度以外,还有溶度积,溶度积是特殊的平衡常数,其实质与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无异。盐与盐的沉淀转化反应能否发生,同样可以按照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加以分析和判断,只不过此时不是生成更难电离的物质,而是生成更难溶解的物质,其实质都是向着某些离子更易被结合的方向进行。理解了离子反应的本质,就更容易理解与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反应。

6 如何看待有难溶电解质参与的酸和盐的反应

前文所述的酸和盐的反应,前提条件均是没有难溶电解质参与,为什么在分析酸与盐的反应时,要强调没有难溶电解质参与呢?

当有难溶电解质参与的酸和盐反应时,离子之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有生成弱电解质的倾向,还同时包含着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倾向,离子反应到底如何发生,就取决于这两个因素(即强弱电解质的转化以及难溶或易溶电解质的转化)哪一个为主。

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实验室制乙炔的实验中,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可能混有的杂质[14],发现CuSO4溶液中出现黑色混浊,这是CuS沉淀。也就是说,乙炔中混有的H2S气体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

CuSO4+H2S=CuS↓+H2SO4

此时与Cu2+相比,H+和S2-的结合能力就成为了次要因素,该反应的发生虽然在表象上不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但实际上却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吻合,Cu2+与S2-更易结合成CuS沉淀,如果从本质上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述反应发生的原因就不难说明了。

通过计算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更能说明问题。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H2S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8.9×10-8,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1.2×10-14。CuS的溶度积为6×10-36 [15]。经过计算,CuSO4+H2S=CuS+H2SO4的平衡常数K=1.78×1014,是比较大的,说明该反应确实可以发生,而且进行得比较彻底。

7 结语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的电解质或更难溶的电解质,而定量衡量其电离能力或溶解能力的物理量为电离平衡常数或溶度积。当有多元弱酸或多元弱酸盐参与反应时,还要进一步考虑各个物质的相对用量,以分析其对应的生成物。当既有可能生成弱电解质,又有可能生成难溶电解质时,则需要看两个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

[2]北京教育考试院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1:233.

[3][4][5][6][8][9][10][11][13]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58,42~43,63~65.

[7][15]胡乃非,欧阳津,晋卫军,曾泳淮.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7,281.

[12]许洪福.也谈氢氧化镁在氯化铵中的溶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9,(4):47.

[14]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

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实验室制乙炔的实验中,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可能混有的杂质[14],发现CuSO4溶液中出现黑色混浊,这是CuS沉淀。也就是说,乙炔中混有的H2S气体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

CuSO4+H2S=CuS↓+H2SO4

此时与Cu2+相比,H+和S2-的结合能力就成为了次要因素,该反应的发生虽然在表象上不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但实际上却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吻合,Cu2+与S2-更易结合成CuS沉淀,如果从本质上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述反应发生的原因就不难说明了。

通过计算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更能说明问题。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H2S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8.9×10-8,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1.2×10-14。CuS的溶度积为6×10-36 [15]。经过计算,CuSO4+H2S=CuS+H2SO4的平衡常数K=1.78×1014,是比较大的,说明该反应确实可以发生,而且进行得比较彻底。

7 结语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的电解质或更难溶的电解质,而定量衡量其电离能力或溶解能力的物理量为电离平衡常数或溶度积。当有多元弱酸或多元弱酸盐参与反应时,还要进一步考虑各个物质的相对用量,以分析其对应的生成物。当既有可能生成弱电解质,又有可能生成难溶电解质时,则需要看两个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

[2]北京教育考试院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1:233.

[3][4][5][6][8][9][10][11][13]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58,42~43,63~65.

[7][15]胡乃非,欧阳津,晋卫军,曾泳淮.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7,281.

[12]许洪福.也谈氢氧化镁在氯化铵中的溶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9,(4):47.

[14]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

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实验室制乙炔的实验中,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可能混有的杂质[14],发现CuSO4溶液中出现黑色混浊,这是CuS沉淀。也就是说,乙炔中混有的H2S气体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

CuSO4+H2S=CuS↓+H2SO4

此时与Cu2+相比,H+和S2-的结合能力就成为了次要因素,该反应的发生虽然在表象上不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但实际上却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吻合,Cu2+与S2-更易结合成CuS沉淀,如果从本质上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上述反应发生的原因就不难说明了。

通过计算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更能说明问题。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H2S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8.9×10-8,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1.2×10-14。CuS的溶度积为6×10-36 [15]。经过计算,CuSO4+H2S=CuS+H2SO4的平衡常数K=1.78×1014,是比较大的,说明该反应确实可以发生,而且进行得比较彻底。

7 结语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更难电离的电解质或更难溶的电解质,而定量衡量其电离能力或溶解能力的物理量为电离平衡常数或溶度积。当有多元弱酸或多元弱酸盐参与反应时,还要进一步考虑各个物质的相对用量,以分析其对应的生成物。当既有可能生成弱电解质,又有可能生成难溶电解质时,则需要看两个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

[2]北京教育考试院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1:233.

[3][4][5][6][8][9][10][11][13]人教社化学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58,42~43,63~65.

[7][15]胡乃非,欧阳津,晋卫军,曾泳淮.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7,281.

[12]许洪福.也谈氢氧化镁在氯化铵中的溶解[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9,(4):47.

《离子反应》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2)掌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初步学会一般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联系旧知识,加深对复分解离子反应条件、中和反应及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离子反应实质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实验现象及其反应实质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离子反应及其条件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方式列举:

(1)按课本思路,从上节化学反应分类的角度引入;

(2)可从提问学生回忆初中化学“酸碱盐”一章的导电实验或酸、碱、盐概念的角度引入;

(3)可用本节导电实验的装置(联系初中化学导电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引入

板: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学生探究活动: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 ①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问题: 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1、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2、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补充探究实验: 盐酸、NaCl、NaCl水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Cu等物质的导电情况。板书:

1、电解质

电解质概念:课本P26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问题: 相同条件下,不同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学生探究实验、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不同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板书:

2、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用flash动画来分析NaCl溶于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的过程)

分析: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与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2)电离的概念

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2)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用语──电离方程式 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 NaCl=Na+ + Cl-HCl=H+ + Cl-

H2SO4 = 2H+ + SO42-HNO3= H+ + NO3-注意: 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学生探究、归纳: 分析前面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

板书: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练习1: 请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探究、归纳: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

板书: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练习2: 请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 =2Na+ + SO42-KNO3=K+ + NO3-NH4Cl=NH4+ + Cl-学生探究、归纳: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

板书: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判断电解质,懂得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练习:课本P29习题1、2、3、6 作业: 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 ①金属铜

②固态NaCl ③O2 ④H2SO4 ⑤碳棒

⑥酒精水溶液

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状态的KNO

3⑨葡萄糖

电解质:②④⑧ 非电解质:⑨ 能导电:①⑤⑦⑧

〔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三)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电离方程式,简称电离式。注意事项: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如:

碱的电离:

酸的电离: NaOH=Na++OH-

HCl=H++Cl-KOH=K++ OH-

HNO3= H++NO3-Ba(OH)2=Ba2++2OH-

H2SO4=2 H++SO42-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问题〕 请书写H2CO3,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两组化合物,它们有什么区别?

Na2CO3

K2SO4

NaHCO3

KHSO4 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

Na2CO3 =2Na+ + CO32-

NaHCO3=Na+ + HCO3-K2SO4 =2K+

+ SO42-

KHSO4 = K+ + H+ + SO42-〔讨论〕 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虽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小结] 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

(四)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

2、BaSO4、AgCl等。

CuSO4+BaCl2=BaSO4↓+CuCl2(2)生成气态物质,如:CO2、SO2等。

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写出化学方程式:

例:2AgNO3 + CuCl2= 2AgCl↓+ Cu(NO3)2(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2Ag++2NO3-+Cu2++2Cl-=2AgCl↓+Cu2++2NO3-(3)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4)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2Ag+ + 2Cl-=2AgCl↓

Ag+ + Cl-= AgCl↓

写、拆、删、查+写:Ag+ + Cl-=AgCl↓

拆写的规则:

(1)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2SO4、HCl、HNO3 B.强碱:NaOH、KOH、Ba(OH)2 [说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写离子,悬浊液则写化学式] C.可溶性盐(注意记忆课本后的溶解性表)(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物质:BaSO4、Cu(OH)2等 B.难电离物质:水等

C.气体:CO2、H2、SO2等 D.单质:H2、Na、Fe、O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练习]

1.请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

对(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

正确写法: CaCO3+2H+=Ca2++H2O+CO2↑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 H+ + OH-= H2O(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

Cu(OH)2 + 2H+ =Cu2+ +2H2O(3)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SO2 + 2OH-= SO32-+H2O(4)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 NH3•H2O+H+=NH4++H2O(5)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HCO3-+H+=H2O+CO2↑

3.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 +S2-= CuS↓+SO42-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3+ +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H2O 4.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1)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Ca2++HCO3-+OH-=CaCO3↓+H2O(2)足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思考: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混合?

1、⑴NaHCO3少量时:

Ca2++HCO3-+OH-=CaCO3↓+H2O ⑵NaHCO3过量时: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2、⑴KHSO4少量时:

Ba2++SO42-+H++OH-=BaSO4↓ +H2O ⑵KHSO4过量时:

Ba2++SO42-+2H++2OH-=BaSO4↓+2H2O

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

1、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HCO3-+ H+ == CO2↑+ H2O

B、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 CO32-+ 2H+ == CO2↑+ H2O

C、往氨水中滴加氯化铝:

Al3+ + 4OH-== AlO2-+ 2H2O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Ba2+ + SO42-+ H+ + OH-== BaSO4↓+ H2O

2、向存在大量Na+、Cl-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于组是

A.K+、Br-、CO32-

B.Al3+、H+、MnO4-

C.NH4+、Fe3+、SO42-

D.Ag+、Cu2+、NO3-

3、用过量的H2SO4、NaOH、NH3、H2O、NaCl等溶液,按题12图所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则溶液①、②、③、④是

A.①NaCl

②NaOH

③NH2•H2O

④H2SO4 B.①H2SO4

②NaOH

③NH3•H2O

④NaCl C.①H2SO4

②NH3•H2O ③NaOH

④NaCl D.①NaCl

②NH3•H2O ③NaOH

④H2SO4

4、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滴加Mg(NO3)2溶液;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①②③②④

D.④②③②①

5、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C.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D.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摩尔体积也相同

6、下列物质中氧原子数目与11.7g Na2O2中氧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6.72L CO

B.6.6g CO2 C.8 g SO3

D.9.6g H2SO4

7、将VLHCl气体(STP)溶于水制得1000mL盐酸溶液,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V/22400mol/L

B.1000V/22.4mol/L

C.V/22.4mol/L D.V/11.2mol/L

8、科学家刚刚发现了某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是a g,12C的原子质量是b g,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 B.Wg该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C.Wg该原子中含有

个该原子 D.由已知信息可得:

9、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的NaCl溶液9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Cl质量分别是()A.950mL,111.2g

B.500mL,117g C.1000mL,117g

D.任意规格,111.2g

10、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11、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特征是()

A.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B.胶体粒子带电荷

C.胶体粒子不能穿过半透膜

D.胶体粒子能够发生布朗运动

12、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1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HClO B.Cl2 C.NaHCO3 D.CO2

14、能用H++OH-= H2O表示的是()A.NaOH溶液和CO2的反应

B.Ba(OH)2溶液和稀H2SO4的反应

C.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

D.氨水和稀H2SO4的反应

15、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B.Ca2+、HCO3-、C1-、K+ C.Mg2+、Ag+、NO3-、Cl-

D.H+、Cl-、Na+、CO32-

16、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C.Na+、K+、Cl-、NO3-

D.Fe3+、K+、SO42-、Cl-

17、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A.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OH-+H+ = H2O 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 Cu2+ + 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18、重金属离子具有毒性。实验室中有甲、乙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为有毒离子为Ba2+,如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则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Cu2+和SO42-

B.Cu2+和Cl-

C.K+和SO42-D.Ag+和NO3-

二、填空题:

19、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aHSO4,K2SO4

,NH4NO3

。20、胃液中含有盐酸,胃酸过多的人常有胃疼烧心的感觉,易吐酸水,服用适量的小苏打(NaHCO3),能治疗胃酸过多,请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如果病人同时患胃溃疡,为防胃壁穿孔,不能服用小苏打,原因是:

; 此时最好用含氢氧化稆的胃药(如胃舒平),离子方程式:。

三、简答题:

21.由A和B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试判断,A、B分别是。

写出实验过程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计算题:

22.取一定量的Na2CO3和Na2SO4混合物溶液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2.016 L CO2(STP),然后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为2.33 g。试计算混合物中Na2C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多少。

试题答案:

一.1.A 2.A 3.C 4.B 5.C 6.BC 7.C 8.BC 9.C 10.B 11.A 12.B 13.D 14.C 15.B 16.C 17.AD 18.A 19.略

20.HCO3-+H+=CO2↑+H2O;因产生CO2压力增大而加剧胃壁穿孔; Al(OH)3+3H+=Al3++3H2O 21.K2CO3、CuSO4(可对换),Cu2++CO32-=CuCO3↓ 22.解: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O32-+2H+=H2O+CO2↑,由离子方程式可知,n Na2CO3=n CO32-=n CO2(用n表示物质的量),所以n Na2CO3=n CO2= =0.0900 mol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OH-+ Ba2++ SO42-= BaSO4↓+H2O,由离子方程式可知,n Na2SO4=n SO42-=n BaSO4,所以n Na2SO4=n BaSO4= =0.0100mol。

上一篇:叙事作文带批语下一篇:项目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