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精选7篇)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篇1

一、反应原理:

Na + 2 H2O == 2 NaOH + H2 ↑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高一化学教材P171):

三、实验步骤:

1、先切一小块钠(绿豆大),用刺了小孔的铝箔包好;

2、用镊子夹住,放在图中的试管口下(试管已装满水);

3、等试管集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并从溶液中取出,向下移近酒精灯点燃;

4、最后向烧杯中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四、实验现象:

1、反应过程中,有气泡逸出;

2、试管中的气体点燃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3、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呈红色。

五、结论

金属Na与H2O反应,生成了H2和NaOH。

六、分析

本实验的成功率还可以,优点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H2)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学生容易观察(听)到,现象较明显;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该实验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它的操作,该实验的操作较复杂,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其次,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我们必须

把手伸进NaOH溶液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此时NaOH对我们的皮肤会产生一定的腐蚀,虽然当时感觉不到,但终究还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再者,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产生尖锐的爆鸣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操作,且如果环境较吵闹时,容易产生干扰。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作出改进。

<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如下图(课本P29)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约3/4体积的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的大部分空气。

2、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住挤瘪的瓶口,倒置(如上图)并不断摇动塑料瓶。

3、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4、最后向瓶中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作出的改进的地方有:①用废旧的塑料瓶充当反应的容器,②用带有大头针的胶塞来固定金属钠;同原来的实验装置及操作相比较要简单得多,而且还能轻易地收集到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但是,用废旧塑料瓶代替实验室的玻璃反应容器,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用废旧塑料瓶充当反应容器,只考虑到了收集气体的方便性,却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挤瘪一个塑料瓶对于男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于一些女生来说,要挤瘪一个塑料瓶就就比较困难了;其次,在反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这也是由第一个弊端引起的),假设在挤瘪塑料瓶时挤压的程度不够,塑料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空气,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H2在瓶中就会与空气混合发生剧烈爆炸(另外:当挤压的程度不够,而取用金属钠的量又太多时,在反应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爆炸;这两弊端在学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最后,当点燃塑料瓶内的气体时,必须把塑料瓶倾斜,这样有可能使瓶内的液体流出,而把酒精灯浇灭。

显然,本改进实验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它仍有待改进。

既然是用检验H2纯度的方法来验证生成的气体,那么如果能让H2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则一切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实验改进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与上一实验基本一样,只是要先往水里滴入无色酚酞,再与金属钠反应;在最后检验生成的气体时的操作如下:

1、待反应完后,用手挤压右边橡皮管(内有一颗小玻璃珠,结构与碱式滴定管的滴管口构造相同)。

2、在导管口把气体点燃。

通过现象可发现,U形管右边(用作反应的的一端)的液面会下降,而左端(不用作反应的一端)的液体将从漏斗口流进漏斗,这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则右边的气压增大,液面也随之下降,而根据联通器原理知道:不用作反应的左边的液面将升高(装在U形管上的胶塞与漏斗就起了防止U形管内的液体溢出装置的作用),显而易见:这证明反应中有气体生成;而U形管内的液体呈现红色,说明生成了NaOH(在反应前滴加了酚酞试液)。

该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操作也较简单,也避免了因H2不纯点燃而产生爆炸的现象,成功率相当高;但由于U形管是一种比较易碎的玻璃仪器,所以本实验仍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怎么办? <实验改进三>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用玻璃管和导管代替U形管,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反应现象与上一实验基本相同,不过该实验更有趣,因为用玻璃管与细长导管代替U形管,管中的液体在反应过程中能从右边细长的导管与漏斗连接处喷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美丽的喷泉(红色),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用玻璃管代替U形管就解决了U形管易碎的缺点,而且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上一实验所具备的优点,在这一实验中都能得到体现,所以用它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是比较合适的。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篇2

1.钠的金属性较强, 与水反应剧烈, 直接投入水中会出现钠粒乱溅的现象;

2.通过实验, 学生只能确认反应有气体生成, 实验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结论对学生并不具说服力;

3.实验是在烧杯或水槽中进行, 较难收集气体产物。氢氧化钠为强碱, 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则会腐蚀操作者的手。

因此, 笔者通过对钠与水反应实验进行研究和多次操作验证, 提出了本实验方案, 使上述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

一、实验用品

1.仪器:微型仪器一套、注射器一支;

2.药品:钠粒、酚酞试剂、肥皂水。

二、实验装置图 (省去铁架台及铁夹)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上图所示连接好实验仪器, 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添加药品:往微型气体发生器里添加一定量的水, 再加入两滴酚酞试剂, 保证液体液面不与内套管底部接触, 再在内套管内加入钠粒。针筒内留有一定体积的空气, 尖嘴管口沾有肥皂水。

3.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推手, 使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液体与钠粒接触。反应有气体生成时, 尖嘴管有气泡逸出。通过点燃吹出的气泡即可检验气体的纯度。若氢气纯净, 能听到“噗”的一声。若不纯, 则会有尖锐的爆鸣声。此时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4.当听到“噗”的一声时, 装置中的空气已被排尽。此时, 将尖嘴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时会看到尖嘴管口处安静地燃烧着长条形的黄色火焰 (这是由于玻璃中含有钠元素) 。反应结束后触摸微型气体发生器, 有发热的感觉。

四、实验成败的关键

1.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否则收集不到纯净的氢气。

2.加入试剂时, 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内套管必须是干燥的, 确保实验一开始现象就很明显。

3.尖嘴管的口径不宜太大, 否则氢气的燃烧时间就会过短。

4.在实验过程中, 需根据气体的产生速率随时调节针筒的推手, 控制反应速率。若反应速率太慢, 氢气燃烧现象就会不明显;反应速率太快, 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金属钠会自燃。

五、改进实验的优点

1.利用微型仪器, 实验药品用量少, 环保且安全。

2实验仪器简单, 实验时间较短, 现象明显。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上演示, 也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3.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便、简单且可靠。手轻轻一按, 根据尖嘴管处肥皂水是否冒泡即可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4.反应装置中, 钠粒与水的反应在微型气体发生器中进行, 避免了钠粒乱溅、收集气体时腐蚀手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通过巧妙调节注射器内的空气, 可随时控制钠粒与液体液面的接触, 从而控制产生氢气这个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5.验证了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以及钠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篇3

1.钠的金属性较强,与水反应剧烈,直接投入水中会出现钠粒乱溅的现象;

2.通过实验,学生只能确认反应有气体生成,实验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结论对学生并不具说服力;

3.实验是在烧杯或水槽中进行,较难收集气体产物。氢氧化钠为强碱,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则会腐蚀操作者的手。

因此,笔者通过对钠与水反应实验进行研究和多次操作验证,提出了本实验方案,使上述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

一、实验用品

1.仪器:微型仪器一套、注射器一支;

2.药品:钠粒、酚酞试剂、肥皂水。

二、实验装置图(省去铁架台及铁夹)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上图所示连接好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添加药品:往微型气体发生器里添加一定量的水,再加入两滴酚酞试剂,保证液体液面不与内套管底部接触,再在内套管内加入钠粒。针筒内留有一定体积的空气,尖嘴管口沾有肥皂水。

3.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推手,使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液体与钠粒接触。反应有气体生成时,尖嘴管有气泡逸出。通过点燃吹出的气泡即可检验气体的纯度。若氢气纯净,能听到“噗”的一声。若不纯,则会有尖锐的爆鸣声。此时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4.当听到“噗”的一声时,装置中的空气已被排尽。此时,将尖嘴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时会看到尖嘴管口处安静地燃烧着长条形的黄色火焰(这是由于玻璃中含有钠元素)。反应结束后触摸微型气体发生器,有发热的感觉。

四、实验成败的关键

1.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否则收集不到纯净的氢气。

2.加入试剂时,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内套管必须是干燥的,确保实验一开始现象就很明显。

3.尖嘴管的口径不宜太大,否则氢气的燃烧时间就会过短。

4.在实验过程中,需根据气体的产生速率随时调节针筒的推手,控制反应速率。若反应速率太慢,氢气燃烧现象就会不明显;反应速率太快,微型气体发生器内的金属钠会自燃。

五、改进实验的优点

1.利用微型仪器,实验药品用量少,环保且安全。

2实验仪器简单,实验时间较短,现象明显。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也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3.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便、简单且可靠。手轻轻一按,根据尖嘴管处肥皂水是否冒泡即可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4.反应装置中,钠粒与水的反应在微型气体发生器中进行,避免了钠粒乱溅、收集气体时腐蚀手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通过巧妙调节注射器内的空气,可随时控制钠粒与液体液面的接触,从而控制产生氢气这个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5.验证了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以及钠和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本实验除了具备以上优点外,还将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有力地结合起来(利用物理学科中的大气压知识,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中控制反应速率的问题),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值得推广。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篇4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呈现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内容时, 有几个同学讨论显得很忧虑, 同学们提出了疑问:使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吗?二氧化碳本身能否使石蕊试液变红?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接受这一知识点?于是我就想对“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实验做适当的调整和加工, 使以后的教学中不再出现类似的疑虑。课后我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研讨, 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给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用滤纸做成四朵小花, 并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染色、晾干, 按下图所示操作:

这种实验设计, 现象明显, 同学们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 很轻松地接受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就按照这种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的疑虑没有了, 知识接受起来较快, 效果良好。

教材简约不等于教材简单, 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 更不是复制教材, 应视教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加以利用。要适当拓展, 把教材改造成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对有效解决问题策略探索的研究素材, 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加工, 即对课程教材作积极的“二次开发”, 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学习内容, 对化学实验进行动态设计, 更适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 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 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拓实验渠道,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安排了19个《观察与思考》, 42个《活动与探究》, 在做好这些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想方设法, 努力开拓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渠道, 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由此在课后我适当地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 增加他们动手的机会。我事先对每个“家庭小实验”都提出观察要求, 讲明注意事项, 按要求认真做好。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及时交流, 相互沟通, 取长补短。“家庭小实验”是把实验做到家里, 许多家长参与进来, 与孩子一道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共同实验,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兴趣较浓, 也给生活增添了乐趣。

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课标”强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整篇教材也体现了这方面的理念。教材中有些实验“做”得不够完美的, 就需我们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去补充、去完善。如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活动与探究”中设计了将食盐、蔗糖、消石灰分别加入水中, 水、汽油分别加入食用油中来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的学生对汽油味敏感, 因此我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学生做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的三个实验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我本人演示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汽油中的三个实验, 这样有同样的教学效果, 学生也避免了汽油味的干扰。对于有些章节未安排实验的, 可以动员学生一起去探究、去设计实验, 共同把课标落实好,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材在介绍NaOH与CO2反应这一化学性质时, 只是用语言去叙述, 学生没有直观感受, 这样学生记忆也不深刻。在教学中我动员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一个实验, 通过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验证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具体设计如下:

三、优化实验过程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要发挥四十五分钟的最大效益。化学实验需要一个过程, 若耗时太长将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中提供的现有实验, 有的需我们着力去完善它, 去简化它。如对耗时较长的实验, 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实验, 教学时需安排学生提前一周的时间做该实验, 并随时记录实验现象。授课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变化后的结果, 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记录, 讨论分析总结出铁锈蚀的原因。对较复杂的实验与学生一起讨论, 设计更加完美的实验方案, 使之简单明了, 现象明显。

钠与水反应实验创新设计 篇5

钠与水反应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介绍的方法如图1所示,图1优点是:能收集和检验氢气;缺点是:无法观察钠和水反应现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介绍的方法如图2所示,是将一小块金属钠直接放人盛有水的烧杯中,优点是:易于观察反应现象;缺点是:无法收集和检验氢气。有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呢?笔者经过多次试验,设计出一个如图3所示的便捷的实验装置,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2.教具制作材料及药品

250 mL广口瓶1个、6号橡胶塞1个、3号橡胶塞1个、直形玻璃活塞1个、玻璃管1支、玻璃棒1支、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1个、火柴、镊子、滤纸。

金属钠、蒸馏水、酚酞试液。

3.教具制作方法

(1)在与广口瓶相配套的6号橡胶塞上,用打孔器打三个孔,分别安装直形玻璃活塞、短玻璃棒和长玻璃导管。因操作时需要多次让玻璃棒在橡胶塞孔内上下移动,可在玻璃棒伸入胶塞的一端搽一点凡士林。

(2)在与矿泉水瓶相配套的3号橡胶塞上用打孔器打一个孔(与玻璃管直径相当),把该橡胶塞与玻璃管的另一头相连接。最后组装成如图3所示装置,并检验装置气密性完好。

4.教具使用方法

(1)先拨出玻璃棒,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约0.5 g~1 g),用滤纸吸干煤油,捏成棒状(直径与玻璃棒的直径相当),然后用镊子把该钠棒内置于取出玻璃棒后的橡胶塞孔中,再插入玻璃棒把钠推至孔内的适当位置(不与水接触)。

(2)向广口瓶中加水至瓶口的橡胶塞抵达处,再滴加4滴~6滴酚酞试液。塞紧橡胶塞,关闭活塞开关。

(3)演示时只需下压玻璃棒将金属钠推入水中,钠与水立即发生激烈的反应,溶液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将溶液压入上端的矿泉水瓶中,广口瓶内可看到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直至完全消失,这时,广口瓶中收集有一定量的气体,矿泉水瓶中被喷入一定体积的红色液体。

(4)打开活塞开关,点燃从导管尖嘴口逸出的气体,气体安静地燃烧,拉出长长的火焰。广口瓶中的液面缓慢上升,直至广口瓶充满水,气体排完,火焰熄灭。

5.教具使用优点

该装置的制作融合了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实验时将钠与水的反应、气体的收集、气体的排出、产物的检验和水位的变化集于一体呈现,实验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且可重复使用。在利用水充满广口瓶排除空气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纯净,无论是钠与水的放热反应,还是最后的气体点燃,都不会发生爆炸,保证了实验的绝对安全。利用本教具既能充分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又能方便地检验生成物,实验原理清晰,现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同时也增强了实验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收稿日期:2015-02-10)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篇6

摘要: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内容,课本的实验是将钠放入盛有水和酚酞的烧杯中,观察到金属钠熔为小球在水面上快速游动且溶液变红,从而得到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的结论。但无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氢气。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利用微型化学仪器对钠与水反应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减少药品用量的同时,能检验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氢气。

关键词: 金属钠 实验 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8

Abstract: the reaction of metallic sodium and water i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ompulsory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textbooks is the sodium is put into a beaker of water and phenolphthalein, observed metal molten sodium is a ball in the water swimming rapidly and the solution turned red, so as to get the conclusion of sodium and water reaction to generate sodium hydroxide and hydrogen. But it is not possible to test whether the generated gas is hydroge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uses the micro chemical instrument to improve the reaction between sodium and water, to reduce the dosage of the drug, and to test whether the gas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is hydrogen.

Key words: sodium metal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一.實验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实验仪器

U型管、内套管、胶塞、针筒、橡胶管、烧杯、玻璃导管

三.实验装置(略去操作台)

四.实验步骤

1.将U型管倾斜,向其中注入含酚酞试剂的蒸馏水(水不要接触到内套管所在的位置),用胶塞塞住左侧管

2.在支管口套上橡胶管、玻璃导管,将玻璃导管另一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在干燥的内套管中放入金属钠,将内套管放入U型管中,用带有针筒的胶塞塞住右侧管口

4.将左侧管口的胶塞取下

5.用针筒抽气使金属钠与水接触

6.反应一段时间后,用针筒抽取一定量的气体

7.点燃针筒中的气体

五.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用微型仪器进行实验,节约了实验药品,使实验成本降低[1]

2.U型管右侧组成启普发生器,能够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

3.在支管处链接玻璃导管,玻璃导管另一侧放入水中,保证了装置的气密性,也防止应产生气体过多装置内部气压过大而发生危险

4.钠与水反应实验的传统装置存在钠粒乱溅的情况[2],本实验将装置封闭,防止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1]衷明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17-122

[2]马学敏,王佳旋,衷明华.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J].广东化工,2014,(12):34.

钠与氯气反应实验的绿色化创新 篇7

一、方案甲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2.实验步骤和现象

(1)在洁净的锥形瓶底铺一层细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氯气并立刻塞紧。

(2)在洗气瓶里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塞好橡胶塞,注意短进长出(防倒吸),连接好左边的燃烧装置。

(3)将一块绿豆大小(或稍大些)的金属钠切去氧化膜,吸净煤油后,放入装有氯气的瓶里沙子上,迅速塞上带胶头滴管(内有水)的双孔胶塞,并调整胶塞位置,使滴管口对着金属钠。

(4)挤压胶头,让1滴~2滴水滴到金属钠上面。可以观察到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

3.优点

(1)钠粒上滴一小滴水,反应放热,且除去了钠表面的氧化膜,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且反应时间短,易于操作。

(2)将金属钠置于氯气环境中,减少了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的干扰。

(3)在锥形瓶里加入沙子,有效的起到在反应产生的高温下对锥形瓶的保护作用,保证了实验的安全。

(4)用锥形瓶作反应容器,因为体积较大,实验现象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5)利用连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既防止氯气泄漏污染环境,又起到了防倒吸的效果,既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又保证了实验的安全。

4.实验讨论

(1)如果没有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的气压在反应前后变化很大,不够安全。

(2)如果是直接用氢氧化钠吸收多余氯气,则会发生强烈的倒吸现象。

(3)一定要调整胶塞使胶头滴管的水能够顺利滴到金属钠上,则实验非常顺利。因为反应需要依靠水与钠反应产生的热量来激发。

二、方案乙

1.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2.实验步骤和现象

(1)用纸槽先向大试管内加入少量氯酸钾,再在试管中上方塞入玻璃纤维,用镊子把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的一小块钠放在玻璃纤维上。同时把尾部装有一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棉花的硬质玻璃管和一支装有浓盐酸胶头滴管一同插入大试管口的双孔胶塞,随后把整个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预热钠,当钠开始熔化时立刻撤去酒精灯,挤压胶头滴管,使浓盐酸滴下。稍后会发现试管内出现两者反应产生的大量黄绿色氯气,随后就可以看到钠在氯气其中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最后在试管壁上附着有白色固体。

3.优点

(1)选用材质好的硬质玻璃管安全性高。同时在中上部垫上玻璃纤维,防止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使试管破裂。

(2)氯气生成和燃烧在同一个硬质玻璃管内,此时可以让氯气和钠迅速反应,减少了空气和钠反应的副产物。而且将气体制取与性质检验相统一,操作方便,便于控制。

(3)反应物用量少,体现演示实验的微型、环保新理念。且氯气不用提前制备和收集,减少了中间污染。

(4)使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效果很好,有效阻止了氯气的排放,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绿色化学新理念。

4.实验讨论

(1)胶头滴管里必须吸入浓盐酸,因为稀盐酸和氯酸钾常温下不会反应生成氯气,将导致后续燃烧实验的失败。

(2)钠尽可能在玻璃棉上方离胶头滴管口较远的地方放置,以防止浓盐酸滴到钠表面引起副反应干扰学生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相关现象。

(3)一定要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尾气,否则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造成吸收效率下降,同样会引起氯气的泄露,造成污染。三、感悟提升: 在现行使用的普通高中化学新课标中,重点提出从原料的简约、经济化出发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至课堂演示实验的始终。通过上述2种钠在氯气燃烧实验的绿色化改进方案我们可以看到演示实验在进行适当探究改进并自主创新后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认知、整合知识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与原实验方案的对比中提高学生改进实验及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科学态度进行理性思维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获得深刻的自我感悟和启迪的同时使新课标所要求的绿色化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重阳节敬老院慰问材料下一篇:甲方分包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