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机构基本工作要求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评估机构基本工作要求

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与基本要求

[摘 要]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出版机构在进行转型升级顶层设计时,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有:认识数字出版时代出版机构的根本任务,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最大的考验等问题;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至少要涉及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数字化的产品体系,二是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数字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四是数字化的管理体系,五是版权业务体系,以及要紧紧围绕两个主要任务,实现两个效果等。

[关键词] 教育出版机构 数字化转型 核心问题 基本要求

[

中国出版传媒业特别是图书报刊出版机构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特殊而关键的历史时期,面临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传统市场增长乏力、竞争更趋激烈、国际化速度加快、转型升级任务紧迫等多重挑战叠加的考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1],关系出版机构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和基业常青,也是破解市场竞争难题、加速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成为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层出不穷的探索实践,出版机构要科学准确地研判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按照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根据对国内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笔者认为,出版机构在进行转型升级顶层设计时要把握以下核心问题与基本要求。

1 核心问题

数字出版时代出版机构的根本任务,也是出版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始终是优质精品内容资源的选择、组织、生产、传播及相关服务。针对出版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有“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资本为王”“技术为王”等观点,这些观点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和单位部门实际,都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从根本上讲,我们不能放弃和背离出版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把内容的研发、生产、服务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也就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王”即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是由出版的本质和存在价值所决定的,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内容为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内容优先”,因为内容必须依附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以及传播渠道手段。大数据时代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的价值由于海量规模稀释了价值密度,出版者存在的价值和出版业的作用正是进行价值提纯,即进行有价值的、高价值密度的知识选择、组织、生产、传播,使所提供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越是海量的信息,就越需要出版机构和出版工作者专业的眼光、有效的手段、科学的技术,信息量的剧增应当使得出版机构的价值得到凸显而不是弱化。数字出版时代凸现出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极端重要性,但仍然只是进行内容选择、组织、生产、传播和相关服务所使用的技术、工具、手段。

出版业的发展和进步,是与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演进过程。科学技术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材料、传播手段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和成就出版业的改造升级,使其向着更高级、更先进、更便捷和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并进而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内容研发、生产、传播及相关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媒体形态等,实现内容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的有机融合。

由于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思想活动,出版传媒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所有的出版传媒机构,无论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消极的,都将随着时代发展,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出版机构如何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对出版活动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转型升级后仍然居于产业链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力、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出版机构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机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被动、落后甚至被边缘化和淘汰的风险始终存在。出版机构要有战略眼光,要处理好短期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战略利益的关系。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会使整个业态在一定时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给出版传媒机构带来新的竞争和压力。这些竞争和压力既来自于外部,也产生于内部。来自于内部的压力,主要是领导团队危机意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人才队伍培养储备不够,等等。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产业链的重组和再造,既包括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核心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传统出版产业链的自身变革。许多在传统出版业态下原本未参与出版行业竞争的资本、技术、机构都会程度不同地参与到新的出版产业链核心利益的竞争中来。

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将打破传统出版条件下一切物理的时空限制,加快出版业的全球化,加剧国际化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出版传媒业加速全球化、国际化的过程,是国内国际出版资源和出版市场进一步融合、竞争、一体化的过程。在传统出版业务模式下,出版传媒所具有的区域、国别、语言、民族文化等差异化特性,在数字出版时代将被迅速缩小甚至消失,本土市场的国际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由此,我们对于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未来对于中国国内出版传媒机构来说,不仅需要通过“走出去”来开展国际化业务,更重要的可能是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与来自国际的出版传媒机构进行国际化竞争。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版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其提供商的挑战;最大的竞争是国际化竞争,而不是国内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最大的考验是对出版机构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考验。国内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总体来说这些竞争是有限的、可控的。相较于国内出版机构的竞争,数字技术提供商、互联网技术运营商对出版业的挑战,可能是更加致命的。这些企业正努力利用技术优势在新的出版产业链中进行布局,争取核心利益。如果应对不当,出版机构在新的出版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将被数字技术提供商、互联网技术运营商弱化或整体取代。

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需要培育和巩固出版产业的基础——版权产业。中国的出版业版权意识不强,版权活动不规范,版权开发不活跃,版权市场不健全,难以支撑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版权产业和版权开发体系,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将很难实现健康的发展。

载体数字化、传播网络化、资源集约化水平不高,制约传统出版机构的转型升级。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突破资源集约化的瓶颈。内部各自为政,外部缺乏联合合作,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生产,不仅造成浪费和恶性竞争,更主要的是难以形成资源的积聚和集约化经营,难以形成资源的开发利用效应。这要求出版机构不断增强资源集成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并在内部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何形成成熟稳定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成熟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是一个行业、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出版机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的条件。对教育出版而言,如何培育和发掘有效需求,并将其市场化、商业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教育市场对数字化资源和服务的需求旺盛,但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较低,终端客户和最终用户尚未形成以购买习惯、付费能力为基础的购买力市场。靠政府项目拉动、行政力量驱动以及无偿获取、免费体验,只能引导和培育市场需求,但难以形成市场化、商业化需求,进而支撑教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革已成井喷之势,教育出版机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和“翻转课堂”(SPOCs)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方兴未艾,对以教材出版为主要业务模式的教育出版的深刻影响初露端倪,或许教育出版需要重新寻找自身的角色定位。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在一个时期共存、融合,呈现出此消彼长、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持改造升级、改革创新、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指导思想。要巩固和稳定传统出版市场及其主营业务收入,为转型升级保驾护航,提供基础支撑,实现软着陆,而不是搞休克疗法。目前情况下,转型升级的资本基础、管理模式、产品内容、技术手段、市场营销等要素还有赖于传统出版业务提供保障。同时,许多传统出版业务的收入得益于数字化内容资源的支撑,数字出版增强了传统出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基本要求

转型升级虽然仍然是基于传统出版的再造,仍然以传统出版行业既有的优势为基础,但绝不是简单地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出版机构必须牢牢把握下列基本要求。

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核心,整体推进转型升级。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中,至少要涉及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数字化的产品体系,二是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数字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四是数字化的管理体系,五是版权业务体系。以产品体系为核心,以技术、服务和管理体系为支撑,以版权体系为新驱动,不断提升体系的自足性与再生性。

转型升级的系统设计要紧紧围绕两个主要任务,实现两个效果:提升出版机构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高综合实力。

坚持综合改革创新,鼓励多元创新。在顶层系统设计和综合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多层次、多类型数字化产品创新,产品研发体制机制创新,数字化运营服务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的DNA。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对转型升级尤其重要和迫切。

构建四大基本保障。一是人才队伍保障。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实现出版人的转型升级。以现有的出版专业人才为基础,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习、技术培训都是相对初级的层面,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来自对传统出版人观念的改造与更新。传统出版人只有转变观念,甚至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和超越,才能推动传统出版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使整个产业实现再造和重生。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传统出版业的资金需求和占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知识产权购买成本和产成品库存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低成本运营行业,而数字出版较大幅度增加技术研发与购买成本、网络运营成本、海量资源积聚与开发成本、教育教学服务成本等,这将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三是适应转型升级需要,不断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调整部门职能职责,再造业务流程,建立技术规范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规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能期望建立一劳永逸和固定不变的组织架构。转型升级时期的组织架构,将会凸现出过渡性特征。四是注重综合改革创新,以战略为导向,以业务发展为核心,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特别要改进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利用好考核分配的杠杆,通过考核分配,告诉部门、员工,希望大家做什么,希望大家往哪里去。

特别要指出两点。一是关于数字化产品体系建设。以数字化内容资源为补充和增值服务的产品形态,是旧概念下的初级形态的数字化产品,其本质仍属于传统出版产品体系。就教育出版而言,未来数字化产品的主要形态包括数字课程、多媒体电子图书(教材)、专题资源库等我们已涉及的样式,也包括一些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无法预知的新样式、新形态,需要出版传媒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市场需求等灵活掌握。二是关于版权业务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版权产业,充分增强版权意识,积极进行版权开发保护,提高版权的使用效率。

强调统一、统筹,做到基础技术平台统一、内容资源标准统一,统筹网络运营平台建设,统筹生产技术工具开发,统筹区域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对传统出版机构来说,加强部门的协同创新,加强与外部相关行业、机构和领域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等,都是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支撑。

注 释

[1]传统出版向现代数字出版的转变,被约定俗成地称为“转型升级”,但实际上“转型”与“升级”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转型”主要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等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升级”则主要是指事物状态由较低等级向较高等级的发展和转变。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变,严格地说是出版的产品形态、技术手段、生产传播方式以及材料工艺等由较低等级向较高等级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升级。但升级过程会带动或促使出版传媒业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生转型效应。因此,所谓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实质是在升级中进行转型,并通过转型使升级目的得以顺利实现。就教育出版而言,有观点认为,所谓转型是由教材出版者向教育资源提供商和服务商的转变,虽然不无道理,却没有抓住转型的实质,因为教材出版工作的本质也是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和服务。

作者:苏雨恒

第2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解读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有关要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逐步规范,但是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薄弱环节。为了解、掌握和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医政医管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起草了《要求》并已广泛征求意见。

二、制定原则

(一)强调适用性。《要求》所指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出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结构布局等相适应。

(二)引用现行标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是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有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和标准涉及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卫生防护、抗菌药临床使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理等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关规定,因此《要求》的内容是从现有的文件中选取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内容。

(三)保障基础医疗质量安全。《要求》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执行基本标准,以降低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保证医疗安全。同时,通过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过程,促使基层医疗机构增强依法执业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三、主要内容

《要求》重点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制定,人员要求和培训。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措施。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到医院多个部门,是一项平台性工作。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有一些共性的原则和措施需要遵守。

(三)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管理。自2003年以来,针对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预防和控制,制定印发了近30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技术性规范。依据已经印发的规范和标准,结合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的情况,对部分重点部门的布局流程、消毒灭菌、流程管理,以及无菌操作、手卫生等重点环节进行了规范。

(四)附件含卫生行业标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文言摘)

第3篇: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的基本要求分析

[摘要]研究实践发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不仅与档案管理者的实际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也严重的受到文件文书工作质量的限制,因此要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不能只是单纯的针对档案管理水平还应该对文书工作质量加以控制,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为了切实保证档案质量,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提出几项基本要求,希望文书工作能够在要求的影响下加强自身建设,提供更为优秀的档案管理质量。

[关键词]档案工作;文书工作;基本要求

[ 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6. 139

企事业单位广泛存在的文书档案一般是通过对文书材料的整理和加工转化而来,在此过程中文书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会对档案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档案工作为了保证档案质量对文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希望文书处理能够逐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进而推动档案立卷一体化的实现,切实保证档案工作的质量。

1、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之间的关系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相互依存却又各具特色。文书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在日常活动中对公文进行文书处理的环节,是公文在机关内部运行活动的具体反映。

1.1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形成基础

对于文书工作的实施主体来说,其形式构成主要以公文为主,而公文同样是档案的来源,所以公文质量对档案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严格控制公文的制定和刊发。特别是应该注意具有指导性文件格式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在保证字迹工整,语言流畅,逻辑性较强的同时,强调内容的规范性,务必使其能够与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相符合,同时结合实际,保证文件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档案工作的质量。

1.2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发展、延续和最终归宿

档案工作具体包括对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各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和实际保管存档等几个环节。其中对于档案质量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档案的搜集,而具体搜集工作的实践开展则必然以档案的文书处理工作为依托。一般情况下,文书处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质量越高,文件搜集后立卷归档的质量就越强,材料的完整性在此得到了坚实的保证。

2、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的基本要求

2.1文书工作应该坚持把好“三关”,保证文书材料质量

根据我国政府机关制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在文书工作方面的相关规定,结合当前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具体工作需求,文书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基本文书编制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相关文件的文字关、内容关与后期印制关。

第一,严格控制文书文字关。在文书处理过程中的文字使用上,工作人员首先一定要严格保证公文写作的用语准确、简洁、精辟、严肃并且能够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上的语法要求;其次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已经在文字变化改革中被作废的简化字进行写作;再次,工作人员还应该高度重视对标点符号和数字等特殊符号的使用能够符合公文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此外,在进行公文审核和校对时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保证语言符合逻辑、严谨精练、文风端正,符合公文写作在文字方面的各项标准。

第二,严格控制文书内容关。在内容关的控制方面,文书工作人员主要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对文件起草和后期审核过程中,制作者应该根据事件发展状况和领导在问题处理时的习惯从而把握领导意图,并在此基础上与有关部门相协商,最终形成定稿;二是文件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其所反映事件的真实状况,从真实性上维护档案工作质量。

第三,严格控制文书印制关。在文书印制方面,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具体的提出了三点小要求:其一是在文件书写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控制纸张和墨水质量,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用质量好耐久性强的纸张和不易扩散或褪色的墨水;其二是注意文件印制中的装订,一般情况下应该统一采用16开大小的文件写作纸和三分之一标准文件头以及黑油墨,进而保证印记清晰。同时注意装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页、漏页问题,合理设置装订位置。

2.2规范文书工作的管理体制

现阶段我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属于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优异管理质量的形成。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档案部门一般只能在文书工作完成、档案已经形成并确定下来后才能对相关文件进行管理,管理滞后性较强,不利于档案质量的维护。因此,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必须相互协调,建立合乎规范的管理体制,逐步将档案管理延伸到文书工作的前期制定环节,确保档案文件从文件的设计、形成到归档处理都严格控制在档案工作之下,对各项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

2.3提高文书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档案材料的规范化管理

要保证档案工作质量,做好档案文书材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各个相关部门的文书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较高的档案管理意识,加强在文件的形成、处置和材料整理过程中的重视和管理控制,在承接和催办各项活动时及时将后期产生的文件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并且在为各类材料进行分档立卷时,文书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完成以下几项工作要求:①严格控制文书工作中的办文登记手续,在收到外来文件材料时应尽量第一时间登记入账;②对于需要加盖各项公章的文件材料和相关工作报表等,应该在盖上公章后及时发出并保持一定数目的同文件备份归档;③积极参与由本部门组织的各项盛大活动,并及时跟踪活动的实际发展状况,搜集活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材料,并在活动后整理归档;④要尽量多的搜集本单位在参加外出会议时形成的外在重要会议文件,避免材料分散流失现象的发生;⑤要注意了解和进一步掌握本单位临时大型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及时搜集活动的文件和多媒体材料,丰富档案内容;⑥注意在平时文件形成后就对文件的性质和类别进行确定,并及时按规定上交应该列出的不可以归档的相关文件分类目录,而对于可以归档的文件则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在此方面设置的归档标准对其进行科学立卷归档,保证档案工作质量。

3、结论

档案工作中的文书档案主要由文书工作所管理的多种文书材料转化而来,因此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质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二者之间的结合,重视立卷一体化建设,切实保证档案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陈艳

第4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可基本要求

目录

1.适用范围 .................................................................................................................... 2 2.引用文件 .................................................................................................................... 2 3.定义 ............................................................................................................................ 2

3.3认证证书 ......................................................................................................... 2 3.4认证制度 ......................................................................................................... 2 4.对认证机构的要求 .................................................................................................... 2

4.1认证机构 ......................................................................................................... 2

4.1.1总则 ...................................................................................................... 2 4.1.2组织结构 .............................................................................................. 3 4.1.3 分包 ..................................................................................................... 4 4.1.4质量体系 .............................................................................................. 4 4.1.5 批准、扩大、缩小、暂停和撤消认证条件 ..................................... 5 4.1.6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5 4.1.7文件 ...................................................................................................... 5 4.1.8 记录 ..................................................................................................... 6 4.1.9保密 ...................................................................................................... 6 4.2认证机构的人员 ............................................................................................. 6

4.2.1总则 ...................................................................................................... 6 4.2.2 对检验员和技术专家的资格要求 ..................................................... 6 4.2.3选择程序 .............................................................................................. 6 4 .2.4检验人员的聘用.................................................................................. 7 4.2.5认证人员的记录 .................................................................................. 7 4.3认证要求的更改 ............................................................................................. 7 4.4申诉、投诉和争议 ......................................................................................... 7 5.认证要求 .................................................................................................................... 8

5.1认证申请..... .................................................................................................... 8 5.3检验 ................................................................................................................. 9 5.4检验报告 ......................................................................................................... 9 5.5认证决定 ......................................................................................................... 9 5.6监督和复评程序 ........................................................................................... 10 5.7认证证书与认证标志的使用 ....................................................................... 10 5.8调阅外部相关方与组织的交流记录 ........................................................... 10 6.附则 .......................................................................................................................... 10

6.1本文件由有机食品认可委负责解释。 ....................................................... 10 6.2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0

1.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提供第三方有机食品认证服务的机构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为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资质认可和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件适用于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可委")对认证机构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

2.引用文件

ISO/IEC导则65标准化及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与定义 ISO 14050:1994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 ISO 1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号令《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定义

ISO/IEC导则6

5、IS01405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号令《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同时本文件还包括以下定义。

3.1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研究机构,或是上述单位的一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是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3.2认证机构根据已颁布的国家保护总局第十号令《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其他规范性和补充性文件,并经国家有机食品认可委员会审核批准的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活动的第三方机构。

3.3认证证书

表明食品(产品)及生产食品(产品)的基地,生产、加工条件及场所或食品(产品)贸易符合特定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和该规范所要求的其它补充性文件要求的证明文件。

3.4认证制度

具备一定程序规则和管理要求的制度,认证机构依据该制度实施认证活动以决定认证文件的发布和认证资格的保持。

4.对认证机构的要求

4.1认证机构

4.1.1总则

4.1.1.1认证机构运作所遵循的原则和程序应具有公正性,并应得以公正地实施。不容许设置违反本文件的程序来阻碍或阻止申请者的申请。

4.1.1.2认证机构的服务应向所有申请者开放,不应附加过分的财务或其它条件。不应以组织的规模或其是否为某一协会(社团)的成员作为受理申请的条件,也不应把获证组织的数量作为是否受理申请的条件。

4.1.1.3认证机构用于评价申请者有机食品的准则应是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标准或

2 与申请者职能有关的其它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要求。如果某一特定的认证项目需要对这些准则做出解释,应由具有相应职能且公正的技术机构或具有必要技术能力的人员进行规范化解释,并由认证机构公布。

4.1.1.4 认证机构应严格在拟认证的范围内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实施认证和做出认证决定。

4.1.1.5申请者有责任保持并评价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认证机构应对此做必要的检查和抽样,以确认申请者执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有效性,认证机构应确认申请者已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做出了评价并在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时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

4.1.2组织结构

认证机构的组织结构应保证其认证的可信度。认证机构应做到: a)保持公正;

b)对其做出的批准、扩大、缩小、暂停和撤销认证等的决定负责; c)指定一个管理层(委员会、小组或个人)对以下工作全面负责: 1)实施本文件中规定的检验和认证活动, 2)制定关于认证机构运行的方针, 3)做出认证决定, 4)监督方针的实施, 5)监督认证机构的财务,

6)需要时授权相关的职能机构或个人代表其开展规定的活动。 d)有文件证明是一个法律实体;1E

e)设置必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以确保公正性,包括确保认证机构运作公正的条款,这一组织结构应保证各相关方参与制定有关认证制度的内容及运作的方针和原则; f)确保认证决定不是由实施审核的人员做出; g)有实施认证活动的权力和职责;

h)有能力就机构运作和活动中所引发的责任问题做出处理; i)财务状况稳定,具有认证制度云做所需的资源;

j)在负有执行职责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下,根据认证工作的类型、范围和工作量配备充足的人员,他们应具有与所实施的工作相适应的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知识和经历;

k)具备4.1.4条款所描述的质量体系,确保本机构有能力运行对组织进行认证的制度; l)有用以区分对组织的认证活动和该机构从事的其它活动的方针和程序; m)认证机构、高级管理者和全体人员均不应受任何可能影响认证最终结果的商业、经济和其它压力;

n)具有正式的规则和组织结构,对所有参与认证过程的委员会的组建和运行加以规定。该委员会不应受到任何有可能影响认证结论的商业、经济和其它压力;(见注1)

o)确保与本机构有密切关系的机构的活动不会影响其认证的保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且不应直接或间接提供. 1)其认证对象所提供的服务, 2)获取或保持认证的咨询服务,

3)设计、实施或保持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或其它相关技术规范的服务(见注2);

3 p)具有公正,独立地处理来自组织或其它方面的关于认证或其它相关活动的投诉、申诉和争议的方针和程序。

4.1.3 分包

当认证机构决定将认证工作(如检验)分包给某一外部机构或人员时,应就有关事宜签定书面协议,包括保密规定和避免利益冲突的条款.认证机构应做到: a)对分包的工作全面负责,并且保留其批准、扩大、缩小、暂停或撤销认证的职责; b)确保分包的机构或个人具备必要的能力并且满足本文件的有关要求,保证分包方不直接或不通过他们所在的组织参与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设计、实施活动,以确保公正性; c)得到申请人或获证组织的同意。

4.1.4质量体系

4.1.4.1认证机构对质量负责的管理者应制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并形成文件。管理者应保证质量方针在各个层次中得到理解、实施。 4.1.4.2认证机构应依据本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和本机构的工作类型、范围和工作量,建立并运行质量体系。质量体系应形成文件并提供给认证机构的人员使用。认证机构应确保文件化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认证机构应指定一名可向最高执行管理者直接汇报的人员(可以是负有其它职责的人员)行使以下权力: a)确保本机构依据本文件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

b)向认证机构的管理层汇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便进行管理评审,并将上述结论作为质量体系改进的依据。

4.1.4.3质量体系应通过质量手册和相关的质量程序予以文件化,其中质量手册至少应包含或涉及以下内容: a)质量方针

b)对认证机构法律地位的简要说明,包括所有者的名称,如果另有控制者,也应包括控制者的姓名; c)影响认证质量的最高管理者及其它认证人员的姓名、资格、经历和权限; d)表明本机构所有管理层次和部门的权限、职责、职能及其相互关. 系的组织机构图,特别应表明参与检验过程和认证决定的人员之间的关系;

e)对认证机构的组织结构的描述,包括4.12c)所确定的管理层(委员会、工作组或人员)的详细情况及其章程、权限和程序规则; f)管理评审的方针和程序;

g)包括文件控制在内的管理程序; h)与质量有关的运行职责及工作内容,以便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让所有相关人员了解;

i)认证机构人员的录用、培训和考核的方针和程序; j)分包方的清单和对分包方能力的评价、记录和监控程序; k)处理不合格项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的程序; l)认证实施过程的方针和程序,包括: 1)发放、保持和撤销认证文件的条件,

2)对有机食品技术规范认证中所用文件的使用和适用情况的验证; 3)对有机食品进行检验及认证评定的程序, 4)对获证组织的监督与复评程序;

m)处理申诉、投诉、争议的方针和程序;

4 n)按照lS010011-1的条款实施内部检验的程序。

4.1.5 批准、扩大、缩小、暂停和撤消认证条件

4.1.5.1认证机构应规定批准、扩大和缩小认证的条件,以及对获证组织认证范围部分或全部暂停或撤销认证的条件;尤其应要求组织及时汇报对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拟进行的变动或其它可能影响其技术规范符合性的变动。

4.1.5.2认证机构应要求组织建立符合相应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标准或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 并形成文件。 4.1.5.3认证机构应有程序控制以下活动:

a)批准、暂停和撤销认证; b)扩大或缩小认证范围;

c)当组织的活动和运行(如所有权、人员或设备)出现重大变动,对体系运行构成重大影响;或者通过对投诉的分析或其它信息表明获证组织不再满足认证机构要求的时候,应对其进行复评。

4.1.5.4认证机构应针对以下活动制定文件化程序,并在有要求时提供:

a)依据国家环保总局10号令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文件对组织的有机食品进行初次检验;

b)依据国家环保总局10号令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等标准对组织有机食品进行定期监督、复评, 以确认其是否持续符合有关要求,并验证和记录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不合格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c)确认并记录组织由于不正确宣传认证资格或误导而产生的不合格项,判断组织是否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1.6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4.1.6.1认证机构应有计划并系统地定期进行覆盖所有程序的内部审核,以审核质量体系的实施及有效性。认证机构应确保: a)将审核结果同志给被审核区域内的责任人员; b)及时采取适宜的纠正措施; c)记录审核结果。

4.1.6.2认证机构中负有执行职责的管理者应按适当的时间间隔对其质量体系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认证机构能够持续适宜和有效的满足本文件的要求及规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评审记录应予以保存。

4.1.7文件

4.1.7.1认证机构应记录并定期更新以下内容,并在有要求时(通过出版物、电子媒介或其它途径)提供: a)有关上级单位对认证机构的运行进行授权的信息; b)对认证制度的书面陈述,包括批准、扩大、缩小、暂停和撤销认证的规则和程序; c)检验、认证过程的有关信息;

d)认证机构对获取财务支持的方式与途径的说明,以及对申请方和获证组织收取费用的基本说明;

e)对申请方和获证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说明,包括对认证标志的使用及对认证资格宣传方式的要求和限制;

f)处理投诉、申诉和争议的程序;

5 g)获证组织名录,包括组织的场所、获证日期、证书编号或代码,以及对每一获证组织认证范围的描述。

4.1.7.2认证机构应建立并保持相应的程序,对所有与认证职能有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无论是初次起草、补充修订还是更改文件,在发布之前应由经授权的、具备能力的人员评审并批准。应保存一份表明所有文件发布和更改状态的清单。应对这些文件的分发加以控制,以确保认证机构或组织的人员在开展涉及申请方或获证组织活动的工作时,可以获取相关的有效文件。

4.1.8 记录

4.1.8.1认证机构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制度,以适应其特定的工作性质并符合现行法规的要求。这些记录,特别是申请书、检验报告及有关批准、保持、扩大、缩小、暂停或撤销认证的文件,应能证实认证程序得到了有效实施。记录的标识、管理和处置应能确保过程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保密性。记录应保存一段时间,以确保至少在一个完整的认证周期内或在法律有要求时能够持续证明其可信度。 4.1.8.2认证机构应具有按合同、法律或其它义务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记录的方针和程序。认证机构还应有符合4.1.9规定的获取这些记录的方针和程序。

4.1.9保密

4.1.9.1认证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安排,以确保机构内的各级人员(包括各个委员会、外部机构或代表其工作的个人)对认证活动中获取的信息保密。

4.1.9.2除本文件规定外,未经组织的书面许可不应将该组织的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当按法律要求需将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时,认证机构应事先将此情况通知该组织。

4.2认证机构的人员

4.2.1总则

4.2.1.1认证机构中从事认证工作的人员应能胜任本职工作。 4.2.1.2认证机构应保存本机构从事认证的所有人员的资格、培训和经历记录。其中培训和经历的记录应及时更新。

4.2.1.3认证机构应将明确规定其职责和任务的作业文件发给相应人员。该作业文件应为最新版本。

4.2.2 对检验员和技术专家的资格要求

4.2.2.1为确保检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认证机构应确定检验人员的基本能力准则。 4.2.2.2对于有机食品的检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号令规定对检验员的相关要求。检验员应满足上述有关国际标准的要求。

4.2.3选择程序

4.2.3.1检验员和技术专家的选择认证机构应有如下程序: a)根据能力、培训|、资格及经历选择检验员和技术专家(需要时);

b)在评审中对检验员和技术专家的表现做出初步评价,并随后对其业绩进行监督。 4.2.3.2检验任务的分配当针对某一具体任务组建检验组时,认证机构应确保检验组具有相应的技能。

6 检验组应具备以下能力:

a)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证程序及要求; b)全面了解检验方法和检验文件;

c)了解拟认证的具体范围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知识、相关作业程序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配备技术专家来满足此要求); d)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力,以便对组织管理其认证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有机因素的能力做出可靠的评价; e)能够有效地运用所要求的语言进行书面及口头交流;

f)避免任何使检验组成员产生不公正行为或歧视的利益关系。检验组成员在检验前应将其或其所在组织与拟检验的组织现在、过去或将来能的联系通知认证机构.

4.2.4检验人员的聘用

认证机构应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签署一份合同或其它类似文件,承诺遵守认证机构的规章制度(包括保密规定、不受商业及其它利益的影响以及对与认证申请人以前或现在的关系的说明)。认证机构应保证所有承担认证分包任务的检验人员满足本文件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并记录如何达到要求。

4.2.5认证人员的记录

4.2.5.1认证机构应建立并保存认证人员的最新记录,该记录应包括如下内容: a)姓名和地址;

b)所属机构和在认证机构的职位 c)教育程度和专业状况;

d)在认证机构每一业务范围内的经历和培训; e)最后一次更新记录的日期; f)工作评价。

4.2.5.2认证机构应确保并验证分包机构按照本文件的要求保存了承担分包任务的检验人员记录。

4.2.6对检验组的要求应向检验组提供最新的检验指导文件及与认证安排和认证程序有关的所有信息。

4.3认证要求的更改

认证机构应及时将拟更改的认证要求通知各有关方面。在确定更改方式和生效日期之前应充分考虑相关方的观点。更改决定发布之后,认证机构应验证认证组织是否在认证机构认为合理的期限内对其相关程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4.4申诉、投诉和争议

4.4.1组织或其它相关方向认证机构提出的申诉与投诉,应根据认证机构的程序进行处理。

4.4.2认证机构应:

a)保存与认证有关的申诉、技诉、争议以及补救措施的记录; b)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c)将采取的纠正措施形成文件并评定其有效性。

7 5.认证要求

5.1认证申请..... 5.1.1认证机构向申请方提供的有关信息

5.1.1.1认证机构应保存对检验及认证程序的详细说明、认证要求和有关获证组织权利义务的文件,这些文件应按4.1.7.1的要求及时更新,并提供给申请者及获证组织。

5.1.1.2认证机构应要求组织: a)始终遵守认证制度的有关规定; b)对实施检验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文件审查以及为实施检验、监督、复评和解决投诉进入所有现场、调阅所有记录(包括内部检验报告),和访问人员; c)仅在其获准认证的范围内说明获证资格;

d)在宣传认证结果时不应损害认证机构的声誉,不应以认证机构认为是误导或是未经授权的方式说明其获证资格;

e)当认证被暂停或撤销后,应立即停止涉及认证内容的广告,并按认证机构要求交回所有的认证文件. f)保证不采取误导的方式使用认证文件、标志和报告,或其中任何一部分;

g)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例如文件、小册子或广告)进行认证宣传时,应遵守认证机构的有关要求。

5.1.1.3当拟认证的范围涉及某一特定的认证要求时,应向申请人做出必要的解释。 5.1.1.4当有其它要求时,认证机构应向申请者提供其它补充信息。 5.1.2认证申请

5.1.2.1认证机构应要求申请方填写正式的、由申请方授权代表签字的申请书。 申请书或附件应包括: a)申请认证的范围;

b)申请组织(者)同意遵守认证要求,提供检验所需的必要信息。 5.1.2.2在现场检验前,申请者至少应提供下列信息: a)申请方简况,如组织的性质、名称、地址、法律地位,必要时提供人力和技术资源的信息;

b)有机食品的基地,生产及销售所覆盖活动的一般信息;

c)对拟认证的有机食品及其适用的标准或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说明; d)有关有机食品核心要素的文件。从申请文件和有机食品文件评审中收集到的信息可用于现场检验的准备,认证机构应予以保密。 5.2检验准备 5.2.1在检验前,认证机构应对认证申请进行评审并保存记录,以确保: a)认证的各项要求已明确,形成文件并得到申请方理解; b)认证机构和申请方在理解上的差异已得到解决;

c)认证机构应有能力在拟认证的范围、运作场所实施认证并能满足申请者的其它特殊要求(如申请者使用的语言等)。

5.2.2认证机构应拟定检验活动的计划以做出必要的安排。

5.2.3认证机构应任命一个有能力的检验组,代表认证机构实施文件检验和现场检验。技术专家可作为顾问参加检验组。

5.2.4认证机构应提前将检验组成员的姓名通知受检验方,并提醒受检验方可对认证机构任命的任一检验员或技术专家提出异议。 5.2.5认证机构应正式任命检验

8 组并提供相关的工作文件,检验计划及日期应得到受检验方的同意。给检验组的指令应明确并通知受检验方,该指令应要求检验组检查组织的结构。方针和程序,确认其符合与认证范围有关的要求,并确认组织执行了有关程序,且这些程序能证明组织有机食品的有效性。

5.3检验

5.3.1检验组应依据所有适用的认证标准在确定的范围内对组织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进行检验。认证范围是指拟认证组织在特定场所和确定的管理控制下的具体活动。

5.4检验报告

5.4.1认证机构应制定适合自身需要的报告程序,这些程序至少应确保:

a)在检验组离开现场之前,与组织的管理者举行一次会议,在会上检验组应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做出关于组织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实施是否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说明,并使组织有机会对检验发现及其依据提出质疑;

b)检验组应向认证机构提交一份检验报告,包括其检验发现及组织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实施与所有认证要求的符合性说明;

c)认证机构应及时将检验结果的报告提供给组织,明确所需纠正的不符合项,以使其完全满足认证要求; d)认证机构应请组织对报告提出意见,并阐明具体的纠正措施或在规定的限期内计划采取的纠正措施。同时通知组织是否需要进行全部或部分复审,或在监督中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检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检验日期;

2)报告负责人姓名;

3)受检验方的情况(如:现场的名称、地址及检验覆盖的部门); 4)检验的范围及检验准则,包括适用的标准和其它规范性文件;

5)是否符合认证要求的说明,包括对不符合的阐述,适当时可对照组织以往的检验结果;

6)对与未次会议上所提供信息的差异做出解释;

5.4.2认证机构最终提出的检验报告与5.4.1c)和e)有差异时,应将报告交给受检验方并解释与前者的不同之处。检验报告应考虑如下因素: a)受检验人员的资历、经验和权限; b)申请组织为满足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程序的充分性; c)对已确认的不符合采取的纠正措施,必要时还应考虑以往检验中不符合的纠正措施。

5.5认证决定

5.5.1 认证机构应根据认证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对组织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做出是否予以认证的决定。参与认证决定的人员不应是参加此次检验的人员。批准认证的部门通常不应推翻检验组长做出的不予推荐认证的结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认证机构应说明并记录做出该决定的依据。

5.5.2认证机构不容许将批准、扩大、缩小、暂停或撤销认证的权力委托给外部机构或人员。

5.5.3认证机构应向获得有机食品技术规范认证的组织提供认证文件,如一份由授

9 权人士签署的文件或证书。对于组织和认证范围所覆盖的每个现场,认证文件都应明确:

a)组织的名称、地址;

b)批准的认证范围,包括: 1)认证所参照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标准与其它规范性文件及补充文件, 2)与产品、过程或服务类别相关的组织的活动; c)认证的生效日期和有效期。

5.5.4获证组织对认证范围的更改应由认证机构处理。认证机构应明确采用何种检验程序以决定是否批准更改认证范围的申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6监督和复评程序

5.6.1认证机构应按适当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有机食品进行监督和复评,以验证该有机食品是否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5.6.2监督和复评程序应与本文件中规定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检验程序一致。

5.7认证证书与认证标志的使用

5.7.1认证机构应对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所有权、使用情况加以规定和控制。

5.7.2如果认证机构授权组织使用标志以表明其有机食品已获认证,组织只能按认证机构的书面授权使用规定的标志。

5.7.3认证机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获证组织在广告、商品目录等材料中对认证的不正确宣传,及对证书和标志的误导性使用做出及时处理。

5.8调阅外部相关方与组织的交流记录

认证机构应要求每一个获证组织在有要求时提供与相关方信息沟通的记录,以及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标准或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记录。

6.附则

6.1本文件由有机食品认可委负责解释。 6.2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0

第5篇:有机食品认证基本要求和认证机构

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生产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生产单位需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保、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的污染;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两年以上转换期,新垦荒地例外;生产全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原料必须是自己获得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无污染的天然产品;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 95%;

只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不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加工过程必须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相应的票据。

有机食品主要国内外颁证机构是:中国的OFDC

美国的OCIA(全称"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

德国的ECOCERT、BCS和GFRS

荷兰的SKAL

瑞士的IMO

日本的JONA

法国的IFOAM等。(选读于http:// / 中国有机食品门户网)

按照国际惯例,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期限为一年。一年期满后可申请“保持认证”,通过检查、审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第6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展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要求。本要求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

一、组织管理

(一)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二作。相关人员应当经过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组织的院感染管理知识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二)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源性感染监测、医源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生生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

(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全体职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二、基础措施

(一)布局流程应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二)环境与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其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标志清楚,定位放置。

(三)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灭菌应达到如下要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5.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有关规定执行。

(四)基层医疗机构设消毒供应室的,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消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09)规定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并使用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5.8.1.压力蒸汽灭菌”节选见附件1)。没有设置消毒供应室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委托经地级市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五)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应当分区放置。无菌物品必须保持包装完整,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按灭菌日期顺序置于无菌物品存放柜内,并保持存放柜清洁干燥。

(六)从无菌容器中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针(镊)。从无菌容器(包装)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入无菌容器(包装)内,应重新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由医疗机构统一采购,购入时索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附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并进行质量验收,建立出入库登记账册。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口期及失效日期,进口产品应有相应的中文标识等,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不得使用。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上报医疗机构主管部门,使

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八)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所用的消毒剂必须由医疗机构统一采购,购入时索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等证明文件,建立进货验收和出入库登记账册,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中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具体选择原则和适用方法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WS/T367-2012)“附录C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的要求(节选见附件2)。

(九)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途径,严格遵循“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十)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特别是在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前后严格实施手卫生,有关要求参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节选见附件3)。

(十一)医护人员诊疗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十二)诊疗工作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防护工作。

(十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立即弃置于符合规定的利器盒内。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落实防止锐器伤的各项措施。

(十四)医务人员应当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生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重点部门

(一)手术室

1.独立设置、分区明确、流程规范、标识清楚、清洁卫生,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鞋。非感染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非感染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

3.手术器械与物品使用后尽快清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清洗、包装、灭菌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耐湿耐高温器械与物品应使用压力蒸汽灭菌。灭菌后的手术器械包应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存放柜内。

4.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清洁、干燥、密闭保存。

(二)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 1.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手消毒剂应标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利器盒放置于治疗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弃置于双层黄色防渗漏的医疗废物袋内并及时密封。

(三)普通病房

1.床单元应定期清洁,遇污染时及时清浩与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换,遇污染及时更换。

2.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应对床单元及其相邻区城进行清洁和终末消毒。

四、重点环节

(一)安全注射

1.进行注射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活动。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等工作。

2.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3.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严禁使用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药液。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5.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6.药品保存应遵循厂家的建议,不得保存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区域,疑有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要求处置。

(二)各种插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1.气管插管:如无禁忌、患者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且尽可能采用无创通气;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雾化器须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机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对危重病人须注意口腔卫生,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

2.导尿管:采用连续密封的尿液引流系统;悬垂集尿袋并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3.血管内置管:开展血管内置管的使用、维护及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培训;保持插管部位消洁,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敷贴;血管导管的三通锁闭阀要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每日评估,及时撤管。

(三)手术操作

1.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清洁手术部位皮肤,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手术切口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手术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的要求做好洗手和外科手消毒(节选见附件3)。

2.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术后保持引流通物,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3.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四)超声检查

1.超声探头(经皮肤,黏膜或经食管、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声检查)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隔离膜等。

2.每班次检查结束后,须对超声探头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五)医疗废物管理

1.当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后,置于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周转箱内,并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交接登记,记录单至少保存3年。

2.自行处置的医疗废物能够焚烧的及时焚烧,不能焚烧的可采取消毒并毁形后填埋处理。

3.基层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应依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相关要求进行,有条件的或20张床位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配备污水处理设施,并设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设备运行正常,药品按时投放、定期进行监测,登记项目齐全,资料保存完整,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没有条件的或20张床位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7篇: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基本要求和评估办法

(2008年,试 行)

根据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需要,特就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基本要求和评估办法规定如下。

一、基本要求

(一)办学方向

1、办学思想端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培养目标明确。

2、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校管理

1、有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现代化。

2、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机制。学校团组织、学生会能发挥自主管理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活跃。

3、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的总体改革方案、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有规范可行的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分步实施。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体现环境育人特点。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布局合理,校容校貌整洁,校园环境优

- 1一定数量的教师取得硕士学位或达到研究生水平,部分教师是省内有影响的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或骨干,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5、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思想端正,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效果好,能主动适应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善于反思和总结;有积极的自我发展意识,注重学习和提高;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能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课件的开发和使用。

6、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有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成效显著。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进修。

7、学校职工队伍精干,工作高效,热情为教育教学服务,非教学人员与教学人员比例适当。

8、教职工的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落实较好。

(四)教育教学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完备的有本校特色的必修、选修、综合、活动课程体系。

2、重视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德育机构、

- 3防治工作。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学生卫生习惯好,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低。

6、按课程方案开设并上好艺术必修课和有关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7、按课程方案开设并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教材、师资、设备、场地得到落实。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并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8、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推进教学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9、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积极进行教学领域里的各项改革,成效突出。

(五)办学条件

1、学校基本建设要有整体规划,能较好地体现教育特点,浸透先进文化,俭朴大气,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有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适应的硬件设备,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特色,并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学校设施设备和相关资源的配置与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相协调,符合经济、实用、安全、高效、方便师生使用、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的原则。设施设备向师生充分开放,并为师生使用提供指导。

2、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能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校园校舍。

- 5米标准田径场。有体育馆或风雨操场,有条件的学校建有游泳池。体育设施和器材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7、设有卫生室,按标准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卫生器械、设备达到原国家教委规定的Ⅰ档配备标准。有必备的常用药物。

8、办学经费充足,能满足正常办学和学校发展需要,来源稳定可靠。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添置等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学校年生均经费高于申请评估前一年的全省普通高中平均水平,申请评估前三年的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六)办学效益

1、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制作、小创造、小发明、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中成绩突出。会考优秀率、合格率较高。

2、学校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学校毕业生评价较好。

3、学校各项工作对其它普通高中起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选派干部和骨干教师、提供设备和场地、联合办学等形式帮助其他普通高中,特别是薄弱普通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并取得显著效果。

二、评估办法

(一)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专家组”,负责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

(二)申报对象:符合上述“基本要求”的普通高中均可申报。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

- 7

2、省教育厅对省辖市教育局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

3、对初审合格的学校,省教育厅安排专家组对其进行正式评估。专家组按照《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基本要求和评估办法(试行)》及《评估细则(试行)》,通过听汇报、听课、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校设施、设备等方式,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细则逐项打分,同时对当地高中教育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察,得出综合评估结论,写出评估报告。

4、评估结束后,专家组向省教育厅常务会议提交评估报告,汇报评估工作情况和结论性意见,经讨论通过的学校由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并给予适当奖励。

(四)评估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制度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育规律探究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2、过程性原则。充分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校不断反思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确立新的发展目标,使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建设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对示范性普通高中实行动态管理,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满三年后须重新申请评估,不重新申请评估或经重新评估不合格的,撤销其“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并通报全省。

3、效益性原则。在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也要鼓励发扬勤俭办学的光荣传统。学校硬

- 9

第8篇:营销基本工作要求

一、基本工作要求

1) 按时上下班,认真完成上级交代的日常工作

2) 定向每日工作安排,总结每日工作得失

3) 客户资料收集,整理保存

4) 市场拓展,完成公司的基本考核和绩效考核

5) 回访客户,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6) 将市场上的客户反应、需求及时向公司反馈,并跟进解决

7) 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情报及时反应给公司

8) 公司相关宣传资料发放

9) 学习提高销售能力

10) 完成上级交代的其他工作

二、业务员日常工作流程

1) 全员早读、训练

2) 销售部门定向和电话销售准备工作

3) 外出展业

4) 以部门为单位,参加当天的总结工作,做好每日工作计划

5) 晚会集体总结,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三、业务员每周必做的事情

1) 本区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及时传递给经理

2) 做好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3) 做好客户的服务,确保客户满意

4) 针对本区域工作存在的问题,向经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5) 自我检查周工作目标和计划的完成情况

6) 参与学习和培训,总结提升

7) 参加周总结并制定下周工作目标和计划

8) 将下周工作目标和计划以目标管理表的形式报送经理

四、日常流程

8:50—9:00经理主管定向a.昨日工作回顾;b.确定团队当日目标;c.情况沟通交流

9:00—9:10晨读训练a.全员参与,准时,最大声,最投入;b.话术背诵,举一反三

9:10—9:30全员早会a.问好;b.优秀员工分享;c。信息传递d.销售知识培训;e.结束(歌声、掌声)

9:30—9:40电话销售准备工作 a.预约;b.主管检查书面工作计划;c区域资料物品及工具准备;d动态的准备 9:40—20:00工作时间a.工作时间全力以赴b保持工作区域c拜访客户量不低于30家,电话量不低于200个d能

力成长,收集并解决问题

20:00—20:30部门总结a确定签订客户意向客户b填写客户表和团队日志c全天的工作总结

团队集合音乐:掌声响起来

团队队歌:感恩的心/相信自己/在路上/不要以为自己没有用/怒放的生命/壮志在我胸

五、经理要求

1) 协助公司做好一天的流程管理

2) 对一天的工作结果负责

3) 在相应的时间内召开各种会议

4) 解决工作基础问题

5) 具备帮助其他成员成长的能力

6) 有帮助新人的义务

7) 当日工作汇报给公司经理

8) 办公区域的管理:

(1) 到达公司打开门窗通风,安排卫生值日

(2) 外出时保持办公区域的清洁

(3) 下班时检查所有办公设备是否关闭,并关好门窗

(4) 客户本、资料本的摆放

小组定向

1、 明确一天的目标

2、 达成目标要以什么样的状态

3、 需要经理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会议和总结要求及范例:

早会:当天的值班经理

早会让业务代表主持,要为其做好方向以及总结,希望她下次能做的更好

做好当天的卫生检查(包括业务部会议室)做好的要赞许,不好的要指出

早会最主要的调整状态:

问好的方式:各位***的精英们,大家早上好!

回答方式:好、很好、非常好(鼓掌)

周总结:

周日下午16:00;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业务员;

1) 全体员工汇报本周工作情况

2) 需要有关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

3) 本部门现状分析

4) 下周工作方向,改进措施

5) 对公司其他部门提出建议

6) 经理发现的其他问题

会后经理将公司的一周工作情况和下周目标管理表呈上级领导审阅

1) 上周哪里做的很好

2) 上周哪里做的更好

3) 上周目标完成了吗

4) 上周那些事情做的很快乐

5) 上周要感谢那些人和事

展望:

1) 下周目标是什么,为何设定

2) 为完成目标要做哪些事情

3) 可能遇到的挑战或障碍

4) 需要团队协助时,我们大家如何帮助你

5) 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享受过程

一、拜访计划的准备

1) 确定拜访的目的

2) 拜访的客户安排(时间、路线)

二、电话销售的准备

1) 名单的准备

2) 客户回访名单

3) 电话咨询与回访记录

4) 电话客户分类记录

三、基本工具的准备

1) 形象

2) 介绍类:名片、宣传资料等

3) 工具类:笔、笔记本、纸巾、礼品等

4) 目标:调研表等

5) 其他类:客户资料

四、基本知识

1) 房地产知识的准备,包括相关项目优势的知识

2) 公司及行业的知识

3) 客户的特点爱好及相关的知识

4) 客户的公司行业及相关信息的知识

5) 平时广泛积累你的知识

五、基本话术的准备

1) 准备五套开场白和寒暄

2) 准备好赞美的话术

3) 介绍词的话术

4) 项目介绍话术

5) 被拒绝的回答话术

六、笔记本记录

1) 准备一个笔记本

2) 在笔记本上记录客户时要询问的问题和重要客户了解的事情

3) 准备针对上一问题的答案进行的提问

4) 准备针对不满的地方进行提问

七、礼仪形象接待

1) 男士西装衬衫领带皮鞋佩戴工作牌;女士不露脚趾脚跟,化淡妆,佩戴工作牌

2) 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

3) 出门前照镜子

4) 抖擞精神

5) 微笑

八、心态的准备

1) 自信

2) 生理带动心里,握拳,深呼吸

3) 八大营销a对客户要充满爱心b对产品充满信心c做人要有耐心d做事要细心e做人要虚心f服务要诚心g

工作要专心h凡事要担心

第9篇: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

信息工作培训要点

前言

工作信息是系统内各项工作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收集和编辑工作信息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总队搭建了系统工作信息,作为全系统工作信息交流的平台,用于系统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下情上达、经验交流、学习借鉴及对外宣传等。全面、准确、及时的工作信息可以为总队领导及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干部提供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意图、队伍管理组织状况、干部队伍思想动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趋势等情况,是总队领导机关了解基层工作整体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总队领导分析形势、把握全局、发现问题、及时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信息的概念

(一)信息

信息的学术名词定义:事物运行的方式和状态,即事物内部运行的方式和外部联系的状态。这是学术总结性的抽象定义,通俗形象的理解就是消息或者情报。

(二)工作信息

我们系统的工作信息可以理解为:通过对系统内工作活动的记录、整理、分析和综合,及时、准确、全面的向上级机关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专题或者综合的情况反映。

1二、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及时、全面、适用”八个字。

(一)准确

即信息的内容要准确无误,真实可靠。准确是信息的生命,是信息的全部意义所在。办公室工作人员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要可靠、真实,处理信息要坚持主观倾向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统一。如实反映情况,才能保证各级领导机关及决策者依据真实的、准确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判断和科学决策。如果信息不准,必然会给领导工作造成失误。因此,准确,应是信息工作的灵魂。

(二)及时

即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反馈要及时迅速,讲究时效。现代信息社会对信息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传递要快,而且收集、加工、检索、输出都要高速度。信息处理不及时,就会失去信息的价值,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全面

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注意广泛性,真实地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情况。只有全面地反映情况,才能使各级领导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权衡利弊,择善而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四)适用

此项要求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要服务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心工作。就是说要弄清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摸清领导者的思想脉搏,做到心中有数;要突出重点,帮助领导者集中主要精力考虑重点问题,同时兼顾一般,以免发生不应有的疏漏。

2、要根据不同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不同要求提供信息。除一些需要共同重视的信息以外,本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上级或下级领导所需要的信息;别的部门所需要的信息,不一定为本部门领导者所需要。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领导者,其参考价值并不相同。工作人员必须注意研究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在信息的投向上有针对性,区别对待,注意适用对路。

3、要特别注意,只要是新发生的带有重要动向的性、导向性、苗头性、政策性、突发性的问题,就应该及时采报。要防止把按需要采报歪曲成为“按胃口喂报”。

三、信息工作反映的主要范围

(一)重要的政务活动。如总队、支队的各类重要会议信息。

(二)重要的事务活动。如各单位创建精神文明的各类活动。

(三)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各单位开展执法监察业务工作的具体情况。

(四)工作经验材料。对专项或工作中取得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用于系统学习交流。

(五)典型或综合性分析报告。对专项执法监察工作或案件查处的分析剖析材料。

四、工作信息管理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增强做好信息工作的责任感。支队办公室负责人作为支队信息工作的责任人,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对于服务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对于提升舆论引导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对于扩大交流,展示执法监察队伍形象的重要作用。支队办公室负责人都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感,加强对信息报送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实把政治素质过硬,熟悉处室工作,具有信息敏感性,文字功底好、写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作为信息员;切实组织发动支队及所属大队的力量为信息员及时有效地报送信息提供便利,形成既落实专人负责,又调动人人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要积极抓好信息源,确保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质量。支队办公室负责人及信息员要有敏锐的视觉和触角,积极抓住信息源,深入挖掘工作亮点、热点、重点、难点,畅通信息联系渠道,准确、迅捷地报送有价值的信息。要做到“五个”下功夫:一是要在报送贯彻落实总队党委、各级党委政

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工作信息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反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热点、难点和可能影响执法监察工作开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上下功夫;三是要在突出地方和部门特色上下功夫;四是要在加强信息调研,搞好综合分析和深层次分析上下功夫;五是要在提高信息稿件的文字质量上下功夫。要确保信息报送的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信息收集上,要实现从“被动等”向“主动找”转变;在信息处理上,实现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在信息调研上,要深入基层和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反映真实情况,写出内容详实、有深度分析和对策建议的调研文章。在信息报送上,切实提高信息报送效率,做到紧急信息随时报,重要信息及时报,反馈信息跟踪报。要慎防有价值的信息因送报不及时而效用大打折扣。既要注重信息报送的数量,又要注重信息报送的质量,从办公室做起就要把好审核关和协调关,慎防误报和漏报,要做到“勤、准、快”,多出优质信息。

(三)要强化考核,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保障作用。做好信息工作既要靠责任心,也要靠制度规范和激励。我们要通过实施量化标准,通过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和学习培训制度,强化激励约束,进一步提高信息宣传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各支队办公室要把信息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办公室要加强督促协调。各支队的信息报送和

采用情况会通过季度和年终通报反映出来,并作为考核和有关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完成任务好的支队和个人,我们会进行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信息宣传工作不达标的支队年终要通报批评。各支队办公室要以信息报送工作为己任,狠抓落实,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良好格局,推动系统宣传信息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家长教育孩子的感悟下一篇:急诊科护理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