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保护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环境保护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的学术实现了发展,但是随着大学生扩招现象普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受到挑战,大学生浮躁的风气见长,这些不良现象不利于高校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结合一些新方法,提高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有效性。

第一篇:大学环境保护论文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一、大学教育环境概念分析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

从大学教育的运行看,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需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一是主体认识要与客观对象保持一致。具体表现为:l、课程人员的认识要与社会要求、学生需求、知识发展要求保持一致,那么,要求课程决策人员、课程设计人员重视来自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与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要与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那么,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与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保持一致。其二是主观的意图和目的与客观现实一致。具体表现为:l、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要与课程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即要看到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传统影响,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评价指标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操作,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符。2、学校教育的规划、培养目标,不仅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需要学校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评价机构协调配合。3、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尽量保持一致。

(刘玉海,1957年生,华北煤炭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综合性大学的宏观教育、党员教育与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刘玉海

第二篇: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研究

摘 要:该文通过大数据技术调查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多数大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应该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但也存在少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弱。该文从担负起主体责任意识等8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路径。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动态,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大学生 环境保护 教育

黨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1]。倡导大学生更要坚持生态环境文明,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才能形成有机整体。

1 大学生环境保护调查数据分析

大学生能正确区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数大学生能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但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下:存在少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弱,对环保不以为然。有11.28%的大学生从不愿意主动清理别人留下的垃圾,有7.52%的大学生不知道个人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有9.34%的大学生不会自觉关掉教室、自习室或者寝室的灯或风扇。存在的具体表现有:(1)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喝矿泉水、饮料时只喝到一半或喝了几口这瓶水就不要了,随意乱扔乱放;吃饭菜要得多,剩饭剩菜乱倒得也多;有的寝室、教室人走了灯还亮着,实训室没有人并且没有计算任务应用的情况下还空运行,既是浪费资源也存在安全隐患。(2)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不注重维护公物又有损坏公务,为图方便践踏草坪,为个人喜欢而攀折树木,随地吐痰、随意丢弃果皮、废纸、废弃物品等。(3)盲目攀比消费,比阔气讲吃喝,比时髦讲排场,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2]。

2 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2.1 担负起人类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意识

要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学生群体了解生态环境环境的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人类居住的环境变暖,自然资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大气、海洋和淡水资源被污染等现象。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主要作用的人类要起到主导作用,担当起主要责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责任意识[3]。

2.2 理解生态环境资源分层利用的价值

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在大自然中形成,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环境资源属于国家财产,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对资源进行分层利用以及循环使用。

2.3 理解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相互依存的复合系统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集自然资源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是人类生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生态环境无国界,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是全球的关注环境问题,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关注全休的生态系统,才能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

2.4 科技进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法制建设保障生态环境治理

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提升,节约能源、清洁能源、绿色无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经济效率,强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的思维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治理。

2.5 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环境道德

人与人之间要讲道德,人与其他生命和自然界也要“讲道德”。不尊重自然规律,片面开展高积累、高物耗和高能耗的资源开发利用,会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遭到污染,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的效益就会降低,也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4]。

2.6 自觉参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实践,从我做起以身作则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的全民事业,自觉实践,以身作则,不当旁观者,不做局外人,具有搞好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改善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中。

2.7 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从我做起,加强大学生环保常识的学习,关注全球气候等生态环境变化方面的前沿动态信息,并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视野。从人走灯息、空调保持在26℃、垃圾分类等诸如此类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坚持下去就能产生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正能量。大学生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理性消费等活动,增强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促进大学生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2.8 引导教育与制度制约多措并举,增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教育大学生,并采用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并行举措,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

2.8.1 增加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生态哲学知识

为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教育,大学生的课程建设中增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增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增加环境伦理和生态哲学的相应教学内容。

2.8.2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

在大学生校园,积极开展如报告会、讲座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及利用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论文和抖音等媒介开展宣传教育。

2.8.3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节日仪式感

在每年的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相关节日的,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在这些节日中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营造全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关心。

2.8.4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重在参与

学校食堂要引导大学生使用循环消毒餐具,加强超市和餐厅禁止售卖一次性制品。在校园内安装智能电表和水表,采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水、电的购买,杜绝浪费,并参与阶梯式水电费价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教育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

2.8.5 制度制约,奖惩并举

在加强引导教育的同时,也好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约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响应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制约不良的行为。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制度制约及奖励机制,如为环保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按照服务时长计算志愿服务学分,设立环保奖学金;对违反环境的现象进行曝光,并且给予当事人适当处罚。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接受者、继承者、传播者、实践者的引导示范作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重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积极实践。教育大学生注意学校环境,关注社会动态,提高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 赵清,杨靖龙.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7(20):143-144.

[3] 王中华,刘明源,沙赟颖,等.“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1):295-296.

[4] 刘明霞.浅谈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J].法制博览,2019(30):40-42.

[5] 马丽芳.高校“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9):187-188.

[6] 余璐.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36-37.

作者:纪兆华 刘易 刘继敏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

摘 要: 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的学术实现了发展,但是随着大学生扩招现象普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受到挑战,大学生浮躁的风气见长,这些不良现象不利于高校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结合一些新方法,提高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诚信教育 大学生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是当代大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支撑力量,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我国不同领域广泛应用。截止到2010年,我国网民达到4.2亿人,其中大学生占主要部分。新媒体技术结合了一些网络客户端的使用,如微信、微博、QQ等技术,为人们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数量非常庞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诚信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特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他们遵守诚信的意识,使大学生坚定信念,不能为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媒体指的是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是一类新的工具。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提出的,最初意思是电子录像的意思,经过长期演变后,成为一个新的词汇,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可以实现广为传播的媒介,可以针对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媒介,实现不同交流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技术范畴提出的,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一类新的技术,必须以技术为依托,代替传统媒体,如搜索引擎、网络、博客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而且新媒体是一个时间上的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实现了数字化的传递方式,而且实现了立体化的信息传播。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实时性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更具有时效性,让人们可以更及时地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将身边刚刚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到网络上,新媒体的反馈机制是及时的,借助新媒体技术,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边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传递。

2.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特征,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传播形式更多元化,而且实现互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实现双向互动,大众可以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声,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充分发挥。

3.共享性

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实现了共享性,不论是任何年龄、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实现交流,信息的传递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下载和分享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信息传递更便利。

二、新媒体环境对学术诚信的冲击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在学术分析中常常借助网络查找各类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导致大学生治学方式转变。大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研究课题后,缺乏学术的诚信教育,导致过多地引用他人的文献,甚至出现剽窃的问题。新媒体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学术失信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采用新媒体技术,借助各类有效的传播途径,使大学生实现良性发展。大学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学术性特点非常突出,诚信建设是推进学术教育的重点。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措施

(一)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媒体素养。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应该树立有为的理念,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是高校的责任,面对网络技术时,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对诚信环境教育的优势和挑战。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发展的支撑,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支柱,所以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祖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老师和学校都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实现以德树人。高校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积极参与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和技术理念,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各类需求,建设以新媒体为阵营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新媒体运用产生的影响是多面的,网络上也有一些不良信息传递,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侵蚀,因此,学校组织领导应该实现主动有为,结合新媒体进行正向能量传递。

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平台,如QQ、微信等,达到良好的网络交互效果。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不断学习构建的,所以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合作为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实现可持续的互动学习环节,借助智能化的网络互动手段,实现实时交流,在相互交流经验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新媒体交互性的理念和特征,掌握新媒体环境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会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节中,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可以充分发挥其辐射性作用,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接受诚信教育,可以受到感染。而且新媒体环境的改善需要诚信教育实现,在诚信教育的实效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应该充分分析多媒体的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声音、影像等元素,使诚信教育更生动形象,改变原有单一说教的气氛。借助传统媒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其宣传的时效性比较差,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且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是单向的,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是比较被动的。借助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畅所欲言,对诚信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沟通机制。

(二)践行诚信规范,提高诚信自律能力。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时应该结合社会、政府等层面进行系统建设。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诚实守信的原则,在良好氛围和机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更具有凝聚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诚信教育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这些改变的发生,一方面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我国市场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合理市场机制的形成有待发展,这就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产生削弱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社会上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很多人由于利益驱使出现道德观念扭曲的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诚信风气,投机取巧行为时有发生。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各项制度在建立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这就导致诚信机制的建设存在局限性,在很多不良道德观念下,大学生会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还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辐射的作用,对绿色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还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功利化,甚至具有享乐主义思想,过于追求安逸和财富。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诱惑,推动绿色教育机制的传导,政府和社会等应该不断制定规范,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一定的基础。

(三)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建设。

新媒体作为一些社会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是一类新型的技术,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迎合大学生崇尚平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生活一直被新媒体技术包围。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可以将共青团作为牵引,完善正能量的辐射功能,增长新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到主要作用,所以高校领导应该分析学生的心态,对他们使用新媒体的趋势进行分析,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宣传诚信教育的内容,定期为学生发送手机报的形式,在实名认证的人人网、QQ群等平台上进行积极引导,通过互动方式,让大学生处在诚信大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共青团系统的方式,在共青团系统中,实现对新媒体的宣传工作,请专业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中的诚信环境建设进行评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进行整体指导,然后领导全校进行诚信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尽管效率比较高,但还是需要人管理,如果高校领导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心态,可以及时收集有效的信息,并且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对于涉及诚信问题的时事加以总结,作为案例引导大学生。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应该实现共青团与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诚信教育的深层次传播,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学习新媒体方面的知识,强化新媒体的互动效果和服务的多样化,完善诚信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深入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如果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媒体的便捷性,便会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认同感,自觉采用新媒体技术接受诚信教育。在对高校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中,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各类网络资源分散,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节约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搜索各类内容的时间。

(四)强化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

考场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大学生考试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对学校校风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考试作弊最基本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差,因此,高校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标准化考场建设,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高校应该建立相关诚信机制,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各类考场建设的标准,将其作为标准,然后在校园中实现校园一卡通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化服务方案,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高校在考场标准化监控应该采用实名制刷卡的方式,完善考试信息一体化制度建设。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完善诚信评价的体系,使诚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

(五)强化社会诚信环境建设。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提高其素质,完善大学生的自我形象。高校应该通过各类政策,促进新媒体具体运用,积极创造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自我形象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和文化的烘托,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让学生明确网络文明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多数大学生是可以明辨是非、公正分析社会热点的,但是还存在少数大学生迷失方向的现象。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让他们通过解读案例的方式,了解在网络上宣传虚假信息的严重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具有时效性,而且受众可以互动,避免单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就导致很多虚假信息,或者很多不良风气的传播,对大学生产生侵蚀作用。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4,03:110-115.

[2]杨敏.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2:182.

[3]刘洁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路径探究——基于佛科院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的调研[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203-204.

作者:王丹

第四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导向作用。该文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认知、责任、行为、教育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归纳了有代表性的五类问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路径,从而促进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行为自律。

关键词:大学生 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对策 生态文明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JI Zhaohua XU Zhenhua DENG Fanxing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大學生是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重要力量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所具有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观念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导向作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决定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的成败[1]。

1 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该文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环保意识提升路径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认知、责任、行为、教育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重点工作方面的30问题进行调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微信推送等无纸化方式调查,调查问题包括单选、多选、问答,以及数字、文字、图片提供等多种形式。

2 调查数据情况

在30组调查问题中,整理归纳了有代表性的五类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认知:区分人与自然的关系(见图1)。

(2)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行为: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的位置上见到垃圾会捡(见图2)。

(3)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责任:在环保工作中,重要作用是谁(见图3)。

(4)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见图4)。

(5)对高校开展环保方面活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热词(见图5)。

3 调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7.47%大学生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正确区分人与自然的关系,50.27%大学生能够在教学楼或图书馆的位置上主动捡拾其垃圾,88.94%大学生认为每个人应当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环境保护责任,63.59%的大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要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高校中开展环保宣传宣传活动,垃圾分类等成为热词。这说明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水平较高,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在认识上清楚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担负起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能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

4 大学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路径

4.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调查范围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准备性

该文采用问卷星,调查网进行了较大范围,较多角度和较多层面的数据收集,并进行分析处理,大学生只要要在手机上,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不记名调查状态;并采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方法,提高了数据的全面性,增强了数据的相对准确性。

4.2 提高高校教师生态素养,增强学生知行合一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让大学生多参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是大学生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引领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中。加强大学生环保常识的学习,了解世界环境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信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大學生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视野,提高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4]。

4.3 引导教育与制度制约多措并举,增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召开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座谈会、组织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告会等渠道,以及通过宣传展板、微信公众号、论坛和抖音等多媒体媒介,充分宣传,寓教于乐[5]。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制约及奖励机制,如为环保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按照服务时长计算志愿服务学分或折抵相应课程的选修课学分,设立环保奖学金;对违反环境的现象进行曝光,并给予当事人适当处罚[6]。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优良促进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具有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念,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对垃圾进行分类等。大学生在实践中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感知、体验、认同及内化,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并以此加大宣传,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王莹,杨琳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与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19-20.

[2] 张蕊.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3] 刘国庆.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2019,18(11):83-86,91.

[4] 王中华,刘明源,沙赟颖,等.“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1):295-296.

[5] 叶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6] 刘明霞.浅谈大学生生态意识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J].法制博览,2019(30):40-42.

[7] 陈洪,玄凌,牛鑫鑫,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层目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68-388.

[8] 蔡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6):98-99.

作者:纪兆华 徐振华 邓凡星

第五篇: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

摘要: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而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特别重视。文章根据我国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当今时代,人类在充分享受文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环境教育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时间频频出现。为了唤醒民众,保护环境,美国率先将环境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7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宣传部门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出了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使我国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既懂专业又重视环保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环境工作者,而且更需要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来看。高校环保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而且更是培养大批具备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非环境专业人才。

同时,环境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养成一种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法制素养等全面得到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目前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时代要求,不少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却非常少。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类课程。而每年高校招收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中。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执行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很可能沿袭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实行者,反而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管理办法上。以至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图书严重缺乏,现代环境信息量很少

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的环保、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严重缺乏,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环境专业的有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很少,信息网络不通、信息渠道狭窄、信息量少,无法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差距,难以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

4、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矛盾

学校的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危害,但学校里找不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或是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但另一方面食堂却提供快餐盒、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很难让学生将掌握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主动地应用到行为中。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1、注重观念转变。促进环境意识形成发展。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关键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比如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讲究公共卫生,珍惜和节约水电,给学生传授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等常识,要求他们珍惜资源,促进其维护生态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进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

2、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全球面l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高校应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把环境教育类课程贯穿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环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掌握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来讲解环境知识,突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对师范、财经、文科类学生可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环境美学等课程。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环境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修学生的专业,在教学各环节可进行专题讨论、情景设置、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独立思考,提出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简易的仪器,增强其技能。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环境实践教育。

(1)举办环境知识讲座。学校可定期举办环境知识讲座,讲座主要以普及性的内容为主,跟踪当代环境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授者可以是环境界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树立环境意识。(2)与社会广泛联系,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环保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5、应注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可以引进人才,或者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另外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可以组织一批专业人才编写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材。

6、大力弘扬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营造绿色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环境知识实践平台,使学生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解决学生“行”和“知”不一的问题。(1)成立学生环保社团或协会,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学校可通过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结合各种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通过海报、广播、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环保常识和法规。(2)倡导绿色消费。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开展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设立废电池回收箱、提倡节约等活动来倡导绿色消费,让环保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3)进行绿色实验。高校实验室应提倡“绿色实验”,将实验室“三废”分类处理,合理排放。如废水可采用酸碱中和后排放,重金属、有毒废气物应收集后集中处理。

作者:魏丽青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论文下一篇:道路施工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