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精选8篇)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篇1

关键词:海洋污染 造成 危害 加强监管

摘 要:此文讲述了海洋污染的四大问题,即:海洋污染的发展历程、海洋污染在我国的概况、海洋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海洋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其中对海洋污染的历程中的造成原因做了详细的解说。海洋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这样我们人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人类才能持续发展。

一、海洋污染的发展历程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的政府的极大关注。为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它们对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沿海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社会也针对世界海洋污染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非常严重。

1、船舶造成的污染 【1】

(1)船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如:有的船舶工作人员故意的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洗舱污水排入海洋,船舶机舱工作人员故意将含有污油的机舱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还有的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错开伐门将燃油排入海洋。

(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于发生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等事故使各种污染物质,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舱由于事故破裂造成的渗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3)船舶倾倒污染源;这种污染源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经由船舶故意的将陆地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生的带有污染物质的污泥污水,倾倒入海洋。

2、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9】

目前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约1千万吨,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的,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达10万吨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片海水被油膜覆盖,将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的价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动。

3、重金属和酸碱

包括汞、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以及各种酸和碱。由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 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归入海洋,估计全球在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约4千吨。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

4、农药引起的赤潮

【3】

农业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铜以及有机氯等成分的除草剂、灭虫剂,以及工业上应用的多氯酸苯等。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另外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粪便、洗涤剂和食物残渣,以及化肥的残液等。这些物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能促使某些生物急剧繁殖,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易形成赤潮,继而引起大批鱼虾贝类的死亡,导致海洋中生物的大量死亡,鱼虾绝迹,海洋变成臭气难闻的“死海”。

5、放射性核素【4】

是由核武器试验、核工业和核动力设施释放出来的人工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锶—90、铯—137等半衰期为30年左右的同位素。核武器爆炸后的大量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核工厂排放的放射性废物,投入海底的放射性废物等等,造成了对海洋的放射性污染。这种放射性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这种污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在此后几代人身上表现出来。

6、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与海相通的河流两岸的造纸厂、化工厂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倾倒河岸或河道,随河水或涨落潮流入海洋。

二、海洋污染在我国的概况

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 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7】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3.海洋生物质量状况.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4.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5.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沿岸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导致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除了远海海域因离岸较远而环境良好以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当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三、海洋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织成分。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3L。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 些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盎害的主要方面。

【8】

2、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镰、镀、苯、胺、苯并芘和其它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10】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4、问接影响。一些污染物质、有毒物质和重金属进入到海洋中,通过食物链。被鱼类食入,从而富集在鱼类体中,人类捞鱼食入体中及食入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日积月累,从而导致人们患各种病。

四、海洋污染的预防措施

1、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首先应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所有人的管理者,必须进行防污教育,增强防污意识,提高除污救灾技能。作业者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去做。使污水处理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严把除污化学试剂的质量关,严禁使用有毒的化学试剂除污。

【5】

3、各地渔政部门、港监防污部门应对本辖区内的水域的污染状况,污染源、地理环境、水文状况、生物资源状况等必须了解清楚,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作出防污规划,当好政府的参谋,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可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好的减灾方案。

4、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向海洋排放陆源污染物包括污染物申报登记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 应当将排污口深海设置 实行离岸排放 加强入海河流的管理 防治污使入海口处的水质处于良好的状态 建设和完善沿海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加强城市污水的综合整治,应禁止向海域 排 放 油 类 酸 液碱液等有毒有害废水。

(5)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1】《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2009年《环境科技》02期

【3】方曦,杨文《环境科学与管理》第32卷第9期 【4】刘海洋,戴志军原载《环境保护科学》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5号《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现状报告. 2003.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999-2003.

【8】王 淼 胡本强 辛万光 戚 丽的 《新华文摘》2006年22期

【9】杨超,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探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9)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篇2

1 舍饲奶牛的饲养环境问题

1.1 饲养方式

1.1.1 放牧与散养

(1) 优点:是自古以来就被采用的管理方式, 给家畜以自由运动的机会最多, 一般认为属于可以获取太阳光、沐浴新鲜空气, 最有可能实现动物行为的自然表达。 (2) 缺点:无法使奶牛免于环境的冷、热和野生食肉动物的影响;而且喂饲给水都不方便。此外, 自由放牧与环境保护的目标相冲突, 大规模的动物群体会增加土壤中的氮与磷的富集, 并污染水体。因此, 健康和安全是放牧管理的要点。

1.1.2 集约化饲养

(1) 优点:集约化生产方式是先进的, 节省了劳动力,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卫生条件, 便于对乳牛的管理;避免了自然环境对乳牛的不利影响。 (2) 缺点:牛的拴系饲养使高产奶牛易发生干物质进食量不足, 从而导致产后失重恢复期延长。产奶量上升缓慢甚至下降, 随之出现繁殖障碍和代谢病等;由于是分食制, 容易发生某种饲料进食过多而导致营养失衡。由于饲料投放准确度难以保证, 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饲料的浪费。另外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影响奶牛的健康和使用寿命。拴系式饲养已经很难适应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要求。

1.2 饲养密度

现代的舍饲家畜工艺都是高密度圈栏饲养, 这种饲养工艺有助于饲养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畜舍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但高的饲养密度对奶牛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1.2.1 影响牛舍的空气环境

(1) 在炎热的夏季过高的饲养密度, 使畜舍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 加剧了高温对奶牛的不利影响;冬季则潮湿污浊, 病原微生物增多, 使奶牛的发病率提高。 (2) 高密度的饲养不仅影响到畜舍的温度、湿度, 而且由于通风效果受到影响、加之家畜的呼吸量和排粪量都比较大, 使畜舍中有害气体和尘埃、微生物的含量增多, 使奶牛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1.2.2 影响奶牛的采食和饮水

高密度的饲养使奶牛在采食和饮水时, 由于采食空间不够, 容易发生争抢和争斗, 导至采食不均, 强者吃料多, 使饲料利用率下降, 弱者吃料不足, 生产力下降。

1.2.3 影响奶牛的行为性能

由于饲养密度过高, 导致奶牛无法按自然天性进行生活和生产, 使奶牛的定点排粪行为发生紊乱, 增加了奶牛与粪尿接触的机会, 再加上圈栏较小, 运动量不足, 从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

1.3 地板

为了清粪方便和尽量保持畜舍的卫生状况, 漏缝地板常被采用, 这样可避免畜体与粪便的接触, 减少通过粪便感染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机会, 同时减轻清粪工作强度, 但漏缝地板对奶牛健康影响较大。

1.3.1 腿及关节炎病的发病率增高

由于漏缝地板材料和设计的不合理, 使奶牛腿及关节炎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对妊娠的母牛危害最大, 易导致摔伤和流产。

1.3.2 不利于畜舍湿热环境的控制

由于漏缝地板上面的粪便需使用大量的水来冲刷, 往往导致舍内湿度增大, 又因漏缝地板没法保温, 导致地面既冷又湿, 在北方寒冷地区, 对奶牛健康影响很大, 发病率增高。

1.4 畜舍小气候

牛舍小气候是影响奶牛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我国的规模化养牛场的牛舍大都采用有窗舍, 采用自然通风和光照, 保温隔热性能不理想, 加之畜牧工程技术配套性差, 导致牛舍环境控制程度低, 较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而使舍内小气候环境稳定性不好。往往出现夏秋季节舍内持续高温高湿, 冬春季节舍内低温高湿, 甚至于出现“贼风”, 再加上高密度的饲养模式, 通风不良, 更加恶化了牛舍的环境卫生条件, 致使舍内空气污浊等, 奶牛被迫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长期处于温、湿、风、气乃至化学的、物理的和微生物的一系列应激源作用下, 使奶牛长期处于应激警戒阶段, 严重影响奶牛抗病力和生产力的发挥, 降低了饲料利用率, 也很容易导致奶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1.5 运输环境

随着活体奶牛的运输愈来愈频繁, 运输过程中虽然时间不是很长, 但由于密度大, 运输工具大多不是直接为奶牛设计的, 其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严重影响牛只健康, 经济损失较大。运输中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输过程中奶牛的热环境 (温度、湿度、通风调节等) 、奶牛的行为和生理生化反应、运输应激对牛只的影响以及运输应激的预防与应对策略等方面。

2 改善奶牛饲养环境的措施

2.1 改进饲养模式

散栏饲养:这是一种改进的散放式饲养方式, 已在国外广泛推广使用。它能满足奶牛的生理需要并提供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宜的饲养管理条件, 将有利于奶牛生产潜力的发挥和机体健康。奶牛的散栏饲养可以使牛根据生理需要想吃就吃, 想喝就喝, 牛自由自在, 没有什么应激。

散栏式饲养方式包括配置有牛栏的牛舍、舍外运动场 (可不设) 和专用的挤奶厅。成乳牛牛床尺寸一般为100~110 cm×210~220 cm, 奶牛可以在栏内站立和躺卧, 但不能转身, 以使粪便能直接排入粪沟, 奶牛可在舍内集中的饲槽中采食青饲料, 饲槽旁装有自动饮水器 (每6~8头奶牛共用一个) , 能自由去运动场采食干草, 并按时去挤奶厅挤奶, 采食精料。由于考虑了机械送料、清粪, 又强调了牛只的自由行动, 故可以节省劳动力, 提高生产力。散栏饲养时, 牛床的设计非常重要, 会对舍内环境、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2.2 增大饲养空间

奶牛的空间需求分为身体空间需求和社会空间需求。牛自身活动 (如躺卧、站立和伸展等) 所需要的空间为身体空间需求;社会空间需求则是指奶牛和同伴之间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空间。

牛所需的空间范围一般以头部的距离计算。通常在放牧条件下, 成年母牛的个体空间需求为2~4 m2。如果密度过大限制了其自由移动, 牛只可能就会产生压力, 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对漏缝地板饲养的青年牛和小公牛的研究表明, 增大饲养密度, 其攻击性和不良行为 (如卷舌、对其他物体和牛只的舔舐活动) 就会相应增加;将小公牛的饲养密度由2.3 m2/头提高到1.5 m2/头, 其不良行为的频率将上升2.5~3.0倍。舍饲散栏饲养下, 将走道宽度由2.0 m减小到1.6 m时, 奶牛的攻击性行为将会大大增加;如果奶牛不能在身体相互不接触的条件下通过走道, 就会将休息牛床作为“通行空间”和“转弯空间”来加以利用。因而在牛场设计时, 考虑牛的空间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2.3 改善运输环境

(1) 对运输工具的要求。运输工具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如安装必要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调节设备, 保证车辆设计的合理, 地板要平坦但不光滑, 车的侧面不能有锋利的边沿和突出部分, 不能完全密封, 地板的面积要足够大, 使动物能舒服的站着或正常的休息, 不至于过度拥挤;运输工具要进行消毒, 动物的粪便、尿液、尸体和垃圾要及时清除, 以保持运输工具的清洁卫生;并规定了最大装载密度和装载方法;运输工具上要有足够的水和饲料。要对负责运输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 在运输途中要对动物进行照料和检查;驾驶员应谨慎, 保持车的平稳, 避免急刹车和突然停止, 转弯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慢。

(2) 保证适当的运输密度。因为过高的运输密度会造成奶牛拥挤而导致皮肤擦伤的比率上升;但运输密度过低更易引起打斗现象, 并且在车辆加速、急刹车或拐弯时容易使其失去平衡。

(3) 保证充足的通风。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增加奶牛的应激, 运输过程中的车内温度不要超过30℃。

(4) 运输时间方面。选择恰当的运输时间, 高温天气容易造成动物在运输途中的高死亡率, 要在凉快的清晨或傍晚甚至在晚上进行运输, 应尽量避免中午运送。在途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运输时间不应超过8 h, 超过8 h的必须将动物卸下来活动一段时间等等。

2.4 加强舍内环境控制, 稳定畜舍小气候

居住环境与健康长寿 篇3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居住的环境和卫生状况,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造、选择住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的生活环境,对保障我们的健康长寿、少生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坐向位置《宅经》上说,窗户朝向南、东南和西南的,室内采光好。《遵生八笺》更详细指出,舒适安暖的居处并非是华丽的厅堂与宏大的殿宇,也不是贵重的帐幔和宽大的床铺,而是要求居住的房屋要面朝南方,住宅要明暗适中,明暗各半。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住宅朝向最好是坐北朝南(如居住在南半球,应是坐南朝北)。因为门窗朝南,冬季可避风寒之侵袭,夏天可接受南风的凉意;既可避免与减少夏天强烈阳光的照射,冬季又可多接受阳光日照,提高室温。总之,南向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最利于采光、通风和温度、湿度的调节,是最合理的建筑。

良好居住环境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选择建房地址,古今专家都认为,建房的最佳地址是依山傍水。依山,在冬季山上的树木可减低风速、挡风沙、避寒冷;在夏季可减少阳光辐射、调节炎热气候。傍水则用水方便,又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浊物。另一个优选原则,是住宅的地址应选上风位、上水位、无污染的地区。此外,住宅一定宴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厨房应有良好的排烟设施。正如《周书、秘奥造宅经》指出:“沟渠通浚,屋宇洁清,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这样的环境让入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身心健康,是理想的居住之地。

住宅房间布置对房间的要求首先要做到“宽敞适中”,也就是说要求房屋既不宜太高,也不宜太矮,房屋面积也不宜太小或太大。合理的居室应该是“阴阳适中,明暗各半。”从现在卫生学的角度而言,首先要保证一定的容积,保证室内空气充足清新,让人有一个宽敞舒适的感觉。建房高度一般而言以3米左右为宜。气候炎热地区可稍高一些,寒冷地区可稍低一些;若居室是一面采光,进深不宜太大,否则后而光线太暗,排气困难,室内阴暗潮湿。若进深较大,则应在两侧开窗;对家庭墙面色彩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要与房间的光线、面积、家具颜色相互协调,也要与主人的性格、爱好和情趣相联系;对客厅应有宽敞和较强的空间感。而寝室的布置则应具有宁静、舒适的特点。老年人的卧室墙上还可适当悬挂适宜的观赏书画,如老寿星、松鹤延年图以及养生格言等。总之,房间的布置切忌杂乱拥挤,要做到科学、合理、舒适,清幽雅静、富有生机,并能显示出主人的情趣、爱好是最合理的。

重视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一方面可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另一方面可以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秽有害气体及微生物、灰尘排出室外,这是保证人体健康、加强蒸发散热、改善休息环境、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经过一夜之后,清晨打开窗户,让清风入内,会使人的精神顿时振奋与清爽。

保证光线充足居室采光应明暗适中,可随时调节,并选择阳光辐射和坐向好的房间做寝室用。采光不但要有充足的自然光,也要有明亮合适的灯光(即不可太昏暗,也不可太强而刺眼),还应利用窗户、墙壁与天花板的反光。玻璃窗要清洁明亮,并配颜色适当的窗帘。白天一般不宜拉窗帘,以利自然光充分进入室内。否则住宅采光与照明不足,易引起视力疲劳,进而会导致全身疲乏。

调节温度湿度住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特别是冬春两季,室温变化较大,应注意调节。夏天要保持良好通风,冬季要有取暖设备,并避免穿堂风。在气流正常的情况下,夏季住宅最理想的温度是24℃~26℃;冬季则为16℃~18℃。住宅内的湿度是否正常对健康影响也很大。空气湿度低于30%时,上呼吸道黏膜水分散失,会感到咽喉干燥,从而降低上呼吸道防御疾病的功能;空气湿度高于80%以上时,人会感到沉闷,如加上高温,人就会中暑。因此,冬季住宅的湿度应控制在30%~40%;夏季则应调节为30%~70%之间。

搞好环境卫生俗语说,“干干净净,没灾没病”。每个人都希望在整洁宁静、井然有序、空气清新、没有噪声污染的城市与住宅小区中生活与工作。所以,每个公民都应遵守公共公德,自觉地搞好个人与环境卫生,与一切不文明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把自己家中整得干干净净,出门确到处乱倒垃圾,随地吐痰,把公共环境搞得脏乱不堪,这实在是一种极不文明的恶习。

重视环境美化人类不仅应顺应自然,更应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所以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住宅环境的美化绿化。在《老老恒言》一书中指出:“院中植花木数十种,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研究与实践表明,多植树、栽花、种草美化居住环境,对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减轻污染、防疫灭菌、消除噪音、调节机体生理功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期末复习 篇4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理论

1,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对象是:人类的环境与资源的利用关系;所要控制的是:可事前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而以预防事前不可预见,不能克服和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为目的,或者以自然灾害之后实施环境恢复或者重建等为目的法律规范,理论上都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

3,环境与资源利用行为:(1)本能利用行为(为了生存繁衍和适应环境变化);(2)开发利用行为(以牟取环境容量和经济利益)。

4,参与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主体包括:公众,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和国家机关。5,以上主体权利义务概括:

公民 权利:(1)优美,舒适环境享受权;(2)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知悉;(3)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言权;(4)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检举和控告权;(5)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义务:(1)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2)忍受一定限度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的特别义务。

企业(1)企业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的一般权利与义务(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利用环境容量排污);(2)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

政府(1)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2)各级政府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能:1)保护国家财产和公众环境权益;2)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重要目标。

6,见新法条: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7,政府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手段:(1)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1)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决策权;2)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及其相关行政许可权;3)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权;4)规章制定权,行政强制权与行政处罚权。(2)代表国家对环境与资源损害行使民事索赔权。

8,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包括: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1)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性原则;(2)预防原则;(3)环境与资源保护责任公平负担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

1,什么叫强制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与环境行政的关系(强制性环境标准即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控制)标准本属于技术规范,从法的角度看它们的规范性并不确定。人类环境利用行为的强度越大,对环境要素的压力就越大,这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指标将可以反映环境各要素对其外在的生态需求予以表现,以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合理利用。)

2,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

3,其他类别的环境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业标准和企业排放标准。

4,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一般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编制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纲要;第二层,在纲要的指导下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第三层,各部门,各地区根据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的内容编制的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

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思: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

划。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

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7,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1)政府宏观决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立法,决策,编

制计划和规划等);(2)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指除开发单位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外,其他相关机关,团体,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和当地居民等,依照法定程序或方式,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制作,审查与监督等阶段的活动。

9,排污费性质的定义:“达标排污收费,超标排污违法”的新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类

别:废气排污费,海洋工程排污费和废弃物海洋倾倒费,污水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排污者缴纳的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10,排污费的使用: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

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11,自然保护费概念: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者,应向依照自然资源或生

态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按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程度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

12,治理:(1)对环境污染实行的限期治理;(2)对自然破坏实行的治理:1)限期治

理 2)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

13,恢复,补救和拯救:主要适用于因开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领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或拯救两种措施。

14,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

损失和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按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特别重大(1级),重大(2级),较重大(3级),一般环境事件(4级)。管理运行机制:预防,预警(蓝,黄,橙,红),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理,责任追究(共5项机制)。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1,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与行为„图见书P132

2,大气污染: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

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3,规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制度(记住):国务院按照城

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也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应当包括城市大气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危害程度等内容。

4,大气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

放标准的特别程序。(控制机动车船污染的措施,防治废弃,粉尘和恶臭污染,水环境标准制度,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P141——了解)。《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5,危险化学物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安全监督,审查,登记等;公安—

—化学品的公共安全,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运输通行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核发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环保主管部门——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的监督管理交通运输部门——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及运输安全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医疗卫生救援;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的企业营业执照;邮政管理部门——查出寄递危险化学品行为;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6,新化学物质管理——申报制,登记制,跟踪控制。

7,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也称为废弃物,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弃中

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过程管理(具体大概)

8,我国能量污染防治的对象:环境噪声与振动,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以及光照妨害。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对象: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从事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单位。(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9,循环经济: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10,循环经济促进的基本制度: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环保等有关部门编制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规定了落后设备,材料和产品淘汰制度,确立了产品的生态设计制度。循环经济促进的激励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给予税收优惠,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以及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

第五章 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1,自然与资源保护法的的概念和关系:(自然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与资源保护

法指国家以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或防止生物多样性破坏为目的,对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行为实行控制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保护对象——存在交叉关系;立法目的——各有侧重;保护方法——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尽相同(P183)

2,自然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3,野生生物: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和野生植物(所保护的是

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4,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1)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2)建立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

录;(3)自然保护区制度;(4)对野生动物的监视性保护措施;(5)野生动物救助及至害补偿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制定。

5,野生生物的管理措施:(1)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2)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制度;(3)严格限制野生动物猎捕制度;(4)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管理制度。6,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

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7,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制度: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

8,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制度: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

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科学需要依申请,个人单位不得进;缓冲区——核心区外围的一定面积,此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实验区——缓冲区外围为实验区,可以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及驯化,繁殖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9,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设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2)明确自然保护区经费来源;(3)

禁止和限制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

10,风景名胜:指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划定的,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

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区保护: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行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禁止会造成风景名胜区破坏行为;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建设经审批,与景观相协调,并保护好周边环境。

11,土地资源保护法:(土地: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关于土地保护的基本

规范:(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原则;(2)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4)实行土地分类制度;

(5)具体行政管理措施;(6)关于耕地的特殊保护: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3)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4)鼓励对未开发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5)鼓励土地管理;6)实行土地复垦制度。

12,《土地保护法》中的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规范(内容概括):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具体3方面:1)水土保持规划制度;2)水土流失预防措施;3)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13,森林保护:(森林,草原属国家所有)确立林权制度(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

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明确林业建设方针(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森林采伐实行采伐许可制度。

14,1)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国家所有;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

效兼顾原则;节约用水原则;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2)实行水资源规划制度;3)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

15,渔业保护法律规定:(1)确立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2)鼓励发展养殖业;(3)限制捕捞作业;(4)实行渔业资源的增值和保护措施。

16,海域保护法: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17,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总量目标制度;(2)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

与费用分摊制度。

18,节约能源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将节能纳入我国基本国策;(2)实行固定资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篇5

1.有效天空温度

2.室外空气综合温度

3.冷负荷、热负荷

4.影响人体与外界热交换的因素

5.引起热不舒适的原因

6.室内污染的主要原因

7.混合通风、置换通风、个性送风的区别

8.噪声的控制方法

二:填空题共20分 每题2分

1.什么是城市热岛及其成因

2.什么是内扰、什么是外扰 其各包括什么?P83

3.热感觉形成与什么有关系?

4.能量热舒适方程的3个前提条件是?

5.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6.常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方式是?

7.通风的种类(2种)

8.震动的控制方法

9.消声器的消声器原理不一,根据其原理把其分为哪两类?

三:问答题 共40 分

1.城市气候特点

2.吸声材料及原理

3.负荷与隔热的联系和区别

4.常规送风空调系统和冷辐射板空调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5.空气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6.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的形式与特点

四:论述题 共30 分15+15

考点范围:舒适和中性之间的关系

居住环境与健康 篇6

一、室内空气

甲醛——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是使用黏合剂的人造板和家具,涂料、油漆及香烟等也会产生甲醛污染。当甲醛浓度过高,会导致嗅觉异常、呼吸道刺激、发炎、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空气中还有过度的氨会导致人体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患者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昏迷等。此外,苯氡等化学元素都会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导致人体引发疾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要经常打开居屋的窗户,让阳光普照,时刻保持空气的流通,让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二、室内植物装饰

室内最适宜选择四季常青的花木或能吸收有毒气体的品种,如吊兰、文竹、万年青、仙人掌、龟背竹、常青藤等

龟背竹又名龟背蕉等,常绿藤本植物。花谚说,龟背竹本领强,二氧化碳一扫光,它夜间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特点,比其它花卉高6倍以上。雏菊又名延命菊等花谚说,雏菊万年青,除污染打先锋,这两种植物可有效地除去三氟乙烯的污染。

此外,室内不宜养花丁香、夜来香,它们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利影响;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植物配置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很重要,在居住环境内布置植物,能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净化空气,使人心旷神怡。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 空气污染, 雾霾的产生, 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 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 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 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 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 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 “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 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 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 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 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 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 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 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 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 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 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 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 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满足他 (她) 们的求知欲望, 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 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 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 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 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 并做书面的总结, 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 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 撰写观察日志, 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 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 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 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 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 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 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 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 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 珍稀物种灭绝, 原始资源奇缺, 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 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 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 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 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增加危机意识,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 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 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 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 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 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 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 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 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 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 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 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 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 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 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 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 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 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 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 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 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 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 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从而预防疾病, 保障人群健康, 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 樊红波, 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8) :32-33.

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环境;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成才,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尤为关心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上了学,更是不惜一切精力和财力,首先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买资料、参加各种补习。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学历高、文化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合作精神,甚至自私自利、品质不好的人。其实,拥有健康的心理比拥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学识更重要,它是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的先决条件。而青少年的成才与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个性形成、心理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父母对自己老人孝敬,孩子也会学着做,和睦的家庭让孩子觉得温暖,教会他把爱带给周围的人;对孩子溺爱、千依百顺,只能助长他们的骄横、任性、不负责任,形成不良习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因扰乱课堂纪律,被停课做检查,家长知道后,到学校给孩子说情,希望学校能够照顾孩子的自尊,免于检讨。学校不同意就宁可转学也不让孩子“丢面子”,这本是一个教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培养责任心的好机会,由于家长的袒护,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只能使他错上加错、是非不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家长也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同时也是使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气质、性格及健康心理的重要环境。学校的管理方式、办学方向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大影响。一些学校由于市场化的冲击,生源不足,校与校之间竞争激烈。有的学校为了拢住学生、防止流失,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放松了管理。结果在学生中造成这样的影响:我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谁得罪我,我就走人,砸他的饭碗。一个学校如果靠这种方式求生存,又怎么会办好呢?不但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因此办学者首先自己应摆正心态,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引导学生走成才之路。

三、社会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接触也逐渐多起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到什么场合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另外,广播、电视、书报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电视家家都有,人人都看,因此在节目的选择上,应选择健康、有益身心的内容。电视说法节目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大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扰了教授讲课。教授批评他说:你在这里浪费时光,不如回家种地去。该生以“回家种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为由,将教授告上了法庭。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探讨,但更多人表示出的却是一种担忧和不理解。它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如何维护自己,单单强调自己的理由,而不去明辨是非。现在类似事情在许多学校都有,这也是教师叫苦学生难管的原因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不同的是有了错误之后,能够正确对待,分清是非,勇于改正。通过媒体曝光,引发人们的讨论,并进一步引起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但是,若把握不当也会起负面影响。电视上曾播过一个节目:某高一一对学生在自习课上接吻被录像曝光,学生不服,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由状告学校。这件事给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警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以维护学生自尊、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为底线。但节目中一位教育专家的看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他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吸取外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不能把自己的传统都丢掉。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这样的行为不应得到肯定,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国人,尽管他们表面上接受了一些国外的东西,但骨子里却仍把它当作“隐私”。因此做评论不可以断章取义,正如不能以美国的人权来衡量中国的人权一样。评论者这样的“注解”对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鼓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慎重地利用媒体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其创造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优秀的应届生求职信下一篇:元旦联欢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