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共8篇)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篇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农村的各项发展如火如荼,已旧貌换新颜,原来并不起眼的环境问题日趋凸显。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而且还污染了农业水源,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辖辖2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42个村,50个居民委员会。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元。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经商获得经济来源,县内无大的工业企业影响,整体上属典型的农村环境。

(一)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对一些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随处都可看到,如电池、废灯泡、塑料方便袋、农膜等,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都是自行处理,各种废

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地和繁殖场所,对环境构成了病原体污染。

(二)生产生活用水不容乐观。从家庭生活用水来看,全县有96%以上的农户使用井水,村民的饮用水清澈,水中有害物质不多。95%的村民习惯饮用开水,村民的饮用水目前比较安全。各种污水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污水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其他污水,据调查统计:分别占51%、42%和7%。村民对生活污水习惯性随地处理,自然风干,有的虽采取从简易下水道排出的方式处理,但下水道的最后出口都在村组周围的塘堰和引水渠里,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周围塘堰和农田的污染。对于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圈舍进行清理,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放,气味难闻,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

(三)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随着各种农药、化肥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如为农作物除虫除草,以往均是人工操作,现在则改为喷打农药进行根除;以前种田积绿肥、农家肥、塘泥肥,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结果是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

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民为提高产量,则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之化肥农药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四)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在收割的季节,大部分村民对秸秆就地焚烧,秸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农村大气环境,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另外,大多数村民还依赖传统方式烧柴做饭等,这不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还对大气产生了污染。

(五)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基层财政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缺乏,加之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意识不强等,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进程。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不是不愿意去保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主动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什么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他人就不存在问题。如就地焚烧秸秆,图的是方便,也没有把烟尘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大多数农民一味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民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也造成

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增强,农民不得不在增加用量的同时增加用药的次数,造成大量使用农药,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就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

(二)农村建房规划落后。以农民家庭为中心,建房随意性大,往往是东一片、西一片,没有统一规划,猪圈,厕所滥搭建,给环境保护带来难度。

(三)环境治理建设资金缺乏。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完全靠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环境治理没有更多的专项资金。

(四)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农村广大的地域面积与其人才拥有量明显不成比例,许多人在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后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造成农村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围绕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目标,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农村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维权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

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变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污染防治;二是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三)推广应用农业环保实用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推广、咨询服务和监督管理。围绕“利用”、“节约”、“减污”、“增收”、“安全”,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如秸杆综合利用技术、植保技术和替代农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综合防治技术、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学习,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在技术推广中得到实惠,进而促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同时,大力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开发和创新工作。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农村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的研发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的契机,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除将农村环保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人畜粪便制沼气技术和建设秸秆、人畜粪便堆肥化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既得到处理,同时也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通过包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篇2

近年来,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利用、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一) 农业资源逐渐减少和退化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 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 且耕地质量不断衰退。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也极不均衡, 人均占有量少, 且受污染严重。植被破坏相当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远远低于能够维持良性循环的指标, 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的趋势。

(二) 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 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使用, 加上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处理, 进入了环境, 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如上所述,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 分布面广, 治理难度大, 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 防范和治理, 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 制订政策, 研究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实现良性循环。

(一)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 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 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 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此, 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 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 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 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 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 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要求, 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 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 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 提高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 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三) 健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 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首先, 要逐步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 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能力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从政策源头上把关, 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其次, 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 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 还应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 减轻灾难的损失。

(四) 加强科技创新, 提供技术支撑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 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 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 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 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 尤为迫切的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 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 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适用技术的应用, 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 从而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农村各级领导, 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将生态环保工作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 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制定有关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 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 应当通过探索, 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 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可见,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所以,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是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 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 而且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的环境形势, 明确我们面临的任务,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1.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发展,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重视起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战略,对于农村建设来讲,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之上。农村生态化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1 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不仅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涵盖了农村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以及农业生产。从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来看,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的功能是对农村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协调好环境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化农村是新农村建设新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经济发展将会发展的更好。形成自然和经济的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农村[1]。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随着节能环保的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社会已经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但往往更重视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将环保的重点都落在了城市建设当中。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的逐步加快,农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当前,农村的生态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土地资源污染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而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资源的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地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养分流失,使土地自身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此外,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高于农村,因此,许多大型工业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就业问题,却给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不合理的排放给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耕地的破坏程度加剧。土地污染对于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治理起来也相当困难,且治理的费用极高,加上由于污染而导致生产的下降,农业经济会因此受到重创,得不到持久有效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2 水污染

水资源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淡水资源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容乐观。除饮用水外,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短缺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需要。水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下水道等排放管道不完善,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农村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并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另外,农药、化肥的残留物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水污染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极需要进行改善。

2.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垃圾投放地点,对垃圾的处理办法不够合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生活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加上一部分的农民素质不高,思想意识较差,出现垃圾乱投放的现象,对于垃圾的处理也相当简单,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隐患[2]。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寻找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1 完善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当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工作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之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要根据不同功能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土地资源、农业、生活用水以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设置排污系统,对污染物进行合理排放,并建设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设施。避免污染物流入耕地、河流当中;完善农村下水道的建设,合理设计排水管道,在排污系统设计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对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其对水资源的污染;建立生活垃圾投放站点,将垃圾集中进行处理;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效地缓解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3]。

3.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制度

建设相应环保设施的同时,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专门的管理。此外,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设置管理人员。政府部门要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到农村建设当中,与政绩考核相联系。加强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地执行环保工作。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对于农业生产当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以合理的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有条不紊的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4]。

4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足够重视,着眼于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对环境资源加以高效合理的利用,才能真正做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当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予以解决。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新农村建设更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宁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3.

[2]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經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王义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4]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146-148,152.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篇4

学生班级: 姓名: 调查地点: 省 市(县)村 2007、2008级广大同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建设方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为此,在我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思政实践课”的平台,开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科学发展”大调查。请在你家所在的村,找一名比较了解情况的主要村干部作为被调查对象,力求调查客观,准确,真实,调查结果不涉及政绩,只供研究使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政教研室

1、该村的生活垃圾是怎样处置的?()口A扔到路边或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 口B扔到地里 口C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 口D卖、回田、烧等分别回收利用处理 口E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

2、该村的生活污水,如何处理?()口A泼到院子里 口B浇到地里 口C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 口D下水道收集后排外

口E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 口F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 口H 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

3、被调查人对该村的生活环境的态度:()口A满意现状 口B不太满意 口C很不满意 口D无所谓

4、该村的是否有生活垃圾箱(池): 口A有 口B无

5、如果该村有生活垃圾箱(池),其维护情况是:

口A村民自建自管 口B村里统一建设,村民自管 口C村里统一建设统一收集清运 口D其它

6、该村的公厕建设情况: 口A 有 口B无

7、该村使用的能源,除了常规电能,村民主要使用的能源还有哪些?(可多选)()

口A使用液化气瓶或管道煤气或天然气 口B焚烧秸秆等柴草 口C使用太阳能 使用风能水能 口D使用当地的沼气 口E使用各种煤 口F其他

8、该村生活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是:

9.该村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是如何处理的?()口A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里 口B从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 口C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 口D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 口E卖给收废品的 口F该村不用薄膜

10、该村收割后的秸秆(稻杆),是如何处理的?()口A在田里焚烧秸秆 口B随意弃置秸秆 口C直接把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

口D交给秸秆收集站(厂)口E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口F使用秸秆烧饭 口G 其他处理方式 口H 该村没有秸秆产生

11、该村禽畜养殖点(场)废弃物是如何处理的?()

口A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 口B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 口C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

口D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

口E 随意弃置禽畜粪便

口F其他处理方式 口G该村没有禽畜养殖点(场)

12、被调查人认为随意弃置农用薄膜、秸秆(稻杆)及禽畜粪便:()口A破坏了环境 口B没有破坏环境 口C没有想过 口D无所谓

13、该村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口A 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 口B 使人畜饮用水受到影响,但还能使用 口C 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 口D 使用的是无害农药

14、农业废弃物利用情况: 口A没有沼气池 口B建有沼气池

如果建有沼气池,那么建沼气池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大概为多少

15、该村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16、该村有没有乡镇集体或私有工业企业:()口A 有 口B 没有

17、该村工业废弃物主要是()口A工业废水 口B工业废气 口C固体废弃物 口D其他

18、如果该村有工业废弃物(废水、废气、废固体物),其排放情况是()

口A没有经过任何处理 口B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 口C经过了严格程序处理

19、如果该村的工业废弃物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是因为()

口A企业认为没有污染 口B知道有污染,但治理成本太高,企业承担不了 口C知道有污染,但治污技术上过不了关,处理不了 口D知道有污染,但企业不愿花钱处理 口E知道有污染,但治污是政府的事,企业不用管

20、如果该村的工业废弃物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其结果是(可多选)口A损害了村民身体健康,产生了慢性病(名)地方病(名)口B破坏了土壤,导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减少约: 500元以下()、1000元()、1500元以下()、2000元()、2500元()3000元()、3000元以上()口C污染了空气,污染程度:严重阻碍呼吸()、空气有异味()、呼吸没什么感觉()口D污染了水源,污染程度: 人畜不能饮用()、不能灌溉农田()、轻微污染()口E破坏了生态植被,污染程度:寸草不生()、草木发黄()、轻微污染()口F其它结果

21、如果该村的工业废弃物排放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处理,结果是()口A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有一定影响,但给予经济补偿()、为村民定期检查身体()、其它 口B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约:500元以下()、1000元以下()、1500元以下()、2000元以下()、2500元以下()、3000元以下()、3000元以上()口C对该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定的推动作用()没有什么推动作用()口D对该村声誉的影响:获得省市级环保奖()获得地市县级环保奖()

提高了该村的知名度()没有明显的提高知名度()口E其它结果

22、除以上列举因素的外,影响该村生态环境的独特因素还有:

23、除以上列举措施外,该村保护生态环境的独特措施还有:

所调查村的基本信息:

24、该村共有村民 户,人

25、你所调查村的地理特征:()口A平原 口B山区 口C丘陵 口D林区 口E 草原 口F 矿区 口G 湖区 口H 其它

26、你所调查村的生产特征(以哪种产业为主):()口A种植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口B果蔬业 口C旅游业 口D林业 口E畜牧业 口F乡镇工业 口G 渔业 口H 其它()

27、你所调查村的年人均(指劳动力人口)总收入(估算)元、纯收入 元

28、你所调查的村是否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口A是 口B否 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

29、您的文化程度:口A小学 口B初中 口C高中 口D专科 口E本科以上 口F没读过书 30、您的年龄:口A 20岁以下 口B 21—30岁 口C31—40岁 口D41—50岁 口E 50岁以上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导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正文:

经过调查,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其次,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耕地的粗放型耕种导致土地结构变得脆弱,容易造成流失。

第二,水资源质量下降呈现严重趋势。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然后洗衣服的使用的化学物品直接进入水体中也造成了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第三,农药、化肥等污染严重。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对水质造成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

第四,乡镇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乡镇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往往是在“富”了一方人的同时,也“脏”了一方人。大多数乡镇企业都缺乏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渣和废气随意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关于以上的几大问题,我们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防止问题继续严重发展下去。以下是我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应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尽最大的程度让人们都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出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同时让人们都了解相关的环保法规,自觉学习这些知识,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其次,农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 。要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的问题。城市周边镇,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和截污并网,将污水并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其余镇要建设独立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镇,要把脱氮除磷技术使用作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条件。采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尽量少使用农药确保无公害,同时多使用有机肥,以此来代替那些化肥,不仅对产品有好处,同时也对耕地结构有很大的好处。

然后,逐步调整农村土地的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关于农村工业的调整也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农村工业需要优化结构,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生态的同时也增加人们的收益。明确赏罚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厂家进行惩罚措施。

结术语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过去的一些教训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基础,我们必须时刻提高保护意识,在不破坏它的基础上发展。从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了好多问题,农村环境对整个生态环境影响甚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以此提高整个生态环境。不仅如此,这次的调查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会发现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据此做出好的整治措施或者方法,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了解实际情况才真正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6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模式落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意识普遍欠缺等方面。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关键词:农村 农村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治理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于2005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 在“十一五”规划中, 已明确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 字方针,这无凝是解决“三农”问题, 使全国农民奔小康的文明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环境保护措施的长期缺失, 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 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 既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要积极稳妥地还旧帐, 更不能带新帐。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 以科学态度发展未来。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1.1 农业生产污染日益加重

新农村建设大步推进了湖南省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 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向大规模使用机械、化肥、农药、地膜、大棚等为主的现代化生产模式时转变。据统计,近年湖南省年均化肥施用量约700万吨, 农药用药量约10万吨, 且年年增加,几乎施用于所有田地, 利用率仅为20% ~ 30%, 流失的化肥和农药易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 造成了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偏高, 农产品品质下降, 甚至危及人类健康。据统计, 湖南省每年农膜使用量高达十几万吨, 而每亩地如使用1年地膜, 将残留废膜约2117kg, 农作物减产达6、43%, 如连续使用5年, 废膜残留将达21169kg, 农作物减24、7%。塑料大棚一亩残膜更是高达100 公斤, 要停留100至200 年才能完全降解。[ 2] 残膜会致使土壤通透性变差, 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导致农作物减产, 地膜中的有害物质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湖南省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近5 000万吨, 四成被就地焚烧;农业生产还使用了大量其它的农用化学品;农用机械使用了大量汽油和柴油;等等;加重了土壤、水、空气和农产品污染, 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1.2 禽畜养殖污染

禽畜养殖污染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且影响较大。据污染源普查,2007 年湖南省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445.73 万t,尿液产生量902.72 万t;此外还有研究表明[8],2006 年湖南省洞庭湖区畜禽养殖向水体排入总氮4.18 万t,湖区畜禽氮排放质量浓度达0.35 mg /L,畜禽粪便污染可见一斑。调查发现,稍大规模的养殖场一般都建在村里或村边,小规模的家庭饲养更是人畜杂居,畜禽排泄物、畜禽食物残渣及清洗养殖场地的废水等90%未经处理,大量渗漏和溢流,导致地面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染

近年来,湖南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长,而农村地区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相比之下严重滞后。据统计[9],2007 年湖南省农村产生生活垃圾约2 000 万t 左右,人均年产生活垃圾约300kg 左右,且逐年递增;2007 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达到6.45 亿t,位居全国前茅。目前,全国大多数乡镇缺乏垃圾处理设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32.31%,农村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生活污水随意倾倒进河湖或沟渠。此外,尽管湖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结构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

1.4 乡镇工业污染危害严重

随着湖南省农村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的兴建, 乡镇工业的污水和垃圾污染迅速加剧。湖南省乡镇企业大部分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经营粗放, 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三废”, 湖南省因“ 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67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达20 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湖南已有82% 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部分河段水质已达不到养鱼的标准, 甚至污染严重的已完全失去利用价值, 每年鱼虾被污染死亡损失超过1500万元。湖南省乡镇企业废水CDO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 规模小、投资分散、类型复杂、变化大、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治理难度颇高, 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1.5 基础建设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湖南省部分农村地区修建或改良了大量房屋、道路、河堤、沟渠、桥梁、电线、饮水井等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及有效管理, 造成许多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 原有旧房、旧渠、旧堤、旧桥等拆后的废旧建筑材料如砖、瓦、水泥块、木材、旧家具等乱堆乱放, 甚至直接倾倒在水沟,由此造成排水不畅、水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诸多

其一、农民迫于生存压力,湖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导致农民采取一些以环境破坏换取生活改善的短期行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另一方面,农户大量使用化学投入品,忽视或者根本不会考虑由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二、农业生产模式落后,湖南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难度;生产模式粗放,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经营方式,大量施用化肥、化学农药,甚至施用高毒农药。其

三、农村居民点布局杂乱,农业生态规划缺失,比如用地的低效性、空间布局的分散性、景观格局的无序性等,这跟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关,山地偏多,管理不过来。

其四、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模式不适,我国长期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战略导致广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大多数地区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在污染治理上,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归结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污染控制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五、农民环保意思淡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 农民往往只图眼前利益而无长远大计, 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

重后果估计不足, 对与环保相关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政策等几乎处于盲区状态, 环保意识淡薄, 维权意识不高, 维权能力低下。

其六、农村环保服务体系薄弱。一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湖南省尚未制定农村环保的总体规划, 缺乏对农村环保的全局性、战略性与长期性考虑, 形成的一些环保政策法规也只是局限在宏观范围内, 具体程度不够, 针对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实施保证机制。由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广量大周期长、投入大收益少, 加之各级政府领导普遍偏好于经济效益, 对环保等社会效益性事业热心不够,导致各级领导认识不足, 工作上消极应对,工作进展不明显, 各级政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监管制度、投入机制等很少关注农村环保建设, 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等微乎其微。二是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基本空缺。农村环保组织、保洁人员、环保知识教育培训机构、环保信息咨询机构、农村环保科技研发、应用及推广机构、农村环保基金等涉及农村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支持组织少之甚少或是根本没有, 使得农村环境保护的氛围和环境难以形成。

三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积极调整湖南省农业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在食物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重视和恢复绿肥作物,发展饲料作物,促使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大力提高养殖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湖南省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湖南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优势,积极建立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与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乡镇企业创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等措施有效地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加强农村生态区划,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根据湖南省农村地区的现状与问题,合理布局农村工业区、农业区、生活区。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村聚居为具体对象,采用实行就近调整与整体迁移相结合的办法,改善农村地区居住混乱问题,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进一步在完善现有农业生态保护规划,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资源分布状况、产业基础及农村空间结构,以方便发展种植业、林果业、加工业、畜禽养殖业为基础,制定适合不同农村聚居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到“一村(乡)一业”,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3科技先行,深入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在节能方面,充分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改变目前以煤、柴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利用大量宜农宜林荒山、荒坡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积极推广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和节能畜禽舍,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加大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减排方面,其根本是土壤培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实现秸秆覆盖与还田,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改善化肥结构,大力推广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配合施用、施用缓效氮肥等高效肥料的选择;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对施药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开发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加强管理、积极宣传指导促进破

废地膜的回收,同时开发并应用可降解的地膜、药膜等新技术。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不能套用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模式,必须采用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治理”相结合发展。结合农村特点,农村地区应采用分散或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一是能纳入城镇体系的尽量纳入,二是针对广大分散户主要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比如,建立统一的污水沼气净化系统;对居住相地集中的地区建设生活污水暗排沟,集中污水,统一处理;对居住较为分散户,无法建立统一排污管网,可采取单户或相近几户共用的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模式;在村庄的空地或原有低洼湿地建设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滤池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修建生活垃圾收集坑,收集后集中处理。

5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各种传媒载体, 广泛宣传农村环保的意义、知识和技能, 公开发布农村污染事件的信息和危害, 推介农村环保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以迅速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发展循环农业生产,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随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比重的不断提高, 农村中畜禽养殖越来越多。应大力提倡集中养殖, 凡是有畜禽集中养殖的地方, 必须建立相应的沼气池, 这不但增加了清洁能源, 还使大量畜禽粪便进 行了无害化处理, 增加农业有机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及农作物稿杆综合利用, 针对目前我省化肥施用超标, 化肥利用率偏低, 大量化学肥料流失, 造成严重面源污染的现状, 应大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 特别是城郊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区, 应做到百分之百的测土施肥, 按土壤状况、作物种类及不同生育期, 合理追施化肥。

7加强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注重村镇绿化体系建设,对不符合国家规定, 未达到有关环保标准的企业征收排污费, 并使征收处罚标准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促使企业积极主动进行污染治理,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重点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 加强环保技术推广, 改革落后生产工艺, 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大执法力度, 定期开展专项治理, 对长期超标排污、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 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 一律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乡镇企业, 一律关闭取缔。

四 总结

农村生态环境研究与展望 篇7

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一方面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又容纳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 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目前, 随着人类活动在农村的扩展, 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期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梳理, 形成对其发展趋势的清晰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的新方向。

2 农村生态环境研究的学科背景

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可分为农村水环境、农村土壤环境和农村大气环境。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 大致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本身的因素, 即农村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通常包括气候、土地 (地质、地形、地貌) 、水文 (水资源) 、植被、自然景观等方面。在自然环境中, 所有的构成因素均互为因果, 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波及到整个系统。而农村生态环境自身调节能力的大小, 紧密关系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突发的自然性灾害, 如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旱涝灾害等, 同样会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外因主要是指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主要包括农民的生产型环境行为、农民的生活型环境行为、城市扩张、土地整理、水利交通建设、居民点整理、环保监督以及相关法规建设等一系列非自然性因素。

大多数研究中, 都是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单纯是理论问题, 它涉及一系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是人类活动外部效益的重要影响系统, 作为农村系统发展的“晴雨表”, 需要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以寻求理论指导, 有必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3 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3.1 人类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人类是农村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处于农村生态环境利益的核心地位, 其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影响。因此, 研究人类活动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陈群元和宋玉祥认为在农村的环境中, 农民食用的食物往往有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 这些食物本身的种植、饲养及猎取, 可能由于不适当的方式与操作产生对土壤、周边植被和物种的破坏, 造成生态失衡;同时, 许多农村家庭还在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低质煤作为生活燃料, 对农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对于人类居住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多,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 农村聚居点的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保护我国耕地资源、实现农村集约发展、优化镇村布局结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在集中化过程中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建立农村社区, 大大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民出行方式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出行工具上, 以人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 以石化燃料为动力的出行方式必然会加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民生产方式是引起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 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以及秸秆和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其主要方面。郭敏, 韩鹏飞研究了化肥的施用结构和有效利用率, 认为当前农村化肥有效利用率较低, 导致了土壤有机质降低、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邹世享认为大部分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 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 漂浮在大气中。部分地区农药低效率或不合理的使用不仅污染生态环境, 而且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华启和, 高金龙对农村农膜材料、覆盖面积和回收率进行了研究, 认为近20年来, 中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而且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延长, 残留地膜得不到及时回收, 农膜碎片不断积累于土壤, 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严重下降;余维祥对秸秆焚烧和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认为两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 对村容整洁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3.2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对策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主要包括法制研究和规划措施研究。我国现行农村生态环境立法还较为薄弱, 农民环保意识较差, 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 遏制人为的环境破坏行为。同时,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规划根源解决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 是当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徐琳娜认为,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加重的重要原因, 应规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扩大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范围, 加强宣传力度。苏杨认为应抓好规划, 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陈津云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乡镇企业等角度阐述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3.3 农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研究

为了提出科学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 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可靠的定量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公认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多根据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来选取, 主要包括:水环境评价、土壤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或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工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社会生态环境评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都遵循以上体系, 影响指标选择的因素很多。有少量学者对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尝试。丁维等采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频度统计的方法,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共选取了36个指标, 对江苏省海门市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得出了海门市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较为滞后的结论;宁昭玉以福建省为例, 对福建省的农村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 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4 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展望

4.1 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复杂性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尽管已经出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研究等游戏成果, 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该研究领域仍然需要更完善的理论指导。

4.2 区域研究不平衡

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较多, 针对内陆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研究仍然相当欠缺。由于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区域差异, 沿海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并不适用于内陆地区, 因此, 加强针对内陆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研究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4.3 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多集中在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层面, 对应的规章制度的改革也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目前, 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农药使用、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污水处理, 按现行的制度设计, 都缺乏有效地管理措施。因此, 研究详细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是重要的视角。

4.4 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多处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亟需加强

长期以来, 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停留在影响因素的总结分析上, 较少有人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定量研究评价, 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4.5 整合各学科研究成果, 形成规范性标准和评价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很多学科, 如何整合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村庄规划、小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景观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并形成规范性的标准和效益评价体系, 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 有利于指导人类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的行为。通过文献比较法, 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 找出已有研究的缺失和不足, 探讨未来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研究表明,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集中于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 定性分析较多, 定量研究较少。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农业发展不容乐观,农业的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贫瘠,这种状况下,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相当份额,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贷放,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加上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农村法制环境欠佳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法律行政化,,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对欠赖账的个人、企业打击不力,金融债权得不到有力保护。

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和服务能力弱化

我国目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前者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后者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和会组织、私人钱庄等。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活跃,但其缺乏规范性,遭到政府的禁止。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量撤并在乡镇的营业网点,严重消弱了支农能力,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职能有限,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等限制了支农作用的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职能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而依法收贷工作中,“执行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机。

5.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致使金融机构主题缺乏活力,一切听从行政上的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生态自然演化的规律。为维护正规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被扭曲,自我恢复和调节功能得到破坏。

银行业监管部门从政策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用于支农,支农信贷资金同样存在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现象,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政策,这与市场化价值取向不符。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讲还得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部门应加大支农的财政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政府应及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明确对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以鼓励资金流向农村;改变商业银行吸储上存的储蓄制度,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应全部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应继续流入城市;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形成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规模,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筑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和司法、执法力度。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司法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威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切实增强法律的威慑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服务创新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支持能够为中小企业、农户和贫穷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

重构农村合作性金融,组建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入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优先为入股的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大力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发展,加快建设工商、银行、公安、税务等部门信用信息联网资源。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并通过建立“失信惩治”制度,强化市场约束。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曝光,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营造“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风气。

5.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信用行为,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一种产业来扶持,正确处理银政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破坏金融生态,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凡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7年第1期.

[2]王银枝:“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3]李红:“优化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4]董岚安文龙:“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河北金融》,2007年第9期.

[5]胡畔:“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下旬刊).

上一篇:“对不起”作文下一篇:军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