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弊

2022-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弊

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事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在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管理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和管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校;勤工俭学;大学生

勤工俭学一般来说是指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而赚取报酬,以维持学业和生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勤工俭学不再是贫困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队伍之中,使得勤工俭学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平台,面对大学生的勤工俭学客观现象,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带来的问题,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去探索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

1.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较以往更为复杂

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一是为赚取满足个性化生活消费的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媒介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为追求个性化的生活需求进行勤工俭学。二是为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企图通过勤工俭学,积累社会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基本技能,为将来毕业就业提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参与勤工俭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在对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生源贷款、学费减免、社会帮扶等制度不断完善和帮扶力度的加强,以解决家庭经济负担为目的而勤工俭学的学生在相应地减少。四是部分学生为丰富生活阅历、体验生活,将勤工俭学当成一种乐趣而参与并通过勤工俭学来检验、证明自我能力。五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打发时间而盲目跟随勤工俭学等。这些勤工俭学目的与以前相比,显得更为复杂。

2.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态度更为积极

由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多样,使其对勤工俭学的态度也比以往更加积极,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二是不论年级高低都有学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三是男生、女生都有参与勤工俭学活动;四是不论家庭贫富,学生都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等。

3.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类型多样化

当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既可以通过向学校资助部门进行申请以获得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又可以通过校内张贴的小海报或广告而与企业联系以获得岗位,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介绍而获得岗位,同时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学生自己寻找的岗位以及利用互联网如QQ聊天软件、微信、网页等信息获得岗位。在岗位类型方面也呈多样化,不仅有校内的图书馆、保洁员、管理员等岗位,还有企业为降低成本或学生利用假期获得的发传单、贴海报、作促销等岗位,还有学生相互介绍或自己寻找的家教等岗位。

4.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不够规范

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人数不断增多,其岗位涉及各个行业领域。高校在管理上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仅重视校内勤工俭学的管理,对于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管理处于一种较为松散、放任的状态。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给高校管理带来的问题

1.增加学校管理难度

一是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许多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出现旷课、迟到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上课节奏与教学秩序。二是影响学校的安全管理。学生未能正确意识到安全问题,大都在晚上和校外进行勤工俭学,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难度。三是影响学生宿舍管理。一方面由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晚归,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与休息,也与学校宿舍管理制度相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其忙于勤工俭学,未能与同宿舍同学进行正常地交流,导致与同学关系逐渐疏远。这都易引发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难度。

2.影响学生学业

在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由于工作需求时间长、精力投入多,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因素加大,导致其未能按时参加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学校管理,学习积极性不足,成绩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着其毕业时学位证、毕业证的发放。

3.大学生易受侵害、引发纠纷

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相对普遍。一是由于大学生由于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对事物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应对复杂社会情况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使其易其到欺骗与侵害;二是由于大学生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面对部分不良用人单位侵权时未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一旦引发纠纷,问题也很难顺利解决。

4.大学生易受不良风气影响,染上不良习惯

大学生的三观尚成熟,未能正确分辨是非,面对校外社会的各种诱惑,很难把持、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是部分学生违反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在酒吧、KTV等不适合学生勤工俭学的场所里兼职;二是部分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影响而未能正确地管理所得收入,常将勤工俭学所得用于娱乐、请客、购买奢侈品等。三是在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染上不良习惯和性格,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而且还易由此与同学发生矛盾与冲突。

三、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现象,高校应积极主动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应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1.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管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学校实践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勤工俭学实践性较强,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学生实践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

(2)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是学校依法治校的要求

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平台,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加强学生的勤工俭学的管理,使其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其育人优点,防止其弊端,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3)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不仅有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着职业安全、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要求,其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来获得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不仅与学生的想法不矛盾,而且更是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表现。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教育和引导

(1)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勤工俭学问题

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引导好大学生理性看待勤工俭学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勤工俭学的优点与缺点,使学生对勤工俭学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勤工俭学问题,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不盲目跟从;三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生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四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勤工俭学与将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正确处理勤工俭学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2)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理财能力

一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金钱价值观,使其在看到金钱作用的同时也看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对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到量入为出,理性地、合理地适度消费。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不过度消费。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务观与权利观,帮助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更好地分辨其权利与义务;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做好事先防范,正确维权等。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意识,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二是可以发挥下意识地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侵蚀;三是可以坚定学生的行为意识,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3.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管理

(1)健全体制和管理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学校的教学、学生、宿舍、安全、勤工俭学等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严格执行学校的校纪校规,尤其是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法律援助等,杜绝管理死角和漏洞。

(2)加强法制宣传、勤工俭学知识宣传

在校内要加大法制宣传,利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广播、LED显示屏、厨窗、网页等形式,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勤工俭学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学会正确处理相应的法律问题。

(3)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力度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一是正确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保证课时数量,合理安排开课时间、教学内容等,决不能成为形式主义或走过场。二是通过课程开设、活动举办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三是切实有效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四是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尽量给参与学习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使其更好地学以致用、体验勤工俭学生活。

(4)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培训课程

一是高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真正地走下讲台,传授学生更为实用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不仅能加强知识积累、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提高工作技能和自我修养,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有远见地开展相关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从勤工俭学逐步走向自主创业。

(5)规范勤工俭学管理

高校应规范学生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一是以开放性地眼光正确对待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合理设置和完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将大学生校外勤工俭学尽可能地纳入到学校勤工俭学管理范围中来,做好审查、管理、监督、服务等一条龙工作。二是积极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形成联运机制,明确责任任务,交流相关信息,加强各个环节的教育、管理、监控、服务等。

总之,高校应正确看待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积极主动调整学校教育引导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实际出发,认真探索与解决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查明华.谈贫困大学生共情心的培养[J].文山学院学报.2013(06)

[3]徐达明: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14).

[4]辛怡萱,辛勤,高智,苑博,牛研,刘安康.对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权对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

[5]叶奇芳,宗晓虹.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保护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5)

作者:瞿家儒 潘桂芳 刘华

第2篇:浅谈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

摘 要 在校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办法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困难,大学生愿意利用勤工俭学的机会早一点接触社会,接受劳动锻炼。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困惑;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勤工俭学,学会依法保护自己;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意义

Talking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Work-study

ZHAN Wei

(Ed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 & Technolog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ork-study; significance

勤工俭学,是指大学生在以学为主的前提下,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并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的活动形式。主要内容有:(1)劳务性服务。如参加校办工厂、农场劳动,校园清洁卫生以及其它体力劳动等。(2)参加对口专业的智力服务。如到有关设计、科研单位从事设计辅助工作,帮助科研人员搞实验、搞科研等。(3)担任家庭教师。如从事帮助中小学语文、外语、数学等学习辅导工作。(4)从事商业服务活动。如在餐饮业当服务生和帮助企业推销商品,担任推销员、售货员等。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很普遍,有的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开展得不尽人意。为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

1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意义

从1994年开始,高校进行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而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非义务教育,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压力。各高校勤工俭学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其次是来自城市的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和各高校都想了很多办法,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大教育投入,如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实行助学贷款等,但是仍然是资助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所以,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老师、学长、亲戚等各种途径,尽量寻找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机会,让自己在毕业前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可以锻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特别是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销售工作,学建筑的学生可以到建筑工地兼职等,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大学生自食其力既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好地搞好自己的学习。

勤工俭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1)有很多大学生在自己做兼职后认识到了工作的艰辛和知识的不足,懂得挣钱不容易,学会了节约,学习也认真多了。(2)通过勤工俭学大学生学会了自强、自力,变得成熟多了。(3)勤工俭学还培养了大学生的时间观念,一些大学生改掉了以往迟到旷课的毛病,组织纪律观念加强了,为今后成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员工打下了基础。

当然,勤工俭学也有弊的一面。(1)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自控能力还不强,往往会追随潮流,盲目地从事兼职活动,很多兼职活动本身与专业学习并无联系,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容易碰壁。(2)学生还比较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很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容易误入歧途。(3)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因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还是有限的,而勤工俭学或多或少减少了大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专业学习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困惑

社会满足勤工俭学的行业领域不够广泛。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能够提供在校大学生锻炼的机会有限,很多在校大学生不能如愿以偿。现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主要还是从事家教、促销、发传单和餐饮服务。大学生是在校园中长大的,对教学工作觉得是耳熟能详,相信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辅导中小学生的课程,而且认为家教比较单纯和安全。担任家庭教师,既可以体验一下初为人师的感觉,又可以巩固一下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所以,大学生热衷于家教工作。然而,大学生从事家教是供过于求,岗位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去打零工。而打零工也只是去搞商业促销活动或从事餐饮服务等,真正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或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工却很少。

3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要求

(1)大学生自身应当端正勤工俭学的目的,正确审视自己从而选择合适的、真正能锻炼自己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种,真正缩短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和懂得维权,依法加强自我保护,真正做到安全勤工俭学和文明勤工俭学。另外,要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勤工俭学与学习两不误两丰收,而且要以学业为主,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严禁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违法乱纪。象少数大学生误入非法传销等活动就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高校在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应发挥积极作用,要立足本校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并积极与社会的联系,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为学生联系更多更好的岗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实,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完全可以把勤工俭学与学生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甚至与今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达到学校和学生双赢的效果。当然,为了便于指导和管理,勤工俭学最好采取就近原则。学校对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放任不管,要正确引导,要把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量化考核的范畴。另外,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是未来可靠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也应该乐意接受大学生勤工俭学,给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接受劳动锻炼,使其能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总之,勤工俭学已有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要不断完善和亟待提高的问题。只有在有组织、有纪律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才能把这项有意义、有特色的工作做好;只有在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下,勤工俭学才能真正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大学生精力旺盛,敢于尝试,善于把握机遇,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勤工俭学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良好途径。自食其力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发展勤工助学意义深远,全社会应联合起来,密切配合,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勤工俭学成为高校大放异彩的奇葩,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育人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萍.现代人才素质修养.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4.

[2] 李炳壳.大学生兼职现象初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8.

[3] 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4(2).

作者:占伟

第3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经常遇到自身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而对于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是否受劳动法保护这一问题,相关立法与学界却观念杂陈,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在当前之背景下,清晰界定勤工俭学的外延与内涵,且在厘定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劳务关系的前提下,承认并确定勤工俭学大学生在法律上的劳动者地位是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关键。

[关键词]勤工俭学;劳动者;劳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2013年而言,应届毕业生就高达699万人),为了尽早地适应社会走出象牙塔,很多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勤工俭学生涯。但由于大学生普遍维权意识薄弱,中介机构良莠不齐,一些用人单位居心不良等原因,使大学生常会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能否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结合现行有关规定,就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勤工俭学的界定

(一)勤工俭学的概念与外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所谓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1]实践中,这种由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大致有三种情形:在学校内的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型实习、学校组织的校外勤工俭学。该《办法》同时规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学生打工。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但显然,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无疑也是一种勤工俭学的行为。可见,《办法》所称的勤工助学仅仅是勤工俭学狭义上的界定。而广义上的勤工俭学,还应包括勤工助学之外的校外勤工俭学。校外勤工俭学涉及面广,涉及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大学生从事家教等活动,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第二类,大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在某一用人单位从事与正式员工相同或近似的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关系。

(二)勤工俭学行为的法律性质

1.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劳务关系之判断

要清晰界定劳动关系,就要区分与劳动关系非常相近并联系紧密的雇佣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大致有三个特点:(一)主体的特定性,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只有两方,且双方当事人的身份特定,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二)内容的限定性,劳动关系的内容只限于劳动行为,即劳动力的付出并借此获得报酬或劳动力的使用和对此支付相应酬劳;(三)身份的隶属性,这是劳动关系最本质的特点,即劳动关系一经确定,劳动者一方就要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员,从属于用人单位一方,听从用人单位的指挥,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安排,双方形成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2005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劳动关系的成立和判断做出了颇具操作性的规定。

目前,我国对雇佣关系尚未做出概念界定。一般认为,雇佣关系是指作为“雇员”的个人在一定条件下为“雇主”提供劳动服务所形成的关系。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回避对“雇佣关系”进行概念界定,仅在第七条以否定的方式列举了部分雇佣关系,如第四、五、六款规定的“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其实,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是同质的,二者在实质内容上并无差异,都是劳动者提供有偿的、从属性的劳动,用人单位或雇主组织或管理劳动者从事劳动并支付相应报酬。之所以称为“雇佣关系”,主要是由于“雇主”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的法定情形,而将之人为排除于劳动关系之外。我国采取的这种将雇佣关系排除于劳动关系之外的立法模式,导致了“劳动者”与“雇员”在出现纠纷时,“劳动者”享有劳动法的救济,“雇员”只能享有民法的救济。

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大的共性是两者的内容都是劳动,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但二者又有很大区别:第一,主体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而劳务关系的主体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平等的民事主体;第二,身份不同。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隶属性,而劳务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第三,承担风险责任的主体不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风险由用人单位承担,而劳务关系的劳动风险由劳动者自己承担;第四,救济的途径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予以调整,劳务关系则由民法调整。

2.外出勤工俭学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劳动关系

目前,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性质的规定比较分散。虽然2005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称: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取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条规定是肯定和鼓励大学生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劳动关系主体的,但主流观点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与学校存在着教育、管理关系,因此大学生不具备劳动者身份。如《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本文认为,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其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劳动关系,应当给予劳动法上的保护。

其一,勤工俭学大学生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在劳动法理论上,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劳动者,其主体资格大致需要符合四个标准:年龄标准、体力标准、智力标准和行为自由标准。[3]第一,年龄标准,即确定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的法定年龄标准,包括就业年龄和退休年龄。因大学生年龄尚小,远未涉及退休问题,故在此我们仅需讨论就业年龄的问题。《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数都已经超过十六周岁,完全符合就业年龄的规定。第二,体能标准,包括健康标准和体力标准两个方面。各种岗位的劳动者都不得患有本岗位所禁止或不宜的特定疾病;劳动者只能从事自己体能所支持的活动;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需保持其体能标准。大学生朝气蓬勃,身强体健,精力充沛,一般均能够与其勤工俭学岗位要求的体能标准相适应。第三,智力标准,即智力劳动标准。除了精神健全外,作为劳动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业资格。我国法律目前仅要求劳动者需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远超其上;又因其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基础性的,不需要过高、过严苛的技能要求,且其工作大多属于临时的工作,大多还处在一个工作实验性阶段,往往不涉及职业资格问题。所以,大学生一般均能符合智力标准的要求。第四,行为自由标准,除了上课学习、完成学校的必要学业要求之外,大学生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其勤工俭学不会受到特殊的人身限制,当然符合行为自由的标准。

综上,勤工俭学大学生完全具备劳动关系一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如果仅因《贯彻意见》第十二条之规定而设置勤工俭学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认定的阻碍,并使用人单位理直气壮地“依法”忽视或刻意回避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乃至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很难受到保护,显然于理不合。

其二,外出勤工俭学大学生形成劳动关系的法律支持

实际上,就《贯彻意见》第十二条而言,学界有两种学术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视为就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其实,此种情形下,因学校是勤工助学关系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大学生权益完全可以依托学校得到保障,无后顾之忧,本文不再赘言。第二种观点认为,非经学校组织在外“打工”的在校大学生,其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关系本质上是劳动关系,应将此部分在校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内。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前文已述,大学生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劳动能力,能以本人劳动取得报酬,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要求;而与用人单位能否建立劳动关系,其实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适格,如果依法能够确定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则大学生完全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而是否有书面劳动合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劳动关系也是劳动法保护的对象。第二,《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大学生勤工俭学多为非全日制的兼职活动,双方可以不订立相关合同,也即,不等于口头的协议就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第三,虽然《贯彻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此规定并不能倒推为不订立合同就不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产生于实际用工而非劳动合同。最后,200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也并没有否认或者排除大学生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主体资格。

综上,大学生的勤工俭学亦属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活动的一部分,外出打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就是劳动关系,应该同样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二、国外对大学生勤工俭学之法律保护

许多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比我国起步早,内容也相对完善,就勤工俭学问题而言,所持观点基本相同,大都肯定了勤工俭学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并且通过大量细致的立法活动,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勤工俭学大学生给予了倾斜性的保护。

(一)美国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立法保护

《公平劳动标准法案》是美国劳动法律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立法,根据该法案,雇员,即劳动者,是指“被雇主雇佣的任何人”。根据该法案规定,雇主可以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雇佣以下人员:送信员、见习者、实习生和学徒;全日制学生;有残疾的工人。接受全日制授课的学生受雇于零售或服务性商业机构、农业部门或需要更高专门知识的机构,可得到不少于现行最低工资标准85%的工资。美国是传统的奉行雇佣自由的国家,雇主有雇佣、解雇的权力。同样,雇主可以单方面解雇学生,但是须有正当理由,如预算限制、任务完成、缺少工作岗位等,且必须提前一星期通知学生。如果学生因为工作表现差,出勤差或者有不良行为,如偷窃、故意伤害等,雇主可以无告解除雇佣。

(二)德国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立法保护

对勤工俭学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德国法律给予了确认。正如德国联邦劳动法院在一则判决中指出的那样,除高校条例规定的义务性实习属于学业组成部分不构成劳动关系之外,学生课余勤工俭学等情况,只要学生必须听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在其组织中提供非独立性劳动,就应当认定成立了具有从属性的劳动关系,勤工俭学大学生作为劳动者受法律保护。具有学生身份的劳动者在劳动法上的权利义务并没有特殊之处,相关劳动法律普遍适用,仅在社会保险方面,出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等方面的考虑,德国社会保险法典有一些特殊安排。如医疗保险,德国的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通常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50%,但大学生除外;30岁以下且在大学注册未超过12学期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每月55.55欧元的保费优惠价。另外,对于护理保险,大学生也享受固定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费率。

(三)日本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立法保护

日本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规定较为详尽,对勤工俭学的目的、工种、时间、手续都做了规定,而且对禁止打工的行业也有明确规定,如需要在深夜进行的工作便不许学生参与。 且对大学生打工中的“时给”(即小时工资)规定为700—800日元,日本各地方每月都要出台本地区临时工“时给”的最低限额。如果在工作时间或者是从打工地点返回家中出现事故,可以依据《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法》的相关规定领取补偿。在勤工俭学中遇到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可以与地方劳动基准局联系,寻求直接的法律保护。

从美国、德国、日本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它们都在法律上确定大学生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对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予以肯定。但是它们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相关具体规定又有所不同,其中,美国的劳动立法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劳动关系双方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德国的劳动立法确定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范围,将高校的义务性实习规定为学业的组成部分,排除在劳动关系范围之外。而且德国的劳动立法在社会保险方面对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进行了倾斜性保护,从而鼓励和保护了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日本相关劳动法律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规定比较详细,具体规定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种范围、最低工资标准和时间,以及大学生勤工俭学出现劳动事故后的劳动特别法保护。总之,尽管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根据本国的情况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规定各有长处,但毫无例外都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体身份予以了法律确定,使大学生的劳动者权力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

三、我国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之解决措施

(一)在法律上肯定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1995年《贯彻意见》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不适用劳动法,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出台的时代背景。1995年,大学生毕业学校普遍“包就业”、“包分配”,而勤工俭学大学生在校期间走入社会确实刚刚起步,如果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勤工俭学视为就业,则无法保证大学生在学校就业分配时的利益,此项意见是当时保护在校大学生的“良法”,其旨趣并非否定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损害在校大学生权益。如今,《贯彻意见》已实施近20年,社会发展及劳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大学早已不包分配不包就业,该条意见的立法环境与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

而且,《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这两项法律都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并未明确将在校大学生排除在外。根据劳动法的一般理论,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劳动者的“年龄、体力、智力、行为自由”四项标准,无论是从事与其学业相关的脑力劳动,还是简单易寻的体力劳动,都应当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护。可见,给予在校大学生以劳动者的保护是劳动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美欧等立法比较先进的国家早已对大学生劳动者给予了相对充分的保护,譬如美国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将劳动者定义为“被雇主雇佣的任何人”,并没有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区别对待。虽然外国的法律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其立法理念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保护着实值得我们借鉴。

(二)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给予专项立法保护

由于目前法律规定之不明确,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发生纠纷往往仅能以民法予以救济,但民法作为一般法的概括性规定无法实时、充分、细致、明确地应对劳动环节的诸多个体化、细节性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地方立法部门不妨在不违背劳动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先验性地规定专项法律措施,例如明确最长工作时间、最低工资标准等,以保护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专项立法一般时间长、成本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完善。在此之前,不妨适用《劳动合同法》中“非全日制用工”的专章规定来保护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与便利性,正好呼应、解决了在校大学生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工作周期不稳定等问题,可以为专项立法争取宝贵的时间。

(三)增强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

在改进国家立法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是切实维护大学生权利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我们前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勤工俭学遭遇不法侵害时都选择了忍气吞声,认为自己维权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没有选择用法律、社会救济等积极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刚上大二的女同学在中介介绍的酒店里打工,被顾客性骚扰,而酒店负责人只是说“不要把事情搞大”,却没有帮助女同学维权,后来该同学也只是从酒店离职了事。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凭借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大学,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普遍会把“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课上我们能够接触到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运用这些法律。近七成被调查者称,在勤工俭学前并未接触过、学习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普遍是听从中介公司或用人单位的一家之言,说什么是什么,或是说什么签什么,在发生问题后,用人单位一般以合同上的免责条款来逃避本应担负的责任,而大学生也就听之任之,不去细究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勤工俭学大学生进行法律普及刻不容缓。如在大一将“劳动法”作为学生的公选课就是一种低成本、可实现的上佳选择。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如何辨识用人单位信息的真伪,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掌握基本的保护自己与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四)学校为学生提供专项法律援助

对于已经受到侵害的同学,

对他们负责任的不应当仅仅是用人单位,学校给予其必要的法律援助也能事半功倍。在调查中我们采访了本校法律系的老师,老师们普遍的心声是,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劳动者的立法尚不完善,但是当自己的学生在外受到侵害,我们老师挺身而出提供法律援助是义不容辞的。北京大学校长曾说:“老人摔倒你就去扶,打官司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笔者希望,能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当我们大学生受到侵害时,学校的法律人能伸出正义之手,用自己的方式填补法律空白,推动法律的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宪法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劳动的权利,大学生勤工俭学者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样享有着这份权利。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4条.

[2]就“隶属性”的判断,有控制标准论、组织标准论、综合标准论三种观点.我国采取综合标准论.

[3]王学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4-47.

[作者简介]曹红坤、左易、丁瑶、龙颖,北方工业大学。

作者:曹红坤 左易 丁瑶 龙颖

第4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辩证分析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证分析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勤工俭学这个话题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大学生勤工俭学有的是为了挣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我的身边同样也有很多的同学在勤工俭学,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所以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二、正面观点及理由

正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理由如下:第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作为农民供孩子上学读书很不容易,所以说勤工俭学是一个现实有效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做法。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都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基本都是纯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亲人,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仅能支付我们的基本生活,我们要想有额外的消费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获得收入,当然这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甚至有很多人除了学习之外连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而我们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走入社会,大学期间打一些工勤工俭学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确实很有帮助。第四,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个温室,对于长期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猛然来到社会中会极其不适应,那么大学期间的打工经历则有助于大学生提前接触一下不太复杂的社会,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严峻的环境下人才会成长得更快,但我们逐步融入社会总是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第五,在自己完成学业的空闲时间尽早的接触到赚钱,能够体会到赚钱的困难父母的辛苦。当自己明白赚钱的辛苦才会学会勤俭节约。正因为看到社会的艰辛,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方式,比起读死书要好得多。

三、反面观点及理由 反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就是勤工俭学会占用学习时间,耽误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如何,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纵使是勤工俭学也难免会占用学习时间。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打工只能是短期工,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体力劳动,尤其是寒暑假工,多数是进入工厂进行流水线操作,纯体力活儿,而且接触不到太多外界生活,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并不大。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是一个好策略,也许可以一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长远来说,以学习的时间为代价来获取小额收入并不划算,现在你用打工的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将来你通过知识获取的报酬一定会比你打工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第四,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过早的以收入做为目标而过早的追逐于名利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严重不利。第五,侵犯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欺骗大学生。甚至诱骗走上贩毒、犯罪之路的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吃亏后都无法讨回公道。原劳动部199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其劳动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说全社会为大学生打工提供方便,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第六,正因为我国明确规定,可以不和大学生打工签定劳动合同。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这一漏洞,来获得免费劳动力,让辛辛苦苦工作许久的大学生得到很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第七,大学生勤工俭学很少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实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有利方面不大,如果一个研究核能技术的大学生去洗碗,就算洗再久也不会对其将来产生多少的帮助。

四、我的观点及对大学生的建议

我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根据上文中阐述的正反两方面观点的理由,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打工经历的锻炼机会很难从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取,而且勤工俭学的好处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其则弊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还有一部分弊端是可以避免的。我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打工时间绝对不可以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尤其是上课时间,否则会得不偿失。其次,勤工俭学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工作,要尽量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而提升自己并不仅指个人工作能力,它还包括与人交际的能力,个人的品味、眼光、气质等方面。再者,我们在打工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轻易收到高薪、条件优越等方面的诱惑,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更要防止自己误入歧途,遗憾终生。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勤工俭学的目的,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从而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五、我对辩证分析的认识和运用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辩证分析首先要简单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就像上文中观点部分内容,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次要有充分而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说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用实例来证明;最后要严密有条理的进行论证,我们论述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要好处与弊端对应着进行阐述,比如勤工俭学时能学到生存知识却也有可能误入歧途等。 附:课程学习感受及意见建议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或很少未接触道德话题,使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分析当代我国形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还使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课程结束以后我也有一些建议要说,我希望教材中能出现更多贴合我们大学生生活的政策形势内容,循序渐进,使我们从自身出发去接触了解世界的政策发展形势。

第5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调查及分析

屠夫

[摘

要] 我国大学的勤工俭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对大学生完成学业以及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抽取部分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他们勤工俭学的对象、目的、途径与方式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与弊作初步分析。

[关键词]勤工俭学 大学生 调查 利与弊 分析 [正

文]

勤工俭学是目前高校部分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最常用的途径。由于勤工俭学对学生发展特有的帮助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在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也十分宽阔。凡事都是有利也有弊,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有好的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对象、目的、途径与方式

笔者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途径与方式:

1、调查显示,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差一些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文章说:从参与面看,有52%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其中大一年级的学生占了53%,勤工俭学的即有特困生,也有家境富裕的学生。但在特困生中,中差生、中等生比例偏高,多达64%。

2、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如下:(1)有的主要是为了钱(占47%),但为钱的动机却不一,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想减轻家庭负担,或是想过得潇洒一点,或是想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等等。(2)有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意志,体验自立,而“钱 ”是次要的(29%)。被调查者坦诚直言:“勤工俭学使我们早日接触社会,开拓了视野,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如果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是没有意义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学生一般认为,参加勤工俭学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但对于具体能够锻炼哪些能力则认识不一。(3)其他目的。有的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或患病者,有人把它看作是丰富课余生活、调节“无聊”生活的一剂良药等等,不一而足。“挣钱”、“早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锻炼能力”是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约占5%)勤工俭学仅仅是为了钱,他们对“勤工俭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3、调查表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1)经过学校社团组织与商家洽谈参加勤工俭学,这种情况大约占勤工俭学总人数的26%。在学生宿舍以及学校教学楼等公众场所,时常张贴着学生社团组织介绍聘人参加勤工俭学的海报。(2)通过家教中心的帮助,获得“家教”资格,这种情况约占勤工俭学人数的21%。(3)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安排而挣得一份工作。大学勤工助学中心是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组织机构,每年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但限于条件,一般其安排的额度有限,不少大学提供的勤工俭学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4)通过招聘广告或他人的介绍,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成为 “打工一族”。随着勤工俭学在大学生中的升温,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大学生的中介所,很多个体业主或小企业愿意雇佣心灵手巧的大学生,招聘广告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4、供大学生选择的勤工俭学的方式并不多,调查显示,主要集中在家教、兼职、零工等几种类型:(1)家教。家教可能最适合学生。(2)兼职。大约60%的调查对象对兼职比较感兴趣。选择兼职的原因大概有3个:一是工作比较稳定,有相对较高的报酬;二是较其它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三是为以后到公司谋职作职业准备。(3)零工。零工也不过是发传单、送报纸、去肯德基或麦当劳做服务员等等,对女生来说也可以做模特。但这类打工需要克服低贱的思想观念。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分析

1、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好处

调查发现,社会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高学历、高文凭不再是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的唯一通行证,唯有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才是制胜的法宝。

勤工俭学可以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尤其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调查表明,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家庭负担,想利用勤工俭学等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建功立业做准备。

勤工俭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顺利完成学业 ,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 ,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 ,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这些好的影响可大体概括为::(1)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劳动后才认识到赚钱的艰辛,开始体谅父母,同时也开始珍惜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学会花钱了,同时增强了责任感。(2)为大学生真正独立积累了自信心和经验,强化了自立意识,增强了自立能力。(3)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他们开始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始了解公司等用人单位的管理,为以后走进社会奠定了基础,其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通过与各行各业的接触,可以有效提高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运用技术、处理信息、适应环境及系统看待事物等方面的能力,无形中达到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4)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试着发现自己的价值,以图今后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不断磨砺的过程使就业定位日渐清晰。(5)勤工俭学还培养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劳动纪律,改变了一些大学生以往散漫拖拉的毛病,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渐渐养成好习惯、提高自制力,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充实。(6)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三类人群的“就业难”问题同时困扰着政府。即便是不断开辟就业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建立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都很难在短期内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内因不变,外因的作用难以发挥。现有二元劳动力格局下,大学生丢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摆脱“干部意识”、“白领情节”的诱惑,即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成为突围“就业难”的不二选择。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观点也成了权宜之计。

2、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存在的问题

(1)岗位有限,可供选择的不多;多为体力活,常和学生本专业不符;

勤工助学是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费的一条重要渠道,不少贫困生就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获得报酬,解决 生活困难或交纳部分学费。但由于目前我国城镇下岗人员较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不少毕业生就业困难不得不从事许多临时性工作等原因,挤占了贫困 生适宜从事勤工助学的岗位,从而增加了勤工助学的困难。其次,勤工助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劳务型”层次,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 (2)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求职陷阱;涉世之初的学生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

由于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中介公司以此为“契机”,抓住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活动。

陷阱一:虚假信息。一些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利用学生急于在假期打工的心理,夸大事实,无中生有, 以“急招”的幌子引诱学生前来报名登记。一旦中介费到手,便将登记的学生搁置一边,或找几个关系单位让学生前去“应聘”,其实只是做个样子。这样用不了多 久,大部分学生对通过中介机构找到工作已不再抱有什么希望。

陷阱二:预交押金。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收取不同金额的抵押金,或要求学生将身份证、学 生证作为抵押物。这类骗局通常在招聘广告上称有文秘、打字、公关等比较轻松的岗位,求职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上班。但往往是学生交钱后,招聘单位推说 职位暂时已满,要学生回家听消息,接下来便如石沉大海,押金自然也不会退还。

陷阱三:不付报酬。一些学生被个人或流动服务的公司雇用,讲好以月为单位领取工钱,但雇主往往在8月份找个借口拖延一下,而到9月份学校开学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令学生白白辛苦一个假期。

陷阱四:临时苦工。一些学生只是想利用假期临时赚些“零花钱”,因此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往往不太计较。而个别企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平日积攒下一些员工不愿从事的脏活、累活,待假期一到,找一些学生突击完成,然后给一点钱打发了事。

陷阱五:“高薪”招工。有些娱乐场所以高薪来吸引学生从事所谓的“公关”工作,包括陪客人唱歌、喝茶,甚至从事不正当交易。年轻学生在这些场所打工,很容易受骗上当或自己误入歧途。 (3)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健全。

勤工俭学出现的时间不长,有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尽管设有勤工俭学中心,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往往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的老师兼管。而目前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人数又很多,能够真正解决生问题的并不多。体制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管理的力度不够,导致勤工俭学发展缓慢。 (4)勤工俭学的学生中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从对笔者身边的卷调查显示,当前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80%的同学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甚至还有同学认为学习也是为了赚钱,倒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因此出现了勤工逃学的现象,导致在考试中几门功课亮红灯,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总结:

造成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管理工作没有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且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不够,缺乏细致入微的引导和教育;极少数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盲目追求高消费,感情用事,过高估量自己的能力,误入经商等活动中去。所以,目前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状是复杂的,我们应该提倡和支持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坚持以学为主,勤工俭学要为大学生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服务。

任何一样事物都会弊利相生,但我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它虽然会不可避免地占用你的时间 和精力,却让你从中懂得很多,没有尝过黄连的苦,怎能珍惜蜂蜜的甜?没有经历过勤工俭学的艰辛忙碌,怎会明白时间的宝贵?怎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 作?再者,勤工俭学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不说,它更重要的是让身在象牙塔里的我们初次与现实社会亲密接触,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让我们了解为人处世之道,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敖晓妍,彭绍荣.高校贫困生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39-41.

[2]庄岩,于利,于德华.适应新形式完善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86-87.

[3]王民忠,邹华东,狄涛.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4,(6):40-41.

[4]胡东梅.关于救助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60-61.

[5]童永炯等.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观察.2004,(6):35. 参考文献: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材[2007]7号.

[7]孙军.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2.

[8]南宫鸿.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M].北京林业大学,2009.6.

第6篇: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弊调查的报告

【摘 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勤工俭学也日益剧增,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因为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安于现状,想争取在社会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我国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已经过时,而人们更多的是走向外面的社会。因此,很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与外界接触进而实现自己的各种价值。勤工俭学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用这样的机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去与世相处,不断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打工是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这样做势必影响学业,某些学生甚至因此造成考试“挂红灯”。某些学生辛辛苦苦打工的钱全部都用来交了“挂科费”。

关键词:勤工俭学 能力 影响;大学生;打工;就业;

正文: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上个世纪,就有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支付学费和维持生活。现在,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大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以往的勤工俭学有了较大的差别。广义的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其作用主要是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而新时期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报酬,而是想多点社会实践经验。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大学生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打工利弊的争论也是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现代大学生打工的问题呢?此次勤工俭学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特点,了解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与弊,指出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下面对此次调查进行具体的分析。

●有利的观点:大学生打工,是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勤工俭学的有效途径。找份兼职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打打工,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提倡大学生打工是发展教育的需要

几年前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美国和El本各选一名儿童参加赛跑。在比赛的过程中,El本的孩子被绊倒了,可是他爬起来头也不回就继续往前跑:美国的孩子被绊倒了爬起来往后看了看他的父母然后继续往前跑;中国的孩子被绊倒了,哭喊着“爸爸,妈妈”,再也不愿起来? ? 听到这个故事后孩子们震惊了,家长们震惊了,全中国都震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孩子的成长在于教育。如果中国的孩子在第一次跌倒后就被鼓励着自己站起来,被灌输的是那种坚强的精神,比赛的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其实故事的真正用意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它所揭示的问题的实质上。

教育的本质在于给予学生一种独立的能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引导着我们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打工观念,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呢?大学生“独立”了,渐渐的中学生、小学生也“独立”了,我们的整个教育事业也就被激活了。

二、大学生打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照顾,当我们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供养。然而踏进了大学这道门槛后我们“成年”了,再也不能凡事都靠父母了。怎么办呢?自立。所谓自立也就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生活下去。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要么去打工,要么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刚刚走出中学校园的大学生,无论从社会经验还是从自身的能力上看都显得不那么成熟。因此创业的事也就只好先放下了,幸好他们能在打工中不断的学习,不仅的提升他们的办事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交际方面的能力等等。如果大学生们还是一味的固守着书本而不去实践.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以后他们拿什么来干好工作.开创事业?所以说大学生打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打工可增强社会竞争力

从个人需求来看: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于高校收费的进一步调整,日趋高昂的学杂费造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因此对于家庭情况原本窘迫的同学而言,打工也就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无论选择打工是否自愿,这都不失为一种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自食其力地解决困难的好方法。当然,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也更非最好的方法。

同时,与传统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不同,现在大学生打工,更主要的是看打的这份工能不能为自己提供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的机会,有很多人甚至把这看做是毕业找工作的“预演”,这来源于打工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可以丰富个人简历。现在的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提出了须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就使得莘莘学子不得不以打工经历来搪塞。

从社会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其实也很需要大学生这样“低价优质”的人才,有的企业还把吸引大学生前来打工作为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一种方式。每年企业招收毕业生时在很短的几次面试中往往难以比较客观地把握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现在通过给学生以打工的机会,察其言,观其行,这样既降低了招聘者的审查难度,而学生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双向选择,不仅为大学生打工在客观上“扩大”了就业市场,也提高了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打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行大学教育体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训练大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反面观点: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更好的创业

一、打工意味着时间的付出。

打工是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这样做势必影响学业,某些学生甚至因此造成考试“挂红灯”。某些学生辛辛苦苦打工的钱全部都用来交了“挂科费”。不少学生也主张学生以学为重,如果为几个钱浪费本来就不够用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划不来。现就职某高校的杨老师说:很多学生在打工和学习方面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时间分配不合理,工作需则不合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国家的高校现在基本上都会给学生提供集体实践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在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中磨练自己呢?

二、负面影响。

诚然 ,兼职对大学生是锻炼的机会。但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容易造成盲从、竞争不当、发展失衡等现象,缺乏适当的引导,易于走向极端。(1)青年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 ,往往会追潮流,盲目地从事兼职活动。(2)对兼职活动的热衷,往往也反映了学生功利意识过强。兼职工作毕竟是短期的行为,学生本身缺乏长远的计划,如社会调查、产品促销等活动,都只是数天的工作,学生为了兼职而不得不经常性轮换工作。对于更能锻炼自己社会综合能力的社会工作,如担任学生会、团委会、学生社团、班级干部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而独自寻求直接见效的赚钱渠道,追求短期功利。一些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兼职工作中,兼有多份工作,为了繁重的业务而不得不连续逃课,精力也无法集中在学业中,造成了“兼职过关,学业受累”的现象,显然也是得不偿失的。(3)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而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带来成功与失败。如果自我调适不当,或沉迷于成功之中而沾沾自喜,或由于失败而一蹶不振,都将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大学生一跨入社会大“市场”,很容易屈服于社会上的小市民意识。缺乏了一定引导和导向的兼职活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容易引发冲突,甚至形成不正当竞争,使学生过早地被社会消极因素所侵蚀,不利于高校的正常教育、管理,也不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

在调查看来,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也有弊。在考虑勤工俭学的同时,作为大学生应该三思而后行。勤工俭学要合理安排时间,要为“能”动而不为“利”动,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周围的人,例如:家人,朋友。我们在选择勤工俭学的工种时,不应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别人,过度地追求热门的工种,而应放宽视野,树立竞争意识,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角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真正适合自己的工种。我们应该做到:

1.勤工俭学的目的不要单一,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选择勤工俭学的途径要多样,不能只局限于校内广告,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还应该学会资源共享;

3.选择招聘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4.要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勤工俭学,有效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 5.在勤工俭学中要有侧重点,不要只局限于简单的工作,要挑选知识性或能力性的工作,且适合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提升。

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信念和处世原则。在工作中,大多数的人对生活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憧憬和向往。所以,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活信念和处世原则,以扎实、乐观、豁达、平凡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每一天,是使自己活的快乐潇洒的必要条件。任何事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不要苛求,要善于学会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成果而喝彩,让自己时刻有成就感,这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冷静处理,而不是陷于惊惶失措和忧伤中。只有做到这样,我们大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才能从容不迫,才能很好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第7篇:大学生打工利弊

首先从物质角度1黑中介要收取中介费,商家不断找借口压低待遇,上岗要有试用期。大学生利益是完全无法保障的2国家,社会,学校都设有奖学金,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习获取奖学金才是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的最佳途径3高校现在基本上都会给学生提供集体实践机会,大学生是有足够的机会段连自己的。

第二从精神角度看,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判断能力和维权意识较弱的前提下让他们盲目进入社会,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收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意识影响,从而产生扭曲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第三从社会宏观角度,大学生打工不利于社会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大学生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不够,再能干的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让大学生这个时期从事低级劳动,显然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难免因小失大,熟不知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现阶段,法律尚不完善,维权成本高,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法律贯彻力度不够的背景下,大学生利益遭受侵害时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综上所述,大学生打工的利是临时的,局部的,而弊却是深远的,所以我方坚定认为大学生打工弊大于利,谢谢!

第8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三、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一触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要辨证的看待。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

大学生村官本是自发涌现的微观现象,其当前的战略意义, 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

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 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

8. 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

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不是理性下的选择。

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不是冲着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真心真意地想服务农村。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如果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农村当村官。

(2)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4)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

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 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5)“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 (6)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 (7)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8)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

(9)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尚可接受,但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

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 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

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

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1)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2)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五、促进“大学生村官” 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当村官”这一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举措,能否承担多种压力的聚焦、意义的放大?这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集中投放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这取决于今后将实施的举措。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谈一些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应为大学生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也许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也许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 最初选择时应该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 2.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 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3.转变观念。

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4.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 5.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6.“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决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以考虑。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

(A)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 (B)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因为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开展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1)解决法律层面的身份问题。

(2)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 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1)分期评估,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评估监督。

(2)注重过程、成果的综合考评。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不仅只是重视其计划实施的结果,也包括在其具体工作过程中根据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适时改进,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政策透明,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根本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6.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

真正将大学生发挥的作用落到具体的岗位上,确定其参与决策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权利。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他们只有在下面真正放开手脚干,才能达到为基层注入活力和新生,才能为国家为农村为行政体制改革,为政府效能提高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整体效果和综合效益的体现。

7.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 8.提供财政补贴。

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深造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政府应集中时间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采取与机关干部结对子、召开座谈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和工作才干的提高。 10.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准出制度)机制。

对大学生挂职期满后要有通盘考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给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11.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12.外在动力:鼓励扶持倾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

(三)乡村两级的有关部门

1.从实际出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

2、生活上多关心。乡村两级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食宿。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深入各村看望他们,与其谈心交流,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

3、管理上严要求。建立了包括上班作息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的日常管理机制,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实行大学生村官工作评议制度;并建立业绩档案;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制度,以及如何当好村干部等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

4.广开言路。大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在决策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征求意见,融入新的时代因子,才能使决策更慎重,更具有时代性。 5.乡村要有一定自主权。农村有其特有的社情民意,做任何工作都要尊重农村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前,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的生产现状、生产条件和财政状况。

(四)媒体

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改变社会观念。

(五)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5.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六)有实现对接,才能避免盲目性,选择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笔者按:

如今的农村基层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招聘大学生村官运动,在此笔者有言:

当今社会丰富多彩,到农村去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农村是个大舞台,是干事创业的舞台,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也许目前这块土地并不富庶、农民还不富裕,但只要有我们青年人在默默的奉献,砥砺斗志,必将在人生长河中划出更加绚丽多姿的痕迹。

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当地的农民不是非常欢迎自己,甚至感觉有的村干部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一些大学生“村官”满怀理想,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工作中没有决策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联系不密切,工作无处着手。一些大学生“村官”因此而沮丧、失望甚至后悔。

解决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难题,不仅需要各级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迫切需要提高。

首先,认识和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认识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提,适应环境则是改造环境的前提。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多数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当前,农民谋发展、求致富的心理非常强烈,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要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从大学生到“村官”是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提是村民的认同,也就是农民把大学生看成是自家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用农民的语言来说事情。当能够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时,才能做到满足农民之需。沟通是有规律的,交流的成功往往是基于语言的共同点,谈论对方熟悉的问题,有了共同语言,沟通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了解气候变化及市场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与农民同喜同忧,产生共同的感情基础;通过帮农民算经济账,查找农民收益低的原因,让农民感觉是同路人,而且愿意与他们共同探讨发展思路。如果总是搞不清韭菜麦苗的区别,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村官”,总觉得比农民高明,农民是不会喜欢的。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第三,要明确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的角色职能。大学生“村官”多是任副职或者助理,这一角色表明,大学生“村官”是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参谋者要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与建议;辅助者要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执行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去落实决策。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到农村后,提问题多,盲目提建议多,研究问题少。只会提出问题的并不是好下属。好的下属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拿出多个方案,并对各个方案的优劣利弊进行分析,以供决策者选择。

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反正自己不是决策者,跟着跑就行了,工作主动性不够。其实“村官”角色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尾随者,而应该是职责范围内的创新者、开拓者。

第四,学好方针政策是当好“村官”的捷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村官”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明确方针政策,才能大处着眼方向明,小处着手动力强。大学生“村官”要当好远程教育宣传员,党的政策宣讲员,党务村务公开管理员,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辅导员,群众百事代理员,农民信箱、党员信箱管理员。这方方面面,都必须以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为前提并作为行动指导与规范。有了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工作中才会明白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如何把事做好。我建议“村官”们一定要了解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了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结合本村的实际,创造性地工作。

第五,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即便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有距离,也有大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系统思维优势。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农业的大学生本来有专业优势,但他们到农村后却感觉工作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仅注重书本知识,大学生的知识没有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诚然,这表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本身需要改革。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只要把自己的知识优势与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配置起来,“村官”的工作切入点就清楚了。

其实,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我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学戏剧专业,另一位学美术专业。去农村前,她们非常担心自己的专业不适应农村的需要。我帮她们分析,近些年农民物质生活已经提高,但不少农民苦于没有文化生活,以打麻将为乐。其实农民非常需要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我建议学戏剧的大学生发挥戏剧专业的优势,教农村妇女老人唱戏,组织文艺演出,一定会受到欢迎;建议学美术的大学生开办儿童美术学习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美化村容。在演出与绘画活动发展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考虑活动商业化。这两位同学颇受启发,信心也增加不少。

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大学生“村官”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农村复杂的工作和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只有把当“村官”定位于历练学习、塑造良好人格的过程,树立为人民做事的观念过程,才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

第9篇:大学生兼职的利弊

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兼职是次要的,不要一味地兼职而荒废学业。我们的主要任

关注生活你会发现做兼职者大有人在,难道真如某些人所说是拜金主义的思想侵染了大学纯净的空气吗?我方认为并非如此,大学生打工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是独立意识的体现。首先,何谓打工?打工是指通过对特定组织或个人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衡量大学生打工利大弊大的标准在于打工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物质角度看,今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收费作出了进一步调整,打工无疑成为家境窘迫的同学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家庭宽裕的同学,打工所得可以让自己逐步走向独立,并用自己挣来的钱孝敬父母,这种亲情反哺现象值得全社会大力提倡。第二,从精神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大多在密罐中长大,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头,受不了打击。打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第三,从动手能力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不能培养实践型和创造型的人才。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弱,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社会经验少,思想肤浅,眼高手低现象极为普遍。打工无疑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动手能力的上佳途径。

一个在大学四年期间从未打过工、毫无社会经验、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动手能力很差的毕业生,与一个在大学期间通过打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具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很强的毕业生相比,哪一个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哪一个更受企业青睐?哪一个更符合我们追求的人才要求?

至于由于盲目打工带来的不良现象并非打工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缺陷,制度的不完善也不能掩盖打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正如车祸的存在不能否认车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综上所述,大学生打工的利远远大于所谓的弊,明智的你请睁开慧眼吧,你会发现打工原来可以更美的。

上一篇:航空公司服务用语下一篇:乘坐校车学生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