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空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竞技体育(athletic sports)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即是追求运动成绩最优化,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出优异的竞赛成绩,更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展现国家竞技实力和对外宣传的核心路径。国家进步的体现先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则取决于各竞技项目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成为摘金夺银、取得佳绩,以及提升我国竞技实力在国际地位的关键要素。而奥运会和冬奥会作为集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国际性的综合体育赛事,成为检验及展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平台。然而,纵观当前国内竞技体育的实际发展境况,在竞技项目布局、优秀运动员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显著失衡性时空分布格局。对此,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研究尝试从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与揭示出我国各竞技项群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动力因素以及形成机制,这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发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与分布的地理学归因、革新区域间优秀运动员和项目发展的筛选与划分方法、优秀运动员的“跨界跨项选材”与“异地竞训”等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参赛的832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学归因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与中国人口分布特征高度吻合,并符合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在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中各项群优秀运动员呈现“两极分化”、“东密西疏”的显著性失衡分布势态;其中胡焕庸线右侧黑、辽、鲁、京、苏、沪、闽等沿海省、直辖市为高簇值集聚分布区域;线左侧的藏、宁、青、甘、新等省、自治区为低簇值分布区域。2.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时空分布恰似一把蓄势待发的“弓箭”,其中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城市群构成一把“弓”形;以新疆为起点,经甘肃、宁夏、陕西至上海;以西藏为起点,经四川、重庆至上海的连线构成西北内陆→东部沿海的“两支箭”;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呈现出“点状扩充、团状分布”的格局;各项群运动员多数集中在胡焕庸线右侧经济较发达、环境舒适、人口基数大的沿海城市群,其中东北、华东地区沿海城市分布集聚度明显高于西南、西北地区,整体空间分布自东向西人口数量跨幅较大,具体表现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梯度分布的显著差异性特征。3.空间因素是制约运动员成才、流动与分布的主导要素,具体包括空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基础要素、历史文化要素、人力资本要素,以及由体育产业、基建设施、个人职业发展等构成的社会环境要素。其中省域间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要素支配着竞技项目类型布局;而区域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储备量强弱程度,以及个人心理动机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流动及分布格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运动员分布规律呈正相关性,并随经济发展格局呈“T”字形特征,并将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及老东北工业经济区的城市作为辐射源的中心引擎,按照海拔的高低顺序实现“高密度城市群向邻近省市流动”或“低密度城市群向高密度省市靠拢”的双向互动的辐射性流动。4.我国优秀运动员时空分布特征的形成遵循了经济、社会、人口等学科领域中运用较广泛的“马太效应机制、梯度推移理论、中心辐射效应、非衡效应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运用其发展规律,有效阐释、厘清省域空间内各项群优秀运动员的成才、流动、分布与“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组构的地理学归因与互动逻理性关系。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各级地方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区位自然地理与社会环境的有力资源,在确定优势、潜优势和弱势项目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拔尖的优势项目、着重开展潜优势竞技项目和优秀体育人才的培育来权衡各区域内竞技体育的整体竞技实力,尽可能缩小各区域竞技体育人才的失衡性分布。2.建议尝试打破传统常规选材的认知观,充分利用区位互补优势,依托竞技项目结构属性和人才体格特征,健全“跨界跨项”选材、培育的指标系统与政策制定。3.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竞技体育训练经费、场地(馆)设施建设、教练员与运动员薪资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与金额比重;建立相邻地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并通过“点-线-面”的辐射效应和扩充模式,提升竞技实力和优秀运动员的培育、储备与输送。4.建议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后续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加强创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注重借鉴、引入和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宽与创新在竞技实力格局、竞技项目分布、运动员成才与流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思路,推进对体育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建构符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成才—流动—分布”的系统体系,改善各地区竞技实力与竞技人才的均衡性,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建议今后研究者选用大样本量的对象进行分析与论证,以此来提升更具翔实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实证数据的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竞技体育;GIS空间分析;胡焕庸线;地理学归因;时空分布;特征;机制

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分异”的概述

2.1.2 “胡焕庸线”的概述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人口地理学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育区域发展及战略的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育项目区域分布特征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育人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Arc-GIS技术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现况分析

4.1.1 优秀运动员数量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1.2 各类竞技体育项群人才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4.2.1 地域板块优秀人才的分布特征

4.2.2 格斗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3 身体接触性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4 隔网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5 同时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6 次第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3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动力因素分析

4.3.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4.3.2 区域经济水平因素

4.3.3 地域传统文化因素

4.3.4 人力资本贮备因素

4.3.5 其它社会环境因素

4.4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形成机制分析

4.4.1 “马太效应”机制

4.4.2 “梯度推移”理论

4.4.3 “中心辐射”效应

4.4.4 “非衡效应”模式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水环境化工企业论文提纲下一篇: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