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体育考试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整版体育考试(精选4篇)

完整版体育考试 篇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 退学处分。

3、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学校可以给予 开除学籍处分。

4、根据《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因故不能按时注册的学生,必须事前向所在学院办理请假手续,假满后须持有关证明销假并补办注册手续。未请假或请假逾期两 周以上未注册者,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

5、根据《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累计得到 次学业警告者应予退学。

6、根据《四川大学本科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分规定》的规定, 考场中传递试卷及答案信息,互打暗号、手势作弊,给予记过 处分。

7、根据《四川大学助学金申请评选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助学金是指来源于国家、学校划拨和社会赞助,专门用于资助 家庭及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用,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专项资金。

8、根据《四川大学助学金申请评选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助学金受助者无正当理由,参加学校和赞助方组织的集体活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停止 资助。

9、根据《四川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暂行条例》的规定,学生违章使用电器(包括电炉、电饭锅、水煮器、应急灯及其它未经批准使用的电热设备)或者私拉、乱接电源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 处分。

10、根据《四川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暂行条例》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违反学生团体管理规定,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成立团体、出版刊物,或以团体名义开展非法活动,以及其它违反社团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尚不足以进行违法追究的,视其情节给予严重警告直至留校察看 处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

1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3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4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5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6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7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9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2011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简述如何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

第一,面对现实,做到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

第二,认识到两岸纠纷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所以两岸问题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

第三,要放弃对抗斗争的思维,迈向与人为善、追求最大共识的思维。换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累积善意,多累积成就。

第四,双方考虑彼此关系时,少做无谓的政治符号的坚持,多做以人民的价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

第五,双方应当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

3、简述世界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动向。

一是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问题在国际议程中位置前移。

三是传统军备竞赛更趋激烈。

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

4、简述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

做好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5、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简述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二是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扩散,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较大通胀压力,也使发达国家由去年对通缩的担忧转为较强的通胀预期,加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到期,虽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有可能导致美元走强和资本回流美国等新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和日本大灾给国际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挥之不去。

三、论述题(35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

众所周知,不同性质的文化可以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前进。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因为相互之间有着历史、地域的差别,也会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强权”的例子。比如美国凭借着语言优势,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使其文化成为主流强势文化,并迅速向其他文化渗透。甚至有人曾宣称,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正在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一一逐出并取而代之。从美国文化向其他文化渗透并取代其他文化模式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增强我国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已经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与政治,以及经济是互相交融,不可分离的,并且如果想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就要加强文化的传播。

而文化之所以需要建设,是因为文化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在如今这个太过看重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文化发展的脚步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了。再加上文化本身有着独立的传承和延续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现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此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而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

最后,如果要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三是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形成一批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链。

完整版_教育学考试大纲 篇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补: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补: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历史的比较典型的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904年,我国颁布了

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

戌学制”,这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补: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补: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商)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典型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补:春秋时期,孔子私学规模最大,促进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1905年(光绪),废科举,办学堂。

补:印度教育,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希腊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补: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补: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法国,保罗、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把人培养撑贤人和君子。●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和谐教育主张。(以上是古希腊)

补: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自然发展规律、泛智思想、首次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学年制思想。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近代:●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代),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教育过程》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 2 可夫《教育与发展》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现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视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进程.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12月(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补: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华勒(美)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到的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小分,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 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补:

6、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7、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而后改造的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习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累计的过程。补: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能力的基础性因素;教育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现代化教育的定义: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建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变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人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有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 循序渐进(瑞士的皮亚杰)(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人心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去的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首先指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 4 得到补偿)→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补: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心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高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势力说,美国,格塞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收购换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到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补: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需求;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补: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补: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于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的回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治理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额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补: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教育监督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实施应避免的误区。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完成法定年限的教育权、学习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补: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3)个性素养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上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治理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书上没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

补: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组织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中国最早使用课程的是朱熹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4)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补: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A.美国,博比特,活动分析法,1918年出版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B.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应该考虑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优秀的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C.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卢梭、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布莱梅尔德、弗莱雷)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补:课程计划的构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制与学周安排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补: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补: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在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点(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补: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是课程资源。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3)CIPP评价模式

(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SCE评价模式(需要评价、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较为实用)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饿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第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 3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 9 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11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112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11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15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P116(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P11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12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P123—1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30—131(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131—132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 德 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P147(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 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第四节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 13 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完整版体育考试 篇3

1新党章确定的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什么人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4入党誓词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5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相比,不享有哪几项权利?

答: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答: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7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哪些权利?

答: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8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是否必须进行表决?

答: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

9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0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什么?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

答: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1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答: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13我党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请问是哪“三个有利于”?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14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答: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6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7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8为什么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党员的权利有哪些?

答:(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20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土。(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21在新时期,强调党的纪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1)纪律严明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2)纪律严明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保证。(3)纪律严明是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22如何理解端正人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答:(1)入党动机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要求入党的同志能否为创造入党条件产生正确的导向和内在动力,而且关系到要求入党的同志能否在入党以后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谋共产党员的本色。(2)正确的入党动机可以产生正确的入党行为,并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它;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则会驱使人们采用不正确的思贺和行为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端正入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实现哪些要求?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5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8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简答题入党积极分子如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答:第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二,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三,要自觉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四,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第五,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气节。每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必须对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并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32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什么?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33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答: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34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1)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基本原则。(2)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7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做到哪“四个服从”?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38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改革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9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答:(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四)修改党的章程;(五)选举中央委员会;(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40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4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三方面的领导?

答:政治,思想,组织。

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什么?

答: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

44十七大指出,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答: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5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答:第一,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第二,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第三,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第四,健全民主集中制的一基本制度;第五,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4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是什么? 答: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47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做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党员与非党员的重要界限。广大党员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战胜和客服各种困难,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艰难复杂的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48如何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答: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1、学习党章

2、遵守党章

3、贯彻党章

4、维护党章

49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答: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50党的十七大党章提出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坚持什么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整版体育考试 篇4

补充:这个据说是金融学院划的:简答

1、论述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论述:

1、论述苏联亡党亡国的综合原因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部署及其基本依据

【考试题型】

简答题(三选二)

论述题(具体有几道题老师未讲)

【考试题目】

1、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3、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取得成就?原因是什么?

4、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和基本依据,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5、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

【研究生院通知】

上一篇:车间主任职责及行为规范下一篇:家长对孩子作业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