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学设计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阳光教学设计之一

关于改进作业设计的看法和建议之一

摘要:认为改进学生作业是一个值得着力解决的问题。列举了几个在初等化学教学中曾经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基本概念介绍了一些看法,以丰富作业设计改革的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作业设计;物理变化;分散系;金属

继化学实验改革研讨之后,《化学教学》编辑部继而把改进学生作业问题的探讨提上了日程,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创议。由于作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又是存在着诸多差强人意的教学环节,因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虽然在广大教师中对此关注并不断进行研讨者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和研讨式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各自积累的丰富资料和有益经验,却因具有很高的分散性和局域性,难以实现更广范围的交流与共享。因此,有效地进行提炼和整合,是一个值得着力解决的问题。虽然在已颁布的中学化学(包括初中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均有所提及,但是内容和要求却不像对学科知识和技能内容的要求那样具体,这和作业本身的特点有关,难以求全责备,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因此给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留下了深入研讨、创造和实践的空间。通过这个研讨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更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进一步地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故而应当得到化学界及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关注。

就中学化学教育来说,课堂教学和课(内)外作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是二者的教育功能并不等同。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为主,由于受到课时和学生人数的限制,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作业的内容与预设要求虽然基本上也必须由课程标准、教材和任课教师设定,但是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特别是课外作业时),所需时间、思考方向、参考与问询的深度与广度等,均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和选择性都能够较好体现。如果允许学生在指定的学习或探索方向下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将得以提升。我们期望的所谓“举一反三”和通常说的“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将有可能成为现实。由此可见,作业的设计和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期在《化学教学》上连续发表了多篇理论性文章[1,2,3,4],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在研讨有关问题时的几个主要方向,起了很好的指导引领作用,值得认真阅读和思考。学习之余,我认为在研讨这个问题时,还有一个方面的工作值得兼顾,那就是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来研讨和认定中学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主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和改革,也能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个人的了解,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学科概念问题提出几个有关的看法和建议作为引玉之砖,希望经过老师的研讨和修正之后,能够为探讨作业设计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 化学物质物理变化的认识误区

什么是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聚集状态)的变化,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度思考,超越了化学学科,竟然成了一个模糊不定、众多争议的问题。以至于种种似是而非的习题进入了教材和教辅,甚至成为中考试题之一。它的后果是,使得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有如陷入概念迷宫之中!虽然物理变化本身并非最重要的化学概念,而且化学教材在对物质的物理性质下定义时,并没有把物体所处的时间、空间,人为改变后的形状、质量或数量列入物理性质之中,但是并不表示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界定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个值得澄清的学科概念。

化学是通过物质的性质以及在给定条件下性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识别物质的,而且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来进行的。所以,化学认为水的三态间的互相变化属于“纯粹的”物理变化,因为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没有改变。而木料做成桌子、玻璃盆子摔成碎片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化学学科的视角下,都不能视为化学物质的物理变化。

试想,如果木材做成桌子、玻璃盘子摔成碎片都属于物理变化,那么火车开动、伸腿弯腰也都是物理变化了。其实这些仅仅包含着人为地改变物体形状、大小、单个物体的质量以及空间位置的事例,因为没有改变所涉及物质基本微粒的组成和结构,亦即木料的材质、玻璃的成分和内部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它们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其实在人们对“红木”家具、纯“棉”织物、“不锈钢”炊具等等的叙述中,已经隐含着材质不因加工而改变的认识啊。

产生这种争议的原因在于脱离了化学,忘记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来认识、识别和鉴别物质的一门科学,当我们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难道要附加它存在的空间位置和数量的多少吗?我们会认为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取试样的数量或形状会对认识物质的性质产生影响吗?会认为微型实验、常规实验以及工业规模下的同一种化学物质,以及它们在同一种反应中的化学本质应该有所不同吗?

物理变化概念的超越化学,不利于初学者牢固地把握与化学密不可分的微粒观的建立。何况微粒观对于初学者来说,因为无法亲身感知原本就感到抽象难懂啊!

最近见到一则介绍氧单质颜色的报告,可以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不断地扩展人们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范围,并且有效地弥补了依靠自身感知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变化能力的不足。供老师们参考。

附:多彩的氧(该信息取自《Scientific American》2012年的一篇报道)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氧是无色的,也许听说过液氧呈浅蓝色,但是不一定知道或想到氧还可以呈现为粉红色、橙黄色、红色、黑色,甚至于金属态。在常压下,液氧经冷却转化为固态时,晶体呈蓝色。当增加或降低所施压强时,由于发生相变,固态氧的结构和颜色随之而变。固态氧的物相目前已知的有6种:

(1)α-相:浅蓝色,形成于1 atm低于23.8K时,单斜晶系。

(2)β-相:淡蓝至粉红色,形成于1 atm低于43.8K时,斜方晶系(于室温和高压下转变为氧4分子tetraoxygen,O4)。

(3)γ-相:淡蓝色,形成于1 atm低于54.36K时,立方晶系。

(4)δ-相:橙黄色,形成于室温和压强为9 GPa时。

(5)ε-相:暗红至黑色,形成于室温和压强高于10 GPa时。

(6)ζ-相:金属态,形成于压强大于96 GPa时。

(7)O4为过渡态;O8是稳定的,呈红色;氧的金属态具有超导性。

2 为什么溶液成为初等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有关溶液的知识点包括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浓度、一定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配料计算和配制,以及容量瓶和天平的使用等),并延伸到化学物质的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包括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温度曲线的应用等),溶解过程和结晶过程等一系列知识点和实验。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完整、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板块”。只有明确了这个知识板块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充分认识到有关溶液的知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组织好教学过程,而且其中有很多认知过程必须配合实验或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才能真正地完成。

就一般的化学反应而言,在选定反应物之后,常用以调控反应进程(包括速率和产物)的手段,不外乎压强、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由于催化剂需要通过繁复的筛选过程才能确定,并非唾手可得,而且目前还没有发现对于全部或大部分化学反应过程都有作用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不能归入初学者经常使用的调控手段之列。于是在初等化学中,由于仪器设备的原因,能够演示压强对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的体系寥寥无几,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实际的事例(如氨的合成)和化学平衡计算研习来体现压强的作用。只有温度和浓度才是中学化学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调控手段。依靠酒精灯或其他简单方法加热时,对温度的调控一般不要求精确,也不容易做到精确,唯有浓度,特别是溶液的浓度,才是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能够较为精确地对反应进程加以调控的因素。应当通过作业强化对浓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止于计算和换算。

其次,把体积庞大、容易因扩散而泄漏的气态反应物,和因接触面积小密度差别大、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力搅拌的固态反应物,用适当的溶剂把它们转化为溶液后,既具有流动性,又可以使反应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之中,而且在溶液内的任何一处发生的反应,都可以代表整个体系,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无关(这就是在做实验时,更应当关注的是反应物的大致比例,而不是所取试剂溶液的体积。实验讲义上建议的用量,除考虑到反应物的计量关系外,还要求初学者逐步养成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完成实验的习惯,做到物尽其用)。因为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是反应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参加的反应,所以只有溶液的浓度才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它们在发生反应时的有效浓度。以溶液状态进行反应时,反应体系的体积不是由所在容器决定,而是由溶液的体积决定的。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直在改变,但是每个瞬间的平均浓度将都有确定值。在研究反应的动态过程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意味着在所涉及的瞬间,浓度不仅可知,而且可以视为“不变量”。变量的减少,有助于减少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

由溶液浓度延伸出来的溶解过程的自发性和溶解度概念,是化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前者属于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水源组成和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必然结果,也是半导体掺杂、合金热处理等工艺的理论依据。表现为溶质溶解和通过扩散达到在溶剂内均匀分布自发性(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会把这个现象的本质理论化)。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固体溶质溶解的自发性现象和液体溶质在溶剂中的自动溶解、混合、扩散和均一化现象,这是溶液和气体分散系以外的其他分散系(如悬浊液、乳浊液、胶体溶液,包括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阴霾、雾霾、沙尘暴等)的基本区别。后者的形成,不仅往往要借助外力,而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放置过程中,它们的分散均匀程度会自动下降(例如沙尘暴可以成为某个地域的环境问题,却不会成为全球性的污染源)。通过溶液和其他分散系在形成过程和稳定性的比较,可以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和了解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区别。

在选定适当的溶剂后,物质的溶解过程虽然具有自发性,但是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并不相同,亦即存在着饱和现象[能够像水和乙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乙酸等这样无限混溶的体系在初等化学中不是很多,可暂不考虑],于是根据溶液达到饱和时溶剂和溶质的数量(体积或质量,或物质的量)比率关系,演化成为溶解度的概念,并进一步得出溶解度与体系温度间的依变关系。有趣的是,从温度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到,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从而使得这种差别可用于物质分离和提纯,并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从溶解度概念到结晶法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分离提纯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和认知发展途径的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思维训练,在初等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难得的学科载体之一。如果只关注溶液浓度换算、溶解度计算和容量瓶配制一定质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而不是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学生可以学到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却难以真正领会这个知识板块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学科内容和科学教育的内涵。应当承认,以往的作业设计和要求在这方面是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强化的。

3 关于分散系的识别问题

分散系在初等化学阶段,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但却是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因而也是一个便于设计学科作业的知识点。

在介绍关于分散系的基本知识时,如果注意到通过加强对溶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同时通过溶液和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来强化对溶液体系的认识,反而有利于对其他分散系的了解。如若不能做到这点,不能厘清它们以及它们和溶液体系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各类分散系便会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分散系很多,形式和种类丰富而且便于感知,当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后,能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周围有关的分散系,如有关气象、大气污染、污水净化到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悬浊液、胶体溶液等。包括墨水、胶水、泥浆以及膨化制品和食品等。通过对它们的制备、应用和存放条件等的分析和了解,将有助于获得科学技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体验。

从分散系形成时的自发性和非自发性来区分真溶液和其他分散系,属于化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选择或了解制备目标分散系工艺方案的基础。建议强化这方面的作业(包括实验、习题以及有针对性的讨论和探究)。溶液之外的其他各类分散系,基于它们的不稳定性(或介稳性),有关加速破坏或延缓其“稳定性”的方法和效率,都可以成为学生作业的内容。包括学习有关资料和动手进行探究等方面。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溶液(包括气溶胶在内)因分散质粒子对入射光的散射而产生的光学效应。是否出现光柱和光柱的颜色,取决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和分布。由于胶体分散系中胶粒产生的散射光频率恰好处于可见光的范围,当粒度分布范围较广时,多种频率并存的散射光最后合成为白光。如果能够使得胶体溶液中的胶粒粒度局限在某个较窄的范围内,散射光可以成为有色光,甚至散射出较纯的单色光。当溶液体系中的溶质分子具有类似于胶粒的粒径(例如聚合度适当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溶剂中形成的分子溶液,常见的如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也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测定高分子化合物平均分子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丁达尔效应不能作为分散系是否一定是胶体溶液的依据,就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饶有趣味的作业。

附: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的三位华人化学家发现,可以利用外磁场强度的变化,改变纳米Fe3O4(用聚丙烯酸修饰后带有负电荷)胶体溶液中胶粒的聚集状态,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5]。据认为有可能成为一种工艺和结构都非常简易的显示器件。丁达尔效应成为实现磁致变色体系的核心技术,不仅非常有趣,而且可能发展成为能耗和维护成本极低的一种新技术。图1为该研究小组提供的试验结果。

由这则科技信息,可以提高学生对分散系和胶体溶液的学习质量和兴趣,也可以为设计不同层次的化学作业提供事实依据和实验探究方案的参考。

(1)为什么Fe3O4胶粒的聚集状态可以用外磁场强度来调控?

(2)为什么这种体系必须是胶体体系?

(3)胶粒的聚集状态改变为什么能够改变体系在高亮度白光照射时所显示的颜色?

4 化学反应激烈程度和金属化学活泼性关系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初等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它之所以必不可少,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生物学,以及不太系统的天文学和自然地理学有所不同。化学以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这里所说的化学物质,不仅包括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化学物质,还包括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由化学家以现有物质为原料制造出来(或可能制造出来)的新物质,而且后者的数量和所能体现的功能可能远远超出前者。所以化学研究不仅着力于发现,还致力于创造,最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为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对于数量近于天文数字的化学物质,其组成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对总数百个左右化学元素性质的认识和反应性能的调控。化学元素之间的结合规律-化学键理论并不复杂,当化学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时,组成元素原子之间的空间排布对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化学结构理论,也不很复杂。化学键理论和化学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或预见化学物质间存在差异性的物理因素,但是至今尚无法对这种差异导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做出比较完备而且可靠的判断或推测。所以化学的学科研究工作中除去理论方法的研究外,无不依赖实验工作来完成,这是化学至今仍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原因,由于化学物质数量庞大,反应类型虽然屈指可数,但是反应过程及产物却对外界条件甚至反应物本身的状态(例如固体的分散程度、溶液的浓度等)十分敏感,甚至近乎无规律可循的情况。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化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是一门基于百十个化学元素而作为研究对象的化合物却可能达到1014量级[6](目前已知的化合物数仍在107的量级)的科学,因此从组成结构和性质间都存在差异的近乎天文数字的研究对象中,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客观规律是一项正在进行且远未完成的艰巨任务。众多的机会和严峻的挑战,意味着化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基础科学,也正是化学引人入胜之处。对于初学者而言,涉及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物质并不很多,可是很难做到像初等物理学那样依据为数不多的基本定律,就可以认识并探究大量相关的物理现象。这是初等化学教学中应当着重研究和力求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困惑,很多没有经过大量实验证实的、以偏概全或概念模糊的所谓“规律”,在正式教材中虽然罕见,但在坊间出版的教辅一类学习材料之中却屡见不鲜,甚至于自诩为“应试宝典”。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解决初等化学教学中的困惑,由于模糊了对化学学科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对于化学教学特别是后继课程的学习将会导致不必要的困扰。把“例外”作为某些“规律”失效时的借口和师生们此时感到尴尬的心态,只会留下事与愿违的遗憾。我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厘清学科概念和某些规律的理论或实验依据是关键的一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只要我们肯面对问题,有关的实例并不难找到。不要把金属活泼性和反应激烈程度理所当然地直接相关联,就是其中的一例。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等化学中是一个有趣、而且运用时比较容易得心应手的重要知识点。首先因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的数目远远超过非金属元素,除汞之外,它们的单质在通常条件下均呈固态,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其次因为它们的盐溶于水中后大都会发生电离,这时将以离子形式存在。用简单的试管实验,就可以通过A金属元素的单质是否能够对B金属元素的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A和B金属的氧化还原性(或曰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置换反应发生时,产物首先沉积在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表面上,底物表面和置换产物的形貌、颜色,甚至于变化过程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足以引起实验者极大的兴趣。由此扩展得出的包括十几个常见金属元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仅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读来更是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因而成为初中化学中最为师生喜爱的一个知识点。

在综合几个典型的金属置换反应的实验现象时,教学中把金属活动性和置换反应发生时的“激烈程度”相关联的做法很普遍,甚至认为二者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虽然实验中确实可以观察到金属钠和水作用时的“激烈”和锌、铁置换硫酸铜或硝酸银中的铜或银时的“平静和缓”,以及在和盐酸作用时,锌片上产生氢气的“激烈程度”可能高于铁等等。似乎上述的关联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但是从化学学科概念来看,尽管上述实验现象都是事实,仍然应当承认这种关联在基本概念上是不存在的,即反应激烈程度和金属化学活动性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会对后继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实验中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电化学完成了对氧化还原电势的理论构建和实验测量方法的规范化之后,得到了证实和完善。不仅对原有顺序作了必要的调整,而且使得一些无法通过简单置换反应进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金属元素找到了它们在序列中的“位置”。此外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确定金属离子浓度、温度和介质酸碱性对金属元素在序列中位置的影响。

氧化还原电势的差别,是推动电子发生定向转移的推动力,相当于初等化学中所说的“活动性”。但是反应速率(反应激烈程度)却是由单位时间内氧化剂从还原剂得到的电子数量决定的。亦即和固态反应物的表面状态(包括少量外来或内含杂质的种类及分布,产物形态等)有关,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例如(还原)铁粉不仅在酸中能够迅速溶解,甚至在空气中可以自燃,改用质量相同的铁片或铁屑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就观察不到类似的现象)。和电池放电情况相似,两极间的电流值的大小是由外电阻的高低决定的。并非电池两极电势差越大,电流值就一定越大。所以应当严格区分决定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电势差的热力学因素,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动力学因素。类似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由此可见,区分事物的起因和过程,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教育目标在此也得以体现。

如果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仅限于比较金属单质及其离子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以及对给定的置换反应是否能够实现做出判断,是不够的。它还可以用于无机制备方案的设计,例如利用金属置换反应制备氢气时,什么时候可以选择水作为氢源,什么时候可能要用盐酸或稀硫酸,以及哪些金属是无法实现这个反应的等,都和金属在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直接相关。其次,初中化学对金属单质的制备方法是分别进行的,如水溶液中实现的置换法(水法冶金工艺之一);用碳在高温下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方法(火法冶金工艺之一);以及在水溶液或非水溶液中通过电解制备金属的方法,前者如电解硫酸铜溶液制铜,后者如电解溶于冰晶石熔融液中的氧化铝制铝或电解熔融氯化钠制钠等(电冶金工艺),大致涵盖了制取金属的几类基本方法。如果把这些个例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联,不仅可以对零散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对这几种方法还原能力的强弱获得初步的认识。在遇到那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没有列入的金属元素时,由制备工艺可以推测它的活动性和表中哪些金属大致相近;反之,从某个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其单质的制备方法可以由邻近元素的制备方法获得启示。应当注意到,在上述制备方法中,电解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电解方法的氧化还原能力源于与化学物质无关的外加电势,它并非来自“天赐”,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价值在此体现得最为突出。由此可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应用,可以起到以纲举目张的作用。

5 AB合金的熔点不一定比A金属和B金属都低,钢比铸铁更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在初等化学课程标准中,合金是一个附属于金属概论中的知识点,要求很低,通常限于初步认识的水平。但是在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直接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纯金属制品很少,合金却占了主要的份额。所以这又是一个不可或少的知识点,而且经常出现于作业之中。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以金属为基添加其他非金属元素)通过合金化工艺(熔炼、机械合金化、烧结、气相沉积等等)形成的金属材料叫做合金。有些合金可能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如钢(钢是对含碳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0%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

确有很多种合金熔点低于组成金属单质,例如大家熟知的锡铅合金,但是这不是所有合金的通性。比较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多数合金熔点低于其组分中任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以偏概全的问题,值得注意。

由金属元素以及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如硼、碳和硅)形成的合金相,共有3种基本的形式,即:低共熔体(混合物)、固体溶液和金属间化合物。三者之中只有形成低共熔体的合金相,才具有熔点低于组成金属单质的特点(例如用于焊丝和熔断丝制造的锡铅合金)。当组成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相近,单质的晶格相近,组成元素的化学性质相近时,它们可以形成固体溶液形式的合金相。固体溶液形式的合金相,熔点介乎组成金属单质熔点之间(例如银铜合金、铋镉合金等),其数值因组成比率而改变。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相,熔点往往高于组成金属的单质(铜、锌组成的黄铜)。最突出的如具有高熔点、高硬度的过渡金属元素与碳、硼或硅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在材料科学中归于金属陶瓷类)。铁水急冷生成的白口铸铁的高硬度和脆性以及碳素钢的机械强度远高于纯铁,都和其中含有由Fe3C组成的渗碳体相有关。

合金材料中有的只包含上述3种物相中的一种,包含两种或三种合金相的金属材料则更为普遍,所以合金的性质虽然和组成中的金属元素有关,却主要决定于它们的相组成和相结构。虽然在叙述上和化学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和结构相似,二者却存在着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差别。也许二者在探究角度上有相通之处,但是视角与着眼点却相去很远。这是学习过初等化学甚至大学化学的学生,在学习材料科学时容易感到难以跨越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包括在作业中不应当对此有所要求,但是不能用简单的、以偏概全的结论来阐述合金的性质。作为教师,也许对与钢铁有关的铁碳相图有初步的了解是有益的。这样在讲述钢铁的冶炼、基本类别和性质时,比较容易做到恰如其分。

图2是一张经过适当简化的铁碳合金相图。

ABCD曲线上方为铁与碳形成的液相区,可以看成是碳在铁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通过E点的竖线是钢和铁的分界线(此时碳含量为2.11%)。BC曲线与JEC构成的相区是铁与碳形成的固体溶液相。当C含量为4.30%时,合金具有最低熔点(1148℃)冷凝时形成低共熔相,此时铁与碳各自形成自己的晶体,前者为相(体心立方晶格),后者为石墨,断口呈灰白色,即灰口铸铁。如果铁水急冷,上述结晶来不及完成,得到的是Fe(面心立方晶格)和碳形成的渗碳体(Fe3C)相。因为没有生成石墨相,所以材料断口呈银灰色,即白口铸铁。过S点竖线的钢水熔点约1480℃,冷却至727℃时,形成和渗碳体两相共存的共析组织。

相图内容极其丰富,难以尽述。但是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钢中不存在石墨相,所以在推测与比较钢和铁的电化学腐蚀时,不能用含碳量作为依据,误认为铸铁比钢更容易腐蚀。事实上铸铁比钢更耐腐蚀,合理的解释应当是Fe-Fe3C电对和Fe-C电对的差别所致。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找本金属学、炼铁炼钢学一类的教科书或科普小册子作为参考。材料的性质往往可以通过相组成和相结构来调制(形状记忆合金只是一个例子),这种情况不只限于金属材料,在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中都可以找到实例。有关思路和改变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改变组成和结构来实现的化学观点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立足于宏观(材料),另一个则立足于微观(原子分子)而已。学习科学和科学地学习有益于提高人的智慧,由此再次得到有力的证明。

参考文献:

[1]吴俊明.进一步研究和搞好练习设计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14,(2):3~6.

[2]吴俊明,吴敏.为什么要关注科学观念—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一[J].化学教学,2014,(4):3~6.

[3]吴俊明,吴敏.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二[J].化学教学,2014,(5):3~6.

[4]吴俊明,吴敏.元素概念的演变与化学元素观的教学—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三[J].化学教学,2014,(6):3~7.

[5] Philip Ball. What Chemists Want to Know [J]. Nature,2006:500~502.

[6] Jianping Ge,Yongxing,and Yadong Yin. Highly Tunable Superparamagnetic Colloidal Photonic Crystals [J]. Angew. Chem. Int. Ed. 2007,(46):7428~7431.

作者:宋心琦

第2篇: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写作教学策略之一

摘 要: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批改学生习作。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是写作教学的策略之一。主要阐述了学生互评互改的实施步骤和这种方法的好处。

关键词:互评互改;写作教学策略;激励机制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在写作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习作,批改是检验学生写作能力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批改一次学生习作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因为每一篇学生作文都要精批细改,写出评语。但不是每一次作文练习都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教师批改的结果就是费时费力后,没有达到应有的写作教学目的。那么,有没有既能提高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学生互评互改作文不失为这样一种策略。

一、学生互评作文的实施步骤

1.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

(1)教会学生抓住主题。一篇作文一定会有一个主题,告诉学生要抓住作文的主题。比如,某次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物》。凡是写人物了就紧扣主题、没跑题,凡是没写人物那就必然跑题了。(2)通过列提纲看作文写的层次。作文的作者写了几个层次,中心思想又是什么?(3)细数作文中用了多少描写方法。人物的描写、性格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等。按照这个标准去看作文,多种描写的运用就是好作文,很少运用到描写的就是一般作文。(4)教学生主要看有无病句、错别字等。

2.先从个别互评开始,再到整体全班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对学生的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要求很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个方法,笔者先挑选了10名语文功底扎实、作文写作较好的学生,去评判全班学生,笔者评判这10名学生的作文。由这10名学生向全班学生讲评批改作文的结果。待到一学期后,学生整体的写作及鉴赏能力提高后,把互评的范围扩大到全班,实行小组互评、同桌互评。

3.教师严把评价关

让学生互评互改,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绝非教师推卸责任,放任自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严格把关。对评价作文不太准确的学生,要与他一起共同探讨、帮他分析、教他如何评价。对评价太离谱的学生或者不负责任的乱评一气的学生,要多引导、多教育,可以先不让他们评议作文,鼓励他们多看其他学生是如何评议的,多读、多看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

评价非常准确的评语要当众宣读,并说出评价的学生。本人的作文既写得出色,评价别的学生作文又非常出色的学生要进行奖励,以鼓励其他的学生都认真评议。

二、学生互评作文的好处

1.学生写作文更加用心认真了,表现为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主题突出

因为评判自己作文的不再是老师,而是某个熟悉自己的同学。所以,学生渴望了解他人,也期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完成作文的效率高,不爱写作的学生都能写出一些东西来。人的天性中很大成分便是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同。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

2.作文整体水平提升了

以往学生写作文喜欢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因而文章枯燥无味。这次就比较重视课前老师的指导。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把充电器插在讲台上的插座中,不幸被班主任发现并没收,当他心跳如那奔跑的小兔时,他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脚步。故意使脚尖在地上摩擦,可能是为了缓解自己当时的紧张情绪。走到老师跟前,他惭愧地笑了笑,但又想要回充电器,只好伸出他那又粗又胖的右手,但老師并没有给他,反而问他期中考试能考多少名,这似乎在捉弄他,他此刻变得很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前十名。老师又追问考不到怎么办,这时,他有点忍耐不住尴尬的气氛,满脸涨得通红,冲老师灿烂地一笑。”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人物写活了。还有一个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课间,课代表有时要通知一些事情,他们总是说,快安静下来,但往往无济于事,有的只好写到黑板上。每到这时,钱晓阳(化名)便走到讲台,吸够了气,以至腮帮子都鼓了起来,然后停了一会儿,似乎在酝酿什么,接着他说道‘开始广播了,今天有一条重要新闻,如想知详情,请听我说’。以至好几次,任课教师还以为没下课,站到门外不进来。”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这个叫钱晓阳学生的机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

3.学生互评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分析、判断、概括和评议能力

学生自读作文,不少学生都能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读出情感。因为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心情特别激动,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的:“学写作,不仅要会写,还要懂得评。懂得评才能懂得如何取长补短,懂得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就是在互相评价、互相借鉴中得到提高的。我们要更多地记住别人的优点,以便使自己更加地成熟和完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多种策略,学生互评互改作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祝露.高中写作教学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2]曾芬.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想[J].文学教育,2014(05).

作者简介:席艳,1979年出生,女,陕西三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在陕西省旅游学校工作,中级语文讲师,主要讲授《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导游基础》。

编辑 王团兰

作者:席艳

第3篇:《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教材分析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高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中第二节第一框题的内容。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差异,决定了人们价值观的多样性,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教材第一节分析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从当前实际出发应坚持的价值观就是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思想上讲,就是应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2.说明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进一步提高比较辨别能力。

2.通过学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能主动遵循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及研究问题

重点: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代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难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研究问题:通过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理解,分析社会生活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的情况,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此也有所思考,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较浅,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价值观缺乏分辨能力,缺乏自我监督、约束和控制能力,容易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多媒体展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师:你到过华西村吗?这是一个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教育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在长达4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时间里,吴仁宝一直坚持“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高额奖金。在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他有许多朴实但又内含深刻道理的话语——

(多媒体展示)

“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师:可以说,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那么,吴仁宝的言行,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授: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师:我们说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不是说就没有别的价值观存在呢?事实上,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观。

1.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观(板书)

师:处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期,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某些问题的认识、理解不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

请问同学们,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呢?这些价值观的典型观点有哪些?

生:拜金主义价值观——如“金钱就是一切,一切为了金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享乐主义价值观——如“人生若朝露,行乐须及时”;“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对我有利,采取任何行动都是正确的”。

集体主义价值观——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心齐,泰山移”。

师:同学们对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观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请问哪些是错误的价值观,哪些又是正确的呢?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多媒体展示)

抗击非典的英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的照片及其感人事迹。

师: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叶欣从容应对,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微笑和安全留给患者和同事,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叶欣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从叶欣的事迹中,我们又能明白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叶欣坚持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那么,什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呢?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最后一段和第54页第一段。

学生阅读后思考:

①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几点?其共同点是什么?

②集体主义从哪些角度反映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师:作为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正确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看书第54页第三段,并归纳。

生:原始社会遵循朴素的集体主义原则,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则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推崇为社会准则,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成为全国人民遵循的行为准则或价值取向。

师:集体主义的发展过程说明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存在即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并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正确的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回顾,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师: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目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就必须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同时,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而各种矛盾的有效解决,就必须有赖于集体主义。

①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板书)

师:集体主义是怎样来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

学生明确: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离群的小雁

一个深秋的黄昏,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飞去。有只小雁觉得同大伙一起飞行太慢,于是它离开大伙独自飞行。天黑了,它饥渴交加,刚落地准备找点儿东西吃,忽然听见“叭”的一声,一个猎人向它射击,幸好子弹擦羽而过。它又立即起飞,勉强飞过了一座大山。它以为大山过后就是南方,哪知仍是关山重重,只好落下来休息。刚着地,一只老虎闯出树林,它又勉强飞到小溪旁,刚想喝口水消消干渴和疲劳,树林中突然蹿出一只狐狸,这下它吓瘫了身子。后悔不该离开群体,但为时已晚。

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生:小雁脱离了集体……

师: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离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做“离群的小雁”。

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两者之间也有矛盾,为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将家园让给动物

鄂西北神龙架已经有一千七百多户、五千多位村民自愿迁出保护区和林区各保护点,将家园让给不断增多的野生动植物。与此同时,国家投入近两亿元将神龙架建成华中最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吸纳移民就业。著名生态学家胡鸿兴发表评论说:“短短二十年间,神龙架农民对野生动物经历了猎杀、保护、退让三个阶段,可以说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

学生讨论其中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

②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板书)

师:联系生活实际,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辨析以下几种说法: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吗?

学生讨论后归纳: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B.坚持集体主义就应当放弃个人利益?

学生讨论后归纳: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的要求之一是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但并不否认个人利益。

C.谁追求个人利益,谁的人生就失去了价值。

学生讨论后归纳: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和生产目的都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尊重人的价值,并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这样,人们追求正当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无论什么情况下,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都是正当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三者利益是一致的,应当兼顾。但是,在客观条件不能同时兼顾三者时,它们之间又会出现矛盾,这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多媒体展示)

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其中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止。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竞争,闹成一团,不一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

师:为什么众多鸟儿最先能逃脱抓捕,最后却都被抓获?

生:是因为它们开始齐心协力而后来却各自为政……

师: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重要活动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③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板书)

(3)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略)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争鸣

有人说著名打假者王海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刁民”。王海自己说:“我的目的就是为了钱。”王海是否坚持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王海的行为?

教学反思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课程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角色,通过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1.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必须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如果单纯只讲授书本知识,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感受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价值观时,学生能联系社会上的各种表现加以分析、比较,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2.注重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围绕主题,产生各种观点的碰撞,在对观点的辨析中自我总结、归纳,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3.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本节课知识的讲授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学习后,能将集体主义化为内在的行动,成为自己基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学生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了解后,对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涉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问题时,仍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此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情景的展示以及小活动的设置,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仍显不足,同时,学生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情感价值方面的参与不够。

2.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让学生有不同的价值认识,那种“王海式”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做法仍受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因此,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仍是困难重重。

作者:詹月圆

第4篇: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于2005年发起组建,注册资本金45.6亿元人民币。公司股东实力强大,涉及行业广泛,股权结构合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拥有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专业子公司。 阳光保险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有效整合产、寿险等保险资源,不断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各种保障需求的新型保险产品,着力打造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杰出的风险管控能力和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稳定的服务。

五年来,阳光保险集团已累计承担社会风险近17万亿元,累计支付各类赔款近9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6.9万个,上缴税收超过26亿元,累计为2200万个客户提供保险保障。截至2010年6月,集团当年保费收入已达130亿元,总资产达到330亿元。

阳光财产保险,成立于2005年7月28日,是主要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8亿元人民币。阳光产险成立以来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连续刷新了国内新设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的历史纪录。2009年,阳光财产保险保费突破6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截至2010年6月,保费收入位列52家产险公司第六位。目前已有34家分公司开业,三四级分支机构近1000家,服务网络实现全国覆盖。

阳光人寿保险,成立于2007年12月17日,是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一

切人身险业务的全国性专业寿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6.5亿元人民币。2009年,阳光人寿保费突破40亿元,其中期交标准保费累计突破9亿元,再次缔造同期开业公司新单期交标准保费纪录。截至2010年6月,规模保费和期交保费同时跃居59家寿险公司第八位。目前已有20家分公司开业,三四级分支机构近300家。

公司成立以来,阳光保险积极担当社会责任、致力公益事业。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金融保险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2008年3月3日,阳光保险向中国铝业预付雨雪冰冻灾害国内单笔最大保险预付赔款6000万元;2008年5月14日,阳光保险集团向“4•28”胶济铁路遇难者赔付单笔最大保险赔款50万元。“5•12”汶川地震,捐款捐物超过300多万元;青海玉树“4•14”地震,阳光保险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此外,还先后开展了赞助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活动、与团中央合作的“全国青春建功新农村”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活动,陆续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捐建13所阳光保险博爱学校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公益活动。

由于经营管理的良好表现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阳光保险先后获得:百佳中华儒商、五十强人民信赖品牌、十强保险行业竞争力品牌、亚洲500最具价值品牌、亚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前三甲、中国公益50强、最佳企业文化奖、中国金融企业慈善榜保险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理赔最迅速保险公司、中国红十字勋章、金融行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公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董事长兼总裁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七大保

险集团之一,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于2005年发起组建,注册资本金45.6亿元人民币。公司股东实力强大,涉及行业广泛,股权结构合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拥有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专业子公司。

阳光保险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有效整合产、寿险等保险资源,不断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各种保障需求的新型保险产品,着力打造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杰出的风险管控能力和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探索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稳定的服务。

五年来,阳光保险集团已累计承担社会风险近17万亿元,累计支付各类赔款近90亿元,创造就业机会6.9万个,上缴税收超过26亿元,累计为2200万个客户提供保险保障。截至2010年6月,集团当年保费收入已达130亿元,总资产达到330亿元。

阳光财产保险,成立于2005年7月28日,是主要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8亿元人民币。阳光产险成立以来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连续刷新了国内新设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的历史纪录。2009年,阳光财产保险保费突破6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截至2010年6月,保费收入位列52家产险公司第六位。目前已有34家分公司开业,三四级分支机构近1000家,服务网络实现全国覆盖。

阳光人寿保险,成立于2007年12月17日,是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一切人身险业务的全国性专业寿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6.5亿元人民币。2009年,阳光人寿保费突破40亿元,其中期交标准保费累计突破9亿元,再次缔造同期开业公司新单期交标准保费纪录。截至2010年6月,规模保费和期交保费同时跃居59家寿险公司第八位。目前已有20家分公司开业,三四级分支机构近300家。

公司成立以来,阳光保险积极担当社会责任、致力公益事业。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金融保险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2008年3月3日,阳光保险向中国铝业预付雨雪冰冻灾害国内单笔最大保险预付赔款6000万元;2008年5月14日,阳光保险集团向“4•28”胶济铁路遇难者赔付单笔最大保险赔款50万元。“5•12”汶川地震,捐款捐物超过300多万元;青海玉树“4•14”地震,阳光保险集团向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此外,还先后开展了赞助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活动、与团中央合作的“全国青春建功新农村”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活动,陆续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捐建13所阳光保险博爱学校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公益活动。

由于经营管理的良好表现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阳光保险先后获得:百佳中华儒商、五十强人民信赖品牌、十强保险行业竞争力品牌、亚洲500最具价值品牌、亚洲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前三甲、中国公益50强、最佳企业文化奖、中国金融企业慈善榜保险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理赔最迅速保险公司、中国红十字勋章、金融行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公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功先生先后获得:中国金融人物、中国保险人物、中国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中国保险业十大人物、中国十大创业领袖、亚洲品牌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家、“新中国60年中国保险60人”、“新中国60年中国金融60人”、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阳光保险秉承“打造最具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的公司愿景,践行“共同成长”的使命和“诚信、关爱”、“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发扬“战胜自我”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成为世界级金融保险集团。先生先后获得:中国金融人物、中国保险人物、中国十大人民尊敬企业家、中国保险业十大人物、中国十大创业领袖、亚洲品牌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家、“新中国60年中国保险60人”、“新中国60年中国金融60人”、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阳光保险秉承“打造最具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的公司愿景,践行“共同成长”的使命和“诚信、关爱”、“创造

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发扬“战胜自我”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成为世界级金融保险集团。

第5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一:程序细节保障“阳光采购”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之一

程序细节保障“阳光采购”(人民时评)

傅达林

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参考资料

一项公正的制度需要无数个程序严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断档都可能造成漏洞。

商场、超市里4000元就能买到的电视机、空调,政府采购价竟要4500元,批量购买的政府采购为什么比零售更贵?媒体报道的怪现象值得反思。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中央预算单位2011年至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进行明确。通知强调,20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应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的透明化运作,既是我国“政府采购法”的重要精神,也合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原理。而以“通知”的方式强调公开招标的程序要求,本身或许就隐含了政府采购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良现象,需要我们从制度上作出全面“体检”。

以往,部门所需的办公设备由各单位自行采购,其中暴露出的索拿回扣、行贿受贿等问题,导致了后来的政府采购改革,希望以采购权的回收来减少采购权力变现的机会。但实践证明,采购权的集中如果不配以严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制约,如果不设计出细密到“无空子可钻”的防范体系,还是无法杜绝腐败。

要实现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作,首先必须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完善对权力运作的规范与监控。虽然我国2002年出台了“政府采购法”,但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规范衔接不畅等不足。比如,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刚性不够,加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往往受阻;比如,至今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今年1月曾公开征求意见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迟迟没有下文,法律的盲区很大程度上为一些“灰色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又比如,在工程领域的采购监管上,“招标投标法”规定监管部门是招标人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而“政府采购法”规定财政部门是监管部门,究竟工程采购应该由哪个部门监管,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除了从立法上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还应当追求更完善、更周全、更缜密。比如,我们以往强调在招投标环节引进专家等中立力量以增强公正性,却忽略了专家本身也需要监督。如何防止一些招投标专家变成“同流合污者”,就有待制度设计者更为细密的考量。再比如,现代政府采购应当改变单一行政监督的模式,让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采购的监督中来,如何为公民监督打开程序窗口,也需要作出精密妥当的设计。

总之,一项公正的制度需要无数个程序严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断档都可能造成漏洞。从采购需求信息的发布到采购方式的选择,从评标定标到履约验收环节,从供应商的认定到特聘专家的评审标准,诸如此类具体琐碎的程序环节,都需要在细节上“挖空心思”地推敲和设计,如此方能让“阳光采购”真正“阳光”。

第6篇:《跳水》教学设计之一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

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

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

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

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

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

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

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

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跳水》教学设计之一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ziyuan/0604/9644.asp

第7篇:百合花开教学设计之一

熊淑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环境的恶劣,世事的艰辛,以及误解、嘲讽等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遭遇,更应懂得顽强、坚韧、执着才能战胜风雨,迎来彩虹。

2、体会排比句,因果倒装句的作用,感悟百合花的形象。

3、写下自己度问候的感受。

4、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感悟到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阅读了林清玄的散文《百合花开》,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述了在偏僻遥远的山谷中,在数千尺高的断崖上长出了一株百合,她不顾野草、蜂蝶的鄙夷、嘲笑,努力地开花、结籽,使整个山谷变成百合谷的故事。)

二、师:你们喜欢文章中的这株百合吗?作家林清玄笔下这株百合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把能体现百合品质的那些词语、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板书“这是一株(

)的百合”](生自学)

三、汇报交流

师:每个同学从课文当中都读到了你所发现的百合的形象,那是不是作家林清玄心田上的那株百合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你读到的百合的形象,好吗?交流的时候先说课文中读到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再说一说你在哪里读到的,可以吗? (执著、坚韧、顽强、乐观、宽容、大度、谦虚、不张扬)等等。

(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师:你从这段话中读出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相信每个同学读这段话的感觉都不一样,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来读一读好吗?其他同学听一听

师:在我们读这一段话的时候要注意“我要开花”这四个字,要读得怎样?(坚决)学生读。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两位同学读的这一段写法上很有特点,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这是一组——

生:排比句。

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呢?(因果)和以前我们说的因句式有什么不同?(强调结果) 吧句子换一种说法。能调换吗?为什么?

师:排比句读起来就要层层递进,情感也是愈发浓烈,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这坚定的语言也是诗一样的语言,当我们把它用这样一种格式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简直是一首流淌着信念的清新的诗。读一读

师:课文当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百合花的形象?还有吗? “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生:这是一株一谦虚、不张扬、一心想为人造福的百合。每年春天百合都努力开花结籽,它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里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很好。你们看,一株百合,它的后代是满山遍野,无数人都赶来欣赏百合花。好,同学们,看看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词语,读读看,看这是一株(

)的百合。(用学生板书的词语集体口答填空。)

(二)、师:这株百合在作者眼中是近乎完美的,如果一个人有这些优点,有这些品质,也是近乎完美的,是什么力量使它近乎完美,是什么力量使它开出美丽的花朵,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呢。用你发现的眼光去文中寻找答案。注意百合在文中所说的话语。

它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对。这就是百合心里纯洁的念头。百合的心里始终都有一个纯洁的念头。当它刚刚诞生,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的时候,它心里有一个纯洁的念头。读

师:当它遭受野草的嘲笑,鄙夷的时候,它的心里还是只有一个念头,再读一次。 师:最终它以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当它在偏僻、遥远的山谷开出花朵的时候,它的心里还是只有一个念头,再读。

师:百合的这一生中,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念头始终都没有改变。这个念头就是它的一种信念。正因为它有了这么一个信念,相信自己,始终不渝,如灯塔指引方向。

(根据板书师生完成对话)信念是一种力量,因为有了信念,它才会(坚强、努力不止、自信„„)所以百合成为一株完美的百合。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百合花开的过程是让人感动又引人深思的,从百合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写下来吧。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敢于去追求、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一份信念,一份执著,就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

师:由百合想到了我们自己,太好了!正所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你坚定了目标朝前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师:言简意赅,哲理无穷。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这株百合能够盛开在每个人的心中。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难免有误解、有嘲讽、有讥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搜集有关励志的名言,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身边的实际写一写。

2.选读林清玄的散文。

第8篇:★aieiui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掌握标调规则。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掌握标调规则。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教学难点

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掌握标调规则。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教学用字母挂图或幻灯片

2。拼音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单韵母a、o、e、i、u、ü。指名说说单韵母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2.复习a、o、e、i、u、ü的四声。

二、导学新知

1.观察情境图,教学语境歌。

(1)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复韵母:ai、ei、ui。

(2)教学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éi、éi、é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2.学习复韵母ai。

(1)教师叙述:这两棵树一棵高,一棵怎么样?(矮。)把“矮”的第三声去掉怎么发音呢?(指名尝试发音)

(2)哪个韵母发ai这个音呢?教师贴上单韵母a的卡片,让学生认读;离a卡片远一点贴单韵母i的卡片,让学生认读。

教师叙述:单韵母的本事可大呢,单韵母有的可以自成音节,都能跟声母组成音节。还能自己单独作韵母,还可以组成新的韵母,叫复韵母。教师挪动i的卡片紧挨在卡片a的右边,就组成了复韵母ai。

(3)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声音响亮,中间气不断,逐渐向i滑动,一口气读成ai。

(4)学生练习发音。

(5)在语言环境中进行ai的四声练习。引导学生发现“高矮”的“矮”是复韵母ai的第三声。学生进行说话或组词练习,其中要有ai的音。

3.学习复韵母ei。

(1)教师叙述:图中拉羊的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韵母ei的发音。

(2)教师板书ei。

(3)教发音方法:与ai的发音方法相同,先发e,再滑向i。

(4)学生练发音。

4.学习复韵母ui

(1)教师叙述:小姑娘看见小羊啃树苗,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围篱笆。)“围”去掉声调谁会读?

(2)教学发音方法:先发u的音,接着发ei的音,中间气不断。

(3)学生练发音。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个韵母和以前学习的六个单韵母有什么不同?(它们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发音时口形要变化。)

三、教学标调规则

1.设置疑问。

(1)教师叙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单韵母可以戴上声调小帽子,复韵母也可以,谁来试试看。

(2)学生尝试标调。

(3)教师叙述:复韵母由两个单韵母组成,那么声调小帽子究竟给谁戴呢?

2.教学标调儿歌:看见a母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都有标在后。

3.学生上台分别给ai、ei、ui标上四声,并说说规则、念念儿歌。

4.学生练读al、ei、ui的四声。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ai、ei、ui。

2.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复韵母ai、ei、ui,学生练习标调。

2.学生认读ai、ei、ui的四声。

二、教学音节 1.出示:b p k h m w g h sh sai ei ui

2.学生分四人小组尝试练习,相互正音。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拼读音节。

三、教学音节词

1.出示图片,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相机出示音节词:bái cài、méi huā、shū guì。

3.学生练读。

4.看图讲故事,学习音节词。

(1)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

(2)依次出示wūɡuī、bái tù、pá、shuì,学生练读。(3)指名说说《龟兔赛跑》的故事。

四、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复韵母,会拼读了很多音节,还掌握了标调规则。课后,各小组到语文书中或学校图书室里找找带有这几个复韵母的字,学会它,看哪个小组学得最多,咱们比一比! ☆

让北二小语文电子教案教学设计

主备人教案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一年

设计人:裴昕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aieiui》

计划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掌握标调规则。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复韵母,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往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ai、ei、ui,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由与声母组成的音节,继续练习带调音节的拼读方法。

3、教育学生要勇敢顽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地读、想象、学会拼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读复韵母培养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掌握三个复韵母的发音。反复练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解决措施:反复读、练、想象、交流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题,激疑导入

1.观察情境图,教学语境歌。

(1)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复韵母:ai、ei、ui。

(2)教学语境歌: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éi、éi、é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看图,思考,说图意。

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éi、éi、éi,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读发音 2.学习复韵母ai。

(1)教师叙述:这两棵树一棵高,一棵怎么样?(矮。)把“矮”的第三声去掉怎么发音呢?(指名尝试发音)

(2)哪个韵母发ai这个音呢?教师贴上单韵母a的卡片,让学生认读;离a卡片远一点贴单韵母i的卡片,让学生认读。

教师叙述:单韵母的本事可大呢,单韵母有的可以自成音节,都能跟声母组成音节。还能自己单独作韵母,还可以组成新的韵母,叫复韵母。教师挪动i的卡片紧挨在卡片a的右边,就组成了复韵母ai。

(3)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声音响亮,中间气不断,逐渐向i滑动,一口气读成ai。

(4)学生练习发音。

(5)在语言环境中进行ai的四声练习。引导学生发现“高矮”的“矮”是复韵母ai的第三声。学生进行说话或组词练习,其中要有ai的音。

3.学习复韵母ei。

(1)教师叙述:图中拉羊的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韵母ei的发音。

(2)教师板书ei。

(3)教发音方法:与ai的发音方法相同,先发e,再滑向i。

(4)学生练发音。

4.学习复韵母ui

(1)教师叙述:小姑娘看见小羊啃树苗,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围篱笆。)“围”去掉声调谁会读?

(2)教学发音方法:先发u的音,接着发ei的音,中间气不断。

(3)学生练发音

教学标调规则

1.设置疑问。

(1)教师叙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单韵母可以戴上声调小帽子,复韵母也可以,谁来试试看。

(2)学生尝试标调。

(3)教师叙述:复韵母由两个单韵母组成,那么声调小帽子究竟给谁戴呢?

2.教学标调儿歌:看见a母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都有标在后。

3.学生上台分别给ai、ei、ui标上四声,并说说规则、念念儿歌。

4.学生练读al、ei、ui

学生看图照出发音规律

练习朗读语境歌

学生练习发音。

图中拉羊的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韵母ei的发音。

学生说出发音要领

先发u的音,接着发ei的音,中间气不断。

学生练发音。

学生尝试标调。

学生练读al、ei、ui的

标调练习

学生练读al、ei、ui

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观察图画自己找出发音规律

在学习发音的同时,使学生接受从小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学写声母

1.教师范写ai、ei、ui。

2.学生练习书写。

1、观察笔顺,书空。

2、在书上描红。

3、在四线三格里练写声母。

能在四线三格里书写四个字母。

综合学习活 动

1、练习背诵语境歌。

2、练读四个声母。

1、汇报

2、练写生字

8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

的要求

基础

能准确读由al、ei、ui与声母组成的音节。

发展

会正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

点难点

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读由al、ei、ui与声母组成的音节。

学法设计

练习法

游戏法

学习准备

字母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

复习检查

1.出示复韵母ai、ei、ui,学生练习标调。

2.学生认读ai、ei、ui的四声。

1.出示:b p k h m w g h sh sai ei ui

2.学生分四人小组尝试练习,相互正音。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拼读音节。

抢读字母

各小组到语文书中或学校图书室里找找带有这几个复韵母的字,学会它,看哪个小组学得最多,咱们比一比! 基本掌握了发音。

学习拼读

1、板书本课三个韵母与声母组成的音节。

2、范读,指导运用前面所学两拼法的要领。

3、用实物投影出示21页的图画指导学生说图意。

1、试读老师板书的音节

2、跟读拼音,反复练习。

3、看图,思考说图意,练习拼读带调的音节和有音节组成的词语。

拼读是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

基本掌握三拼的方法

综合学习活 动

1、

打乱顺序自由拼读。

2、

同桌互相纠正,小组学习拼读。

3、

排火车拼读。

板书

al、ei、ui

bái cài、méi huā、shū guì

wūɡuī、bái tù、pá、shuì

第9篇:《雪娃娃》教学设计之一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懂得雪被太阳晒了要融化的自然知识,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7个生字,掌握偏旁“雨字头、又字旁”,理解“门前、看着家、找”等词的意思。

3、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重点学会本7个生字,掌握偏旁“雨字头、又字旁”,流利地朗读文。

难点用拟人的写法的句字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看”,理解“看家”的意思。

教具准备投影片、磁带、生字卡片、作业本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时目标:

1、初读文,学习文第一句话。

2、学会生字“雪”,认识新偏旁雨字头。

(二)、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图上画着什么季节?你是怎么样知道的?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

指“雪人”问:这是什么?他的样子像个小孩子,所以文里叫他“雪娃娃”。

2、出示题板书:18雪娃娃

学习“雪”认识“雨字头”。读准雪的音。注意娃娃的的第2个娃要念轻声。

二、听录音读文,想一想文中的“我”是指谁?文主要写了什么?数一数有几句话?

三、自学文,要求边读边学生字。

方法:看拼音、读生字、读文、想想字的意思。

四、检查字词,学习生字。

1、读生字。

2、读带读字。

3、读多音字“看”an(看着家)看an(看见)

五、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想一想,什么时候才有雪娃娃?

3、下雪了,你们高兴吗?丁丁高兴吗?从哪里知道的?他为什么要高兴?

4、指导朗读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要用喜悦的语气来读,速度要快点。 、有感情的朗读。

6、句式训练:下雪啦。

六、巩固生字

七、指导书写

第二时

(一)、时目标:

1、学习文第2-4句,使学生懂得雪被太阳晒了要融化的道理。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看着家、找”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开小火车,练习“雪”口头组词。

2、练习后,读一读,连一连。

3、朗读第一句话。

二、学习文第2—3两句话

1、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读了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丁丁上学时会对娃娃怎么说?雪娃娃又怎么说?

4、指导朗读,第2句话要用天真的、高兴的语气来读。第3句要读出惊奇、着急的语气。 、试读。

三、学习文第4句话。

1、轻声读这句话,思考:娃娃到哪儿去啦?

2、讨论:雪娃娃到哪儿去啦?雪娃娃真的让太阳公公抱走了吗?看图,说说太阳照射下雪会怎么样?(知道雪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融化的道理。)

3、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得特别好? 用“”划出来,说一说,为什么“抱”用得好?

4、指导朗读。用神秘而喜悦的语气读文第4句。

四、模仿录音读全文。

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小结本节,指导书写。

2、读生字,词语。

3、启发学生记字形。书写指导。

第三时

(一)、时目标:

1、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后练习题我()太()回()找()大()同()

二、朗读文并背诵文。

1、听录音感受。

2、自由练习读文。

3、同桌对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文。

、指导背诵

三、指导堂练习◆[XX年3月9日]

上一篇: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试卷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