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关注焦点和热门话题。高校的安全稳定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应该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在开展工作前需要重点关注之事项。本文笔者就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凸显,高校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现象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目前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带来重大冲击。因此,做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使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都面临着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如果不提前预防或者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和溺水事故等情况在逐年上升。这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当前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对象是大一新生,对大二以上高年级的安全教育存在漏洞,在时间安排上主要是在一入学的前两周进行,其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往往通过找学工部相关负责人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安全教育。学生会通过展板、广播、条幅等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宣讲,除此之处主要靠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感觉缺乏吸引力,其实践性和互动性在安全教育中体现不出来,这就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安全教育认识不足,从内心深处也就没有安全意识,为以后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从目前的高校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看出,这样陈旧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缺乏社会经验,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家庭的保护下娇生惯养,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各种安全问题缺乏警惕。目前,大学校园中各种诈骗、偷盗等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引诱,有的还存有侥幸心理,进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辨识危险的能力和防范措施,很难自觉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遇到问题后往往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

2.安全教育实效性不足

目前的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开会、发放安全手册等常规的安全教育形式。学生们很难在其中获得有益的安全知识。单一的讲座和乏味的说教不能唤起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安全教育活动实施后没有及时跟进调查反馈,无法知道学生在接受安全教育之后是否在意识和知识层面对大学生安全问题有新的提升。

3.高校安全管理体制落后。

综合治理委员会或者安委会是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基本组织机构。从目前校园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委员会制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责任不清、权力不明、分工不均。委员会中各个执行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没形成合力,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4.校园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各种社会矛盾波及校园。随着高校招生形式多样化,高校的管理方式也随之社会化,生源也日渐多元化。再加上校园四周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众多,流动人员复杂,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严峻,造成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高校只有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四、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学生安全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针对目前高校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措施,有利于学校安全稳定,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

1.创新安全责任意识教育理念

创新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理念是改善院校教育存在死角的第一步,也是推进院校学生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举措。院校领导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对理念创新的重视,在排设课程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在心理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比重。不过,每个院校情况会略有差别,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现状来创新安全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安全责任教育转到现代的安全教育上来,征集各方意见,力求做到不留死角,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意识。

2.建立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好安全应急和预警体系,防患于未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落实到每个人,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抓好学生个人、宿舍、班级、课堂、网络教育、学生骨干培养、女生工作等“七个环节”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各级各类安全事故预案,实时掌握不在校、学业困难、身体疾病、心理困扰等学生的情况,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做到快速知道、快速上报、快速处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中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适时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四是建立一支由学生干部骨干组成的安全信息员队伍,实施安全问题零汇报制度,定期对其进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常见心理问题辨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五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时刻抓安全、事事重安全,还要有重点的进行,在新生入学、学生毕业、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特殊敏感时期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构建全程化的安全教育体系。

3.构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对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予以加强,并建设好相关队伍是必须的事情。各大高校需要以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作为执行指导,将学生的安全稳定队伍配齐配强。同时还要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予以强化,并建力一些相关的机构,比如说高校学生安全管理能力、安全队伍培训机制等等。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学校教务和学工部门等部门需要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开设安全稳定教育课程,以便让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相关人员还应当定期为处在安稳状态的工作人员组织一些“素质提升工程”和“大练兵”活动,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培训班或远程教育、学术交流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一些治安、交通、消防和应急管理方面的演练,以便提升安稳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发生了多起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校安全事件,造成了较恶劣的社会影响,在各类新媒体、自媒体的放大下,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压力。高校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加强辅导员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心理辅导等方面培训,积极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管理系统”,由辅导员作为基层录入员,定期跟踪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在系统中更新相关信息,高校其他部门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基于新型云平台,针对性解决学生心理方面问题。

5.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保证大学生安全

高校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家庭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鼓励高校辅导员群体与问题学生家长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建立学生安全管理档案,保存与家长谈话交流记录,持续跟踪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检查施行措施的有效性。同时,高校应推广成功的管理经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条线教师的相关培训,辅助以心理辅导,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做好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只有形成时时抓安全、人人重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把学生安全工作做实做细,也才能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2010

[2]耿华、公铭、刘瑶青.生安全意识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

[3]谢文平.关于建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预警机制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

作者:彭伊凡

第2篇: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外出顶岗实习或学习,带来高校对这部分外出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的困难。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高校对学生流动党员的“家底”难掌握、长期脱离党组织、学生党员在流动中流失、组织生活无保障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高校党组织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强化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理念;二是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报告制度;四是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关键词: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顶岗实习、交换生等培养方式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常态,从高校到高校,从高校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大学生因外出学习或实习而发生的流动现象频繁,流动学生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学生党员。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各地各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但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离校易离党、流动频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如何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已是当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性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主要表现在:(1)高校的学籍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党员一般在高年级发展,在这期间正是外出实习或交流学习的高峰期,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普遍存在流动频繁、区域分散等特点,不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甚至打乱了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2)社会党组织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将大学生流动党员纳入到流动党员群体进行统一管理,存在高校唱“独角戏”、“单头热”的现象;(3)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没有可循可依的现行做法;(4)大学生流动党员一般是刚加入组织的党员群体,党员身份意识、组织意识薄弱,主动性欠缺,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

二、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社会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流动党员的共性问题研究多,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研究少。在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中,针对校内师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多,对流动党员的研究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流动学生党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反映出造成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难的原因复杂,不愿触及深处。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文献查阅等形式,了解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高校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家底”难掌握。高校学生党员普遍是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往往是流动最频繁的群体,学生党员分散、频繁换岗等因素,导致高校对学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建设、学习生活状况、组织生活参与情况、党员先锋模范发挥等方面难以全面掌握,导致“家底”掌握不全面的问题。(2)存在学生党员离校后长期脱离党组织的现象。高校党组织没有及时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去向,学生党员如不主动报告实习或者学习情况,在学习或实习中,学生不愿亮出党员身份,主动与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学生党员长期脱离组织。(3)学生党员在流动中频流失。高校一般在流出学生党员首次离校时对其予以登记,但在后续的频繁换岗中,学生党员与学校党组织的联系逐渐中断,导致中途管理流失,组织的流失极易导致学生党员组织意识的涣散。(4)流动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无保障。学生离校后,没有了学校制度的约束和党组织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生活的意识差,加之流入地党组织没有将其纳入流动党员的管理范围,导致学生党员无组织生活可过。(5)高校党组织难以对流动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对学生党员实施有效考核是以对学生在校外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全面了解为基础的,没有对学生党员在流动期的表现全面了解,就难以科学有效地实施考核。

(二)造成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全面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育管理部门党组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甚至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校校间、校企间和校社间的流动成为了常态,大学生党员流动性加大,但针对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新问题的解决措施缺失,缺少人手难以推进工作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党组织没有因新问题的出现而调整党建工作思路,鉴于这些问题,高校党组织自然难以全面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家底”。(2)学生党员党龄短、党性不强,极易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弱化组织意识和自己的党员身份意识。大部分流动学生党员为刚入党的新党员,甚至是预备党员,其在校期间各项表现优秀,有组织的引导和约束,能积极参与各类党内活动、党课教育学习,并在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离开学校以后,没有了组织的引导和约束,受各类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党性和组织观念极易受到冲击,最后导致学生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在流动中流失和组织生活难以保证的现象。(3)高校党组织在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呈现“一头热”、唱“独角戏”的问题突出。针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共识,但高校作为流动学生党员的流出地,对于流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鞭长莫及”,高校也没有权利要求流入地党组织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来,即使党和政府多次通过文件要求流入地加大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但由于流入地党组织建设的差异、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认识差异和其他客观问题,各地对流入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一,存在被动管理的情况。学生流动党员与其他社会流动党员性质上的差异,往往难以纳入政府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范围,最后成了高校的“独角戏”。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问题既有来自流出高校党组织的管理意识和学生党员的自觉行为问题,也有流入地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和多方协同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问题。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外出学习、实习的学生党员,学校党组织要在其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外出期间及时向其通报党内重要情况,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2015年,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和教育工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要求按照明确责任主体、分类管理服务、多方协同配合的要求,做好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工作,把每名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之中,其中的流动党员也包括了学生流动党员。各高校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高校党组织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需强化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理念

客观上,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已存在,并且规模在进一步扩大,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在理念和观念上达成一致,将流动学生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重心。(1)要建立“学生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的理念,要树立“学生离校不能离党、流动不能流失”的工作理念。(2)各级党组织要分工合作,逐级建立机制,学校党委起到统筹作用,破解各院系单打独斗、资源局限的问题,建立机制,如校地合作共管机制、流动学生党员跟踪机制等,掌握全校流动学生党员的“家底”,二级院(系)党组织和学生党组织是与学生党员关系最密切的组织部门,要在学生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3)要转变管理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党组织实行的是层级管理模式,是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管理对象的执行力,随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树立新的理念,寓管理教育于服务中,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层级管理为层级与扁平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一理念与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一致。

(二)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学生流动党员工作成效

(1)高校党组织要主动对接地方流动党员管理的政策。近20年来,针对流动党员问题,党和国家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问题,各地也不断探索,逐渐建立进城务工流动党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等管理模式,高校党组织要主动对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主动联系地方党组织,取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2)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和服务平台,高校党组织要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扁平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利于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实现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和党员服务,并通过网络教育创新、网络组织生活创新、网络服务互动等方式实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无时域覆盖。

(三)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流动去向,有效保证学生党员“流动不会流失”

学生流动党员主要身份是在校学生,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主动性较好,学校党组织,尤其是院系党组织,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流动报告制度。流动报告制度包括两个向度:(1)向学校相关工作组织或人员报告,便于学校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2)向流入地党组织(一般为所在企事业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或地方流动党员服务组织)报告,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告不仅有利于取得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也是学生党员主动亮明身份,有利于提高党员身份意识。在学生外出学习或实习前,通过集中会议强调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学生有无对自己的流动情况和变化情况作主动报告纳入学生党员的考核范围。建立学生党员流动报告制度,可以全面掌握学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

(四)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流动学生党员工作成效

学生党员流动原由不一,既有确定流入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有序流动,也有不确定流入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无序流动。针对有序流动的管理:(1)当学生党员具有一定规模的流入地党组织(一般3个以上),高校党组织应主动对接,通过与所在企业党组织(如没有企业党组织的,可以是企业所在社区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共建共管机制、校地学生流动党员共管协商机制等,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站或服务站等,强化校地党建合作。(2)邀请企业的党员技术(管理)骨干、社区的热心党员,尤其是区域有影响力的党员人士担任学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人,扩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受教育面。(3)学生党员人数少而分散的,可以依托更高一级地方流动党员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管理。

针对学生党员“无序流动”的问题,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报告制度和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1)通过流动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党员去向,并利用报告时机进行及时教育和重要文件的传达。(2)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应以网格化模式管理,提高管理对象的覆盖面,实施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尤其是通过网络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党员动向和需求,及时为学生党员提供服务,保障流动学生党员的权益。(3)建立网上党校,收集和建设网络党员学习课程、文件政策、微视频等,对接权威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党员提供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利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2-46.

[2] 胡纵宇,黄丽亚.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责任编辑:程勇)

作者:杨伟超 冯晓岚

第3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围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努力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使学生党员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本文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253xs404

1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考察培养期过短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4年。发展学生党员分培养期间和考察期间,培养期间主要看他们在校的思想意识、模范表率作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发展期间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成熟程度和思想稳定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培养、考察一个党员对象本应需要较长时间,因为时间太短,而发展对象较多,基层党支部在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确定培养对象时难以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结果产生由于把关不严而导致个别素质不高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的问题。

1.2 日常党务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个别学生党员担任。随着近几年学生人数的不断扩招,辅导员既要忙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又要承担来自各个方面的学生工作,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党员再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党员承担党务工作,他们理论功底尚浅,缺乏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缺乏党员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力度,制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1.3 少数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明确

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申请入党带有盲从心理,还有个别人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目的明显。如:只注重个人利益;工作上怕苦怕累、患得患失;不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以为是;不勤奋学习,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等。

1.4 入党后的继续跟踪教育相对薄弱

学生入党后容易出现自我放松倾向,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缺乏党员意识,自觉性和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基层党支部工作繁忙,人手不足,各支部往往只顾发展新党员,对党员的继续教育与考察相对薄弱,存在“前紧后松”现象,从而也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5 学生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当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党支部能够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个别学生党支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个别党支部不能适应高校的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工作上缺乏创新意识;支部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新意,难以对党员形成很好的吸引力;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进取心不强,素质不够高,学习意识不够强,模范带头作用不突出,没有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

2 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措施

2.1 注重培养,从源头上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首先,入党积极分子在我党的队伍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奠定好基础,每年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专题讨论和专题指导。其次,对于预备期的学生党员,高校要统一组织预备党员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注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分别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

2.2 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使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加强党性认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干部的重点培养,使学生党员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党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进一步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2.3 注重对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教育,加强党性修养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先进分子,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有利于毕业生党员树立理想信念,强化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也有利于在毕业生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可通过组织毕业生党员温习党章和入党誓词,再次使毕业生党员们明确应尽的义务。其次,每年可根据校党委对毕业生党员的档案转寄要求,教育大家要增强组织观念,按时转移组织关系。最后,围绕毕业生离校的主题,可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加强毕业生党员党性修养的主题活动。

2.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

随着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分量不断加重,网络阵地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高校校园网主页可开设主题党务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也可开辟学生较关注的新媒体渠道,如开设党支部微博、微信讨论平台、QQ群学习小组等,方便广大学生党员交流学习心得、沟通党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5 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党员班主任”结对帮扶工作体系

“党员班主任”结对帮扶工作体系是将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探索出的一项实效性较强的举措。通过开展此类的帮扶工作,不仅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对党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而且能让普通学生群体感受到党支部的温暖和关注,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对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司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1)

2 梁彦安,林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4(01)

(责任编辑 陶明莉)

作者:刘慧颖

第4篇:如何管理教育“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2010,(3)。

[2]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闵光太。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题目:如何管理教育“问题学生”

一、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在哪一所院校都存在,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却各不相同。本文中所讲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中品德行为有偏常现象,存在厌学情绪,经常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中职校问题学生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的扣我:2863623720例如,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破坏了其对人对事原有的美好印象,变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从而玩世不恭,或者消极处事;有的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或者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希望申请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另一方面又怕被同学瞧不起,反而因过于自卑而变得虚荣不诚实;有的学生则因家庭富裕,从而在性格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固执、相容性差、过分依赖父母等消极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2、社会生活中负面现象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也不断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目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我国文化和教育领域已不容忽视,诸如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黄色文化污染、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腐败现象严重以及社会治安和就业形势严峻等等问题,都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3、特殊年龄阶段和招生政策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平 均年龄在16-18周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青少年过渡期,正在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都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比如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学生的诱变因素。另外,由于在现行的生源分配制度上,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才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的招生不受年龄、分数的限制。所以,生源质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较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管理很复杂,但是对其教育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要抓住他们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认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正确观念,不放弃、不抛弃。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在转化过程中,问题学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登录期刊之家查询,或扣扣在线咨询。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问题学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

第5篇: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

甘肃省成县东街小学刘芳

张凯,男10岁,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尤其喜欢看书,不论是啥书他都看。因此他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常令人叫绝。但他胆子大,脾气大,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经常向校长和老师提一些问题和这样、那样的建议。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常令老师头疼。有时做啥事都很积极,有时又很不认真,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但学习成绩很好。是个全校出了名的怪学生。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不错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在日记里他记下了自己如何让小表妹把风油精弄到眼里从而疼得又哭又喊的惨景,他觉得这是他最得意的时候。为此,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他像一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伤害别人,保护自己。

[归因分析]

造成张凯“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张凯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的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很民主化的家长,首先对孩子过于溺爱,从小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家中以孩子为中心, 1

凡事都依着孩子,和孩子的交谈一直是商量、讨论,从不武断。所以张凯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肆意指责对方,并且大发脾气,既就是对老师,他也是如此。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干预策略]

多管齐下,以诚感化。对张凯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怎样才能使孩子遵守纪律,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随心所欲,而不考虑别人。于是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在家给孩子立一定的规矩,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对家长应有怎样的态度,对孩子不能过于迁就。家长表现很积极,极力配合。

耐心激励 换位认知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则要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我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扬,见他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在班上读一读。但看到他有问题时,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张凯很乐意当小干部,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我有意让他当数学组长,负责组的学习、纪律、卫生,他表现很积极,能按时收发作业,对本组学生的错误违纪能及时发现。上早操时,他站在队伍中经常捣乱,我就让他站在队伍外当监督员,张凯的才能得到了施展,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

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收获与启示]

现在张凯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上学期考了个全班第一。本学期他与同学只打过一次架,事后他主动承认错误,自我检讨,还写了近千字的反思,挺感人的。平时张凯还能主动与我讲心理话。

面对张凯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首先,究竟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我觉得,我们必须要作一些思考,以确定“问题学生”的性质,然后确定处理办法。这也是必然要求。思考至少要包括:①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个别现象还是环境必然?(如果“问题”是环境必然,就不是说服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上网的问题。连老师都在上网,怎能阻止学生上网?我们要做的是从网络道德这个角度给学生以教育影响。绝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学生喜欢上网就断定他是一个问题学生)②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偶然因素还是性格必然?(如果“问题”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只要找到具体原因,抓住教育契机,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引导)③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性格使然还是品质原因?(如果“问题”是性格使然,我也不建议将这类学生划入“问题学生”的行列。因为性格的缺陷往往使人自卑,如果再将他划入“问题学生”来看,势必更加影响他的情绪,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将这三方面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着手进行教育管理。换言之,在教育管理问题学生之前,老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

其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始终要保持一颗坦诚的心。要明确教育管理问题学生的目的不是惩罚、更不是将问题学生赶出班级或者学

校。对问题学生,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治病救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能千方百计接近学生,走近他们,从而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而且,我们坚信,学生是善良的,他可能犯错误、可能不听话、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作为一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他有着一颗向善之心和感恩之心,这也为我们成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教育的最高技巧是爱。有人说,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变玉。对教育而言,“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教育管理问题学生的第一步。在“爱”的关照下,我们可以适当辅以其他的教育技巧、教育手段。比如,找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表扬;比如,适当给他们宽容,让他们有自省的空间;比如,与他周围同学、和他关系比较近的亲朋联系,大家一起做工作等等。

最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有学生“问题”反复的思想准备。既然是“问题学生”,那么,他身上的问题肯定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会是一天两天几能解决的。老师要有学生“问题”反复的心理准备。在“问题”反复时,老师不能急躁、不能一味指责。要告诉学生他的进步,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拉长反复的时间,以至彻底解决“问题”。这里,除了需要耐心,同样也需要老师的爱心。

俗话说,千个师傅万个法,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恰当的方法,问题学生是能够教好的。

第6篇: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是永恒的话题。

做班主任工作应该有以下几个成熟的想法:

第一,问题学生并非无药可救,因为每一个学生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们要找准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感知你的存在和对他的关心,并适时地与他沟通。

第二,我们要去理解学生产生一些行为的原因,深入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应该说,现在学生的表现是他过去多年积累的结果。凡事都有前因才有后果,有时我们单独去看一个学生的表现,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正常的学生怎么会那样呢?但是,如果把他放到一个他所处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去看,从他成长的历程去看,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那样,一切都可以得到解释了,我们也就理解了学生。只有找到了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一个是在爱中建立规则,用规则约束他,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规则的处罚的。像你对她不交作业的处理,就是这种方法。第二,用人文关怀去感化她。如果没有第二种做法,光是冷冰冰的规则,也就不成其为教育。没有规则是绝对不行的,而没有了人文关怀,教育还有什么魅力?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在强调规则意识的同时,要用精神力量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做人的底线。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规则是不存在的,只有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才会很难过,他们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和他作对,追根溯源,其实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在班级展开教育活动,一定要反复强调利益一致性原则,即学生和老师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老师不是生来就是整学生的,而是来帮助学生的。学生的行为得到矫正,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本人,当然,整个集体和老师也将是受益者。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损害了老师的利益(尽管客观上老师也受到了损害),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自己;学生取得成绩,受益者也是学生自己。我们要始终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到。处理学生问题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而不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权威。从你的谈话、行为中,学生应该能明白地看出来你的动机。

同样,和家长的沟通也是这个利益一致的原则。让家长了解并信任你,确信你不会为了自己的业绩伤害到他的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帮助他的孩子。这种信任一经取得,你对学生的教育就放开了手脚。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利益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老师夹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学生夹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不信任,勾心斗角,那还谈什么教育。三方的沟通顺畅了,你也就省心了。如果你觉得学生不信任你和家长的交流,你可以下次约家长谈话时,把学生也带上,把你要说的话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以免信息传达有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毫无办法,他们教育不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指望你的教育。所以,你不要对这样的家长教育抱有太大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呢?因为家长有知情权。你必须把对问题学生的处理、进展、变化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知道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的责任是告知。我们过去在处分一些学生的时候,家长会来和学校纠缠,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孩子平时在学校表现怎样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现在忽然说要处分他,我们无法接受。可见及时告知信息的重要性。告知的义务同样存在于和学生的沟通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把将要告知家长的内容先告诉他,不要给他造成你会当面不说背后向家长告状的感觉。对他违纪的情况需要及时确认,让他在过失单上签字,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也为将来进一步处理积累资料。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特别会赖,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做好记录、确认工作,但是记录又不仅限于错误,有了成绩和进步也要及时记录,允许学生发挥特长、将功补过。我经常对问题学生说:“你看你为集体带来了多少麻烦。一个人不能总成为别人的负担啊,要为集体做一点好事,做一点贡献,要救赎自己,这样,你在遇到麻烦时,大家也愿意帮助你。如果做一个大家都讨厌的人,除了捣乱破坏,不做一点善事,你不觉得太失败了吗?”我为什么说让你在她的作业本上写批语,这就是及时鼓励她:有进步、你不错了。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如果你认为交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鼓励,那就错了。对于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人来说,现在她能交作业了,不是进步是什么?

学生因为犯错误收到相应的处罚,是十分必要的。处分容易,处分后的善后才是关键。不能处理过就算了,应该让这次处理始终成为他纠正行为偏差的标尺。我的意思不是说总要拿学生的错误说事,而是在处理之后要给他各种机会去改正错误消除影响。处分,创设了一个情境,也创设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用积极的表现撤销处分,缩短撤销处分的时间。当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这个上面去的时候,他自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必须为他制定一个整改的计划,定期地谈话,定期地写思想汇报,定期地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的得失,定期地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总之,用各种办法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保持下去,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学生是很容易遗忘的,处分当时很痛心,过后很快就忘,行为照样不改。这就失去了处分的意义。

最后,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情感的投入是最重要的,因为规则不讲人情,必须严格执行,那怎么让学生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则?情感啊!规则是一视同仁的,是大家的,只有情感才是属于私人的,属于自己的,也是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引导自己不走弯路的。情感的投入要不计回报,因为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加大情感的投入。对学生给你的伤害一笑了之,但是对他们取得的进步不要忽视,这就开始了你的成功之路,

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一定有他的原因和背景,所以也就需要用不同一般的教育方法:刚柔并济,规则约束、情感感化,缺一不可。

面对学生迟到该如何处理?

“迟到”是校园里最常见的事情,也是学生最常见的违纪现象。对此,有的老师采取严厉诃斥、体罚、罚款等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结果不仅没有纠正学生迟到的毛病,反而使“迟到”愈演愈烈。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迟到现象呢? 有的教师对迟到的学生常采取罚站、不让进教室、教训一顿再让进教室,或者用罚劳动、罚款等方式来进行制裁,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最终制止学生迟到的现象,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学生上学迟到,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什么洪水猛兽,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当然,因为学生迟到,正处于上课的老师心中自然不快,也自然要花时间处理,这往往会耽误教学进度,结果老师又把这个账算到了迟到学生身上,心中就更来气,要是再遇到另外迟到的学生,自然给予一顿训斥。结果长期下去,师生之间的关系便越来越紧张,这反过来又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对于学生迟到的处理,真还得讲究艺术才行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迟到的学生先回到座位上去,教师继续讲课。待下课后,再询问原因,作耐心的引导教育,切忌“以罚代教”或“以罚为教”。这样既可避免因为教训迟到者而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可避免造成迟到学生的畏怯和逆反心理,减轻其心理压力,便于进行引导教育。当然这只是就正在讲课之时而言。若要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一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了解学生迟到的原因,采取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善于发现迟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克服缺点,等等,这样才可望达到“治本”的最终目的。

面对迟到的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迟到是有意迟到还是无意迟到。大多数学生迟到是无意的迟到,他们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有些原因是可以避免的,而有些原因是不能避免的。如果学生一迟到就给以处罚,对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不利的,他们会对实施处罚的老师产生反感,从而不喜欢上他的课,同时,可能会一天的情绪不好,上课走神,如果罚站,就更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分心。

因此,我一般是不追究的。但如果多次,就值得关注了,我会充分的了解原因,若是赖床,行动上磨蹭,拖拉等不良习惯,我会首先告诉他一句话:守时是为人的第一要素。同时会帮助他分析,他在路上骑车需要多少时间,在家就得几点钟出门。如果再迟到,那就要与家长联系了,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告诉家长您的孩子经常迟到,甚至是直接批评家长的不负责任,对孩子的上学时间都不操心。同时,征求家长意见: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孩子能不迟到?咱们可以共同商议办法!这样下来,迟到的孩子就很少再迟到的了!

对于有意迟到,我也会先让他们进教室学习,并在中午或课间,我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给出一些规定,这样比不要动不动给以处罚,效果会更好些。

处理学生的迟到现象,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7篇: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教育论文

摘 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从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难点,并就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关键词:教育改革;学生管理;独立学院

作为培养人才重要环节的学生管理工作,其工作目标及导向对策也是独立学院发展中所要面对和予以具体实施的。在实践中探索其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对促进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1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对于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和培训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高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独立学院从诞生就处于激烈竞争中,起点低,资金相对紧缺,在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独立学院要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特别是教育立法的不断健全,教育作为一种市场运作的社会活动,将在更大的范围上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否则作为市场消费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会用法律来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对独立学院推进教育改革,特别加强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只有重视并加强、改进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上进好学成才的良好学习氛围,才能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居主动。

2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思想和文化影响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这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自律性较弱,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三难”。

一是对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难。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学生管理制度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管束”为主,工作方法陈旧,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管理太严会遭到学生埋怨和指责,管理太松散了又容易放任自流,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模式和方法。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把握难。虽然独立学院也属本科层次的教育,但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二本高校,并且学费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担心因为“花钱买学校”而被其他学生瞧不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不懂的东西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也很少能够主动找到辅导员谈心,使学院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三是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处理难。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生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学生自律意识较差,法制和纪律观念淡薄,平时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学生的自制力不够,稍微遇到点小矛盾就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对学生不端行为的处理上,学院难以把握轻重,处理过重容易把矛盾推向社会,对家长也难以交代;处理过轻或不严肃处理,又不利于塑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给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新课题。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积极探寻独立学院的工作规律,明确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3.1 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围绕学生所想、所能和所需展开。强调这个理念,也就是强调学生作为教育消费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同时要求学校不断健全自身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机制,改革教育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适应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独立学院学费比较贵,学生在相对高收费的运行体制下,需要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他们也有积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心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对独立学院学生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和耐心,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人格。

3.2 尊重学生个性,着力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群体,特长多,每位同学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学校应注意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专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并为其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奠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基础。同时,可以对个性特点突出,在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推销,推荐到最适合其发展的单位或工作岗位上,使学校和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承认。

3.3 加强规范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辅导员、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我管理念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建立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加强自治管理,充分发挥其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同时,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4 注重心理辅导,着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的学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挫折感、孤独感较强,比较敏感,易冲动,更容易自我否定。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生中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排解学生的困惑与烦恼,引导学生克服矛盾心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有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努力营造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氛围,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施盛威.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3]@彭玉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第8篇: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情况,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转换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很多高校面临扩招、多校区办学、学分制以及学生质量有所下降等变化,这使得我国高校一方面面临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成分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同时,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剖析,进而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工部(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

相对于教师队伍而言,由于辅导员发展空间小,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大部分学校辅导员队伍不但待遇偏低,而且还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现象,高校对辅导员的安排存在短期思想,这也注定了一些辅导员工作上的短期性,年轻老师一当上辅导员,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比如,由于缺乏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辅导员最终仍然不得不转到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学岗位或想方设法“挤进”机关部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很多高校实行了班级班主任制,高校的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职,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等原因,因而兼而不职的现象并不鲜见。兼而不职除了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不重视、拖拉之外,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认为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情。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繁杂,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势必影响班主任的其他工作,导致班主任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其次,老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新教师想当却往往经验不足做不好,造成队伍青黄不接,影响了工作效果。

学生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学生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一方面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剧了人们对该行业的不重视程度程度。 1.2学生管理职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弱化。

一是重管理,轻服务。高校很多部门或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规范人、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服务人,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二是重灌输,轻引导。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三是重强制,轻说服。在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关爱则做得很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启发他们能动地进行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不明确。主流认识是: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学生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被看成天经地义。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专业教育,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担,所以专业教师倍受重视。学生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无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学生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孰重孰轻,孰主孰从,在高校群众、教师乃至领导中一直是一个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

上述学生工作定位上存在的偏差,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一是,导致对学生工作定位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工作内容体系。二是,学生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没有保证,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素质不高,成分复杂,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鲜见,三是,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学生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而且这种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目标上以学生听话、服从为满足。这种以灌输为方式,以处罚为手段,以管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缺乏伦理道德精神,缺乏令教师和学生感到自然、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心底经常会产生压抑和抵触情绪。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

4.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仍然停留在“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的传统招式,双方不平等之处随时可见。教育管理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单方面认为学生必须接受教育和管理,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漠视学生的权利,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 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重视不够,岗位定位不确切,使学生工作人员缺乏成就感。

部分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领导、普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担当,使得辅导员队伍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被边缘化或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岗位津贴或奖金必须低于教师的平均数,而辅导员无论工作量有多大,其津贴及奖金都无法相应提高,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将无法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其次,岗位定位不确切,辅导员看不到所在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在高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但设置的条件比较苛刻。转为行政岗位的辅导员舍不得放弃自己多年寒窗苦读修来的专业;转为教师岗位的辅导员,将要为所中断的学业专长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自己的专业同人。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

再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如对学生的考勤、班级和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学金评定、学生请假、文体活动等工作。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未能充分履行其管理职责,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承担起大量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本末倒置,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当然,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也是辅导员未能高效履行工作职责、从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原因。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学工队伍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走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严把学生工作人员的任用关,严格掌握任用标准和条件,把政治思想素质做为首要标准,把政治坚定、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作为必备条件;注重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注意性别、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搭配,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要完善学工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解决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保证学工队伍的稳定。

其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形成专门的技能(如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定期培训,认真专研学生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实行轮岗,不断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学习研究型的团队,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要要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增强学生管理岗位的终生观念。一是对学工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学工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允许学工人员像专任教师一样,可兼任领导岗位或转岗到机关部门。二是确定独立的、符合学工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职称的正常晋升。三是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杜绝出现辅导员担任过多的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现象,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

1. 学生心理素质薄弱,心理教育滞后 2. 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工作相脱节 3. 后勤化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9篇: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我在帮助问题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老师说的话,他总听不明白是什么。平日里非常好动,上课时一不留意,他就离开座位走到别处去。上课精神不集中,愿意跟同学打闹,遇到事时总是斤斤计较,作业书写错误百出,多次批评教育也不见效。一年级时,连最基本的数数都数的丢三落四。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由于他母亲在制衣厂上班,白天上班,晚上还要上班,所以平时很少时间检查他的作业,成绩越来越差。这样,上课时听不明白,上起课来就感觉很没意思。所以上课时才会那么好动。

明白了他出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仔细分析,认真琢磨。改变了原来一味的批评教育。采取了指导、说服、鼓励等一系列方式。在语言沟通上,我说话时尽量以最简洁、明白的语言与他沟通。说完之后,先问问他听明白了没有,如果没听明白再说一遍,再不明白就换一种他能接受的方式说。还鼓励他遇到有不会、不懂的地方要跟老师说。每次做作业,我也总是把他叫到我的跟前,让他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各种作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出错。有的时候说

七、八遍还是不明白。有的时候看到他这样真的很生气,但更多的着急,怕他这么小就跟不上,以后的学习就更加困难了。在担心之余,我还在不断寻找各种方法。

我首先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的家长尽可能抽多些时间在家时指导他写作业。这样家、校联合教育,可以更好的帮助他取得进步。

在做题时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表扬。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由最开始的惧怕到在我旁边写作业到现在只要一有作业就主动到我这里,有的时候我看他完成得很好,让他回到座位去写,他也不肯离开。我知道他在进步,他对学习的热情也在一点点高涨。现在他上课不再到处走动,每次作业也都能比较认真地完成了。他的点滴进步不仅他自己感受到,就连以前不愿意跟他一起玩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他们发现他进步了,都很高兴地跟他一起玩,还有学生说要永远跟他当好朋友。同学的支持与关心更加增强了他的自信,他也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再也不在上课时离开座位到处走了。

看到他的进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让我们很头疼,但是只要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寻找自信,那么,他们是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从问题中走出来的。

上一篇:水电站监理工作报告下一篇:成都市购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