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精选8篇)

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篇1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探究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分析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现状,探究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年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各领域分布不均衡,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中党员比例较低。区域分布不均衡,城镇等较发达地区党员较多,偏远落后地区党员数量相对偏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党员低文化、高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发展党员不够均衡。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坚持标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等党的力量相对较薄弱,发展党员工作难度较大。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有力。党员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缺乏多样性,对不同类型的党员没有做到分类施教。党员管理方式方法相对单

一、滞后,缺乏新思路、新举措。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还缺乏有效措施,党员底数不清,管理手段落后,普遍存在失管、漏管现象。

四是党员出口不够畅通。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还不健全,对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还不够规范,处置方式不够恰当,在组织处理上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影响了党员队伍整体形象。

五是组织保障不够有力。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效果不好。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经费不足,尤其是社区、农村党员教育经费渠道单一,经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

针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标准程序,认真落实发展党员推荐制、政审制、预审制、票决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建立健全新发展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联系培养、考察考核、实践锻炼等制度,有计划地加以培养。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大向农村、企业、“两新”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倾斜力度。村党组织以发展村务专职工作者、村委会成员、经商务工青年、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入党为主;企业以发展生产经营骨干、生产一线工人、青年职工入党为主;科教文卫单位以积极培养各类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入党为主。

二是创新载体,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台账,按照“一方隶属、双重管理”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指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并坚持外出党员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申请登记制度、专人联系制度、鉴定制度等,坚持完善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从业相对稳定的地方和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指派专人负责,随时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市、县(区)党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工作。

三是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党员教育培训长期规划,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党员和流动党员、机关党员、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六大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分类推进各领域、各行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开展“红星家园”、“红星驿站”创建工程,开展“党员服务承诺践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结对帮扶等活动,提高党员服务水平。深化党员“评星定格”、党员积分制管理、“双培双带”、“双创双争”等活动效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评议程序,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疏通党员队伍“出口”,提高党员队伍整体质量。

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篇2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诸多的大学生对入党也十分积极,这为高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校风气。 但是, 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在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未引起高度重视,过分注重发展学生党员,忽视了教育管理工作, 以至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并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党员工作是由辅导员完成的,而辅导员平时也要顾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可能根本无暇全面顾及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党员受到全面的、完善的党政教育。而且,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教育管理工作计划,只是靠党政教育老师开展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单调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 虽然有些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在逐渐革新, 但是依旧有大部分的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比较陈旧、单一,过于程序化,教师教授知识,学生也因为内容太过枯燥,而一味地记笔记,无法引起兴趣。 现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模式主要是以一对多, 教师只能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 却无法具体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体思想, 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党员的个体需求和心理需求, 这就令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难度。 并且,现在的信息化发展迅速,以前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了。

(三)高校学生党员缺乏对自我的管理教育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参加党员培训、入党,只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更容易, 把入党当作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 这样的入党动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 而且,随着我国共产党的逐渐发展壮大,很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认知已经没有那么深入了, 现在的社会生活状况十分良好, 大学生更是习惯了安逸和享受,受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状况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党的本质出现了歪曲的认识, 这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学生在大学时期,思想自由,时间自由,导致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下降, 有些学生参加入党培训单纯是为了从形式上入党, 思想上并未对此认可。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对学生党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此, 学校必须诚实地面对问题,并采取有效可行的且相对应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一)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制

伴随着现在高校的招生率的提高, 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随之增加的还有学生党员的数量,人数的增长自然给教育管理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为了保障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高校要切实加强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学生党员的监督机制,并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和规范化。 以此来规范约束学生党员, 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党员的思想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逐渐变得个性化,这就要求高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断创新改革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以此适应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高校可以尝试着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党员教育, 互联网的存在既方便,又新颖,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成为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它。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校想要进一步改善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模式,就要切实可行地引入网络,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专门的党建栏,进行网络授课和网络解疑,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觉得枯燥乏味, 并且不断地拓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渠道。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和时间相对自由,对自我的时间和管理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学校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学生的课后生活, 因此使得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为此高校应该尝试着加强对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党员进行自我管理的教育。 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可以根据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学生党员的数量依旧在逐步增长,大体上来讲,是一种稳步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却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希望高校可以积极加强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并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入党学习事宜,党员教育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时代改革的需求。但是随着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高校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工作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应对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席小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曾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茆仲义,邱水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7).

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3-02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新时期,如何以“三个代表”的建党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其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青年,为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21世纪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的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给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向我国倾销其价值观,冲击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国内以“法轮功”邪教组织为代表的封建迷信和一些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对一些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消极诱导;使有些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存在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感性差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任务。

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使缺乏深厚历史底蕴的青年学生难以选择,容易迷失方向。相当数量的非公企业和团体中党的力量薄弱、在流动党员中发展党员尚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外国公司大量涌入等现象,不少大学生中出现了“入党还有什么用”、“入党会不会影响到以后的出国”等想法。

3.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繁荣,对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高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信息,包括“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网络技术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种有害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以及其他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条件。一些迷信、色情、暴力,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言论和思想,也通过网络在校园传播,给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4.社会和党内的不正之风对学生党员思想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一些腐朽、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直接影响学生党员的思想和情绪。社会和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也使极少数学生党员片面地认为党失去了先进性,使学生党员感到课堂上的教育、书本上的理论是空洞的说教。

二、高等学校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共产主义信念存在着模糊认识

有的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前途存有疑虑、困惑,尤其是少数刚入党的学生党员由于接受党的培养和考驗的时间较短,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部分学生党员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社会问题、国际国内大事不闻不问。

2.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端正

大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是充满信心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认识偏激。一是有的党员认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经淡化或消失了,党群关系疏远了;二是对党解决自身建设问题信心不足;三是有些学生党员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失业和下岗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产生了怀疑。

3.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个别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讲政治,不讲正气,不讲原则,有的学生党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要待遇多,奉献少,在一些涉及个人利益问题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个别学生党员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不够自觉、积极;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有的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就业或有更好地发展而铺路搭桥,有的是为了在校期间能得到某些利益。

4.部分学生党员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党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学生工作的关系,认为学习成绩是自己的,应该搞好,而学生工作是集体的,搞好搞坏无所谓。在实际中,重学习、轻学生工作,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宗旨意识,缺少服从大局、服务集体的精神,在学时分配、奖励分配等利益分配面前表现不出党员应有的觉悟,缺乏共产党员应有的气度。

5.个别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个别学生党员存在着注重文化课学习,忽视理论学习的问题,以及党性觉悟不高,集体主义精神不强,个人人际交往表现不好,党员意识淡化,把市场经济原则带入党内,奉献意识差的问题。

三、高等学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大力加强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组织,对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科研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推动学校、院(系)和班集体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和宗旨,努力提高学生党员思想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机制,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特色鲜明。

对党员教育工作,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只有潜心研究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党员教育工作才能特色鲜明,有成效。

(1)建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创新。策划并组织实施在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网上建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开展学生党员接待工作,如为学生提供入党程序和党的基本知识咨询;提供《共产党员》等报刊杂志借阅服务;设立支部书记接待日,为学生排忧解难;组织学生党员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等等。

(2)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党员活动上开拓创新。党支部在理论讨论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学校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确定不同的主题,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3)施行党员责任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施行党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责任小组、签订责任状,争取让全体党员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管理工作;做好后进生与特困生帮教工作;做好寝室卫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不断深化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党员思想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形势政策课既是对普通学生进行关于国家、社会和身边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要充分认识形势政策课对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采取各种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党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全体学生思想进步。在形势政策课上要善于抓住国际国内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工作,针对学生思想中的的疑虑、困惑等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疏导,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力,使学生保持清醒正确的认识和信念。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党建工作服务,开创网络时代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工作课题。在工作中,要开展网络与学生党建工作的课题研究,通过深入调研,克服网络发展中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不利影响,挖掘网络资源的积极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信息优势,对学生党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

5.继续加强和完善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狠抓落实,确保成效。

学生党建工作要求教育与管理密切结合,党内教育和管理相互贯通,双管齐下,同时并举,使学生党员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党性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时期,学生党建工作要顺应形势,实行科学化管理,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和《关于开展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同学关心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支部班子成员成为广大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和学习生活上的知心朋友。

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篇4

做班主任工作应该有以下几个成熟的想法:

第一,问题学生并非无药可救,因为每一个学生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们要找准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感知你的存在和对他的关心,并适时地与他沟通。

第二,我们要去理解学生产生一些行为的原因,深入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应该说,现在学生的表现是他过去多年积累的结果。凡事都有前因才有后果,有时我们单独去看一个学生的表现,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正常的学生怎么会那样呢?但是,如果把他放到一个他所处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去看,从他成长的历程去看,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那样,一切都可以得到解释了,我们也就理解了学生。只有找到了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一个是在爱中建立规则,用规则约束他,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规则的处罚的。像你对她不交作业的处理,就是这种方法。第二,用人文关怀去感化她。如果没有第二种做法,光是冷冰冰的规则,也就不成其为教育。没有规则是绝对不行的,而没有了人文关怀,教育还有什么魅力?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在强调规则意识的同时,要用精神力量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做人的底线。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规则是不存在的,只有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才会很难过,他们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和他作对,追根溯源,其实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在班级展开教育活动,一定要反复强调利益一致性原则,即学生和老师的最终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老师不是生来就是整学生的,而是来帮助学生的。学生的行为得到矫正,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本人,当然,整个集体和老师也将是受益者。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损害了老师的利益(尽管客观上老师也受到了损害),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自己;学生取得成绩,受益者也是学生自己。我们要始终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到。处理学生问题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而不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权威。从你的谈话、行为中,学生应该能明白地看出来你的动机。

同样,和家长的沟通也是这个利益一致的原则。让家长了解并信任你,确信你不会为了自己的业绩伤害到他的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帮助他的孩子。这种信任一经取得,你对学生的教育就放开了手脚。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利益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老师夹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学生夹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不信任,勾心斗角,那还谈什么教育。三方的沟通顺畅了,你也就省心了。如果你觉得学生不信任你和家长的交流,你可以下次约家长谈话时,把学生也带上,把你要说的话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以免信息传达有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现在,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毫无办法,他们教育不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指望你的教育。所以,你不要对这样的家长教育抱有太大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还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呢?因为家长有知情权。你必须把对问题学生的处理、进展、变化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知道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的责任是告知。我们过去在处分一些学生的时候,家长会来和学校纠缠,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孩子平时在学校表现怎样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现在忽然说要处分他,我们无法接受。可见及时告知信息的重要性。告知的义务同样存在于和学生的沟通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把将要告知家长的内容先告诉他,不要给他造成你会当面不说背后向家长告状的感觉。对他违纪的情况需要及时确认,让他在过失单上签字,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也为将来进一步处理积累资料。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特别会赖,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做好记录、确认工作,但是记录又不仅限于错误,有了成绩和进步也要及时记录,允许学生发挥特长、将功补过。我经常对问题学生说:“你看你为集体带来了多少麻烦。一个人不能总成为别人的负担啊,要为集体做一点好事,做一点贡献,要救赎自己,这样,你在遇到麻烦时,大家也愿意帮助你。如果做一个大家都讨厌的人,除了捣乱破坏,不做一点善事,你不觉得太失败了吗?”我为什么说让你在她的作业本上写批语,这就是及时鼓励她:有进步、你不错了。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如果你认为交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鼓励,那就错了。对于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人来说,现在她能交作业了,不是进步是什么?

学生因为犯错误收到相应的处罚,是十分必要的。处分容易,处分后的善后才是关键。不能处理过就算了,应该让这次处理始终成为他纠正行为偏差的标尺。我的意思不是说总要拿学生的错误说事,而是在处理之后要给他各种机会去改正错误消除影响。处分,创设了一个情境,也创设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用积极的表现撤销处分,缩短撤销处分的时间。当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这个上面去的时候,他自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必须为他制定一个整改的计划,定期地谈话,定期地写思想汇报,定期地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的得失,定期地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总之,用各种办法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保持下去,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学生是很容易遗忘的,处分当时很痛心,过后很快就忘,行为照样不改。这就失去了处分的意义。

最后,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情感的投入是最重要的,因为规则不讲人情,必须严格执行,那怎么让学生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则?情感啊!规则是一视同仁的,是大家的,只有情感才是属于私人的,属于自己的,也是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引导自己不走弯路的。情感的投入要不计回报,因为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加大情感的投入。对学生给你的伤害一笑了之,但是对他们取得的进步不要忽视,这就开始了你的成功之路,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一定有他的原因和背景,所以也就需要用不同一般的教育方法:刚柔并济,规则约束、情感感化,缺一不可。

面对学生迟到该如何处理?

“迟到”是校园里最常见的事情,也是学生最常见的违纪现象。对此,有的老师采取严厉诃斥、体罚、罚款等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结果不仅没有纠正学生迟到的毛病,反而使“迟到”愈演愈烈。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迟到现象呢? 有的教师对迟到的学生常采取罚站、不让进教室、教训一顿再让进教室,或者用罚劳动、罚款等方式来进行制裁,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样做不但不能起到最终制止学生迟到的现象,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学生上学迟到,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什么洪水猛兽,因为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当然,因为学生迟到,正处于上课的老师心中自然不快,也自然要花时间处理,这往往会耽误教学进度,结果老师又把这个账算到了迟到学生身上,心中就更来气,要是再遇到另外迟到的学生,自然给予一顿训斥。结果长期下去,师生之间的关系便越来越紧张,这反过来又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对于学生迟到的处理,真还得讲究艺术才行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迟到的学生先回到座位上去,教师继续讲课。待下课后,再询问原因,作耐心的引导教育,切忌“以罚代教”或“以罚为教”。这样既可避免因为教训迟到者而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可避免造成迟到学生的畏怯和逆反心理,减轻其心理压力,便于进行引导教育。当然这只是就正在讲课之时而言。若要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一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了解学生迟到的原因,采取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善于发现迟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克服缺点,等等,这样才可望达到“治本”的最终目的。

面对迟到的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迟到是有意迟到还是无意迟到。大多数学生迟到是无意的迟到,他们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有些原因是可以避免的,而有些原因是不能避免的。如果学生一迟到就给以处罚,对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不利的,他们会对实施处罚的老师产生反感,从而不喜欢上他的课,同时,可能会一天的情绪不好,上课走神,如果罚站,就更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分心。

因此,我一般是不追究的。但如果多次,就值得关注了,我会充分的了解原因,若是赖床,行动上磨蹭,拖拉等不良习惯,我会首先告诉他一句话:守时是为人的第一要素。同时会帮助他分析,他在路上骑车需要多少时间,在家就得几点钟出门。如果再迟到,那就要与家长联系了,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告诉家长您的孩子经常迟到,甚至是直接批评家长的不负责任,对孩子的上学时间都不操心。同时,征求家长意见: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孩子能不迟到?咱们可以共同商议办法!这样下来,迟到的孩子就很少再迟到的了!

对于有意迟到,我也会先让他们进教室学习,并在中午或课间,我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给出一些规定,这样比不要动不动给以处罚,效果会更好些。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研究 篇5

流动党员是指未持组织介绍信而持其它有效证件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党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党员在产业、区域间的流动日趋广泛而频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系到加强和改进党在新时期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今年来,歙县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就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完善措施,探索新路,收效较好。

一、流动特点

目前,歙县共有外出流动党员1742名,其中男党员1541名,女党员201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1096名,开具党员证明信的99名,转出组织关系的4名,未持证、未开具党员证明信的543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19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1名,其中持《流动党员证明信》的5名,转入组织关系的12名,未持证、未开具党员证明信的2名。

一是流动党员身份构成复杂,其中以农民、工人居多。流动党员身份中,有农民、工人、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外出流动党员中农民党员1480名,占84.96%,工人党员212名,占12.17%;接收外地流动党员中农民党员13名,占68.42%,工人党员6名,占31.58%。

二是流动党员流动区域宽泛,其中以跨省流动居多。人员流动受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就业状况变化牵引,自然流向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其中,流向京、沪两地的党员176名,江、浙地区的党员906名,共计1082名,占总数的62.1%;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外省流入6名,占31.58%,主要来自江、浙等地,以经商办企业为主。

三是流动党员从业选择自主,其中以简单劳动居多。外出流动党员的从业选择余地尽管很大,但由于受文化、年龄、技能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以从事建筑、饮食、装卸、缝纫等简单劳动为主,约占85%;高级技工及经商人数较少,约占15%。

四是流动党员文化高低不等,其中以中小学文化者居多。歙县外出流动党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155名,占66.31%,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572名,占32.8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15名,占0.84%。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名,占10.53%,大专学历的4名,占21.05%,高中中专学历的2名,占10.5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11名,占57.89%。

五是流动党员年龄参差不齐,其中以中青年居多。歙县外出流动党员中,20岁以下的4名,占0.24%,21岁—25岁的91名,占5.23%,26岁—35岁693名,占39.77%,36岁—50岁的855名,占49.08%,51岁以上的99名,占5.68%。接收外来流动党员中,中青年流动党员16名,占84.21%,35岁以下的3名,占15.80%。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歙县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坚持管理创新、服务为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问题

坚持把抓好党组织设置、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作为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延伸党组织触角。针对流动党员流入地相对集中的特点,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流动党员流入地相对较集中的地方或企业。如,岔口镇抽司村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被动局面,在浙江杭州成立党小组,帮助民工解决困难,使外出流动党员、民工深深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二是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对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企业,按照地域相邻或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党支部;对企业规模小、用工灵活、仅有个别党员的,将企业党员挂靠在其他支部进行管理。目前,全县已建非公企业党委1个,党支部32个,做到应建均建。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在县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支部,接受大中专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同时,在流入地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或企业建立党组织,目前在上海宝山区歙县驻上海装卸运输承包总公司建立了党总支1个,下设党支部7个,其中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教育。四是组建商贸市场党组织。对外来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贸市场、商贸区,及时组建个体劳动者协会、商贸市场党支部,加强对该区域内流动党员的规范管理。五是建立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在今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歙县结合实际需要,在徽城、深渡两镇成立了8个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并由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站长,负责将社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没有党组织的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组织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登记,建立台帐,接受教育,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党费收缴和管理,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考核,且把考核结果填入流动党员个人档案。

(二)健全管理制度,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问题

歙县各级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实行党员外出报告登记制度。规定党员外出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党支部要对外出党员的地址、姓名、年龄、流动去向、通讯地址和联系方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帐,根据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等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党员外出前,由所在党支部掌握外出原因、地点、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然后由党支部确定具体联系人,负责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有关重要情况,对流动党员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纠正。三是实行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制度。一些基层党组织为方便就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过组织生活,每月固定一天为党支部活动日,使党员能够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业务,尽量按时回来参加支部活动。四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对流动党员进行外出前的教育和返乡后的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素质,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五是建立流动党员诫勉谈话制度。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的流动党员,进行诫勉谈话;对经转化教育不改,完全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对违纪的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畅通“出口”。六是建立考核检查制度。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并将其列入基层党组织年终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七是健全流动党员持证活动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务工有固定单位且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及时迁转组织关系;外出时间在3至6个月的,由所在党支部上报基层党委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入地的单位党组织负责安排其组织活动,并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签写记录并加盖支部公章,返乡后及时向所在支部汇报。

(三)拓宽活动载体,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力问题

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歙县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从业多样、人员分散、劳动时间不

一、流动性大等特点,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地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既符合党章规定,又为工作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在企业党员中开展“争当改革先锋、争做稳定骨干、争当岗位标兵”活动,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党员中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弘扬时代精神,无私奉献群众”活动,在跨省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增光彩,为家乡做贡献”活动,在集贸市场和商场的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户挂牌”活动和争当“四个模范”(“照章纳税合法经营模范”、“文明经商优质服务模范”、“团结互助共同致富模范”、“协助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模范”)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让外出流动党员畅谈经商创业体会,介绍外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流动党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体现了共

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歙县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难”。

1、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有80%左右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难以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难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4、党费难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极少数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约占11%。

5、作用难发挥。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挣钱经”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双带”作用。

四、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五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深、党性淡化、管理乏力。

1、认识不深。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外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造成“五难”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党性淡化。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之外,在思想觉悟、政治要求上混同于一个普通群众。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还有少数下岗职工的流动党员,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造成了心理震荡,情绪低落,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逐渐疏远了党组织。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五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

3、管理乏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有的对县委制定的一系列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到位,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既没有向外出流动党员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也没有对外来流动党员按照《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进行认真查验。还有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在有限的返乡时间内也不主动联系,吸受他们参加组织生活,放任自流。

在流动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流动党员管理“五难”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

五、对策措施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应该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举措。为此,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改变工作思路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按照有利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其次,要改革管理思路,树立动态管理新理念。党员流动以后,就由原来的居住关系、人事关系、组织关系都相对固定的“单位人”,变成了各种关系相对不定的“社会人”。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努力适应这种变化,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冲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静态管理限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措施和新方法,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使流动党员无论在哪儿,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构筑组织网络,规范组织生活

由于流动党员流动范围较广,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单靠县、市的努力难以完全解决问题。因此,要统一认识,协调联动,尽可能地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筑起坚实的阵地。同时,创新活动方式,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找到党组织,都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一是“以静制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村镇、街道、社区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形成组织网络,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首先,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其次,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村镇和街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辖区内的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根据其不同情况隶属于乡镇、县直机关党委领导。第三,依托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在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组织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第四,注意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农民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以“动”促“动”,在强化组织保障基础上,自觉遵守“动”的一般规律,积极探索开展与“动”相适应的活动方式,促进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良性互动。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能及时参加党内活动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可以委托流入地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也可以通过寄信函、发资料、邮电教片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要善于利用夏收、秋收和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等时间举办“外出党员座谈会”,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给他们集中“补课”。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给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一个贫困联系户,让外出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帮扶措施,使困难户早日致富。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外出流动党员携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并把其中符合条件的按组织程序选拔为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通过这些措施,增强流动党员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还应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每逢七

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向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邮寄一封慰问信,传递组织关怀,送去节日祝福,使每名外出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组织关怀,努力做到“流动不离党,人散心不散”。

(三)创新管理举措,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现象,必须明确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责任,建立起一个以县委组织部为中心、基层党委和党支部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实行双重管理。可以在县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基层党委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各基层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形成对流

我国教育就业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篇6

存在问题

一、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本专业学生把高校、研究院所作为就业首选,其培训

目标也就是为高校的高层管理输送人才,但高校辅导员职位已接近饱和,教学、科研硕、博生才有胜任;进企业无优势可言,进企业搞管理有对应的企业管理专业,搞技术有大批的工科毕业生;目前,本专业毕业生瞄准了政治部门,但公务员的竞争之激烈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对口单位人满为患,不对口单位无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教育经济和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可见一斑。

二、重理论轻实践。本专业属于文科性质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问题研究方法的探讨,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用人单位更青睐于有更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很快适应就业职位的人才。

三、学生自身问题。

1、就业观念单一,期待值高。部分学生一味的想往高校挤,往政府、事业单位挤,总

希望找到一个稳定,工资又可观的工作。但高校、政府、事业单位的需求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大量扩招的背景下,毕业生的起薪越来越低,也造成了部分毕业生错过一些前景较好的工作。

2、资历低,无法进入理想工作单位。高校、研究所等机构需高学历才能胜任,对于大

多学生而言,再花三年、五年,甚至七年来完成硕士、博士的学历,从年龄、婚恋、家庭、社会压力等方面都是无法承受的。

3、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大多本专业学生都认识到对口就业困难,不对口的就业显得

迷茫,所以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很模糊,平时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学科建设;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就业指导,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四、加强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在就读期间努力的方向

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问题研究 篇7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现状

高校教育经费是指维持高校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的经费, 它是保障高校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 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在其来源、数量与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 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在1978年以前,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经费98%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等教育的转型, 使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逐渐多元化。目前, 我国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经费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

2. 高校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不断增长, 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2001年的2.79%上升到2012年的4%, 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2012年达到4%”的目标。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度的提高, 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也“水涨船高”, 其占到全国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左右。

3. 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复杂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使高校由原来单纯收与付的经费管理模式, 逐步形成对高校经费合理计划、高效经营管理和有效使用等复杂化的管理模式。其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管理时, 既要考虑高校长远发展的所需, 又要考虑近期维护高校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既要保证教学、科研等高校重点工作的投入, 又要满足行政、后勤服务等一般工作顺利开展的开支。

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管理面临的障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促使高校开始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也存在诸多障碍。

1. 高校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均衡

目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虽已达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规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但与世界平均水平5.1%相比仍处于低位。而且由于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增, 使得生均教育经费不断下降, 高校教育经费的增长基本上被高校扩招所抵消。同时, 我国教育经费在分配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均现象, 表现为对东中部经济发达区域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多, 而对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经费的投入不足, 致使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贫乏, 生均经费低。

2. 高校教育经费管理规章制度陈旧

随着高校经费管理内容的复杂化, 现有规章制度不仅不能对一些现象进行规范, 且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已过时, 很难满足高校的实际要求。如目前很多高校所执行的还是90年代的规章制度, 完全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要求。在这种无章可循的状况下, 管理人员只能依照个人的主观臆断去管理, 从而使经费管理不规范、不合理, 未能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

3. 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率不高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由于高校管理者及教职工对高校教育经费管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 导致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 如高校盲目的购进大量无实际效用的仪器设备, 使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是由于利用率低下而提前报废。目前, 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20%都闲置着, 仅中关村地区的部分高校5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不开机达40%。同时, 在我国高校行政后勤等人员的配置高于专职教师, 这使相当一部分的教育经费用在非教学和教师身上, 从而使用于教育教学的经费大幅度减少, 阻碍了高教事业的发展。

4. 高校教育经费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使高校在人、财、物等管理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由于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要实现教育经费的最大效益, 堵塞经费管理漏洞, 有效地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高校教育经费运行监督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经费运行监督观念淡薄, 从而使教育经费在实际使用时, 不按规定使用, 截留、挪用教学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健全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已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高校教学经费管理已成为高校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

1.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一方面, 政府应完善“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的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机制, 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改革。另一方面, 高校应广纳财源, 拓宽筹资渠道。首先, 增加办班收入。学校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积极举办成人继续教育、招收专业硕士生等增加收入;其次, 争取捐赠收入。高校培养出了众多有识之士, 其应与他们保持联系, 建立校友捐助渠道, 使他们为母校建设发展出一份力;同时, 高校还应与其有过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爱心企业家密切联系, 为高校拉赞助;最后, 做大做强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增加办学经费。

2. 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纵观国内外教育法与教育发展史, 教育经费都单独立法。因此, 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专门的《教育经费法》、《教育投入法》及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制约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 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确保经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应组织管理者深入研究日常经费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 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下, 及时更新经费管理中陈旧过时的内容, 弥补日常管理所暴露的欠缺部分。

3. 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降低教育成本

首先, 必须加强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学校应聘用既会管理又会经营, 既能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 又能考虑社会效益的高校管理者。其次, 明确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比如划拨到各学院的教学经费, 应由各学院掌握使用, 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用于与教学无关的开支。最后, 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学校可设相应的采购部门集中采购教学设备, 并将这些设备购买及应用的情况汇编成册, 以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所用, 从而避免资金的浪费, 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4. 建立高校教育经费监督体系, 保障经费有效运行

科学而合理的高校教育经费监督体系是高校经费正常运行的坚实保障。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监督的主体有政府、教师和学生。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体系, 对高校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 并将评估结果与政府财政拨款相联系, 引导高校教学经费的投入与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同时, 教师和学生也应加强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监督。如果学生对高校教育经费运行和使用中存在疑问, 完全可以像买商品一样向供给者发出质疑, 要求合理的解答, 还可对滥用经费者进行举报等。

参考文献

[1].史万兵.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谢军占.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杨.浅议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致富时代, 2009 (10) .

[4].苏天佑.高校教育经费的积极筹措与合理使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 (3) .

党员教育管理问题 篇8

一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所在的实习单位数量多、地域分布广,性质各异,学校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党员所在的顶岗实习单位分散、流动性大,组织集体活动存在困难[1]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其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党员实习地点分布广,工作流动性大,学生党员很难集中,组织生活、学习讨论、支部会议、民主评议等活动难以开展,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考核仅靠培养人等对学生的“遥控”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另外,一部分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的单位是合资企业、私企,也有一部分学生党员自主创业,成为个体业者,所在单位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因此,在这些没有党组织的单位,整体氛围不重视党员,学生党员想参加党组织活动非常困难。

(二)顶岗实习期组织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有难度,部分学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党性意识淡化

学生党员步入社会后,不能经常回校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从而缺乏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之工作环境、经济条件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思想上难点、疑点增多,政治热情开始下降,组织观念趋于淡薄[2],放松了对自身党性方面的要求。2013年11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对2011级顶岗实习期127名学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但仅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仅为74.8%,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党员未能如期按所属党支部要求参与问卷调查,客观地反映出这些学生党员的行为已经游离在党组织的约束之外,他们的组织观念、党性意识、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等方面逐渐淡化。

(三)处于考察阶段的预备党员,其教育和考核难于进行[3]

高职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受入党启蒙教育,到培养为发展对象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制短,大部分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的同时处于预备党员的考察阶段,这些学生党员党龄时间短,需进一步接受党组织的培养与教育。事实上,由于学生党员实习的单位数量多、地域分布广,且远离学校,学校不能深入地了解处于考察阶段的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里的具体表现,也难以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教育和考核。

二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

(一)提高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及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提高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及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党员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对他们就业竞争力及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积极适应从学生党员到社会党员这一身份的转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的言行,在实习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自己以后走向正式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加强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及考核的有效途径

1健全规章制度,确保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者。因此,根据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现状及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能够解决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促进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培养,并为学生党员的考核提供有利保障,从而使顶岗实习期的学生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组建临时支部,确保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不出现断层

《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4]。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步入顶岗实习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实习岗位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而且,有的实习单位有党的组织机构,也有的实习单位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在对实习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中显示,8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党员所在实习单位有党组织的仅有34个,占调查比例的40%;34个有党组织的实习单位中,对于开展党组织活动期限的回答,“一个月或更短”的有7人、“两个月”的13人、“三个月”的6人、“三个月以上”的8人。从上述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组建临时党支部,把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或者临近的几个区域的学生党员集中起来,学校指派老师进行专项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规范性的党组织生活,关心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学习与交流,并联合用人单位一起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实习单位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可以有效地延伸党建工作的阵地,使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不出现断层,也使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3搭建网络平台,实现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与考核“跨越时空”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密切与外界沟通、了解周围世界、获取需要信息及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对90后大学生群体,上网学习、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由于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容量、高速广泛连接、互动及时方便等特性,它可以成为我们做好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好帮手。endprint

第一,搭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群、飞信群、qq群、BBS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让学生党员时刻与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使顶岗实习期的学生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考核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

第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在学校网站党建专栏设置实习党员教育培养专栏,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阵地由实地搬至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实现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与考核跨越时空。如在实习党员教育培养专栏内可设置在线党课、十八大学习专栏、党的知识知多少在线答题、优秀党员事迹教育、在线提交思想汇报和学习体会等栏目。让校外实习的学生党员依然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也让学校的党组织利用网络平台更加真切、及时地了解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表现和学习状况,提高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6]。

4拓宽考核途径,力争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考核多方位、多角度

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做好他们的考核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党员提高自身操作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因此,在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进行考核时,要充分考虑考核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因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拓宽考核途径,尝试从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考核,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第一,走访考核。深入学生党员所在的实习单位,与学生党员交流、听取顶岗实习单位领导、同事对学生党员在岗位上的评价。通过走访考核,学校党组织可以与学生党员近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工作表现;通过走访考核,学校党组织可对学生党员进行适时的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7];通过走访考核,学校党组织可根据学生党员在实习岗位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的考核。

第二,校企合作考核。校企双方就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考核形成合力,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校企合作,确保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的考核质量。校企合作考核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层面,主要对学生党员在实习岗位上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情况定期考核;第二个层面是学校层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与顶岗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党员动态,积极为他们排解生活和工作难题,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党员,要及时进行开导教育,形成对学生党员共同培养和考核的机制。

除以上考核途径之外,对于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考核还可以通过参与临时支部活动及网上与党组织互动等情况进行考核,这样做的方式有利于多方位、多角度完成对学生党员的考核,促进学生党员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党员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婷.浅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63-164.

[2]杨丽贞.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81-82.

[3]蔡天作,张承秋.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53-155.

[4]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5]李宏芳.顶岗实习期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式的探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3):45-48.

[6]汪小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88-90.

上一篇:合同作废声明模板下一篇:电影中的哲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