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大学生应该是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着较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原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存在着一些失范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途径和对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探析

[作者简介]余祖瑞,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0

[

[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了,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则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首先,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们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严于律他,疏于律己。比如有的大学生把乘车抢座、买饭加塞视为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等。由此,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严重剥离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其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其次,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日益苛求,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经济、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如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甚至有的人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搞不正当竞争,获取个人利益的满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自然使学生公德意识模糊淡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并以此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四)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社会公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_3’我们要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要建立健全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制环境,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学校公德环境,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再次,要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此外,高校还要高度重视并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以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信息和规范有序的管理引导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应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修身之道、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向等传统美德的大力倡导,以及学习讨论、名人报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得大学生进一步继承传统美德,并形成与时俱进的互助仁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于西方思想道德文化,应引导学生在坚决抵制腐朽思想道德渗透的基础之上吸取优秀思想道德成果,指导大学生用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在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强化社会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制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自觉抵制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侵袭,从而创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水平。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正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引发的。针对大学生在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是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及时消除导致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此外,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形成共识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大力提高。同时,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和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社会公德修养,逐渐克服不良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余祖瑞

第2篇:大学社会捐赠问题探讨

大学社会捐赠作为公益性捐赠的一种,是指社会各方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给予大学的捐赠。无偿性、非交易性、非行政性、自主决策性、社会受益性、社会目的性是大学社会捐赠的特点。

一、大学社会捐赠中成本收益分析

(一)捐赠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捐赠成本是指捐赠者向大学进行捐赠所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沉淀成本等。(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捐赠者所捐赠资产的货币价值,如货币价值或者其他形式资产的货币价值。捐赠的物资是捐赠的最大成本。(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捐赠者放弃所捐赠的资产所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即如果捐赠者不进行捐赠,则这部分资产可以进行其他投资,从而带来相应的收益,而对大学进行捐赠后,这种收益发生的可能性则失去了。(3)交易成本。对于捐赠者来说,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捐赠对象,并了解其真实需求;作为受赠者也必须清楚地了解捐赠者的动机以及捐赠方式。因此,捐赠双方在选择搜寻目标、进行沟通、谈判与交流活动,拟定捐赠合同、进行资金或资产登记并转移入册等一系列活动时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就是捐赠的交易成本。(4)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产生的成本,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也就是说一旦投资而无法收回的成本,将不能通过资产的转售或用作它途而得以收回或补偿。

2.收益分析。(1)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捐赠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个人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得到间接的经济回报。比如:包玉刚先生刚率领的世界船王在1984 年一次捐资5000 万元人民币创办宁波大学,通过他的努力,60多位海内外宁波籍人士先后向宁波大学捐资近4 亿元人民币。(2)精神与心理上的满足感。从捐赠本身来看,追求精神与心理上的满足感是最为原始的动机,它具有最为明显的非交易性、非商业性等特点,是一种纯正的公益性行为。(3)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捐赠者所追求的既不是直接的经济回报,也不是公众认可,而是在员工中树立企业形象,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这类捐赠者大多为综合实力较强,竞争地位稳定的大型企业,其主要决策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道德修养。对这类企业而言,捐赠也是一种战略性的竞争手段。在选择捐赠对象方面,这类捐赠者多选择名气较高的大学、重大灾害的受害者等社会道德影响力比较强的受赠者。(4)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校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具有生产社会资本的特殊功能,例如校友会、同学会等。有利于产生具有高度合作、信任以及互惠性的行为,降低其不确定性,这为企业拓展社会资本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企业给高校捐赠的同时也能取得高校给予的一定的回报,例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等。

(二)受赠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1.受赠者成本分析。受赠者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捐赠而进行的货币支付,主要有开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等。(1)开发成本。又叫搜寻成本,即信息搜寻等成本,指为找到捐赠人或公司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及各种风险的总和。捐赠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获得这种资源。大学为了获得捐赠必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对社会捐赠进行开发。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捐赠机制,大学作为受赠者,募捐工作需要支付大量的开发成本。(2)管理成本。大学一般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来筹集募捐,并对捐赠的物资或资金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就是受赠者获得捐赠的管理成本。(3)风险成本。捐赠收入作为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之一,它首先必须是投资者合法的盈利收入,其次它不应是直接非生产性领域的寻利活动。由于受赠者难以完全掌握捐赠方的所有信息,故存在一定的代理风险。因此,在信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捐赠双方产权界定也将越清晰,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更容易把握,谈判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2.受赠者收益。受赠者收益是指大学通过捐赠所获得的总体收益,主要包括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1)社会收益指通过社会捐赠活动中,大学所得到的相应收益,包括大学影响力的扩大,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加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等。(2)经济收益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他是指受赠者通过捐赠活动获得了资金金或其他形式的收入,包括增加了大学的办学经费,扩展了大学的资金来源。

二、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的现状

1.捐赠总量少,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偏低。当前,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的总额和所占比重都较小,政府拨款仍是我国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多渠道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担己经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捐赠还倾向于一边倒,一方面优势资源向数量有限的“名校”集中,如清华、北大等,另一方面众多急需捐赠的普通大学苦于“无米下锅”。

2.财富观念的陈旧与财富缺乏安全感阻碍了公众捐赠。我国历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其“中庸之道”、“藏富不露”等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方面的缺陷使得人们普遍有着浓重的家族意识,认为辛苦创业是为了子孙后代留家产,同时也担心捐赠会“显富”,这也是很少有人主动向大学捐赠的原因。加上国内社会保障体系极度缺乏,生存的高风险性,都抑制了捐赠者的社会捐赠热情。

3.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大。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虽然制定了免税制度,但条件比较苛刻,税收激励机制不够。根据我国2008 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一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规定过低,超出标准的部分还要纳税。

4.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校友会,还有一部分成立了基金会,主要开展一些社会募捐活动。但一直以来的国家单一投入使得众多高校形成了依赖的惯性,高校更多重视的是如何从国家财政上争取到更多的款额,对社会捐赠认为是小头而忽视其重要性。尤其是地方大学,虽然设立了校友会或者基金会,但形同虚设,没有专门的组织、人员和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网页和宣传材料,同时缺乏系统的计划和远景规划,起不到实际的引资效果。

三、大学吸引社会捐赠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使募捐制度化、规范化。大学应增强募捐意识,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来负责筹集社会捐赠,该机构主要任务是:(1)制定详细的募捐计划和目标;(2)制定并完善各项筹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社会捐资管理的水平;(3)学习并研究筹资技巧和筹资策略,主动地筹集社会捐赠。

2.设立多样的捐赠形式,拓展社会捐赠的途径。目前,现金和有形资产是我国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的基本形式,其他形式的社会捐赠还不多,这种相对单一的捐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获得社会捐赠的可能性。因此,大学应该多探索固定资产、债券、股票等其他社会捐赠的形式,设立各种基金和多样化的捐赠机会,以满足不同捐赠者的需求。

3.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培养在校生对学校的感情。校友是大学的主要捐赠者之一,学校应及时了解校友状况,锁定目标群体,增加筹资的针对性,提高筹资效率。而在校生对学校的较高的满意度、荣誉感和强烈归属感会增加其与母校的感情以及对学校的捐赠。因此,学校应加强爱校教育,培养在校生对学校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以争取未来的捐赠。

4.增强与捐赠者的联系。捐赠对学校的募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捐赠。对已有的大额捐赠者,要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争取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期获得后续的捐赠。学校还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学校建筑物、奖学金和基金命名权等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政策,激发捐赠者的捐赠热情。

5.改进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政府角度看,必须改进激励机制,加强私人财产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政府应该出台更有利于捐赠的法律法规,扩大捐赠税前扣除适用范围、提高扣除比例,放松捐赠机构资格限制;同时也应加强对社会捐赠的激励,允许企业捐赠超过当年扣除限额标准向后年度结转扣除,简化免税手续,提高民众的社会捐赠热情。鉴于今后高校社会捐赠方功利色彩会逐渐消退,个人价值实现的目的逐渐增强,政府可以因势利导,仿效英国制定不同的爵位,授予那些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普通市民,表彰他们的社会成就。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程瑶池

第3篇: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社会协同治理

【摘要】当前大学生网瘾问题相当严重,而网瘾防治方法却呈现治理主体单一、协作性差、效率低等诸多不足。难以有效治理网瘾。社会协同治理倡导多元主体协同行动,优化网瘾防治机制,有效整合治理资源,进而高效防治大学生网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李超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讲师,法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1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5.64亿,大学生所占比例为23%,位居职业分布的榜首。大学生已是最主要的网民群体。然而,大学生容易过度上网,因网瘾引发的思想道德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整合家庭、高校、社会的教育管理资源,实现社会协同治理网瘾。优化校内外联动治理?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协同治理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新兴概念。其理论渊源来自协同学与协同论。基于协同学理论。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将社会协同治理定义为“社会协同治理覆盖个人和公共及私人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全部行动”。社会协同治理强调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整合各自资源,运用公共权威、协同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共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协同治理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并非独立主体,也并非各自为政,而是讲究优化配置管理资源与要素,力求高效矫治大学生网瘾的动态治理方法。

社会协同治理可被运用到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中,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社会协同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必须是多元的,而现实中大学生网瘾防治主体也是多元主体。网瘾成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网络社会管理因素、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要想从根本上戒除大学生网瘾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网瘾治理主体多元是客观事实,这完全符合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协同治理整个过程需要多元主体相互协作,而大学生网瘾防治也需要各治理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始终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需要引入社会协同机制,共同治理。传统的网瘾防治方法,仅注重单一主体对网瘾行为的直接干预或治疗。忽视各方法的有机结合。而社会协同治理最终能弥补传统网瘾干预矫治方法的制度设计缺陷。能有效地整饬各防治主体力量分散,优化相互网瘾协作治理的制度环境。所以,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协同治理是防治大学生网瘾的最佳选择。

二、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体系构成

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主要由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与校外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教系统、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共同构成。这些多元主体积极配合、联合行动,最终构建“政府一高校一家庭一个人”的社会协同防治体系。为了直观形象地解析其内部结构,特构建以下结构图:

图1:大学生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结构简图

(一)校内教育管理系统。校内教育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校内教育管理系统是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对大学生网瘾防治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大学生网瘾行为不是纯粹的思想道德问题,但与思想道德素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治理大学生网瘾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教育主体。实施针对性强的网瘾防治方法。如由辅导员教师或学工部心理中心教师组织开展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以及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2)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对于网瘾大学生而言,如何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主要是由文化创造与管理主体共同为网瘾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进而戒除网瘾。同时,校园文化管理系统也可通过文化、科技、学术、娱乐活动,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进而促使网瘾大学生提高认识,变“要我戒网”为“我要戒网”。(3)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是网瘾社会协同治理体系主要保障系统。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基本上都实现了服务外包。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活动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综合方式。宿舍与网络中心管理是后勤服务管理的重点。据调查63.6%的大学生网瘾都发生在宿舍。因此,加强宿舍和网络中心管理,严格控制大学生宿舍网络在线时间,力求网络管理规制细化、量化,必然对大学生网瘾起到较强抑制作用。

(二)校外教育管理系统。校外教育管理是社会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管理。校外支持管理系统是由多种教育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功能完备的有机整体。优化校外支持管理系统,提高社会综合管理能力,对于矫治网瘾具有独特的功效。网瘾的治理主要依靠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理系统及社会环境支撑系统。

网络社会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相当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网络社会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监管,净化网络社会环境来治理大学生网瘾。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因此,各地工商、公安、文化等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经营行业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网吧行业的综合治理,坚决取缔校园周围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同时,应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研究,对色情暴力等网络内容予以限制或屏蔽。进而减少大学生网瘾发生的机率。当务之急是建立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和增强专业人才力量。

社区与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管理具有先天优势。社区家庭管教系统,主要依靠社区的社会工作与家庭教育管理两种途径来治理网瘾。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小政府、大社会”。社区就是大社会。应大力建设社区网瘾矫治中心。建设家庭交流中心、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室、图书阅览室等;还可以运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会工作,综合防治大学生网瘾。如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西园社区成立了“金色阳光”网瘾戒除中心,对网瘾大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个案辅导,并通过拓展活动、假期特别行动等系列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家庭教育管理是预防与矫治网瘾的有效途径。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教授认为。家庭是否和谐是影响网络成瘾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家长应采取民主协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于孩子正常的多样化的社会心理需求,家长应尽量满足。其次,需要提高父母亲的网络素养。相当多的家长本身就是“网盲”,见到孩子上网就认为是在学习,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网络成瘾。所以。家长如果能够学会运用网络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

(三)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支撑系统作为校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是通过净化和优化社会风气,促进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大环境,消除社会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负作用。其主要依靠加强教育行政环境支撑、政策导向支撑及社会舆论、社会网瘾矫治机构规范管理等措施进行。(1)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一是教育管理体制革新。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普遍强调行政教育管理方法,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负载。许多大学生容易采取抵触、放弃等极端方法,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谋求网络社会的快乐。因此,需要革新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就业管理。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最明显的问题。社会期望高和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外在因素。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乐于“寻网解愁”。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就业管理,落实就业配套政策,优化就业支持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率,舒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弱化网瘾形成的社会因素。(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里所指的企业是指与网络产业相关的企业。大学生网瘾与网络信息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企业是网络信息产生、监管过滤的首要部门。一是网络媒体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坚决抵制恶性网络行为。二是网络信息的筛选过滤。网络企业应该严格把关网络信息的采集和制作过程。坚决杜绝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三是建立网络游戏分级与审查的非营利组织。网络游戏成瘾在大学生网瘾类型中比率最高。作为从事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企业,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在我国网络游戏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等级分类,许多大学生过早地涉入暴力、色情网络游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仿效日本、韩国、美国等网络游戏产业发达的国家。建立“网络共同体特别委员会”、“媒体评等委员会”或“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等部门负责网络游戏行业自律和分级审查,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类严格管理。(3)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而社会对大学生网瘾问题重视不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网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弘扬科学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注重发挥网瘾专家的作用。网瘾专家对网瘾问题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言语代表了最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最大范围地引起家长、学校及学生对网瘾问题的重视。(4)规范管理社会网瘾矫治机构。我国已经拥有300多家各类网瘾戒除机构。但多数网瘾矫治机构都存在资质认证混乱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网瘾矫治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网瘾矫治机构审批法律。让网瘾矫治机构的建立与管理有法可依。(5)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体育、休闲、娱乐、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以扩大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场所,也容易转移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兴趣。使大学生走出网吧。远离网瘾。

三、社会协同治理网瘾的联动机制

大学生网瘾问题并非只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它还反映了政府、学校、家庭管理参与不足等问题。因为校外治理主体获取的网瘾防治信息是极其有限,而校内治理主体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加强网瘾防治工作的联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

治理大学生网瘾,仅依靠学校难以根治,需要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多元网络主体参与格局,才能有效治理网瘾。大学生网瘾治理的多元主体主要有:(1)政府作为参与主体,是大学生网瘾治理的主导者,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强化网吧、网络监管工作;同时应积极营造合作互动的良好氛围,支持和推动非政府主体参与大学生网瘾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积极的具体管理功能。(2)非营利部门是处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组织机构。与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相关的非营利部门主要有学校、社区、网吧行业自律会、网络企业协会等。这些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具体工作,一方面,各部门协助政府做好网瘾防治的宣传、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还需向政府及时反馈与网瘾防治相关的信息、意见与建议。(3)与大学生网瘾治理相关的私营部门主要有网吧行业与网络文化企业。网络内容是私营部门追求经济利益的载体。私营部门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网络内容的社会效益,尽可能地提供绿色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明需求。并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净化网络环境,从根源上消除网瘾问题。(4)与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相关的公民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大学生、专家学者、志愿者等。这些参与主体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能有效弥补政府行为在网瘾防治中的缺陷。

(二)校内外沟通与协调。校内外联动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各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在大学生网瘾防治过程中。沟通是为了实现多元防治主体思想的统一。而协调则是为了实现具体治理工作的统一。各治理主体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将各种社会力量凝聚成一股防治“合力”。(1)内外联动综治中多元主体的沟通。大学生网瘾治理主体间为增进彼此间了解、传递网瘾防治信息资源、培育并统一防治合力而进行相互交流。在网瘾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沟通各防治主体难以共同制定防治策略,使整个网瘾防治体系出现各自为政、结构失调、功能紊乱等现象。因此,沟通在内外联动综治中犹如将分散的独立主体,串联成一个有机合作整体的“红线”。(2)内外联动综治中多元主体的协调。多元治理主体为实现综治目标,采取互相对话,相互交流等各种措施调节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网瘾防治的共同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瘾防治论坛等方式来搭建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平台。协调也需要讲究方式与技巧,要学会聆听不同的意见,以诚相待,把握时机。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沟通技巧来开展网瘾矫治工作。

(三)协同治理的联动制度。内外综治网络中的联动关系更多的是体现网瘾防治的主体相互协作关系,而不呈现出清晰的领导关系。大学生网瘾防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校内外联动制度运行的效果。其协同治理联动制度,包括内、外综治方法制定、执行与综治效果反馈的联动制度。(1)内外综治方法制定的联动制度。大学生网瘾防治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方法。针对不同的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制定大学生网瘾矫治方法时,校内防治主体(学校、社团、志愿者)与校外防治主体必须通过互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相互协商,实现网瘾防治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制定网瘾防治方法。(2)内外综治方法执行的联动制度。校内防治主体同校外防治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经宣传、实施、服务等行动方式,将网瘾治理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并采用一定的方法,使既定的治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网瘾内外综治方法执行,必然会要求多元主体间形成明确的分工,要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并根据自身条件的限制因素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协调,尽量消除影响合作的不利因素,对内外综治的不合理行为进行相互监督和及时矫正,保障内外综治执行的顺畅运行。(3)内外综治效果反馈的联动制度。校内与校外防治主体在平等对话过程中,通过反馈的网瘾矫治的效果信息,将对内外综治的内容、执行方式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变更或改变内外综治方法的某些内容,以此来最大程度地促进校内与校外的共同合作。反馈评估工作是整个内外综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通过对综治方法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评估网瘾防治的效果,以此来不断调整防治方法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社会协同治理大学生网瘾是网瘾干预矫治方法优化组合的最佳选择,是高效的方法体系。它既是实践经验及其具体治理方法的理论升华,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的实践拓展。

作者:李超民

第4篇: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感谢您参加本次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请仔细阅读题目,并希望您能怀着真诚、认真的态度仔细回答我们的问题,因为您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次调查的真实性,也将决定本次调查成功与否。非常感谢您的合作,谢谢!

年级:学院:性别:

1、 您是否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

A、非常关心B、比较关心C、偶尔关心D、不关心

2、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可多选)

A、电视B、课堂C、网络D、同学

3、您关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时间主要是?()(可多选)

A、早晨B、课间C、上课时D、午休时间E、吃饭时F、晚上

4、您对以下哪些问题比较了解()(可多选)

A、南海争端B、“我爸是李刚”C、药家鑫案D、郭美美事件

E、新婚姻法问题F、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G、卡扎菲死亡H、动车、地铁追尾 I、“小悦悦”事件

5、您怎样看待南海争端问题?()

A、立即军事解决B、利用政治经济大国优势压制封锁解决

C、暂不解决,看看情况发展再说D、外交谈判解决

E、其他方式您选择的理由是

6、您怎样看待小悦悦事件?

7、您怎样看待郭美美事件?

8、您对现在的新闻媒体满意吗?()(括号内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观点)

A、满意,很快速,很及时B、满意,很真实,很详细

C、不满意,不真实D、不满意,浮躁,缺乏客观性

9、您有没有自己的微博?()

A、有B、没有C、现在没有不过马上会有

10、您是不是经常参加网上的论坛或社区?()

A、是B、不是C、现在不是,将来可能会

11、您是否经常在网上发帖留言,发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A、经常B、有时会C、只有几次D、一次也没有

12、您看问题主要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

A、正面B、反面C、看情况D、两面性的看待

13、对于加强我校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措施,你觉得以下哪些比较合适()(可多选)

A、校园电视B、校园广播C、时事讲坛讲座D、建设新闻角、报纸沙龙

您的其他的建议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配合我们的调查!谢谢!

第5篇:大学生热点问题

恋爱婚姻问题如今已成为大学生十分敏感的热门话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最难以处理的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问题已普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人就恋爱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更常常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感到困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与大方之家。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了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结合相关资料及调查结果归纳出大学生恋爱的五种类型和特征,这是本文的起点。

第二部分从前面的论述中找出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且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文章认为大学生在恋爱认知、恋爱行为和恋爱态度上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继而从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方面去探讨原因,为寻找对策作好铺垫,这是本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针对上述三方面的原因探讨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对策,这是本文的难点和落脚 点。

【正 文】引言

中国新世纪的大学生青春年少,生气盎然。他们追求时尚而求真务实,他们标新立异而讲究效率,他们充满憧憬而注重现实,他们求知迫切而向往爱情。大学恋爱已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独特的校园文化、个性的青年文化和细腻的心理文化叠加的产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把恋爱观教育纳入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内容,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今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种种恋爱问题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后果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时段,是一个人学知识,长身体,锻炼思想,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好恋爱、爱情问题,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工作,提高身体、思想素质,力求全面发展,这就不仅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幸福、发展和前途,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进行大学生恋爱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十分有必要而且重要。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探讨其内在的原因,思考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教育方法和内容,真正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上。

一、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据资料报道,目前全国高校有85.6%的大学生已经实施或准备涉足爱河。[1]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阅了全国的相关调查,并于2005年1月对以涪陵师院为代表的几所重庆市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综合文献资料及有关的调查报告,大致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其分析如下: (一) 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通过调查表明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恋爱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5种:

1、 志同道合型

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一项对全国14个省市26所全日制高校547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2]

2、 情投意合型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

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2]

3、 尝试型

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到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之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2]

4、 弥补型

由于大学学习比较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到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2]

5、 虚荣型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极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生理逐渐成熟,性意识不断觉醒,往往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同时大学生又生活在青年人高度集中的特殊环境中,年龄相仿,朝夕相处,加上专业一致,兴趣相投,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同时部分传媒“无爱不成书,无爱不成戏,无爱不成歌”的“催化”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新世纪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有着与过去乃至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显著不同的特点:

1、普遍化

据本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正在谈恋爱或准备谈恋爱的人,一年级为15%,二年级为25%,三年级为40%,四年级为65%。其中二年级为超常增长阶段,尤以女生为甚,占到50%左右。女同学自嘲:“大一娇,大二俏,大三着急,大四没人要。”[1]说得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了校园爱情的一些实情,因为男大学生们固执地认为,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男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鉴于此,一位大学哲学系的副主任说:“我们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怕他毕业后难找对象了。”[1]

2、低龄化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出现了低年龄化趋势,即由高年级发展到低年级,由大年龄发展到小年龄,而且呈上升趋势。以前,高年级大学生谈恋爱的人数较多,而现在一年级的大学生就开始谈恋爱。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成了风气,成了部分大学生入校后的要务之一。一些大学生陶醉其中,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恋爱热持续升温,成为高等学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3]

3、公开化

恋爱方式由“秘密”转向“公开”,在爱情表达方式上,感情外露,过分亲昵,无所顾忌。以往大学生谈恋爱很慎重,把它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谈恋爱往往很隐蔽,不轻易让别人知道;而当今大学生表现为结交异性朋友大方,他们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涪陵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曾风趣地说:“过去学生谈恋爱看见老师觉得不好意思,而现在是老师看到学生谈恋爱老师感到不好意思。”

4、快速化

以往的大学生从恋爱走向结婚常经过漫长的岁月,而现在的大学生从相识到热恋进展迅速。在大学校园这块爱情的沃土上,每分钟都在诞生爱情,每一刻又在分解着爱情。当代大学生有情则爱,无情则散,毫不掩饰。一位恋爱“快速化”的专家高论道;“大学里谈恋爱不过是在做试验和种实验田,取得第一手的经验,成功与不成功也没啥了不起。如果现在不学会几招,将来在社会上翻了船,那可了不得了。”[4]

5、多元化

以往大学生谈恋爱多以结婚为归宿,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以婚姻为目标,恋爱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有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减轻学业和就业压力;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有的是从心理,“一个寝室里别人都谈恋爱了,那么我也要谈恋爱。[5]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恋爱认知、恋爱态度和恋爱行为上也是良莠并存。就问题而言,主要有:

1、 恋爱观上存在错误认知。 第一, 爱情至上。

有些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似乎除了爱情之外,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本次访谈中,有不少同学认为,“人生中最可贵的幸福就是爱情”;有的甚至认为,“没有爱情学习就没有意义”,“大学生活应该是学习加恋爱。”因此,有的同学一进大学就涉足情场,忙于谈情说爱,写信幽会,致使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第二, 男主女从。

这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在爱情问题上的反映。表现为有些男同学,自认为自己的事业重要,把对方当作从属者、服务者或精神上的慰藉者;有的女同学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在对方身上,只想找一个理想的“靠山”,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靠一辈子。从而缺乏进取精神,不愿再拼搏奋斗。 第三, 容貌第一。

他们注重异性的外在美,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为此,往往把异性的相貌、仪表、体态、身高放在择偶标准的首位,把是否对得起亲友、对得起“观众”作为出发点,而忽视对方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条件,似乎爱情不是心灵的结合,而是脸蛋的拼凑。

第四,功利至上。

主要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她)的家庭出身。凡此种种,都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市侩作风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所包含的恋爱观格格不入的。

2、 恋爱态度和恋爱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有的大学生以虚荣的心理对待爱情,把越早被人爱当作一种骄傲,把有异性陪伴看作一种派头;有的大学生担心别人在谈而自己未谈会被讥为“嫁不出去的姑娘”或“低能儿”,为了展示不甘示弱的决心和能力而涉足情场,谈起了恋爱;有的大学生把谈恋爱当作是“做作业”、“打草稿”,玩一玩,试一试,为今后处理婚恋问题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对爱情表现出一种绝对超然的态度,追求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爱,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往往是以朦胧、模糊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情正是如此;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把恋爱和婚姻当成没有联系的两码事;还有的大学生受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把恋爱当成儿戏,朝三暮四,玩弄感情,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所谓的“性自由”、“性解放”当作一种社会进步,在恋爱问题上不讲道德,不受约束,不负责任,用性欲来取代爱情;至于有的大学生因谈恋爱而荒废学业,或因恋爱问题出现心理和精神疾病乃至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亦不是个别现象。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原因

既然上述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会产生如此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进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是导因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是其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性生理成熟导致了性心理、性意识的萌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异性交往欲和对性知识的感兴趣,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一项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有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比10年前上升了12.9%。性兴趣从中学开始(有异性朋友)的由10年前的38.8%,增加到2000年的57.28%。[6]由此,大学生始而表现为时隐时现的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心理,喜欢打扮、整装,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并希望得到好评,继而相互评头论足,想入非非,最后发展为相互追求,堕入情网,甚至发生越轨行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盲目摸索,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他们性过错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女生不懂得男性受强烈性刺激易达到性兴奋状态和自身的极易受孕性,从而在与异性接触中放松警惕,错误的为表达爱情而吞食苦果。

2、自身的修养不足是根本因素 大学生对爱情的实际获得程度、体验方式主要受制于大学生自身修养状况。大学生自身修养不足往往是恋爱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为:

(1)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大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位学生坦言:“进入大学以来,我的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也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仿佛人生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这一表白,反应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借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排解孤独、寂寞的需要。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据一项对北京、上海等9个地区12所大学3360名在校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7]

(3)追求性刺激。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把追求感观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性这种生理需要,同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4)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作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理难以保持平衡,于是便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 (5)为以后的人生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谈恋爱,如同种试验田,取点儿第一手经验,为以后成熟的爱情打基础”。“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忘了还有明天”、“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在校园里经久不衰,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3.高校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是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恋爱观的确立直接来源于高校教育,所以高校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是影响大学生恋爱教育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课余时间的丰富性的影响。与中小学生比起来,大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度要大得多,课余文化生活要丰富得多,这就为大学生谈恋爱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男女生有足够的时间、机会双双单独接触。我们看到,无论是郊游、社团活动、体育锻炼,还是舞会、文娱演出都是便于他们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最佳时机。

其次,学生来源多重性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校对办学体制和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学生来源呈现出多重性趋势。从90年代起,由于高校招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中后期高校扩大招生使许多学校的学生宿舍跟不上生源增加的发展,大学生便可以在外租房。多层次(有的高校从专科生到博士生都有)、多形式(全日制、函授、夜大、电大等)、多渠道(校校联办、公办与民办联姻等)办学,使高校学生的来源、层次、年龄也更加复杂。这些情况必然给大学校园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样也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某些来自富裕家庭、富裕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事业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天用父母争来的钱吃喝玩乐,往往用恋爱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打发时光。来自社会的大学生有的已经建立了家庭,有的正处于热恋期,多来源、多层次、大年龄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在高校形成了一种感染性的视觉冲击,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谈恋爱形成了一种环境和氛围。

最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中学尤其是高三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面面俱到不留死角。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而言要宽松得多,主要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特别是90年代后的教育者日益年轻化,在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上也开明化,他们更加尊重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对大学生谈恋爱以及日益放肆的恋爱行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加上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日益增大,学校失去了“惩治”大学生谈恋爱的杀手锏——毕业分配。这一切变化在客观上使高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硬性禁止力度削弱。于是,某些大学生自我要求放松,自我约束能力差,不思进取,成天沉溺于爱河之中。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因性行为而出现严重后果,大学生的恋爱是不会遭到学校干涉的,他们尽可以在恋爱的道路上“大胆的向前走”。调查表明,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地点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在家里(45.8%)、在外租房(44.9%)、和在校园内(40.7%)[8]严重的是,少数高校忽视管理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近乎失控状态,对大学生的违纪现象包括恋爱越轨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如此一来,校风、班风日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使大学生恋爱之风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

4、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外开放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西方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描写青年男女情感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健康的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等等,使大学生眼花缭乱,难辩是非,对思想比较单纯、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些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盲目的追求感性的体验和刺激,双方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约会,经常陶醉于对方的音容笑貌,想入非非,约会见面的吃喝玩乐、风花雪夜地“侃大山”,为此经常熬夜,很难做到专心听课,做作业,这就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但有害于双方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根据潘绥铭教授对本科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调查显示,一些家长对孩子进大学前后与异性的交往和谈恋爱也持支持态度。尽管有多达67.3%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对自己性观念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比较传统或很传统的,但是家庭的实际行为却宽松得多,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家庭对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只有16.5%(父)和25.5%(母)是反对/戒备;55.8%(父)和43.3%(母)是既不赞成又不反对;还有27.6%(父)和31.2%(母)是理解/支持(2.3%说不清)。[9]而孩子上本科后,父母的态度大幅度地转向理解/支持(53.7%)。[10]可见,受到开放意识冲击的父母,在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已逐步走向开明和尊重。

综上所述,新世纪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既有良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又存在着种种原因。针对大学生在自我调节和自我把握感情的能力方面还比较弱,思想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不深,理性的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强,以及恋爱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状况,因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恋爱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思考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部分高校采取不禁止,不引导的消极不作为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不尽相同,错误的恋爱观念及有失道德的恋爱行为对大学生是相当有害的,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明晰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恋爱观念,规范恋爱行为,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重视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高校教师应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绝不可强行压制,当今的大学生由于社会进步,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在某种问题上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越禁止,他们搞得越火热,校内不行就到校外去,往往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对大学生谈恋爱,不能放任自流,平时不管,只是在大学生恋爱越轨时才给处分等等,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在大学生涉入恋河之前,应教给他们必要的性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当他们处于热恋之中时,指导大学生对爱情的承诺永远要面对现实生活;当他们处于失恋的痛苦体验时,既要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也要教给他们更加洒脱地对待爱情和人生;当深爱的一方已不复存在时,收拾起悲伤重享人生,并不意味着背叛;相反,当恋爱的一方背叛诺言之时,再度重振精神享受人生,另作追求,也不意味着饶恕。要鼓起大学生新的理想风帆,在事业的奋进中,充满信心的去驾起新的爱情之舟,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港湾。

(二)把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加上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决定了其对爱情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既不同于前人,也有别于其他同龄人;既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反思,又带着改革开放年代剧烈变革的印记。幼稚里显得成熟,纯真中又包含荒唐,理性的与非理性交织在一起,使得代在大学生的恋爱教育要比过去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必须把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原则。

1、 针对性

一是要弄清楚学生对恋爱问题的真实想法、看法,做到胸中有数,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是,在讲授前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或做点问卷调查。实践表明,学生乐于就这一问题坦诚发表意见。二是不回避问题。现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看法,远非是过去那些该不该谈、能不能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类的问题;而是更多的从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的角度,从人性、缘分、实践的角度,说明大学生恋爱的合理性、必要性,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看待爱情的态度和爱情的表达方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而是拘泥于过去一般的规劝、说教,是不会奏效的。

2、 全面性

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做全面中肯的分析,力戒片面性。一方面,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普遍化、低龄化和公开化等特点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中学时代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在几乎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得以充分发挥。再加上首次处在一切需要自己思考、判断、处理的地位,一遇困难就感到孤立无援,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抚慰,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极容易迅速跨越友谊的阶段直接进入恋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产生恋爱的想法和要求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宜以偏概全,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极端问题一味地对大学生恋爱持批评、指责和否定的态度,这既脱离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的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上,确有不少同学恋爱观比较正确,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在恋爱过程中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促进了双方学业的完成。在对大学生进行恋爱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评说,或用学业、恋爱双丰收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就比单纯的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3、 原则性

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对教育原则性的放弃。对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一些原则性问题,应旗帜鲜明地表明教育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单纯从生理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把不提倡大学生谈恋爱认为是对人性的扼杀;有的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必注重结果,把恋爱与婚姻当成两码事;有的把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不文明甚至不道德的行为看成是时代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等等。这些认识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结合对爱情真谛、爱情本质和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教育指出其错误与危害。

4、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目标各不一样,反映在恋爱问题上的认知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和引导也应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要求。比如,第一个层次,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大学期间最好不谈恋爱;第二个层次,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且年龄偏小,心理、生理尚不成熟,相互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接触和了解,不宜谈恋爱;第三个层次,对于已在恋爱之中的学生,则要求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处理好爱情生活。当然教育的着力点是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接受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减少低年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把大学生谈恋爱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内容

关于大学生恋爱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1、加强恋爱观教育

第一,要让大学生明确爱情的内涵。真正的爱情是以相互倾慕为基础,是理想、信念、志向的一致,性格、气质的相融,兴趣爱好等因素的相近,而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吸引,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当今社会,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有些人似乎忘记了什么是真、善、美。从利己主义出发,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商品,把贪图享乐作为选择恋人的基础。比如,有的把金钱作为爱情的等价物,认为“有钱就有幸福,有幸福就有爱情”,于是出现了年轻男子找老太婆为妻,妙龄少女嫁给了年近七旬老人的“傍大款”现象。把择偶标准放在金钱地位上,对此,教育者应该否定,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正确的择偶标准。

第二,要求大学生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及时确立新目标。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当女大学生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大学阶段的目标。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现实,新目标又未建立,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称“理想间歇期。”这就需要教育者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呢?美国心理学家费洛姆认为:“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激励力量,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对个人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的难度两个因素。”由于目标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教育者应该帮助正在被空虚、无聊困扰着的同学,确定一个这样的目标,即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战胜空虚、无聊。

第三,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 --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当一个男性成为一个女性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时,爱情就可能降临。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

2、突出恋爱道德教育

恋爱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男女恋爱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恋爱的社会道德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在恋爱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和展开。平等互爱、婚姻自主是它的最主要内容。这种恋爱道德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新型平等关系。

爱情的发展要受一定的社会道德的制约,同时也承担着对对方,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人把竞争、发挥主体意识等经济领域中的原则错误地渗透到恋爱、婚姻领域,道德的制约与情感的宣泄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对此,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也受到了冲击,对婚恋问题采取不严肃的态度。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妻子情人并存”可以理解,恋爱也可同时多谈几个,甚至可以“强登他人之舟”。“爱情多元论”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结果未必结婚”,他们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表示赞同。他们把恋爱和婚姻分开,偏重其生理的要求。强调“个人感情第一”,而忽视爱情的义务和道德,导致道德沦丧。作为教育者应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教育大学生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抵御不良的西方思想,让他们明白,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观念与我们社会主义道德是不相容的。要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的去爱他(她)吗?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个人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爱情的基础。如果采取低级庸俗、轻佻放荡的方式,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伤风败俗,有失道德。关于失恋问题,应做到失恋不失德,不要把恋爱时“狂热的爱”变成失恋后“疯狂的恨”,否则,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3、重视性知识教育

性,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一个禁忌。我国中小学的性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由于历史和民族传统的诸多因素,性一向被视为洪水猛兽,在人们看来,谈“性”就意味着“淫秽”,“下流”,“伤风败俗”,从而使性领域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禁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将性教育排斥在课堂之外。目前,大学生零碎的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刊、影视(包括录像)等一些非正规的渠道获得,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据统计,大学生所获得性知识60%来自各类书刊,20%来自同学、朋友间的交流与谈论,7%靠自己摸索经验,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却分别仅占6%和3%。[11] 由于大学生长期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贫乏,导致他们谈性色变,因性的压抑、焦渴、冲突而患各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比比皆是。“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两性交往行为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可选三项)的回答是:“进行正确的性观念引导”的占64.5%;“进行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教育”的占59.3%;“不同阶段与异性正常交往的尺度”占38.3%;“与异性交往礼仪方式”占34.6%。[2]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性知识教育,树立科学观念,破除神秘感,是非常必要的。性知识不仅包括性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属性,性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对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分辨和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色情引诱,还可以使他们把对异性的向往升华到纯洁、高尚而且有价值的志向及男女双方相互体谅、协同前进的乐趣,认识到爱情能够使它变得纯洁而美好。此外,高校教师应尊重大学生谈恋爱的需求,从内心深处真正平视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年轻的大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坦然地做健康的人。

(四)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实践活动

1、开展性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大学生恋爱的个别指导。

心理咨询活动具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在高校开展恋爱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组织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咨询活动,可以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来学校作恋爱理论指导,特别是性心理指导。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1987年指出:“性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个禁区。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变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性科学的专业,但开展性心理咨询是势在必行的。同时,可以请谈过恋爱的大学生作现身说法和相互交流来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恋爱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性心理教育,缓解、调剂大学生个体中性心理障碍和性压抑引起的心理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成熟,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2、举办优秀爱情故事片的展播活动。

风靡全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有令所有人难忘的、最为大学生奉为爱情经典的镜头:露丝对杰克许下诺言,不再为过去的爱情而不能自拔,只要有机会,就要好好地活下去,直到100岁。当她看到救生船带来光明时,她毅然挣脱了杰克僵死的双手,向生命之光奋力游去,杰克英俊的面容在冰水中下沉,下沉。这种不为过去生死离别的情感而忧伤的爱情观念之所以让当代大学生心仪,是因为她坚强、自强,抛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贾宝玉与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与患得患失,让人生走向更新的道路——为了爱,要活得更精彩。这样的观念比之高校校园中不时传来的“现代殉情”故事,肯定更有积极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但是,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些社会非主流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批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学术文化浓厚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人文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开展与专业联系密切的社团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求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生活。 其次,要从新生抓起。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好奇心理和对学校情况的“相对空白点”,及时进行思想、信念、人生观、法制、道德、校史等教育,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尽快缩短“理想间歇期”,避免寂寞空虚的产生。

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学长”的力量,以此带动和感化学生,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

(五)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

不可否认,单纯的采取灌输、疏导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在抓好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要针对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制度、自修制度、宿舍校园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度,并实施对大学生恋爱不文明行为的检举、曝光制度等,用这些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把大学生的恋爱行为纳入一定的行为规范调整中。将恋爱表现纳入“评优”、“选干”、“入党”等德智体考核范围内。同时要明确学生工作者的职、责、权,将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纳入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中,要求辅导员积极大胆地去管理。比如,晚上学生就寝前要勤于清点学生人数,对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定期地、有针对地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要求他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作息制度等,防止不良现象发生,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者,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这样对谈恋爱者或未恋爱者都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

(六)净化大众传媒,倡导主流文化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大学生,除了在校上课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接触社会传媒。他们走出校门就直接接触社会,书籍、报刊、影视、网络……大量的传媒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这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也不能否认,我们的书籍、报刊、影视、网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2001年3月26—27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北京京伦家庭科学中心联合召开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教师、家长、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统计数字和令人不安的事实,呼吁学校、家庭、社会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这次研讨会上被指责最多的当属媒体,小说、报纸、杂志、电视,几乎到了“无爱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尤其黄色录像、色情网站更是给人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一些流行文化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观念。因此,我们对大众传媒要进一步作好引导和治理,我们的大众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以确保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成才,为此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从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着不足,比如对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提出的教育对策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希望通过学习,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弥补不足。相信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支持努力下,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一定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6篇: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与背景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未来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虽然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的校园生活中,但当代大学生普遍敏锐地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问题以及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未来空间。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此次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我们想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以及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审视被公开的事物的态度,了解并发现部分人对待不同事件的看法。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致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约定俗成的关系。社会总是时刻在变化发展的,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 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提高个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问卷分析与结果

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100份,回收90份。问卷涉及十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性别,年级以及了解热点问题途径等等问题。男生占到47.78%,女生占到52.22%。通过对90份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一下内容: 1.当代大学生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许许多多经济制度,每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和运作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又互相作用,统一构成社会经济制度体系。所有制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经济制度。38.9%大学生之所以会关注经济问题,是因为大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问题。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并有着不断加热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多的追求实利。分析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大环境崇尚现实主义,导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个体被注入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社会上一些庸俗处世哲学的影响,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其次是个人原因,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趋于现实,趋于理性。很多人自己也觉得读什么专业不是感兴趣,而是考虑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薪水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仰,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很少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立远大的目标。 2.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严重依赖网络 通过调查,发现通过上网了解社会热点的同学达74.4%,通过手机了解更是达到93.3%,充分表现出学生对于网路的依赖程度。分析其原因,首先网络的普及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多媒体教学也是深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次,网络的优势也是导致大学生依赖的重要原因。网络是指信息处理应孕而生的一种集学习、通讯及适当时候放松的娱乐工具。而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网络让我们更加及时的获取信息。再次,校园环境的限制,校园内的其他设施不完善,造成我们严重依赖网络,例如,学校的新闻广播电视系统,电视只有食堂有,而食堂的环境是嘈杂的,在这个环境下,电视不能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广播时间通常选在课间以及休息时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 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事”较为关注,但不是很乐观,大学生更关注文娱方面的时事。

因为调查的人群大二年级的占到58.89%,所以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还没有很高。调查显示,有38.9%和47.78%的学生关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热点。44.5%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方面。将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媒介,大学生首要接触目的有细微的差别。大学生接触广播、杂志、电视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了解新闻。而报纸则有超过半数的人首先是要了解新闻。数据表明,64.4%大学生不愿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原因是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15.56%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没有好处。8.89%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没影响。 从整体看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的目的趋向于自身娱乐。其次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在很多人认为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只有娱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新鲜感。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的改变使得他们选择的改变,而网络的出现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现在,网络日益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适应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再次,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国事家事发生,大学生猜不透时事变幻,甚至与时事相比更加关心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关心自己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政治的热情比较冷淡。

4.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了解不深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是了解而已,有68.89%的大学生是仅了解。还有11.1%的同学是随便看看。这样看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似乎不足以称为关注。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关注时事的目的仅限于娱乐,既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去要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46.67%的同学会选择与朋友探讨,不予理会的也占到了22.2%。其次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大多表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情怀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正逐渐消失。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会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并深深为之思考。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是打不垮的。 5.对关注热点的意义比较迷茫。

调查显示,对是否从关注热点问题中得到启发的调查,33.3%的人认为能从中得到启发,有48.89%的人则不知道,有将近一半的人并不清楚。17.78%的人则认为不能从中得到启发。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清楚关注热点有何意义。 二.总结:

1.学生关注时政从大处讲是继承好的传统,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小处讲这也关系到个人利益,就业与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关注的两件事,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也无疑于这两件事息息相关。大学生是一个基本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意见是很有代表性的。篇二: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18班关于对2014年开学热点问题讨论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我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未来的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我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当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就是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表现。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大学生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关注社会时事),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关注角度和思考方式。 调查结果为:

1.大学生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房贷问题)较为关注,对于一些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社会热点(如:“三农”问题,医疗问题,腐败问题)较为冷漠。

2.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对所处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就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危机的加重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使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就业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所谓的高分低能)、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改变大学的教育体制机制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体制机制问题,想解决不容易,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抱怨,应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还是有找到工作的人,当然,政府也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就业压力,我们要对国家持有希望。另外大学生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多加了解,对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应有所思有所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重点,利用在校时间汲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作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的我们,当然也对学校的热点问题尤为关注,经过讨论,还有不记名提议的方式下,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受争议的话题。

1. 书费问题,很多书老师都不讲,但是还是会发下来,并且收费还是 很高的,同学们的怨声不断。

2. 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对于女生来说,现在的我们自我保护意识 差,抵抗能力弱。最近出事不断,让女生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感到不 安。

3. 出行问题,一到节假日,学生放假,人太多,导致校车供不应求, 很多学生赶不上自己的火车,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黑车,这又提高了 危险隐患。

这些就是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还有校园里的热点问题。希望受争议的问题可以提供好的解决方案。篇三: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班级:11级机械电子工程

组长:吴文通 201101040084 组员:郭仪博 201101040065 李 军 201101040055贺要厂 201101040067 黄 睿201101040051 李群坡 201101040081 李 辉 201101040061 张 伟 201101040068 马志华 201101040054 王 超 201101040098 陈光林 201101040052 赵钦浩201101040087 指导老师:崔玉斌

实验室间:2012年11月1日至14日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摘要

此次调查报告是在催玉斌老师的指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程为基础的情况下而完成的。此次调查报告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程度,采取问卷调查法。以安阳工学院学生为例,发放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调查报告的时间在十一月份,在安阳工学院学校园内发放问卷,及时回收。此次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从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把握其思想动态,希望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热点问题 影响程度 调查目的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程度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一.问题与背景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此次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成本、创业就业等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分析与结果

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问卷涉及十五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性别,专业以及了解热点问题途径等等问题。通过对五十份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一下内容:

(一)问题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并有着不断加热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多的追求实利。分析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大环境崇尚现实主义,导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个体一方面有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生存压力与市场经济又给他们注入了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 使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上一些庸俗处世哲学的影响,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其次是个人原因,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趋于现实,趋于理性。刘小枫说,现在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市场利益为指导的。而大学也顺应这种情况,“发明”了很多新兴的热门专业,来满足这种市场化的需求。“大学就像一个超市,一些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刘小枫说。 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同。很多人自己也觉得读什么专业不是感兴趣,而是考虑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薪水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仰 ,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很少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立远大的目标,这样看来,一个个追求实利的大学生由此诞生。 2.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严重依赖网络 通过调查,发现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的同学达82%,充分表现出学生对于网路的依赖程度。分析其原因,首先网络的普及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因特网在中国日益受到欢迎,网络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以安阳工学院为例,在校园内设置免费的校园网,以供学生使用,在图书馆内还可以无线上网,教室内也都有宽带连接,多媒体教学也是深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加之学生的好奇心理,喜欢对网络进行研究。使得网络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其次,网络的优势也是导致大学生依赖的重要原因。如果网络和其他媒体一样,没有明显的突出的优势,相信大学生也不会严重依赖。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 络的世界。网 络是指信息处理应孕而生的一种集学习、通讯及适当时候放松的娱乐工具。而它又不是一种普通的工 具,它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1)、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2)、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在千呼万唤中面临改革。 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 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科学素质。网络让我们更加及时的获取信息。再次,校园环境的限制,校园内的其他设施不完善,造成我们严重依赖网络,例如,学校的新闻广播电视系统,电视只有食堂有,而食堂的环境是嘈杂的,在这个环境下,电视不能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广播时间通常选在课间以及休息时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大学生更关注文娱方面的时事。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较为集中,主要是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增长见识、获取生活信息、获取专业知识、消磨时间和收发邮件。将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媒介,大学生首要接触目的有细微的差别。 大学生接触广播、杂志、电视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了解新闻。而报纸则有超过半数的人首先是要了解新闻。在接触杂志方面,有23%的同学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这和杂志更偏重专业化的特点分不开。另外,数据表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目的较为分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功能的丰富,同时也能解释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传统媒体高出许多的原因。 从整体看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的目的趋向于自身娱乐,其次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在很多人认为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只有娱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新鲜感。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的改变使得他们选择的改变,而网络的出现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现在,网络日益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适应大学生心理的变化。

4.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了解不深入。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是了解而已,有80%的大学生是娱乐一下,看过就忘。还有34%的同学是无意识关注。这样看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似乎不足以称为关注。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关注时事的目的仅限于娱乐,既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去要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大多表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回想1919年,大学生的血泪酿成的1919年,当时的大学生身负祖国的重托,他们以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不屈地斗争着。而现在,这种情怀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正逐渐消失。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会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并深深为之思考。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是打不垮的。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还发现了其他几个小问题,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关注时事的环境,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亟待改正。

(二)对策分析:

1, 国家应该创造环境,鼓励大学生发表个人看法,为其提供平台。大学生是一个基本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意见是很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2,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学校管理无小事。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全体学生乃至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十分重要。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今天,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在日益提高。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给予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充分的保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关注自身以外的其他问题,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3, 校园内形成一种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校园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一定要改善校园环境。

4, 提高大学生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除此之外,我们仍需要重视家长的影响,重视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第7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未来的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关注角度和思考方式。

感谢您的参与!

江苏师范大学

2014年3月

1.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的性别是()

A男性B女性

3.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家时事()

A上网B报纸C手机D电视E广播F其他

4.您喜欢浏览哪方面的内容()

A时政要闻B经济发展C文化娱乐D其他

5.您比较关心以下哪个社会热点问题()(最多两项)

A腐败问题B“三农”问题C医疗问题D房价问题E就业问题

6.你是否想过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

A是,并且非常认真的规划过 B有过一些想法 C没想过

7.您是否经常关注社会问题()

A每天都关注B经常关注C偶尔关注D不关注

7.您是否了解“李刚门”事件()

A非常了解B知道C不知道

8.“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

A不知道B知道(农业农村农民)

9.您是否了解医保的使用程序()

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0.您是否了解我国实施的第三套房贷政策()

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1.您的就业方向()

A自主创业

B找工作,并认为前景非常光明

C先找工作试一试

D没想过

12.您是否了解本市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政策() A非常了解B大概知道C不知道

13.你认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如何()

A需要全面改革B需要部分改革C不需要改革D不知道

14.你对一些时事热点有什么自己的看法?(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商121陆科宇

第8篇: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调查报告

--

前言

此次调查报告是在xxx老师的指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程为基础的情况下而完成的。此次调查报告的内容为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程度,采取问卷调查法。以贵州大学学生为例,发放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调查报告的时间在四,五月份,在贵州大学校园内发放问卷,及时回收。此次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从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把握其思想动态,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帮助。

一.问题与背景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此次调查研究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教育成本、创业就业等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分析与结果

此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五十份,回收五十份。问卷涉及十五个题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性别,专业以及了解热点问题途径等等问题。通过对五十份问卷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一下内容:

(一)问题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就业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并有着不断加热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多的追求实利。分析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大环境崇尚现实主义,导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对自身

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个体一方面有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生存压力与市场经济又给他们注入了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 使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上一些庸俗处世哲学的影响,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其次是个人原因,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趋于现实,趋于理性。刘小枫说,现在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以市场利益为指导的。而大学也顺应这种情况,“发明”了很多新兴的热门专业,来满足这种市场化的需求。“大学就像一个超市,一些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刘小枫说。 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同。很多人自己也觉得读什么专业不是感兴趣,而是考虑毕业后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薪水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仰 ,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很少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设立远大的目标,这样看来,一个个追求实利的大学生由此诞生。

2,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严重依赖网络

通过调查,发现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的同学达82%,充分表现出学生对于网路的依赖程度。分析其原因,首先网络的普及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因特网在中国日益受到欢迎,网络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以贵州大学为例,在校园内设置免费的校园网,以供学生使用,在图书馆内还可以无线上网,教室内也都有宽带连接,多媒体教学也是深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加之学生的好奇心理,喜欢对网络进行研究。使得网络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其次,网络的优势也是导致大学生依赖的重要原因。如果网络和其他媒体一样,没有明显的突出的优势,相信大学生也不会严重依赖。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 络的世界。网 络是指信息处理应孕而生的一种集学习、通讯及适当时候放松的娱乐工具。而它又不是一种普通的工 具,它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1)、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2)、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在千呼万唤中面临改革。 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 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科学素质。网络让我们更加及时的获取信息。再次,校园环境的限制,校园内的其他设施不完善,造成我们严重依赖网络,例如,学校的新闻广播电视系统,电视只有食堂有,而食堂的环境是嘈杂的,在这个环境下,电视不能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广播时间通常选在课间以及休息时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大学生更关注文娱方面的时事。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较为集中,主要是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增长见识、获取生活信息、获取专业知识、消磨时间和收发邮件。将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媒介,大学生首要接触目的有细微的差别。 大学生接触广播、杂志、电视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了解新闻。而报纸则有超过半数的人首先是要了解新闻。在接触杂志方面,有23%的同学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这和杂志更偏重专业化的特点分不开。另外,数据表明,大学生接触

网络的目的较为分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功能的丰富,同时也能解释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传统媒体高出许多的原因。从整体看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的目的趋向于自身娱乐,其次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在很多人认为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只有娱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新鲜感。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的改变使得他们选择的改变,而网络的出现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现在,网络日益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适应大学生心理的变化。 4,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了解不深入。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是了解而已,有80%的大学生是娱乐一下,看过就忘。还有34%的同学是无意识关注。这样看来,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似乎不足以称为关注。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大学生关注时事的目的仅限于娱乐,既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去要求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次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大多表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回想1919年,大学生的血泪酿成的1919年,当时的大学生身负祖国的重托,他们以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不屈地斗争着。而现在,这种情怀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正逐渐消失。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民族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会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并深深为之思考。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是打不垮的。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还发现了其他几个小问题,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关注时事的环境,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程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亟待改正。

(二)对策分析:

1, 国家应该创造环境,鼓励大学生发表个人看法,为其提供平台。大学生是一个基本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意见是很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2,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学校管理无小事。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全体学生乃至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十分重要。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今天,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在日益提高。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给予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充分的保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关注自身以外的其他问题,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3, 校园内形成一种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校园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一定要改善校园环境。

4, 提高大学生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除此之外我们仍需要重视家长的影响,重视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报告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及看法,从而得出了上面提及的几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大学

生关注热点问题的现状,大多数通过网络了解以及对热点问题了解的不够深入。通过有效地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清晰明了。并且提出了几点改善现状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情,了解社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9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未来的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还记得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阐述的那几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当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就是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表现。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大学生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关注社会时事),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关注角度和思考方式。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9日

调查地点:在线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在线大学生

调查内容: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

1.您的年级是()

A大一 78%B大二 13%C大三 5%D大四 4%

2.您的性别是()

A男性 67%B女性 33%

3.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家时事()

A上网 45%B报纸 37%C手机 98%D电视 23%E广播 31%F其他

4.您喜欢浏览哪方面的内容()

A时政要闻 39%B经济发展 42%C文化娱乐 19%D其他

5.您比较关心以下哪个社会热点问题()(最多两项)

A腐败问题 32%B“三农”问题C医疗问题D房价问题 46%E就业问题 74%

6.你是否想过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

A是,并且非常认真的规划过 61%

B有过一些想法 35%

C没想过 4%

7.您是否经常关注社会问题()

A每天都关注 30%B经常关注 45%C偶尔关注 23%D不关注 2%

8.您是否了解“李刚门”事件()

A非常了解 62%B知道 29%C不知道 9%

9.“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

A不知道 72%B知道(农业农村农民)28%

10.您是否了解医保的使用程序()

A非常了解 17%B大概知道 71%C不知道 12%

11.您是否了解我国实施的第三套房贷政策()

A非常了解 8%B大概知道 90%C不知道 2%

12.您的就业方向()

A自主创业 21%

B找工作,并认为前景非常光明 52%

C先找工作试一试 24%

D没想过 3%

13.您是否了解本市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政策()

A非常了解 6%B大概知道 72%C不知道 22%

14.你认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如何()

A需要全面改革 21%B需要部分改革 73%C不需要改革 2%D不知道 4%

15

调查结果:

1.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事”较为关注,但数量不很乐观。

2.大学生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房贷问题)较为关注,对于一些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社会热点(如:“三农”问题,医疗问题,腐败问题)较为冷漠。

3.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对所处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调查分析:

就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危机的加重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使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就业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所谓的高分低能)、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改变大学的教育体制机制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体制机制问题,想解决不容易,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的。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抱怨,应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还是有找到工作的人,当然,政府也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就业压力,我们要对国家持有希望。另外大学生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多加了解,对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应有所思有所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重点,利用在校时间汲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当重要角色,此次调查,目的是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导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见识也广了许多。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激情。相信自己能把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丰收”人才。

上一篇:学校值周小结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