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热点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管理热点(共8篇)

知识管理热点 篇1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管理工作开展的好的班级,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们乐学善思,老师们可以一门心思抓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较差的班级,学生们思想不专一,行为诡异,教学秩序混乱,老师们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搞“安定团结”,教学效果也差。由此可见,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得到了家人的特别呵护,真可谓是“抱大”的一代。学习不能吃苦,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不懂得彼此尊重,特爱面子又不去努力,听不得批评又很想出人头地。这些都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热点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体会谈一些对策。

一、学习流于表面形式

常见表现:在老师面前积极勤快,老师一走,他便自由散漫;课堂上好象在认真做笔记。实际上,他只是装样子,老师一走远,他立即把书和本子放在一边,抠指头,想心事;或上下两本书,上面是课本,下面是故事书,趁人不备读闲书。

相应对策:

1、教学学生自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需要自觉的事情,只有勤学、勤练、勤思考,自身才能求得发展。

2、针对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观察,提问练习相配合;在课后要多检查、多督促。

二、不少学生只愿意听顺耳的话,听不进别人的批评。

别人善意指出他的不足,他便认为是要他难堪。嘴上不说,心理却耿耿于怀。有的甚至在背后破口大骂,不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连课堂上的发言有错,别人予以纠正也会成为他心中“难堪的挫折”。稍有成绩别人肯定一下,便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同学问他问题,他不屑搭理;同学答错了题,他讥讽挖苦,有的甚至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相应对策:

1.让其亲身接受挫折教育,体验失败,摆正自己的位置。

2.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找准参照对象,目标一定要具体化、阶段化。实现短期目标激发成功感,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下一个较高目标。

3.注重学科渗透,使其确信成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4.准确使用表扬和鼓励性语言,要一分为二去评价。比较好的方法是肯定其所取得的成绩,然后指出其不足。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切忌把表现好的捧上天,表现差的一棍子打死。

5.试着让一些容易骄傲者做一些超越个人能力的事情。比如做一道难题,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可以使其自省自己知识和能力很有限,没有任何自满理由。

三、学习的刻苦性较差

具体表现:

虽然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往往不去预习,时间用来交头接耳说闲话;课堂上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听一听,以为听懂了,弄明白了,课后不去复习、巩固,时间长了就产生了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感觉。

相应对策:

1、利用不同类型的典型材料去感染、激发学生自觉意识。

2、优化设计:一个班上不自觉的同学毕竟还是少数,我们可在座位的设置和住宿设置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座位“两带一”,寝室“多带少”,行为好的去影响差的,可促进班级管理的健康发展。

3.、习设置要科学合理。可将自习设置为学科自习(老师要辅导,作业要求限时完成,使其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习)和综合自习(无老师辅导,以免干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当然事先要布置一些作业,因为不会发现问题、找不到学习任务的同学还是有的)强化信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4、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信心是学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我们应教育孩子根据自己的实力与潜能,找准竞争对象。既不要定位太高,难以超越而挫伤自尊心;又不要定位太低,而影响其潜能发挥;信心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上的,不断的去提高自身实力是强化信心的重要手段。提高实力手段种种,比如语文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仅局限于课本是不够的,多方面吸取营养,加强写作训练。英语科要充分去记忆,寻求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一天一回顾一总结,经常去过电影,加深记忆,通过不断重复从短时记忆过度到长时记忆到永久性记忆。有了竞争意识之后,孩子们就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而且在课后会找差距,勤复习。这样一来,老师、同学们就能经常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就有了成功感,它会激励孩子继续上进,完善自我。对于个别有进步的同学,我们要鼓励他自己和自己比,引导孩子把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相比,及时肯定其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让其体验成功感受。

5、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情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所以滋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品质,诸如:自私、懒惰、指手画脚、心胸狭隘、缺少合作意识、不善解人意、好斤斤计较、毫不关心别人。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就是过集体生活,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导致情绪低落,通过正确引导,使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实践证明:人在高兴,充满信心时,就会挺胸抬头,昂首阔步,学习、做事效率就高。人在沮丧或缺乏信心时就会无精打采,办事效率就低。我们应教育孩子学会培育健康情绪,克懒求实,勤于表现,主动获取,成功激励就可优化心境。比如学习感到疲倦时就听听音乐来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谨防不良情绪在人厌倦的时候产生。对于不良情绪就象对待疾病那样,必须明确“预防为主”这一道理,以防蔓延,形成恶性循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经常“换位思考”,学会善解人意,甚至告诉孩子“烦恼都是自找的”。

知识管理热点 篇2

但传统的知识管理存在着以下典型问题,严重影响了知识管理的效果:

1)缺乏统一的知识模型,容易造成对同一知识的描述各不相同,影响用户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共享。

2)缺乏统一的知识存储形式,这就造成各个知识的存储形式各不相同,妨碍了人们对于知识的应用和交流,从而形成知识孤岛。

3)知识检索和查全率和查准率性,检索到的知识缺少语义和上下文支持。[1]

通过本体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本体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给予了新的定义。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普遍被接受的是Studer给出的定义:知识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发挥本体的优势,改善传统知识管理系统中利用传统技术难以检索和融合相关资源的状况,使得系统在支持相容匹配、涵义领会、作者自行建立和维护本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将对2003-2009年国内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

1 文献研究统计

在中国知网CNKI以“知识管理”和“本体”为关键词搜索,共收集到2003-2009年7月关于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资料149篇,它们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中文文献集合。为了分析目前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和趋势,本文对149篇文献的关键词及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国内目前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仍集中于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约占35%),知识存储(约占32%),知识重用(约占31%)三个过程的研究.其中随着W3C对语义web在全世界的推动,基于语义web的领域本体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2 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对149篇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是分析目前对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找出哪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哪些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深入,为进一步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依据。

通过对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大致可将文献的研究视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技术之一,包括知识提取和从知识库中获取知识两个方面。其中知识提取是指从原始数据信息中按照本体定义的概念进行知识的抽象化过程;而从知识库中获取知识的技术又可称为知识检索,就是用户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获得所需相关知识的过程。[2]

在相关文献中,从知识提取的视角,秦炜等(2003)提出了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使用本体完成知识的获取的方法;王鹏(2005)提出了一个允许知识工作者向知识库中添加新的知识或更新数据库中已存在的知识的开放的知识获取系统框架并实现了其中的核心部分;曾志(2008)用Java语言的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特点及J2EE构件化开发技术,结合知识管理与工作流技术的理念,提出了一种集成企业平台的知识获取应用模型;陈锦禾(2009)提出一种着重解决在线Web知识获取的基于知识挖掘的Web商务智能平台(KB4W B I)。

从知识检索视角,沈卫华(2005)根据本体的知识表示形式,利用概念和知识特征的相似度、相关度,进行知识的智能检索、聚类和匹配等,从一种更为智能的角度对设计知识库进行使用和维护。刘柏嵩等(2006)提出一种基于本体、以面向任务情景的结构化描述作为信息体内容的语义索引的双向扩展检索方法,通过相容匹配和知识联网两种机制实现了扩展检索;通过知识地图导航和自动检索两种方式完成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的知识检索;

2)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获取阶段获取的知识录入到本体库的过程。首先通过匹配机制,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匹配,即寻找同一用户关心的知识,建立用户、原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得同一用户关心的知识存储在同一个对象中,以方便用户检索。[3]

王鹏(2004)把web数据库与xML数据库进行结合,为知识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袁磊等(2006)基于面向领域知识表示模型的共性与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XML表示框架模型;凌锋(2007)依据语义网的核心思想,通过XML语言、RDF和本体对知识进行存储、表示和共享。

3)知识重用

知识重用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知识重用与知识获取方法的重用。

狭义的知识重用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知识的增量扩充和领域专家知识获取。知识的增量扩充指在文本提取知识的过程中,领域本体知识的特征肯定会不断增加。需要对文本不断地学习,得到不同特征。当得到一些固有的特征时,针对于其他文本可以重用这些得到的领域本体知识特征概念。领域专家知识获取指随着对知识库的使用,一定会有很多新的领域专家意见诞生,需要将这些领域专家的意见提取成为有用知识,加入到知识库中去。

知识获取方法重用主要包括有两部分的重用:程序重用和经验重用。建立某个领域本体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其中知识重用能够降低领域本体构建的成本。而程序、经验的重用能够加快前进的步伐。[4]

在相关文献中,张波(2005)指出多本体系统是组织决策支持系统中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通过各类本体的定义,知识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重用;吴江(2005)提出一种由知识体和应用本体构成知识库的基于本体非结构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可有效解决知识的重用问题;陶然等(2007)认为基于本体的企业知识发现(OEKD,Ontology-based Enterprise Knowledge Discovery)能有效支持知识的共享与重用;杨杰明(2005)借鉴“知识螺旋”思想解决了在电力企业知识内部如何进行知识的转化和传递,从而解决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的问题;边文钰(2007)提出已有知识是否能进行重用,取决于其知识情境与要解决的问题知识情境的相似程度。根据知识情境相似性匹配获取相关知识,可提高知识可重用性;

3 结论

从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领域本体的构造和基于本体的知识的获取与重用,是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它也正式是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难点。未来,结合语义网进行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必将成为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本体开发具的问世,利用语义网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领域本体将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也将探索出更加智能的知识的获取与重用方法,从而实现越来越多的智能知识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姜丹.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2]徐丽平,姜利,群赵亮.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电脑应用技术,2007,69:1-4.

[3]黄新,徐小娟,徐国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6):351-356.

[4]胡珉.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和重用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流程管理热点问题的析与解 篇3

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流程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价值和它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流程管理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推动跨部门的协同,并真正实现对客户的关注。

我们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将组织划分为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这种划分有利于专业化,但弊端是正常的工作流转过程尤其是跨部门的工作流转过程,被不同部门的纵向指挥及局部利益切断,从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也就是为什么部门甚至岗位之间协同难,部门绩效好而公司整体绩效差。大家只关注本部门利益而没有人真正去关注客户利益,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客户满意度低。

而流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打通公司跨部门的关键业务流程,并赋予关键业务流程主责任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力,以打破部门壁垒,使涉及到流程的各部门、各岗位,共同关注流程的最终结果,关注顾客,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建立“以流程最终产出为导向的”行为方式,并以此来形成协同效应。

(2)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执行力问题。

企业的执行力靠什么?有的说靠组织纪律性,有的说靠领导力,都对,但是企业执行力的基础还是流程,尤其是关键业务流程。

企业级的目标,如财务、销售、市场、内部运营效率等,往往涉及到跨部门,多岗位,那谁把他们规范化、用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就是关键业务流程。很多时候公司的关键任务落实不下去,既不是某个岗位的某个人不听指挥,也不是领导个人领导力有问题,而是我们缺乏保证任务实现、保证跨中心协同的规范化的流程。是“事”出问题了,而不要只找人的原因。

(3) 实现知识的沉淀、积累,提升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岗位因人而异,知识因人而走。这对企业意味着:①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甚至喜好,而决定工作的流程、方法。工作流程和方法不统一,工作效果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低;② 因为没有标准和规范,新员工胜任岗位的时间周期长;③ 企业对人的依赖性强,一个能人的流失,对企业会造成重大损失;④ 因为人员的流失,企业在本岗位积累的经验甚至花费高昂代价积累的教训,也随之流失。同样的错误反复犯,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流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将管理平台逐渐从依靠经验、权利转移到依靠体系、制度,并通过流程的梳理和操作的规范化来实现经验和智慧的沉淀,以此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阻碍企业流程管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或者说,能使公司的流程管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提高的“捷径”是什么?

答:首先来分析一下流程管理的本质:流程管理从管理范围来说是跨部门的,尤其是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涉及多部门,多岗位;从管理深度来说,有效的流程管理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基于部门的由上到下的纵向指挥关系,建立起以流程主责任中心、主责任岗位为中心的横向指挥关系。也就是说流程管理涉及到权利的再分配; 另外,衡量关键业务流程效果的最终标准是能否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那谁来衡量这种效果?如果效果不佳,谁来推动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此外,流程管理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流程如何梳理,流程如何优化等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跟进。没有专业支持的流程管理工作,往往既无效果,也无效率。

通过对流程管理本质的分析,大家是否已经找到了困扰流程管理的关键?对,就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对流程管理的跨部门的组织、授权、指导和管理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企管部门承担这一责任,是最好的选择。

3、流程太多、太杂,应该从哪入手梳理,才能保证最好的效果?

答:流程管理当中也存在2/8原则,即20%的流程决定了80%的企业绩效。进行流程梳理工作,必须着眼于这20%的流程。这些流程往往具有如下特征:流程的两端在企业外部,尤其是关注外部客户;涉及多个部门;对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产生内部经济效益非常关键;问题较多,一旦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具备这些特征的流程,往往多是关键业务流程,现在也有一种比较时髦的称谓——端到端流程。流程梳理工作只有从端到端流程入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4、关键业务流程是跨中心的,每个中心都有各自的指挥系统,甚至各自的利益,所以流程梳理完后,我们真很担心又陷入扯皮、推诿的怪圈中。

答:流程梳理后,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是要明确关键业务流程的主责任部门,由该部门承担起对关键业务流程最终成果的责任,同时赋予该部门对流程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予以考核管理的权利。主责任部门依据责权,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流程关键节点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监督实施,以此使各个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共同关注流程的最终成果和产出,而不仅是只关注本部门的利益。

5、对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后执行实施,这是不是流程管理的全部?

答:流程规范然后实施是流程管理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其他还包括流程的优化、流程的再造。当我们没有形成规范化流程的时候,我们就要对流程进行梳理,以实现工作流转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梳理后,在实施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则由主负责中心或岗位实施优化;但是如果该流程问题非常多,积重难返,完全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彻底优化,我们就要进行流程再造了。

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结合 篇4

1、你的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试列举2~3例,并选择其中一例,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①上学难(教育公平)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房价高涨问题;就业难问题。②(上学难(教育公平)问题──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房价高涨问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业难问题──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意义)

(1)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2)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5)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6)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发展是硬道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解决民生问题,国家采取哪些措施?(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3)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7)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8)确立劳动、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9)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10)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12)进行科技、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1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4)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5、青少年如何做?

参见青少年的总体做法

第二课

道德力量 感动中国

1、举办评选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有什么意义?

①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②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④有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⑤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关心他人,奉献社会。

2、目前,我国青少年存在哪些不良道德倾向?有什么危害? 表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等。

危害:这些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巨大的危害。

3、请你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2)社会:创作出版各类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3)家庭:家长要以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引导、教育子女,及时解决子女思想中存在的问题;(4)国家: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网吧、娱乐市场经营环境等。

4、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动人事迹,某校决定开展一次宣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活动的主题:

如:学英雄事迹,做英雄传人

(2)请你设计几种活动形式:如:开主题班会、利用校园网宣传、办黑板报、举办征文比赛等。

(3)如果采用主题班会的宣传形式,请你拟写一发言稿。示例: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发扬他们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行光荣之事,永拒可耻之举,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在为祖国安宁、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所作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谱写自己人生的光辉篇章。

5、青少年应怎样向“道德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学习。

(1)、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2)、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自强不息、关爱他人、,奉献社会;(3)、学法、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面对违法犯罪.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5)、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6)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积极向民众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7、第一问:你参加了哪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 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慰问幸福院的孤寡老人、参加“做诚信学生”签名活动、向希望工程、海地地震灾区捐款、参加“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活动、义务植树、义务献血等。

第二问: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有哪些收获: 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②、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④、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等。第三问: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有哪些体会:

①、我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②、参与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③、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8、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珍爱生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公平正义、与人为善、不图回报等。

第三课

社会进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政治:(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5)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3、经济:(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确立劳动、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6)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4、文化:(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2)进行科技、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5)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5、社会:(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青少年的总体做法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2、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4、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做一个 的践行者。

6、积极向民众宣传。

7、同 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8、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如。

9、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针对某项活动,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可以有哪些活动形式?(1)开展关于 的主题班会。(2)开展关于 的手抄报、黑板报

比赛。(3)开展关于 的征文比赛。(4)开展关于 的国旗下讲话。(5)参观 教育基地。(6)观看 影视作品。(7)开展关于 的评选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相关信息?(1)走访调查。(2)问卷调查。(3)上网搜集。(4)座谈。(5)查阅资料。

第五课 民族团结问题

1、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5)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6)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7)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竭诚帮助;(8)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9)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10)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等等。

3、请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8)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9)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1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12)深入开展反对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地区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等等。

4、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1)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3)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4)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5)积极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

献策;(6)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

献;等等。

法制宣传问题

1、我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意义?

(1)是进一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建设法治国家。

(2)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守法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3)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4)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2、公民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表达意见应注意什么?

应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语言文明;应当实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实污辱诽谤他人;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

3、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第六课

1、你如何看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位。(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作用。

2、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4)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5)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6)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在改革开放中,青少年如何做?

教材中青少年的做法、青少年的总体做法。

第七课

1、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教育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技教育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④、把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⑤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⑥、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⑦、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⑧、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⑨、党和国家加大发展教育和科技的资金投入。

2、请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⑥完善教育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提高积极性。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②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靠创新。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作用)④科技创新能力以越来越成为赢得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⑤教育的作用。

4、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国家采取的措施)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⑥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5、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在学习生活中,就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2)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能够做到的。(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4)在日常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的新发现、新观点、小发明、小创造做起。(5)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进取创新。(6)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7)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8)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八课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2、身边有哪些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

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浪费、植被被破坏、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3、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需要。(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措施)(1)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4)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5)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7)加强立法,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规范生产。(8)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5、青少年如何做?

教材知识点,总体做法(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水的重复利用、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教材循环使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6、学校对此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有何意义? 活动:(1)开展关于 的主题班会。(2)开展关于 的手抄报、黑板报比赛。(3)开展关于

的征文比赛。(4)开展关于 的国旗下讲话。(5)参观 教育基地。(6)观看 影视作品。(7)开展关于 的评选活动。(8)开展评选“建设美丽中国”标兵活动。(9)推广教材的循环使用,提高节约意识。

意义:(1)有利于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2)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3)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课 中国梦、梦想中国

1、你的梦想是什么?(个人的理想)

2、中国梦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的话)为什么一定能?(一定能的信心源自哪里?)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持党的正确领导。(3)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7)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9)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0)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11)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4、实现中国梦,国家采取哪些措施?(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6)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7)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8)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9)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如何做? 参考青少年的总体做法

艰苦奋斗问题

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你如何看待? 不过时。因为:(1)艰苦奋斗的作用。(2)青少年的做法。

第十二课

知识管理热点 篇5

第七部分 时政热点知识链接

一、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

【热点背景】

1.新时代 新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胜利召开,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所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新思想 十九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新征程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路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十九大提出七个方面的建设: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知识链接】 1.经济生活

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②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④企业应该注重自主创新,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发展出高技术含量、亲和自然的产品。⑤转变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树立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观。

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⑦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⑧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经济体系。2.政治生活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执政方式。②政府要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该取消的行政审批取消到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强化市场监管,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履行各项职能,“放管服”结合,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文化生活

①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文化塑造人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③坚定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4.生活与哲学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进入新时代,坚持新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或: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③坚持系统优化方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⑤把握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其特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方式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

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好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能否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⑦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建设质量技术和创新平台,共享人类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的发展和创新。

⑧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国际质量发展趋势,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宪法的修改

【热点背景】

1.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本次修改是第五次修改。

2.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修改宪法,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宪法修正案包括十二个方面,①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②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③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④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⑤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⑥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⑦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⑧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⑨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删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⑩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⑪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⑫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4.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察体制己经形成。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举行新任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宪法宣誓仪式。【知识链接】 1.政治生活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修改宪法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③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引领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作用,将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新高度。

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共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⑤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表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文化生活

①宪法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②文化的作用。宪法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将推进社会法治化的发展。

③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宪法文化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在实践中保持宪法的生机与活力。

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3.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

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改革的性质和作用;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4.国家与国际组织

机构改革:①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与其他国家的政体进行比较。

三、乡村振兴战略

【热点背景】

1.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乡村振兴的七个必须:①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⑥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4.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要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点举措,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知识链接】 1.经济生活

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②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依靠创新驱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④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②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③政府要坚特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④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⑤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政务公开。

(3)村民:①积极参与村民自治。通过自己选举当家人、村民会议、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等形式实现自己的权利,管理好村里的事务。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各种渠道为党和政府的乡村治理工作建言献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监督,通过各种途径监督党和政府的乡村治理工作。④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支持政府工作,遵守法律、规则和程序,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序参与。3.文化生活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要发挥乡村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

②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大经济投入,实现乡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分析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④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充分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加大对民居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为乡村文化传承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

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化主旋律,提升农民素质。

⑦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4.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新的法规政策,如“三权分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号文件、“两会”涉农政策、农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农村的问题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农村的落后原因很多,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有利于农村的振兴。

④整体和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我们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农业问题,用农村的发展来促进全局的发展。

⑤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要求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但是也要兼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

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四﹑优秀革命传统文化

【热点背景】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包含着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儒家典籍《周易》讴歌了商汤、周武王推翻暴政的革命行动,先秦思想家认为商汤、周武王奉行道义,为天下人谋福利、除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近代以来,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革命的目标,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把“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作为类似的概念来解读。由此可见,传统儒家并非一般人眼中的愚忠愚孝,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元素。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国革命的精神与文化,与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它们一起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它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和伟大。

3.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中,凝聚着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和意志,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4.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到南湖瞻仰红船。90多年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在新时代,“红船精神”被注入新的内涵、得到新的阐释,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做“红船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驶向光辉的明天。

【知识链接】 1.文化生活

(1)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并不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而有所不同。

(5)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元素在传承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赋予新的内涵。

(6)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充分认识优秀革命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7)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定义伟大民族精神新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8)①红船精神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②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③红船 4

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红船精神”,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出来的时代产物。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革命的精神与文化,与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社会发展,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善于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革命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做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改革开放40周年

【热点背景】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40年来的艰苦努力,从农村改革起步,不断拓展到城市改革、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政府改革和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党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道道思想和体制障碍,当代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经济走向了开放经济,由一个农业国转向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部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教科书。改革开放40周年,做出了很多正确的体制和政策选择,同时也有必要总结期间不太正确的做法,要通过研究总结,才能够逐渐提高。【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②企业加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升竞争优势。③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财政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⑥加快技术、土地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要用有力的产权保护、顺畅的要素流动,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市场经济的定义、作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宏观调控)

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2.《政治生活》

①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政府职能、依法行政)

②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 5

系变革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文化生活》

①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让国人眼界变得开阔,也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向国际,影响更多的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对人的影响)

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改革开放所标注的文化元素、符号、注解、张力,远超文化概念本身和一般经济范畴,升华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和道路方法,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内求、内省、内长的政治文化建设能力,深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机结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4.《生活与哲学》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改革开放40周年,做出了很多正确的体制和政策选择,是主流;同时也有必要总结期间不太正确的做法,是支流,要通过研究总结,才能够逐渐提高。(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⑤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六、中美贸易战

【热点背景】

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

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4月4日,中国发布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中国对原产于美国106项商品加征关税。

4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兴通讯公司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7年内美国企业不得向中兴提供产品,包括中兴相当依赖的进口基站芯片。中兴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0,同时多种元器件依赖进口。

5月19日正在对美国进行访问的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说,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这次磋商取得积极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表

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中美贸易战会殃及全球经济。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贸易自由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必将得到更多国际力量的支持。

②企业要积极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应对挑战。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③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政治生活》

①政府履行经济职能。

②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③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⑤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生活与哲学》

①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②部分影响整体,中美贸易战会殃及全球经济。

③中美之间从互加关税到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纪念马克思200周年

【热点背景】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缅怀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总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和丰硕成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知识衔接】 1.《政治生活》

①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文化生活》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生活与哲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八、重大科技成果

【热点背景】

1.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3.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当天公布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实现“三连冠”。

4.5 月 5 日,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 C919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5.7 月 9 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预期目标。

6.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7.11月30日,我国首颗暗物质科学卫星——“悟空”号在轨运行近两年,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8.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火炸药专家”——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②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政治生活》

①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3.《文化生活》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生活与哲学》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尊重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体现了辩证否定观。

知识管理热点 篇6

一、近年来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内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 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21.与国家有关的活动: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一国两制的涵义、内容、意义以及台湾问题的三个立场

22.与公民有关行为: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公民的监督权(含义、方式和意义)、公民的义务、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三个原则)

23.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三个才能)、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怎样加强党的建设(三个大的方面分别的原因、怎样建设)、“三个代表”(内容、关系、根本要求、地位、意义)、我国政党制度(why、how、what)、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24.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外交政策(决定因素、基本点)

25.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民主制度、重要性、怎样建设、常见实现形式(党内民主、干部人事的民主、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公民权利保障)

二、高考政治常见易错易混知识点解析

(注:下划线表示错误点或者重要知识点,括号内楷体部分为正确表述或简要分析)

26.关于价值下列说法错误:

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②有价值东西也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也一定有价值(不一定,关键在于是否处于交换关系之中)。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越多,因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也越大(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④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因此,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影响);⑤商品的质量性能越好,价格越高(错误,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⑥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7.纸币也具有价值尺度(没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也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

28.关于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法错误: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重要力量);②国有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③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公有性);④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唯一(主要)实现形式。

29.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0.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下列说法错误:①按劳分配是指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因此,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②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忽略了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③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31.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和管理水平,还受市场、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是错误的:①企业利润越多,经济效益提高;②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一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经济效益一定越好。

32.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关键是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缓解能源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①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重要)形式;②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企业组织形式);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募股集资的方式来筹集资本。

3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注意几种正确提法:

①依靠科技进步,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之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本途径;② “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④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二是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34.关于社会保障制度: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前提正确,结论错误。要遵循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②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有能力履行义务而未履行者,不得享有社会保障);③居民社会保险(改为“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只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与缴纳的保费成正比;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一样,都以个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的(社会保险不是,它带有一定强制性)。

35. 关于积累和消费:①消费(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积累(消费)的最高限度是保证再生产规模有所扩大;②政府用于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属于个人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基金)。

36.关于财政和税收:①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②每个公民的所有收人(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37. 银行存款利率越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38.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

39.具体科学知识(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0. 关于意识,下列说法错误:

①意识是大脑(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意识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④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凡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⑤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不能理解为相互促进,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关系)问题。

42. 下列说法错误:①只要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实际,还要全面的、从整体上、在变化中把握实际);②科学理论(一起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③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社会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⑤价值规律(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3.关于联系观点,下列说法是错误的: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③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④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一定条件下)。

44. 关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要处于“动”的状态,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性质或者存在状态的改变);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相对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所以,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④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必然结果);⑤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45. 关于规律,下列说法错误:①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②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是不能被改造的)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④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6. 关于矛盾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①矛盾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性质;②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下列说法错误:①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就是没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③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④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抓住关键和中心;⑤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⑦抓住了主要矛盾(还有处理好次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⑨矛盾的观点就是指两点论的观点(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47. 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③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结果;④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⑤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办事的效果;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⑧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能否使客观符合主观。

48.关于现象和本质,下列观点错误:①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②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③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⑦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都是客观的);④真象反映本质,假象不反映本质(都反映事物的本质)。

49.关于认识,下列观点正确:①想象力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创新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下列观点错误:①认识的根本目的(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②创新就是抛弃固有观点的束缚,敢想敢做;③感性认识是错误而理性认识是正确的;④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⑤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⑥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⑦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⑨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0. 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错误观点:①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②集体主义否认个人利益;③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④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⑤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⑥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⑦“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人先为我,我再为人人”符合科学的人生观。

51. 关于实践观点,下列是错误的: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践)是新时期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亲身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根本动力)。

52.关于民主的易错观点:①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民主的形式越完善,民主的主体就越广泛(错误,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因此,任何国家(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③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是村民自治组织)。④在我国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人民),因此,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利具有强制性,公民不能直接行事国家权力)。

53.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以下错误观点: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人大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县、乡人大代表是由选民选举产生);③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质询权(监督权。质询权是专属于人大代表的监督权);④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⑤我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⑥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形式;⑧人民(人民代表)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4.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中,国家主席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因此,国家主席有权单独行使职权,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它不具有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利);政府可以(不能)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55.注意下列正确说法:①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55.下列说法错误:①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和独立的终审权、外事权和国防权(没有外交和国防权)。②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人民)的共同愿望

56.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57.①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政党的性质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一致);②国家性质决定了执政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党制度的性质)。

58.关于我国政党制度的错误观点:①在经济建设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党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党不能履行国家职能);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共同之处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民主党派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④中国共产党执政是通过行使国家权力实现的(政党不能行使国家权力,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实现的);⑤人民政协是我国的重要国家机构。

59.关于民族宗教常见错误观点: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②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法院(政府);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因此,公民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受到法律的保护;④我国现阶段宗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利用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⑤宗教(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60.下列说法错误:①联合国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②联合国(安理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中俄两个大国结成联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

三、高考政治易犯错误分析

从教学实践来看,考生解答文综政治试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答选择题出现错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会排除掉错误观点;其次,不会排除题肢中的干扰项;三是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看题马虎,没有明确设问的指向。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落实基础知识,掌握选择题的解题规律即“读懂题干意思——明确设问要求——排除错误选项——找准对应关系”。

2.主观题丢分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没有先审设问的解题习惯,导致没有弄清解题方向,盲目动笔,思维出现严重偏差;二是不会抓设问的主体、活动以及结果等信息,导致答题思路不清、要点不全;三是审材料时不能抓住关键的信息点,并与所学的知识点及时对应起来,导致知识点不全;四是答案组织分层不合理,不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角度,或者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组织答案;五是分析不深入,浅尝辄止。

为提高主观题得分率:

一是尽量选作各地高考模拟卷,注意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二是对近三年高考题或者所做的试题进行分类,整理出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案组织的要求;

战略管理会计热点问题浅析 篇7

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主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中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相对较少。中国根据国家企业的发展和国情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适合中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目前, 现代化企业管理人员决策能力和财会人员在如何避免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及管理会计工作上缺乏重视, 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较少, 这样就很难将有效信息管理运用到企业中。所以, 只有不断加强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认知度,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才能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每一个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自已的战略目标, 制定长远的规划, 来实现战略管理的需求。本文通过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来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热点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和特征

1. 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

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体系。由于中国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现代化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 因此, 管理会计也产生了改革, 为了适应和促进战略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成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要求管理会计要从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 关注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不仅要适应特定阶段的特定战略目标, 而且要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时、空、量上都大大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限定, 从模式和内容上都改变了传统的管理会计的管理体系。

2.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第一, 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已改变了传统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 而是把长远的发展眼光放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上, 并提供企业环境中关于统计人口、法律、生态和政治方面的信息, 扩大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报告范围与角度。外向性的特点并不说明战略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发生改变, 而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了竞争地位。第二, 全面性。战略管理会计收集信息涉及面广, 考虑多种因素, 使之收集与整合的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信息, 还增加了多项应该考虑的重要非财务信息。比如, 企业的价格、企业在日常中的营运模式、企业的绩效考核和一些外在的消息, 只要能给提企业提供价值都需得到关注, 不仅为现实打下基础, 也会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第三, 权变性。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这种权变管理思想必然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变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各项决策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战略相关度。第四, 长期性。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经营。它主要针对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与决策, 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第五, 多样性。战略管理会计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比如, 客户的诚信度、满意度和售后的一些服务, 从战略管理会计方面来讲, 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不仅帮助企业在决策能力上有更好的把握, 对企业来说有助于战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好的帮助。第六, 竞争性。企业在短时期的收益不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重点, 它的重点在于企业扩展到竞争上的优势。特别关注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地位和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中占有的地位, 来进行分行, 然后采取相关的措施, 去调整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意义

1. 扭转了企业经营理念, 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会计核算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面, 关乎企业经营业绩、管理绩效的发展。企业为了有更好的经营状况, 就需要会计与管理更好地结合, 使之相辅相成, 发挥战略的效用, 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将扭转企业传统的观念和模式,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没有给长远的经营制定一个实施的目标。而战略管理会计就是通过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信息联系起来, 使企业经营者能够以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经营, 充分将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 并使企业能够良性竞争, 自然而然地实现优胜劣汰。

2. 突破了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的范围, 当企业从传统管

理会计中走出来时, 为了实现战略管理, 从战略中寻觅并调整企业战略方针或积极采取更有效的战略方案, 企业会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来保证企业在激烈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的企业, 企业将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竞争, 竞争主要来源:供应同的砍价、客户的砍价能力和市场上的替代品或者冒充品的威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所以采取战略管理会计后, 采取办法解决或实施更好的策略让企业在竞争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 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了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者在企

业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实施者还得依靠整个团队去执行。决策在实际情况中执行的程度与执行的效果主要是根据执行后的影响是否对企业经营起到了作用。所以,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着重要地位。而企业实施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会计管理与核算中, 以此来推动企业核算的效率。

4. 促进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责任报告是一种不同于财务报告的报告形式,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当企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战略管理会计从企业发展的程度和角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 主要从企业内部来进行评价。目前, 中国在社会责任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高,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家的发展, 会促使更多的企业公布福会责任报告。这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投资风险。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一些完善建议

1. 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知识, 目前中国对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制度还不够完善, 没有从企业战略上去考虑问题, 也缺乏中国国情的实际理论研究, 所以, 中国企业在应用中依旧有许多不足, 在应用中依旧不够深入。战略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不广泛而且效果不大, 目前在中国只有少数企业开始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很多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缺乏认知, 所以战略管理会计在应用中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虽然, 战略管理会计在少数企业中得到认可和应用, 但效果发挥不佳, 没有真正理解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联系, 基础知识不扎实, 导致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不明显。企业经营环境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 战略管理会计想要深入的实施, 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中国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健全, 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也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应用。还有许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不够重视, 依旧沉浸于旧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中, 认为战略管理只是对传统管理会计起辅助作用, 不愿在此方面付出过多成本, 从而造成战略管理无使用和发展之地。

2. 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完善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的一些具体情况, 就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来说,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要满足企业的真实需要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战略管理会计落实到实际经营中去。当企业引入战略管理会计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成为受益者, 就会转变更多企业的观点。

针对中国现阶段落实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完善: (1) 加强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2) 适应战略管理的理性思维观念; (3) 大力培养具有战略管理素质的人才; (4) 结合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 (5) 信息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6) 不断改善现代企业环境, 推进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 (7) 认真总结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

结语

虽然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时间不多, 在企业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相信企业会发现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管理作用, 在不久的将来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在中国企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伊新军.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0, (13)

[2]朱艳霞.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8) .

知识管理热点 篇8

为了解决这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省积极探索依托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管理体制,再造管理流程,构建扁平的、多元的、动态的基础教育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有效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一、搭建招生管理平台,规范招生行为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搭建了全省统一的小升初招生平台,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招生、入学工作均在平台上实施。建立了一对应、二核查、三评估、四公开、五严禁的工作制度,把国家对小升初招生要求刚性地落实到招生工作的各环节。

一对应是指把每一个小学毕业生通过平台对应到公办初中,确保人人有学上。

二核查是指回居住地就读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须上传证明材料,并进行核查,防止招收择校生。

三确定一是民办学校招生范围由民办学校自主确定或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二是是否优质学校主要通过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方式确定;三是学生被多所学校录取,由家长最终确定。

四公开是指通过平台向全社会公开每一所学校招生范围;每一所学校招生计划;公开投诉举报方式;公开违规查处结果。

五严禁是指严禁组织招生考试;严禁委托或变相委托第三方组织招生考试;严禁以奥赛证书或其它学科竞赛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严禁超计划招生;严禁招生乱收费。

因平台能够动员社会和家长全程监控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招生入学过程,为上述制度和规定的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省今年小学升初中招生工作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

为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我省搭建了全省统一的中考招生平台,建立了“一关联、三比对”。 “一关联”是指,中考招生平台将中考报名信息与本地初中学籍库关联,无本地初中学籍的学生不能报名。“三比对”是指高中新生注册时,注册信息与初中学籍库信息比对不符的学生无法注册;注册人数与招生计划比对不符的不予注册;招生信息与违规举报比对,被举报属实的不予注册。中考招生平台建立三年来,我省普通高中违规招生从2011年7000多人,下降到2013年200多人,今年尚未发现违规招生问题。

二、搭建阳光减负平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省规定,小学1-2年级不留课外作业,3-4年级不超过30分钟,5-6年级不超过45分钟,为有效落实这一规定,我们依托学籍管理系统搭建了阳光减负平台,建立了学生课外作业量学科教师依规安排、班主任统筹布置、家长适时反馈、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评估督查制度。即学科教师把课外作业上传到平台,班主任对作业进行统筹后,通过平台把作业送到家长,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由家长反馈到平台,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阳光减负平台目前在部分县区试点,从试点情况看,主要成效是学生课外作业数量明显减少、质量明显提高,作业情况累积数据成为了分析学校、班级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数据,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三、搭建课程管理平台,促进课程有效开设

考什么、教什么是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托学籍管理系统,搭建了课程管理平台,较好地促进了学校落实非升学考试科目。具体做法:

一是把高中144个学分分解到每一个学科,规定只要有一个学科没有拿到学分,就不能毕业,毕业证书由省教育厅统一发放。

二是建立课表论证制度。学校上传课程安排表到平台,实际开课情况通过平台向学生问卷,若学生问卷结果与学校上传情况不一致,进行实地核查,若情况属实不能授予学分,并记学校为不诚信学校,全省通报。

三是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网上作业,作业次数达不到10次,不能授予学分。

四是研究性学习报告与中国知网大型文献库进行比对,文献引用率超过50%,不能授予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分。

五是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选修科目,学生在全省统一的选课平台上选课,并通过学生问卷验证实际开设情况,情况不属实,不能授予学分。

六是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年组织一次网上测试,测试题为情景式、体验式试题,测试不合格不能授予学分。

上述制度建立后,较好地规范了普通高中课程开设。

四、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社会和家长有效监督学校办学行为

一是搭建实名举报平台。依托学籍管理系统,家长可实名举报学校在招生、分班、教辅征订、作业布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举报内容视情况由学校、督学责任区督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进行查处,查处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视情况向社会公开。

二是搭建实名问卷平台。依托学籍系统,开发了实名问卷平台,近三年来,共发放问卷7份,内容涉及到学校课程开设、优质初中认定、教辅材料征订、违规招生等方面,接受问题的学生达到180万,教师5万,家长4万。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能够较精确的掌握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情况。

五、建立学籍数据与统计数据比对制度,提高学生数据统计水平

为充分发挥学生统计数据在改薄经费安排、公用经费分配、免费教科书发放、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2012年我省建立了学籍数据与统计数据比对制度,当年剔出问题数据近百万。为合理安排全面改薄经费,近期召开了统计数据与学籍数据出入较大的县市座谈会,明确改薄经费根据学籍数据进行分配。本月中旬,在全省统计工作会上,明确了学生统计数据要以学生学籍数据为基础。

此外,我省还依托学籍管理系统,开发了教辅材料征订管理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学生校外活动管理平台。随着学籍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应用的逐步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籍管理系统是破解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加强各方面工作,推动学籍系统发挥更大综合效益。

上一篇:足浴消防安全培训计划下一篇:安监行政审批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