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社会问题(精选14篇)
首先我们要知道,精神疾病,是人神经系统方面,或者是非常长时间受到的压抑出现的问题,是需要长时间药物和心理治疗才可以解决的。而心理问题,则是自己受到不快,压抑,又不想表达出来的一种状况。心理疾病,基本上每个人都有。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普遍存在着误解,很多人以为:精神疾病就是一种病,是脑内化学物质发生障碍;而心理问题,则是个人爱胡思乱想的结果--很严重的错误,偏偏许多精神科医师与心理师也弄不清楚。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的精神医学教科书里面,开宗明义就表示:精神医学没有「疾病」,只有「障碍症」--因为人类科技到目前为止,无法确认精神疾病的病因,也没有办法安排检查,更不能精确诊断,为了研究与治疗,精神医学家只好将一些出现特定症状的人,归纳成为一类,然后给予一个暂时性的「病名」,这个病名就叫做障碍症,与其它医学的疾病不同。从障碍症的「障碍」两个字就可以看的出来:倘若有特定的症状,也可以归纳成某个障碍症,但如果这些症状对于当事人或家属没有任何障碍,那么也不能诊断为「障碍症」。
坦率来说, 这种倦怠不仅是高校老师中常见的现象, 而且也不一定比其他的职业更加严重。记者、医生、法官、公务员……难道就不存在相当普遍的倦怠现象吗?现代社会一方面通过细密的分工和客观化的监督, 将整体性的工作切割成大量琐细单调的碎片, 使得工作的意义、乐趣、整体性大受影响;另一方面, 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工作压力又使得劳动者始终处于高强度的体力与心理的负荷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 原先相对自由、富庶的精英行业, 出现了严重的草根化、蓝领化的倾向。不管你是记者、教师、法官还是公务员, 越来越像是富士康流水线上苦苦支撑的体力劳动者。这不是知识分子无病呻吟的矫情, 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无论文科、理科都无法逃脱。事实上, 以前笼罩着天之骄子光环的IT精英们, 早在多年前就变成“数字黑煤窑”里“编码工”了。
当然, 中国今天的高校, 除了现代化的大趋势, 还有些另外的原因强化了这种职业倦怠。这些原因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概括来说大致有三个。
首先是待遇上的问题, 青年教师的收入窘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是意义问题, 常年重复性的工作、细致到几分钟里应该讲什么的教学管理大纲, 让本该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知识生产与传授成为了千人一面的“弹棉花”;最后是交流的问题, 由于学科分工的细化, 知识共同体被碎片化了, 不同专业的大学教师之间, 彼此越来越不感兴趣。与此同时,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限制了基于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公共空间讨论, 高校教师于是成了脱离于公共生活的“个体户”。
在待遇问题很难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前提下, 要缓解教师的倦怠情绪, 塑造一种生机勃勃、昂扬的校园文化, 只能通过增加生活的意义与新鲜感来实现。对于前者来说, 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减少无意义的形式上的知识生产。现在的科研、教学与管理中, 有很多无意义的劳动。华而不实的项目、玩弄概念的研究、堆砌口号的论文、老生常谈的会议, 是相当多数的高校教师对科研感到乏味的原因。而不合理的课程设计、繁重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流于形式的授课要求, 则让许多的教学工作成为挤压师生灵性的乏味模具。
另一方面则是重建高校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从而使得公共生活与知识生产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 以学有所用来带动学有所思。这需要管理者去切实思考建立一种弹性、开放性的人事制度, 从而让高校教师可以超越象牙塔去寻找真实的意义。
实事求是地说, 在现代社会里, 知识的碎片化与公共生活的萎缩, 是造成虚无感、倦怠感的主要原因, 这一结果具有普遍性, 只是在知识分子聚焦的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罢了。但是, 对于这样一种自然的现象, 社会却不能抱以自然而然的态度, 因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能以山寨的模式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更不能满足于庸俗、功利的物质主义。琐碎、乏味的生活虽然看似无害, 却极有可能导致庸俗的趣味、市侩的道德与创新的萎缩, 从长远来看, 它将最终威胁社会的长期繁荣。
第二种解释路径,与时代的变迁有关。当宏大的使命感破碎,当生活被拦腰斩断,或者说,当众人的热情被冷却,剩下的去处,就是生意,就是挣钱。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话语方式,靠近人性,贴近生活,也具有某种妥协性。
我印象中的1992年,的确是一个价值观的中转站。此前,年轻的人们捏着诗歌、油画,或者是口号和梦想,风餐露宿,激扬文字,为了那一份想象中的自由。是1992年让一切变了模样。灵巧如蛇的人们,集体走上了财富之路。当时当地,可以说人们打算用财富来消解过剩的热情,也可以说,既然热情有时候也会毁灭人生,那为什么不脚踏实地去挣钱呢?
沿着第二种解释路径,有点经济学训练的人们,会走向企业家理论。既可以讲故事,也可以稍作归纳。总之这是一个可以展开的思考路径,陈海关于《九二派:“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和理想》的写作,其意义大致就在这里。不过早几年周其仁教授出版过一本书,名叫《中国做对了什么》,事实上这是周先生参加科斯年会的一个论文稿,原名叫做“邓小平作对了什么”。记得周先生讲了三个意思,一是中国人终于承认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二是与农民有关的产权界定,第三则是把企业家请回来。“92派”的出现,可以沿着周先生的第三种解释加以分析。
所谓把企业家请回来,并不是说完就完了的话,不是一种静态的陈述,甚至不是一种当下的行为,它隐含着一种历史的思辨。熟悉近代中国经济史的人们,想必记得法国经济史学家白吉尔的著作——《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说的是1911至1937年这20多年的时间,由于晚清帝国的崩塌,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了一段无序的时期,这种无序,一方面体现为经济学层面的小政府格局,一方面则是民间自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延展。正是因了这种双向的自由秩序,中国的企业家开始爆发式的成长。费正清主持的《中华民国史》,非常认可白吉尔先生的研究体系,“黄金时代”的历史名号,由此而来。
这正是我想深入思考的地方。如果说对邓小平南巡事件的突出解读,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宏大叙事方式,如果说对人们经历重大的历史变故之后政治热情的式微现象的分析,是一种基于历史变迁的政治史或者思想史解释,那么,沿着白吉尔先生的小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双向维度进行解读,则是一种经济史范式的解释。必须强调的是,“92派”的出现,主要是一个经济史事件,或者是经济史维度下的企业史事件。我的意思是说,或许沿着经济史的逻辑深入分析,更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发展“92派”企业家现象的价值。
刚刚去世的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一份美好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这就是社会选择理论。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人们完全能够自愿合作、自主治理公共事务,能够成为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不必完全依赖作为“利维坦”的国家。我想说的是,事实上近代中国的经济史变迁,以及今天我们加以分析的“92派”企业家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印证奥斯特罗姆理论的大好案例。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晚清的一批官员看到了国家积贫积弱的趋势,于是做出辞官从商的人生选择。张謇是一个值得反复研究的人,他是晚清状元,但他的人生,却是企业家的人生。更加重要的是,张謇的意义还不在于他仅仅是一名企业家,他更是以南通为地理属性的、真正具有民间自治领袖意义的现代人。事实上,当时当地,张謇并不孤独,他所代表的反而是一种大势。
“92派”的出现,更加有影响力的价值,可能是中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风波之后,政府有限地退出市场,官员或者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偶然催生了一定意义上的民间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的竞争秩序。这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92派”企业家在产权上占了优势,普遍介入到市场竞争性的行业,并且试图沿袭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模式,这意味着“92派”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基于开放社会的精神。如此,今天的研究者,对“92派”企业家现象的挖掘,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深了,而是太浅了。
我的观点如此简单,愿“92派”的企业家们目光深远,超越他们的前人如张謇,如荣氏家族。市场经济只能由企业家推动,开放和竞争,是“92派”企业家的原因,当然也是他们的目标。如果有一天,“92派”再一次抛弃了自由的精神、竞争的逻辑,那么这些曾经才华横溢的人们,在一部经济史和企业史中,也就不过是一群小富即安的庸碌之辈而已。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15岁以上人群)为1﹪.我县有918060常住人口,按此计算,约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9180名。按10﹪肇事肇祸率计算,我县应有肇事肇祸倾向患者918名。目前我县在册4839人,患病报告率为5.38‰;管理率95.7﹪,规范管理率94.98﹪,服药率63.12﹪;危险性评估3级以上7人,危3率 0.16%。开展联合排查截至今日,全县新增613人; 存在问题:
1、患病报告率低, 患病报告率为5.38‰;国家要求为不低于6‰;排查难,发现难。
2、随访存在问题:1)、危险性评估形同虚设:个别单位及协助监护人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存在不面对面随访、敷衍了事等不负责任行为。2)、随访不规范: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全面细致,特别是对在管病人及新发现病人的危险性评估分级不准确,危险性评估3级人数少,未能防范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危险性评估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随访难度大(拒绝随访); 4)、随访工作量大:基本上每个基层单位只有一位工作人员管理辖区内的所有病人;部分资料未能如期录入系统。
3、监护工作机制不健全:监护人、协助监护人未履行职责做好日常督促患者服药、定期复诊和居家康复工作,及时报告患者异常危险行为。协助监护人督促服药,报告危险行为。监护人不能履行监护责任原因:1.监护人因年龄和身体等因素导致监护能力弱;2.患者身边无监护人照料或共同居住等;3.患者家庭经济困难,监护人无心照顾或管束。
4、基层无专职或兼职精防医生。
5、治疗费用难以保障。很多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难以长期服药治疗,监护工作压力大。
6、个别镇未开展联合排查。
7、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人员工资未能保障。
8、我县在册4839人加上目前新增613人,合计5452人(实际上各镇排查完后不止此数),要在7月15日前甄别复查确诊完成,任务艰巨;联合排查专班经费欠缺,精神科职业医师欠缺,导致患者甄别复查确诊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工作建议:
1、尽快下拨联合排查专班经费。
2、配合公安大排查,做好信息采集录入。充分发挥各镇排查工作专班作用,对疑似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甄别复查确诊,对前一阶段排查、录入情况和数据进行梳理,查漏补缺,逐步提高数据质量并完善相关档案和资料,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分门别类纳入卫计、公安信息系统。
3、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实行动态分级管控。加强患者随访管理工作。
4、协助建立关爱小组,保障管控力量,基层精防医生要做好随访和指导。
5、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严重精神患者管控和医疗救治经费。
6、加强工作人员保障,推进基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合理配置。
7、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以及乡医、村医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组织分工明确细致,充分发挥协调统筹作用。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8、启动转岗培训,为基层配置专职精防医生。
9、未开展联合排查的乡镇尽快开展工作。
尊敬的主席,评委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姜太公钓鱼的精神。首先开宗明义,何谓姜太公钓鱼的精神?大众观念往往将之提炼为为化被动为主动,反客为主之谋略以及恬然等待之耐心的集合;至于毛遂自荐的精神,指的则是一种推荐自我的担当与勇敢。显而易见的是,姜太公钓鱼和毛遂自荐的精神有着一定程度的共通之处,即二者都向上位者进行了自我推荐,只是姜太公钓鱼的精神所体现的方法更为智慧委婉,以两者中谁更符合现代社会中我们的需要为标准,姜太公钓鱼的精神显然更胜一筹。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方面阐述观点:
首先,客观上,面对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我们更需要姜太公钓鱼的精神以适应现状,赢得竞争在现代社会中,以经济为代表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的过饱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广泛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如此现状下,若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面对于自己毫不了解的上级,我们需要姜太公反客为主之谋略的别出心裁,展现自己独到之处,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兴趣,使对方能耐心倾听自己的自我推荐,从而将自己的满腹经纶符合对方需求地传达出去,在竞争中领先于人,实现个人价值。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仅仅展现自己毛遂自荐式的勇敢与担当难以在短暂的第一时间内使对方信服自己,并给予展现学识的机会。因此其结果是在竞争中落后于人,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
其次,主观上,在浮躁情绪充斥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姜太公钓鱼的精神。社会快速地发展在带来物质的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现代人精神上急于求成的浮躁态度。现代社会需要抓住时机勇于担当的人才,更需要能够不骄不躁的耐心实干家。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若我们能将姜太公钓鱼的精神内化为精神动力,以姜太公钓鱼的耐心沉稳与智慧要求自身以应对充斥社会的浮躁,那么在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充实自己,从而获得思想与才华的双丰收。而与之相反,我们观察毛遂自荐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却发现现代社会中毛遂式的勇敢与担当已虽已广为认知并被采用,但其极易被误解为急躁的精神内涵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似乎功效欠佳。
最后,在对于社会良性以及协调发展的促进上,我们更需要姜太公钓鱼的精神。现代社会与经济以及物质的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修养境界的相对滞后。此时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姜太公钓鱼的精神中的耐性沉稳与智慧,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避开激进的思想误区,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人们思想境界,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及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姜太公钓鱼的精神。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照某些哲学家说,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而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说,名家①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著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有删改)
【注】①名家: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内圣外王”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的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不能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不能不问世务。
B.“内圣外王”是说圣人不仅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也须看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
C.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发展内圣外王的人格,使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D.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观点是一致的。
E.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因而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关系不大。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入世是现实主义的,出世是理想主义的,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反命题。
B.中国的圣人按道理说是最适宜为王的,但在现实中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C.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当成为王,但在此之前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
D.如果圣人仅满足于做一个社会的公民,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
14.如何理解“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中的“正名实”,请根据文本内容简析。(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2.【概念理解】(5分)
A C(B.文中说“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并没有说圣人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D.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观点只是“很像”,并不是一致的。E.“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关系不大”没有因果关系。)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参考答案:
13.【信息整合】(3分)
D(A.文中以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类比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并非说入世就是现实主义的,出世就是理想主义的。B.原文是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C.柏拉图认为“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是一个人“成为哲学家”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哲学家成为国王”的必要条件。)
14.【概念理解】(4分)
“名”指哲学(哲学思想),“实”指政治(政治思想),“正名实”指哲学要与政治思想相一致。
[4分。“名”“实”的解释各1分,“正名实”的解释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观点把握】(4分)
中国哲学认为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王x明精神成就极高,其“心学”影响深远,体现了“内圣”的人格;他战功卓著,开化教导边民,体现了“外王”的人格。所以成为历史公认的圣人。
1存在问题
1.1滞后的诊疗手段
一般情况下兽医或者宠物诊疗机构使用的设备、机械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的化验设备,即使有相关辅助设备和化验设备也仅仅是应付先关部门的检查,事实上,在诊断的时候很少使用设备给予辅助,造成严重的误诊情况,还会贻误疾病的治疗时间。
1.2不规范的治疗用药
1.2.1用药超剂量
在诊断宠物疾病时,经常出现超剂量用药的情况,事实上《国家兽药典》和兽药使用说明在兽医用药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兽医从业者会开出最高剂量的药物服用说明,有的时候会服用高达2~3倍的用量。
1.2.2抗生素滥用
在对病毒性传染病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的抗生素量较多。在对病毒性转染病或者其他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的抗生素较多。
1.2.3人用药品给宠物使用
为了把治疗效果提升,经常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人服用的药物,根据相关检查发现,宠物诊断药柜台中摆放的相关药物大都是人服用的,这对宠物治疗极为不利。
1.2.4违反药物配伍禁忌用药
一些兽药不能配合使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配合使用会降低治疗效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1.3缺乏处理诊疗废弃物和病死动物条件
进行诊疗的时候,造成的医疗废弃物被胡乱丢弃,并不能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如病死的宠物,需要无公害化处理,如果和生活垃圾以期随意堆放,极易导致病原体扩散,危害社会公共环境。
1.4技术交流缺乏
当前,宠物诊断机构大都属于个体,因此,很少有从业者进行学习,同时个体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一般都视各种药方为秘密,不轻易外传,很多从业者依据工作经验闭门造车,必要的交流活动极为缺乏,这对诊断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进行诊断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兽医没有医治好,会找另一个兽医,但是缺乏前者的医疗措施会严重影响后者的诊断。因此,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我国整体从业者能力水平的提升。
1.5动物诊疗机构名称不规范
国家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如果要从事颅腔、腹腔等手术,需要具有以下各项条件:其一,手术台、B超机械、X光机等;其二,具有超过3人的从业人员(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同时还规定,动物诊疗机构的名字应该规范、合法。如果不具有上述资格的动物诊疗机构,不能称为“动物医院”。同时还规定,必须经过环境部门的批准才能安装、使用动物医用的放射性诊疗设备。但是,纵观当前各种动物诊疗机构以及具备的设备和国家的相关规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主要对策
其一,对兽医医政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现有法规的约束下严格审查各种动物医疗机构的许可条件,规范化兽医的用药行为,建立健全相关诊疗档案,有效规范动物诊疗活动,从而保障健康稳定和谐的动物诊疗环境。
山东在长期的历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文明成果,而且还形成了内涵深刻、独具特色的山东精神。山东精神是在山东地域中形成的、反映山东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文化心理与行为方式的群体特征和风貌。这种精神文化在当前的和谐山东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精神的原脉与核心是齐鲁文化精神。山东乃齐鲁文化之邦、孔孟儒学圣地,有着辉煌灿烂的丰厚文化积累,崇尚和追求和谐可以说是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了齐文化和鲁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两种不同文化差异统一、相辅相成,集中体现出了齐鲁文化所具有的兼济天下的人道精神、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有所作为的科学创造精神。
和谐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山东精神作为山东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广大山东人民的优秀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它对于山东的和谐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时期,弘扬山东精神首先需要对山东精神进行正确的概括、定位和创新。山东精神既是历史连续、内涵丰富的,又是不断流变、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其中有些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加以扬弃或者赋予新的含义,有些新的内容需要补充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人民团结协作、励精图治,创造了许许多多领先全国的辉煌业绩,这种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显然应当成为当代山东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依据山东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对山东精神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提升,按照当代山东和谐发展的主题和中心对山東精神进行整体定位与创新,使其永远保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具有弘扬和传播的社会价值。
弘扬山东精神关键是要加强山东的精神文明建设。山东精神和山东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创造和相互对应的。从山东精神的形成机制来看,它是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教育、精神产品、精神制度和精神环境对人进行渗透与改造的积极成果,科学理论的武装、正确舆论的引导、高尚精神的塑造和优秀作品的鼓舞乃是良好山东精神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通过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既能够起到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山东人的重大作用,产生提升山东精神的积极效应,又可以使山东精神得到更好的客观显示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演讲人:齐皓
新中国成立了60多年,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巨大的蘑菇云就在罗布泊的上空升起,这是新中国创造的奇迹。
三年——短短的三年,“东方红1号”便在太空中遨游。嘹亮的东方红歌曲,在太空唱响。
仅仅半年,南海边上便奇迹般的崛起一座座的城,那是西方国家口中的“一夜崛起之城”——深圳。正如{{春天的故事}}中唱的一样——“有一位老人在南海的边陲写下诗篇,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神话般的聚起座座金山。”是的,这是新中国创造的个个奇迹。
而这些奇迹背后,是一个一个辛勤付出的工匠们——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有人说,最重要的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大师精神,另一种是工匠精神。大师精神的主旨,是创造,创新,突破。而工匠精神的主旨则是重复,精益求精。大师精神在当下的中国并不稀缺。当今的中国,发明创造有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就连“没文化的象征”——农民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农民发明家”。每个人都热衷于创造出更多的东西,却没有顾及创造之后的重复,精益求精。就这样,社会需要的一种伟大精神——工匠精神便在人们的日益淡忘下,缓缓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不知不觉间,我们便遗失了一种非常必要的精神。
可悲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被我们淡忘了,我们只看到一个一个的国家专利证书、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我们的国家之中,却忘记了在创造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它发扬光大,让它精益求精,越来越好。
中国“技能大师”李万君曾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焊工。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苦干,终于成为了一个“国际焊工”,与工友一起攻克技术难关数百个,培训焊工一万多人······
他,是工匠精神作用的最好印证,他,是一位伟大的“大国工匠”!
2015年诺贝尔医药学奖得主——屠呦呦也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她在523计划中负责的,是如何抗击肆虐人类多年的顽疾——疟疾。她敏锐的发现,中医药典籍上记载着青蒿对抗疟有着良好的效果。于是,她带领着科研团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怎奈何青蒿素的浓度太低,居然只有12%!这样的话,根本无法有效抗疟!这时,她被两个字吸引了——“绞取”。她顿时茅塞顿开——之前的实验失败,是因为温度太高!她针对这个问题,跟同事们进行了数十次试验后,青蒿素——这一种对人类抗疟有着重要意义的药物终于诞生了——这,难道不是工匠精神的作用吗?
航天员杨利伟,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宛如英雄般的存在,又何尝不是探索,运用工匠精神的典范呢?他为了掌握过硬的航天航空知识,日复一日苦练,年复一年坚持,一项一项攻关,他为了让自己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好,他惜时如金,勤学肯钻,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克难关。终于,他在五年内完成了8大类58个专科近百项的训练任务。终于,他熟练掌握了飞行程序与操作规程,终于,他以考核第一的优异成绩选入首飞梯队······在杨利伟的印象中,努力,坚持,重复,精益求精是他成功的基础。而这些,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吗?
如此种种,让我们看到的,是工匠精神对我们个人,对我们的集体,对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的种族有着多大的意义,无论是我们个人的成功还是我们团队的胜利,工匠精神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优秀中职生,我们不应,不愿,也不能丢掉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上,习主席提出了“匠心筑梦”的伟大设想。中国梦这个词走进了万千中国人的心中。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祖国的花朵,更应担负起祖国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中职生,学习的重点并不是书本知识,而是职业能力。有位中职学校校长说,不要看中职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不要轻视中职生,在实践能力上,中职生比起普高生可是高出了一大截!是啊,也许我们的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到达了这个可以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职学校。在这里,我们必须付出比普高生多十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弥补我们基础上的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这样才能让我们梦想成真,进入我们梦想的大学殿堂。
对比起普高生来,中职生的文化课少了不少。但 我们比他们又多了一种课:专业课。专业课更注重于实践,对我们以后在社会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职业考试中,专业课竟占了总分的一半!这,便是专业课对我们的作用。光看分值便可以看出,专业对我们有着多大的作用。而学习,本来就是精益求精的一个过程。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我们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以后进入社会的工作中,我们都必须在运用大师精神的同时恪守工匠精神,在多创造,多创新的同时不忘重复,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当代中国社会正进行着全面转型,在这些转型中,必然会发生多方面的人们意识和观念上的.冲突.上述冲突主要体现为:国民与公民、群体与个体、单位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官本与民本、政策与法律、平均与平等、和谐与竞争、封闭与开放、理想与现实等新时期的意识和观念冲突.这些冲突大都源于当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的生成,而新的生存方式要求展现出与其相适应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
作 者:李楠青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 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年,卷(期): “”(3) 分类号:C912 关键词:市民社会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 伦理文化 伦理精神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3.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4.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我们之所以称精神病为一种问题, 是因为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被当事人所感知, 也被社会有关方面所感知。因此, 精神病既是一个医学问题, 又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寻当前引发精神病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对策。
1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统计法, 收集2006年5月~7月在兰州市精神卫生中心首次住院的4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 、个人史 (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人际关系)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等。统计资料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患者的性别、年龄 (见表1)
从性别来看, 男女患者比例基本相同, 分别为51.1%、48.9%。
从年龄来看, 20~29岁、30~39岁的青壮年患者居多, 分别占40.0%和35.6%, 共占总数的75.6%。50岁及以上的患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超过了10%。40~49岁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小。但从近几年住院患者的情况来看, 该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总体看来, 男女患者的总数基本相同, 这与国际、国内的普查结果相符。在不同年龄段中, 青壮年患者居多, 这与《精神医学》所记录的调查结果一致[2]。在本次个案调查中, 50岁及以上的患者所占比重也较大。
2.2 患者的文化程度 (见表2)
表2显示, 文盲和受过小学教育的患者所占比例较低, 分别占2.2%和6.7%;受过初中教育的患者较多, 占24.4%, 接近1/4;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占40.0%;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患者所占比例仅低于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患者, 占26.7%。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患者的分布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受过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
2.3 患者的职业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患者的职业分布总体较为均衡, 个别职业差别较大。其中, 无业者的患病率最高, 占35.6%;其次是工人, 占20.0%;农民和学生所占比例也分别达到11.1%。
2.4 患者的社会适应状况 (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患者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是好的, 成绩好者占62.9%;工作能力一般与差者较多, 占55.0%;人际关系普遍不容乐观, 一般者占46.7%, 差者占17.8%, 共计64.5%。这说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不对等性, 学习成绩好, 工作能力一般, 人际关系较差。
2.5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婚恋挫折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占19.6%, 男女患者的离婚率 (见图2) 分别达到33.3%、25.0%;其次是学业压力与挫折, 占15.2%;第三是家庭矛盾纠纷, 占11.0%;第四是工作压力与挫折、人际关系问题, 分别占8.7%。其中, 婚恋挫折与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因素共占45.7%, 所占比例较大。
从性别角度来看, 对男性患者而言, 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因素最为重要, 占各种事件总和的40.0%;而女性患者中只有2例因家庭意外事件致病。因此, 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因素对女性患者的影响较小。这与男女患者的家庭关系状况 (见表5) 是相关的。
从表5可以看出, 女性患者的家庭关系普遍融洽, 而男性患者的家庭关系相对一般。除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因素外, 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与挫折对男性患者的影响也较大, 分别有4例和3例男性患者由此而致病;而女性患者中只有1例因工作压力与挫折致病。对女性患者而言, 婚恋挫折、学业压力与挫折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分别占28.6%和23.8%。
从职业与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来看, 工人患者的主要诱因是婚恋挫折、工作压力与挫折和下岗两大类, 分别占27.3%和45.5%;无业患者的主要诱因是婚恋挫折与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 共占56.3%, 学业压力与挫折、工作压力与挫折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干部患者来自学业压力与挫折、家庭因素 (婚恋挫折、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 、人际关系问题的负性事件诱因各占25.0%;教师患者的诱因主要是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婚恋挫折;学生患者的诱因以学业压力与挫折为主, 占60.0%, 同时婚恋挫折占20.0%;退休患者的诱因主要是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和其他。
3 讨论
(1) 不同性别患者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这与《精神医学》及国际、国内的普查资料一致。
(2) 患者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 职业以无业、工人、农民、学生为主。这与国际调查结果基本符合。Hdllingshead与Readlich的研究提示, 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属于下层社会成员的最多, 发病率也最高。Faris与Dunham在芝加哥的调查指出, 精神病患者多数居住在城市经济落后的贫民中心区。
(3) 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不对等性, 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三者发展不平衡。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工作能力一般, 基本能胜任;人际关系普遍不太乐观。
(4) 患者的离婚率较高。离婚对个体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精神医学基础》提示, 婚姻等重大家庭问题引起强烈而深刻的情绪变化, 能引发种种心理冲突或应激, 诱发潜伏的精神病态, 也可以通过对心理的影响使素质上有一定缺陷的人发生心因性或神经官能性障碍。
(5)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对不同性别患者的影响不同。男性患者以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与挫折等为主。这说明男性患者面临的家庭、人际关系、工作等压力较大, 承担的责任较重, 尤其是生存状况较差的群体, 这种压力更为突出。女性患者以婚恋挫折、学业压力与挫折为主, 这说明女性患者承受婚恋挫折、学业压力与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不同职业的患者对不同事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无业患者面对婚恋挫折、工作压力与挫折、家庭矛盾纠纷、家庭意外事件、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不良时更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问题。工人患者以工作压力与挫折为主, 学生患者以学业压力与挫折为主, 这说明生存压力较大的群体在面对外来的巨大压力, 而又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与之相抗衡时, 容易发生精神紊乱。
4 对策
精神病作为一个医学问题, 需要从生理科学方面寻求解决之道;而作为一个社会问题, 又需要从社会学方面采取防治措施。根据精神病社会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防治精神病。
4.1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统计发现, 精神病发病率与社会转型的强度呈正相关。社会环境的好坏对精神病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因此, 要从宏观上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关注弱势群体, 建立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互助互爱的和谐家庭。
4.2 完善教育机制, 塑造健全人格
不同个体对同一外界刺激有不同的反应。不同人格个体的发病率是不同的。因此, 从中观角度来讲, 要完善教育机制,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一是积极推广素质教育, 培养综合型人才, 实现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二是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实现个体德、智、体、美、情的均衡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精神卫生事业, 在大、中、小学以及各行各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防治并举。
4.3 自我调节, 增强抗挫折能力
当前, 中高学历群体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但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自我调节措施。这一群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群体精神较为空虚, 各种消极负面情绪也乘虚而入。因此, 从微观层面来讲, 个体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增强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杰.预防急剧社会变迁中的心理震荡[N].中国青年报, 2007-02-25 (2) .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必然要求。
《建议》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党同志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于是否存在精神实践的几个问题(下)
本文是在上文(刊于本刊第6期)阐述了关于是否存在精神实践的十个问题之后,继续阐述知识经济是以精神实践为主导的经济;物质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离不开精神实践;诸形式的社会意识都是精神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认识过程就是精神实践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是精神实践过程;任何创造性的理论和假说都是精神实践的`产物;错误认识的产生也是精神实践的产物;精神实践是精神生产过程;精神实践的重要性等问题.
作 者:李淑清 Li Shuqing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4 关键词:是否存在 精神实践 问题【精神疾病的社会问题】推荐阅读:
精神疾病知识问答06-23
专家访谈精神类疾病07-03
重性精神疾病应急预案12-15
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05-29
敬业精神: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01-13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10-3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11-17
疾病防控的教案12-23
成立疾病中心的请示05-30
关于战胜疾病的励志名言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