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家庭教育方式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时下,家庭投资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方式都适合于工薪家庭,笔者在此文中以满分10分的标准给它们打分。储蓄——基础(9分)银行储蓄,方便、灵活、安全,被认为是最保险、最稳健的投资工具。储蓄投资的最大弱势是,收益较之其他投资偏低,但对于侧重于安稳的家庭来说,保值目的可以基本实现。

第一篇:家庭教育方式论文

家庭教养方式与高中学生生存质量、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生存质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了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某市一高中一年级3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分析。调查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高中生生存质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有着一定的相关,而且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意于提高高中生生存质量,并能培养出中学生积极应对问题、表现合理情绪的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生存质量;应对方式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其对养护、教育子女的认识,普及有关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帮助研究和解答问题,并帮助家长形成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今,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正在逐步提高,亲子乐园、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有利于家庭教育发展的机构孕育而生,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宣传手段等传播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便利。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教养方式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变得更系统化。总的来讲,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其生存质量。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不同特点、气质和个性来灵活变动家庭教养方式。要想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3)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适度。要确实了解实情,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4)提高青少年受挫能力。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法。(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也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有所支持。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之所以重要,从发生时间看,开始最早,持续最长;从作用空间看,范围最大,内容最广。作为和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着孩子的身心成长,形成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都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作者简介:李可钰(1988.06-),女,湖南益阳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盛明明(1988.10-),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作者:李可钰 盛明明

第二篇: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研究,指出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的偏差及类型,对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改进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以确保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原因;策略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城市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的偏差及类型、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偏差及类型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许多偏差,但很少是单一的极端型,在这儿我们主要分析以下四种综合类型。

(一)“溺爱一放任”型。家长过分地心疼和宠爱孩子,孩子无论提出怎样的要求,家长都无条件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调查显示,“在孩子要零花钱时,你总是尽量满足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1.21%,女家长占15.84%广孩子撒娇不讲理时,你常迁就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8.08%,女家长占9.9%。这类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过多的满足和过分的迁就,容易使他们变得娇气、任性、胆小和不爱劳动,花钱出手阔绰,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校纪律性差。

(二)“溺爱一千涉”型。家长娇惯孩子,但并不放纵,内心想教好孩子,但方法不当,孩子自己能做到的,家长并不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管得太多,常常包办代替。调查显示,“你是否觉得哪一点照顾不周,孩子都会出事情?”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9.19%,女家长占21.78%;“你常替孩子做实际上他也能做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1.11%,女家长占15.84%。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一方面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吃苦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过多的干涉、包办代替助长了依赖性。

(三)“严格一干涉”型。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过分严厉,过多干涉。一切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调查显示,“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去做时,你就严厉斥责他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3.23%,女家长占24.75%;“你认为好的东西就强要孩子接受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2.87%;“你不与孩子商量就独自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7.07%,女家长占7.92%;“孩子做自己的事,你总在一旁指指划划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6,83%;“对孩子做的事,你常说这不行那不行,并进行干涉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3.13%,女家长占11.88%。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长面前变得缩手缩脚,往往对家长言行不一,在外攻击性很强,似乎总在找机会,把在家里受的压抑和委屈发泄出来。由于家长硬性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不能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与家长的愿望相违,有些孩子甚至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更加调皮捣蛋、娇气任性。

(四)“矛盾”型。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处于矛盾之中,并且不断变化,极不稳定。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到处打听教育孩子的秘诀,寻找神丹妙药。只要听说对教育孩子有好处的方法都要试一试,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有时溺爱无比,有时严厉无情,有时又干涉不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弄得孩子常常不知所措,结果就变得什么也听不进去,把父母的教育当成了耳旁风。这类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强化过度教育,结果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毛病。

二、偏差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家长文化程度的不同,会造成教育方式上的显著差异。从调查来看,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有的家长教育子女,子女反过来抵触父母;“你懂什么?我的书你看得懂吗?”甚至有时学生看黄色书刊,家长还以为学生在复习功课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文化水平低,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少,不懂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因此溺爱程度较高,对孩子比较放任。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但对孩子要求过严、干涉过多;而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多,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合理。由于城乡差别比较大,许多家长深深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希望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较多干涉,比如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不用说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了。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容易使孩子鄙视农村,不爱自己的家乡,轻视劳动,不能吃苦,这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那些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生育子女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或者没有期望,因而对孩子要求不太严格,甚至可以说比较放任。

(三)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家庭教育内部的影响很不一致,甚至父亲和母亲在很多时候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听之任之;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付给祖父母。而祖父母大多是宠溺孩子,或只提供衣食而疏于管教。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心理出现问题,祖父母很难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也束手无策,只好等到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而这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诸多情况也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盲从一方或自我封闭,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四)家长过分地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常建立在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的基础上。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时候只看优点,而看自己的孩子越看缺点越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许多事情上急于求成,拿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拿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当成目标,甚至

把其当成偶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来追求和模仿。这样的盲目攀比是一种负面教育,对孩于没有什么好处,只能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或丧失自尊,甚至嫉妒、仇恨比自己强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五)家长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1%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其他方面很少过问,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成绩考好了,实行物质奖励;否则,就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孩子不争气。甚至有的家长把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农村家庭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因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他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当孩子有问题要问家长时,家长往往表现得不耐烦,口中念念有词:“问我干什么?我又不是你老师。”家长与孩子真是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我们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错误地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三、修正偏差的策略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它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越过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要求一切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公民都应担负起学习的使命,构建“学习化社会”。农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应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家长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这样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贯彻民主、尊重、信任、宽容的原则。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就很难对其提出要求;但是,期望过高,家长、孩子的焦虑程度就高,孩子也不能够接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切合他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家长既要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要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些小目标,并且让孩子懂得只有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立场应协调一致。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立场应一致起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学习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常性地在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步调一致,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失误。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不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还要做好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一味地宠溺孩子,要使他们的立场与父母保持一致,否则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四)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许多农村家长反映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需要、兴趣是什么?孩子的烦恼和快乐是什么事情引起和带来的?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让孩子感到父母以他为骄傲,不要横向地比,这样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缺乏自信。孩子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表扬孩子,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五)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农村家长不应再过分看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孩子品格和人格的发展。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般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多用换位思维思考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次,要做有心人,勤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加以引导,给予纠正,帮助孩子从沉闷、忧郁、焦躁的情绪中走出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生活空间,使孩子茁壮成长。再次,要经常地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用鲜活的事例使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时时有,关键是要正确对待。

(六)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根据学生活动的场所,可把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单纯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农村中小学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在教育网络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

作者:李连英

第三篇:家庭理财方式TOP10

时下,家庭投资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方式都适合于工薪家庭,笔者在此文中以满分10分的标准给它们打分。

储蓄——基础(9分)

银行储蓄,方便、灵活、安全 ,被认为是最保险、最稳健的投资工具。储蓄投资的最大弱势是,收益较之其他投资偏低,但对于侧重于安稳的家庭来说,保值目的可以基本实现。因此,给储蓄投资方式9分不过分。

股票——谨慎(6分)

购买股票是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方式。股市风险的不可预测性毕竟存在。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投资股票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较高。国内上市公司素质参差不齐和政府政策的多变性,是中国股市高风险的主要原因。所以,股票投资方式最多给6分。

物业——必要(7.5分)

购买房屋及土地,这就是物业投资。国家已将物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将物业交易费税有意调低并出台按揭贷款支持,这些都十分利于工薪家庭的物业投资。物业投资已逐渐成为一种低风险、有一定升值潜力的理财方式。购置物业,首先可用于消费,其次可在市场行情看涨时出售而获得高回报,且投资物业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投资物业变现时间较长,交易手续多,过程耗时损力。不过,这些相对于其升值潜力来说,微不足道。物业投资方式应该有7.5分。

债券——重点(8分)

债券投资,其风险比股票小、信誉高、利息较高、收益稳定。尤其是国债,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市场风险较小,但数量少。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的安全性值得认真推敲,同时,投资债券需要的资金较多,由于投资期限较长,因而抗通货膨胀的能力差。所以,债券投资方式只能给8分。

外汇——辅助(5分)

外汇投资,可以作为一种储蓄的辅助投资,选择国际上较为坚挺的币种兑换后存入银行,也许可以获得较多的机会。外汇投资对硬件的要求很高,且要求投资者能够洞悉国际金融形势,其所耗的时间和精力都超过了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范围,因而这种投资活动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不现实。外汇投资方式顶多值5分。

字画古董——爱好(4分)

名人真迹字画是家庭财富中最具潜力的增值品。但将字画作为投资,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较难。而且现在字画赝品越来越多,国外的几家大拍卖行都不敢保证中国字画的真实性,这又给字画投资者一个不可确定因素。古代陶瓷、器皿、青铜铸具、景泰蓝,以及古代家具、精致摆设乃至古代钱币、皇室用品、衣物,都可称古董。因其年代久远,日渐罕见而成为国宝,增值潜力极大。在各地古董市场上,古董赝品的比例高达70%以上,古董毕竟是所有投资方式中专业要求最高的,不适合一般的工薪家庭投资,只适于欣赏。字画古董投资方式可以得到4分。

邮票——轻松(8分)

邮票投资的回报率较高。在收藏品种中,集邮普及率最高。从邮票交易发展看,每个市县都很可能成立了至少一个交换、买卖场所。邮票的变现性好,使其比古董字画更易于兑现获利,因此,更具有保值增值的特点。但近年来邮票发行量过大,降低了邮票的升值潜力。但对于工薪阶层的业余爱好来说,年册几百元的价格不高,加上邮票给工薪家庭成员视觉上的高度愉悦感,邮票投资方式也有8分。

珠宝——享受(4分)

珠宝,广义上可分为宝石、玉石、珍珠、黄金等制品,一般说来,具有易于保存、体积小、价值高的特点,可被人们制成项链、手链、戒指、耳环,佩戴于身上作为装饰品。投资珠宝,有一举两得的功效。珠宝的保值作用增强,国际上亦将黄金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之一。对于工薪家庭,珠宝可以作为保值的奢侈消费品,但作为投资渠道不可取。珠宝投资方式只能得4分。

彩票——有度(1分)

购买彩票,严格上说不能算是致富的途径,但参与者众多,也有人因此暴富,因此也渐渐被工薪族认同为投资。彩票无规律可寻,成功的几率极低。若把购买彩票作为投资方式,它只值1分。

钱币——细心(3分)

钱币,包括纸币、金银币,对于历史上的通货是否是一种珍贵的钱币,需要鉴定它们的真伪、年代、铸造区域和珍稀程度,很大程度上有价值的钱币可遇不可求。因此,工薪家庭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做此类投资。钱币投资方式有3分已很不错了。

作者:谷微黄

第四篇:不应用违法方式教育学生

据报道,河南省渑池高中在前不久的一次高中月考中,考试前监考老师要求高一考生主动交出手机,一些学生主动交出了手机,随后考生答题时,校方用探测仪,又搜出来了一部分未主动上交的手机,“主动上交的同学只是被砸了手机,被搜出来的同学还要遭到停课处罚。”课间操时,当着家长和围观学生的面,校领导要求当事学生把自己的手机摔毁,大概有30多台手机被砸。随后,这些说法在其他几位同学处得到证实。有家长表示,有老师也参与砸手机了。“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教育暴力变得冠冕堂皇。学校杜绝作弊理所应当,关键在于怎么管。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很多学生养成随时拿出来手机上网的习惯。显然,这与很多家长给学生配备手机的初衷相背离。我们看到,手机成了学生的必需装备,同时也是多数学校“封杀”的对象。学生不当使用手机,被学校收缴并批评已不是新鲜事。不久前,武汉一所复读学校,将没收的学生手机用铁锤砸毁,并设立“手机尸体展示台”公开展示。学校负责人表示,砸手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专心地学习和进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一律没收砸毁。

不过,手机作为学生的私有财产,学校此做法是否欠妥?从学生权益角度说,对学生手机一砸了之,用强力让学生屈服,颇有些蛮横无理,是对学生权利的极大漠视,有可能起不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反而产生“逆向激励”:越是砸,越是要带手机进校园。如何处理收缴上来的手机,理应听听学生的意见,协商解决。学校教育除教授知识,还应教给学生民主理念,岂能独自挥起“行刑”的大棒一砸了之?学校与学生之间,应该通过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服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的行为,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此事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多数网友对渑池高中校方的行为持质疑态度,纷纷表示:校方此做法太过分。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能用如此粗暴的方式处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们不尊重法律,得不偿失。学校怎能用违法的方式教育学生?用违法侵权的方式教育学生,何谈培养守法守纪的合格公民?

我们该关注如何让孩子从被电子产品掌控中解脱出来。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让他们从内心明白只争朝夕的紧迫,更多地关注学业和现实生活,而不是挥舞锤子让他们屈服。同时,合理使用手机,家长和老师更要以身作则,不要从小就把手机作为一种安抚孩子的工具。生产一款专门适合孩子使用,没有游戏功能也不能上网的“学生专用”手机,应当是可行的。当然,这样的手机里也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学习材料,比如孩子们需要的生理知识、生活知识、心理知识等等。

当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成为学生的重要装备。这些电子产品在给学生带来快捷沟通、视听乐趣、现代化信息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相互攀比,个别学生沉溺其中等,由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进行严格管理,是可以理解的,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好的。问题是:这种处罚方式合适吗?对于有的学校用金属探测仪搜查学生,建议相关学校咨询律师意见,如不符合法律规定,则禁止使用;如法律不禁止,则有学校自行决定,是否适用这种方法来搜查学生手机。特别应当指出,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不让孩子上课。

粗暴的砸手机不对。但是,通过这样的事件,我们也该反思,应该引导好学生使用手机,比如,利用手机加强与亲友的联系,而不是与同学攀比。这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应该制定师生都能够接受的管理措施,限制手机使用,并逐步推广。比如,规定某时间段内手机是否要关机,上课时间手机统一管理,实行家校联动管理等。遇到个别“难以驯服者”,更应该情理结合,适时教育和监督。任何极端的教育方式,绝不应该在学生身上“埋单”。事实上,更不能因为一点小毛病就不让孩子上課。这种做法已违犯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且除了严重的违法违纪情形外,也都没有“因为课堂说话就不让上课”的规定。所以,这种做法明显违法。

因此,面对还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师们不能采用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其本身就有很多缺点。他们到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变得完美,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做人。所以,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改掉自己的缺点。合理合法的教育方式,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前途,更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作者:宋新华

第五篇:拷问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

【摘 要】 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以民族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关 键 词】 中国;教育方式;道德

【作者简介】 郭红心,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沛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思品中心组成员,“双百”工程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先进个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方式含义的最为精彩的一个论断,它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教育应该采用的方式是什么,告诉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使命,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幸福的教育场景。当这句名言被反反复复诵读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还有一种沉重。教育本身是一个让人十分惬意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成语“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教育的双方都无法感受教育的愉悦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里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而变成了类似于杂技团的驯兽活动,或者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当教育被赤裸裸地物化的时候,教育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悲剧!

之所以这样说,有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凡是与教育稍微有一点“瓜葛”的人都在因为所谓的“教育”而疲惫不堪!除却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以外,在这种扭曲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正在“蚕食”着正在生长的鲜活“生命”吗?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做教育呢?

一、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带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 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汇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台湾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四、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逼迫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以民族的教育方式,让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尔文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固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而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日却成为青少年津津乐道的炫耀品。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认为,“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对时下教育方式的拷问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次质证和思考。所以,只有具有道德性、文化性、人性化、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教育走出沼泽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作者:郭红心

上一篇:建设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