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家庭教育观(推荐8篇)
摘 要: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命题为内容。它对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理论应该植根于家庭教育当中,这将对改变当今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效果欠佳的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陶行知,是继孔子之后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构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命题为内容,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很好地指导着家庭教育。如今,陶行知的时代距今已有多半个世纪了,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依然年轻,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反过来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透熟,熟得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陶行知进一步指出,生活教育的内涵便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教育改革论,而并非某些人曾经怀疑过的教育消亡论。生活即教育这个命题揭示出教育的本质,阐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
生活。这一命题告诉我们要树立一种以社会为整体的教育观,以人民为主体的教育观,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观。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取消论,而是学校改造论。要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校应培养人中人,培养真人,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它启示我们要自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学做合一,是教学方法革新论,而不是教学的削弱论。它强调了“行是知之始”,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生活教育的对象,男女老少,工商兵农,无所不包。陶行知的这种关乎民众,关乎民众生活,密切贴近生活的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深刻与独特之处。
二、将生活教育植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不能随意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值得家长学习,将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来教育孩子,可以在提升教育理念和家教质量的同时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入现代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现状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来运转。在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升学而教书,学生为了分数而读书;在家庭,父母为学生的升学而不允许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算家务活也不让孩子接触。这样便导致孩子超然于生活之外,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在入学军训时,吃饭的时候不吃鸡蛋,原因竟然是不会剥!不吃鱼,是因为怕鱼刺卡住喉咙!(平时都是父母为其挑去鱼刺)。这样的教育,着实让人心痛。可见,当今教育的最大缺失就是生活教育!
有学者认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人的两个生长家园,科学世界是异乡、生活世界是故乡。科学世界的意义基础在生活世界,如果这两个世界的教育发生断裂,或产生鸿沟,就会导致深层的教育危机。”这正揭示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从教师到家长,往往对科学世界的教育格外看重而将生活世界的教育忽视或者遗忘。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一个抽象的充满逻辑概念的科学世界中接受训练,直到上了大学,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身边的现实世界却很少关注。等到步入社会,要用双手养活自己的时候,也便不得已步入了生活世界,然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却做事缺乏能力,做人缺乏情感,是一个脱离
生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对此,我们不能不反思。于是,整合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便是当务之急。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便是将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的最佳方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朝夕相处,更容易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因此,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法宝,是将孩子培养成“真人”的利器。
三、将生活教育理论植入现代家庭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想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方式很难,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很难。生活教育在当代社会不能够很好地发展,很大的原因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作为家长,要能够分析教育形势。这是一个高文凭泛化的时代,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高文凭的人才,而是高能力的人才。从近几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聘情况可以看到,一个小学教师的岗位,竟然有几个博士生去应聘,但博士生往往并没有应聘成功,学历再高,并不代表有多么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力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做中来,从“劳力上劳心”上来。因此,要转变旧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学生解放双手和大脑,去接受生活教育。将生活教育理论植入现代家庭教育,应解决如下问题:
(一)确立牢固的生活教育观
在重大的学业压力下不堪重负的孩子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开学的时候想着放假;放假的时候盼望早点开学。”因为孩子们已经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太切,不论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也不论掏多少钞票,都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假期里孩子参加诸如琴棋书画艺术班,奥数班,强令孩子拖着疲惫的身心去“应酬”。陶行知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爱迪生母亲对爱迪生的宽容,成就了一个科学家,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任何伟大的发明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可见,家庭教育过程中,要牢固确立生活教育观。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教学做合一”的平台
教育是受环境影响的,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着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认知和人格教育,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包括家长道德、文化、家庭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生活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对孩子影响极为深刻的,也往往是被家长所忽视的。有些家长身教不严,随地吐痰,满口脏话,心术不正,等等的恶习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来说,孩
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受到的教育就是坏的教育。要想孩子受到健康良好的教育,家长就必须去营造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家庭环境。
“教学做合一”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实施。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中心是一个“做”字,这个做不等于蛮干,而是要“在劳力上劳心”。家长要指导孩子在做中学,而不是束缚住孩子的双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养成了在劳力上劳心的习惯,在做的同时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养成了,便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一、家庭教育的不灵活
家庭教育, 一般指在日常家庭的生活和学习中, 由家庭中的年长者或父母来承担对其子女及年幼者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父母,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师,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启蒙的角色。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俗语用来描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优质或粗糙, 直接影响着子女三观 (一般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的形成, 对于其日后的行为及处事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份文件突出阐明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 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家庭教育同时也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提出的一个议题, 如何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 是我们如今应当探讨的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陶行知先生深信先“行”, 而后“知”, 这与如今我们提倡的教育方式不谋而合。
然而, 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发展, 在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也为家庭教育埋下了祸根。高考的严酷也让家长和学校对分数更为看重, 从而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变为只求分数高, 而不求实践能力。家长也对这种教育方式深信不疑, 而这种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这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
二、生活教育与家庭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生活教育理论产生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自然的与家庭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于1914年赴美留学,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 拜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门下, 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提倡“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后回到中国, 面对国内当时的国情, 提出了适应我国的基本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即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使得教育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因为它是实际的, 与生活打成一片, 它又是发展的, 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主张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 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名字的由来。那么,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教育理论, 将生活教育归结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性:生活教育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链接, 改革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封建传统教育, 没有真实生活, 就没有生活教育, 同时, 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是以, 生活教育具有生活性。
2.可操作性: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学做合一”, 而教学做需要人来完成, 那么生活教育理论存在的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3.发展性:社会不断进步, 我们的生活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那么相应的,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 它也是发展进步的。
有学者从教学哲学的角度把世界分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并认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科学世界是异乡、生活世界是故乡。科学世界的存在意义在生活世界, 并服务于生活世界, 如果这两个世界的教育发生断裂, 或产生鸿沟, 就会导致深层的教育危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割裂了两个世界的联系, 使得孩子一味追求科学世界, 忽略了生活世界, 但其实, 科学离不开生活,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多数的科学, 都是科学家们从生活小事当中总结推广, 从而形成如今的科学世界, 故而, 现如今的家长和学校乃至社会, 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科学知识, 却忽略了生活中可以潜移默化教授孩子的简单途径。
三、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结合
(一) 牢固确立生活教育观
长久以来, 我国家长都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 认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 这使得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孩子的生活能力, 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产生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生活教育使得我们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 劳心者如果不劳力也变成了高分低能的生活低能儿。同样, 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大众教育理论, 他用直白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教育的真理, 所以, 在我们更好的普及家庭教育之前, 要牢固确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
(二) 创造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 顾名思义, 就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以,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就尤为重要了, 根据研究, 不论是一个大众眼中的好学生, 或者是一个在步入社会后思想品格高尚、杰出成绩的人, 绝大多数都与他是否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相对应的, 学校的问题学生, 或者在走向社会后暴露的种种问题的孩子, 也都可以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优秀家长营造优秀家庭, 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 一定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只顾教育问题学生是治标, 解决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 只有针对教育问题和家长来双管齐下, 才能标本兼治。以色列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欲造伟大之国民, 必自家庭教育始。要改变中国教育, 也必须着力改变家庭教育。先打好“家长教育”这个“地基”, 建好“家庭教育”第一层“楼房”, 才能建设好“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所以, 要想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就一定要为孩子创造出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使得孩子在家庭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三) 教学做合一方法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 最适合家庭教育的就是“教学做合一”, 提倡做的方法就是教的方法也是学的方法。教学做根植于生活中, 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生活中的熏陶。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生活教育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重在“做”。
做就是劳动, 也是实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劳力跟劳心一样重要, 同样, 做也就是实践, “实践出真知”, 生活很多真理都是需要孩子真的自己去做才能真正理解的。教与学都是以做为前提的, 故而一定要动手去做, 去实践才能获得经验和真理。
2. 手脑并用, 做中思考, 即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的做不是蛮干, 而是在实践中思考, 只做不想, 只能是蛮干;只想不做, 便是空想, 只有在做中思考, 才是最有效的做。生活教育告诉我们, 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也要在做中思考, 多想多做才能对生活中的道理有更深的理解, 而且, 做中思考也能使得孩子在实践中学会问为什么, 学会从实践中得到知识, 而不是单纯的劳力, 那就失去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意义了。
3. 创新知识。
在完成了劳力中劳心的基本方式以后, 我们就要在思考中创新了, 现在我们做事情不能只单纯完成, 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能更高效更好的完成。如何运用我们已学的知识, 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 前人的经验和现有的工作使得我们做的事情更深入, 更具象。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片段到系统。而这样循序渐进的模式便会产生创新, 在家庭教育中多让孩子有这样的锻炼, 便能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创新知识。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部分, 它也是生活法, 是家庭教育需要了解和深入结合的。这种教育法是适合家庭教育的最好的方法, 也是培养可造之才的家庭教育法。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认知的第一环, 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重中之重。然而, 在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下, 家庭教育变得针对性、应试性, 而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对当今社会和家长应该具备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家庭教育要遵守生活为教育的中心、行而后知等原则。这样, 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不容忽视的教育职能。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家庭教育,陶行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M].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1.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 2009 (10) :9-10.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对启蒙幼儿音乐智慧,培养幼儿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育不再以传统音乐技法教学为主,转而注重挖掘幼儿在音乐、语言、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这一转变与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老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在他的一生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先进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陶行知不是一位专业的音乐教育者,但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陶行知老先生的很多先进教育理论、思想和观念同样适用,并传承至今,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成效。
一、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学理论和思想
陶行知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学生自治”到“平民教育”,抑或是从“创造的儿童教育”到“民主教育”等各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深刻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德育是最核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德育思想贯穿其整个教育理念,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而且影响深远。当前,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和和谐教育的前提下,践行陶行知老先生的德育思想,无疑有助于深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师全面发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用“德”和“爱”关心和教育学生。同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应当生活化。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用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实践“德爱教育”及“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句朴实的言语,却道出了陶行知老先生教育的核心。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结合到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就如同为幼儿音乐教育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幼儿音乐教育变得更富含生活化,更富有人情味,更具有德育意义。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渗透舒适音乐,陶冶幼儿的情操。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化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幼儿普遍年龄较小,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充足的阅历和经验,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从日常的生活中得来。为此,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应当积极引入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牢牢把握“生活即艺术,艺术寓于生活”的理念,善于运用音乐引导幼儿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在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当中熏陶心灵、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音乐易于感动人心的特质,在富含“生活化”意味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音乐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用美妙的音乐拨动幼儿心里最柔软的那根弦,唤起人性中最原始的关于美的想象,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比如音乐教师可以在清晨幼儿入园之时,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幼儿一进校园就立刻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在幼儿玩积木时,用悦耳动听的钢琴曲进行伴奏,让他们边玩边倾听美妙的音乐;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也配有灵动的童谣在耳旁响起……乃至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尝试用美妙的轻音乐引领,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熟悉这样充满生活化的音乐教育,这样他们的音乐倾听兴趣和学习兴趣将慢慢提升。
(二)挖掘多样音乐,释放幼儿的快乐情绪。
陶行知还十分赞同“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将此思想融入幼儿音乐教育中,通过“美育”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实践证明,音乐在环境烘托、人的心灵进化、美感培养及调节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具有突出功效。对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结合“美育”思想,努力挖掘多样化的音乐,仔细分析和表现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对音乐情感基调的区分和音乐情绪差异的感知,诱导幼儿释放出心中的快乐情绪。通过这样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积极调动感官,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此外,教师还应当综合运用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观点与主张,将其作为指导音乐教学中幼儿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做到融会贯通,据此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调动幼儿的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诲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敢于实践新方法,突破传统,创造性地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以此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倪莹莹.走进心灵、感受心灵、培养心灵——浅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13).
[摘要]:家庭学校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在美国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有其特有的优势,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着重分析它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中国;发展;可行性
家庭学校或在家上学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最初旨在传播宗教信仰,之后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作为一场提倡自由的教育选择权的运动重新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在美国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目前,家庭学校在美国正不断扩大,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新亮点,同时也在欧亚各国崭露头角。
据了解,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已经出现家庭学校,只是数量少,规模也小。台湾地区的家庭学校也有所发展,并已取得合法地位。而在我国大陆地区,家庭学校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家庭学校在我国(指大陆地区,下同)能不能实施及发展,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概念理解
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实质是学龄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的学校上学,而是以家庭为基础和教育场所,通过家庭的管理接受教育。家庭学校中,父母或监护人在家庭或社区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开设和实施自己的课程标准。它既不属于家庭教育,也不属于学校教育,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对于“家庭学校在我国能不能实施及发展?”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现在家庭学校对于我国的家长们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或有海外经历的家长有所了解,但近几年已有个别家庭开始着手实施家庭学校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只是个别家庭的个别行为,却已足够证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实施性。此外,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学校教育与我国私塾教育具有相似性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它与官学相辅相成,为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规模一般不大,学生多则二十余人,少则数人,对于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要求和规定,最重要的一点是,私塾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此看出,除了规模和教学方法外,私塾的性质与家庭学校很相似。因此,笔者认为私塾教育可看作是家庭学校教育一种雏形,为家庭学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此外,随着近几年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2006年《义务教育法》有了相关的修订:非义务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类学校,按照相关法例申报有关部门,经过有关部门程序批准也可以办。这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允许个人开办私塾,依此如果自身条件完善,那么具有私塾特点的家庭学校在我国也可以依法实施,为其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2.家长的知识水平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投入增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文盲率大大降低,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现代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普遍高于他们的父辈。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而这种提高必然离不开教育。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知识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进程中,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着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长对单个子女的关注增多,包括对其教育的投入。这些无疑都为家庭学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我国学校教育日益突显出弊端
近几年来,有关教育的话题一直经久不衰,而这些话题往往都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弊端展开的。学生、老师、家长都纷纷表示出对当今学校教育的不满,教育改革的呼声更是一阵高过一阵。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弊端日益突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产生强烈地学业竞争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不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教学脱离生活;
(4)大批量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日趋下降;
(5)不注重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失调;
(6)学生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障。
学校教育的这六大弊端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人的争议,而学校家庭教育却能弥补这六大不足,因为以上弊端的反面恰恰是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家庭学校才能在美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现存的体制和文化环境难以让学校教育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尝试新的教育形式,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实质性改革。
4.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今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的传输渠道便利畅通。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变得日益信息化。在家里,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介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教育上的支持。目前网上已开通不少有关家庭学校的网站,促进了国人对家庭学校的认识及了解。强大的信息技术推动了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三、阻碍家庭学校在我国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现今的发展却是一片空白,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1.我国大部分家长充当教育者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
要成功实施家庭学校教育首先离不开受过良好教育或教育水平高的家长。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很多家长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教育能力。家长自身教育水平不足,大大影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2.家长忙于工作,无暇实施家庭教育
在我国,城镇上的家庭基本是双职工家庭,在农村多数家庭也是夫妻都要参加生产活动。家长们忙于生计,很难抽出时间辅导子女的功课,更不用说在家进行家庭学校教育。而且近几年,我国双职工家庭引发诸多问题,如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更加阻碍了家庭学校的发展。
3.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前大多数家长没有勇气反抗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家长们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虽
然一边抱怨着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另一边还是时刻关心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我国升学选拔机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家长决心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极大的勇气。
4.法律制约
在我国,虽然个人开办私塾得到法律允许,但开办条件却是相当苛刻。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家庭和学校应维护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就应该送他们到学校去接受9年义务教育。在这种规定下,开办家庭学校的家长往往会被法院传唤。家庭学校教育没有获得合法地位,在法律的制约下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5.家庭与学校、社会的联合性不强
我国近年在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方面有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总体而言,这些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例如我国互联网的娱乐性较强,其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充分使用。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总而言之,家庭学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但要发展成为美国那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形式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要走。此外,家庭学校这种新教育形式的出现对改善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点,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教育学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2.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杨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透视—兼谈对我国教育的启示》,2008年。
4.张丽霞:《关于家庭学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0期。
5.孙宗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综述》,《保山师专学报》,2005,24(6)。
6.刘丽芳:《家庭学校在中国的可行性初探》,科学导刊,2010年第7期。
7.胡栩:《六龄女童“在家上学”引争议》,《中山日报》,2007年11月21日。
8.《私塾》,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498.htm。
摘要:
本文在对农村家庭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并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提出了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现状家长问题对策
一、引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亲的心愿,但真的要把子女培养成为知书达礼,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长大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确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家庭教育的内容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和新的问题,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分析认识和切实解决这些矛盾,是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使家庭教育纳入科学化轨道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很多的。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史典•愿体集》上有两句名言是:“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
中国的家庭教育,城市比农村重视,城市比农村投入得多,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城乡差别。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仅有城市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1、对于子女在学校活动的内容,大部分家长还是比较关心的,他们大多知道并且愿意参加活动,许多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家长都能够尽力地帮忙配合。但也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比较忙,因此,在组织活动中能看到很多年纪一大把的爷爷奶奶。在现在的农村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可以说是文盲,他们虽然参加了活动,但对于孩子活动的内容、方法还是一知半解,有的甚 1
至不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跑到学校大哭小闹的屡见不鲜。
此外,农村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他们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他们自己出了钱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子女就成了老师的责任,不与老师沟通,不来参加活动,缺少了家庭、学校的相互联系与交流,怎么能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现代农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了解,教育孩子主要有两大支队。第一种就是家长对孩子有一种保护心理,认为孩子还小多照顾一下,百般爱护,见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们常常替孩子找借口,说人还小不懂事,长大后自然会变好的等等,以此对孩子来加以宽容和迁就,把孩子安排在真空的、没有道德约束的环境中,这必然给孩子现在及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显形或隐性的伤害。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适当的表扬或批评还是必要的,不要刻意的给孩子建造防护墙。事实证明,农村家长特别是老一代的爷爷奶奶们,应更新存在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长大就好的教育,应建成先严后松、松严相辅的教育观。第二种就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农村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3、农村家长由于工作忙,既要上班又要到地里去干活,对子女学习的关心、辅导比城市家庭少的多,也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耍,更别说耐心进行教育了。而且在学习方面,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分数,不关心孩子的能力、习惯等其他方面。为了让家长明白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孩子在园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目的就是提醒家长在孩子成长时期,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其他各方面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比较注重,平时能严格要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忙于赚钱、娱乐,根本无心教子,任其自由发展,或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稍不称心就要发脾气。另外,大部分家长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原因是老人们认为自己小时侯受够了苦,该让孩子舒舒服服了,因而包办代替;原因二是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会。试问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怎能适应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呢?
三、应对措施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而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未来的命运。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对幼儿的辅导能力。
现代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家教观念及方法还不了解,甚至有的还不会讲普通话,不会与孩子交流,不会正确的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
2、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在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共同生活而接触密切,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细致 观察,发现孩子的特长、弱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要注意让
孩子了解、感知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赢得孩子的敬重,更加珍惜为他所做的一切,自觉接爱教育。
3、父母自我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从反面证实了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希望每个父母虽要重视自己的言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但有许多家长意
识不到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坏影响,所以可以在“家长学校”、“家长会”或者孩子对家长的提醒中,向他们提出意见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多家长能采取克制的态度。马卡连柯特别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影响。他指出: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又怎样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甚至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子女都有很大的意义。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教育方法。
4、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梁实秋说过:一个家庭,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书,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生动的画面是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也了解不了的,这样,既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也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5、解放孩子的双手,在劳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爱农”观念和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促进孩子的学习。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生活所必须的劳动在由大人包办代替,大人想让孩子幸福,却没想到不劳动就会逐渐偷懒,更没想到劳动在孩子身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适当的劳动不仅能锻炼、发展孩子的肌肉群,促使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开发人的智力,尤其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们必须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劳动中发展思维,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意识,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世纪的主力军。
6、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家长应该通过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借助于榜样、座佑铭、奖励的作用和力量,培养孩子力争上游的意识和愿望。
7、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
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家庭教育要从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处着眼,从一时一事的小处着手。列宁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家庭教育既要注意大方向上的宏观把握也要注意微观上就事论事,要从平时一些看似琐碎平凡的小事发拙教育素材,要注意因事生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孩子进行点拨和启发。
8、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因此学校和家庭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补充,相到配合,各尽其责,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家长应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在家庭教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家长的认识水平与其实践水平之间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和矛盾。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忙于农活或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往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简单粗暴,要分析和认识此种矛盾,要求我们在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时,不仅要加强宣传力度,向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要考虑这些科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可操作性,要结合典型事例,解剖麻雀,指导广大家长自觉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全面端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当然,还必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燕、邢利娅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致使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
1.社会方面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十分突出,城市与农村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却大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同时,近几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急剧加大,教育程度越高,选择的范围则越广,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工作保险系数也就越大,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也就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拿到城市的“绿卡”,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以期通过作为高级知识人才来改善家庭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这就致使我国农村家庭不得不大力投资教育,以至于出现不合理问题而不自知。
2.学校方面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升学率成为学校排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受“经济杠杆”作用的影响,排名靠前的学校就会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遇。[1]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疯狂地补课,举办各种补习班,农村家长也就不得不投入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投资。与此相似,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分数来展开的。这也就从侧面迫使家长进行大量的、盲目从众的智育投资,以期使子女的成绩遥遥领先。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它包含许多方面,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大致归纳为非经济原因与经济原因。
非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唯读书论”的传统思想残余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爱慕虚荣及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错误的投资动机及不健全的人才观念;家长知识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在这些非经济原因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出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投资理念,盲目从众的、想当然非科学地将焦点聚集在智力投资、物质投资以及子女的投资上,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了病态的发展。
经济原因:从纵向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为其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受上述非经济原因的制约,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却又造成了过度与无效的投资。从横向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家庭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为了与城镇子女齐头并进,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智力教育中,而较少对自身的教育、子女的德育进行应有的投入。
三、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走出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1.社会:改革户籍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为了减少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削弱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我们要以国际惯例为蓝本,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以及其他派生户口类别的分类,逐渐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能准确反映我国公民职业现状及居住情况的新型户籍制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拓宽职业类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多种不同的职业,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避免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而盲目加大教育投资。
2.学校:科学合理定位,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改变目前主要以升学率为学校排名标准、以学生分数为教育目标定位和学生评价依据的现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另外,学校也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在学校获得良好的教育,使其家庭教育投资物有所值,减少农村家庭为子女购买资料、额外报班等一些不必要的投资,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的丰富多样化,学生发展的全面综合化,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适宜有效化。
3.家庭:自觉主动努力,改善投资质量
第一,我国农村家庭要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拒绝盲目从众的投资。农村家庭要努力克服“唯读书论”的思想束缚,摆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逐渐改变以往错误的投资动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要充分了解子女,知道其长处,掌握其短处,努力克服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切实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
第二,我国农村家庭要注重加大德育投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努力突破学习即是接收、积累文化知识这一概念的桎梏,加大德育投资,逐步实现从单纯关注成绩到重视健全人格养成的转变,使子女真正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经得住挫折考验、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全面人才。
第三,我国农村家庭要适当加大情感、文化、时间投资。家长要从“我”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理解家庭教育投资的内涵,多元化地进行教育投资。家长要注重对子女的倾听与关爱,加强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加大情感投资;要提高家庭文化含量,营造共同求知求识的学习氛围,构建“言传身教”的家庭模式,加大文化投资;要多与子女相处,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加大时间投资。
一、对儿童教育的重视
陶行知的思想重将儿童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儿童的教育是人发展的基础,“人格教育,瑞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陶行知把儿童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是否民主的高度来认识。陶行知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幼儿教育是建国之本,只有对幼儿进行早期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当时的社会和时期,陶行知呼吁应该重视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呼声和愿望。
陶行知极为强调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在儿童的发展成长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认为“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儿童最佳的人格形成时期是六岁以前。在此过程中,陶行知还提倡尊重儿童的人权。他说““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儿童的人权从怀胎的时候开始。”他反对很多人普遍的观点,这些人认为儿童在尚未发育完整前,处于无知的状态并缺少一定的经验。而有的不尊重儿童正常的发展需要和过程,将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对其的发展缺少了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儿童在成长发育的期间,和大人不同,他们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应该尊重并重视他们的身心特征。只有承认儿童具有人权,才能真正地做到了解和理解儿童也才有可能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并给予其相应的地位。
二、儿童创造力的解放
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该进一步将其解放出来,否则,就会使儿童创造力这种巨大的智力资源埋没,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六大解放"的建议。在儿童早期的教育教学方法上,陶行知极为重视启发式的意义,他认为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过渡到以儿童的“学”为中心,让儿童在自身的兴趣中去发现和创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儿童的手脑相协调,只有手和脑同步合作和发展才能深入内心,将兴趣所至化为头脑中深刻的内容。生活也是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寓教于生活,才能扩展儿童的兴趣广泛度。把儿童的手和脑结合起来,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陶行知1946年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提出,要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解放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学校时给儿童提供教育的主要场所,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深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积累更多、更实际的人生经验。同时,儿童成长培养的重要一点是学会做人。早在1945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把人格教育、知识教育、组织教育和技术教育四项定为教育之方针,而人格教育是其重点。正如陶行知先生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即是人格的健全和道德的完善。
结语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从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出发,对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人们认识到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特点,结合生活实践利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起跑线竞争,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重视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注重手脑的结合,教学的合一,将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共同创设适宜的家校环境。这些都是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启示和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且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儿童的教育。陶行知把儿童的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早期教育和儿童的情感,提出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认识到“教学合一”的重要性。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儿童教育的规律性,为儿童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并对后世的现代教育提供了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儿童观
参考文献
[1]季旭峰.《陶行知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丽水学院学报,第34卷第4期,2012年8月.
[2]王飞.《关于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若干思考》.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第8期.
[3]杜秀荣,蔡淑兰.《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学前儿童教育观》.集宁师专学报,第31卷第3期,2009年9月.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中感悟、体验
1.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It's time to start now. Open your books at page 2.Let 's listen to the tape now. Please read after me.当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时,我会说:Be quiet!根据学生 读书、回答的完善程度,我会分别说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说这些话时,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可用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用中文翻译,使学生明白。其次,要淡化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学生仿佛真的在英美国家里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参与性很强,使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这样,给学生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掌握英语。
2.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语言的习得,实践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或有先天的发音缺陷而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倾向,不敢开口说英语,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鼓励与关爱。学生一句几乎不完整的回答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教师给予他的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的尊重、鼓励和信任,在日常教学中确实可以取得“皮格马利翁效应”。
3.珍视差异,使每一为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从简单的英语说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当然,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多一份的关心、耐心和尊重,只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和爱护,学生在心理上的压力才能得到减轻,甚至消除。教师的表扬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力。“差”并不可怕,只要找准原因,让学生树立信心,采用恰当的方法,“差”完全可以变“优”。
记得有一个小活动要学生从apple,banana,cabbage,strawberry中划出不同类型的单词。教学的本意是让学生找出cabbage,因为它是蔬菜,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这个,可是学困生小A却选择了banana。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而是耐心地听他解释,原来他是这么想的:因为banana不是圆的,其它都是圆的,接着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说说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就有学生说选择strawberry,因为它个头比其它三样要小得多。下课时,我对全班同学说:“这节课我们真要感谢A同学,他独特的思维让我们得到了多种答案,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小A同学也非常开心,课堂参与的热情比以前高多了,自信心也更强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中参与、交流
在教The season一课时,我与学生讨论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想法五花八门。当一个学生说到自己喜爱的原因时,我不禁笑出声来,他的答案是:I like winter best,because I can stay in bed all day. 接下来,我回了他一句: Have nice dream? 他紧接其后也回答了句:Yes. 开始学生有些担心他的“胆大妄为”,但学生们看到老师的反应,即与他的对话,都觉得开心极了,以至于后来大家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出现了许多奇思妙想,如: I like summer best,because I can walk on the floor with bear feet. I like winter best,because I eat free ice-creams and have snowball fights. 一些生词也不经意间被有的学生引导了出来。这一课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与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的默契是分不开的,它使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与知识的交融趋于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延伸、发展
1.“评价语”评价。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语,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都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毕竟,被他人赏识、被他人赞美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希望。我总是注意利用这一评价方式、顺应大多数学生渴望表扬的心理需求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要让他们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它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优势心理,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内因。
2.星级评价。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积极性。因此,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保证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建立了课堂表现星级评价机制:即在答题、朗读、游戏、比赛、会话、表演等活动中,根据学生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可奖励一颗幸运星,用星的颜色表示活动的质量,如绿色表示行为良好,黄色表示积极参与,红色表示出色。这些星分单元贴在学生的课本里。
3.建档评价。英语教学中,把学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建立学习过程档案,可以让学生不断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效并不断改进。学习过程档案中有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星级评价)、测试成绩、各种比赛的成绩等,在学期结束时可以让老师、同学、父母一起参与评价。学习过程档案是一种持续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相连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承担和对过程的自我评价,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向更高一层的目标迈进。
【论陶行知的家庭教育观】推荐阅读: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11-06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12-12
陶行知创造教育01-08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09-21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10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18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10-2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5-26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06-11
陶行知教育理论习体会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