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讲稿父母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讲稿父母(精选8篇)

家庭教育讲稿父母 篇1

我推荐本书的的名字叫《感恩父母》它是由“感恩阅读”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整本书共八个篇章组成,有着76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书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叫《用生命诠释母爱》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救不孝的长子而牺牲自己的性命的感人事迹。故事的主角便是作者的姥姥。两个舅舅不孝,但他们听说姥姥还有一万多元的存折时,便争着要给姥姥养老。最后姥姥还是选择了生活困难的大舅家。可在大舅家,大舅一家都对姥姥很不好,可是,姥姥却为了保护大舅的安全而离开人世了。

有一天,大舅正准备套牛出去拉东西,可是,其中一头公牛朝大舅撞了过来,幸好还没有撞到,大舅躲闪及时。屋内的姥姥听到大舅呼喊,便冲进院子,愤怒的公牛撞死了姥姥,姥姥就这样去了。

大舅不孝姥姥,而姥姥去不惜生命去救了舅舅。

从姥姥身上,我读懂了母爱的无私和博大。母亲的爱是如此深厚,深厚到可以包容孩子的所有过错,原谅孩子的不孝。母爱是如此的宽广,宽广到甘愿忍受所有的委屈,去维护孩子那可怜的自尊心。

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她们是你体验生命;感恩抚养你的人,因为她们使你不断成长。 母爱如水,总为我们注入温暖的汁液,她能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帮助,让我们在爱中成长,尝过会笑,会敬仰;父爱如山,给我支撑,让我不受伤害,父爱如无字天书,父亲总希望能用严厉来让我们努力学习,我们总认为,父亲是严厉又庄重的,可如果你细读父爱,会痛,会珍惜。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避风港湾,随时为我们遮风挡雨,支撑我们看尽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在我困难时给予我们最及时的安慰。

家庭教育讲稿父母 篇2

三十年前的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举行, 之后, 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 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 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诞生, 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起来的一代新人, 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烙印。现在, “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富有成效的指导经验, 家庭教育的研究获得的成果为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改善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 学校和社会对“80后父母”的负面议论较多。

三十年来, 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持续不断, 但研究的关注点从上世纪80年代侧重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 转移到9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 2000年以后转入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1]近年来, 已经为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方式问题首先在社会学界被提出, 并进行了研究[2,3,4,5,6]。但是, 学校和社会对“独生父母”的负面议论也较多。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出生年代看, “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水平真的不如“80前父母”吗?从生育数量看, “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真的不如“非独生父母”吗?同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吗?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 基本概念

1. 幼儿独生父母。

本研究报告中的幼儿独生父母, 是指本人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父母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和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三类。

2. 幼儿80后父母。

本报告中的幼儿80后父母, 是指本人为1980年后出生的、幼儿园在园的幼儿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80后出生的幼儿父母和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两类。

(二) 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在园幼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三) 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 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家园的互动和合作”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四) 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在通过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 然后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7]

三、研究结果

(一) 总体趋势: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 其中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

1. 描述性的比较

分别计算不同类别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并进行直接比较后发现: (1) 与“80前”父母相比较, “80后”父母的总体水平较低;无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双非独”幼儿父母, 还是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单独”父母, 或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父母, 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都较低。 (2) 与“双非独”父母相比较, 总体看独生父母特别是“单独”父母的平均水平较低;但是, 如果考虑出生时代的话, 80前父母中“双非独”父母的水平高于“单独”父母和“双独”父母;而80后父母中“双非独”父母最差, “单独”父母其次, “双独”相对较好。

2. 差别的方差分析

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8]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发现: (1) “80后”与“80前”幼儿父母的家庭教育平均水平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00) ; (2) “双非独”、“单独”和“双独”三类独生状况不同的幼儿父母之间, 家庭教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并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p=0.257) ; (3) 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家庭教育水平具有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47) 。

综上所述, (1) 幼儿父母出生年代的组间差别显著, 80后父母不如80前父母; (2) 幼儿父母是否独生子女的组间差别不显著; (3) 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 六类幼儿父母中, 80前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高, 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低;出生年代由80前过渡到80后, 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

(二) 不足的方面:

80后非独生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不如其他幼儿父母

对80后非独生父母与其他幼儿父母的教育责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五方面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并将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4。表4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 80后非独生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四方面的平均水平较低。

(三) 具体的表现:

在全部50个家庭教育具体项目中, 80后非独生父母有8个项目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父母

以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 以家庭教育五个方面涉及的50个具体项目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分析结果中具显著性意义的部分编制成表5。由表5数据可以发现: (1) 全部50个项目中, 两类幼儿父母之间的差别具显著性意义的有25项; (2) 其中22个项目表现出非独生父母的不足; (3) 22个80后非独生父母的弱势项目中, 差别比较明显的项目 (以平均数差别达0.2为标准) 有8个, 它们分别是:“家庭应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不应推给幼儿园”、“为孩子选购衣物要讲究实用舒适而不追求价格贵”、“家长教育孩子应更看重以身作则而不是简单说教”、“在早期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培养智能更重要”、“当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 应以父母意见为主”、“家庭中应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为主, 祖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不过度保护, 带孩子外出不必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让自由”及“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 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开心而不是教了什么”。

(四) 产生的原因:

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活动等处于劣势, 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以幼儿父母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 以反映幼儿、父母和家庭特点的前置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将分析后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6。

表6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 80后非独生父母的特点有:

(1) 幼儿性别:孩子是男孩的比率更高, 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更多。

(2) 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率较低。

(3) 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率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较低, 较低的学历层次会影响对家庭育儿知识和方法的接受。

(4) 职业层次:从事农业劳动的比率较高, 而工人、职员与一般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比率者较低, 较低的职业层次会影响社会交往和接触现代理念的机会和范围。

(5) 户籍情况:本地非农业人口较少, 而本地农业人口、外来农业人口和外来非农业人口都较多。

(6) 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平时忙家务的多, 而忙事业进修和忙孩子的较少;忙孩子的父母中忙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多, 而忙着与孩子玩耍的较少。

(7) 家庭结构类型: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 而主干家庭较少。

(8) 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收支比较富余的少, 而没有剩余的较多, 经济状况通过对父母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四、我们的认识

(一) 在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域, 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在重视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同时, 应该关注新的形势下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在加强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 应该针对80后非独生父母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分类指导。

(二) 在对80后非独生父母进行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 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促进家庭成员间教育配合和加强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为指导的重点内容;注意引导80后非独生父母“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提高自身素养重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重视早期行为习惯的家庭养成教育”、“正确处理父辈与祖辈、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端正教养态度, 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发展”及“加强与幼儿园的互动和合作”。

在对80后非独生父母进行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中, 要考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的特点、家庭经济的状况和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等特点, 考虑他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特殊需要, 采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文字音像指导、网络指导和文娱演出等多种指导形式, 注意指导者与他们的沟通、互动,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切实提高80后非独生父母的自身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质量, 促进他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从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近3000余名在园幼儿的父母为调查对象, 通过“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 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生活等处于劣势, 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富群, 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7) .

[2]陈建强.重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 2004, (3) .

[3]包蕾萍, 陈建强.中国“独生子女”婚育模式初探: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 2005, (7) .

[4]郝玉章.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7, (6) .

[5]包蕾萍.独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儿模式的年龄模型[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4) .

[6]风笑天.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4) .

父母的教育义务与教育权利 篇3

关键词:父母;儿童;教育义务;教育权利;学校教育参与权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10-05

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①不仅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也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教育权,即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利。父母教育权是一种先于国家教育权而存在的自然权利。然而,随着国家教育权的扩张,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成为国家教育权的主要代言人,父母将越来越多的教育权直接委托给了学校。因此,学界认为,父母教育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所享有的教育子女的权利;二是,父母委托给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权利。[1]父母所享有的教育子女的权利是父母教育权的主体部分,父母委托给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权利,衍生出了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成为父母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父母履行教育义务和行使教育权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与儿童和学校这两个主体发生法律关系。那么,对父母与儿童、父母与学校关系的探讨也就成为研究父母教育义务和教育权利的重要视角。

一、父母与儿童——父母的教育义务与教育权利

(一)父母教育的缺失与迷失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一些客观社会环境问题和错误的子女教育观念,部分儿童的父母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以及教育市场化、商品化的冲击,部分父母迷失于“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上。

1.父母教育的缺失

目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缺失,主要发生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②中。或者由于外出务工,或者由于工作繁忙,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处于缺损甚至是完全缺失的状态。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有3581万,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这些孩子往往是在有人“看护”,而无人“陪伴”中成长。《报告》研究显示: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说,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父母教育的缺失主要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硬伤,不易治愈,那么,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儿童的父母教育缺失却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当下,人们有一种共识,即:为追求效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父母将自己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完全委托给了学校。尤其在一些“高水平、高标准”的幼儿园,幼儿园老师成为了高级保姆。父母通过支付高昂的学费,获取“更专业的家庭教育”,认为“高水平”幼儿园老师比自己更有“育儿”经验,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当然,有些家长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他们尝试用金钱来弥补。他们确实为儿童考虑了,只是忽视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名义上,这些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剥夺了这些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权利。

2.父母教育的迷失

首先,在错误儿童观影响下,父母行使教育权往往忽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个体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或者把儿童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或者把儿童作为自己的绝对占有物:一是,父母往往倾向于在孩子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意义,使得父母的爱和关心可能过分亲密或者感情化,可能过于严苛,或者可能让孩子太有依赖性[2];二是,父母也会将儿童对其的物质依赖和精神依赖,作为其对孩子绝对占有的理由。甚至一些父母在孩子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供你吃穿,你就要好好听我的话,你没有权利质疑”。因此,父母也就不会把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是将父母的教育权威绝对化,完全凌驾于儿童的合法权利之上。其实,无论是父母将儿童仅仅看作自我生命的延伸,还是认为儿童是自己的绝对占有物,都是将儿童生硬地“捆绑”在“我”之上。也正是这种过度的依附性、占有性,导致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儿童,进而不能正确行使教育儿童的权利。

其次,商业消费文化的渗透造就一代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集体狂热”。“我是学习教育学的,虽然明明知道让孩子赶着上各种辅导班、艺术班会让孩子很累,对孩子也不一定好,但是我能怎么办?如果别人的孩子都上各种班,而我的孩子没有上,我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会恨我。”一位教育学老师如是说。本来上辅导班和艺术班对儿童而言,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途径:上辅导班,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上艺术班,可以为儿童创造更多开发潜能的机会。然而,错就错在部分父母的急功近利,赶鸭子上架,以至于迷失了基本的方向。尤其是,当父母教育面对外界诸多选择,而陷入迷茫、惶恐、不安时,通常就会通过随波逐流来寻求暂时的庇护。当下,父母有太多的担忧,担心孩子被社会所抛弃,担心孩子没有好的将来等等。然而,为了追求更好,有时反而弄得更糟。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愈加强烈,“父母皆祸害”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反抗,也是对父母追逐“好教育”的反讽。

(二)父母教育的理性回归——认真履行教育义务和行使教育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从以上法律规定中的相关动词,如“关注”、“教育和影响”、“引导”、“预防和制止”、“正确履行”等,可以看出,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发展负有全方位的责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倡导,更是父母实实在在的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endprint

1.父母应当履行“陪伴”的义务

父母“陪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式上,父母应当留在儿童身边,陪同儿童一起成长;二是内容上,父母应当与儿童保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对儿童成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关怀,而在这一方面,父母负有首要的责任。父母有照顾儿童的衣食住行的义务,这种义务是可以转移、委托的。但是,父母还有“陪伴”儿童成长的义务,这种义务原则上是不可以转移、委托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第十六条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可见,只有在由于客观原因父母监护职责不能履行的情况下,监护职责才可以转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监护职责包括对被监管人的教育义务。因此,除客观原因外,父母必须亲自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亲自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意味着父母不仅应当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要“陪伴”他们的成长,并提供适时的教育指导。即使由于客观原因,父母不能亲自履行教育义务,仍要基于“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③,积极鼓励父母亲自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如,《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特别规定了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指导。尤其针对留守儿童,指出留守儿童父母要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作为父母的义务,承担对留守儿童应尽的责任;父母中要有一方在家照顾儿童,有条件的父母尤其是婴幼儿母亲要把儿童带在身边,尽可能保证婴幼儿早期身心呵护、母乳喂养的正常进行等。

2.父母应当认真对待教育子女的权利

首先,父母行使教育权利必须基于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这一前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一个真正的人是拥有独立自主意识,可以依据自己的理智,做出选择,承担责任,通过反思不断完善自我的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意识到自身是其所经历和所做事情的一个单独的、统一的和持久的主体。”[3]这就要求父母要把儿童看作独立的个体、不同于自己的独立的人,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压制、扼杀儿童的独立性、独特性。在法律上,儿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而存在的。《儿童权利公约》主张儿童是独立的个人,是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享有与其年龄以及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权利。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权利主体存在,父母就应当把儿童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

其次,权利即自由,父母享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和自由。在父母教育自由的范围内,父母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父母也应当建立一种教育自信。这种教育自信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孩子的自信。父母对自己教育的自信,是基于“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当然这种“最大利益”不仅是父母认为的孩子的最大利益,也是基于儿童本身发展的“最大利益”;父母对儿童教育的自信,是基于对儿童的信任、尊重,把儿童看作一个不同于自己的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以及自我成长的能力。同时,父母要积极主动地去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意识,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为孩子留出发展的空间。尤其,随着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不断成熟,父母应当为儿童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予儿童成长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父母行使对子女的教育权利,也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艺术。

二、父母与学校——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

20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中心已经从过去几百年的家庭里不可逆转地转到了学校里。学校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大部分儿童走进学校。并且,随着儿童的学习年限大幅度延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另一方面,学校倾向于承担日益丰富的综合角色。随着学校在儿童的道德和个人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教育和父母教育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模糊。[4]随之而来的是,父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越来越重要,参与学校教育成为父母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也成为讨论父母教育权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域。

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即父母享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的父母教育权被学校所取代。同时,有研究表明,“父母参与他们子女的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正面态度及良好行为的建立”[5]。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作为父母教育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日本学者结城忠认为,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主要有三种:第一,知情权,即父母有权了解学校有关信息的权利,包括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标准与方法、进课堂听教师上课的权利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义务为父母提供必要的信息。第二,提案发言权。父母有权利在学校采取某些决定、措施之前得到说明理由的机会,而且有权对该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共同决定权。父母有权处于与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同权的地位上,共同参与、决定某些教育上的措施和决定。[6]

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本应是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建立实质教育联系的主要桥梁,父母教育也应当与学校教育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然而,在当下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父母直接放弃了学校教育参与权。认为学校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权利干涉学校教育。因此,父母与学校就不会建立一种实质性教育联系,父母与学校偶尔的联系也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学校通过父母向学生施压,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目的。二是父母滥用学校教育参与权。当下,部分父母出于过度的溺爱心理、维权意识等,滥用学校教育参与权,直接影响了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这也侵犯了教师及学校的合法权益。endprint

目前,学校与父母的沟通一般仅停留在学生管理上。对此,笔者有切身的体会:笔者上小学与初中都在本村。有一位同村同学小花(化名),她的父母是我们班同学家长中唯一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家长,平时也会对她进行家庭辅导。在小学和初中,小花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后来,我们一起考入县城的高中,被分入了不同的班级,成为寄宿生(一个月回家一次)。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原来我们眼中的佼佼者就成为了典型“问题学生”,不仅学业一落千丈,而且沾染了很多不良嗜好。最后,小花放弃了高考,仅在毕业的时候来学校领取了毕业证书。小花的巨大转变,让笔者不禁对她感到惋惜,也更让笔者反思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假如说,小花的父母和学校保持着一种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小花的父母反映她在学校里的状况,小花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出反应,后果肯定不会如此糟糕。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是等到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通知父母到学校。此时,学校与父母的联系,基本上都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而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如果说,前述情况是父母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那么,接下来这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滥用参与学校教育权了。近年来,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父母与教师在教育孩子上的交锋不断[7]:2016年4月27日睌上,一位班主任在衡阳船山实验中学教室被一个家长扇了三四个耳光。理由居然是正常的全班轮换座位,她的孩子被轮到后排去了。[8]一位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女教师也曾向笔者讲述过类似的案例:在她的班上,学生小佳(化名)经常不交作业,她批评了小佳几次。后来,小佳的爸爸气势汹汹地来到她正在上课的班级,当场质问她为什么对小佳不好。最后,幸好校长出面调解,这件事情才得以解决。父母不当行使教育参与权直接挑战着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也会对儿童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当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参与权,不仅需要增强学校教育参与权的意识,也需要提高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行使学校教育参与权的能力。同时,从父母行使学校教育参与权的现状来看,加强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不仅需要父母作为权利主体积极主动地去认真对待,也需要国家、社会的积极引导。然而,当下我国关于父母的学校教育参与权还没有明确的教育法律规定。仅在一些教育政策文件中,指出要加强父母的学校教育参加权,并且也只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层面。如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12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关于父母参与学校管理的规定为:父母主要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方式行使在学校中的教育权。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等。但是,目前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④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实质性教育联系,理应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

三、余论

基于当下父母不履行或不当履行教育义务、滥用教育权利的现象,家庭教育立法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父母教育义务和教育权利是家庭教育法的重要内容。正如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法要重视规范父母的教育行为,规定父母不正确行使、无能力履行监护权、教育权时,有关机构代为行使有关权利的办法等。[9]当下,随着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凸显和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涌现,家庭教育立法已经进入立法日程。一般而言,家庭属于私域,是“风能进,雨能进,而国王不能进”的领域。但是,家庭也需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婚姻法》就是法律介入家庭,为婚姻提供了一种法律保障。法律介入家庭教育,更多的是要制订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为家庭教育提供法律保护。如,针对有些父母不能履行教育义务的现状,应从法律上规定父母具有“陪伴”义务,并且要求国家给予父母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这显然并不会损害家庭作为私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反而有助于父母更好地履行教育义务、行使教育权利,从而促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可见,法律的规制为父母履行教育义务、行使教育权利划定基本的行为底线,也有助于充分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父母”与“家长”是一组使用频率较高的近义词,但是在已有法律法规中,“父母”一词使用频率较高,并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使用“父母”一词,指代法律用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②参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研究,本文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分别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居住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原居住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居住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③“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主要来源于1989年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1款: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立或私立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还是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④据笔者对五所普通县城中学的调查,家长委员会代表的推选,是学校直接根据父母学历的高低、在县城工作等条件确定。这是因为:一来,该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居住的村庄一般都离学校较远,交通不方便。二来,近年来,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常年在外地打工,不可能参加家长委员会的会议,家长委员会的出席率一般也只有10%到20%。家长委员会只是行使一些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消极的权利”,一般不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日]阿部照哉,等.宪法(下)——基本人权篇[M].周宗宪,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56.

[2][3][4][澳]布莱恩·克利腾登.父母、国家与教育权[M].秦惠民,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2.94.32.

[5][6]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31.132.

[7]樊未晨.家长VS老师:明争与暗斗[N].中国青年报,2016-05-09(09).

[8]张树波,黄科昕,池雅勤.一女家长校内掌掴怀孕女教师被行政拘留[N].潇湘晨报,2016-05-01.

[9]朱磊.尽快制定家庭教育法明确执法主体[N].法制日报,2015-03-24(03).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Parents have duties and righ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Yet some current problems still exist with parents educational duties and rights such as parents lack or loss of education, and some parents never or rarely fulfilling their duties or abusing their rights, which is harmful to childrens healthy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for parents 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duties and rights. Meanwhile, with the expanding of school educational rights, parents educational rights include not only the direct educating of their children but also the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education, that is, parents have the rights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家庭教育讲稿父母 篇4

第一幕幕启:女儿在水井上接了两桶水,这时母亲拿着扁担走来。女儿(疑惑):妈,不是说让你拿棍子来抬的吗?你怎么拿扁担。母亲:我挑回去就行了。女儿(走到母亲面前“夺”过扁担):那两桶水多重呢?你累不累?母亲(微笑着):没事,我可以挑动。女儿(拿着扁担说):我回去拿棍子,你先在这等一下。母亲:你看这孩子麻不麻烦……(女儿拿来棍子,抬水时女儿特意多将棍子向母亲那边伸长一些)母亲:你把棍子往你那边抬一点,我这边太长了。女儿:没关系,我可以抬动。(母亲看女儿一动不动就自己动手把桶子拉近自己一些)女儿(有些不高兴):妈,你麻不麻烦,干了一天的活,你累不累!母亲(面带笑容):我都习惯了,不累!(抬着走了一会)母亲(关心地问):你累不累,搁下歇会吧?女儿:妈,我不累,你累不累?母亲:我不累。女儿:那咱们就快点吧!我爸和我弟还饿着呢!母亲:那快点儿,你一会儿做饭,我把那桶水弄回来就行了。女儿:吗,我去提水,你先休息会儿。第二幕(在吃饭时,弟弟正在盛第一碗饭。)弟弟:(把第一碗饭递给爸爸)干活的先吃!爸爸:(笑着)你没干就不吃了?女儿:(加一块肉给母亲)妈,您怎么不吃肉?多吃点,看您今年都瘦了。母亲(笑了笑):我不喜欢吃肉太腻了。看,你弟都瘦成猴了,给吃好点,才有力气学习。弟弟(看着老爸):老爸,干活最多最重给,老爸补一补。爸爸(看了女儿):磊磊都快中考了,学习任务最重,平时没有吃好过,给你补一补,考个好成绩。(说着就往女儿碗里夹)女儿(挡住爸爸夹来的肉):爸还是你吃吧!太腻的东西,吃了会长青春痘的。爸爸(笑着说):你还真臭美,这明明就是块瘦肉吗?女儿:瘦肉我也不吃。爸爸:好,既然你们都不客气了

父母讲堂讲稿 篇5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各位家长:

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我有一次参加集体心理辅导时,当时辅导者要求我们写下五个近期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或人,然后从五个名词中选择一个对每个人来说最不重要的事,然后再从余下的四个里面再选择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以此类推,直到留下最后一个。可以说,对当时在场的很多人来说,越往后选择越感到为难,越感到痛苦。真的,人活一世难以割舍的东西太多,大家都在做着艰难的选择。而我一次一次丝毫不犹豫,划掉了事业、朋友、家庭,甚至是生养我的父母,最后留下了我的宝贝儿子。辅导者现场采访了我,我告诉她,因为孩子是我血脉的延续,是我生活的新希望,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完成今生我可能做不到的事,希望他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希望他出人头地,我将用我今后的点点滴滴心血陪伴他走向成功。是呀,人生苦短。在座的为人父母者肯于百忙之中抽空来此一坐,定是和我一样,有决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完成自我的延续。

可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成千上万父母的共同心愿,自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课堂教育以来,大多数的父母都将这一愿望的实现寄托在学校教育之上,忽视了为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经常听我的学生家长说:“老师,这孩子最听你的话,你留的作业、你交待的事,都能努力做,回家后也时常把老师挂在嘴边。这孩子交给你我们就放心了。”刚参加工作时,一听这话心里那个美呀:瞧,当老师多有权威。可是随着教育阅历的增长,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已经做母亲的我再听这种话,心里想的是什么呢?这些学生交给我就是我的孩子,学校以外的家庭教育我还真是不放心。这里绝没有贬低哪个家长的意思。从教十几余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家长,参考教育专家的教育理论,依据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以下几种:

1、溺爱呵护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教养子女的特点就是过分保护,对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孩子做,事事包办代替。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受到限制。适应能力差,从而降低了学习质量,影响了考试成绩。一旦离开父母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就感觉适应很困难。

2、强权支配型父母

家长为孩子画框定调,限制孩子的言行,要孩子的言行符合父母的意愿,不让他们有自己的观点。由于父母过渡的限制,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和决断能力,限制了孩子思维灵活性、创新能力的发展。

3、歇斯底里型父母

在教育孩子方面,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常常持批评态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严格要求并没有错。但是,严格不等于严厉,严格不等于打骂,严格不等于讽刺挖苦。不得方法,适得其反。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容易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也可能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放任纵容型父母

这类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去给予指导,也不限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格纠正。培养出的孩子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

5、熟视无睹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认为孩子出现忧伤、愤怒、恐惧、兴奋等情绪无关紧要、不闻不问。父母由于过忙,或者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的事情一般让其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但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不能对孩子存在的和面临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有效的疏导,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视自己,从而使孩子产生一种无助感。

6、综合性父母

克服上述各种家长的缺点,就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父母了。综合性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首先运用晓之以理的原则,向他们讲道理,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他们不口头说教,更不公式化地对孩子讲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而是根据孩子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去讲道理,去指引孩子前进。

综合性的父母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把父母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孩子的缺点不夸张,不道听途说,而是用事实来批评教育,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在教育过程中从不以势压人,孩子一时不同,允许孩子有个认识的过程,决不操之过急,强行让孩子接受。综合性父母教育孩子的另一特点是动之以情。他们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根据孩子的生活、行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关心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综合性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充分地使孩子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发展综合素质,使他能够有能力,有胆识面对将要面对的所有问题。为他将来的幸福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可能大家已经在学习过程中得知这一方面的信息,已经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修正。那么可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怎样让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呢?当孩子发自内心地议论别人的优点时,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强化的方法,不能简单生硬,比如,不可以说“人家的优点突出,你应好好向人家学习”,或者说“你早就应该向人家看齐了”等等。应该暗示性地发表意见,如“我同意你的看法,他的确做得不错”,或者说“我也很感动,其实你有些地方做得也挺好”„„

家长应该改变总爱横比的思维定势,经常把孩子的情况作纵向比较,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这种肯定要实事求是,发自内心,不能假惺惺的。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反映。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也就是用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却没有好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个好分数啊!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孩子仍然不明白。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但分数仍然上不去。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一下分数背后的诸多原因。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有的孩子的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认真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每个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强,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评价孩子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家长还应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明白了分数背后还有很多因素,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采取理解的态度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在这里,我们提倡纵向比较,提倡用孩子的强项带弱项,鼓励孩子,扬起学习的风帆。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对我说,他最讨厌母亲在他学习时指手画脚,说什么“字要写得端正些”,“计算完了再检查一遍”等等,弄得自己都不想学下去了。这种类型的母亲决不是少数,即,在一旁看着孩子学习的同时,不断作出指示。当然,对孩子是否认真学习进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但老实说,家长中途插嘴是不明智。因为你的插嘴成了干涉,使孩子心慌意乱,不知怎样学才好。

此外,家长非常注意孩子是否出错,当看到孩子做习题算错了,就想帮助他,指出“这个地方错了。”但我认为让孩子失败一次也并非坏事。因失败而受到挫折的孩子会从中吸取教训,注意今后不在重犯同样的错误,逐渐地成熟起来。而所谓“未雨绸缪”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体验失败的重要机会,使他只能依赖家长才能学习。故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称之为“发现学习”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让孩子很好地仿效过去天才们发现的方法,以体会一下“发现”时的感动。引导孩子进行这种“发现学习”,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这一点的确不太理想。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了问题。这个效果却是极大的,不仅学到的东西难以忘记,并且对学习引起了更大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是值得提倡的。不知大家有没有经常在孩子眼前,在孩子的老师面前,在熟人面前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来教育孩子,我所接触的家长里,99.9%的家长都这样。我告诉家长:家长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教育孩子,没有说服的效果。为什么呢?现实是孩子对父母的缺点了解的一清二楚。所以,无论父母怎样说自己过去表现得如何好,孩子都根本不信,除非现在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则另当别论。假如家长真想用自己过去的经历说服孩子,最好承认“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这样,孩子就会虚心倾听父母的教导,产生一种亲切感。

孝敬父母演讲稿 篇6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孝敬父母》。尊敬母亲乃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从古到今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故事?黄香9岁能为父母温席,曾参挨了父母打也没有怨恨,而是宽为父母。

然而,在这先进的社会却有一些人抛弃了那良好的美德。近几天,道德观察栏目播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对年迈的老人,生活没有来源,常年吃药。他们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当他们拿着医药单让孩子们给他俩医药费时,孩子们都把他们拒之门外。记者让他们上诉到法院,他们不肯,他们对记者说:“孩子嘛,总有犯错的时候,怎么还能上诉到法院,把事情弄大呢?”

父母对还在如此宽容,他们把孩子始终视为孩子,把不赡养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大问题视为微不足道,难道我们不应该尊重他们吗?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点一滴把我们拉扯融进了她们多少心血多少爱啊!她们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尊重父母,尊重我们的母亲吧!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小学生感恩演讲稿:敬爱的领导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孝敬父母感恩报恩",在演讲之前呢!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说好不好?大家说:好.同学们,在你们踏入家门的第一步想到的人是谁呢?(大家说:妈妈.)

对了,妈妈,一个无比亲切的称呼,母爱,一个蕴含了无限感动的词汇.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

花儿感谢小草,小草的碧绿衬托着花的美丽。小草感谢大树,大树的遮风挡雨带来小草油油生长。大树感谢土壤,肥沃的土壤让大树茁壮成长。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全世界。虽然我的父母相貌并不出众,没有崇高的职业,但是他们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讲的清楚的. 小学生感恩演讲稿:记得8岁那年,在一个异常漆黑寒冷的冬夜.我突然发高烧了.爸爸妈妈见了,急匆匆的帮我穿好衣裳,把我背着向医院走去,路那样长,又那样难走.爸爸妈妈仍然坚持着,到了医院,爸爸妈妈气喘吁吁的对医生说:救救我的女儿.第二天早晨,我才脱离危险,我睁开眼睛一看,爸爸妈妈竟然为了照顾我,一夜都没有睡觉,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以后,我学习更加努力了,因为我要用我的成绩回报父母,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一切我将百倍的向他们回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生关于孝敬父母演讲稿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

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因为我妈妈工作的原因,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过生日时,我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他们开心。为了实现父母对我 们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

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了而不为呢?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孝敬父母》。

开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艘载有数百人的大型轮船在海上失火沉没,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还。乘客中有一个游泳专家来回游了十几次,在连续救起了二十个人后因过分劳累双脚严重抽筋而导致残废必须终身坐轮椅,他一直大叫着问自己:我尽力了吗!几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伤感的说:我最记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向我道谢。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感恩,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铭记别人的好处,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时,我们是否会受喜怒哀乐所左右生活?喜的时候是否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是否会惆怅万分失落无比?乐的时候是否会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样做到对喜怒哀乐处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灵?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的,就当喜,是对我们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报;就当怒,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就当哀,是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当乐,是生活对我的泰然处世还以的笑容。如此,还会有什么再影响到自己平静的心绪呢?别人对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们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改进;别人对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就必须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事业的成败也是如此。

感恩,并不是宣扬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作家余杰说过一句话:恨一个人对自己的伤害,远远比对对方的伤害大。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受人

一掊土还人一座山.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会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镜子,学会感恩,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

那么,就让我再次用一个小故事结束今天的演讲吧:有位和尚叫佛印,与朋友结伴出游.在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的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当走过原始森林时佛印和尚遇险被朋友所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冲淡沙滩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却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篇7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过去, 家长把子女当做私有财产, 可以任意处置, 爱娇养就娇养, 爱打骂就打骂, 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 听话才是好孩子。养儿是为了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现在家庭教育又普遍存在过分溺爱, 过度教育, 过高期望的“三过”现象, “三过”导致孩子普遍出现无情, 无能, 无责任感的“三无”现象, “三过”、“三无”现象说明家长的亲子观、人才观和责任观亟待转变, 家庭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 全面发展的观念, 注意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举, 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要达到“教育好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目的!

二、强化家长的育人责任观

不少家长把“教”和“养”截然分开, 认为对孩子的责任就是将孩子“养”大, 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诚然, 孩子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固然十分重要。学校教育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问题孩子的产生往往源于问题家庭,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幸福、快乐, 也竭尽全力帮助孩子, 但是常常却用自以为“为孩子好”的方式和目标要求培养着孩子。这样很有可能即使费尽心思, 不但没给孩子带来幸福, 相反将孩子带上了一条与快乐、幸福相反的道路。其实, 让孩子跑得最远的不是孩子达到了你——家长的目标、家长的期望, 而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以, 如果我们改变育人观, 把创造条件发现、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 把“单纯性生活型”转变为“教育型”当作家长的责任, 毫无疑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但是社会有用人才, 而且孩子幸福快乐。

三、正确把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 切忌要求太高, 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揠苗助长, 不仅无益, 反而害之。二是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要了解孩子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发现、挖掘孩子的潜力, 发挥孩子的优势, 重视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样您就给了孩子一把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金钥匙。三是要求一致, 教育统一。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家庭成员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要一致, 互相配合, 彼此维护威信。即使要求出现分歧, 也要背着孩子协商, 或一方先保持沉默, 事后再商量, 不要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 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使他们听不进正确批评。不仅如此, 还应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四是以身立教, 言行一致的原则。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在孩子的心目中, 家长是最可信赖的人, 家长的品德行为高尚, 待人接物文明礼貌, 关心爱护孩子, 孩子就会对家长信任和崇拜, 并以家长为榜样模仿效法。五是民主平等, 尊重信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心虽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心, 但地位和人格是平等的。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觉得, 家长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法官”, 使孩子有一种防备畏惧的心理, 这样即使孩子的内心世界再丰富多彩, 也不愿将心里话与家长交流。而要像个“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 了解其内心需求, 庇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 凡是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时, 尝试着征求孩子的意见, 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这样, 孩子就感觉到自已的存在, 感觉到自已受到尊重, 他就会不甘人后, 尊重他人。六是及时教育与计划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学生要认真备课, 要有严密的计划, 随意教书的老师肯定不称职。我们家长能否扪心自问, 我们教育孩子备了课吗?有精巧的设计和苦心的安排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缺乏科学计划, 没有认真“备课”。往往是孩子有了问题便不加思索随口批评, 随意唠唠叨叨教训几句, 使孩子生烦、顶撞、逆反, 即使不吭声心里也不服气, 生出一肚委屈和怨气。教育孩子要“备课”, 家长在教育孩子前要先想一想:给孩子讲什么道理, 选取什么事例, 准备达到什么目的等等。每次讲道理都要说得有水平, 有新意, 说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有这样, 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四、恰当运用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教育的“有效期限” 篇8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来。一个中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出来。

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突然惊觉10年过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10年后了。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就过了。“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儿。

是呀!父母之爱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儿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或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上一篇:新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下一篇:郑培民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