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研究概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了十年来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研究特色和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研究;专业发展
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农村教师素质的优化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才出现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研究文献。关于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也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我国于2001年自小学三年级起普及英语课程,建构大中小学的“一条龙”英语教学体系一直在努力之中,外语教育也被提升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于一个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和教师都在农村学习和教授英语的国家来说,农村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高低和教学质量优劣无疑成为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影响着我国各级各类人才的综合素养和竞争能力。纵观10年来的研究文献有助于我们领略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创新智慧。笔者以2001—2011年为检索年限,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整理了67篇文献。在此展开内容分析,希望推广这些成果并为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研究寻觅更多空间。
一、文献来源
单纯以“农村英语教师发展或专业发展”为篇名的文献太少。本文以篇名是“英语教师”并且包含“农村”为检索条件,再以“农村英语教师”为主题展开补充检索,在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整理到11种期刊31篇关于农村英语发展的研究文章。由于文献量少,笔者又将检索范围拓展到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学位论文,可惜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无人问津该主题,硕士学位论文共有36篇,分布在13家大学。因为有些文献未被收录或者检索时间未必适宜,本文整理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但是仍能反映出基本的研究概貌。文献历年分布情况下表所示。
相关的核心期刊主要为《继续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学术月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现代教育科学》等,都有2篇以上的文献。硕士学位论文单位主要是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都有3篇以上论文。
二、研究现状
(一)基本态势
从时间分布看,2003年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农村英语教师问题,一篇期刊论文讨论农村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一篇硕士论文则是关于农村英语教师的培养措施。2006年以后研究者稍微增加。从期刊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类刊物,《继续教育研究》文献最多,因为学者多从“继续教育”的视角关心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硕士学位论文单位看,师范类院校居研究优势,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都达6篇论文。从文献作者所做的调查研究的区域来看,已经波及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河南、四川、江苏、湖北、山东、福建、辽宁、甘肃、江西、重庆、内蒙古等15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
整体而言,数十篇有限的文献表明,我国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2001—201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中,篇名为“教师发展”或“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达1504条、篇名为“英语教师发展”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也有62条;相比之下,关于农村英语教师的研究文献比较少。研究力量也尚显薄弱,可以发现两点遗憾:一是外语类的核心期刊罕见相关研究论文刊出,反映较高研究水平的大学学报仅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一家;二是博士学位论文代表着较高领域的研究动向,也未见学者涉猎该主题。可见,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虔研究急需引起更多外语界专家和学者的重视,盼望他们走出象牙塔,深入农村进行“田野”观察、“扎根”研究,因为诸多的“英语(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成果、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关键在于落实到每一位农村教师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整个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聋哑英语”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农村教师。
(二)研究特色
我国学者一般将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两大类。从研究方法看,以“调查”为篇名的实证研究多达19篇,非材料性研究的文章较多,主要是相关理论探讨和观点陈述。令人欣喜并值得肯定的是: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得到尝试,学者也能够进行城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比研究,或者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并与教师研讨。这一情况说明,学者们不再满足于理论的说教与思辨,而是着力于身体力行收集第一手资料展开研究,甚至跟研究对象展开对话或行为观察等措施增加研究的实践价值。
从研究者关注的教师对象来看,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有15篇,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有5篇,研究“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文章分别达4篇、15篇、18篇。相对说来,研究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较多,研究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较少。这跟我国普及小学英语教学较晚有关,但也不容忽视。在构筑我国大中学“一条龙”英语教学体系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着英语教学这座“大厦”的奠基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奠基工程来对待。从教师性别来看,仅有1篇关注农村女性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从研究视角看,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或专业发展、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成果较多,各占统计文献的31.34%和22.88%。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和自身素质也成为大家研究教师发展的切入点,各占13.43%和5.97%。反思性教学作为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学观念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注意,教师生存现状、走教现象(即一名专职教师流动跨两个以上学校任教同一门课)、教师集体备课和职业倦怠等情况受到关注。
三、主要成果
我国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研究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是从现状问题到应对措施、从理论建构到实践操作已经探索出一定的成果,而且研究者的触角已经遍及大半个中国。现将文献成果整理分析如下:
(一)发展的窘境
农村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小学英语教师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农村英语教师的基本状况制约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年龄性别方面,农村英语教师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结构不合理而且有断层现象,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在学历职称上,农村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第一学历偏低,以英语专业取得学历的人数较少;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职称偏低,职岗不一现象突出。在教学科研方面,教育理念仍未实现切实转变,教学方法落后,较少关注学生个体;综合素质不高、教学能力有限,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不够;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和教研成果都十分有限。在工作生活方面,农村英语教师由于师资不足而工作量偏大,心理压力普遍存在;报酬和福利较低,生活水平和工作满意度低,社会地位也不高,使教师心理失衡,普遍缺乏职业幸福感。对于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最不满意的就是工资待遇。再加上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农村英语教师职业意识淡薄,专业发展动力不强。而且,农村条件越是艰苦,繁华的城市越具吸引力,教师的流动性越大,成熟一批走一批,骨干教师“城里飞”。
相对来说,农村英语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性别搭配不合理,对生存和工作状况满意度低,心理压力普遍偏大,骨干教师易于流失,学习机会少且培训效果不明显,科研动力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也极为有限。
(二)发展的对策
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首先,要依赖教师自身的努力,强化师德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关注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建构长期的教师自我教育体系;其次,需要建立健全教育体制,通过在职培训或者教师互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在农村英语教师发展对策研究中,学者们能够从教师发展的自身内部因素、教育行政保障层面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外部因素人手。内部因素表现为择业动机、性格特征、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反思性思维能力。教师本人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智慧、行动研究、情感因素得到研究者关注。积极向上的内因可以转化个体的内化机制,完善主体的人格魅力,激发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并实现可持续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观念更新、自主学习、课堂观察、教学日记、反思性实践与研究等有效途径实现自主发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关键。
与同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制度、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师培训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领导者需要改变“权威+命令”式的管理理念和行径,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意识,构建平等和谐、“去行政化”的合作文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小组,积极推行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保障教师教学和学习的信息化资源,为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服务。对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制度,特别是生活医疗保障,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服务;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足够经费,完善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培训制度、培训模式,为新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及职后教师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增强培训内容的效度与质量。有学者提出创建教师学习一发展网络共同体,或者由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农村教师进修学校与农村中学共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三)培训之道
在上述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探讨中,“教育与培训”成为关键字眼,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在在职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上。各地主要以县级(区级)为单位在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体系的布局和层次结构仍不尽科学合理,继续教育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机构条件较差等问题。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出勤率偏低。学者们研究指出,继续教育也应该展开需求分析,强化考核评价,完善培训体系,按照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进行全方位构思、组织和评价。培训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实用”,着眼于“实效”,着力提高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农村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口语水平、语言学与教的理论素养、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方法等都应纳入培训的课程设计。
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方面,学者们基于农村英语教师教育发展的特殊环境,提出了选点式、互动式、问题式、分层次、跟踪式,以及建立资源中心、开展校本教研和校际研讨、鼓励自主发展等方式。与培训模式配套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地方师范院校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可以合作构建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实施远程培训和资源共享;学校自己可以建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平台。
四、小结与建议
Freeman教授曾言,语言教学是一个“建筑于知识、技能、态度和悟觉意识基础上的作出决定的过程”。农村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外语教育专业知识,认识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方式、个性差异等相关背景信息;创造真实性语境,学会需求分析,具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处理教材、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端正态度,理解和执行“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清楚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师生互动中发现并调整最佳方案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有效地学习;更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循环式反思和对教学反馈进行评价、修正、作出决定,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实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行动研究等手段促进自身发展与超越。整体看来,上述统计的研究文献倡导走“专业知识领先,理论科研跟上,培训方式多样,终身学习不断”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特别强调自我反思、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笔者由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
就理论基础而言,这些文献讨论研究的主题是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多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终身教育理论、行动研究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体需要理论、教师增权赋能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跨学科的理论都得以借鉴。但是,语言学、外语或英语教学方面的理论运用较少,典型的一篇是运用学习策略理论、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和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阐述在岗教师培训策略。语言教师的发展研究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语言教学还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引领导航。笔者相信,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能被更多地运用到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外语界专家学者主动参与其中,增加研究成果的指导价值和理论建树。
(二)重视教师自主发展研究
从这些文献的作者身份看,基本没有农村一线教师。科研能力可以反映出自主学习状况。教师发展理论认为,作为一名成年学习者和反思实践者,教师借助内在的缄默性知识,能够反思评价自己的价值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每一位教师都是自己的主人,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应该突出教师自身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自我反思是专业发展中“自我”角色确立的前提、自我激励的动力,学者们认可反思教学和自主发展这样的路径。对于农村英语教师而言,的确需要突破语音关、具备系统而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发展意识、积累丰富的实践性话语。但是过多的文献过于强调匠人学艺模式、科学应用模式的“培训教育”,视教师为灌输的“容器”、管教的对象、形塑的“模坯”,注重教师的“他我”角色,追求教师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和“他律”的需求,轻视了教师内在的“自我”主体价值和“自律”的反思性强化。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贵在自主发展。我们可以争做Kumaravadivelu教授笔下的“后方法教师”——策略型教学研究者、实践者、理论建构者。是否可以说,不断地自我关注与自我更新才是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远离喧嚣的农村,课堂的“守望者”如何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超越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从“合格教师”成长为教学上的“骨干、能手、名师”,发展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以及达到语言人文性育人魅力的崇高追求——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
(三)立足实践创设共同体
教学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富有生命内涵的主体,教学相长中共同发展。20世纪70年代,富尔先生的报告就指出,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教育与激励学生的工作正在稳定地取代单纯的讲课;师资训练应该使教师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如果说,教师的生命因学生成长而永恒,那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就不能把学生抛在一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切实通过自己具有专业性的教学行为或教育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宿和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师生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可是,统计的文献中仅有1篇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仅有1篇深入课堂,研究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优化。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本职,教师是农村课堂的坚守者,自主发展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反思,专业发展为的是有效率有效果、充满人文关怀的英语课堂。研究教师应该更多地深入课堂并了解学生,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需要基于教学实践的自主反思,创建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专业共同体已经被关注。但是在检索的文章中,对这两个共同体的研究还不够。
(四)拓展更多研究空间
英语课程的实施在于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些要素在教育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理论指导下彼此融合、相互影响,共同指向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可以看出,已有的文献多是聚焦于教师的“能教与会教”等技术理性的说教,置身于现实组织、社会、文化中的教师与其他三个要素之间的张力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而且,一般性的共性描述较多,深度挖掘不够,经验性色彩较浓,学术理论性欠佳,系统性、专业性的理论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样本采集的范围、问卷的效度信度离成果推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象学、释义学、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已有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量与质的研究能够更多地运用到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研究中去。另外,当我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效果式微的在职培训时,可以研究和构建“职前有基础、在职有教育、深造有机会”的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体系和教育政策。硕博招生和出国访学也应该垂青那些扎根农村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五、结束语
这些有限的文献对十年来农村英语教师的发展生态进行了思考,虽然在量和质的方面、深度和广度方面暂时还难以满足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但是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管是实然之惑,还是应然之道,其意义都在于:可以唤起政府及教育管理者的有意注意,可以激发更多研究者的学术责任感。当农村朗朗的读书声渐行渐远,当我们逃离农村成为城市里的无根生物,我们心中挂念的不只是坚守农村的英语教师,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村教师和他们的学生。因为,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严金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教师发展研究]
作者:严金波
[摘要] 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较快,但物流末端配送滞后成为瓶颈。文章从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出发,通过甄别制约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三月三”文化节,构建农村特色农产品品牌物流产业链,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第三方农村集合性配送中心,多维度引进农村电商物流人才五个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物流 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物流
[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形势下广西生鲜电商与冷链物流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KY2016YB270);广西协科立项研究课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农村电商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桂科协[2016]Z-02)。
[作者简介] 马小雅(1981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大改善物流设施建设,加强村企合作,建立大众配送模式,是发展电商和提高农村电商物流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广西整体电商发展现状,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递进式分析,剖析制约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借鉴浙江遂昌、浙江丽水、吉林通榆、江苏沙集、河北清河等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实际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一)农村发展状况
1. 农村基本发展情况
2014 年广西乡村人口4351.47万,乡镇752个,村民委员会14046个,乡村从业人员数量达2469.46万。近5年来,乡镇村户数、村人口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加。201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1450万,粮食作物产量有1534.41万吨①。截至2015年末,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2565.97亿元,比2014年增长4.0%。
2. 农村邮电通信发展状况
2014年,广西总人口为5475万,农村人口占重比79.48%。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67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9,比2014年缩小0.05①。广西邮政通信水平基本覆盖各乡镇农村,平均每人每年的发件数和订报数都在缓慢增加,总体来看,广西农村的经济在平稳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3.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二五”以来,广西主要经济作物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促使农作物产量增长稳定。稻谷产量一直排在全国第8位,水果产量一直排在全国第6位。201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059.3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524.8万吨,比2010年增加112.48万吨,年均增长1.5%。水果产量达1720.08万吨,比2010年增加625.67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5%,水果产量实现“五连增”。蔬菜产量2786.08万吨,比2010年增加656.64万吨,年均增长5.5%。食用菌产量达54.0万吨,比2010年增加25.5万吨,增长89.3%②。近5年来,广西区农林牧渔业总量稳步增加,年均增长4.6%。总体而言,广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状况
1. 电子商务整体发展现状
“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实施以来,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异军突起,2015年上半年,电商交易额实现193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4.7%。2015年6月25日正式启动南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当天完成跨境电子商务出口96单;社区电商试点稳步推进,桂林市象翌微链社区试点项目、社区直供平台管家网、易菜篮等成为先行者;巴马瑶族自治县、贵港等地建成“农邮通”三农服务站点919个,其中建成“电子商务进万村”标准化示范服务点131个,京东集团建设良庆区电商服务中心,启动广西农村电商业务;同时,新上线的淘宝特色中国广西馆、钦州东盟商贸城、柳州阿里产业带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也开始发力。2015年7月14日,商务部公布2014、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中,广西的巴马、靖西、浦北、东兴、柳城、桂平、灌阳、荔浦8个县(市)上榜③。这些情况说明广西电子商务潜力巨大,正在进入快速扩张的新阶段,成为拉动广西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创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2. 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广西农村物流正在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迈进,一是企业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主体从快递、邮政、运输、仓储等行业向生产、流通加工等行业扩展,尤其是向农产品原料加工到产品销售迈进。从广西现阶段农村物流发展看,生产主体主要为农民与农业生产企业,农村供应与销售物流主体比较多,如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等。二是农村物流不断得到政策支持。2015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快递市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2015年6月广西区供销合作社与广西区商务厅在南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推动在流通网络规划、项目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广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三是物流发展与农村经济状况存在矛盾。物流是社会专业化和服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广西农村经济呈现自给自足模式,与农村物流发展社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自给自足的模式使规模化难以实现,服务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不能形成特色,刺激不了农村物流的扩张。
3. 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广西近海又毗邻外国,南宁是东盟的永久举办地,是中国向东盟的辐射地带,在“互联网+”和电商下乡浪潮推动下,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得到日益关注。自治区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以大数据驱动现代物流,帮助广西打造覆盖全自治区、影响西南和辐射东盟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京东下乡“3F”战略、淘宝的千县万村计划、乐村淘、邮乐购等陆续进驻广西农村,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有望显著提升,电商物流成为快递生力军。据统计,2015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9.41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全行业比重不断提高,拉动邮政业务快速增长④。在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村物流设施基础薄弱,村镇快递布点成本过高,出于利润考虑大部分物流和快递公司都不愿意涉足村镇快递网点建设,严重制约了广西农村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 、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物流模式尚未形成
2014年诸多公司纷纷试水农村电商,2015年形成了全国电商下乡高峰,但在规模化建设的同时,缺乏实际运营管理能力,导致发展不平衡。广西农村电商物流运作模式主要靠国内四通一达快递企业,各快递分销渠道下沉到村的物流节点不完善,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不能协同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适合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模式。
(二)电商物流设施落后
目前,广西“村村通”工程已经有较大发展,但在较偏远的少数农村基本交通道路还没有通水泥路。已通的农村道路基础维护不足,损坏程度严重。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仅把网店分布到县或者交通道路和经济情况相对发达的乡镇。广西农村固话逐年减少,电信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愿意向农村地区布局宽带线路。设施的落后致使电商物流企业难以生存。交通环境落后和宽带普及低是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进展缓慢的首要原因,也是农村电商物流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居民居住地分散
广西农村山地面积居多,村民居住分散,村到村、组到组、屯到屯距离较远,有的达到10公里。分散的村落格局使得电商物流企业不能集中配送,设置自提点也难以解决交通不便利的配送问题。加之农民工作时间不定,货物送达没人签收,配送时效性低下。
(四)电商物流人才缺乏
广西农村电商物流硬件基础设施自2015年以来得到了高速加快建设,但具有专业知识懂得实践操作的电商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现实中,很多有高学历的电商物流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外出务工的众多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不如出外工作收入多,返乡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三、推进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打造农村电商“三月三文化节”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文化。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可借力此节日特色,促使电商与文化结合,打造一个农村电商“三月三文化节”。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加大力度对“农产品+电商+三月三”主题宣传。通过网上预定、个性化定制农产品、三月三团购优惠、三月三农产品线上线下展览会、送礼套装以及农园采摘游等多种方式,挖掘农产品销售途径。 通过本土农产品及衍生品,突出壮乡农产品优势,以“三月三”文化让全国各地人们对广西农产品产生文化共鸣,促进农产品成交,带动广西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二) 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产业链
“互联网+”时代,各行业都在拥抱“互联网+”,期望借助它创造一番新天地。在电商与农产品结合快速发展的今天,整合特色农产品形成地区品牌必将成为一个趋势,这不仅能让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各地,还能监督维护食品的安全,推广生态农产品。广西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优势,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和各类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如容县沙田柚、田阳芒果、融安金桔、仁东香蒜头等。农村电商物流要发展得更好,必须整合优质农产品,实现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化,打造乡村农产品产业链。可通过供销社与电商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优质农产品,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挖掘产品的特色卖点,进行专业化的品牌化包装销售,从而形成具有广西特色、以农产品品牌化带动农村物流发展的电商物流产业链模式。
(三)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商物流的扶持和关注
纵观国内比较成功的电商物流模式,不管是沙集模式、杨陵模式、遂昌模式、成县模式、通榆模式、大洼模式还是明水模式,他们无一不靠政府的关注与扶持。广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可从交通、宽带、电商物流配套设施入手。交通是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基础,加大推进“村村通”进程,可大大降低农村电商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服务覆盖面积;全力推进宽带网络覆盖基础建设,没有宽带的支持,就没有互联网可言,宽带是连接农村与电商物流企业的枢纽,是完善信息网络系统的前提;加强与电商物流行业领头企业合作,加大物流配套设施如计算机、通讯设备及车辆的投入。县镇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吸引电商物流企业进驻农村,对走出去的电商企业和走进来的民营电商物流企业予以财政扶持,不断开拓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市场。
(四)建设第三方农村集合型物流配送中心
以县为物流网络配送体系中心,在县城建设第三方农村集合型物流配送中心,集合所有来自电商交易产生的商品,再由第三方农村集合性物流配送中心根据配送地理位置进行快件分拨。建设这样的配送中心有利于整合物流网络配送资源,在解决物流快件时效性低下问题的同时,推进产销对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电商物流的服务水平,促进广西农村电商物流发展。
(五)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
当前广西加强人才培养、留住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刻不容缓。一是加强高校与农村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高校电商物流实验室。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能有效进行人才对接,实现农村人才资源合理分配。二是通过创业政策红利和亲情温暖等方式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城市务工过的农民工熟悉网络,了解并能接受电商交易方式,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能降低农村电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社会问题,还原真实有活力的农村。三是电商物流企业增强农村电商物流内部人员培训。四是聘请电商物流专家为农村农民培训,真正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物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詹斌,谷孜琪,李阳. “互联网+”背景下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优化研究[J]. 物流技术,2016,01:1-4.
[2] 张夏恒. 我国县乡电商物流网络协同策略[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8:21-25.
[3] 鲁锡杰. TOC理论在电商物流末端配送优化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15,04:155-157.
[4] 高盛. 关于长尾理论的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研究[J]. 中国储运,2015,07:124-126.
[5] 宋剑. 宽带中国计划对农村电商物流市场发展潜力影响研究[J].物流技术,2014,09:
332-334.
[6] 程贤立. 广西农垦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物流发展初探[J]. 中国农垦,2005,10:48-49.
[7] 宋巍. 河南省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D].郑州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6-08-31 责任编辑 垠 喜)
作者:马小雅
摘 要: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议题。研究发现,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产业体系拓展、信息生产和共享机制分别与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市场机会相互结合,孕育出电商产业与村庄社区交织互动中的发展动力机制。但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嵌入性发展,面临村庄产业环境滞后而导致的资源利益竞争与流失困境,以及生产主义扩张与村庄社会秩序的均衡难题。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应坚持乡村本位,通过市场主体合作、政策制度供给、基层组织建设来形成产业集聚、基层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新兴经济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电商产业;农村社区;动力机制;融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鼓励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商服务,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要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以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电子商务与农村产业的结合成为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围绕服务“三农”发展的大局展开,与农村产业融合、乡村城镇化转型等主题结合,关注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与积极影响。其中,关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学界主要有两条解释路径:一是从村庄内部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认为村庄的特色产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是电商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1-2],而村庄的互联网普及率、市场前景、治理秩序、互助伦理、人情网络、网民素质、返乡青年等[3-4],都构成地方电商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二是从村庄外部的制度供给视角展开,认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是系统工程,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参与推动以及政策资源的输入等[5-6],构成了当前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有利的制度环境。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现实困境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电商产业发展面临人才匮乏、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互联网技术推广受限、法律制度支持不足等诸多实践难题[7-8];此外还有学者从商品同质化竞争、消费者信任、交易秩序、金融条件等方面探讨电商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制约[9-10]。基于电商产业在村庄社区的发展困境,围绕如何提升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学界主要从电商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方向[11-12]。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已有较丰富的探讨,均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既有研究多从村庄社会资源体系出发探讨电商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对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现实困境的剖析偏重于普遍性的结构解释,在推进电商产业良性运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现实局限。按照经济社会学观点,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系统之中才会带来两者良性的融合发展,电商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在乡土社会的落地成长,自然要嵌入村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但同时电商产业在村庄社会落地扎根的过程也是对村庄社会的结构形态、交易形式、组织方式等基础环境进行现代性重塑的过程。该过程中,村庄社会的资源、关系、制度和环境等因素不仅是电商经济产业成长的基础土壤,亦是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对象,即电商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嵌入村庄社会基础,亦会对村庄社区产生反作用。因而,忽略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与互动,单向关注电商产业发展的外部性资源和制度保障,往往难以全面揭示巨变转型时期新兴经济产业的成长机制和运行逻辑,也难于抓住新兴经济产业对村庄资源整合及对村庄内生动力激发的机制逻辑与一般经验。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由此,本研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立足田野经验,从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互动论角度出发,从电商产业的自身禀赋和乡土社会基础双向着手,探讨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从电商产业发展的周期阶段及其对村庄社会的辩证影响入手分析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之策,以期推动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实现嵌入性发展,并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培育与激发提供新启发。
二、田野经验与研究方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电子商务与村庄产业的结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农村电商产业按照产品来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内生型。基于村庄内生的一二三产业或地方特色产业进行生产和供货,依靠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进行流通销售的新经济形态和产业模式,是包括生产供货、平台销售、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另一类是外输型。即本地并不進行商品生产,主要依靠电商平台对外部输入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形成以平台销售和物流配送为主的电商产业。本研究中主要探讨依靠村庄内生资源进行生产供货的电商产业的发展机制及现实困境。
本研究的经验材料来自山东省B县的实证调研笔者于2016年3-12月期间对山东省B县大湾商圈的电商经济产业进行了累计约120天的田野调研。按照学术规范,已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进行匿名处理。。B县是与阿里集团合作的农村淘宝试点县,县域范围内基于传统工艺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形成了以草柳编和手织粗布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B县的手工艺品就通过外贸渠道销往国外,2005年开始随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国内市场需求显现,产品由外贸出口逐渐向内销淘宝转型,2008-2014年阶段B县网店数量剧增,地域社会内基于村庄传统形成了明确的生产分工体系,围绕产品生产的中心村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电商产业群,建立起多个区域性的电商圈。笔者重点以B县大湾商圈为表述对象,大湾商圈以H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庄,以草柳编手工艺品和木器加工制品为特色产业基础,形成了生产供货、线上和线下经营、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该商圈现有网店商800多家,物流商20家左右,有力带动了该地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是县域范围内发展最早的电商产业群,所在乡镇亦是全国淘宝镇的典型代表。因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人口基础、技术条件、市场机会、年轻人带动、国家互联网政策的落实等多方因素的共同驱动,凝聚出强大的发展资本和关系场域,合力使该地区电商产业迅速推进。由此,在案例地区具体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互动发展的一般机制及现实困境,无疑对全国其他地区新兴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嵌入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在全面了解村庄社会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具体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主,对经验地区的电商产业经营活动进行参与观察,对电商产业的各类市场主体、乡村干部、普通村民等不同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观察资料与访谈资料的相互结合来深度解释案例地区电商产业与村庄社区的发展融合机制及其现实困境,以期为新时代农村电商产业的落地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内驱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三、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阿里集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7)》统计,2017年全国共形成了2 118个淘宝村和242个淘宝镇。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电商产业的迅速拓展直接带动了农民家庭生计和村庄经济结构的转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发展动力相互契合,因深嵌于村庄社会基础而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
(一)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与村庄人力资本相结合
电商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交易形态、生产组织方式和产品销售方式[13]。与传统企业模式相比,电商产业准入门槛较低,其生产、销售和物流可以成为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部分单独运营。以调研地区为例,电商产业的发轫一般是在销售环节拓展市场,对于在销售和物流环节进入的初始经营群体而言,一般不需要大规模的预期投资,只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均可开设网店,货源供应依托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特色手工业。当地外贸出口的产业基础和实体店经营的现实基础共同构成了生产供货环节的稳定性,即村庄内部形成线上与线下经营相结合的商业模式,而稳定的货源供应和灵活的在线销售决定了电商群体创业阶段失败的成本小。电商产业的低门槛进入和低市场风险性,使其成为一种可复制的产业模式并在村庄年轻群体中广泛传播,即只要会电脑操作就有成为网店店主的可能,正如村民所言“人人可以当老板”。电商产业具有广泛的群体进入性,具有对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能力,这是其他实体产业模式不具备的属性。由此,电商产业唤起了村庄年轻群体创业的活力,并给予了普通年轻群体实现自我发展的低成本机会,他们通过从事电商产业经营,可以获得等同或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结构功能视角下,电商产业对于年青人而言,社会发展体系中的经济文化目标与达至目标的合法性手段能在农村社区实现有机匹配和统一[14],于是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开始成为新潮流。
大湾商圈最早的电商带头人就是2006年一小批毕业后回村创业的本村大学生。伴随村庄特色手工艺品网上销量的迅速上升,与之配套的生产、物流、美工、客服等相关行业也逐步跟进和完善,2010年前后大湾商圈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电商产业链条。该产业链上,年轻群体多从流通销售、网页设计、美工拍摄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环节获利,中老年妇女群体多在家庭作坊从事生产编织,中老年男性劳动力则多在物流行业从事打包发货等基础工作,各年龄阶段的群体均能在电商产业链条上实现创业或就业。由此村庄内部形成了相对有序、环环对接的社会分工,商品生产与流通在村庄内部完成,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小农家庭生产单位的弹性共同促成了村庄经济的现代变迁。
农村产业结构和村民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与均衡,是农村社区内部首要的经济社会问题[15]。电商产业将青年群体的创业机会以及家庭妇女、中老年群体等辅助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结合,使新兴产业结构与村庄就业结构相互契合,一方面使電商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核心生产要素,即人才和人力资本的驱动,这是电商产业在村庄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反过来,电商产业的发展又使村庄社区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吸引青年人才返乡,使村庄内部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在本地实现就业,在保持家庭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获得家庭再生产资源,且本乡本土的生产和生活使村民与村庄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关联,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和由此衍生的就业创业机会与村庄社区的人力资源相结合,使电商产业和村庄社区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双向互动式发展。
(二)电商产业体系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互构互建
家族关系网络是电商产业扩展的重要资本。麻国庆通过对中国建构性社会关系的研究,认为人们从事生存和发展性经济活动时,多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形成家族企业及带有浓厚家族行为的企业,其组织管理和生产运作则依靠联系家族成员的血缘纽带[16]。费孝通在对苏南模式的研究中,也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苏南模式中的社区所有制,其发生、经营方式、招工和分配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均是家庭所有制的发展[17]。互联网时代电商产业链的广泛拓展,亦是在传统社区关联的基础上,借助核心的血缘关系在家族脉络中延伸拓展,结成了一张张生产之网,它将村庄内部的传统工艺、内生的天然资源、剩余劳动力、社会关系以及地理空间等要素激活并组合起来,形成了地域社会内的生产体系。
依靠家族关系扩展的生产经营网络,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性,有抱团发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信任、合作、共赢是其基本属性。由于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信任成本低,合作关系网络容易建构,且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高效合作,这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网络优势。村民往往在核心血缘关系形成帮带互助后,再逐步扩展到同辈群体中的趣缘群体,基本遵循“差序格局”式的人际扩散规律,以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依次外推递减,村庄网店的集群发展逐步成型。在村庄血缘、地缘和趣缘关系的黏合中,内生的电商产业既有市场经济理性效率的一面,同时也兼具熟人、半熟人社会的伦理道义。比如在日常经营运行中,商家自家备货不足的情况下,村民之间可以相互串货,在资金暂时短缺时,相互之间亦可临时帮衬,正如村民所言“不能只认钱,不认人”。电商群体不仅要从生产经营中获取收益,还要注意在村庄长久生活的为人处世之道。由此,电商产业体系在村庄内的落地扎根,不是单纯的遵循发展经济学理性和竞争的效率原则,还要契合村庄内部的道义伦理,要嵌入村庄内部的文化网络。
综上,传统社会关系网络与电商产业体系互构互建,实现了村庄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嵌入式发展。具体而言,村庄固有的家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是电商经济产业在村庄实现集群发展的拓展脉络和重要依托,亦是农村电商产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低成本循环发展和有效风险应对的基础。反之,从村庄社区的角度讲,施坚雅强调了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社会文化意义[18],电商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拓展,亦孕育着村庄文化网络和人情网络的编织过程。在该过程中,村庄原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变迁重组,村民互动关系的范围正在由传统血地缘关系向血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并重转变,且村庄原有的熟人关系和亲缘关系因市场利益纽带的联结而实现了组织强化,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确认,村庄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即经济活动增进了村庄公共性的生成与再生产,这是农村社区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此外,电商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亦在相互依托基础上相互激活,进而推动了村庄新兴产业的迅速拓展和传统关系资本的现代性转化。
(三)网络信息共享与村庄市场机遇相互推进
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具有天然的脆弱性。自近代市场经济体系诞生以来,农民就是市场的主要受害者[19]。在我国,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既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宏观制约,也有传统小农保守、规避风险的性格约束,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不对等。电商产业模式的拓展,提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平台,市场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均质传播,使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模糊化,市场经济不仅只局限在城市空间内部再生产,村庄社区亦成为回馈市场信息和市场需求的重要生产场。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了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变革,促使村庄的市场机遇和社会关联开始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内织网,超越地方性限制的市场机会和关系网络正成为村庄和村民的重要社会资本。具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时空抽离”和“空间虚化”得以可能“时空抽离”和“空间虚化”是吉登斯视野里展现的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两者均与脱域机制相联系,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和信息沟通从具体的时空条件中抽离出来,在新的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境中实现再组合。参见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26.,依托匿名信任延展出无限度的交易网络。与面对面的及时交易不同,电商产业模式下的互联网平台交易,买方和卖方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等系统,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与贸易,依托网络信息传递和匿名信任系统,实现非面对面的关系建立和贸易成交。在电商交易过程中,网店的信誉级别和买家评价的积累,是顾客初次购买该店铺商品的主要选择参考。可以说,网店卖家的信誉符号,类似于脱域机制中的象征标志,它是买卖双方相互潜在交流的媒介,它将信息有效传递开来,如村中网店商所言“店铺的信誉级别就是宣传名片”。当买家收货,对产品满意,发生继续购买行为和推荐其他买家购买的行为时,依托符号的匿名信任就已经得到巩固,交易关系网络开始扩展。正是依靠对网络信息的弥散化利用,市场的供需信息、买家和卖家双方的评价信息得以快速传递和生产,跨越时空限制的信息共享成为常态,由此无限延展出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交易网络,且在互联网平台实现可持续性的巩固、生成和再发展。在此经济模式下,信息流动不再单向以城市为中心,农村社区的市场空间得以最大化拓展。
可见,在网络信息和匿名信任与延展性市场机遇的相互推进过程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市场要素、信息资源处于平等均质的流动之中,互联网平台将虚拟社区与城市和农村真实社区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和匿名信任系统的发展使电商产业获得本地市场与外部延展性市场相结合的交易空间,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另一方面村庄市场机遇的广泛拓展,使农村社区和农民家庭可以参与到市场交易体系之中平等获利,这是农村社区产业兴旺和内生动力培育的核心抓手,电商产业发展的市场驱动和农村社区发展依托的市场机遇相互结合,在兩者相互增益中共同推进。
综合来讲,农村电商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转型发展互为动力。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本、传统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体系等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要素,同时农村社区的城镇化趋向和转型目标则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场域;而电商产业带来的乡村工业化和产业化,为在村劳动力提供了创业就业的机会,使传统的血地缘关系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进一步实现组织联合,并且使农村社区在流动开放的信息场中获得充分的市场机会,这些要素均构成了村庄就地城镇化的新动力,即农民不用离土离乡,在家庭结构和村庄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获得了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镇化转型的新路径,电商产业也因此在村庄社区的扎根成长与农村社区的自我发展相互激发,在相互推动中融合发展。
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学界在对农村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的动力进行探讨和积极评价的同时,也普遍认识到当前农村电商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区别于已有研究对电商产业发展的资源限制、制度不足和经济要素制约的分析,本研究从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发展出发,探讨其在村庄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并从电商产业对村庄社会的辩证影响来探讨其嵌入村庄社区的结构制约。
(一)电商产业发展阶段进程中的困境难题
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面临相异的互动对象,亦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需要分别探讨。(1)生产和销售环节同业竞争激烈,整合能力不足。我国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往往依托地域社会内的特色产业,形成分散经营、各自为店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电商平台的交易中,有悖于中国传统商文化的经营行为屡见不鲜,虚假营销、售卖假货、服务缺位、重利轻信等不胜枚举,并指出电商竞争的恶俗化与白热化背后,既隐含着低度嵌入互联网的发展困境,也折射出其市场转型的迫切需求[20]。在大湾商圈的电商经济发展中,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商家都存在刷屏制造假销量来积累人气的违规做法,这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也有少数网店以次充好,用泡沫代替橡胶来填充蒲团坐垫,生产—销售环节村庄内部同业竞争激烈,亟需规范整合。(2)运营环节依托外部电商企业,核心利益外流。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精英大户电商运营的核心环节一般都外包给村庄之外的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网店的网页制作、产品宣传、活动推广以及产品销售的技术路径和营销策略等,电商产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环节的核心利益大量外流,村庄成为供货基地和物流转运场所,滑落到利益链分配的底端。(3)发展环节相关要素保障不足,统筹规划缺位。电商产业发展环节主要面临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在该环节往往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撑、资源支持等诸多外部要素的合力保障,且各要素之间需要合理统筹规划。目前电商产业的发展环节和生产-销售环节类似,都处于分散和分化状态,核心竞争力提升不足。
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困境具体表现为:生产销售环节,村庄同业群体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与产品模式的低水平复制;运营阶段,网店商与外部平台公司之间面临利益分配窘境;发展阶段,在网络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不足。究其根本,电商产业在村庄社会发展阶段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是村庄社会的产业环境、基础条件与现代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偏差造成的,因此要不断提升村庄社区中的品牌意识与创新能力、核心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二)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秩序之间的均衡难题
电商产业全面激发了村庄内生生产要素的活力,调动了本地范围的社会资源与经济体系,但资本扩展的生产主义逻辑不可避免地渗入进乡村生活,冲击改变着村庄社区的运行秩序。即乡村的日常生活开始在生产主义的视域中体现和重新组织[21],资源竞争、理性算计等市场原则侵入非经济的日常生活领域,给村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在生产主义的体系中,电商经济的发展将村庄内外可供利用的资源有效激活的同时,也将它们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其中时空要素作为与日常生活最紧密的关系元素,亦在生产主义的资源配置中对村庄生活带来现代性冲击。张嘉欣等学者从村落空间中产业形态的变迁着手,发现淘宝村发展阶段村落空间已成为资本化空间,资本和权利关系的变迁导致乡村新空间的博弈与再生产[22]。伴随电商产业规模的扩大,村落内部的生活空间开始兼具生产功能,以家庭作坊、物流仓储、生产厂房为主的生产空间迅速扩张并出现无序化,房前屋后、自家承包地、村庄内部的公共土地都开始转变成为工艺品的生产、存放、晾晒空间,由此造成错综复杂的村落空间利用的纠纷和冲突。从时间要素来看,生产主义的发展重塑了村民的时间观念,村民开始用货币对时间进行标准的统一量化,日常时间、休闲时间和生产时间开始合为一体,进而对村庄的社会交往产生影响。比如,以前村庄中换工合作的形式已经被市场机制代替,村民认为现在每个工一天工值很高,欠工的人情随着工值的提高而加重且难以轻易偿还,市场化的付工资做法更易为村民接受;仪式性人情酒席的时间越来越短,村民表示“农村你搞仪式时间太长了不行,人家都急着吃饭,吃完后都急着做活,现在吃酒席就一会功夫,新人敬完酒就散了”。村庄生活时间的快节奏和最大量的向生产时间倾斜,是生产主义在村庄扩张的重要表现,村庄社会关系嵌入经济体系后,时空观念、社会交往等都受到全面的波及。
另外,电商产业的发展是对村庄资源和关系网络的动员过程,在该过程中,社会分化与村庄的利益分化如影随形,处于社会结构上层的精英群体因其关系、资本、活动能力较强,在村庄公共资源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位置。利益分配的失衡进一步造成村庄公共性的流失和村庄政治公平性的受损,引发村庄秩序失衡。比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村庄土地资源的利用、项目资源的分配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电商精英俘获现象。所以,在电商产业发展中,如何保证农民主体的权益,如何维系电商产业发展与村庄社会秩序运行之间的均衡,是当前电商产业嵌入村庄社区的结构性难题。
综上,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源于发展进程中村庄社会基础不匹配导致的资源和利益的竞争与外流,另一方面来源于其在农村社区嵌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无序扩张与社会秩序的失衡问题。因此,只有从电商产业的发展过程及其落地的社会基础双向着手,才能有针对性地破解其发展困境。
五、电商产业嵌入村庄社区的治理对策
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需要坚持乡村本位,可以通过强化村庄内部各市场主体的合作、增强制度诉求的回应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改变电商产业在乡村“水土不服”的困境;在电商产业带来的村庄现代转型发展中,要从村庄社区的凝聚力入手破解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侵蚀的难题。
(一)加强市场主体合作和组织协同,建立区域性电商产业集聚地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的重要模式。究其实质,电商產业的集聚不仅仅是空间和地域范围的聚合,更重要的是组织集聚和内部多元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集聚。在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网店商、物流商、生产商、平台商是其有序运作的核心互动主体,他们之间的合作效率和合作成本直接制约着电商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建立区域性的电商产业集聚地,形成电商合作圈,打破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壁垒,在打造区域品牌基础上实现共生发展,不仅可以遏制生产销售环节的同业竞争,实现运营环节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还可以在网络市场经济体系中提升区域产品的竞争力。
区域性的电商合作圈作为庞大的产业综合体,涉及到内部组织体系的协调、交易规则和合作规范的制定等诸多操作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以核心企业和平台商圈为核心建立集聚发展模式[23],但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推动乡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在于带动农民群体致富,在核心企业和平台商圈的引领下,电商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社区的发展很容易变成油和水的脱嵌关系,村庄和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而非产业利益获得的主体。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所以,农村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应将组织协调和规则制定的权力下放到村庄和参与村民的手中,形成以村庄为本位的电商产业集聚发展路径,才能保证电商产业发展的核心利益留在农村社区,才能推动电商产业的良性运行和村庄社区的有序发展。
(二)强化政策制度供给,完善电商产业发展的基层保障体系
从2005年以后,历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强调和政策支持。2015年,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具体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系列政策。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则对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营造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制度空间。不过,我国地域社会结构和社会基础差别较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电商产业成长落地的实践环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背景下,除了宏观政策体系的支持,自下而上地回应不同地区电商产业发展各阶段产生的合理政策诉求,为电商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体系,才是乡村社会电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此,要将宏观指导与微观实践结合起来,政策制度的供给要深入基层社会才能克服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完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的基层保障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保障体系的建立,关键是要激发基层社会对电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政府对电商产业的支持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政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电商产业发展的阶段进程中,切实回应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突出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基层政府责权利的相互匹配是核心。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电商公共服务的统合平台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产业多是在农村精英带动下社区村民自发发展的结果,普遍面临经营效率低下、生产规模分散、经济利益分化等复杂问题。具体而言,电商运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电商主体有较高的互联网操作技能、市场信息掌握技能、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村民电商个体很难完全掌握这些技术技能,从而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电商群体的运营技术和村庄的组织化水平,是提升村庄电商产业竞争力和应对经济分化对村庄社会冲击的关键问题。在乡村社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自身的组织能力是社区实现有效资源整合和自主发展的关键,而村庄基层组织作为集体性的公共权威,则是提供村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因此,加强村庄内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建设,以村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提供电商公共服务的统合平台,解决单靠个体能力难以解决的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创新等关键问题,有助于提升村庄内部电商从业者的科技能力,从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村集体组织作为统筹乡村协调发展的基层单位,还应在村庄层面的产业合作中发挥统合功能,将村庄内部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在村庄层面整合起来,使村集体组织成为村庄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的协调者和统合者;同时加强电商协会、生产作坊等职业团体建设,增强电商组织对村庄内外政策资源和项目资源的承接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村社集体组织与各类协会组织的对接能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外部资源的有效吸纳。简言之,要以村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提供电商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本,使电商产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并使之回馈农村社区发展,建立村庄内部资源利益利用和分配的公共规则,这是抚平电商产业发展带来村庄社会秩序动荡的关键,亦是实现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
六、结论与反思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乡村经济尤其是乡村工业是推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带动农村社区城镇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与乡村社区的城镇化、现代化转型紧密契合互动,现代技术体系与乡村社区传统的产业资源、手工艺技术、社会关系网络等相互激活,建构出电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过,电商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在乡村社区嵌入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阶段性发展困境,产生与村庄运行逻辑难以有机协调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以村庄为本位的电商产业发展模式,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形成电商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首先对电商产业发展进行统合,提升农村电商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与风险应对能力;其次将电商产业发展产生的利益最大化地留在村庄社区,从而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不是走单纯的经济本位的农村现代化路径,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农村社会发展,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
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并非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适合发展电商产业。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淘宝村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乡村地区电商产业的发展是依托村庄内或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农村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程度以及互联网平台的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电商产业的前途和效益。可以说,脱离了产业依托与平台运营,电商经济将是无源之水。同时,电商主体培育、产品创新与核心网络运营技术的推广,是农村地区电商产业走出低水平复制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发挥村庄社会结构中熟人社会、乡土精英、创业青年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24]。总之,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与村庄社区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不能脱离乡村社会的具体环境而盲目推进。电商产业的发展只有与村庄内生资本激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史修松,魏拓,刘琼.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空间涉及差异研究——江苏淘宝村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7(11):118-125.
[2] 李艳菊.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J].求索,2015(3):84-88.
[3] 寇光涛,卢凤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4] 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社会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50-60.
[5] 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5):23-27.
[6] 李丽,李勇坚.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7(10):52-60.
[7] 洪勇.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促进政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4):169-171.
[8] 王沛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6(9):43-47.
[9] 舒林.“淘宝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困境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3):79-84.
[10] 伍聪. 金融支持不足是农村电商新经济的掣肘[N]. 经济参考报,2018-12-05(05).
[11] 董坤祥,侯文华,丁慧平,等.创新导向的农村电商集群发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60-69.
[12] 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82-93.
[13] 王曙光.中国农村——北大“燕京学堂”课堂讲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03-305.
[1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6-247.
[15]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16] 麻国庆.传统的惯性与社会的结合: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方法论的讨论[Z].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课件,2018.
[17] 费孝通.四年思路回顾[M]//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费孝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1-305.
[18]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45.
[19]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4.
[20] 张军.网络空间的低度嵌入与深度融入:电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J].江海学刊,2016(4):109-115.
[21] Keith Halfacree.From Dropping Out to Leading on? British Counter-cultural Back-to-the-land in A Changing Ruralit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6(3):309-336.
[22] 張嘉欣,千庆兰,陈颖彪,等.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J].经济地理,2016(1):120-126.
[23]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24] 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0.
作者:韩庆龄
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持续增长,增速明显超过城市,且在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占比持续提升,上半年已经占到了14.14%。但县域农村电商要保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是怎样的,农村电商还要走出几个误区: 近年来,我国县域电商发展迅猛。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实物型的网络零售额超过了2000亿元,服务型的网络服务零售额超过了1100亿元。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达到了560多亿元。
农村网络零售额持续增长,增速明显超过城市,且在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占比持续提升,上半年已经占到了14.14%。但县域电商要保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还要走出几个误区:
1、“电”就灵
在县域电商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片面的认识,总以为发展了农村电商,县域的农产品销售就豁然开朗、销路大开,把县域电商的发展看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在对电商的认知上,我国把电商作为了一种新型的业态,这种认知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就如其他业态一样,没有任何一种业态可以在经济的发展过程成中包罗一切,电商也难以全部担当农产品销售的重任。电商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关注和应该鼓励发展的一种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切忌“一电就灵”。
我国电商发展了20年,我国农村仍有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有哪个电商平台能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农产品的销售其渠道是多样的,目前看,批发市场的模式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这种从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超市)的销售形式仍然是目前
的主流。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必然要经过流通这个途径,电商也只是这众多途径当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
2、只重上行
农产品的上行作为发展农村电商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还是广大农民心中的期盼。但县域电商要发展还应该关注“工业品的下乡”,它能够使广大农民不出村庄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实现了农民购物的便捷,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另一方面,县域电商还应重视服装、玩具、茶具、鞋、小商品等非农产品的上行。至于“互联网+旅游”,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可以复制的经验,曾有电商专家强调:“县域电商最重要的不是帮助本地卖出多少农产品,首要的作用是营销这个地方本身”。
3、培训片面
很多人认为电商是年轻人的事,因此,在电商培训方面重点安排想从事电商工作的或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去参加各类培训。其实,在电商方面,“电”是手段,“商”才是目的。很多年轻人确实有“电”的专长,但缺乏农产品的知识,对农产品的特点知之甚少,做起来就十分困难。加强对农民电商知识的培训往往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当中有许多非常好学习的农民,他们对如何生产农产品、如何销售农产品更加熟悉、更有见解、更接地气。电商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浙江丽水的倪老腌50多岁才开始在网上做辣椒酱,不也做的风生水起吗?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政府机关干部的培训。若机关干部不懂电商、不掌握电商方面的知识,就难以有更好的顶层设计,就难以指导本区域电商的发展。
4、孤军奋战
电商毕竟是“商”,对县域来说把这项工作交由商务局来主管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电商是个系统工程,并非一个商务局就可以担当起来的。商务局的职能决定了其在全县(市)所处的位置,很难担当其全县(市)电商顶层设计的重任。县域电商还牵扯到政
府办、宣传部、食药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交通局、农业局等,只有把各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县域电商才能有更好地发展。如果光凭商务局一个局孤军奋战,县域电商走不了多远。
5、注重硬件
县域电商的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共同发展,彼此缺一不可。目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电商工作,研究了《加快电商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这有力推进了我国县域电商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为形象而形象的现象,过多地重视了硬件的建设,忽视了软件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出现了重复建设等现象。其实,一个机场可以被多家航空公司使用,这种一场多用的现象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县域电商的发展应该借鉴这种“机场现象”。电商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农创工坊等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县域电商的发展更需要软件,需要政府的良好顶层设计,需要众多的创业人员,需要良好的政企关系,需要浓厚的电商氛围,这些更是发展县域电商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电商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尤其在新零售背景下,发展农村新的消费结构或许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电商试水农村问题渐显
近年来,电商在城市市场蓬勃发展后已趋近饱和,农村市场逐渐成为电商平台新的布局重点。今年4月,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宣布5年内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这也意味着京东准备开垦农村市场这一肥沃土壤。其实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就推出了农村淘宝,未来农村淘宝还将与联合国多个机构在农村电商领域进行合作。从2014年10月阿里宣布“千县万村计划”至今已过去两年多。2014年,阿里曾计划投资16亿美元,在中国建立10万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到2016年底,农村淘宝项目已完成阶段性目标,在我国农村搭建了10万家农村淘宝服
务站。最近,阿里巴巴旗下的农村淘宝也将与联合国多个机构在农村电商领域进行合作。
不过,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巨头们布局农村电商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对用户来说电商最大的优势在于便利,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物流的通达。但在农村,物流成为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道路、仓储能力远滞后于城市,一些电商产品只送到数公里外的镇上,不能送货上门,这也就难以让村里人感受到电商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电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中年和年轻人一代,但这一部分人大多数都走出农村去往城市工作,留在农村的也都多为不网购或网购频次低的中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对物流或电商公司来说,大规模投资建设农村物流平台显得入不敷出。种种矛盾叠加,使得物流成为电商涉足农村最大的瓶颈。
另外,据《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农村网民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3.3%,规模为5.50亿。城乡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商务交易类、支付等应用使用率方面差异较大。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电商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尤其在新零售背景下,发展农村新的消费结构或许将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电商应成为农村市场生态发展的助推者
从商业模式上看,农村淘宝最初通过建立村级服务站,将其作为终端用互联网的形式解决农村购物问题,在当时农村淘宝主要与农村小卖部合作,小卖部店主兼职经营,店主以帮助村民代购的方式抽取佣金。后来演变为村淘合伙人计划,即招募有互联网思维、熟悉网购的本地人,将其培养成更具专业化的农村淘宝合伙人;在该模式下,农村淘宝通过对合伙人的招募与培训,让村淘合伙人主动将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试图解决此前服务站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
另据笔者了解,农产品上行也将是村淘下一步重点提升的一项服务。此前有部分村淘合伙人反映称,虽然村淘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网购物流配送问题,缩短了村民网购时间,但就如何将农产品卖给城市居民这个问题而言,村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勋此前在媒体访问中表示,接下来村淘将把着重提升农村淘宝的服务能力,让农村享受像城市一样的服务,村淘也将通过建设产业标注赋能农产品上行。比如,接下来的村淘发展中,村淘将设定产业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然后与菜鸟一同建立短途生鲜供应体系,将产品输送给C端消费者或B端供应商。
农村市场一直是电商们觊觎的一块肥肉。与农村淘宝不同的是,京东此次以便利店的形式对农村市场进行挖掘,2017年7月京东宣布以加盟的模式在农村布局便利店。实际上,2014年京东就实践过便利店计划,只不过那个时候叫万家便利店。当年O2O模式盛行,京东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上万家便利店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快客、好邻居、良友等知名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就目前来看,此次的百万便利店计划中,针对农村便利店京东采用商户加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此前的万家便利店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与实体店进行签约合作,不过这次的签约对象是与农村商户。
根据目前京东公开的信息得知,京东将通过旗下新路通平台,签约资质符合的商户,商户也将接受京东相关培训后。和传统店铺加盟不同的是,此次京东推出的加盟模式免去了加盟、管理、培训等相关费用,不过作为加盟店主是需要向京东交取一定量的质保金,也就是确保店中经营的商品100%保真。京东便利店采用的是加盟模式,对于加盟的商户来说,加盟便利店的目的是借助京东品牌知名度,增加店铺人气提高店铺销量增加盈利,但具体是否盈利还需观望。另一方面,京东便利店也将面对普通商店的低价战争,多数农村消费者购物更关心的是价格,某些时候在品质方面便会退而求其次,而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和品质观念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农村淘宝人还是京东便利店,两者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借第三方普通人的加盟,进行线下渗透,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则是如何化解传统商店与新零售店的矛盾。对京东来说,一方面要解决如何将已形成固定客源和盈利模式的传统商家拉入便利店阵营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解决加盟方盈利的问题;而对于阿里来讲,最需要解决的是提升合伙人收入问题。
打开农村市场不只是要把城市中的商品售卖到村民手中,更需要两大巨头通过电商平台完成农产品上行,提升农民收入,如此才能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的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市场与城市成熟的市场完全不同,如今的农村零售市场秩序还很杂乱,电商行业巨头完全渗透进农村依然还面临很多困难。我国农村的消费结构以及农村消费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探索去完善和提高。
农业3.0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农业经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以农产品为纽带,生产、交易、流通和金融等农业产业要素一体化的“订单式”产销模式,实现“按需定制”。
然而,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和利用,就要求现代的农业生产者不仅要会生产,而且要懂市场,会经营,能及时掌握农业信息、国家政策、市场供需行情。在思想观念、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各方面必须得到提升,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速度和市场变化。
以上情况就表明了,农村电商亟需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电子商务还不完善,所以,尽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就是其关键所在。
除此以外,农村人口结构、规模参差不齐,农村物流建设滞后,电子商务平台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农村信息网络不够完善,电子商务下乡后的服务难以保障等方面的不足,给广大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商业活动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出现因信息不流通而盲目乐观大量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市场供过于求或销售渠道有限,导致滞销等问题。
按目前情况看来,农村电商快速布局、高速增长的同时,电商人才的缺口在不断增大,并已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了日益凸显的桎梏作用,很多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正因人才缺乏面临着发展困难的问题。 所以,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至关重要,“引进”和“培养”电商人才成为现在解决电商人才难题的突破口。当务之急,加大力度对农村地区进行电商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成为必然选择。
除此以外,农村电商人才的缺乏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利益驱动下的“新农民”渴望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各种网络平台及微信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受走在农村电商人第一桶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先进"新农民"发现了互联网经济下的新商机。
一大批农产品网店及农特微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家都渴望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走上致富之路。新农民,既要了解农村、了解农业,同时还要有眼光。
二、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急需人才
农村电商不仅让农产品走出去,还能将城市优惠工业品引进和推广至农村,通过与城市资源互换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如何快速的培养全能型农业电商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商业头脑的“新农民”,能根据市场所需,准确掌握市场动态,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种类,上到国家,下到企业,都急需这类农村电商人才。
综上几点,培养农村电商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关键。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电商发展意见出台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重点任务
(1)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2)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加强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硬环境方面,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软环境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政策措施
(1)加强政策扶持。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优先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实施,有关财政支持资金不得用于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制订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制定和应用。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
(2)鼓励和支持开拓创新。鼓励地方、企业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调动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和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积极性。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县创建活动,发挥其带动和引领作用。鼓励供销合作社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引导各类媒体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宣传力度,发掘典型案例,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推广成功经验。
(3)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对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人员等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电子商务渠道,提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从城镇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4)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和单位及电商、快递企业对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鼓励多站合
一、服务同网。鼓励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发挥好邮政普遍服务的优势,发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重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物流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持续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以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
(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供应链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7)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强化安全和质量要求,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守法诚信经营。督促第三方平台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体准入,遏制“刷信用”等欺诈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
5、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出台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作用,整合农村各类资源,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同时,加强规划引导,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竞争。
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督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摘要]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将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并将电子商务纳入农村地区进行综合示范,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创新和发展。基于互联网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本文谈谈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的再认识。
[关键词]农村 电子商务 互?网
通过对各个关系的分析,农村电商机制不会自主的运作和促进系统的发展,但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对各种机制进行培育,使其不断优化。在国家提高支持力度或增加社会需求的时候,农村的电子商务系统将会有明显地改善,市场风险将会减少,在这一点上,农民或农业企业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正进入以信息为导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将呈现出多场耦合加速的趋势。据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截止到2017年底,农村网店大985.6万家,较2016年年底增加169.3万家,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2800万人,实践表明农村电商对创新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格局、深化农业供应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产业价值,协调城市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今后,我们应密切关注电子商务对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乃至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所以农村电商的发展意义深远。农村电商是一个有机系统,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理形成一个可以推动农村电商前进发展的系统,并积极研究该系统的运作机制,根据推动其发展完善的动力因素来决定应用策略。
二、新时代下农村电商的趋势
农村电商已进入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那第二阶段就是巨头问全方位、立体式的渗透和大举进军,其中包括原有电商的上行下行和对现有便利店、夫妻店、农村小店互联网加数字化的升级改造,这也是物流和供应链的全面升级。就目前而言,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仍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的问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解决,主要原因是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购买力有限等,农村电商还没出现真正成功的运营模式。虽然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具有极其复杂因素,但其也有着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
1.开展个性化定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民通过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参考分析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业务,并根据产品销量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更加合理、科学地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和种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上店铺接受私人定制,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农产品种植过程的实时直播,加强农户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加客户粘度。
2.采取全渠道营销。农户群体接触比较早的电商平台是阿里巴巴村淘,逐渐扩展到京东、苏宁、1号店以及近两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今日头条等平台实现全渠道布局,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大扩宽,大大改善了以往农产品难销的状况。
3.实行标准化管理。由于农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比较强,加上缺乏行业标准,但在电商平台的参与下,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产品的产地、重量、生产季节以及运输距离等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三、农村电商的发展策略
为此,在农村电商发展的资源分配上,不仅要注重结果,而且要实现整体发展的均衡,采取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措施与制定促进时代发展的策略,主要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积极鼓励农户参与
农村电商中农户或是涉农企业是主体,面对着新型的产品交易方式,有所怀疑以及排斥都是正常的,在经济基础落后或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政府机构可以牵头组织农户对网络知识进行专业培训,使农户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了解网上交易的运作过程,如何增强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等,为促进农村电商系统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着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电商模式得到广泛运用,主要原因是该类平台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信息发布的时效性较强,互动性较高,还可以充分体现市场聚合效应。通过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使其尝到电子商务平台所带来的便利及尝到甜头,这类农户或涉农企业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产生的作用非常重要。作为我国最大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高度关注与支持农村电商,更是将“涉农电商”提升到集团的三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3.优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资源
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指为经营电子商务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各种商业服务的机构。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差异,涉农企业的电子商务基因和思维方式受到限制,他们更需要各类型各层次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主要业务集中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发布、视觉展现、运营推广、数据分析等系统链条上。营销推广、物流快递、岗位培训、网络代运营等服务商提供商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网商的工作效率,促使农村电商的产业链的完整,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成为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
4.建设农村区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在农村电商发展中,需要成立一个区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要作用是理顺各种关系、合理调配资源,针对该区域农村电商发展进行阶段性诊断,根据当地条件,及时进行资源建设,特别是在平台建设中,特色馆、产业带的建设是区域电商发展的有效体现,是区域电商发展的合理闭环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我们对传统农耕方式进行变革,我们相信在政策的扶持、资金的倾斜以及法规的保障下,农户运用现代化生产、流通方式意识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电子商务系统也将会越来越完善,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顺着阿里巴巴的思路再进一步梳理,我们会发现农村电商蕴藏了巨大的潜力,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电商市场前景具有明显的广阔性。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明2010年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网购总额加网销总额)约209亿元,仅占实体交易总额(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特别是随着农村物流体系的改善、农村信息化的普及、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整个农村电商的增长空间值得期待。再像农产品电商,目前农产品实体市场约2.5万亿元,而网上销售额仅500亿元左右,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二、农村电商消费具有明显的新生性。
消费者通过网络零售消费的100元中,约61元是替代性消费,也即从线下消费转移到了线上;但是另外的39元,则是因网络购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增量。但在三四线的县域地区,网络新增消费更高达57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目前的农村,可谓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好多东西农民想买却买不到,进城买又不经济,还有很大的消费潜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为村民代理网络购物的淘宝代购客,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三、农村电商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
如果说传统产业发展要遵循一般产业规律、中西部地区发展还要依靠产业梯次转移的话,则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清规戒律。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首批淘宝村和首批县域电商发展案例中,许多出自非经济发达地区和非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比如山东出现4个淘宝村,不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附近;河北两个淘宝村也不在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附近;江苏出现的3个淘宝村也不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
在首批县域电商案例中,浙江的遂昌、甘肃的成县在山区,河北的清河更身处内陆。从2010年开始,县域电子商务已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极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新阶段。显然,由于电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电商的地域突破提供了条件,这也是一批县域对于电商充满憧憬的重要原因。
四、农村电商创业主体具有明显的青年性。
青年是最活跃的创业群体,大批青年返乡从事电商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电商的最大活力。
第1页
从《“新三农”与电子商务》一书提供的数据可知,农村网商年龄在20-29岁的占75.9%,30-39岁的占18.6%,两个年龄段合计近95%。虽然我们难以期望农村电商也会迅速产生“淘品牌”那样的暴风骤雨式成的长奇迹,但至少可以相信,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电商创业群体必将在今后几年中蓬勃发展,形成一批影响农村经济方式的现代电商企业。
五、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再造性。
中投顾问农村电商研究员表示电商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是渗透到传统产业之中,而是深刻的影响与再造,甚至是催生农村新的产业,这是农村传统产业模式不可想象的。比如目前的农产品上网,普遍面临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电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了系统性的产业链改造,这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电商把盲目的生产逐渐转向依靠市场来定位,拿到订单再生产,可以有效避免卖难。电商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文章版权归中投顾问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2页
杰夫电商导读:2016农村电商蓝海市场即将爆发,国家在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等方面下大功夫。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充满吸引力,作为巨大蛋糕,大家都希望分得一杯羹。农村电商正处在什么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2016年农村电商的现状以及发展之路。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县级行政区划约有2900个;县域人口约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从经济总量角度看,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占全国GDP的56%;农村县域经济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全国的50%;可以看出,县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农村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具有后发优势。近些年来,县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农村经济的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无论是东部沿海省份,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均呈现放缓趋势。尤其是在外需萎缩的形势下,投资拉动仍担当主力,消费占比增长缓慢,县域经济跨越转型任重道远。
通过分析每年的“百佳县”榜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 “特色鲜明、模式多样”。从产业类型看,有像义乌这样的“贸易引领型”,也有类似永康这样的“制造引领型”;从市场主体看,有舒城的“网商领先型”,有敦煌的“网购领先型”,有海宁的“网商网购综合领先型”等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县改革试点。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单元;电子商务则被视为推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崭新引擎,两者的融合,对于县域经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消费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二、农村电商发展策略:以电商引领转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主要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县域经济建设任务艰巨。县域电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产业方方面面,创业就业、创新政企工作、助农增收等,都可以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实现。
对于大部分县域而言,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发展迅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着眼于长远,适度超前;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也应鼓励和服务于创新。要立足县情,形成加快推进县域电商发展的强大合力,如用电子商务促进传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县内商贸集聚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
农村电商的发展,将显著带动仓储物流、运营服务、营销推广、视觉设计、人才培训等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本地化的电商服务体系,对促进县域电子商务高效运行、持续创造就业机会、推进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举例县域电商发展的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
一、建立县域电商创业园区 从政府角度来说,园区是政府推进县域电商的抓手,也是承接各项政策的载体;从电商主体来说,园区是创业和发展的平台。园区在建设阶段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与可能涉及的行业、配套按照不同阶段不同比重相结合。
要根据园区定位进行硬件设施配套,依据园区原有基础进行改造提升。从理念到制度到管理组织架构,园区管理队伍建设等,充实园区内涵建设,注重文化软环境打造,提炼园区“卖点”,为招商和运营打下基础。
要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和运营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根据园区定位确定运营重点,如明确是服务于传统产业转型还是创业孵化,要完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等立体化服务体系。
方案
二、以特色产业引领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发展路径不能靠同一个模式,既要因地制宜,更应突出创新发展。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区域布局,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培育龙头企业,以特色产业引领电商发展。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抓手,做好生产规划布局,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培育为特色产业的销售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杰夫小编特整理杰夫电商集团董事长姜洪峰(“姐夫”)农村电商超价值分享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杰夫电商集团董事长姜洪峰(“姐夫”)自我介绍
有朋友会问为什么叫姐夫?因为我的英文名字叫JEFF,我们的公司名字叫杰夫,大家就叫成了姐夫。所以,我们的广告语一直是 “做电商,找姐夫”,现在是“做县域电商,找杰夫集团”。
第二部分:
一、大脑的方向。从2014年开始,国家的政策大力度倾向县域和农村电商市场。从最开始56个示范县,到今年200多个示范县,政策力度很大,方向非常明确。前段时间国务院1400亿支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扶持农村电商人才、服务、物流。
二、大佬的方向。说的是那些大平台:淘宝、京东、邮政等。大力往农村市场在走,在跑马圈地,抢占农村入口,纷纷下乡刷墙的各大平台。 目前三四级城市的电商发展速度很快,县域人口占中国70%,占据中国GDP50%,但是城乡之间的电商应用差距还很大。发达地区的电商发展已经趋向于饱和,增速放缓,三四线县域空间还有很大没有释放,已成为各大平台抢占的入口、肥肉。
三、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地区不均衡产生的机会。双十一当天,村淘8000个农村服务站第一次参与双十一,杰夫电商集团服务的一个县域(江西省玉山县),一个县50多个村淘村级服务站总共产生了200多万的销售。如果全国都搞起来的话,这个消费量也是非常的巨大。很多村民不会支付宝,直接拿现金过来村级服务站买东西,通过村服务站的服务员进行下单。
中国电商百强县,各省市的分布,不均衡就是机会。把我们成熟发达的地方的模式去到这些不发达的地方,减少地方探索的成本,挖掘地方的潜力。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图表
△县域电商发展指数均值 第三部分:
一、农产品上行。这个是杰夫电商集团目前研究最多的领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领域,同时也是非常难的一个领域。农产品上行,他的链条比较长,机会也比较多,涉及到前期种植、中间流通、后期销售,机会很大。
前段时间去嘉善西塘,看了一里谷农村里模式非常震撼的,一个县做农产品种植销售,最近4年从1千万做到1.5亿。目前业务就一个县,就做到1.5亿,从种植(很多种植户)、流通(物流公司)、销售(生鲜超市),要把这个模式复制出去,通过电商平台一整合,马上成为一个非常牛的农产品上行模式。一里谷农村里指定农产品的采购标准、建生鲜终端、搞物流仓储配送等,事实证明他已经走通了,模式可行,也盈利。
从传统的电商的概念、平台销售来讲,目前农产品网上销售,据可考数据是只占整个农产品销售的3%,这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但是这个体量肯定不是传统的电商平台模式可以消化的,肯定会通过各种B2B、B2C、O2O,甚至是各种模式混合的一种形态的平台来消化掉。
二、消费品下行。农村淘宝、赶街网、农村E邮,全国各地各种村级服务站等。基本是从消费品下行切入的。这个市场很庞大,刚才说了中国县域的人口比重非常大,GDP非常高,所占国民消费总额也很大。
三、农资O2O。在东北大片土地,每年需要大量的化肥、农机,每户人家有几十上百亩田,所以农资市场也是万亿级的。如果把农户的下单通道掌握了,量一下子就起来了,很多地方送农民手机,就是掌握他们的订单入口,内部植入了农资的APP,教他们怎么使用下单。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江西,一个镇上的人代理田田圈,代理费一年20万(镇级代理)。我听到也是傻了,原来我们干的事情有点太苦逼了。他们镇级代理就收20万,一个县十几个乡镇,全国2800个县,一年应该量也是很大的,真的很让人震惊。这些平台集中采购的成本也比市场上价格要低很多,所以还是有市场的。
四、农村金融。怎么把贷款放出去,又收回来,这个是我还没有考虑清楚的问题。因为农村跟城里还不一样,抵押物怎么搞?信用怎么证明?这个需要研究。所以还是阿里大,他有平台,他用平台作为你的征信基础了。你在他那里买卖,他给你评估信用额度。其他的纯贷款平台,我有点担心风险,但是这个市场确实巨大。农村里,七大姑八大姨借钱的事太多了,我还搞了个商标叫“乡亲贷”,作为未来进军这个领域的备用。所以上行、下行、农资、金融,市场空间都非常巨大。
五、农村电商服务。在快速的普及电商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机会,那就是县域电商的服务市场。从多年服务的经验来看,这个市场也是很大的,我觉得是个千亿级别的市场,也是我们杰夫电商集团最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么些年,十几个地方的实践摸索,我们总结了一套县域电商服务落地的模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下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杰夫电商的县域电商服务体系主要围绕着4个方面:人、货、渠道、场地。杰夫县域电商服务围绕一个中心,6个基础服务,3大平台。
△杰夫电商集团的一站式区域电商服务体系
△杰夫电商集团县域电商服务市场饼图
△每个项目我们都经过多个地方的实践,总结经验和落地方案
全国这么多地方,我们很难一下子触及,目前我们也在全国各地招募杰夫县域合伙人,利用我们的品牌和系统,利用合伙人在当地的资源,把我们的体系落地,帮助县域电商的发展。
如果能够执行我们的这套东西,基本县域电商起步会比较稳健高效。我们后面还在不断的研发新的系统和服务,会涉及到更加庞大的市场。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推荐一些合伙人一起来服务县域电商发展。 第五部分: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县域电商的难处吧,大家看我最近两年在全国折腾,就知道县域电商虽然前景广阔,但也是非常苦逼的。总结为这四点:周期漫长、路途遥远、收款很难、利益复杂。
县域一般偏远,实施比较麻烦,人跑起来比较痛苦,执行周期很漫长,不可能是一竿子买卖。收款也很麻烦,如果向政府收款就周期长了,如果向企业或个人收款在县域确实很难。县域里面的各种利益链条关系非常复杂,在城里是市场经济,在县域里面是关系经济,所以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推荐阅读: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07-07
农村电商人才07-13
农村电商物流07-24
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10-12
电商产业园发展现状06-09
“支部+电商”开创电商扶贫新模式07-11
跨境电商开店培训之全球跨境电商平台分析10-31
村级电商模式06-11
跨境电商措施06-19
电商工作方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