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一五减排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
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做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经过艰辛努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节能减排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二是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五”后三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了9.8%,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上升了32.3%和3.5%;“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4.29%和12.45%。
三是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四是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
五是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运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燃煤机组容量的82.6%。 六是能效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370克标准煤降到每千瓦时333克标准煤,下降了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2.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24.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11.6%;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14.3%。
七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6.4%,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41%上升到59.9%。
八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682.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等,在关闭造纸、化工、纺织、印染、酒精、味精、柠檬酸等重污染企业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大奖励惩罚力度。每年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和具体企业。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资金、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停产或予以关闭。
二是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实施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达不到能耗限额标准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切实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成本。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实行差别电价,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对超过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
四是确保社会稳定,高度重视职工安置工作。研究制定职工安置措施,认真落实安置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是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措施,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4亿吨标准煤。
“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发布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央和省级地方财政都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对节能改造实行投资补助和财政奖励,有力推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共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80多亿元、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安排220多亿元,共支持了5200多个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形成节能能力1.6亿吨标准煤。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370克标准煤降到每千瓦时333克标准煤,下降了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2.8%;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24.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11.6%;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14.3%。
二是促进了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
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新型阴极铝电解槽、高压变频、稀土永磁电机、等离子无油点火等一大批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普遍应用。
三是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高效照明产品、家用电器、电机、新型节能墙材等节能设备和产品的市场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显著提高。
千家企业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选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约一千家企业,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目标是“十一五”期间节能1亿吨标准煤左右。千家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30%以上,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10%以上,供电煤耗下降近10%,部分企业的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实现节能1.5亿吨标准煤。
“十一五”期间,围绕干家企业节能行动,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公布了千家企业名单。
二是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地分别与本地所属干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每年组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三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干家企业均按要求编制实施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各地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集中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报告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四是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研究制定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要求重点用能单位每年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发布了《干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五是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印发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在钢铁、化工、水泥三个高耗能行业开展对标试点,编制了《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
六是积极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家加大了对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千家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
七是强化节能管理。95%以上的千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完善三级计量仪器、仪表配备,在部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
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运行等一系列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合理利润的商业模式。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提高能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节能服务公司已成为我国节能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20113年与2005年相比,节能服务公司从80多家增加到800多家,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加到18万人,节能服务产业规模从47亿元增加到84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13亿元增加到29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从60多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
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贝才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0亿元,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二是实行税收扶持政策。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免征收营业税,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对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用能企业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是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
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目前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等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
一年半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据初步测算,直接拉动消费需求12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225亿千瓦时,年节油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400多万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培育和形成了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而且让普通消费者得到了“价格下降、节电省钱、生活质量提高”等多重惠民效果。
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15.4亿元,支持推广34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直接拉动消费7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100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800~1000亿千瓦时,年节约电费50亿元,寿命周期内节约电费400~500亿元。
在政策推动下,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到70%以上,使新能效标准得到顺利实施,原三、四、五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行业整体能
效水平提高24%;市场扩大的规模效应和财政补贴使高效节能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政策实施以来,高效节能空调价格从推广前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 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累计节约老百姓购买费用300亿元。
节能汽车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30.4亿元,支持推广100多万辆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直接拉动消费508亿元,实现年节油30万吨,产品寿命期内节油450~600万吨。
在政策推动下,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从推广前101个增加到341个,每月销售数量从推广前不到5万辆上升到目前30万辆以上,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30%以上。
节能灯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推广3.6亿只低汞含量节能灯,直接拉动消费41亿元,推广的节能灯实现年节电125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627亿千瓦时,使老百姓年节省电费60多亿元。在政策推动下,节能灯市场价格比推广前下降了40%。
推广高效电机
2010年6月启动了高效电机的财政补贴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发布了三批推广产品目录,67家企业的近2万个型号的产品符合推广条件。推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编制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完善了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为全面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率大幅提高。五年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每日增加了6500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每日新增了22万吨。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7%、78%,与2005年相比,分别提高25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2010年底,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天津等16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4个省实现县县建有垃圾处理设施。
二是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我国污水垃圾处理领域的企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余家,环保装备快速升级,环境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北控水务集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成功走出国门,实施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的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垃圾焚烧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炉已出口北美。我国环保企业正逐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三是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随着全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环保企业积极攻克市场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开发了大量市场急需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领域,在成套装置、膜分离装置、新药剂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同时,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垃圾处理领域,综合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渗滤液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也不断丰富市场。
摘要:“十一五”前四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积极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更好地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节能减排;成效;区域差异;政策建议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对改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在“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的量化目标: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2009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目标,即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回顾我国“十一五”前四年的节能减排成效,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为“十二五”时期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前四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的总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十一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的减排工作已提前完成。在节能工作方面,我国通过“上大压小”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我国关停小火电机组1669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4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1.4亿吨;2009年,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造纸50万吨、铁合金70万吨、焦炭600万吨。截至2009年底,全国电力行业已提前完成“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的任务。从已公布的2009年我国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看,前四年完成目标80%及以上的省(市)共10个,其中,北京、天津成果突出,均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在减排方面,仅2009年,我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立方米,全国36个大城市基本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处理;新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5000万千瓦以上,新增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20台(套),这一系列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污染排放问题,完成“十一五”目标已毫无悬念。从已公布的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看,前四年完成目标80%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共15个,其中,湖北、河南、山东、天津成果突出,均提前一年完成目标,海南,新疆均出现正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长5.5%和0.1%。从已公布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看,全国共有17个省、市提前一年完成目标。此外,我国在特定行业部门的节能减排成就更为突出。如,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煤炭消耗量从2000年的392克标准煤当量(Gee)/度大幅降至2008年的349克标准煤当量/度,比美国发电厂的375克标准煤当量/度还低了7%。在建筑行业,我国的单位能耗水平也因为消费行为的不同而低于美国的水平。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单位空间能耗为22吨标准煤当量(Tsee)/平方米,较美国家庭的50吨标准煤当量/平方米还低了57%。同样,我国每单位空间的空调能耗为2吨标准煤当量/平方米,比美国的数字低82%。近几年,我国能耗增长已开始与GDP增长脱钩。自2005年以来,我国的能耗增长已出现持平的趋势,但经济却仍继续呈双位数增长。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后、GDP增长稳定维持在每年2%~5%时,能耗增长才开始与GDP增长脱钩,而我国却能在工业化尚在进行的过程中做到这一点,说明其在节能减排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二、“十一五”前四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升级滞后影响节能减排成效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指标MS来衡量,MS值表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经验上看,第二产业发达的省份节能减排工作完成较好,反之则较差。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港、澳、台)中,MS值超过125%的省为江苏省、浙江省。这两个省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苏、浙江的单位GDP能耗目标完成95%、8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96%、90%;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122%、123%。而贵州省、海南省的MS值较低,分别为31.3%和32.3%,这两省的单位GDP能耗目标完成77%、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45%和正增长5,5%;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89%、100%。从产业结构及节能减排完成进度比较中我们发现,MS值高的地区节能减排工作完成较为顺利,MS值低的地区节能减排完成进度相对缓慢。MS值低的省份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巨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给这些省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由于第三产业发展困难,这些省份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起飞就不得不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是能耗、排放的主体,所以,这些省份在实施节能减排时面临着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带来的压力,自然节能减排工作进度缓慢。对于MS值高的省份来说,第二产业发展空间不大且经济相对发达,所以面临的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小,节能减排工作可以顺利实施。
(二)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还没有制定出节能减排总体性方案,主要体现在:
1 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2 价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
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
3 监管不到位。覆盖各省(区、市)的节能监管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
4 政府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三)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在“十一五”前四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中普遍表现出色。在完成单位GDP能耗目标方面,三大都市经济圈均完成目标的8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京、津二市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江苏完成95%。通过分析节能减排工作进度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可看出,三大都市经济圈较快的节能减排工作进度与其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有密切联系。全国所有省份(除港、澳、台)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均高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这6个省(市)均属于三大都市经济圈。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一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可见,三大都市经济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政策上的优惠等因素,整体上第二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这两大优势能够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而相比较都市圈的领跑局面,其他省(市)节能减排缺乏合力,对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教训、启示上普遍缺乏交流,各级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致使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目标分解不到位、政策规章不一致、节能减排成果得不到有效推广等问题,一些地区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长远性,节能减排的经验交流与信息互通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地区和部门各层级之间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三、“十二五”时期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节能减排指标
从“十一五”前四年我国节能减排完成进度看,某些经济发达省(市)完成情况较好,如,江苏,天津,北京等;而某些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某些高能耗与高排放企业。同时,这些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弱、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整体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国家在为各省(市)、自治区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时显然已考虑到地区差异,然而事实证明,具体政策的区分力度还不够,或者说很难做到精确安排节能减排目标。所以,在“十二五”及更长远的规划中应当在确保全国节能减排总进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天津、江苏等经济基础好、节能减排技术相对成熟的省(市)的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这一政策避免出现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的现象,保持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优势的省(市)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的紧迫感,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而对于经济发展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省、市、自治区应给予足够的节能减排的空间,减少节能减排工作对其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
(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
国家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通过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增加政策偏向省份使用节能减排指标的机会成本,同时减轻政策偏离省份完成指标的压力。
1 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市场,允许地区之间通过经济援助,技术支持等方式交易节能减排指标。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各地节能减排效率,从而在整体上加快节能减排的进度。
2 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指标交易指导价格。在权衡分析各省、市、自治区节能减排指标和实际节能减排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指标交易指导价格,避免出现无序恶性竞争,让节能减排指标交易制度真正达到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平衡的目的。
3 严把技术支持质量关,限制发达地区通过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换取节能减排指标,鼓励环保的、适宜当地发展的技术与节能减排指标的交易,从而维护经济技术落后省份的长远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建立交易备案、监督机制。要求对每笔交易进行备案,同时实时监督机制,对于过度交易指标以获取经济增长致使可能无法完成自身指标的省份,应给予警告,直至取消其交易资格。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政府应在现阶段加大财税政策的调节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力度淘汰高耗能企业和过剩产能,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防“两高”产业的死灰复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等服务行业,同时完善服务业相关制度。通过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从而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高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四)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污染物的排放量。减排工作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取决于能源消费结构能否得到改善。目前,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了69%,石油占20%,而天然气却只占3.4%,水电、风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才只占7%。可见,煤炭消费比重过大,清洁能源发展滞后是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带来污染高排放。所以,改善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1 企业应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引进发达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实现能源消费多元化,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2 政府应在清洁能源发展起步阶段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大对新能源开发企业的扶植力度,为清洁能源的起步保驾护航,从而为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打好基础。
3 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以目前技术计算,我国的水电可开发量为2.47万亿千瓦时。各地应当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优势,努力开发水电技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能。
(五)深化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各省、市、自治区在“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的量化目标后,部分省、市、自治区纷纷将节能减排成绩列入领导干部绩效考察项目。因此,在“十一五”最后一年及“十二五”阶段,我国应深化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制度,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明确考核对象。将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列为节能减排绩效考核的对象。
2 制定合理考核目标。各地主管部门切实针对当地经济技术实际水平及当前工作重点合理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应当以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依据,因地制宜,适当调整,避免出现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3 明确处罚力度。在考核工作开展之前,必须明确处罚力度。处罚力度应当根据完成状况区别对待,不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按期不能完成目标的责任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
4 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节能减排考核部门,严格把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
5 绩效考核公开化。对于考核对象、考核指标、处罚力度、完成进度以及实际处罚情况进行网上公开,实现节能减排绩效考核公开化、透明化。
作者:武力超 张伯伟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23%,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是一个拐点,净实现节能3000万吨标准煤,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是,要清醒地看到,节能降耗仍面临很大压力,主要原因是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节能降耗投入不足,一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支撑节能减排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措施还未完全到位等。因此,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一、深刻理解“十一五”国家节能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两个重要量化目标之一,并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即从2005年的1.22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2005年可比价),“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为4.4%左右,这意味着需累计节能5.6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节能要达到1.1亿吨标准煤左右。《“十一五”规划纲要》将GDP能耗降低20%作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成为国家节能目标,这是最重要的节能目标的属性。
实现具有挑战意义的“十一五”国家节能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做好新形势下的节能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节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节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克服过度消耗能源片面追求GDP过快增长,把GDP增长看成硬指标、节能降耗看成软指标等问题。
二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我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以上,但也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面临着巨大的能源挑战。从单位GDP能耗分析,按照现有汇率计算,我国比世界平均能耗水平仍然高3—5倍,在节能方面的潜力仍很大,提高能源效率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把节能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把节能作为检验增长方式是否转变、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外延发展,忽视挖潜改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总体上说,节能应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单位和老百姓的节能积极性;但也应看到,节能是市场作用发挥失灵的领域,当前要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通过法规标准,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推动全社会节能。
五是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要坚持严格市场准入与激励政策相结合,增量要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辅以政策支持,从源头控制高耗能企业、高耗能建筑和低效设备(产品)的发展。存量要深入挖潜,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激励和信息引导,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六是坚持节能与环保相结合。节约能源资源,就是减少排放,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客观上要求必须节能,依法强制减排,也有利于推动节能。
二、实现节能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一,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从本质上说,节约能源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城镇化模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更重要的是将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具体化,并切实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把节约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是国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方针,是一切相关政策所应遵循的基本政策,是全国上下必须共同努力的目标。为此,要研究建立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实施和审查机制。
第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结构节能。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决定着能耗水平的高低。节约能源要首先体现在结构节能上。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有利于节能的产业体系。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逐步降低高耗能重化工业占工业的比重。严格控制高耗能新开工项目,在管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运用价格、环保手段的同时,当前要特别强化电价差别政策的调控和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三是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能源浪费,真正做到立足节约资源推动发展。四是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决心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和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这类项目。五是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优化用能结构。要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提高转换效率。终端用户更多地使用电能,鼓励企业和居民合理用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第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节能。节约能源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时,把节能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开发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和产品,优先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示范项目,为节能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尽快形成稳定可靠的节能能力,实现节能目标才有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政策,组织行业共性技术的推广。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低效耗能设备的淘汰更新和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对达到超前性国家能效标准和一级以上能效标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积极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节能服务企业,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第四,严格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节能。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杜绝浪费,向严格管理要节能效益,非常重要,十分紧迫。一是依法强制节能、合理用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法律规定,解决节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强制淘汰制度,强化节能监管监察体制;建立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强制性标准和能效标准制度。研究制定本地区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完善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二是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责任制。制定具体的目标分解与考核办法。三是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体系,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用能情况;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情况。充分发挥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地节能监察(监测)机构的作用,从各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第五,抓住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工业是当前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二是建筑是目前用能增长较快的领域,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材料。三是交通是未来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要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电气化铁路和内河水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四是商用和民用能源呈快速增长趋势。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各类经营场所、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家用电器、照明产品和办公设备。农村要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煤灶。五是政府机构节能潜力很大,要带头节能。在履行职能、办公(设施)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政府节能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
三、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
2007年,我委将继续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夯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
一是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现有财力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由中央财政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节能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实行节能奖励等,尽快形成中央专项资金为引导、地方财政资金相配套、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的节能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建设性投资和经常性资金向节能环保的倾斜力度。逐步将节约能源列为公共预算一级科目。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设立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科目。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在山西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提取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健全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国家对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产品给予减免税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或在节能环保企业(项目)中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使用节能环保设备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产品给予增值税优惠。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含铅汽油和不符合节能标准的车型实施惩罚性税收政策。对节能省地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税收优惠。抓紧研究资源税计税改革方案,改革完善资源税费体制,扩大资源税计征范围,采取以从价计征为主、从价与从量相结合,提高税负水平。加快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能源消费税。运用调减或取消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总量、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手段,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设备的进口。
三是研究建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商财政部落实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的补贴资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大宗用户、居民用户和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在促进节能产品推广中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对量大面广的其他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机制。
四是强化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适时调整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试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办法,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清单中的高效节能节水产品。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率先强制实施。
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利用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资金。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机构和有关国家政府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支持。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关于印发《“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
办法(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7‟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加强和规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我局制定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
二○○七年八月十六日
主题词:环保 污染减排 办法 核查 通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附件: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依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污染减排”)计划完成情况的核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行政区域的污染减排核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污染减排核查的内容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减排工作开展情况,污染减排计划制定情况、采取的各项工程措施及减排计划完成情况。污染减排核查的重点是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 污染减排核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相关数据真实性和一致性的审核、检查,为国家考核提供依据,促进各地完成污染减排计划和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第六条 国家环保总局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和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下简称“总局各督查中心”),分别负责监管范围内污染减排的核查工作。
第七条 污染减排核查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资料审核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条 污染减排核查包括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定期核查分为半年核查和核查。
第九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开展污染减排核查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
第二章 日常督查
第十条 污染减排的日常督查是指总局各督查中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减排措施的落实及其计划的完成情况所进行的日常督促检查。
第十一条 日常督查的重点是:监管范围内治理工程减排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结构调整减排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的实施情况;监督管理减排措施(主要是企业清洁生产方案、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的落实情况。
第十二条 日常督查采用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由总局各督查中心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联合开展,或者由总局各督查中心独立开展。
第十三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日常督查,每上、下半年至少各进行一次。对核查期内新建和上接转已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率应为100%,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20%,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废气治理工程检查率不低于30%,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检查率不低于20%。
联合督查的具体时间和安排由总局各督查中心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共同确定。
第十四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独立开展的日常督查采用明查与暗查相结合以暗查为主的方式进行。对核查期内新建和上接转已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30%,对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10%,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废气治理检查率不低于15%,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检查率不低于10%。
第十五条 日常督查中,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企事业单位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和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情况应做出现场督查记录,并作为确定监察系数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分别于每年6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半年和日常督查情况报告。
第三章 定期核查
第十七条 定期核查是指总局各督查中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半年或污染减排计划执行情况及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实施情况与完成的COD和SO2削减量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进行的检查与核实。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应于每年7月10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辖区半年和污染物减排工作报告,并抄送所在区域的督查中心。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减排工作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一)政府污染减排工作组织领导情况;
(二)环保部门组织实施污染减排工作情况;
(三)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污染减排工作情况;
(四)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污染减排工作的典型事例;
(五)制定减排计划情况(含新增量、存量、减排量之间的平衡分析,应该完成的削减量及其测算依据),核查期内减排计划的完成情况;
(六)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项目清单及其实施效果。各地报送的减排项目清单超过第十八条规定期限的,不计入本核查期减排量;
(七)按照总量减排调度规定应当报告的其他有关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对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污染减排工作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任务,并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对监管范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核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定期核查的重点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减排措施在核查期内对COD和SO2的实际削减量及其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第二十二条 定期核查采用资料审核和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资料审核主要是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减排措施项目清单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审查,并依据所提供的有关政府和环保部门批准文件、验收报告、试运行许可、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等相关资料进行逐项审核,核实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实际削减量。
现场抽查采用重点抽查为主,随机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对资料审核中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其他减排措施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抽查结果作为确定监察系数的依据之一,与日常督查结果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三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要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措施档案制度。内对新增减排措施的书面审核、督查以及核查的累计核查率要达到100%。
第二十四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开展情况;污染物减排计划的制定及完成情况;实施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情况及其COD和SO2实际削减量的认定结果;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总体评价、评估及结论。报告应对核查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说明,并就下一步污染减排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COD削减量核查(督查)
第二十五条 COD削减量核查(督查)是指对核查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的COD实际削减量的核查(督查)。核查期内新增COD削减量主要包括: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的COD削减量;
(二)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新增的COD削减量;
(三)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新增的COD削减量;
(四)因执行新的排放标准新增的COD削减量等。
第二十六条 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的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1、当年新建并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当年新增COD削减量;
3、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如新增管网、扩容、污水回用等)和提高治理效果而形成的新增COD削减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基本情况,包括设计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项目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报告等。
2、核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污水处理厂自动在线监测的进出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并现场随机抽调、查阅10天自动在线监测装臵记录的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污水处理厂内部日常测定的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数据,查阅生产用电记录、污泥产生量记录,拍摄主要设施照片等。
(2)对实际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自动在线监测的进出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或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污水处理厂日常生产中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以及生产用电记录、污泥产生量记录等辅助说明材料。
(3)对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等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效果的,必须提供新增管网长度、扩容能力、污水回用量以及回用工程运行记录等相关文件、资料。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污水处理厂不运行,不计COD削减量。
3、对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当年新建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COD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COD削减量。
3、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效果的,按照其当年实际新增的COD去除量计算COD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发现城市污水处理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整体不运行或者部分关键设备不运行的;
2、排水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超过规定标准30%的;
3、污水处理量达不到应接纳量50%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城市污水处理厂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其整改,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的,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二十七条 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新增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
(一)核查(督查)范围:
1、企事业单位当年新、改、扩建投入运行的污水治理工程COD削减量;
2、企事业单位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污染治理工程新增COD削减量;
3、企事业单位原有污水治理设施经过深度处理、改进工艺和再生水利用等新增COD削减量;
4、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达标排放或完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并通过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验收而形成的新增COD削减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设计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对于实施工艺改进、清洁生产、再生水利用的,还应当了解具体实施情况。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生产调度记录、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记录等。
2、核查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处理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自动在线监测的污水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染治理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事业单位内部污染治理工程日常运行记录、监测数据和用电记录、主要设施照片等。
(2)对实际处理量和处理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自动在线监测的排放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事业单位内部污水治理工程日常运行和监测的有效记录。还可参考污水治理工程用电记录等。
(3)对企事业单位实施工艺改进、再生水利用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和监测数据等文件资料。
(4)企事业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削减COD的,必须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方案实施情况说明、达标排放前后情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及完成情况,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验收报告。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认定该单位污水治理工程不运行,不计COD削减量。
3、对污染治理工程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对企事业单位当年新建的污水治理工程和原有污水处理工程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COD削减量。
2、对企事业单位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污水治理工程,按照上年未运行的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COD削减量。
3、对企事业单位通过工艺改进、清洁生产等减少COD排放的,根据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资料,经核实后计算其核查期COD削减量。
4、对企事业单位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通过调试期后达到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要求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回用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其COD削减量。
5、企事业单位因执行国家和地方新的COD排放标准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计算其COD削减量。
以上未纳入上环境统计的与“三同时”项目均不计算其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法认定和处罚的意见》(环发„2003‟177号)有关规定,认定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不正常使用的情况。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企事业单位污水处理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二十八条 产业结构调整新增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纳入上年环境统计的核查期或上已经取缔关停的工业企业、设施等。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厂址,取缔关停生产设施的规模及其主要设备名称和数量,取缔关停时间,营业执照是否吊销等。
2、检查企业被取缔关停的相关资料,主要是当地政府取缔关停的文件,工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吊销证明,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取缔关停的记录、照片等。
3、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进行现场核查,检查是否拆除主要生产设备,是否断水断电,是否存有生产原料和产品等。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对于当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按照上年纳入环境统计的排放量减去当年实际排放量计算其COD削减量。
对于上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不满一年的,根据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关停月份计算其核查期COD削减量。
第五章SO2削减量核查(督查)
第二十九条 SO2削减量核查(督查)是指对核查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核查期内新增的SO2削减量主要包括:
(一)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新增的SO2削减量(包括新建机组的“三同时”脱硫设施的削减量);
(二)非电工业企业SO2治理工程新增的SO2削减量(不包括“三同时”项目的削减量);
(三)产业结构调整新增的SO2削减量。
第三十条 燃煤电厂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
(一)核查(督查)范围:
1、当年新建投入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当年新增的SO2削减量;
3、当年新建和上年建成燃气机组在核查期内的发电量、燃气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燃煤电厂基本情况,包括分机组投产日期、核查期实际发电(供热量)、耗煤量、脱硫工程168小时的移交记录、煤炭硫份、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行记录情况、脱硫电价等。
2、核查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核查期脱硫效率或SO2去除效率、排放浓度、SO2去除量。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并现场随机抽调、查阅10天的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入炉煤质化验单,各级环保部门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业内部日常监测的脱硫装臵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查阅脱硫系统生产用电用水记录、副产品产量记录、脱硫设施检修记录,以及拍摄主要设施照片等。
(2)实际脱硫效率,重点是脱硫设施的投运率和脱硫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燃煤电厂日常生产中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以及生产运行记录、发电量、耗煤量、煤的平均含硫量、脱硫工艺及脱硫效率、脱硫剂的使用量、副产品产量等辅助说明材料。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脱硫工程不运行,不计SO2削减量。
3、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当年投入运行的新建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经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运行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经过168小时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和处理效率计算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按照当年处理效率及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SO2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发现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生产设施运行期间脱硫设施因故未运行,而未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
2、没有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脱硫剂的;
3、使用旁路偷排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三十一条 非电工业企业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1、非电工业企业当年投入运行的新、改、扩SO2废气治理工程,包括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有色金属冶炼SO2治理工程,其他企业工业锅炉脱硫工程(其中循环流化床脱硫工程必须有自动在线监测装臵,且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等所形成的新增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当年新增的SO2削减量;
3、非电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SO2综合利用等形成核查期新增的SO2削减量;
4、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达标排放或完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并通过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验收的,形成的核查期新增SO2削减量。
以上新增的SO2削减量中不包括除尘一体化脱硫、脱硫添加剂、换烧型煤、换烧低硫煤和洗煤等脱硫工程。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非电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设计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脱硫工程试运行批复及环保验收的文件资料、日常的环境监察和监测记录等;对于实施工艺改进、SO2综合利用等工程,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技改工程验收报告、生产调度记录、SO2综合利用设施运行记录,工艺改进、SO2综合利用前后SO2去除或吸收效果等;对于实施清洁生产削减SO2的非电工业企业,必须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方案实施情况、达标排放前后情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及完成情况说明,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验收报告。
2、核查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SO2削减量和SO2去除率。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SO2废气治理装臵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控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以及脱硫工程生产用电记录、副产品产量记录等。
(2)SO2去除率,重点是SO2除去设施的投运率和效果。对实际SO2去除效率和削减量,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进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各级环保部门对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业内部SO2去除工程日常生产中进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还可参考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报告、技术改造验收报告、脱硫工程验收报告;企业的产品产量、耗煤量、煤的平均含硫量、去除率、脱硫剂(吸收剂)的使用量、SO2副产品利用情况等。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非电企业脱硫工程、SO2废气治理工程不运行,不计SO2削减量。
3、对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的各处理环节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新建投入运行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和处理效率计算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按照当年处理效率及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新增的SO2削减量。
3、非电工业企业实施工艺改进、清洁生产、SO2综合利用的,根据相关文件资料,经核实后计算其核查期SO2削减量。
4、因执行国家和地方新的SO2排放标准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计算其SO2削减量。
以上未纳入上环境统计的与“三同时”项目不计算其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发现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生产设施运行期间脱硫设施因故未运行,而未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
2、没有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脱硫剂(吸收剂)的;
3、使用旁路偷排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三十二条 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纳入上年环境统计范围的核查期或上已经取缔关停的小火电、有烧结机的小钢铁等。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厂址,取缔关停生产设施的规模、主要设备名称和数量,关停时间,营业执照是否吊销等。
2、检查企业被取缔关停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取缔关停的文件,工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吊销证明,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者出具的断电证明,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取缔关停的记录、照片等。
3、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进行现场核查,检查是否拆除主要设备、断水断电,是否存有生产原料和产品等。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对于当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按照上年纳入环境统计的排放量减去当年实际排放量计算其SO2削减量。
对于上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不满一年的,根据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关停月份计算其核查期SO2削减量。
关闭小火电、淘汰小钢铁中有烧结机的一律按照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单独计算其SO2减排量。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核查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涉及商业秘密等任何理由拒绝核查(包括拒绝提供相关资料),否则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处罚。核查人员不得弄虚作假、仿造数据,并有义务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总量减排现场核查(督查)笔录和有关用表详见附表1-15。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附表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2: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COD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3:取缔关停企业COD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4: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5:非电企业二氧化硫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6:取缔关停企业二氧化硫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7:污染减排核查及计划完成情况一览表 附表8: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表9:企业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COD削减项目一览表 附表10:结构调整COD减排项目一览表 附表11: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表12:非电企业二氧化硫废气治理减排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表13:关停小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削减项目一览表 附表14:非电企业结构调整二氧化硫减排项目一览表 附表15:管理减排核查表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号)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规定,以及受省政府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与各市、州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州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三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
第三条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各市、州政府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地方县级人民政府,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第四条
各市、州级政府要按照《规划》和《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确定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制定削减计划。次年的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应于当年12月底上报省环境保护局。
第五条
各市、州政府环保部门应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工程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
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办法和监测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因总量调剂引起的相关市、州行政区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变化不计入考核范围;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
1 据各地有关三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文件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进行评定。
第七条
对各市、州政府落实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和三大体系建设运行等的进展情况,由省环境保护局总量控制办公室按季度进行检查督查。
各市、州政府于次年1月10日前将上一本行政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自查报告报省环境保护局。
第八条
省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和监察厅,于每年1~2月对各市、州政府上一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未达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地区即未通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该市、州政府应在15日内做出书面原因解释并提交整改方案,报省环境保护局。
在对各市、州考核的基础上,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并接受考核。 第九条
全省考核结果在报经国家审定后,上报省政府作为对市、州政府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省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考核结果为未通过的,省环境保护总局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和项目核准或批准、暂停安排中央及省级环保专项资金。
第十条
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一条
各市、州政府需经省、国家最终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第十二条
国家六大电力公司二氧化硫总量的减排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发〔2010〕12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发〔2010〕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这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及时发布2009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以及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各地区要按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组织开展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
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各地区“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确定要以2005年为基数。各省级政府要在5月底前,将本地区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国务院。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各省级政府要抓紧制定本地区今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和有关企业,并于5月20日前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加强淘汰落后产能核查,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
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落实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五、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形成年节能能力8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各地区要将节能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尽早下达资金,尽快形成节能减排能力。有关部门要在6月中旬前出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给予支持。
六、切实加强用能管理。要加强对各地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要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能源消耗超过已有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具体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省级节能主管部门组织各级节能监察机构于今年6月底前对重点用能单位上一年度和今年上半年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专项能源监察审计,提出超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实行惩罚性电价,对超过
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比照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执行。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能耗。
七、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公告考核结果,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确保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开展节能管理师和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已经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的用能单位,要继续狠抓节能不放松,为完成本地区节能任务多做贡献;尚未完成任务的用能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都要发挥表率作用,加大节能投入,加强管理,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和存在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实行降级降分处理,并与企业负责人绩效薪酬紧密挂钩。
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完成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1.5亿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推行公路甩挂运输,加快铁路电气化建设和运输装备改造升级,优化民航航路航线。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活动,2010年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指标要在去年基础上降低5%。加强流通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抓好“三河三湖”、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做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军队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九、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加大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推广节能灯1.5亿只以上,东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扩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发布第七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
十、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调整天然气价格,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落实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和脱硫电价政策,出台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和价格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大幅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尽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导意见。深化生态补偿
试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
十一、加快完善法规标准。尽快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抓紧完成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的审查修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节约用水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完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能耗标准等。
十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今年第三季度,国务院组成工作组,对部分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情况进行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减排设施不正常运行及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彻底清理对高耗能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电价优惠政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要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开展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发挥职工监督作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在重要栏目、重要时段、重要版面跟踪报道各地区落实本通知要求采取的行动,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十四、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各地区要在6月底前制定相关预警调控方案,在第三季度组织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预考核;对完成目标有困难的地区,要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指导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要做好减排的协调推动工作,统计局要加强能源监测和统计。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的督促检查,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
二○一○年五月四日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期间,面对开发区扩区增容、南部城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开发区管委会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开发区和南部城区建设,为郊区政府整体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稳步完成两区建设各项工作指标
(一)开发区建设
1、抓基础,全力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2010年大桥开发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实现增加值5.87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5.14亿元的114.2%,比上年增长26.5%;完成税收7500万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的100%,比去年增长49.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1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9亿元的122.2%,比上年增长27.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占区下达全年考核任务10亿元的160%,比去年增长77.8%。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企业预计累计实现产值58.6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2%;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4.7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7%;累计实现增加值18.3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9.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33.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6.7%。
2、抓服务,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基础工作,不断增强行政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为投资者提供 “一站式”全程跟踪代理服务,努力优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环境。2010年以来,招商项目的跟踪、对接和洽谈工作得到加强,与福建客商谢承情等投资商就“安徽中之建钢材城”项目在第十一届青博会上进行了项目签约,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规划报批,项目已开始前期招商,已完成30多个经营户的工商税务登记;与香港金联金属科技公司就“铜合金线材加工”项目进行了充分对接,项目在第十一届青博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成功签约;与合肥(香 1 港)大地公司就“铜都物流城”项目进行了专程对接;与浙江新大投资发展公司和合肥卓凡工贸公司就“铜陵鼎城商业广场”签订了正式投资协议,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过了市规划评审。在做好招商工作的同时,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其中,盈德气体公司与铜化集团合作建设的大合成氨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精制磷酸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三佳变压器公司微电控变压器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完工,金泰化工公司年产6万吨碳酸二甲酯、宏城新型建材公司商品混凝土等新型建材、朝日纸业公司激光防伪商标印刷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家,分别是华海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和金泰化工有限公司;引进了500强企业:中建集团;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如:宏城新型建材项目、朝日纸业激光防伪商标印刷项目等12个;其中总投资超过1亿元项目如:铜化集团合成氨项目、六国化工精制磷酸项目、金泰化工碳酸二甲酯项目等6个。
3、抓机遇,加速推进大桥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
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充分考虑大桥经济开发区大规模、高质量地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结合我区和大桥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加强与市发改委等市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谋划大桥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推进南拓和跨江发展,积极构建“一区两片,一片多园”,力争将现有5.8平方公里的园区拓展到40平方公里。
(二)南部城区建设
南部城区中心区规划占地面积336亩,总投资2.8亿元,建筑面积63561平方米,9个主体项目自今年3月1日起陆续开工建设,现在主体工程已全部结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1、实行时序倒推、倒计时管理。
各项目悬挂倒计时牌,形成你追我赶的大建设热潮。创意中心在同时开工的几个项目中率先封顶,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程。
2、加大现场技术,协调服务力量。
先后抽调两名副主任、聘用4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现场, 2 为施工企业进度安排、技术服务、外部环境协调提供一条龙、全天候保障服务。公安分局内挡墙、综合档案馆基础处理、行政大楼超深基础及排水、各项目室内外地坪、土方等都及时处臵,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3、加强各方合作,促进配合谐调。
在桩基和基础开挖阶段,考虑到现场处臵的问题比较多,每周召开一次工程推进会,现场解决共性问题,会后解决个性问题,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达到共识,并立即出具设计变更图纸。在主体施工阶段,每两周召开一次推进会,重点督查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对每项主体工程分别督查,监督每项整改措施到位。
4、加强制度建设,杜绝不良风气。
就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签单、工程资金支付建立了十多项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程序,堵塞漏洞。由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截止9月8日会展馆封顶,按计划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部主体封顶目标。
5、根据项目进展,实施交叉作业。
到目前为止,科技孵化器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90%,铝合金窗框正在安装,外装饰施工单位已进场,水、电安装正在进行,内装饰设计图纸已出图,招标已公告;会展馆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85%,水、电安装正在进行,铝合金窗框正在进行;档案馆工程项目墙体砌筑结束,屋面工程完成90%,粉刷完成80%,铝合金窗框正在安装,水、电安装正在进行;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意产业中心、公安分局、检察院、人武部五个项目已完成内外墙保温和门窗制作,外装饰已进入施工阶段,水、电安装正在进行;法院项目内粉、外粉及外墙保温、屋顶基本结束,A区门窗安装结束,水、电安装正在进行;人武部、公安分局项目外装饰已发中标通知书。
6、主体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进行。
在抓好主体项目建设的同时,实施了通湖路中心区段和中心区内施工道路的建设工作;针对中心区城市规划设计,按照拉开框架的要求,将南部城区投资3亿元的8条主干道路纳入 3 中建股份市政建设BT项目,通湖路、龙山路已纳入市第一批BT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正在做初步设计;委托水、电、气等相关单位对中心区的水、电、气、管网和配套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局景观设计第一轮调整修改后已报市规划局等待专家评审;亮化工程、室外工程正在设计中。此外,还对弱电项目、局域空调、内、外装饰方案、铜浮雕、外墙保温材料和钢窗等相关配套工程进行了招标和采购。
从整体推进的进度看,除行政大楼和会展中心外的其它项目年底基本可以完成内外装饰,开始广场施工,预计明年6月底前完成基建任务。
二、精心谋划“十二·五”和明年的工作
1、认真谋划,明确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发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57%;实现增加值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税收3亿元,年均增长3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33亿元,年均增长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家。
2、统筹兼顾,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全力推进开发区扩区升级,实现跨江发展。全面推进大桥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升级,实现跨江发展,构建“一区两片,一片多园”,即江南片和江北片,将现有5.8平方公里的园区拓展到40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发展物流拆解、加工制造、精细化工业,形成物流拆解、加工制造、循环工业三大主题产业集中区。在江南片,依托私营工业园,推进大通工贸园、横港物流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重点加快铜拆解园和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伸铜产业和化工产业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江北片,规划建设江北产业园,构建以国家级配煤中心、铜拆解加工园、精细化工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重点的“一片多园”。
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总投资5亿元的“中之建钢材城”和总投资9.54亿元的“铜金属再生产业园”等现有重点物流拆解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和完善的综合交通资源,吸引更多的物流拆解项目特别是大型项 4 目落户大桥开发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发展。以总投资1.26亿元的香港金联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铜合金线材加工项目”为引线,努力推进香港盛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盛华铜合金工业园”项目的洽谈进程,适时启动“盛华铜合金工业园”规划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铜材及铜工艺品加工、矿山机械设备加工、运输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及其零配件加工等加工制造业落户大通工贸园。依托南部城区起步区项目建设,发挥梅龙国家级集中区毗邻优势,加大南部城区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力度,重点做好商业服务、特色餐饮、旅游休闲、会展会务等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大幅度扩大南部城区现代服务业规模。充分利用辖区等大型化工企业产业优势,以铜化集团大合成氨等在建项目为基础,积极吸纳发达地区转移的精细化工产业入驻横港循环工业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
三是全力推进开发区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中之建钢材城、铜都物流城、豪翊金属再生金属仓储加工中心、品牌汽车4S店集群等项目为基础,推进铜都大道以西至铜陵港的横港物流园建设步伐,建成横港物流园;以国家级配煤中心、煤化工、铜拆解、码头、江北物流大市场等为重点,加快灰河乡太阳村、灰河村、东风村区域的江北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步伐,实现跨江发展。以富鑫钢铁、铜化集团大合成氨、精致磷酸和硫酸盐等项目为抓手,推进横港循环工业园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等循环工业,打造循环工业集中区。以铜合金线材加工等铜加工项目为重点,加快大通工贸园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大通工贸园,建成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苍溪片区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苍溪片区在市局(中心)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局提出的“两个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积极推进烟草营销网络运行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0年即将过去,在给“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又将迎来“十二五”,苍溪片区要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领先”和“
532、461”品牌发展战略,保持广元烟草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将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并对“十二五”工作做出展望和规划。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2010年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1、全年经济运行态势平稳。今年1-11月份,片区共销售卷烟14436箱,同比增加1484件,增长11.45%。实现销售金额17987万元,同比增加3681万元,增长25.73%,实现毛利5105万元,同比增加1196万元,增长30.6%。
2、卷烟销售结构提升。一类烟共销售980 箱,同比增加321箱,增长49%;二类烟销售413箱,同比增加132箱,增长47%;三类烟销售3202箱,同比增加772箱,增长32%;四类烟销售7169箱,同比增加742箱,增长12%;五类烟销售2672箱,同比减少482箱,下降15%。
3、娇子品牌培育效果良好。2010年1-11月份娇子系列销售8038件,同比增长85%,占川渝集团品牌销售总量的19%。其中7—10元价位的娇子销售6463件,占娇子总量的80%;12—15元价位的娇子销售1478件,占娇子总量的18%;其他高结构娇子销售占娇子总量的2%。
„„
(二)“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和主要做法
1、2005年—2009年卷烟经营经历了重大改革,从自主经营到“三集中”,为了进一步深化“三集中”改革,逐步完善专卖体制下的卷烟市场化经营主体建设,以自主创新,按照“垂直管理、集中营销”的运行模式,坚持把“严格规范”作为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强化营销队伍建设,以构建和谐烟草为己任,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努力构建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
2、通过努力,我县卷烟销售逐年逐步增长,2000年—2009卷烟销售由11426箱增加到13759箱,年均增长2%。娇子烟销售从2005年的703件增长到4491件,年平均增长10.8%。由于
一、二类烟的价格调整,无法详细对比,但总体结构和单箱均价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 7159 元/箱,29元/条,到2009年的 13018元/箱,52 元/条,销售金额(含税)17860万元,实现毛利4205万元。
3、重点品牌娇子艰辛的培育道路
4、客户营销服务和网络建设发展情况
5、队伍人员素质的提升情况
6、曾取得„荣誉
„„
(三)“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经验
1、加强营销队伍的培训学习
2、抓住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的发展机遇
3、调查空白村组、挖掘市场潜力„„
„„
二、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2011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重点品牌娇子系列上结构„„
(2)提升电子结算业务„„
(3)创建优秀营销片区„„
„„
2、“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卷烟营销上水平„„
(2)紧抓市场潜力,掌握消费者信息„„
(3)„„
„„
(二)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局(中心)所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2、„„
3、„„
„„
(三)“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领先”和“
532、461”品牌发展战略„„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学习“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对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3、从营销上水平、品牌上结构出发
4、对营销指标预测„„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央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强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求实效、保平安、谋发展、促和谐”的工作思路,走“增粮、优烟、重畜、强林、活商、促工、兴旅游”的经济发展路子,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五年来,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建设成果显著,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预期目标,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共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3亿元,比“十五”期间的4.9亿元增49%,年均增9.8%,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6元,比“十五”末增1829元,增长153%,实现地方预算收入达734万元,增367万元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60万元,增3700万元增长104%,粮食总产量达4367.4万斤,增21.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幅达12%,烤烟产值达2139.69万元,增586.69万元增长37.8%,银行存款余额10465万元增6609万元,银行贷款余额5372 1
万元增2386万元。
二、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投资1751.62万元,实施水毁工程、“长治”工程、烟水工程、水窖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及其它水源点建设。
2、投资2023.73万元,改建市乡柏油路、弹石路、混凝土路19公里,新修、维修乡村公路、村组道路、硬化村间道路、新建了石城磊鑫桥、店子上书林桥等,全乡交通状况极大改善。
3、投资1562万元,进行11810户改造农村电网及电力工程改造。
4、投资397.23万元进行西部校舍改造;投资637.28万元进行危改工程项目建设;投资928.94万元进行学校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5、投资2398.42万元在向阳、睦乐、建设三个村实施“866”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行政村“六有”自然村“六有”和户“八有”项目;投资923万元在迤毕陈家村、西泽黄家台子和李家沟、石城村硐矿箐和团山、新建小瓦房、马戛岩头上、糯着弯弯头、向阳弯弯头、迤那七组实施省级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
6、投资1191.9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和民居抗震安全工程建设,马戛集镇建设、无房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设,育苗基地建设,养殖小区建设,村卫生室建设。
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5‰以内。
二是扶贫、民政救济力度加大。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0亿元,建立健全救济体系,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共发放救济粮50.71万公斤;发放各种社会救助金1272.774万元,发放五保户被子229床;发放捐赠衣物5000余件,发放支农惠农政策补贴1257.82万元。
三是就业再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成绩突出。进一步建立健全辖区内失业下岗等人员信息台帐,劳动力输出从2005年的8626人增至9585人,转移富余劳动力从1347增至4010人,每年实现务工收入5509.2万元,。
四是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投资558万元新建西泽中心卫生院住院综合楼,购置多种医疗设备;新建15个村卫生室,全面完成了卫生系统的工资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从2005年的37393人增至39428人,减免报销合计从46.9万元增至182.8万元。
五是集镇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做好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投资40万元对西泽集镇中心区进行修建性详规并通过评审,与云南德华集团签订了3.9亿元开发西泽集镇和旅游的意向性协议书;突出特色,结合我乡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乡村干部和教师等大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亮化集镇环境。
六是文化、体育、广电、武装等事业发展加快。投资300余万元在睦乐、西泽、糯着、迤那、戈平、向阳等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农家书屋”,新建滇东北地委及边纵六支队根据地纪念碑。搜集各种文物,创作各类艺术品;投资130余万元改造西泽、戈平等18个自然村有线电视线路,完成2999户的村村通转星工程;工会体系救助23.57万元,发放高龄补助13.9万元,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武装、民兵预备役、老龄、档案、统计、信息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进一步发展。
推荐阅读:
“十一五”工作总结提纲10-26
直通车工程“十一五”总结05-30
马鞍山乡十一五总结06-28
镇十一五计划规划07-23
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总结09-13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06-23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07-03
重庆十一五农业规划09-11
县体育局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