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学解读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原创益智类文化综艺节目, 至今已两季收官。收视数据显示, 该节目在播放时段收视率第一, 远超过了排名第二的节目30%的市场份额, 得到大批国内外诗词更好的关注与支持。深究《中国诗词大会》一炮而红的原因, 主要在于节目内容和流程的细心包装设计, 当期节目的擂主需要经过百人团的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 擂主争霸赛的层层选拔和挑战后才能脱颖而出。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一) 参赛选手多元化, 容易使受众产生共鸣

《中国诗词大会》没有当红流量明星, 是其与同季热门综艺节目显著的不同之处。参加比赛的所有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 且都是在年龄、工作领域各不相同的普通古典诗词爱好者。在比赛各个阶段相互比拼的选手也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这样的成员分配令广大观众的心理距离与参赛选手十分接近, 也使内容更加朴实自然, 不会产生像普通观众与明星之间的较大落差。

(二) 主持人的水准把握节目基调

无数国内外娱乐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实践经验表明, 扎实的文学素养与艺术天赋, 以及丰厚的文艺知识储备, 是一个杰出主持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所承担的角色, 也是该节目能成功的重要一环。每期节目开头主持人都能以不重复的古诗词作为引言, 节目过程中也在不断展现其不俗的诗词功底, 她古典美女的装扮形式也非常符合节目的总体定位, 较高的主持水准贯穿节目始终。

(三) 嘉宾的解读深度保证节目内容的充实

在节目的第二季, 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四位嘉宾老师都是在文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这些嘉宾对于比较晦涩陌生的诗句往往有较为深度的讲解, 涉及文化考究、古人趣事的方面, 还能将诗句中的正能量很好的挖掘展现出来, 保证了节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所以该节目不仅有诗词知识积累的比拼, 更多的还有人生哲理与文化底蕴, 更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容易激发出广大观众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

二、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

(一) 内容和流程的细心包装设计

将古诗词中的写意变为画面放在节目片头, 并配有两句和诗词意象相关的名句, 如荷花、梅、兰、竹、菊等传统中国元素, 使视觉符号和节目主题紧密结合。在嘉宾老师点评到相关背景故事时, 会根据内容的不同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 音乐虽只有短短几秒, 但足以展现出节目组对听觉符号的精心设计和对细节的独到掌控, 如此精良的制作必然使内容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二) 节目内容充实且新颖

目前, 流量明星无不充斥在电视节目当众, “娱乐至死”的时代已不是尼尔波兹曼在纸上泛泛而谈。各家电视台综艺节目虽层出不穷, 但同质化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而《中国诗词大会》此类新颖且原创的诗词类节目一出现, 便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 迅速吸引大众的关注度和收视率。《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以经典诗词为主题, 更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 让忙碌的当代年轻人也能静下心来在电视机前享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能博得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三、受众层面

大众传播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 受众选择节目的条件是“受众能够在节目中获得某些满足感”。目前各家卫视频道之间电视剧、综艺节目早已拼杀的你死我活, 观众可选择收看的节目种类也纷繁复杂, 在这种形势下观众之所以选择《中国诗词大会》, 就是因为在节目中观众可以获取某种满足感。

(一) 受众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诗词题材多样内容充实, 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 无论是读或是背都朗朗上口。但每个人了解的诗词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选手紧张的比拼和嘉宾的深度剖析讲述的过程中, 受众便可以对节目题库中的名篇佳句加以学习, 满足了观众对知识的求知欲。

(二) 心理满足

娱乐功能是大众传媒毋庸置疑的功能之一, 对大众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适当的娱乐可以减缓受众压力, 但过于放纵的娱乐很容易导致低俗化问题的出现。《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之间做到了较为适宜的平衡, 在节目环节的设置上安排了竞争、淘汰、超常发挥等紧张刺激的元素, 满足了受众适度的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让选手体会到了竞技的魅力。

四、结语

《中国诗词大会》现已完美收官两季, 它是一个传统经典文化和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紧密高效结合的典范。一方面丝毫不缺乏综艺节目应具有的娱乐价值, 且市场表现突出, 另一方面更突显了文化价值,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传递正能量。此类原创益智类文化综艺节目不仅是为本土综艺节目做出了敢为人先的探索, 也是在给当前诸多综艺节目靠引进外国成熟模式的综艺节目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具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原创综艺节目, 一经播出就引起一波收视高峰。它不仅在市场表现方面有良好的反应, 更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有不小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传播学,受众

参考文献

[1] 张祎, 孙琳.《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7 (22) :123, 133.

[2] 海子.他和《中国诗词大会》[J].江淮法治, 2017 (14) :40-41.

[3] 刘子煊.《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17 (17) :32.

[4] 虎腾飞.《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特征研究[J].文存阅刊, 2017 (4) :175.

上一篇:滑模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下一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