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核心理念解读(推荐8篇)
廉洁文化理念的四不:不实之名不图,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为。
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岗双责”:既要对生产经营负责,又要对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领导干部的四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
在工作上要做到四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以廉
洁自律规范自己,做到三慎:慎微、慎初、慎独。
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到三爱:即关爱企业,关爱家庭,关爱同事。
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做到二多二少加三不:即多一些从容,少一份浮躁;多一些公心,少一份私念;不图虚名,不作虚功,不事张扬。
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抵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制歪风邪气,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各种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唯利是图做到三不:不拿原则作交易,不用公权谋私利,不用“规矩”送人情。
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一章二令一约束:即有章必循,以廉洁自律规范自己;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时刻以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约束自己。
清正廉洁的基本守则,做好二常三帐一坚持:常敲警示钟,常打免疫针;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坚持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
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四不一反对:工作、生活中不大手大脚,坐车不追求高档,婚宴不追求豪华,宴请不追求奢侈;领导干部带头反对铺张浪费。
人和小学校始建于1922年, 原名蔚文学堂, 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以地域概念和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为起点, 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校确立了“天地人和”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主题
在古代, 天地人称为“三才”, 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 曰阴曰阳;立地之道, 曰柔曰刚;立人之道, 曰仁曰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说, 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 而卦, 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天道中的阴与阳、地道中的刚与柔、人道中的仁与义, 是相互配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彼此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存在, 二者对立统一、不断变化, 在此消彼长的运动中构成万物。《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这一伟大学说, 培育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与自然的虔诚敬爱之心, 形成了人与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大智慧, 对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 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 (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 , 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都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天地人和”贵在一个“和”字。《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就是说:礼的应用, 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 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思想。其中一个“和”字, 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 已演变为一精神, 升华为一种境界。儒学经典《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其意为:人的情绪未表露出来时称为中 (此时内心虚静淡然, 不偏不倚) , 表露出来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 (此时中正和谐) , 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共行的原则。达到中和者, 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 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因此认为天和、地和、人和, 乃是天下之大道;遵循“天地人和”之道, 天地间一切事物就各正其位, 万物就能顺应其天性地发育生长。
《荀子·王霸篇》指出:“农夫朴力而寡能, 则上不失天时,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在天地人和中, “人”与“天”“地”并列, 既非大自然 (“天”“地”) 的奴隶, 又非大自然的主宰, 他是以自然过程的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荀子·天论》又指出:“天有其时, 地有其财, 人有其治, 是之谓能参。”荀子的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 地有丰富资源, 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 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所谓“参”, 即是并列参与、协调配合之意, 深刻揭示了“三才”理论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这个天地人的统一体里, 人和自然是相互协调的, 而不是相互对抗的。进一步说, 天地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 “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这里的所谓“养”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互养共生的意义在内。告诫人们不去打断天地万物互养共生的这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辅助它和促进它, 并有节制地加以利用, 方能达到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其观点旨在强调“天地人和”的化育之道。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那么教师就是耕耘这块土地的农民。农民种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守望。当春天来临的时候, 播下了一粒种子。而种子, 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 对这种本质力量, 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 只能满足它, 顺应它, 引导它, 发展它。因此, 农民要给这颗种子适当的水份, 一定的养料, 合适的阳光, 通过阳光雨露的浸润促其自然发育生长。只要遵“天时”, 和日月之明、四时之序;只要化“地利”, 克尽万物之能;只要有“人和”, 恪尽分工协同之功, 那么, 我们的教育就能收到“时雨春风”“萌动发越”“日长月化”的效果, 达致“赞天地化育”、静等花开的境界。
2 核心价值观: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
从“天地人和”为内核的文化主题出发, 人和小学提炼出“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这一学校核心价值观, 是基于学校人文建设的需要, 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有两层涵义, 一是生物学层面的人, 一是社会化层面的人。但无论什么涵义, 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必须仰赖自然之律、天地之道而生存;同时, 自然也因为人的存在而彰显其灵性和价值。
人出于自然, 又超乎自然;人要懂得管理自然, 首先必须认识和回归自然, 学习如何与自然之道和谐相处。“人化自然”是一种境界, 是我们必须从小习得并终生持守的境界。
“和”的字根意义, 一方面代表“相安、谐调”, 一方面又指向“平静、平息”。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 其要义为“和睦、和谐、和善”;而道家思想对此则强调个性发展, 倡导“和而不同”。
进入现代社会,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与国、人与人、族群与族群、文化与文化之间, 关系日趋紧密却又摩擦不断加剧, 我们的学生要由此起步, 最终走遍天下, “和”文化背景下的和平相处、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包容调和等观念, 就成为他们在现代多元文明下不可或缺的交流基础和共存之道。
总之, “人化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强调人的主动精神回归, 即从精神层面产生自觉意识, 形成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和润于心”则强调通过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内心被塑造, 最终达到与自然和、与天地和、与人和的境界, 从而内化为文化的烙印和行为的习惯。
我们认为,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一系列共同的文化、教育以及环境挑战,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所生发的“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理念, 正是帮助师生们认识社会、应对挑战最好的立身信条与文化皈依。
3 办学理念:人人进步, 和谐发展
“人人进步”, 是指每个师生都向上、向前发展。《朱子语类》卷四二:“为学须先寻得一箇路迳, 然后可以进步, 可以观书, 不然则书自书、人自人。”其实, 从内涵角度说, “人人进步”, 不止于为学, 还应包括修身为人, 是指人的综合素养向上、向前发展。从对象角度说, “人人进步”一是指教师的进步, 实现人和小学“强师兴校”的目标;二是指学生的进步, 实现梁启超描绘的“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愿景。
“和谐发展”, 是指师生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潜在动力, 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发展自己。从微观层面说, 和谐发展是指人自身内部的身心统一发展, 因为每个师生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 是身心的统一体, 必须做到身体、心理、情感、品德、智力、技能、精神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地和谐发展。从宏观层面说, 和谐发展是指人与客观外在的统一发展。一是师生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形成以爱心、诚心、包容心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二是师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形成与家庭、与社会以及其他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三是师生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按照“天地人和”的核心理念, 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关系。
学校办学理念不仅指向人才培养, 而且更需指向教育公平。人和小学“人人进步,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向而提炼出来的。“人人进步、和谐发展”其核心要义是要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在每时每刻处于最佳发展状态之中, 每时每刻都享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之中追求和谐, 在和谐氛围之中谋求发展。我们必须在“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 在以天道“健圆”、地道“载物”、人道“厚德”为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感召下, 达到管理团队与教师之间的, 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人与校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4 培养目标:培养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和雅少年
所谓“全球视野”, 强调人类的视野有多大, 学校教育活动范围就有多大。而活动范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野扩展工具的有无和先进程度。现在, 人们生活在全球村中, 每一项活动都运用着全球性视野工具的便利:手机、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看出, 人类的视野经过了从地域到洲际到全球乃至宇宙的大变动, 而生活在全球村中的现代人是更应该具有全球视野的,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频繁变动、灾难频仍乃至危机四伏的时期, 更应该以超出地球的大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处境, 寻求解决之道。
未来全球将面临7大灾难和短缺:人口、灵魂、时间、能源、权力、土地、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学校才提出了“培养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这是整个人类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那固执自私的小我边界, 在无尽浩瀚的太空中融散——拥有整个宇宙情怀、宇宙意识和宇宙视野, 只做对地球有益, 对宇宙有创造力的大事。如果地球上70亿的每个公民都展现出宇宙般的独特光芒,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 地球就会成为我们联合创造、连自己都爱恋不已的潘多拉星球。
所谓“中国情怀”, 旨在强调本土化行动与国际化、全球化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全球化, 也就没有本土化, 没有全球视野也就没有中国情怀的本土化行动, 最本土化的中国情怀也就是最全球化的生动体现。中国情怀的本土化行动既是一种文化传承, 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发展。如果只具有全球视野而放弃了中国情怀的本土化行动, 我们的整个民族就将陷入迷失。
所谓“和雅少年”, 是对人格素养的定位。爱国是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是新时期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精神动力, 是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体现, 是维系全体中华儿女自尊心, 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每一位少年儿童都应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连在一起, 把报效祖国当作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把热爱祖国当作一种责任和需要。以此为核心, 学校从六个方面涵养学生儒雅素质:一是雅行雅范, 走雅步, 举止文雅;二是雅谈雅音, 说雅言, 谈吐温雅;三是雅咏雅诵, 读雅文, 内涵博雅;四是雅趣雅志, 养雅好, 气质贤雅;五是雅度雅怀, 炼雅德, 品德敦雅;六是雅学雅思, 成雅才, 学识慧雅。
总之, 人和小学要站在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度, 以“中国情怀”为行动取向, 坚持“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的核心价值观, 致力培养雅言、雅行、雅文、雅趣、雅怀、雅思相统一的“和雅少年”。
5 校训:和衷共济, 人人快乐
“和衷共济”, 出自《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同寅:原指同具敬畏之心, 后指在一处做官的人。协恭:友好合作。和衷, 内心和谐一致, 形容人们互相尊敬, 同心协力地工作。共济, 出自《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 共济而已。”意思是说, 苦匏不能被人食用, 只能派作一起渡河的用处。济:渡。共济:大家一条心, 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 共同克服困难。
“人人快乐”, 是指每一个师生追求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理想状态。快乐是人的终极目的与价值, 追求快乐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又是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教师的快乐, 乃是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把立德树人视为最崇高、最神圣、最幸福的事业。学生的快乐, 应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身心之乐、情感之乐、精神之乐。
“和衷共济, 人人快乐”的校训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和谐相处, 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二是尊重师生个性, 发掘师生潜力, 引领、帮助师生成功;三是在共同解决学校发展难题的过程中, 促进教生员工个体的发展, 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和谐进步。最终目标是通过“人化自然, 和润于心”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实践, 创造一种幸福愉快的教育生活。让更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良好教育而产生较高的生活幸福指数;让孩子因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拥有较高的学业幸福指数;让教师因此拥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指数, 从而形成最具快乐感和幸福感的校园、最具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学生群体、最具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家长群体、最具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干部教师队伍、最具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单位。一句话, 就是让人和小学充满着快乐, 更传递着幸福!
6 校风:和而不同, 人人出彩
“和而不同”, 是一种价值追求。《论语·子路》指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认为真正的君子之间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思想和观点的一致;相反, 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 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 才算得上坦诚相见、肝胆相照。选择“和而不同”作为学校的校风, 就是因为它的文化思想与学校所追求的精神取向、价值诉求、文化选择和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能引导学校走求真、宽容、自由、开放的办学之路, 形成和衷共济、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 始终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人人出彩”, 是一种愿景表达。2014年3月1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为此, 人和小学倡导师生珍惜历史机遇, 发展自己, 成就自己, 追求卓越, 人人出彩。
“和而不同, 人人出彩”的校风, 旨在强调营造宽容、自由、利于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 求真务实、团结和谐、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 热情奔放、活力勃发的氛围, 把学校打造成“育人摇篮, 文化圣殿”, 使每一个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焕发激情, 奋发有为, 素质出众、成就出色、人生出彩。
7 教风:和爱善诱, 人人表率
“和爱”是指教师的情感和态度。一是博爱, 具有《无量寿经》所说的“尊圣敬善, 仁慈博爱”的情怀。二是尊重, 彼此欣赏, 相互激荡, 共同成长。三是宽容, 善待所有的学生, 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善于体谅、理解有过错或不良行为的学生。
“善诱”是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艺术。《论语·子罕》指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就通常的意义来说, 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 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推而广之, 循循善诱是一种教育智慧, 对于学生的思想问题、品德问题、情感问题, 不能用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 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 追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人人表率”, 是指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形象。一是要有理想信念,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传播者,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 成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的领路人。二是要有道德情操, 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争当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使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是要有扎实学识, 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 刻苦钻研, 严谨笃学, 不断丰盈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正确的教诲和引领。四是要有仁爱之心, 涵养“有教无类”的大爱情怀, 用爱心打开学生知识之门, 用爱心启迪学生心智之门, 用爱心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8 学风:和勉好学, 人人阳光
“和勉好学”, 强调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 互相勉励, 爱好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 不仅仅是向老师学, 向同学学, 向书本学, 还有一种学习, 就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的“在交往中学习”。在教师的介入下, 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立地、合作地进行学习, 在学生相互交往碰撞中共同成长, 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为出发点, 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 与同伴、与老师相互探究、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也就是佐藤学先生倡导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只有这样从个体出发, 经过与同伴的合作, 经过自己的反思, 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才是灵动的学习, 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人人阳光”, 要面对自己有阳光般的自信心态, 面对老师有阳光般的温暖笑脸, 面对同学有阳光般的和善态度, 面对尊长有阳光般的灿烂情怀, 面对学业有阳光般的不懈热情, 面对未来有阳光般的执着追求。阳光少年必须具有健康的活力、爱心的温暖、快乐的多彩、智慧的光芒。
“和勉好学, 人人阳光”的学风, 旨在勉励学生人人践行和谐、温暖、快乐、向上的“和勉好学”风尚, 自觉涵养阳光心态、阳光形象、阳光行为, 成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和谐的阳光少年。一是尚美, 美言美行, 成为“橙色阳光少年”;二是仁爱, 真情感恩, 成为“紫色阳光少年”;三是友善, 臻善和谐, 成为“黄色阳光少年”;四是真诚, 诚实守信, 成为“青色阳光少年”;五是善思, 勇于创新, 成为“蓝色阳光少年”;六是笃行, 灵动执着, 成为“绿色阳光少年”;七是快乐, 热情奔放, 成为“赤色阳光少年”。总而言之, 人人都成为正直文明、乐观向上的现代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Taran FA, Tempany CM, Regan L, et a1.Magnetic reso—nance—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M Rg FUS) compared with abdominal hysterectomy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9, 34 (5) :572—578.
[2]曹泽毅, 丰有吉, 马丁, 等.中华妇产科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86.
[3]卢瑞沾, 张俊成, 杨振华, 等.DCE-MRI对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早期疗效的价值[J].磁共振成像杂志, 2013, 4 (4) :271-275.
[4]陈锦云, 周敏, 陈文直, 等.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中期临床疗效[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8) :733-736.
[5]王婷, 汪伟, 陈文直, 等.超声消融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安全和疗效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6) :407-411.
[6]Wang J, Zhang GY, Shi HB, et a1.Dextran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to treat fibroid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2, 115 (8) :1132—1136.
[7]习攀, 郑磊贞.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实体肿瘤的临床进展[J].癌症进展, 2013, 11 (5) :440-443.
[8]汪伟, 刘文英, 周清敏,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 11:161-163.
[9]Stewart EA, Gedroyc WM, Tempany CM, et al.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 tumors: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a noninvasive thermoablative technique[J].Am J Obstet Gynecol, 2003, 189:48-54.
[10]Kamp JE, David M, Seheurig-Muenkler C, et a1.Clinical outcomes of magnetic-resonance-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MRg FUS)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J].Rofo, 2013, 185 (2) :136—143.
【关键词】机务;文化;理念
这套核心理念体系可概括简述为“在山航企业文化引领下,秉持机务愿景,履行机务使命,崇尚‘十个字’价值观,传承‘三种精神’,牢记‘四、六、四、三、二、一’的信念、理念”。其中“四、六、四、三、二、一”是指“四个负责”的机务信念,“六重四严”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及重点抓好三级班子、两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的管理理念。山东省企业家协会来山航进行企业文化调研评估时,专家组对这套核心理念体系也给予了肯定,认为能够准确反映机务维修单位这一特定团队的核心战略特性,具有较高的企业文化价值。下面笔者谈一谈对这些核心理念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企业文化相关问题的学习体会。
一、企业文化及其要素、功能文化,是习惯、规则和心理积淀的总和。文化首先是一种信息,是可以感知的,外部受众通过不同的接触来了解文化,它是一种综合形象的表现。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按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劳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专家阿伦·肯尼迪的观点,可归纳为5 点:(1)企业的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最主要因素;(2)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3)企业中的英雄,他是英雄人物价值观的“人格化”,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效法的具体典范;(4)企业的典礼及仪式,它是一种企业活动,亦即由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构成的动态文化,它能使企业的价值观得以健全和发展;(5)文化网络,他沟通企业基层组织,是传递价值观和英雄意识的渠道。
二、机务子文化核心理念体系解读
(一)“机务使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合理的维修成本,提供最大的飞机利用率。”
使命,在这里是指任务和责任,是组织和领导赋予我们的职责。山东省企业家协会来考察时,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非常符合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实际,符合企业文化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和中心工作,为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评价标准和功能要求。这句话在文字上很浅显易懂,需要稍加解读的只有“以合理的维修成本”中“合理”两个字。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要尽量节约成本,成本高肯定不好,但也不是成本越低越好,在事关安全的方面,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正所谓“当安全和效益发生冲突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这里的关键是要搞好计划和管控,把握好成本管理的度,同时提高维修水平,杜绝浪费。在SMS 风险管控原理中,对一些风险度很低的问题,就要求不能过度维修,这就是讲究“合理”。这三条是一个整体,是经过全面努力才能达到的成果,其中任何一项做不好,都不能说我们圆满的履行了使命,这对我们综合管理水准和各项执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机务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获得广泛共鸣。她是机务队伍二十多年来艰苦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机务团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的光荣传统。“能吃苦”,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能战斗”,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关键时刻,队伍要“拉得上,派得出”;“能奉献”,要舍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最起码要眼光放远,不能斤斤计较于眼前一点个人利益。
(三)“机务信念:对安全负责,对旅客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
四个“负责”,核心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解读点是“三个负责”和“一个负责”的关系。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航班的安全和正点运行,关系到公司的效益,说责任重于泰山一点都不为过,因此我们被认定为公司的重要生产部门,队伍被称为核心人力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一员,我们的命运是与公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兴旺发达,我们个人的事业、生活才有保障。如果公司发生问题,我们个人势必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公司的命运有时就拿在我们某个人的手上,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对“前三个”负责,对自己负责。四个负责的核心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特别是前三个与后一个的关系,提醒我们,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对待前面三个负责,要想对自己负责,就要对“前三个”负责,对“前三个”负责,才是对自己的负责。认真负责的底线和保证是按卡作业。工卡是各项法规制度的代表,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是对后人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是对我们从业者的保护。违章作业、不按卡作业,是对他人的漠视,也是对自己的漠视。这一些,必须成为我们时刻不忘的坚定信念!
(四)“机务安全管理理念:重责任、重规章、重系统、重过程、重预防、重落实;严谨、严格、严明、严密”
“六重”简要概括了SMS 的主要管理原则,分别为注重责任感和责任划分,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合理的实施奖惩;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监督执行;注重系统的建立、完善和优化,堵塞管理漏洞;注重生产过程的管控,及时发现、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错误和疏漏;注重风险防范和预防性维修,安全关口前移;注重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四严”不是文字游戏和简单的词句排列,四句话全面概括了严格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为培育严谨的维修、工作作风和科学工作态度;实行严格的职责管理和规章制度;实施严密的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坚持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奖惩政策。
三、党员干部队伍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模范
先锋企业文化的特性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是个自上而下的动态发展过程,管理决策层的推动和率先垂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组织作为企业政治领导核心,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企业建设骨干,要自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以党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概念上属于政治工作和经济管理两个不同的范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特有优势,持续抓好党员队伍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向心力,推动企业文化优化发展和落地生效。二是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及时发现和促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把企业文化宣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各级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抓好落实。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企业文化精要和核心理念的精神实质,利用与社会广泛接触的优势,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对内与群众开展讨论交流,对外宣传公司的业绩、理念,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
(三)在企业文化宣贯落地中当好排头兵。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工作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因为我们忽视了企业管理者的关键作用,而这一群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传导群体,更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理论自引入我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引发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研究和建设高潮。目前,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已然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方式。
在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管理过程中,我们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落地的期望寄托在企业领导者的身上,希望企业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极力倡导,我们对员工不断进行培训教育,并定期考试考核,要求牢牢记住。但即使如此,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工作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因为我们忽视了企业管理者的关键作用,而这一群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传导群体,更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其工作行为与管理方式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真正落地和作用发挥。
在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履行文化责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习责任、践行责任、教导责任、维护责任、创造责任和管理责任等六大责任。
1、学习责任
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不仅是员工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管理者作为公司的一员,必须学习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能够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管理者要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内容,准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形成背景、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和内涵特点,汲取其中的先进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等,同时还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对自身及员工的要求,以便于管理者在自身工作和管理员工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方向。
本文由中旭股份提供!
2、践行责任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重要载体,而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作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员工的文化风貌。管理者在工作中不仅要遵守制度流程等规范,还要自觉践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遵循公司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在事项决策、工作分配、员工管理、工作评价、上下沟通、关系处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公司的文化标准,恰当平衡保守与进取,机遇与风险、效率与规范、成本质量与效益、个人与团队、整体与部分、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等各种关系。
3、教导责任
管理者不仅要促进下属员工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修养。管理者有义务督促下属员工学习和践行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并有责任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在其管理范围内的有效落实。企业管理者在与下属员工工作交往中,要注重以身作则的文化示范作用,并注重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下属更深刻地理解、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要求的必要性和意义,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要求,并提高员工文化践行的自觉性。
4、维护责任
管理者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正常运行,并在员工违背公司文化期望时主动给以纠正,并针对此状况进行分析,对员工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以确保每个员工、每个行为都符合文化规范。同时,管理者要能够在公司制度、流程等执行过程中,要思考其是否符合文化的价值倡导,当发现有违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倡导的管理行为时,要能够及时向公司反馈,以采取修订措施,保证文化倡导与制度流程之间的匹配和一致。
5、创造责任
本文由中旭股份提供!
要以动态的和历史的视角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在继承中发扬,在坚持中创新。关注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其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新要求,并敏感于公司新的文化现象,并对其意义和潜在影响进行评价,从而创造文化的优化变革,实现文化新发展。同时要总结公司在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价值整合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进行总结、提炼和提升,形成新的文化主张,以更广泛地指导公司工作的成功开展。要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新的公司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外部发展环境要求,更好地营造管理环境。
6、管理责任
管理者要做好本部门的文化管理工作,同时要从公司整体出发,积极参与文化管理,协助文化责任部门开展文化工作,执行各项文化工作任务,支持各项文化活动,并真诚对文化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公司整体文化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管理不仅需要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员工的支持,更需要企业管理者发挥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坚作用,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以切实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与公司具体经营管理工作的融合,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潜能激励、规范和约束等作用。
阅读本文的还喜欢:
借客服中心(天津)开展五周年系列活动的契机,为进一步推动客服中心(天津)企业文化建设进程,精准把握经营行为,深度挖掘精神理念,成功提炼企业文化,客服中心(天津)决定召开企业文化学习活动。及时、准确掌握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内涵,对于农业银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企业文化,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正日益为我们大家所接受,大到企业对外统一形象宣传,小到职工形象的整齐划一以及经营理念的树立等,企业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农业银行参与有序竞争、有效开拓业务经营,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人是第一要素,只有发挥好人的能动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实现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归纳起来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对外形象,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管理,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最终推动企业的大发展。
就目前情况来看,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已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能适应今后农行发展的需要。成功企业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农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系统性、长期性,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农业银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一是农行自身的内部建设,包括内部制度建立完善和执行、员工教育培训及其行为规范化、企业内部管理乃至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二是农行外部建设策略,包括金融市场调研、公共关系服务活动、广告活动、形象展示活动;其核心可概括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五化”促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生根
——浅谈践行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作者:河池分行 韦宏锦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经验都表明,能否成功的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形成能够统一全员思想,激发全员活力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今年初,农业银行正式发布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在农行IPO关键时刻,农业银行40多万员工有了共同思想意志和行动纲领,这对于全行形成统一的目标激励、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促进“3510”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对全行来说还仅仅是一个体系,后续更需要在全员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不断的付诸实践,如何把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化”到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化”到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之成为统领全行上下一切工作和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灵魂和准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践行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化”:
一、上化于领导
所谓上化于领导,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忠实执行者。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决不能“化下不化上”,这样员工就不可能认可你的文化。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农业银行的使命和愿景,就是要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坚定农业银行“建设城乡一体化 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信心,尽管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领导的信心就是员工的信心标杆,要通过领导的信心去激励广大员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去赢得新的发展。其次,要坚持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要把“诚信立业,稳健行远”作为农业银行统一的行为准则。践行理念,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中体现。领导干部要通过言行表率,倡导好企业价值观,践行好领导价值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农行核心理念,以实际行动坚定践行核心理念的决心,促进核心理念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同。再次,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工作。各级领导班子要率先学习、倡导、遵循农业银行核心理念,在实践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当好先行官,在主导推进企业文化宣贯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广泛宣传,初步形成核心理念渗透到我们工作的各个领域、核心理念融入全行各个管理环节、各个管理部门、各个营业网点之中的格局,确保核心理念成为各项制度和各种工作的灵魂。最后,要求各级领导要注重关心员工。领导干部要懂得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尊重员工个性,发挥员工优长,为员工搭建不断成长的平台,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人价值,帮助员工提高竞争能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内行,实现员工和农业银行的共同发展。
二、内化于信念
企业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取得企业员工发自内心对价值和信念的一致认同。要通过对核心理念的灌输,使文化核心理念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深植于员工心灵,使文化核心理念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得以最大的发掘和展示,真正把核心理念化为全体员工对未来的信念。
内化于信念,就要求我们在解读农业银行核心理念时,要向 员工充分讲清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讲清当前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讲清农业银行提出发展战略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讲清当前农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及在企业文化上需要作出的改变;讲清建设与农业银行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通过宣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员工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聚员工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认同度,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员工的创造力。
要理解核心理念每个部分的精神实质,不仅要对使命和愿景进行宣贯,还要在宣贯中真正让走“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之路成为全行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让核心理念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认同,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核心理念的传播,坚定广大员工对农业银行发展的信心。
三、固化于制度
要保证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得以贯彻,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价值观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把“诚信立业,稳健行远”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理念的生命力就在于管理支持和制度的配套。为了保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有效推广,并在传导中“不走样”,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监督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保障实施,使员工既有看不见的价值观导向,又有看得见的制度化规范、习惯和准则,从而把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融入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始终,形成能渗透和影响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改革发展全过程的主导意识。
我们还要对照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内容,寻找现行制度和理念要求的差距、不足或矛盾。近年来,农业银行的管理 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整合,这也是农行企业文化建设进步的一个方面,但这并不代表农业银行的制度就完美无缺了。我们今后还要不断对照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抓好规章制度的规范完善、整合优化和创新提升,重点解决规章制度不合规、不权威、不稳定、不系统、不配套、不兼容、不严密以及空白和盲区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各级行的领导力、控制力和执行力。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制度更好地落实到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使制度更好地体现我们的企业文化。同时,各级行也都要以农业银行核心理念为指导,逐步完善各种相关制度,使农业银行核心理念在全行上下的各种制度中都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四、实化于行动
理念要落地,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最终是要实化在行动上,实化到工作中。
实化于行动,就必须明确现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做什么事?”现在,我们的目标已十分明确,就是要坚持把“‘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作为我们开展全部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在“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基础上实现“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或许此前有人对服务“三农”还心存疑虑,认为服务“三农”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写进了我们的核心理念体系,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项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要致力为中国“三农”事业贡献力量,为最广大城乡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一流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今后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所有的关注点都要和我们的使命和愿景相匹配,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决不 做不利于或影响这个目标的事情。
实化于行动,必须搞明白“如何做正确的事?”对于如何做好正确的事,这里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工作能力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就是“‘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如何做?就是要“诚信立业,稳健行远”。要求我们全行员工要坦诚做事、真诚待人、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农行事业;要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严谨务实、精细管理、开拓创新,正确处理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匹配,走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工程,寻找和缩小各项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的差距,使农业银行的各项决策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使农业银行的各项工作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实化于行动,还要求全行所有的领导干部和员工,对照核心理念特别是农业银行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传统主导、经验束缚向现代意识、未来取向转变;从相对守旧、习惯等待向全面开放、市场导向转变;从务虚成分、形式主义向求真务实、重在执行转变;从安稳守成、创新不足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转变;从粗放式管理、重数量向精细化管理、重质量转变。总之,我们要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改变,在全行形成开放导向的文化、面向未来的文化、平等和谐的文化、宽容创造的文化、明朗真诚的文化、务真求实的文化、果断负责的文化、向心参与的文化、信用发展的文化。
实化于行动,还要求农业银行的各级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充分运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开展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开展富有群众特点的文化活动,使企业文化到机关、到网点、到柜台、进头脑、落行动。
五、外化于形象
外化于形象,要以全行深入践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契机,全力做好农业银行品牌新形象的塑造,使农业银行的品牌在新一轮发展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象。首先,全力打造农业银行新的品牌形象。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不断创新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并引领客户需求。制定品牌营销宣传计划,集中财力统一对外开展农业银行形象宣传和产品宣传,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不断提高我行“五金”产品品牌形象。同时强化科技立行,增强农行品牌的技术支撑力。其次,加快统一全行视觉形象。按照“七个统一”要求,统一全行视觉形象,并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农行VI视觉识别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使之成为农行文化的可视象征。再次,强力推进规范化服务。继续加强全行员工规范化服务力度,逐步在一线柜台推行规范化服务上岗证制度,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农行服务质量监督,确保服务质量令人依赖、服务效率令人称赞,服务态度令人满意。另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推介活动、联谊活动、招待会等形式,密切与社会各界和客户,赢得信任和尊重,实现长期合作、互惠共赢。通过积极塑造新的形象,提升农行在政府、监管机构、同业、客户、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中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一跨文化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要求跨文化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突出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理解和尊重目的语国家和我国的文化差异, 得体而灵活地使用语言以化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和碰撞。换句话说, 跨文化语言教学课程理应努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目的语文化基础, 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及应变能力, 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要教学目标。
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多数高校跨文化语言教学主要采用单一的语言文字为传授手段的理性课堂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较少, 对视觉呈现的文化信息开发利用不到位, 限制了学生全面感悟、认知、和解读目的语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潜能发挥。整个课堂常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大多时间处于被动地吸收文化知识, 制约了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只通过教材产生互动, 限制了学生与文化多维接触和体验的机会。可见单一的理性语言文字教学局限了跨文化教学原本多元且包容的弹性。缺乏视觉体验的结果是文化知识不准确, 文化概念和形象模糊。即使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英文电影和图片, 也只是了解故事情节和表面意义, 缺乏对文化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更不用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文化反思和形成创造性见解。张红玲的调查表明,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3]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方法的单一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匮乏, 课堂教学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各种获取文化信息和体验文化过程以发展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手段。所以跨文化语言教学不应该只重视语言载体而忽视视觉载体。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4]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调整能力培养方式。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 将视觉文化整合到跨文化语言教学, 使之成为教学体系中的有机部分, 以期改善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二构建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1认知主体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和外在反应, 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 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刺激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变化。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认知心理,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 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 在真实情景中, 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 解决实际问题, 习得技能。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 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 在这个加工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知和编码来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活动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由此可见,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建立在这种学习观上的教学把学习者、教师、教学信息、教育媒介、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等因素纳入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把知识传授和各种能力培养形成于课堂具体活动的过程中。
3视觉文化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价值
“视觉文化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5]这就是说, 视觉文化意味着主流文化形态从语言到形象, 从理性思维到感性思维的转变, 它打破了语言文化的理性模式, 改变了人们理性思维的习惯, 代之以感性形象呈现, 让人们对信息的接收由“阅读”转为“观看”, 从而改变了人们信息加工的认知方式。视觉文化对语言文化传统范式提出了挑战, 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 体现着当代文化的转向。视觉文化参与跨文化外语教学势在必行。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6]这为跨文化交流造成了阻碍。视觉信息的交流就较少受到这样的阻碍和干扰, 因为视觉符号是直观的, 具象的, 而人类的视觉经验又是相似的, 在视觉符号的理解上容易达成一致。另外由于人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一开始是陌生的, 文字的描述只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种抽象概念不可避免的打上自己文化的印记, 与事物的原貌产生差距。“愚者见树, 智者见树, 此树非彼树”。视觉信息则给予人们一个直观准确的形象。米歇尔 (W.J.T.Mitchell) 认为“视觉经验”用文本模式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解释的。[7]
视觉文化教学强调以学生学习中的视觉体验为主, 重视视觉影像所引发的“视觉性” (visuality) , 认为视觉影像有其自身的视觉影响力, 透过不同的角度观看方式揭示视觉影像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深刻内涵。但是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教学不仅仅关注文化的视觉表征, 更关注“观者”如何进行意义探索, 主张用自己的眼光对视觉文本进行密切主动的仔细观察, 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内容和方式。
三视觉文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框架
1解析文化中的视觉隐喻与象征
许多非语言文化元素如建筑、服饰、宗教艺术、色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视觉隐喻和象征。如美国的国玺正面有展翅的白头鹰、橄榄枝、利剑, 鹰的胸前有盾形章, 章上有蓝色横纹、红白相间的竖纹, 鹰上方的天空是13星;国玺背面是一个金字塔, 塔尖上落着上帝之眼, 可以看出这里蕴含太多的视觉隐语和象征。豪威尔斯 (Howells) 认为“仅仅从表面上去欣赏视觉文本, 我们将无法透过表面探索其深层含义”。[8]这说明我们必须用大脑对视觉形象进行意义加工, 否则只能停留在形象的表面意义上。“隐喻原本是一种语言现象, 然而隐喻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视觉隐喻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根据理论“隐喻的工作机制和效果是在理解过程中达成和体现出来的”, [9]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为了达到对视觉隐喻的深层感悟和认知突破, 教学设计为四个步骤:设境指要、表层认知、意义建构、创新思考。
设境指要:设境是对教学模式的构建, 强调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突出主题思想的课件或从互联网上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或影视展现给学生, 以满足学生对视觉信息的需求。指要即指出学习要点, 使学生能够围绕要点进行学习。学生明白应该学什么与练什么以及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什么程度,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确保学习效率。
表层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的视觉符号获得形式意义, 即仅在视觉感官的认知, 停留于图像表层所看到的形式意义并能有不同的诠释。
意义建构:在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习俗、文化知识对初级层面的视觉符号形式意义进行新的联想从而判断更深层面的社会意义, 即能观看到视像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尤其是偏向社会与文化所约定俗成的意义, 分析图像的深层涵义, 对社会文化背景脉络作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分析图像中视觉符号的形式意义解析其中的涵义。
创新思考:引导学生分辨出视觉符号内在意义, 可以就图像创作者的创作意向、视觉符号中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图像所揭示的深层社会问题, 如种族歧视等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2利用影视揭示美国文化价值观
美国的影视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学习的最好最丰富的视觉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直观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10]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多维度多层次地揭示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的影视文化是美国社会百态的缩影。许多电影在宣泄和展露美国人的创作激情与才华、给人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多方位地展示了美国文化中深层的内涵———美国人的不同价值观。“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11]因此价值观的了解是教学的重点。
3提高对视觉影像文化元素的批判能力
引导学生对视觉影像中的某些文化现象产生质疑和反思。可以是教师提问:提出具有文化差异的问题, 可以是模棱两可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可是开放式发人省思的问题。学生提问:鼓励并引导学生锻炼提出心中的质疑而非被动的回答或等待答案, 促进沟通与思考。例如美国的孩子为什么单独住在一个房间?美国父母和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问题上做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个人主义”?
在产生质疑之后依据视觉影像的社会背景与所传达的意义提出充分的理由加以反思, 或尝试提出自我对问题的看法。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对话讨论吸收他人的经验与观点。师生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且彼此学习;教师不是具有权威的给答案者, 也应从学生身上学习经验。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的大量信息则是视觉形象构成的, 这需要我们用视觉语言去解读。笔者认为文化教学缺少视觉的参与, 教学可以说是不完整的, 教学效果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视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媒介” (Kostelnick&Roberts, 2005:5) 。通过这一媒介, 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多维度感知和认识文化, 从视觉形象的表面形式洞察到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遗憾的是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对文化中的视觉语言的利用和视觉感官的开发远未达到充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结合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尽管在新模式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诸如网络不足、教师驾驭网络技术的能力欠缺等问题, 但其优势是明显的, 效果是显著的。它促进了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更新和师生地位的根本转变。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心理资源 (mental resources) 投入明显增大。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和充分的利用, 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大纲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要求。目的语文化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宛如一座冰山, 难以窥见全貌。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就是将文化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重组、构建、整合, 逐渐向一个有机的意义整体靠近的过程, 而视觉文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舒予, 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Howells, R ichard.Visual Culture[M].葛红兵,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蔡青.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的教师教测定违纪问题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5) .
[5]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文化研究 (第3辑)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6]Sapir, E.T.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 ew 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 1921.
[7]Mitchell, W.J.The Pictorial Turn.文化研究 (第3辑)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8]Howells, R ichard.Visual Culture[M].葛红兵,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0]孟建.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张岂之,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自著有《顾炎武》、《中华人文精神》等。
《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用白话文解释,即人们所走的道路,直达的大路叫作“道”。《现代汉语词典》:道作名词时,指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乐群)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自然法则,称为“天道”,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会和人的价值标准。“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研讨,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文明”的同义语,含人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理解“天道”与“人道”。
一、老子独特的“天道”与“人道”论
老子(李耳)春秋末期人,做过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独特的“天道”与“人道”论。
《道德经》赞扬“天道”,认为“道”演化为万物,没有神力,自然而然。“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制物之心,它像无形的巨网那样广大无边,将世界上的一切都囊括在其中。与此不同,“人道”自私、偏狭、不公,“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77章》)。为克服这种社会弊病,老子倡导“人道”效法“天道”。
治国者要有“柔弱”、“无为”的品格:淳朴,谦卑,像水一样与百姓在一起;圣人“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这样经过“天道”改造过的“人道”,达到“道法自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经》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出中华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充满智慧和洞察力。不过,《道德经》用自然“天道”否定“人道”,在理论上也有其偏颇的一面。
二、孔子关于“人道”的理论
这里只谈孔子“人道”论,至于儒家《易传》和荀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论述从略。
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显然,在孔子看来,“道”指人的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是人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孔子还说,当“道”与个人的生命冲突时,志士仁人应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生命,以维护“道”的尊严。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有认识能力,有道德自觉,有使命感,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依据孔子的解释,这种使命感建立在对百姓的关怀上。这被后世称为“民本论”。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又把能够广泛地有利于百姓而解除他们患难的行为称为“圣”。在他看来,即或是尧、舜也没有完全做到。战国中期,孔子的民本论为孟子继承、发展,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百姓最重要,社稷(土神和谷神,象征国家)次之,君主又其次。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剧变的历史阶段,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开创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各派都有关于什么是“天道”、“人道”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儒家,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三、中唐时期韩愈关于“道统”和“文以载道”的理论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针对佛教的“佛统”论,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阐述儒学的传承谱系: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周公,又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自信他有责任接续这个传承谱系,称之为“道统”。
韩愈“道统”论阐述了儒学的“先圣明君”既是治国理政的典范,又是正宗思想的传承者,宣传“君”和“师”的统一,体现“内圣外王”的融合。韩愈借此说明:中华人士应尊奉儒学而非其他。
韩愈在理论上还有一大贡献,就是为士子们学习研究儒学指出了言行统一的道路,他推崇《礼记》中的《大学》,认为其中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立志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有序可循。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所谓“古文”,指先秦两汉时的散文,文体自由,表述清晰。魏晋以降,在汉代赋体的基础上形成的骈文,讲究对偶、声律、典故和辞藻,华而不实。针对此,韩愈倡导“文以载道”,力主进行文体改革,用古文来振兴儒学,弘扬道统。韩愈的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在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刘禹锡等,以及韩愈的学生李翱都是古文运动的推动者。
四、儒、释、道融合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朝佛教、道教盛行,于是提出了儒、释、道融合问题。这取决于儒学这一主流文化是否能与时俱进,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以充实自身;还要看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是否能实现中土化、世俗化。唐朝时,长安佛教寺院很多,形成了不少佛学宗派,称之为“中国佛学”。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的唯识宗(因他们长住长安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其论说来自印度,中土化不足,只流行了40年即告衰落,这与中土化、世俗化比较充分、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远远不能相比。禅宗认为,“心”是最根本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去做。
北宋时期儒、释、道融合趋于成熟,理学成为儒学的新形态。理学中的关中学派开创者张载(1020年-1077年)在凤翔府(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授徒讲学,提出儒者应有文化的担当精神,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我们重温张载的上述名言,仍然感受到强大的精神鼓励。
中华民族历来重道崇德,这是优良传统。“道”与“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也有共性,由此反映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五、重视历史文化研究,推进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说: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所凝结的先人智慧,对今天治国理政有不少启示。他指出:发掘和利用工作做好,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
西汉时大史学家司马迁是今陕西韩城人,他撰写的《史记》创立了“本纪”、“列传”、“表”、“书”的史学体例,从五帝之首的黄帝开始叙述中华历史,为后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史记》论述治国理政者要有深厚的道德素养,又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还认为,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和西汉时的萧何就是这样的政治家。司马迁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停留日久,进行考察体验,在《史记》中写了《孔子世家》,将孔子定位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至圣”,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的作者班固,今陕西扶风人,他撰写的《汉书》扩大了史学范围,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中外交往等都属于史学研究的范围。他把《史记·大宛列传》改写成《西域记》,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国家的历史,以及汉朝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历史,这对我们今天理解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帮助。
两千多年前,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个论点并未过时,至今仍然有现实的教化意义。
(本文为作者在“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