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985工程大学名单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985工程大学名单

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 为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选取了3所“985工程”大学,通过对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专门的伦理课程缺失等问题。与普通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课程结构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该计划,加强其特色,建议完善通识课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并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85工程”大学;课程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名单[2],其中包括61所高校、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以及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3],共包括高校133所;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4],其中包括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自此,共有194所高校(办学实体)、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卓越计划”行列。

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二:其一,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层次涵盖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类型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工程师后备人才[5]。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一) 研究对象

在教育部前后公布的两批合计194所“卓越计划”高校(办学实体)当中,共有27所“985工程”大学(第一批19所,第二批8所),合计分别占“985工程”大学总数和“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数的69.23%和13.92%。作为我国的顶尖大学群体,“985工程”大学因其在学术水平、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上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985工程”大学都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仅关乎整个“卓越计划”的成败,也对其他类型大学的“卓越计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而在现有的关于“卓越计划”包括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当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缺乏。

综合以上原因,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中的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实验班)(详见表1)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相同但未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卓越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为“卓越计划”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 “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统计分析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所涉及高校“卓越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由其他的数据计算所得。湖南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jwc.hnu.edu.cn/xzzx/jxyjzy/2012227/e011222717103512.asp;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qiming.hust.edu.cn/index/cxjy/cxjy_13.html;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www.zhuoyue.sdu.edu.cn/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习总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卓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www.moe.gov.cn.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www.moe.gov.cn.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www.moe.gov.cn.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www.moe.gov.cn.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www.moe.gov.cn.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

[12] 赵云红,赵建新.论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伦理向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620.

[13] 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130.

(责任编辑 刘 伦)

作者:张晓报

第2篇:国家985与211工程学校名单

(一)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幹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他說:“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增強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由此,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 “985工程”。

“985工程”一期名單(34所)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 ,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985工程二期名單(共4所)

中國農業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二)211工程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關於“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並可概括表述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學校名單(共109所):

北京(24所)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上海(9所) 上海外國語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東華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

天津(3所)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重慶(2所)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河北(1所) 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1所) 內蒙古大學

遼寧(4所)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3所)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黑龍江(4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江蘇(11所)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浙江(1所) 浙江大學

安徽(3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2所)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江西(1所) 南昌大學

山東(3所)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河南(1所) 鄭州大學

湖北(7所)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3所)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廣東(4所) 中山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西(1所) 廣西大學

四川(5所) 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雲南 (1所) 雲南大學

貴州(1所) 貴州大學

陜西(7所)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陜西師範大學

甘肅(1所) 蘭州大學

新疆(2所) 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寧夏(1所)寧夏大學

青海(1所)青海大學

海南 (1所) 海南大學

軍事院校 (3所) 第二軍醫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第3篇:985工程大学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基本上每个省市一个,协调各个地方嘛,当然北京、上海、江苏几个原本大学集中的地方会有好几个

第4篇: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名单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在1990年代中开始策划和实行的、针对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政策。「211」的含义是「21世纪的100所重点大学」。

211工程的目的在於将中国的高校系统化。随著工程的实施,许多过去被国家其他部门管辖的高等院校被纳入教育部的管辖,许多高校被合并,从全中国各地挑选出约100个高等学校被设立为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资金中获得优先对待。

目前「211工程」有「国家级」和「省级」的区分。部分学校只进入了所在省的省级「211工程」建设名单。

以下是国家级「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列表。截止2009年1月5日,国家级「211工程」名单共有各类高校112所,其中普通院校109所,军事院校3所。

以下名单按照省区排列。

省区名 数目 院校名称

北京 24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天津 4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 1 华北电力大学

山西 1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 内蒙古大学

辽宁 4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 3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 10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江苏 11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浙江 1 浙江大学

安徽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 2 福州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 1 南昌大学

山东 3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 1 郑州大学

湖北 7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 4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4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广西 1 广西大学

海南 1 海南大学

重庆 2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 5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 1 贵州大学

云南 1 云南大学

西藏 1 西藏大学

陕西 8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1 兰州大学

青海 1 青海大学

宁夏 1 宁夏大学

新疆 2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985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以下是「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列表,其中共有39所院校

省区名 数目 院校名称

北京 8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天津 2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辽宁 2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 1 吉林大学

黑龙江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 4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江苏 2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 1 浙江大学

安徽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 1 厦门大学

山东 2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北 2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 3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广东 2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 1 重庆大学

四川 2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3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 1 兰州大学

基本上有985工程的大学同时也是211工程,因此985是39所,211是112所。2

第5篇:全国“985工程”高校名单

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985工程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

3、

6、9 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到2001年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5 所高校获批进入985工程;,每家都有总额达10~12亿不等的进账。不同的是,这5所大学划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范畴,教育拨款由教育部和地方等额支付。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哈工大、东南大学等获得教育部、学校所在省市或所属部委的两方或三方等额拨款。

“985工程”还间接使一些地方院校得益。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都得到北京市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支持,每年分别也有6~7亿进账。到2001年底,教育部决定将“985工程”延期2年,“985工程”二期目前尚在报批阶段。

2002年以来,陆续入选该工程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部属高校也已经得到巨额拨款。而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高校,仍在翘首苦候。

中国人民大学自1999年提出建设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最新入围的幸运者。有接近人大管理高层的人士透露,人民大学近期将获得教育部10多亿资金拨款,在人大西校区,将耗资1.5亿,兴建北京高校最大的多功能体育馆;在人大规划中的校园西北区建设,将耗资12亿以上。

985工程一期名单(34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985工程二期名单(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第6篇:985大学名单

列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 (一期,共34所)

第一部分:已进入“985工程”大学所签署的重点建设协议对各高校的定位及资助经费总量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若干所”正式列入其中,明确指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依据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及部委所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书对各学校的定位及资金资助情况(三年内拨款经费总量),按照共建合同签约时间,分列如下:

1.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8日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中国科技大学

9亿(3亿+3亿+3亿) (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9月11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市拨款) 2000月9月23日

北京师范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2002月8月24日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未签约、经费未公布)

3. 目标定位:“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依据中央资助经费经费情况分列如下:

1) 中央资助经费为3亿以上(不含3亿)的大学:

中南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2001年9月23日

西北工业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陕西省、西安市以土地等形式)2002年1月22日

武汉大学

8亿 (4亿+4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13日

四川大学

7.2亿 (4亿+3.2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9月29日

天津大学

7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2000年12月25日

吉林大学

7亿 (4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2日

2) 中央资助经费为3亿的大学:

中山大学

12亿 (3亿+9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0月26日

山东大学

8亿 (3亿+5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6日

华中科技大学

6亿 (3亿+3亿)

(教育部拨款+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形式)2001年2月13日

厦门大学

6亿 (3亿 +1.5亿+1.5亿)(教育部拨款+福建省拨款+厦门市拨款)2001年2月22日

重庆大学

5.4亿 (3亿+2.4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2001年9月28日

兰州大学

4.5亿 (3亿+1.5亿+土地)(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2月9日

3) 中央资助经费为2亿的大学:

湖南大学

4亿 (2亿+2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2月27日

大连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教育部拨款+辽宁省、大连市拨款) 2001年8月8日

华南理工大学

4亿 (2亿+2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10月26日

东北大学

4亿(2亿+1亿+1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沈阳市拨款) 2002年1月23日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3.6亿(2亿+1.6亿)(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2001年9月29日

中国海洋大学

3亿 (教育部、山东省、中国海洋局、青岛市总拨款额)2001年2月27日

第二部分:已进“985工程”的大学重点建设协议签约时间排序

中国科技大学

1999年7月25日

南京大学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999年7月27日

西安交通大学

1999年9月11日

浙江大学

1999年11月8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9年11月14日

北京理工大学

2000年9月23日

南开大学

2000年12月25日

天津大学

2000年12月25日

东南大学

2001年2月12日

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

华中科技大学

2001年2月13日

吉林大学

2001年2月22日

厦门大学

2001年2月22日

山东大学

2001年2月26日

中国海洋大学

2001年2月27日

湖南大学

2001年2月27日

中南大学

2001年2月27日

大连理工大学

2001年8月8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年9月23日

重庆大学

2001年9月28日

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1年9月29日

中山大学

2001年10月26日

华南理工大学

2001年10月26日

兰州大学

2001年12月9日

西北工业大学

2002年1月22日

东北大学

2002年1月23日

同济大学

2002年6月26日

北京师范大学

2002年8月24日

第7篇:全国211大学名单和985高校名单

“211工程”高校名单(2009年2月最新更新) 北京(23所)

上海(9所)

天津(3所)

重庆(2所)

河北(1所)

山西(1所)

内蒙古(1所)

辽宁(4所)

吉林(3所)

黑龙江(4所)

江苏(11所)

浙江(1所)

安徽(3所)

福建(2所)

江西(1所)

山东(3所)

河南(1所)

湖北(7所)

湖南(3所)

广东(5所)

广西(共1所)

四川(共5所)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原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北京中医药大北京外国语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 学 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贵州(1所) 海南(1所) 青海(1所) 宁夏(1所) 陕西(6所)

甘肃(1所) 新疆(2所) 西藏(1所) 军事系统 (3所)

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 贵州大学 海南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西北大学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西藏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河子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小贴士:什么是211工程高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北京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辽宁省: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省: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市: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

天津市: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省:

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江苏省: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河南省:郑州大学甘肃省:兰州大学新疆:新疆大学广西:广西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湖北省: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省: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广东省: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省: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

按性质分类

重点综合大学(17所)

北京大学 内蒙古大学 新疆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山东大学 湘潭大学南开大学 西北大学 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重点理工院校(52所)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 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 石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燕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江苏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重点农业院校(9所)

中国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重点医药院校(6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重点林业院校(1所) 北京林业大学

重点财经院校(1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重点艺术院校(1所) 中央音乐学院 重点体育院校(1所) 重点民族院校(1所) 重点外语院校(2所) 重点政法院校(2所)

航空 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点师范院校(2所)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全国211大学名单和985高校名单

【 “十五”“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技大学、4南京大学、5复旦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西安交通大学、8浙江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

10、北京理工大学

11、吉林大学

12、武汉大学

13、天津大学

14、南开大学、15东南大学、

16、华中科技大学

17、西北工业大学

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厦门大学、20大连理工大学、21东北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之一)

“211工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95所“211”工程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2所】2002年并掉8校:100-8=92所

——杭州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100所】2004年追加3家:92+3=95所

——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95所】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重点建设38所高校名单“985工程” 】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若干所”正式列入其中,明确指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一、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签约时间 校名

【1998-05-04】北京大学【1998-05-04】清华大学

二、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1999-11-08】浙江大学【1999-07-26】南京大学【1999-07-27】复旦大学

【1999-07-27】上海交通大学【1999-07-25】中国科技大学【1999-09-11】西安交通大学【1999-11-14】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04-20】北京理工大学【2002-08-24】北京师范大学

*以上的大学即所谓的“2”+“9”工程,是国家投资建设大学的重中之重。

上一篇:职工劳动技能竞赛下一篇:湖南省考面试答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