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国家地质公园(共7篇)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 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贵州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包括两大园区和五大特色景区, 两大园区即北盘江峡谷园区和碧云洞溶洞群园区, 五大特色包括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盘县三叠纪动物群、金盆天生桥、韭菜坪黔之巅、阿勒河。地质遗迹有地层类、构造类、古生物类、地质地貌类、地质灾害类以及水体类共6大类14小类。
1 公园概况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六盘水市, 涉及六枝、水城、钟山区和盘县4个县 (区) 。贵昆铁路、内六铁路, 公路320从境内通过, 六盘水到贵阳有贵黄高速公路, 水黄高等级公路连接, 到贵阳龙洞堡机场约4小时30分的行程。公园以乌蒙山顶峰及其东坡高原喀斯特地质为特色, 以北盘江喀斯特大峡谷为主体, 拥有云贵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在人文方面整合了六盘水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等夜郎文化,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开展探险性旅游活动, 形成一个集地质科考、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 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游客的多功能综合地质公园。
2 区域地质背景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 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的西南部, 经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 发育四个构造作用带, 即水城一紫云北西向斜列式构造断裂带、发耳构造断裂带、郎岱三角形构造断裂带和盘县三角洲构造断裂带。区内出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 以二叠系、三叠系广泛分布[1,2]。加之属于亚热带云贵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3], 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因而本区具有喀斯特地貌等多种景观性地貌形态, 发育良好的三叠纪地层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3 主要地质遗迹资源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据“物质组成-成因综合分类”法[4],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可分为6大类14小类, 如下表:
3.1 地Á层剖面遗迹
园区内的六枝洒志茅口组剖面由灰色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亮晶蜓灰岩、白云化生物屑灰岩, 顶部夹少量有机质页岩组成, 筵类珊瑚腕足化石极为丰富, 属种繁多, 保存甚好, 是研究二叠系地质事件、地层划分对比, 贵州二叠纪一三叠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理想基地[6]。
3.2 中小型构造遗迹
由砥柱 (旋涡) 和旋回 (旋褶) 带 (多为弧形褶皱、断裂) 组成的旋转构造是地壳上广泛而普遍的构造型式[7]。旋转构造一般是由旋转岩块及其与周围地块岩层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发耳旋转构造台地主要由三个四周陡峭, 顶面比较平坦的台地组成, 当地方言称之为屯。三个屯成为台地中三个突起, 四周陡峭, 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台地顶面。登上台地则豁然开朗, 自然环境良好, 风景幽美, 犹如“世外桃源”。
3.3 古生物化石遗迹
盘县动物群赋存在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 即狮子山段, 一套富含多层凝灰岩 (4~5层) 的由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和瘤状灰岩组成的岩层中, 由完整丰富的海生爬行类化石, 并伴生有鳞齿鱼类、龙鱼类、牙形石以及海生无脊椎动物如头足类、瓣鳃类和腕足类等化石组成, 是一个保存完整、系统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生态群, 其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中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盘县动物群为探讨海生爬行动物早期演化、生物自身演变与环境变迁以及海生爬行动物群性质与古地理变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8]。
3.4 地质地貌遗迹
7千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 在贵州主要表现为间歇式的升降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使贵州产生掀斜式抬升, 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大。六盘水地壳表面岩石主要由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 间或夹有泥质或硅质条带岩石组成, 在抬升过程中挤压以及断裂作用, 石灰岩白云岩产生了破碎, 形成多组裂隙, 交错分布。由于喀斯特作用, 为孤峰、峰林、天生桥、石芽、溶洞、暗河等的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加之在二叠纪时期受到岩浆侵入作用, 曾经覆盖了峨眉山玄武岩及少量凝灰岩, 玄武岩盖层的存在, 有利于石林的发育。韭菜坪地区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大斜坡地带,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以来掀斜式抬升的影响, 与东部的黔中地区高差达1800m, 地貌主要以石灰岩高中山为主, 山脉多为北西-南东走向, 形成了乌蒙山最高峰, 贵州省的最高点, 为保存最好的古高原面[9]。
4 结论与建议
4.1 地质遗迹类型多样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青藏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 区内有地层类、构造类、古生物类、地质地貌类、地质灾害类以及水体类6大类地质遗迹, 且每类遗迹中又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亚类。这些地质遗迹既是相关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基地, 又是对公众进行科普和环境保护教育及休闲观赏的基地。
4.2 地质遗迹具有典型性
由于新构造运动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地质遗迹。
韭菜坪山体由石碳系灰岩组成, 山顶平坦, 为宽阔完好的夷平面。其上保留有最老的石林地貌, 植被茂盛, 以箭竹、灌木丛为主, 野生韭菜高大, 叶子宽厚, 可以食用, 是很有价值的基因资源。盘县动物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点, 由保存完整丰富的磷齿鱼类、龙鱼类、头足类、瓣鳃类、腕足类等多门类珍稀生物化石组成, 所形成的年代比现今兴义、关岭的“贵州龙”和阿尔卑斯圣乔治山发现的古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约早300万年以上, 对研究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古生态和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 地质遗迹极具观赏性
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气势磅礴的地质地貌、神秘幽深的峡谷、巧夺天工的天生桥以及形态万千的峰丛、峰林, 构成一幅充满神奇和诗意的山水画卷,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谓地质遗迹景观的博物馆。
公园内有云贵高原典型的新生代早期古喀斯特地质遗迹-韭菜坪、世界上通公路最高天生桥-金盆天生桥、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段-盘县白雨洞竖井、国内开口最大的岩溶漏斗-水城花嘎漏斗、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会员洞穴, 我国著名游览洞穴-碧云洞与其高层洞穴星宿洞、凉风洞、蝙蝠洞属同一洞穴系统、以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无脊椎动物化石特色的三叠纪盘县动物群。这些地质遗迹与适宜的气候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相结合, 既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 又是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4.4 地质遗迹的保护建议
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地质遗迹种类多样, 有极高的价值, 是难得的资源, 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对园区的地质遗迹划定保护界限, 给予标示。将园区内地质遗迹进行分类, 对科学研究、科普基地和观赏旅游的部分进行有区别的保护开发。
摘要: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乌蒙山顶峰及其东坡高原喀斯特地质遗迹为特色, 以盘县动物群化石为重点, 拥有云贵高原东坡新生代以来各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 融合特有的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等文化, 为综合性的地质公园。文章重点介绍其地质遗迹的特征和价值。
关键词:地质遗迹,特征,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六盘水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1-638.
[2]鲍森.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 2007:1-68.
[3]戚泽伟, 赵群剑.六盘水市气候热点简介[J].贵州气象, 2003, 27 (4) :22-23.
[4]齐岩辛, 许红根, 江隆武, 等.地质遗迹分类体系[J].资源·产业, 2004, 6 (3) :55-58.
[5]秦趣, 崔小平, 谌洪星.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1, 32 (6) :66-69.
[6]南君亚, 周德全, 叶健骏, 等.贵州二叠纪一三叠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学报, 1998, 18 (2) :240-249.
[7]李四光.旋转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4:1-107.
[8]郝维城, 孙元林, 江大勇, 等.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2 (6) :817-823.
2安徽淮南八公山
3安徽黄山
4安徽祁门牯牛降
5安徽齐云山
6北京十渡
7北京石花洞
8北京延庆硅化木
9长江三峡(湖北、重庆)
10福建大金湖
11福建福鼎太姥山
12福建晋江深沪湾
13福建宁化天鹅洞群
14福建漳州
15甘肃敦煌雅丹
16甘肃景泰黄河石林
17甘肃刘家峡恐龙
18甘肃平凉崆峒山
19广东丹霞山
20广东佛山西樵山
21广东阳春凌宵岩
22广东湛江湖光岩
23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
24广西北海涠洲岛火山
25广西资源
26贵州关岭化石群
27贵州绥阳双河洞
28贵州兴义
29贵州织金洞
30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园
31河北阜平天生桥
32河北涞水野三坡
33河北涞源白石山
34河北秦皇岛柳江
35河北赞皇嶂石岩
36河南酷山
37河南焦作云台山
38河南内乡宝天幔
39河南嵩山
40河南王屋山
41河南西峡伏牛山
42黑龙江嘉荫恐龙
43黑龙江五大连池
44黑龙江伊春花岗岩石林
45湖南郴州飞天山
46湖南莨山
47湖南张家界
48黄河壶口瀑布
49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
50江苏苏州太湖西山
51江西龙虎山
52江西庐山
53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
54内蒙古阿尔山
55内蒙克什克藤
56宁夏西吉火石寨
57青海尖扎坎布拉
58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
59山东山旺
60山东枣庄熊耳山
61陕西翠华山
62陕西洛川黄土
63四川安县生物礁—岩溶
64四川大渡河峡谷
65四川海螺沟
66四川黄龙
67四川九寨沟
68四川龙门山
69四川兴文石海
70四川自贡恐龙
71天津蓟县
72西藏易贡
73新疆布尔津喀纳斯湖
74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
75云南澄江
76云南禄丰恐龙
77云南石林
78云南腾冲
79云南玉龙黎明——老君山
80浙江常山
81浙江临海
82浙江新昌硅化木园
83浙江雁荡山
84重庆黔江小南海
85重庆武隆岩溶
新批53个公园
86山东泰山国家地质公园
87云南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
88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89安徽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
90黑龙江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
91福建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92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
93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94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95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
96福建屏南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
97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
98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
99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
100河北临城国家地质公园
101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102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
103福建永安国家地质公园
104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
105青海久治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
106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107河南洛宁神灵寨国家地质公园
108河北武安国家地质公园
109新疆富蕴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110河南洛阳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
111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112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
113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
114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
115贵州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116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
117河南信阳金岗台国家地质公园
118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119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
120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
121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
122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
123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124江西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
125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
126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
127黑龙江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
128贵州平塘国家地质公园
129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130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
131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
132湖北武汉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
133山西壶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134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
135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136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137大连冰峪沟国家地质公园
我的老家在临海,那里有座公园很出名,叫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它位于临海市桃渚镇的大堪头村,听说那里有一座喷发过的火山,遗留下了很多火山岩石景观。当我们决定前去游览时,我高兴极了,充满期待的疑问不断从脑海中涌出:火山高不高?火山口大不大?那里有什么样的地形地貌……
坐上车,旅程就开始了。我望向窗外,欣赏沿途的风景。在田野的深处,有一座山顶浑圆的山,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远看就像一个穿着绿衣、脑袋圆溜的可爱家伙。“看,那就是地质公园!”二十分钟后,公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
打开车门,迎面便撞见一座高耸入云的熊山,仰头90度也难见其峰顶,壮观至极,根本认不出这就是在车上望见的“可爱家伙”!来到山下时,一条羊肠小道从脚下蜿蜒而上,在厚密的杉木叶中时隐时现。我们一路摸索,终于望见对面山上的一片石柱林。五或六边形的石柱紧密排列,垂直于岩层层面,构成了半壁石林,景色恢宏壮观。这些石柱就是著名的火山岩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所形成的岩石。一根根灰色的岩柱静静矗立,坚硬的外壳内藏着一个个古老易碎的故事——
把千万年前,恐龙是陆地上的绝对霸主,威武的霸王龙、巨大的雷龙、迅猛的恐爪龙等呼啸来往,欺食弱小,而它们之间同样上演着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几只梁龙分散在丛林中悠闲地吃草,全然不知埋伏在深处的棘龙正张开血盆大口准备向它们扑咬,而这场危机却被天下的翼龙看得一清二楚……突然有一天,天空变得漆黑昏沉,地心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声响。紧接着,火山口冒出浓浓的黑烟,不一会儿就红光四射。轰隆声越来越剧烈,恐龙们惊慌得拔腿逃窜。憋得鼓胀的火山终于喷发了,熔岩顺着山坡流下来,淹没了山脚,淹没了陆地,直到万籁俱静。而如今,火山岩柱历经千万年的剥蚀风化,安然地屹立在我的面前,像一本无字之书,诉说着不朽的`自然传奇。
我沿着石阶一级级攀登,不时抬头看看接天的山顶,仍被那奇险的高度震慑得胆寒。因为距离山顶还有好长一段路,我路过石椅也不敢多做休息,鼓起劲来又埋头前进了。走走停停过了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了新的风景——一座用铁皮搭成的临渊小桥。我只瞥了一眼就被吓坏了:铁皮老牢不牢固?会不会摔下去?深渊下面有野兽吗?我双手握紧栏杆,一次只挪小半步,走得颤颤巍巍的,铁皮桥却像是筋骨发硬的老人,不时发出“咯噔咯噔”的扭腰声。
走完铁桥,我终于攀登到了山顶。不知是不是因为路线不同,山顶上并没有我期待已久的火山口,真是一大遗憾!不过,当我向山下俯瞰时,便深感不虚此行:一块块黄绿相间的田野,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马路,还有那道不尽的远近美景都已尽收眼底。
董媛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 400067)
摘要: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地质公园,进行科技旅游开发能充分挖掘武隆喀斯特地质景观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旅游地质资源品位。本文在近几年地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经验,对该地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技术和开发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以提升武隆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关键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的乌江、芙蓉江、羊水河、阎王沟等喀斯国重庆市东南缘,长江支流乌江下游峡谷特峡谷,总面积380平方公里。
区。2003年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陈2.2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伟海,朱德浩,2004);2007年6月,“武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一2.2.1 开发项目存在局限
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1.地质科技旅游 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休闲度假旅游、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众化的旅游产品,在地质科技旅游上的重
[1]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要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2.2.2 在开发时没有注意整体开发和区域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的整合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期提高人们的地学岩溶资源景观具有区域性、整体性特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地质遗迹,征。旅游开发时应把园区作为一个完整的作为一种自然遗产,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岩溶景观体系加以规划,而不是人为地把
[2]内涵和特殊的地学意义,是一种极重要溶洞、天生桥、仙女山等景区彼此割裂开的科技旅游资源。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地质来开发;在区域上,应与重庆市及周边著科技旅游,寻求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和管理名景区加强联合、扩大合作、共同营销、的地理科学支持,并向全民传播地理科学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知识。2.2.3 缺乏现代高科技支持,科技开发资
2.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开金投入不够
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2.1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述 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旅游业政策措施方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由峡谷、面,现代技术支持不够,尤其是GIS系统在天生桥群、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人才环境方面,都还处等现象和要素构成,包括世界最大的天生于初级阶段,既缺乏统一的国家公园GIS三桥、沉积物种类多样的芙蓉洞和国内外管理协调和促进机构,也缺乏这方面的专首次发现的冲蚀型后坪天坑群3个喀斯特业人才,使已建成的GIS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系统,以及与第4纪地球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用和更新。
3.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
3.1 开发模式——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
对公园资源的影响、进行土地利用与保护等的分析、确定公园中优先发展的区域等等。
3.2.3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的三维武隆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很好、地质特征较为普遍、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欠缺,因此地质科技旅游应以自然生态教育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开展生态科普观光、探险、漂流等项目。此类开发可能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几个不同阶段,视具体情况而定。其项目和设施建设经过可行性研究,对重点保护景点应实行严格的监控,控制游客容量,杜绝人满为患,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3.2 开发技术
通过科学探查,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资源的探察技术
首先是常规的地质勘察钻探工作,以实地考察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岩层、水温地质等地理要素;其次应结合一系列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卫星定位及航空遥感、计算机数值模拟、地质雷达探测、TSP地质预报、CT层析成像等。
3.2.2 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资源的GIS应用
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技术,其最常用的GIS软件是ESRI研制的ARC/INFO,可提供各种层次的GIS软件产品,主要被用来协助公园、教育者和管理人员管理重要数据与在线的GIS工具[8]。
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囊括旅游、环境、地理、地质、水文、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各个方面。比如利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类科学图件和数据,例如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地球化学元素等值线图、TM卫星遥感图等进行叠加,可得到相应规划分析图及管理决策数据:外来植物图、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分布图、火灾分布控制图、地质灾害预测、分析人类活动与设施建设
重建技术
探索开发地质公园地质景观形成演化的三维动态模拟系统,将地理科学内涵有形展示,从地质科学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提升地质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以及旅游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直观性。3.3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措施 3.3.1 市场定位
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3.2 开发新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专门举办与地质有关的游览项目。这些项目如化石漫游、地质漫谈和地质漫游;精心组织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使用的交通工具从骑毛驴、乘汽车、河上漂流探险到乘小型直升飞机,使游客在自然天成、无人工雕饰的地质环境里畅游,极大丰富国家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大课堂。
第二,兴建以普及地质知识为目的的学校。如为游客组织1~7天的长短不一的学习班,学习地质生物系统、地方文化、鸟类、摄影和植物知识;兴建各类博物馆、高科技电影院、展览馆等;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喀斯特的自然科学知识。无论是地质游览项目或是地质学校初、高级学习班,都有机会在地质专家的带领下徒步巡游,目睹古生代-中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的各种地质、地层结构,及地层中的褶皱和断层,以及观察其中的动植物,领略地心的宁静和神秘。
第三,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如观鸟、观鹿等活动。游客可在专家引领下,用望
远镜观察鸟、鹿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并向专家询问各种有关鸟和鹿的问题。3.3.3 建立解说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峡谷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和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其一是景区教育解说系统。它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芙蓉洞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钟乳石、石瀑、石幕、石笋,石花等旁边应重点树立永久性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其二是建设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武隆岩溶地质公园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做出判断。同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其三是景区服务设施说明。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
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喀斯特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3.3.4 提供原生态地质环境
在不破坏武隆喀斯特自然景观的前提下,道路和设施建设控制在最低限度,只兴建必要的观景台和相关设施, 最大可能为游客提供原生态地质环境。让游人从最佳角度安全地观赏大自然风光。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4.1 建立专门的公园管理体制
目前,武隆县政府已将地质公园的经营权完全出让给企业,而行业管理由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若公园能够进一步整合管理部门,使公园管理统一化、权威化,不以盈利为目标,保护地质及其它资源,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7],这样便能避免破坏性的建设项目,正确引导游客行为,使地质景观资源的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4.2 对景区旅游的管理以教育为主,辅以适当的措施
加强政府或非政府(如民间自发组成的公园协会)组织对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的重视,向公众提供讲解、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4.3 多学科的对公园资源进行利用和分析
除聘用自然学家、工程师、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导游、护林员外,尤其重视地质学家在进行全方位规划、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管理人员在环境评价中不再局限于探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变化的指标和检测方法,而是与地质学家合作,开始利用由国际地科联拟定的地质指标(帮助进行生态系统研究、监测和报告的环境指标)来监测地质的变化,以改进生态评价工作。
4.4 组建“地质资源处”
雇佣地质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公园管理人员提供地质专业技术支持。建立联络办公室,使公园与地质协会、大学和博物馆等地质团体之间建立联系网络和合作关系,为公园编制地质培训手册,建立内容丰富的地质网址,并完成对诸多公园地质资源的编录。5.结语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要把地质公园旅游做出特色,提高旅游地质资源品位,增强产品吸引力,增强旅游资源经济效益,就需要实施科技旅游,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挖掘武隆喀斯特地质景观地理科技内涵,帮助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从而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
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66—70,85.
[2]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J],资源·产业,2003,5(1):58—64.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
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陈伟海,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重庆武
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J].中国岩溶,2006,S(8):106-112. [5]谢世友,袁道先,赵纯勇.重庆武隆喀斯特
地貌及其演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34—138. [6]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张瑞英.重庆武隆
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价值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305-309.
[7]徐胜兰.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
品牌价值与运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98-4799.
[8]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
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
4l一44.
[9]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
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0]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
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作者简介]
董媛(1981-),女,汉,四川成都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教师,硕士,讲师,高级英文导游,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
A Research on the Geo-technological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the Wulong karst
geologic park in Chongqing
Dong Yuan
(Tourism Department,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7)
暑假的第一天,爸爸和妈妈为表扬我这学期取得进步,带我去国家地质公园—— 太姥山游玩。
坐在开往太姥山的车上,我的心开始飞扬,飞向那个神奇的海上仙都——太姥山。“夫妻峰”、“金龟爬壁”、“七星洞”、“一线天”……一个个,魂牵梦萦的景点向我招手,仿佛我已经置身于这个神奇的世界中。
秦屿到太姥山的路口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上,弯延曲折,像一条白玉带,随风起舞。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太姥山。门口雄伟的建筑让你眼前一亮,凉爽的山风涤去身上的`浊气,倍感神清气爽。
今天,来到太姥山旅游的人特别多,有各种各样的人,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妈妈刚走了一段路,就碰上了一个外地的旅游团来这里旅游,只见导游姐姐挥着小红旗,戴着小红帽,手提着一个小喇叭,一边走着,一边介绍太姥山的历史文化。爸爸看到,神秘兮兮地说:“不如我们也跟在他(她)们的后面吧!也可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太姥山的文化和传说。”
太姥山的景点有非常的多,我看得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现代抽象派雕刻大师的艺术展厅中。 “夫妻峰”向你讲述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九鲤朝天”告诉你做什么事都不能偷懒、“金龟爬壁”会使你明白要超凡脱俗必须过得了“美人关”“金钱关”……只要你用心欣赏,从这些传说中尼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的知识。
太姥山的“洞异”是一绝,对于我来说,最好玩的是钻洞。
“葫芦洞”、“七星洞”、“一线天”……每个山洞都那么的神秘,那么得吸引人。“七星洞”,因为抬头向上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七颗星星散布于天空。“葫芦洞”,洞中套洞,大小不一,宽窄相差极大,小的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宽的可以让几百位同学一起上课……
关键词:华蓥山,石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20世纪60年代,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景区在高峰季节显得拥挤,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质量, 环境容量一词从生物学范畴拓展运用到游憩和旅游研究上。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可接受的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不下降的情况下, 一个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人数[1]。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发展只有20多年, 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旅游业需求爆炸性增长, 许多旅游地旅游旺季人满为患, 由此导致的各类环境问题及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也引起了政府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2]。很多学者致力于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研究, 冯学钢[3]、刘玲等[4]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而对景区个案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也蓬勃发展, 冯晓华[5]、李艳娜[6]、胡忠行[7]、翁瑾[8]等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相对较少, 几乎是空白[9]。本文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为研究区域, 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 为公园的有效开发和合理投资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 行政区域隶属华蓥市域东北部, 北邻广安, 东接邻水。公园由三个景区构成——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和小山坝景区。其中石林景区开发最为成熟, 基础设施配套完整, 交通便捷, 景观特色突出。本文以石林景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旅游环境容量。
石林景区位于北纬30°17′38.22″——30°18′57.97″之间, 景区面积5.03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 类型齐全,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银杏等;主要用材林有松、柏、杉木等100余种;各种野生药材700多种, 名贵药材有天麻、杜仲、首乌等100多种。动物资源丰富, 无脊椎动物9门, 脊椎动物24目、63科, 鸟类106种。公园内植被茂盛, 地理环境适宜, 生态环境原始性强, 已成为重要的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因库, 也是较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景区内赋存相当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主要包括石林石芽、漏斗、象形山石、古生物化石和溶洞等, 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是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其生态石林景观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岩溶石林与生态群落和谐共生, 石林散布于林间草丛, 林中有石;同时, 生命力旺盛的常绿藤蔓植物沿石芽、石林的裂缝攀石而上, 在顶端成簇生长, 石上生林, 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也是南方岩溶良性生态非石漠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对于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景区内与地质遗迹资源交相辉映的是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 红色文化, 幺妹文化让景区积蕴厚重。地质遗迹、生态群落及人文景观在景区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交相辉映。
2.研究方法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是世界上旅游研究中争议最多, 尚无定论的问题之一[10], 对于旅游容量的测算,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及算法体系。道格拉斯·皮尔斯认为环境容量是由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3个部分构成;崔凤军则认为其是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4项组成;李艳娜等人则提出环境容量是有生态容量、空间环境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4个部分构成的。可见, 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容量的体系及测算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殊情况, 并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对环境容量的测算是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界定, 从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方面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木桶原理, 选取所有分量中的最小值作为景区的环境容量。
2.1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测算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计算一般有面状总量模型和线状模型, 面状模型适用于一个均质空间的旅游区, 景点均匀分布, 游客在区内随即运动, 无规则行走。线状模型适用于以若干景点为节点, 以既定的粗细均匀的游览线路为通道, 连接成网络的系统, 游客按既定线路游览[5]。石林景区明显更适合选用线状模型。线状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C0=L/L0, (1)
C1=C0*t/t0, (2)
Cn=C1*D (3)
式中:C0为瞬时容量 (人) ;L为旅游线路总长度 (米) ;L0为人均占有旅游线路长度 (米/人) ;C1为日环境容量 (人) ;T为游区日均开放时间 (小时/日) ;t0为人均游览时间 (小时/人) ;Cn为年容量 (人) ;D为全年可游时间。
石林景区旅游线路迂回盘旋, 在各个景点间交错纵横, 其总长度为10.8千米;景区海拔和气温气候条件优越, 全年可游, 故每年可游时间为365天;每天可开放8小时, 游人周转率为6小时, 人均旅游路线按8米/人计算, 则:
C0=L/L0=10.8*1 000/8=1 350人
C1=C0*t/t0=540*8/6=1 800人
Cn=C1*D=1 800*365=657 000人
通过上述计算, 石林景区年空间容量为657 000人。
2.2 旅游生态容量的测算
生态环境容量的测定主要考虑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 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总量[2]。结合石林景区的具体情况, 生态环境容量主要考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对景区植被的破坏几个方面。
石林景区植被覆盖良好, 覆盖率高达87.5%, 能够充分吸收和净化旅游活动产生的气体污染物, 同时经过实地采样监测, 空气质量达标。故大气污染对于石林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基本不构成压力。在石林景区游山栈道沿途设小型、隐蔽垃圾坑道, 景区内一切固体垃圾每天派专人集中收集, 并运双河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日产日清, 故固体废弃物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也不构成压力。因此, 石林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理论上可以不考虑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 其大小主要由水污染和游客对景区植被的破坏决定。
石林景区内水体景观较少, 故水污染主要考虑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污水, 污水通过管道到达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能力为168吨, 设人平均每天生产污水0.13吨, 则容量为168/0.13=1 293人, 年容量为1 293*365=471 945人。
在计算游客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上, 考虑到石林景区游客的游览是固定在规划好的特定线路上的, 故其计算以主要游览线路规模和游客沿线活动范围 (线路两侧各1米) 为依据。石林景区旅游线路长度为10.8千米, 宽1.5米, 则总面积为10.8*1 000* (1+1+1.5) =37 800平方米。考虑石林景区良好的植被覆盖, 采用植被承受的标准为20m2/人天, 则可计算出气最大日容量为1 890人次/天。若全年开放按365天计, 则年生态容量为689 850人。
取影响因素中的最小值作为石林景区的生态容量, 即其年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471 945人。
2.3 旅游设施容量的测算
根据旅游研究的实践, 设施容量一般取决于宾馆床位、水资源供给、电力供给和交通运载四个要素, 取四个要素中的最小值作为设施容量。石林景区开发成熟, 水资源和电力供应充足, 交通便捷, 对旅游发展不构成约束。而景区内虽然只有4家宾馆, 床位在500张左右, 但是在景区周围分布数十个农家乐, 总接待能力在1 400个床位左右, 同时, 石林景区其距离华蓥市区仅20千米, 华蓥市区内有几十家宾馆饭店, 因此住宿问题不构成任何压力。故石林景区的旅游设施容量对旅游发展几乎没有约束。
2.4 旅游社会容量的测算
社会容量也称心理容量或行为容量, 包括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和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11]。
2.4.1 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测算
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是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 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 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 还会造成物价上涨, 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规划, 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旅游社会容量石林景区居民点与旅游区基本分离且无较大关联, 并且由于居民点分布在从华蓥市到景区的游览线上, 很多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 比如开办农家乐, 出售旅游产品, 在公园从事导游或者管理工作等等, 居民可以从旅游获得实惠, 成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旅游社会容量计算时其值可以取为无穷大。
2.4.2 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测算
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是指旅游者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忍限度。这是一个由很多变量组成的函数, 主要受旅游地的性质、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旅游组织形式等影响。由于各单因子都具有社会性, 很难进行建模或定量分析, 因此很多学者是将各单因子组合诚意一个单一变量函数, 组成游客满意度同游客人数之间的相关函数来计算旅游心理容量。满意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在问卷设计上, 参考章小平[2]等人的调查方法, 其优点是难度较低, 主要从游客普遍心理与感知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季节变化和游客的安全需求。通过问卷调查, 建立起不同的心理容量标准 (表1) 。
景区游客的心理日容量计算应为景区总游览面积/容量。考虑到石林景区游览的特殊性, 游客是在既定的旅游线路上活动, 所以考虑总游览面积时不是考虑整个景区的总面积, 而是考虑以游道为中心的沿线活动范围, 我们同样取线路两侧各1米为活动范围, 则可以计算出游客的总游览面积为37 800平方米。
夏秋季节 (6—10月) 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相对较高, 则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 800/12=3150 (人) ;秋末春初 (4月、5月、11月)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则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为20m2/人, 计算得到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 800/20=1 890 (人) ;冬雪季节 (1月、2月、3月、12月) , 路上有雪, 从安全角度考虑, 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为45m2/人, 通过计算, 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800/45=840 (人) 。
基于旅游者的年社会容量的计算是上述三个时节的总容量累计。即夏秋季节的总容量+秋末春初的总容量+冬雪季节的总容量, 为3 150×150+1 890×90+840×120=743 400 (人/年) 。
2.5 石林景区旅游容量综合值 (TEVBC)
根据木桶原理, 一只由诸多长短不一的木板构成的木桶, 其盛水的最大值不是由最大木板高度决定, 也不是由木板平均高度决定, 而是由最短的木板高度决定。同样的原理, 旅游容量的综合值不是几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值, 也不是其最大值, 而是取决于其最小值。即选择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最小值作为石林景区旅游容量综合值。
根据以上分析, 石林景区空间容量为657 000人/年, 生态容量为471 945人/年, 社会心理容量为743 400人/年, 设施容量趋于无穷大, 故选择最小的生态容量作为其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值, 即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旅游容量为471 945人/年。
3.结论
本文参考前人的经验, 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容量和心理容量四个方面入手, 计算了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其结果较为科学。从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 制约公园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旅游游道长度较短, 园区内还有很多景点可以增加旅游游道, 从而突破其对旅游发展的制约。通过对旅游容量的合理计算, 将为公园的有效开发和合理投资提供依据, 提高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Mathieson Alister.Geoffrey Wall Tourism: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Longman, 1982, 21-22.
[2]章小平, 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22 (9) :50-56.
[3]冯学钢.旅游管理容量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 1999.
[4]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5]冯晓华, 阎顺, 杨海英, 刘文翰.艾丁湖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预测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7, 30 (6) :974-980.
[6]李艳娜, 张国智.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以九寨沟为例[J].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 (4) :32-34.
[7]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7) :76-80.
[8]翁瑾.上海豫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1 (4) :17-21.
[9]王莉.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计算[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2) :62-63.
[10]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2) :102-104.
——黎城县加快太行山红石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纪实
贾 步 青
有一种美是要经过时间考验,才能显现;
有一种力量是要经过岁月积淀,才能流泻。
从1985年黄崖洞景区开发,到2003年景区转让和红色旅游路线确立,再到2007年“五线十沟”和太行风景道的建设。追寻黎城旅游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绿色、生态为主线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而2008年,注定将成为黎城旅游业发展新的里程碑。黎城县依托黄崖洞、广志山、性空山、洗耳河、杨歧山等景区景点全力打造的太行山红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并全面铺开。黎城旅游的大戏就这样一幕幕地开启,一步步地走近人们,吸引着世人惊奇的目光。黎城,从此踏上了旅游这列春天的快车。
资源与现状的困惑
了解黎城的人都知道,黎城自然风光秀美,风土人情淳朴,文化底蕴深厚。黎城有旖旎的太行山水,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80余座,荟萃了八百里太行最奇、最秀、最壮、最险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太行画廊”。以黄崖洞为代表的西北部群山具有典型的红石英砂地貌,山体壁立千仞、幽深壮丽、气势磅礴,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山岳深切峡谷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内的木刻画《江山如画》便取自黎城板山风光。此外,山势巍峨、黎襄情深的广志山,松涛临海、雄奇险峻的四方山,逶迤起伏、伟岸迷人的箕山等尽使来访者流连忘返。而奔腾的清漳河、浊漳河,潺潺流淌的山涧小溪,为群山平添了几分妩媚,涌现出了“小江南”之称的源庄和“许由洗耳”传说发源地的洗耳河等一批山水胜地。
1黎城是著名的红色圣地,这里曾经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朱德、左权、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并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我国军事工业的摇篮,根据地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就坐落在黄崖洞风景区,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威名远扬;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中共北方局高干会议”就在黎城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战略区;位于小寨村的冀南银行旧址是中国红色金融发展的见证,被誉为“抗战经济的摇篮”。黎城历史积淀厚重,这里是尧地故里,古黎国所在。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女娲补天、炎帝柏裕尝百谷、许由洗耳、纣王阅兵、西伯勘黎等神奇传说和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潞川古战场、城隍三节楼、东阳关古长城为黎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秀美的太行风光,历来是黎城人骄傲的资本,可多年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遇,也让每一位黎城人尴尬叹息。有人这样形容黎城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早,发展慢。是啊,黄崖洞、广志山、性空山、洗耳河、杨岐山等景区景点虽然各具特色,但却零散分布在100多公里的太行山系中,形不成一个整体。黄崖洞景区从1985年开始建设,20多年来,黄崖洞景区仅达到国家2A级景区标准;善陀、广志山、白云洞虽有所开发,但进展缓慢;杨岐山、性空山、板山等景区则至今无人开发。反观周边县区,陵川县2003年才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2005年王莽岭景区就成为3A级景区,2007年又升为4A级景区。另外,壶关、平顺、武乡等地景区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知名度、美誉度直线上升。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黎城旅游怎么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摆在黎城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品牌与定位的突破
2007年,新一届县委政府上任,此时的黎城旅游,正处于困难重重、百废待兴之时。县委县政府果断的把旅游业提升为振兴黎城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县委书记崔建泰指出:旅游文化产业是一项朝
阳产业,要充分发挥黎城红色旅游品牌、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综合优势,走出特色鲜明的大旅游发展之路。
在随后成立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上,县长郜双庆亲自担任领导组组长,主抓黎城旅游的规划、开发、管理工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调、密切配合,重新对黎城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景区特色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领导组把制约黎城旅游发展的瓶颈归结为主题不突出、景点分散、服务落后。
针对黎城景点散而乱的局面,县长郜双庆要求要以点连线、以线带片、以片扩面,打造多层次、多元化、高品味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2007年6月,以连接黎城众多景点,打造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太行风景道建设工程正式提上日程。规划中的太行风景道不仅是一条旅游通道,更是一条显山露水的“太行风光百里画廊”,沿途建设3个牌楼或山门,4个主景区,10个分景区,30处观景厅,9处游览长廊,30处民俗文化村,28处蓄水池,3个出入口。沿太行风景道前行,既可以在观景台赏壮美的自然风光,也可观赏流水飞瀑、体验太行民俗、领略丹霞雄姿。
2007年9月,太行风景道工程正式开工,三支施工队从不同地段同时建设。为早日贯通这一旅游通道,施工队克服了地形险峻、物资运送难、人迹稀少、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靠着坚强的意志让百里通道一米一米的向前延伸。今年6月,太行风景道终于基本贯通,同时,路基拓宽、景点设计、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全面展开。
百里风景道的建设搭建了黎城大旅游的框架,但黎城的决策者更希望能打造出黎城旅游自己的品牌。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黎城县邀请中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对全县红色旅游资源和丹霞地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和论证。专家组先后深入黄崖洞、广志山、性空山、洗耳河、冀南银行旧址等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壮美的自然风光、红色革命历史、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太行风光,这是黎城独一无二的优势。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建设以黄崖洞为龙
头,由广志山、性空山、洗耳河、源泉小江南、冀南银行等景点组成的太行山红石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与会专家的一致意见。“红石有三重含义:一是太行山的丹霞地貌;二是黎城的红色革命历史;三是景区沿途漫山红叶的自然生态风光”,县旅游中心主任张建斌向我们介绍。
在今年的全县两会上,县长郜双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加快以“五线十沟”为主的大旅游开发,建设太行山红石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战略,在全体代表委员中引起了热烈讨论和积极响应,并形成了共识。黎城旅游终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极大的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速度与自信的辉映
思路一变天地宽,准确的定位促进了黎城旅游“上看太行绝壁,中看太行画廊,下看太行风情”阶梯状大格局的加速发展,仅两个多月时间,黎城旅游业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300公里地质公园规划工作启动,太行风景道在基本贯通的基础上,正在多方筹集资金,启动停车场、景区宾馆、标志性建筑等配套设施建设;
207国道至黄崖洞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年底完工;
黄崖洞景区由开发商上海申豪集团投资2亿资金建设入口景观、红色家园、循环火车、黄崖洞广场、蓄水工程、索道、兵工之路红色馆藏、彩弹射击场、黄崖洞弹药库、太行民俗风情园、青青世界游乐园、天上人家、千佛壁等13个项目,目前,7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冀南银行旧址旅游区开发项目已开工进行遗址修复工作; 杨岐山景区开发项目已完成招商信息资料准备和网上信息发布;乡村旅游客栈项目初步完成了项目普查、从业人员登记、项目初步规划以及资金申报工作;
以“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乐在黎城”为主题的奥运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全面展开,9项具体内容准备就绪。
速度表现了人们的发展动力,在与旅游中心工作人员聊天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变化,或许正是黎城旅游业发展、黎城旅游人精神状态最真实的反映—“现在,连外面商铺的人都知道我们旅游中心的人很忙,不过也挺奇怪,现在忙了,累了,但我们感觉却挺好,就说今年搞的这些大项目,书记、县长亲自拍板、全力支持,你说咱旅游还能搞不好吗,是不是应该高兴?”
当前,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服务业列在“四大攻坚”之首,而旅游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黎城旅游20年的发展历程,积淀着的是经验,勾画出的是新蓝图,展现出的是新平台,点燃着的是新希望。2008年,携奥运之风,黎城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太行山红石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全国一流景区,把黎城建设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大县”,这是黎城人对明天的豪情与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黎城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强县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