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教案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财政教案(推荐10篇)

国家财政教案 篇1

学生观看视频《青藏铁路》

师:为了学好国家财政这一课,我们高一(7)班同学课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刚才大家看到了青藏铁路通车的视频,这是我们第一小组同学收集的材料之一,下面我们请组长对他们收集的材料作简要的汇报。第一组组长发言:

通过探究收集到的材料,第一则是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至2006年7月1日,格尔木至拉萨的全长1142公里,已经建成通车,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投资约430.9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二则是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建,目前,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千米运营里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地铁平均每公里造价成本6亿元。师:不管是神奇的天路,还是便捷的地铁,都是由国家来投资的,大家还知道哪些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请学生来说,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师:假如大家刚举到的,有关重大工程或者国家的各项建设,由个人和企业来投资,大家考虑下,会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讨论,(可不可以由个人和企业来投资,假如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来投资,结果会怎样呢?)

第二小组的同学发言:

我认为企业和个人可以投资的,因为可以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企业和个人投资能够投资,这样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可以吸收广泛的社会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B同学发言:如果完全有个人和企业来投资的话,可能就没有人真正的愿意投资这些铁路,因为投资的成本太大,资金回收难,周期长,风险大,不愿意投资,(那他们愿意投资到那些地方去呢?)周期短的,也就是利润比较高,效率比较快的的环节或者地区去。那么第一组你们研究的结论词是什么:

第一组组长发言:我们认为可以由企业和个人来投资,因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往往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哪些行业和哪些地区获得的利润高,他们就愿意去投资,而大家刚刚提到的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投资的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获得的利润不是很高,因此,没有太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

教师:PPT 市场作用下,一方面。另一方面。。

PPT继续展示重大工程耗资数据。

板书:促进资源

合理

配置。

师:下面我们有请第二组同学汇报他们的探究材料。第二组组长发言:

1993--1997年,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1998--2003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

2005--至目前,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师:那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二组同学的研究资料,我国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

学生自由讨论。(师: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也就是不同的时期,国家经济运行可能的状况不同,那么不同的状况就要对症下药,那就是说明财政有什么样的作用?)师:大家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那就是这个财政政策是应对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状况的,那位同学来说说呢?

生:根据国情,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师:那么这三个时期都是经济大起大落的时候,能不能说一说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经济运行状况?1993——到1997年的时候是什么状况? 学生:通货膨胀。

师:通货膨胀,为了解决通货膨胀所出现的问题,通货膨胀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学生C:商品价格会升高,需求量会增大

师:需求量增加,供应量不足,导致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这个时候国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师:再说一下,98年——03年这段时间? 学生C:通货紧缩,这个时候物价下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国家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师:消费不旺,这个时候出现了通货紧缩,这个时候国家及时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那么我们根据同学刚才的发言,再结合投影上的显示,注意下,经济运行有两种状况,就是这条线,这个时候,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在不平稳运行的状况下,会出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或者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那么分别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状态下,出现的经济现象是()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国家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下,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做法是(增支、减税)、从而有效的刺激需求,当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支、增税),这个时候可以有效抑制需求。好,那同学们总结一下,财政政策与这两种经济运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说财政的什么作用呢?

板书: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师:下面我们请第三组同学汇报他们的探究材料: 第三组组长发言:我们通过探究获得四则材料:

第一则是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实现教育公平公平上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第二则是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05年较前几年增长1.27倍。

第三则是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则是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调至3500元。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的汇报材料,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第三组同学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可以参照课本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请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国家财政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师:那你能不能对照图片和资料具体的分析一下。生:第一个图片是反映了财政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第二个财政可以帮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第三个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第四个是可以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这就是 板书: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师:第四组同学在探究中获得了关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资料,我们请第四组同学汇报。

第四组组长发言:我们在探究中了解到,我国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万亿元,创了历史的最高,其中税收收入达到了49449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额的96.38%,充裕的财政使得各项重点工程和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三农、卫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几方面的支出增长的幅度均达到了30%以上,我们认为要充分的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正确的处理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的关系。师:第四组同学特别的关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那我们下来就来研究什么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怎么样?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自主探究。

师:首先看一下,什么是财政收入?(板书)含义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 生: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师: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那国家为什么要取得财政收入,引导学生说,因为国家要履行职能。

那么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生: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师:一共几个? 生:四个。师:你从刚才第四组同学的汇报的材料中发现,这四种形式当中,哪个是最主要、最重要的? 生:税收收入。

师: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万亿元,刚才我们组长在说明中有一个数据,税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最重要的来源。师:你说一下,财政支出的含义是什么?

生:国家在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师:那么有哪几项支出?

生:有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师:国家财政的作用就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解释板书。要有财政支出,就必须得有财政收入,那么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生: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师:那么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是?

生:他们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师:说的很好,坐下(课件)经济发展,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增加,上缴国家的税收和利润增加,能够保证国家充足的财政收入,那么老师在备课过程当中,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没过著名的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会上,向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这一曲线。

假如你是财政部长,那么拉弗曲线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探究讨论 请课代表发言:拉夫曲线反映了税率的提高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如果国家继续增加税率,超过了一定的幅度,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大的降低,所以拉弗曲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如果占有过多的财富,那么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这样就会不利于财政的增加。师:我们有理由相信课代表会成为优秀的财政部长。我认为他首先说明了拉弗曲线直接反映了经济现象,当税率不断提高,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企业国家和个人之间分配政策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国家随着税收和利润的增加,取得的财政收入会不断增长但是,假如说,实行苛捐杂税,这个时候,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就会下降,那也就是说明,要在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所以我么刚才课代表同学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国家的财政收入要增加,第二,国家筹集的财政收入不能过多,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国家财政教案 篇2

本质上, 财税是一种国家基本政治权力的来源和配属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工具, 这是财税问题的“根本”。弄懂了其中的奥妙, 长期困扰我们的许多谜团都会迎刃而解。可惜, 这么多年过去, 不少专家还是对追求枝节微末很卖力, 根本问题反而被遗忘了。中国长期奉行的财政理论———国家分配论, 其实是一种帝国性质的理论, 它的产权非常明确, 是国家———其实就是政府本身。在中国, 国家与政府两者始终没有分开———分开的理由和事实都未曾出现过, 以至于很多人至今还弄不清它们是否应该分开, 应当创造税收新思维的学界也没有认真地进行理论澄清。税收也远不止是一件可用的工具, 税收里有正义, 有人性, 有光明, 有善, 还有爱, 这些恰恰也是以往的税收教科书所拒绝的内容。

比起传统国家来说, 当代社会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国家的威慑镇压力量壮大到极致, 财政征敛和消耗的能力亦随之无边际地膨胀, 并不断以张扬的气势进行外部展示, 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道德经》) 的说法早就被统治者们抛弃掉了。相对而言, 民间经济、纳税的人们维护自身财产权利的能力不是更强, 而是更弱了。生活中常见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任意侵犯纳税人利益、肆意损耗侵吞国家财政资源的恶劣事件发生, 说明给国家征税和用税的权力划界的必要性更加迫切, 也更加艰难了。

其实在中国, 论公共财政、税收法定主义、预算公开, 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清末就曾经大力推动这些改革, 资政院曾大幅度削减清政府1911年预算, 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也是了不起的进步之举。问题在于, 既如此, 清王朝为什么还是一步步地陷入了绝境?这样的问题, 就不是今天那些以“出谋划策”为己任的学者所能回答的了。前些日子在上海的一个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时, 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觉是, 公共财政在中国虽然已推进了13年之久, 却变得“越来越不像了”, 意思是我们与公共财政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 而是越来越远了。

的确, 中国的宪政民主改革的难度, 怕是比一百年前小不了多少。表面看, 政治权力的绝对权威已逐步被淡化, 再也难以独步天下, 似乎大家都是改革的支持者, 但一到实践层面, 分歧立马就表现出来。中国改革已然失速, 面临的仍是200年前龚自珍就指出的老问题:执政者在涉及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间如何决策时总是进退失据, 最终迈不过“自改革”这一关。社会痼疾的根源其实发生在它自己身上, 却视而不见, 总觉得阻力来自他人。问题在于, 不改革体制, 你深宫大院里的皇上怎么可能知道外面街上粮贱多少?肉贵几何?手下的人是真心为民办事, 还是胡乱花纳税人的血汗钱?

伏尔泰当年在评论英国的制度时曾说, 这个国家的掌权者有足够的权力去增进公益, 而当他企图作恶时, 马上就会被别人束缚住。这就是宪政民主, 这就是“自改革”的含义。那种政党和行政体制混合不分的体制, 与社会主义无关, 与人民利益无关, 如果跟这样的体制总是藕断丝连, 旧体制便永远如附骨之疽难以彻底去除。中国最需要的是与权力社会彻底决裂, 而不是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现代财政与国家治理 篇3

单就财税体制领域改革来说,更是浓墨重彩,《决定》中提出了“现代财政”的理念,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分配、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对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断。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财政被政府过多地作为一个工具在使用,而现代财政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从“放权让利”到“现代财政”

从财政的经典定义来看,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追溯财政的发展,其职能和定位也一直在变化和发展,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的研究,伴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迄今为止,财政发展经历了时代印记鲜明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

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

主要的措施有,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上实行“分灶吃饭”;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实行“减税让利”;在税收建设制度上着眼于实行“复税制”;在与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上,给予“财力保障”。

第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1994-1998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也让人们意识到“放权让利”的改革不可持续,由侧重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转向新型体制的建立。

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通过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土地增值税,以及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改革税收制度,搭建了一个新型的税收制度体系。

第三阶段,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

1994年财税改革所着眼的主要是以税制为代表的财政收入一翼的制度变革,至于另一翼——财政支出的调整,虽有所涉但并未作为重点同步进行。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先后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心地带,并由此将改革带上了财税体制整体框架的重新构造之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第四阶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部署,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布局,从而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谋划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以此为契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了旨在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一系列操作。

当历史的节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被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由于我国缺乏财政法治传统,财政被过度工具化,财政的职能和作用也被大大缩小。此次,将现代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反映了决策层着眼于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新思维。

迈向国家治理

财政为庶政之母,国家治理需要财政作为基础和支柱,同时国家治理的所有活动也都反映到财政改革发展过程中。

那么,国家治理是什么?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包括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

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

其衡量标准至少有五个。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三是法治,“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协调,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座位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的现代财政,究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建立。财政部长楼继伟认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审核预算重点应该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抓紧研究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逐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此外,就是预算公开,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

二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调整其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理财为治国核心

著名财政学家熊彼特曾说,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它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改变社会结构。无论什么时候,财政都对一国的政治和社会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此次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财政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升,在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硬骨头”越来越多的时刻,财税改革是当前的最佳突破口之一。因此,在这般寓意下,治国当以理财为核心。

天津财经大学副教授任晓兰认为,财政问题对于现代国家建构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提升了国家汲取财富和合理预算的能力,国家的权威才能得到增强;只有约束住国家征税和预算的权力,国家才能实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另一方面,也只有将与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的财政预算公之于众并允许公众广泛参与,一个成熟的社会才有可能逐步形成。

治国应以理财为核心,合于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财政可以看作是连接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这三个系统的媒介。

希望国家财政对广东财政放水养鱼 篇4

昨日,广东团第一组分组讨论中,当主持人介绍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来听取意见时,代表指出中央拿得太多了。更有代表直言一个镇挣了一百块,镇级自留仅有12块。广东光支援别人,自己变穷得有点过了。财政部副部长会后遭到媒体围堵,为难地回应自己无法表态,代表意见很好回去好好研究。

广东财政捉襟见肘

在会议现场,主持人介绍“财政部副部长来了”后,连任三届的女代表陈舒第一个立马接麦,直言“我们希望国家财政对广东要放水养鱼,让广东有更大能力和资金进一步飞跃”。

陈舒吐槽晒广东的难处,广东现在是“吃饭财政”,还要解决民生问题。广东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很低,再加上江苏和浙江追赶,广东经济增长不如人,我们的危机感很强。广东财政是捉襟见肘,怎么吸引人才和重大投资项目。

“现在的财政模式是先给中央,然后再讨价还价转移下来。”陈舒说,据统计,给广东的转移支付项目平均下来才几十万元,“还导致了跑部钱进”。

广东代表年年提改革分税制

陈舒话音刚落,另一头的有“忧民哥”之称的代表贺优琳抢麦直奔加快财税改革的主题。实际上,多年来,在全国两会会议现场,分税体制改革一直都是代表最热衷讨论的问题,几乎年年都有代表提出改革分税体制。

贺优琳今年就提了还利于民、改革财税体制的建议。目前财税比例,国家和省里拿得太多。过去的分税制解决一些大事、急事起到作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11万亿元,到了加快财税改革的时候了。以中山市为例,一个镇挣100元,镇级财政留下的只有12元。市级财政留下18元。两级政府加起来只有30元。其余70元交给了中央和省。其中中央拿走的超过50%。

支援别人自己变穷不好

随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抢麦发言,呼吁治理空气污染。不过他刚讲完,律师代表朱列玉抢到麦又把焦点调回了分税体制。“广东改革开放走得早,感觉富,其实现在内地发展快,比我们富很多。对经济上来的省多收,对广东要少收。”

朱列玉解释,区域发展搞不上来,钱从哪里来?要么少收,要么安排专门的资金支持广东区域发展。“他还举例,广州市囊中羞涩,公务员收入偏低,他转述**代表陈伟才告诉他因为收入低,好多**提交辞职信,“经济状况很重要,总得有钱回去哄老婆。”

民营企业老板代表对分税也有意见。老板代表袁志敏也表示:“光支援别人,我们自己变穷也有点过分了”,建议财政部研究新政策。

列席会议的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会后立马遭到媒体围堵。他面露难色,记者催他“你

总得回应一下吧”,王保安笑道,认真听取意见,带回去好好研究。代表意见很好,反映的问题客观。至于被追问何时改变,他很为难说他没法表态。

网民飞蝉队说:广东除了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发展还很落后,大量的资金没有扶持广东的山区,却给中央拿走,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用于庞大的官僚机构高额的公费开支。一个唱歌将军儿子还没工作却开着宝马整天吃喝玩乐钱从何来?

国家财政教案 篇5

1994年3月23日

外专发[1994]88号

一、应聘来华工作的外国文教专家(含外籍工作人员和外籍教师,下同),领取的人民币工资、生活费和离职补贴费需兑换外汇时,按国家外国专家局、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的购汇比例,即单身专家月工资的70%,带家属专家月工资的50%,外籍工作人员(外籍教师)月工资的30%,在外汇指定银行购汇。

聘期为一(学)年的外国文教专家,合同期满后其离职补贴费(半个月工资)可全部购买外汇。外籍工作人员(外籍教师)不享受离职补贴。

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按与聘用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协议规定的的购汇人民币限额购买外汇。

二、财政预算内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聘请的外国专家,如需购买外汇,按财政部发布《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三、贸易和非贸易经营性单位聘请的外国专家,如需购买外汇,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暂行规定》办理。

外国专家持《外国专家证》(国家外国专家局制作)和专家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在外汇指定银行购汇。

国家财政补贴“家政服务工程” 篇6

服务行业作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近几年,山东省大量发展家政服务业。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自2009年国家实施“家政服务工程”财政补贴政策以来,聊城市先后为市内几家家政服务中心及技能培训学校申请补贴,共获得国家补贴资金260万元,已培训规范的家政服务人员4000余人,促进了聊城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国家实施的“家政服务工程”财政补贴政策,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当前就业困难,而且对提高家政服务业发展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每培训一名家政服务人员并安排就业的,经商务、财政、工会验收合格后,按照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奖励,支持了城市分类开展月嫂、早教师、老年护理及家庭保洁等家庭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

在徐州、福州等地也进一步落实了“家政服务工程”财政补贴政策,其执行标准与聊城市相同。这与国家商务部启动的“家政服务工程,通过实施财政补贴扶持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依托工会和大型家政服务企业进行培训”直接相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篇7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这是过去对财政的定义, 大家都很熟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作出了新的定位, 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一重要论断, 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财政职能作用的深度概括, 将财政的定位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以来, 我们把财政的定位锁定在经济领域, 主要是当作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和手段来看的, 甚至一度有人认为财政是一个工具。这次定位已经超出这个范畴, 是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立体坐标系中进行定位:财政的经济作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优化资源配置, 维护市场统一;财政的社会作用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公平正义;财政的政治作用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可见, 财政职能作用是综合性的, 财税体制改革将成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及重要推动力。

我们认为, 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是规范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央锁定的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目标, 表面上看改的是财税, 实质上是规范政府理财行为, 是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系统性重构, 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去理解:从政府内部看, 主要解决财力统筹不足、绩效不高问题, 就是解决如何“花好钱、办好事”问题;从横向看, 主要是完善税制, 清理税费优惠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促进公平竞争, 着力解决政府、市场和居民分配关系不清晰、不规范问题, 也就是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问题;从纵向看, 主要解决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跨区域财政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问题, 就是解决“谁定事、谁出钱”问题。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是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总体设计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协同推进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等六个关系。

国家财政教案 篇8

一、发达国家粮食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政策

近年来,为适应WTO《农业协议》的条款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从以往对粮食市场价格、出口补贴、关税保护为主,调整为以对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形式为主。

1、补贴。补贴是一国政府支持本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直接补贴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政府通过各种补贴计划,向农民发放的补贴约占其收入的1/4左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给农民的各类补贴已达到农民年总收入的50%。国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有多种方式,如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在收入保险方面的补贴、为保护环境所提供的补贴、地区性援助、限产计划下的直接补贴等。据世贸组织统计,仅不需要削减的、可计算的年农业补贴,美国为512亿美元,欧盟为209亿美元,日本为204亿美元。与其他支农手段相比,直接补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却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的最大优点是转移效率相对较高,受益对象非常明确,经过的中间环节少,便于监督管理,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补贴农业生产者的损失相对较少,政策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国外测算表明,直接补贴的转移效率超过50%。美国的补贴主要有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耕地休耕补贴和农业灾害补贴等三种补贴。欧盟各国主要有种植业补贴、休耕补贴和环境保护补贴。日本补贴的对象则是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每个农户每年可享受的补贴上限为100万日元。

2、价格支持体系。美国由联邦政府授权农业部,每年规定小麦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公布后全年稳定不变,价格支持政策主要有:一是粮食抵押贷款。在小麦等七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低于支持价格的情况下,已同政府签订限耕合同的农民可以暂不出售,而将粮食作为抵押品,从商品信贷公司取得贷款,贷款利率低于一般贷款。如在规定期限内,市场粮价上升到超过支持价格水平,农民可取回抵押品并在市场上出售,以还本付息。二是干预性收购。如粮食抵押贷款到期而市场粮价仍低于支持价格,只要借款人提出要求,商品信贷公司就保证按支持价格把抵押的粮食收购下来,使农民的收益保持在不低于支持价格的水平。三是直接补贴。在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接受粮食抵押贷款和干预性收购,政府就发给他们直接补贴。其条件是在新粮收购后的五个月,如果小麦等七种粮食中任何一种粮食的全国加权平均市场价低于支持价,生产这种粮食并与政府签订了限耕合同的农民都可向政府申请发给直接补贴。补贴金额原则上按政府公布的支持价格同全国加权平均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支付。欧盟的价格支持体系主要有干预价格、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月加价价格。澳大利亚则建立了保证价格制度和汇总支付制度。

3、基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支持保护本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一般都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粮食最低保护价基金、农民退休基金和出口补贴基金等。如澳大利亚设立的小麦业稳定基金是由小麦种植者捐款,政府给予资助。该国上世纪70年代前规定,当小麦实际出口价格高于保证价格一定数额时,高出部分将用于支付小麦基金;如果平均出口价格低于保证价格,其亏损由该基金弥补,基金支付不足部分则由联邦政府解决。

(二)金融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金融机构网络。如美国政策性农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组成。前者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后者则由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等组成。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点,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逐步转为民间所有。二是资本运用主要是用于扶持贫弱,维护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具有保护性。三是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运作。

2、重视发挥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一般来讲,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融资、弥补、扶持、倡导和服务等功能。从各国金融实践看,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之外,还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以确保所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如美国合作信用社通过传授金融知识,帮助无力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合作和经济发展。

3、夯实合作金融的民众基础。其资金来源主要为社员的储蓄性股份,免征税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信用社可以提供类似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的金融服务,并能够发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贷。它以高于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场利率发放贷款。

4、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保险的支农作用。目前,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推行或试行农业保险。鉴于该保险的特殊性,它一般不适用各种商业保险法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体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组建官方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其资本由政府捐赠,经营管理费用由政府补助,免除一切税赋。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原则上农民投保自愿,但也有促使农民投保的强制性条件,比例保费补贴、农户信贷、生产调整、价格补贴等都与是否参加保险相联系。二是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织经营,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本国农业保险体系,主要农畜产品的保险是政府强制性的。三是农作物保险由半官方的股份公司直接经营,各有关金融机构为其代理人。政府在公司控股且提供管理费用,农民贷款必须投保,无贷款的农民可自愿投保。

(三)通过金融机构,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重视以金融为手段,通过金融机构发挥财政政策最大的效应。各国运用财政手段改善金融业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扶持与补贴金融,间接补贴粮食产业的效果,利用较少的财政补贴支出推动数倍的金融贷款的投入。

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粮食产业的投入,各国政府对那些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补贴数随贷款额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降低了农民的融资成本。如法国对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国家发展规划的贷款项目,均对粮农实行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而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率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贴息贷款主要用于生产开支和生产设备投资,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贷款人的利息负担,深受农业经营者的欢迎。此外,还增强了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竞争能力,扩大了信贷业务,提高了收益。

二、启示和建议

(一)财政方面

1、合理确定粮食价格支持补贴与对农民直接补贴两者的比例。从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保护粮食产业从价格间接补贴到对农民直接补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目前我国粮食产不足需,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合理搭配运用好粮食保护价和农民直接补贴两种政策工具,以适当降低保护价水平和加大直接收入补贴的力度,从而达到保证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建立健全粮食专项基金制度。对现行的粮食风险基金要明确定位,管理到位。粮食风险基金的首要目标是应对粮食市场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并用于平抑市场粮价及对低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补贴。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使用太宽,与粮食有关的支出都往“粮食风险基金”上靠,不利于保证粮食储备费用的支出。因此,风险基金应主要用于粮食储备费用支出,要切实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及时足额到位。粮食储备规模增加但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必须相应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同时,设立粮食发展专项基金。可由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也可由银行设立,专门用于扶持粮食科研、结构调整、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质品种选育等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金融方面

1、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要在对原有金融机构加以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其它民间金融组织、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农村资金市场。同时,各金融机构要有合理的职能分工,功能互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发展,共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优质服务。

2、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从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而我国农发行近十年来, 资金80%以上都来源于向中央银行借款, 到1999年底,长期债券余额只占总资产的5.98%。今后筹资应主要依靠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所需资金,并多筹集一些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等。此外,政府应不断充实农发行的资本金, 降低其资金成本, 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其金融服务的能力。

3、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向较大比例地提高对粮食科研、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大力扶持高科技农业和优质粮食品种的开发,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形成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并通过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各种金融机构的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流动。同时,对国有企业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也应加以区分,对于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储备粮收购和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应保证资金供应,但对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自主经营的部分,则要按市场化的原则择优发放贷款。

4、大力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均处于相对劣势,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今后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金融合作组织,为粮食生产和流通提供及时的小额信贷。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允许农民大胆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完善机制。

第八课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篇9

《第一框

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高密四中 王四香

一、课程标准: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懂得财政和含义、国家预算决算的含义。

2、据材料知道财政收入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三种情况。

3、通过生活剧《冬天里的一把火》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通过生活剧《分蛋糕》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知道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能力目标:

1、通过生活剧《冬天里的一把火》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能力

2、通过生活剧《分蛋糕》培养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能力

3、通过模拟实践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活剧、视频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材内容分析:

《国家财政》承接了上节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内容,是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延展和深入。本课题侧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国家财政;为什么要有国家财政;财政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认识和处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收入与分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识国家宏观调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财政的作用

依据:本知识点与国家职能的发挥、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现实问题关联最直接,也是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佐证。充分学习和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还有助于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下一框题内容打下基础。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依据:财政收入的多少影响财政作用的发挥,所以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难点:

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依据:此问题理论性强,又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对此问题难以理解。

五、教学活动:

1、导入:由潍坊中学建设引入国家财政。

2、课堂探究:

(1)名词解读:财政、预算和决算——各自含义:

(2)自主学习:报告中指出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全国财政收入103740.0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占86.4%。全国财政支出108929.67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节能环保等支出。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渠道最重要的来源?

2、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具体用途?

3、财政收支关系有哪三种?

(3)合作探究1: 生活剧 《 冬天里的一把火》

旁白:在财政部门上班的李阳去拜访自己的老同学某钢材公司的王总,一见面李阳就说:“你这里怎么这么冷清,以前不是挺红火的吗?”

王总:我也想忙呀,可市场不景气,我这个钢材公司快撑不下去了。

李阳安慰:哎呀,老同学,不用发愁,我们国家现在要修路、建地铁、电网改造、还要盖保障性住房等等,政府会增加财政支出,购买你们的钢材呀,并且政府对你们这样的小微企业减少了税收,我在财政部门工作,给你这样一个好消息,现在有信心了吧!

王总:谢谢你呀,有了政府的这些财政政策的支持,我的公司也有希望了。

旁白:两位的另一位老同学也来了,叫李小薇,在一家小型纺织厂工作过,现已失业在家。小薇惊喜地:嗨!多日不见,你们可好?

王总:正为卖不出去的钢材发愁呢。你呢?找到工作了吗?

小薇:我呀,日子越来越紧,孩子要上学,老人要治病,正想让你们帮我找个工作呢?

李阳:你也不用发愁,政府现在给你发着失业保险金,保障你的基本生活,政府还会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公平,解决你们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财政还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找工作的事更好说了,找王总!

王总:没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公司一定会扩大生产规模,你就来工作吧,好日子在前头呢。小薇:这敢情好,政府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呀,温暖了我的心窝窝!请同学们从三人的对话中,(1)判断一下生活剧中体现的是经济过热还是经济增长滞缓?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活剧中政府是如何利用财政政策解决问题的?

(2)材料体现了财政具有什么作用?

(4)合作探究2: 生活剧《分蛋糕》 企业代表某钢材公司王总(昂首挺胸,拉了拉衣领): 国家的政策好呀,我这个钢材公司复活了,今天是个收获的日子。

个人代表小薇:我现在也上班了,今天呀,我来,有好事!

国家财政部门代表李阳(欢喜地唱着歌上: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财政部门有钱花)然后纳闷地:咦?不是今天来分蛋糕吗?蛋糕呢?

社会财富的代表上:来了来了

企业代表、个人代表、国家财政部门代表(沮丧地):这么小呀?

社会财富的代表:来来来,分了啊,给你的,你的,你的(分给三个代表)企业代表:这么少呀,我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呢,这可怎么发展呀,个人代表:是呀,国家重视民生问题,我们也要提高生活水平,这点点可怎么够呀

国家财政部门代表:理解万岁吧,我既要保民生,强基建,调配置,还要稳经济,关系到方方面面呢。企业代表、个人代表齐声说:停停停,我们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有问题了,拿什么交税呀,你的财政收入也不保呀。社会财富的代表摸了摸头说:有道理有道理,来来来,重分重分。(然后给国家的少,给个人和企业的多)

国家财政部门代表对社会财富的代表说:也不行啊。国富才民强,这么少,国家的职能怎么履行呀,我怎么支持经济的发展呀?(转头对企业和个人代表说)最终也对你们的发展也不利呀。你们说是不是? 王总、小薇:也是,我经营困难时,失业时都是靠国家财政的帮助呢。

社会财富的代表又挠头了,面向同学们求助:亲们,国家、大家、小家,家家有事,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呀?

结合此生活剧请思考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说明视频中国家的这一行为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

国家财政教案 篇10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之一,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运用的是否得当,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但这种政策思想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策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我国建国后,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后,奉行 “双松”政策,1998年针对当时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现实,政府主动地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了“双稳健”政策,再到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政策再次转变为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

今年,在全面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

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加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个年头。不过,根据以往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轨迹可以发现,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了不同的实际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2013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

应: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旧建筑改造任务书下一篇:四年级上册法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