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是函授吗(推荐5篇)
函授和国家开放大学均是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函授是成人高考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业余和脱产学习。而国家开放大学原名是中央广播电大大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国家开放大学和函授的区别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国家开放大学和函授的区别是什么
国家开放大学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开放式大学,也就是原来的`电大,想要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拿到大学文凭,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水平测试,这个测试难度相对比较简单。通过测试之后,就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介进行学习了,基本上不需要到校学习,不过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还是要去学校的。
而函授属于成人高考的一种,函授也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成绩合格之后才能通过函授学习。函授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到校学习,所以这点与国家开放大学比较类似,很多人也是这点和国开弄混了。不过,函授每年都会有大概2周左右时间的集中到校学习,也就是必须打学校学习,这是国家开放大学没有的。
电大认可度怎么样
电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通过率高,适合异地、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报读。毕业后取得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是电子注册资格的,可获得由学校颁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可查询,满足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对学历层次的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1500年前后开始,人类历史从以往那种分散发展的状况向整体发展转变,“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个过程就是从欧洲在1500年前后开始征服、探索、发现世界开始的。这个大格局的完成,经历了将近500年。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看来,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哥伦布和麦哲伦那一代航海家的事,而是持续了将近500年的长期历史过程。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最终完成了发现海洋、并使海洋变成联系陆地之间的桥梁、最终完成发现所有陆地的过程。
当然,所谓“发现”,是西方人的概念。实际上有人居住的大陆,本来并不存在发现的问题。那里本来就有原住民,其中有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本不需要再去“发现”。“发现”这个词本身就有很浓的殖民色彩。但是,毕竟是西方世界用500年左右的时间,将整个世界的海洋、海峡、岛屿、半岛、次大陆、重要的国际航道全部发现完毕,命名完毕,开通定期航线,使地球真正变成了一个整体,画出了完整的世界地图。
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的全部是西方国家。即使现在我们所说的具有大陆性特征的德国和俄国,对于北极附近北方海域的发现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后一个参与这个进程的是日本,它在发现西太平洋北方海域上做出了贡献。当然,这些发现均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和殖民主义色彩,而且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抹去这个历史痕迹。不过,在过去100年里,尤其是过去60年里,国际社会为淡化这种色彩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将一些殖民色彩浓厚的地名作了修改,将东印度群岛改为印度尼西亚群岛、印度支那半岛改成中南半岛等。但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依然随处可以看到一些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地名仍在沿用,如某王室成员或者某探险家的名字。这些历史痕迹表明,现在的国际海洋体系和海洋秩序是由西方主导的,除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都没有很好地参与这个进程。
当然,仅仅发现海洋、发现新大陆,远远不是事情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的建立和海上军事强权的构建。海上定期航线的建立,也就是海上贸易的全方位展开,标志着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其过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蒸汽机阶段和内燃机阶段。而这两种新的工业文明形式,又为海上军事霸权的构筑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海上贸易和军事霸权,整个世界被完整地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又先入为主地构筑了直至今天仍然有效的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也就是说,今天的世界仍然是海洋文明主宰的世界,而且在可以看到的将来,这种基本样式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另外,随着二战结束以后一些新事物的出现,这种格局被更加强化了:%核武器,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国家退出了世界大国的竞争,使得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条件更为苛刻。二是电子技术,以及今天的网络世界。三是世界金融体系和健全的、以WTO为代表的世界贸易体系的整合和完善。
也有人质疑:这几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否对海洋文明主宰世界提出了挑战。我不这样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军事强权和政治强权更多地依赖于战略投送的力量。而少数大国正是凭借在海洋上空、海底、太空以及陆上的综合军事优势,掌握了超强的战略投送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在局部战争中获胜的机率。同样,现今的国家间贸易,也更多地依赖于海洋。
中国是海洋国家吗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来讨论中国。第一,中国是不是海洋国家?它的文明特质是什么?它有没有在海上扩张、拓展的历史动机、历史冲动?我认为是没有的。第二,中国在海洋上有没有现实的利益?我认为有,但是有限。我们当前的利益,就是对于我们自己海洋国土、海洋权益的维护,对国际海域公共利益的分享,以及实现海上贸易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的扩展和现代化。
我认为,目前人们在讨论一些问题时有些盲目,比如说关于海军力量的扩展。使中国海军力量更加强大,这在逻辑和根本动机上没有什么问题。中国在发展,而且日益跻身于大国俱乐部,虽然对中国是不是世界一流强国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至少在亚太地区、在东亚,中国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但是,如果跟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弱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航母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征,领土不完整才是中国最大的痛。在当今的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还存在着重大的领土主权完整问题。陆地上,中国与俄罗斯、越南等国边界已经划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印边界尚未划定,而南中国海的海洋国土存在重大争议,东海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争议。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战略目标,第一位就是维护主权领土完整,而不是一心想走出去、走很远。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大国争霸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19世纪,英国为了维护它的垒球贸易,建立了一支大不列颠全球舰队。而现在的世界,更加看重大国间的平衡和协调。只要大国之间不发生战争和军事冲突,彼此的利益就可以同时得到维护。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一方面表现的是战后既定的、由冷战生发出来、在两极对抗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或者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在冷战结束之后,这种政治格局,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集体安全的要求。比如说,日本对海洋依赖程度很大,但日本在今天已经不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因为美日同盟、西方盟国在整体地维护着海上通道的安全。中国也是如此。以今天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和商船队的足迹,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方式,除了建立一支全球海军,中国没有其他的选择,就像19世纪英国的全球舰队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跟大国争霸,瓜分海上的势力范围。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战略上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海洋战略的设计,第一,就是要具体。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维护领土领海和主权完整,其次才是进一步稳定亚太地区、东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局势,乃至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第二,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有新世纪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协调平衡大国关系,或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来谋求最大的外部安全环境,对整个国际格局、国际安全的稳定做出贡献。
从根本上说,中华文明的特质不是海洋文明,它没有向全球范围拓展、武力扩张的历史冲动。但是今天的中国应在两个意义上负起责任:第一,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有权利去分享国际共同海域的资源和各项权利,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第二,作为一个大国,有义务成为世界海洋局势安全的维护者,并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规则的制定,并促进船舶、包括相关军事技术和海上舰船技术、乃至于空间技术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海洋国家并不是以海岸线的长短作为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对海洋国家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即以国家海岸线的长度来作为海洋国家的标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以德国和俄罗斯为例。从海岸线的长度来看,这两个国家的海岸线都很长,尤其是俄罗斯。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个国家对自己所面对的欧亚大陆的北部海域都有很强的控制力,如俄罗斯对黑海、波罗的海的控制,德国对北方海域的控制等。但这两个国家的文明样式,还是陆地性远远超过海洋性。具体说来,原因有两个。第一,到今天为止,这两个国家军队的第一军种都是陆军,而海洋大国的一大特征是第一军种是海军。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说到参军,人们首选就是参加海军。美国人认为自己的海军陆战队是最棒的。英国王子去服兵役,也是去皇家海军。第二,德国与俄罗斯在过去一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试图冲出近海、参与全球海洋竞争,但都失败了。如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想冲出北海,一战时是跟英国舰队博弈,二战时是跟美国争夺,两次都失败了。而且恰恰是因为海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陆地上的失败。俄国从沙俄时期就在争夺北海和黑海的出海口,20世初又为南下寻找不冻港展开对远东海域的争夺,导致日俄战争爆发,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海上霸权的争夺,最终这些都失败了。说到原因,我认为不是技术的,也不是当时这两个国家的GDP不够强大,更不是它们各自的造船能力、造舰能力不够先进,而是文化和历史的原因。
反观中国。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整个的文化特征和文明特征是黄土的,是陆地的。即使在现代交通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中国仍有独特的相对封闭性。另外还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并不是面对海洋就是海洋国家,就有一个开放的环境。比如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三面被印度洋包围着,印度洋几乎成了印度的内海,这实际上就决定了印度的相对封闭性,一旦有事,它首先必须走出印度洋。中国也有着类似的情况,爪哇海以北、马六甲海峡以东、第一岛链以西、中国大陆以南的这一块海域被马六甲海峡和东亚的岛屿群和半岛锁住了,这既是中国的安全屏障,也成为进出的咽喉。
回首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从来没有过海外征服和海外拓展的历史。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海外拓展,我并不赞同。我认为那只是一种怀远柔夷的行为。现在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是见仁见智。我们只要将郑和下西洋与其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作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郑和的船很大,但是不远离海岸,欧洲人的船,像早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虽然不大,却可以跨越大洋。另外,海洋航行依赖的不仅仅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达,还有天文、水文、气象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科学领域。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参与呢?并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更不是中国的造船技术落后,而是中国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内在的冲动。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华文明的特质就是固土的,海没有意义,只是屏障。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形成的地理概念是“率土之滨”,东到大海就到了领土的尽头,并没有海洋的概念。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等人的成功,但实际上,在这延续了几百年的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无功而返,也有无数的人葬身海底,但就是靠着这一批又一批人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才换来了最终整个世界的大发现。
19世纪末,清朝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曾有一段延续了20年的陆防和海防之争。左宗棠平定新疆,李鸿章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北洋舰队。但在最后的政治博弈中,陆防观念占了上风,战胜了海防派。北洋舰队在与亚洲二流舰队——日本舰队的博弈中失败了。我们仔细观察甲午战争,会发现失败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是外交。晚清强大的海军并没有表现为强大的海权,这是由腐败的晚清政府所造成的,不能归咎于海军。日本陆军登陆,摧毁北洋舰队的主要舰只,占领了各处炮台。出现这种状况固然跟中国近代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关,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还是缘于那种固乡守土的观念。从184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扰都来自海上,但是我们仍然是重土不重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国家的兴盛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给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相应得到多少回报,这里的价值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如今是给社会带来较多物质价值的是科研人员、医生、军人、工程师等,他们工作一生不及明星一天的收入;给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作家不再受推崇,致使如今难出思想大家。不要说什么存在即合理,这明明就很不合理。
1.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及其含义是什么?
概念: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的大小。
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评价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个人对社会作出的物质贡献,也要看其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生的自我价值。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在人生价值的评价中,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察动机。
[论述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是说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本质的理论?
参考答案: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先明确地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成果也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和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取得的。毛泽东曾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中国人民取得政权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而不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当新民主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向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但取得政权后,刚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就提出转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1958年,又刮“共产风”,要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奔向共产主义。事实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作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起点模式。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人为拔高生产关系,事与愿违,反而损害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认真总结新中国历史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把它作为我党制定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之后至今,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始终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马恩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二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列宁曾说,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要坚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但发展生产力只是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还需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制度保证。在私有制下,生产力无论发展到多高程度,都会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无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需要坚持。
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改革与发展的一切战略举措都不能超越这个发展阶段。在我国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初级阶段,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要探寻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要素所有权分配,始终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调动各阶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等多种途径,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觉地始终一贯地统一起来。这是总结新中国近70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科学结论。概括地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发生过两种偏误:一种是片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种是片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还有人宣传唯生产力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现阶段,既要着力于快速发展生产力,又要自觉地着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方面,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坚持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推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着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新型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目前,注册在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
历史使命
国家开放大学强调“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经过10年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支持联盟
为实现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四大支持联盟。与国内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与若干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技术架构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创新,提升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共享和教育公平。国家开放大学将依托高水平IT企业,建造远程教育云平台。依托高水平网络运营机构,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实现总部与分部安全、高速互联。依托高水平终端生产企业,研发国家开放大学移动互联学习终端,促进社会成员的泛在学习。通过“造云、借路、建端”,搭建强大的远程教育信息化支撑平台,为亿级用户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
学习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开放式学习,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开设国家开放大学特色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集多媒体资源、教学交互、学习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海量、优质网络课程。通过遍布全国的学习中心提供面授辅导,也可以通过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推进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转变。
学分银行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学习者可以按照学分累积规则,零存整取并申请获取相应证书。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努力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提供基础,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累积学分,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公共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也是一所新型的公益性大学,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开设网上大讲堂,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讲座、公开课,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城乡社区提供包括远程学习支持、相关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针对性、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基于网络的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办学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是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为我国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的重要保障。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下:
一、体系结构
(一)总部
总部设在北京,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直属教育部管理。总部由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以及相关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部门组成。总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大学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工作规程、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协调专业、课程和学习资源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分部
分部是国家开放大学总体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开放大学设立在省级区域的教学与管理机构。分部与所依托的省级电大,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即在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加挂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牌子。省级电大原有的人、财、物隶属关系和行政管理关系不变,与中央电大原有的教学业务关系不变。分部校长由依托建设的省级电大校长担任。分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总部的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分部的具体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设置、管理所属地方学院及学习中心;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服务,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和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
(三)地方学院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设置标准,国家开放大学委托分部在所属区域内设立若干直属和相对独立的地方学院。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招生、考试和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检查工作;与学院所在地相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国家
开放大学各类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相关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
(四)学习中心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设置标准,分部或分部授权地方学院在所属区域内设立若干学习中心。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在分部或学院指导下开展招生、考试和具体的教学管理、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组织实施各类培训项目和开展社区教育等工作。
(五)行业、企业学院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国家开放大学与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建立若干行业、企业学院,行业、企业学院下设若干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开发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类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项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为建设学习型行业、企业服务。
二、运行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部实行总部、分部两级管理体制,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原则运行。
(一)统一战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秉持共同的使命、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遵循相对统一的基本制度、政策,包括学习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学习成果认证,资源共建共享,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等。
(二)共同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是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公共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四通八达,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服务和学分认证需要的网络平台。各分部可搭建与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相融相通的网络应用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和相关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支持。
(三)资源共享。国家开放大学推进网络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方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共建。分期分批在分部设立若干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并向社会开放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相对独立。各分部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本条件,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设置学院、学习中心,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国家开放大学“错位发展”原则,建设特色专业和课程,达到建设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上升到国家开放大学平台,面向全国招生。国家开放大学已有专业,各分部要充分利用,不再重复建设。
深圳国家开放大学即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是广东省深圳市第一所公办高等学校,主要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属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深圳国家开放大学报名地址的`相关介绍,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深圳国家开放大学报名地址
深圳国家开放大学报名地址: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4006号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一楼。
拓展资料
深圳开放大学申请免修免考的条件
已获得以下证书者所学相关课程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
(1)参加电大本科考试取得单科结业证书(8年有效);
(2)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取得单科结业证书(6年有效);
(3)持有国家大学英语四级以上(含四级)证书可免修免考公共英语必修课程;
(4)完整的大专第一学历成绩单可免相应大专课程;
(5)“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可以免考大专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国家开放大学是函授吗】推荐阅读: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07-11
国家开放大学登录平台09-16
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年限10-09
国家开放大学入学指南网上作业答案11-05
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知识产权形考07-08
国家开放学习指南答案10-20
云南开放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06-19
开放大学报名时间10-09
江苏开放大学论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