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新进展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础性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出现了以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的家庭医生制,能更好地为家庭成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康复、预防等多方面的健康服务内容。同时,有些全科医生,依托社区平台,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能更好地为家庭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都是在公益性原则基础上出现的医疗服务模式,能更好地发展全科医学。从2009年新医改以来,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服务模式有很多,各有优缺点,为了进一步规范服务模式,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全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模式

全科服务团队是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预防人员、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康复医生、计划生育人员、心理医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二、家庭医生责任制

(一)家庭医生责任制人员组成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由家庭医生及家庭医生助理组成。家庭医生助理可以是公共卫生医生,也可以由社区护士或者社区志愿者担任。其中家庭医生的选择条件较高,如在上海,要求家庭医生必须满足以下准入条件;全科医生必须要有3年及以上的社区工作经验;在全科医疗服务团队中,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50%;同时要掌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具备一定的健康管理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热爱社区,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优点

家庭医生制的优点在于是基于契约的一种主动的医疗服务方式,可以为签约家庭提供医疗、康复、预防、健康教育等多种卫生服务,并且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连续性、可及性的特点,便于社区居民就诊,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家庭医生工作室

(一)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组成及其作用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志愿者组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及卫生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其主要以契约式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各种健康服务的需求,从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

(二)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优点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一种创新性全科医疗服务方式,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一种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载体。在工作室的医生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会提供很多个性化服务,满足每个就诊居民的健康需求,比如营养咨询、心理疏导、慢性病预约、慢性病咨询等多种健康需求,同时其工作方式可有多种多样,可以坐诊,也可以上门服务等。

四、国内外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

(一)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机制

西方国家的家庭医生普遍采用签约制度,一般一个家庭医生签约2000-3000名。如美国的家庭医生签约2300名居民,英国为2500名,保加利亚为1500名。

(二)实行社区首诊制

国外一般实行社区首诊制,它是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基础。家庭医生是健康的守门人,实行社区首诊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的作用,同时减少医疗费用。如在英国,除急诊外,医院只接受由家庭医生转诊来的患者,其余患者都必须先到家庭医生处就诊,医院处理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患者。

(三)实行按人头预付的卫生服务经费管理模式

卫生管理部门按人头预付给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经费,医生全权使用和管理经费,按一定原则和比例为全科医生的收入,这样能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卫生服务费用,节约开支。

(四)严格规范家庭医生资质

一般家庭医生是由全科医生担任,其资质的审核非常严格,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才能成为家庭医生。如在英国,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必须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同时要在皇家医学会注册。

(五)家庭医生服务项目覆盖面广

西方国家的家庭医生服务的范围涵盖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的各个方面,为其居民的健康提高方方面面的服务。如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除了常规的医疗服务项目外,还要配合其他医疗机构开展专项的医疗工作。

(六)家庭医生联合协同服务

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很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需要家庭医生和护士相互协同,医生和公共管理人员相互协同,以及医生和志愿者的相互协同。在很多国家,家庭医生开展工作离不开护士、药师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家庭医生联合协同服务便于其开展工作。

五、信息化在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收录了居民相关信息,包括疾病信息、家庭信息、心理状况、传染病信息、各种检查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居民个人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还可以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料,便于疾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二)健康管理平台

健康管理平台是在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梳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使其更加便捷,同时增加了监测、预警、反馈、分析预测等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健康管理平台便于医生管理和应用,同时可以节省医护人员的时间和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整合资源,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一)合格的全科医生严重匮乏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1名家庭医生签约2500名居民,才能满足居民对于基本卫生服务的需要。但我国严重缺乏家庭医生,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统计结果显示,现有注册全科医生4229名,按照WTO的人口比例计算仍然缺少近5000名全科医生。此外由于用人机制缺乏有效性,不能吸引人才;同时由于岗位设置、工资水平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使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少。这些会进一步加剧全科医生的匮乏。

(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仍显不足

我国家庭医生的学历、职称比较低,健康管理理念以及健康服务观念落后,使其无法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复旦大学胡善联教授指出,全科医生不但是健康的“守门人”,而且还是一个“看门人”。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各个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或相关课程,加大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居民的健康需求。由于培养机制不完善,全科医生大多由乡村医生转化而来,使得全科医生的技术能力不足、服务能力差,不能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三)政策配套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

家庭医生是健康的守门人,这一基本的职责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由于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社区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等不健全、居民自由就诊等原因,导致了家庭医生对于签约病人难以管理,病人对于家庭医生的信任度低、依从性较差,健康守门人的角色缺失。为了发展,家庭医生不断投入,而受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价等政策的影响,家庭医生收入大幅减少,政府缺乏补偿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制度和保障制度,使得家庭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有利于基础卫生服务的发展,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四)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

家庭医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面临大量的工作,但是其工作待遇、社会地位、职业认同等都比较低,使得其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导致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低,对于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工作积极性,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五)服务模式不统一

服务模式仍在探索中,没有统一的服务模式,健康档案的建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不便于资料的整理。并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服务项目名目很多,但是收效不好。需要在统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仍然需要探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应该在健康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靠全科服务团队,家庭医生进行健康管理,然后根据本社区的特色设立相关科室以及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同时要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度,确保家庭医生守门人职责的履行,做好双向转诊的工作,使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起作用。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高全科医生的收入,使得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相关链接】

全科医生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又称家庭医师或者家庭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全科医生具有独特的态度、技能和知识,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特点:

1、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照顾。

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3、强调在社区场所对病人进行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其他资源。

摘要:从20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本文现对现阶段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进行总结,提出好的建议,对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叙述。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家庭医生制、全科服务团队、家庭医生工作室等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来寻找适合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并与欧美国家的家庭医疗服务进行比较,吸取其长处,发现我们的不足。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制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祝墡珠,王改兰等.全科医学概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吴军.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2851-2853.

[3] 吴克明,朱兰,王剑波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3):184-186.

[4] 肖峰,吴小岭,赵德余.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J].中国市场,2012(12):84-90.

[5] 余澐,张天晔,刘红炜等.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7-11.

[6] 朱建萍,魏新萍,罗小蓉等.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健康信息化建设架构[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72-73.

上一篇:铁路PPP项目公司相关税务处理探究下一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危重症流感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