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建设七项战略心得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五大建设七项战略心得

建设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思考

摘要:构建中原经济区是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重要规划,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中原经济区的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了五项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中原崛起 战略任务

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拓展和深化,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①。2011年初,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加快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坚持走“三化”协调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普遍是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因而出现了耕地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

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原经济区的责任所在;作为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基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显然不能再走牺牲粮食和农业的老路,必须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形成以城带乡、以农兴工、以工促农、产城融合的新格局。

一是要破除阻碍农村、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等。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积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三化”协调的新途径。三是以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转变传统的点式扩张方式,将中心城区与周边有条件的县级城区作为城市组团,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整合与调整升级,在优势领域努力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避免“遍地开花”办企业的老路,吸引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五是因地制宜地划分和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如黄淮海平原等发展农业有着天然优越条件的地区,则应注重助推其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工业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当作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二、发挥“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作用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中央把中部崛起定位为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样的定位充分考虑了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全面具备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条件,符合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

一是建设粮食核心区。这与不以牺牲粮食、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思路相契合。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力度和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在政策和资金上向糧食主产区倾斜;提高粮食的加工能力,构建现代化粮食储备和物流中心,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

二是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依托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构筑符合国家区域战略定位、满足市场需求、优势互补的原材料工业新格局②。

三是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中原经济区重大技术装备、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增加对包括成套设备、工程设备、农业机械、汽车制造在内的一些产业的研发投入,规划布局一批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工业中的“母机”、夺取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四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推进公路、铁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发展,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和提升以郑州为枢纽的“米”字型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通达程度、降低区域运输、通讯成本和商务成本,吸引更多的产业向中原经济区转移。

三、不断破解“三难”

一是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展需要钱,转变需要钱,调整需要钱,民生需要钱。实现中原经济区重大战略设想,聚集资金是首要任务,有了资金,才能建设项目和发展产业,保障民生才有实力,才能为国家担当更大的责任。除了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专项配套资金,还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金融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吸引更多资金,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是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从远景规划来看,整个中原经济区最终将吸引近4000万人转移到城镇。要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动力,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目前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做大做强劳务输出的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形成外出就业与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适当加大承接占地少、用人多、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供应量。

三是破解“民生怎么办”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原经济区,就是要按照重在为民的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从“小事”抓起,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入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逐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维护社会稳定,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建设中原经济区带来的实惠。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经济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这也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目的所在。

四、坚持发挥文化优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衡量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

一是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打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束缚和行业壁垒,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潜在的、分散的优势,变成现实的、综合的优势。

二是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优势产业。

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文化产业的开发方向,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水平转化。

四是提升文化的品牌效应。目前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河南为例,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汴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今后应当进一步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同时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五、建设全国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地跨四大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三大山脉和黄河湿地对于涵养生态、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构筑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将对维护全国生态稳定和平衡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积极建设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加强天然林保护、平原沙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山丘区退耕还林、黄河生态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

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依法关、停、并、转污染严重企业;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工业生态园区、农业生态园区,构建全方位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节能减排奖惩制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喻新安. 中原经济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②工业和信息化部.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Z].2009

③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政府.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Z],2005

(苗洁,1983年生,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作者:苗洁

第2篇:五大建设的战略措施

1》解放思想是五大建设的动力源泉。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在岚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再次掀起解放思想的高潮,必须彻底冲破一切影响和制约五大建设的思想结和体制障碍,才能在转型和跨越的大道上飞奔劲跑,推进五大建设,必须要冲破一种束缚。第一,冲破挖煤卖铁思维的束缚。第二,要冲破封闭保守的束缚。第三:要冲破等靠要思维的束缚。2》改革开放是五大建设的必由之路。要深化改革,破解瓶颈。一是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各项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要大力发展医疗事业,推进管办分开、医卫公开、医防分开、医药分开,培植医疗产业,培育医疗市场,扩大医疗资源总量,提高优质资源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三是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要扩大开放,谋求跨越。3》“五个一”工程是五大建设的重大举措。“五个一”工程,是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公共资源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操作平台和具体抓手,是岚县贯彻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全委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五个一”工程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的作用。“一矿一企拉长一条长业链”是“五个一”工程的核心和关键。“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是“五个一”工程的着力点。“一矿一企兴办一事一业”是“五个一”工程的重点。“一矿一企帮扶一个新农村”是“五个一”工程的亮点。“一矿一企建立一个安全保障网”是“五个一”工程的基点。4》创优政策环境是五大建设的重要支撑。五大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做支撑,政府必须在政策的配套上实现优质高效。一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真正能够引领岚县转型发展的项目,给予资金、土地、手续审批等多方面的全方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二要出台林权制度改革新政,激活大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三要建立和完善对教育管理部门、教师的奖优罚劣政策,促进突出问题的缓解与根除,激发教师队伍内部活力。四要实施民生财政,用好管好财政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民生领域,着力推进大民生建设。五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软环境建设奖惩办法,用制度保障和推进大环境建设。

5》党的建设是五大建设的根本保证。实施“五大建设”,打招“三新”岚县,关键在党。实现五大建设的战略目标,首先是干部要转型。要全力加快干部的思想转型、能力转型、作风转型。第一,加强干部队伍四项能力建设。一是干部的决策能力。二是干部的创新能力。三是干部的公信力。四是干部的执行力。第二,加强用人五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公平的任用机制。三是建立培养提高机制。坚持用人与育人并重,围绕五大建设,转型发展,开展大规模、宽领域的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请进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岚县开展理论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干部奖惩激励机制。五是建立交流代谢机制。第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大力弘扬实干苦干的作风。二要弘扬勇于担当的作风。三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在最基层、老百姓当中发现问题,将找出的问题转化为调研课题,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具体项目进行调研,转化为推进工作的路径选择,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向实践转化。五要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

第3篇:建设五大工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市是一个生态脆弱地区,教你怎样强化生态保护,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有利于保持全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建设思路,加大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重点风沙口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体系。全市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00万亩,封滩育林草300万亩,累计森林面积达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6%;全市168万亩有效耕地90%达到了农田林网化;完成草原“三化”治理86万亩,完成绿色通道1000公里;启动和实施了62个重点风沙口的综合治理;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十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保护区面积达到6675万亩。

二、面临的生态困境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市生态体系还比较脆弱,环境持续恶化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一是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8.22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仍然以每年20万亩的速度扩大,风沙危害仍在持续加重,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市人均森林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二是地质地理环境恶劣,区域内干旱少雨,而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热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三是草原“三化”逐年增多,全市有3000万亩草地已发生严重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约占草地面积的45%,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四是水资源相对短缺,每人每年拥有的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总量低于全国、全省标准,地表水的年蒸发量远大于自然补充量。五是自然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的局面未能有效遏制,尤其是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六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影响未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传统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部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够,非法盗砍林木、滥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尚未能有效得以制止。

地质地理环境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侵害严重、生态条件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生态立市的思路

在“十一五”期间,要优先实施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农业、生态家园和生态保障等有利于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五大工程,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确保“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

(一)生态林业工程

重点建设“十大生态林业项目”;既:生态公益林建设、退牧还草、封滩育林、林木种苗基地、农田防护林体系、重点风沙口治理、绿色通道工程、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项目。以实施退牧还草、荒滩造林项目为重点,落实政策,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国道省道为重点,建设绿色通道工程;以重点风沙口治理为重点,使62个风沙口得到基本治理;以封滩育林育草为重点,提高绿洲内植被覆盖率;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好10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和改造现有26万亩果园,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加快850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实施荒漠草原区“三化”治理、封滩育草工程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保护和监管;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

重点建设“十大生态水利项目”;既:疏勒河、黑河、讨勒河、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保护与防治,农村安全饮水,“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洪水河水库和洪临灌区节水改造等重大水利项目。推广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精确灌溉,全面实施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提高水利用系数,保证生态建设用水,实现节水农业建设目标。骨干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水库、“*****”等工程的立项工作;完成全部小型水库加固处理,开工建设洪临灌区节水改造,全市改建衬砌干支渠道500公里。技术工程方面,运用经济的、科技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实施低压管道灌溉和滴、渗灌等新技术节水措施。田间工程方面,抓好以斗农渠衬砌、田间地头口配套、大地改小、井渠配套为重点的田间工程配套,达到斗农毛渠完整、桥涵闸口齐全的标准,使田间工程全部实现配套改造。生物工程方面,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全面落实地膜覆盖、耙辖保墒、推广使用抗旱剂,减少无效耗水。管理工程方面,依据作物需水要求,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灌溉,提高节水意识。继续建设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确定重点治理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42万平方公里,重点监督区面积5.08万平方公里,重点预防区面积4.75平方公里。

(三)生态农业工程

重点建设五大工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来自好范文-,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4篇:五大战略之---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 (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 (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从国际范围角度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验效益被人们所认识,成本领先战略逐渐成为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优势在于:

企业处于低成本地位上,可以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即在竞争对手在竞争中不能获得利润、只能保本的情况下,企业仍能获利。 面对强有力的购买商要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在进行交易时握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低于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当强有力的供应商抬高企业所需资源的价格时,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来解决困难。

企业已经建立起的巨大的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使欲加入该行业的新进入者望而却步,形成进入障碍。

在与替代品竞争时,低成本的企业往往比本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 (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 (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 (4)形成进入障碍;

(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包括: (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 (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 (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 (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 (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案例:淮南矿业集团成本领先战略

1、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

重点解决成本控制过程中职责不清,权限不明问题。建立集团公司、基层单位及各单位领导、部门、科区和操作人员各个层面的成本责任控制体系,将成本责任逐层落实到位,压力层层传递。

2、建立严谨的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按照现代成本管理七个职能,建立严谨的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1)成本预测。根据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利用定量和定性及用因果分析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2)成本计划。根据成本预测及其可控性,编制计划期内成本总目标和各级分目标,健全成本目标控制体系。煤炭行业成本费用要素主要包括12项:材料、

[3]电力、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维简费、新井建设基金、安全费用、修理费、地面塌陷赔偿费、劳动保险费和其他支出。

其中,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能够控制其消耗数额的成本为可控成本,如材料费、工资、电费、设备修理费等;反之,不能对其耗费加以控制的成本即为不可控成本,如按产量计提的维简费、新井建设基金等,按工资总额计提的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成本目标控制体系重点抓可控成本,尤其是在成本构成中占大头的材料费、电费、工资、修理费等。

(3)成本决策。根据成本计划或既定的目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中选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方案。

(4)成本预算。是保证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得以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5)成本控制。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加以控制。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发现其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它按控制时期的不同分为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

(6)成本分析。构建成本控制信息体系,对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产生差异的性质因素以及每种原因造成的影响,揭示成本差异的构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5)成本考核。构建成本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可控指标执行情况与预算的差距,明确责任,实行奖惩,以确保成本计划顺利完成。根据各单位各部门,规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按期进行考核评比,重点是严格程序、办法实施成本考核,确保成本考核的刚性的否决性。

成本管理的7个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目的在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厉行节约,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目标实现。

3、实行要素成本自主管理,拓展成本管理空间。

根据生产作业流程、岗位职责,落实各单位要素成本自主管理责任。

(1)完善全面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材料物资管理。一是建立全面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物资管理规范化。二是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三是完善材料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按可控性原则,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区队,相关职能部门和区队要层层分解到班、组、个人或岗位,材料管理部门负责对材料指标跟踪管理,做到旬分析、月考核,及时查找超节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大材料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回收和修旧利废工作,建立回收复用台账,制定奖惩措施。

(2)进一步优化劳动组织,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一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控制用工总量,实现减总量增活力,建立人员上下进出等有序流动机制。二是规范劳务派遣工和市场化队伍的管理,调控总量和结构。建立劳务派遣工和市场化队伍淘汰竞争机制,考虑效率及投入产出关系。三是完善薪酬分配体制,推行劳动工资定额管理,实行以工作量计资、以定额成本计资相结合办法,充分发挥工资杠杆作用,增强活力。

(3)加强用电管理,降低电力消耗。一是从设备选型、设计源头控制功能性浪费,从简化工程入手降低设备运行费用。二是严格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管理,制定避峰调荷措施,做到调荷节电,峰时检修、谷时生产,工作面尽可能装表计量,加强大功率、高能耗设备管理,提高大型机电设备运转效率。三是建立电力经济运行指标体系。

电力指标分解分峰、平、谷时段下达,按月考核;办公、工广场所核定用电总量;生产用电,根据最大计费负荷、功率因数、吨煤电耗等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四是利用节能降耗机制,降低电力消耗。确立节能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推动降成本工作。

(4)加强装备费用管理调控。一是对装备费用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吨煤装备费和年度总产量,确定年度装备总费用,然后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二是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优先保证,辅助设备、设施合理安排,非生产性地面设备、设施控制发生。制定修理费计划,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严格考核。三是规范大修理项目管理程序。包括修前鉴定、预(概)算审核、招(议)标、签订修理修缮合同(协议)、修后验收结算等。责任部门加强过程监督,尽量降低维修成本。四是实行承修商准入制,杜绝维修的无序竞争。承修商实行比质比价,招(议)标确定,减少修理成本。

(5)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重点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进行控制。一是严控办公费。各种办公用品建立购买、消耗管理台账,严格控制购置高档办公用品。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办公耗材。及时修订通讯费用管理办法,控制通讯费用。办公费用分解到科室、基层区队直至个人,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二是严控会议费。取消集团公司部门召开会议权,内部会议尽可能利用视频,开短会、讲短话,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严格会议费报销程序,严控费用标准。三是严控差旅费。严格控制市外出差次数、人数、地点,严禁出差绕道,严禁以“出差”名义公费观光旅游。市内差旅费据实报销。出差报销餐费发票,不得支付伙食补助。差旅费实行总额控制,不得列支购物支出、景点门票等。四是严控业务招待费。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不得相互宴请、工作日中餐“禁酒”等有关规定。

4、推行结构成本管理创新

结构成本管理是淮南矿业集团针对企业领导层和机关部门在成本管理中长期存在的管理缺失提出的一种管理创新,主要是解决技术源头的浪费、市场经营中的浪费和衔接政府中的浪费,同时为集团公司管理和决策服务。结构成本管理的责任在领导层和机关部门,管理的关键是让技术经济一体化在领导层和机关部门扎根。

(1)建立全成本口径的结构成本框架体系。按三大板块进行构架,一是安全生产技术板块,主要包括物耗、资源、装备、工程和安全成本;二是经营金融板块,主要包括采购、销售、人力资源、资金、税费成本;三是生态环境板块,主要包括拆迁、棚户区改造、环境修复、“三废”治理和土地成本。集团公司经营口负责将结构成本每项内容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对相关结构成本管理负终端责任,负责对每项内容进一步进行细化分解,并制订落实管理责任的思路、重点、措施和目标。

(2)建立基于管理需要而不是核算需要的结构成本统计口径、统计模式和统计资料。结构成本统计不同于要素成本统计,不是为考核基层单位要素成本指标和上报会计资料服务,而是直接为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成本管理责任,为集团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全面、真实、动态反映集团公司成本构成及其变动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基础资料。

(3)建立结构成本管理规范。与质量标准化和“两规范”工作相结合,研究制订结构成本每个管理单元、每个管理环节的管理规范,从方案、措施、标准、规定等技术源头和制度层面,重点规范集团公司领导和机关部门的成本管理行为。

(4)提出结构成本年度管理目标。与集团公司年度各项工作目标相结合,与年度预算相结合,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定性的目标要求或规范性要求。

(5)建立结构成本日常管理和考核问责机制。各板块、各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分析汇总。集团公司根据日常工作需要随机召开碰头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结构成本调度分析会。针对单项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技术后评价机制和技术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年度对各部门结构成本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和问责。问责主要是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与部门负责人“帽子”挂钩,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挂钩。

5、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技术经济一体化。

(1)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关系,树立“大成本”观念,从设计源头控制。工艺、装备、材料、技术选择落实“先进、适用、集成、经济”原则,重大生产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论证,在保证安全可靠性、技术合理性的同时,做到经济最优化,提高工程效率和效益。(2)探索和实现最佳经济规模安全系数。统筹考虑安全生产、瓦斯治理、煤质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资源环境、成本控制等,简化系统,合理集中,提高技术的经济贡献率,测算最佳经营点。(3)推广“Y型”通风、沿空留巷技术,多打岩巷多打钻,实现矿井瓦斯治本,以技术进步降成本。四是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实现资源成本效益。从方案源头考虑井下与地面的对应关系,充分利用有关补偿政策,积极协调地矿关系,确保正常生产。

6、建立健全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调度调控机制。

(1)建立信息化平台,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时效性。通过经营管理平台分层次提供安全、生产、成本等综合信息,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时化、自动化。(2)按照“分层分类、实用实效、循序渐进”原则,研究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实行经营调度定期分析制度,变事后分析为事前控制。(3)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各类消耗辅助台账,将成本消耗价值量与实物量相对应,成本分析既考虑价值量变化,也考虑实物量消耗过程。

淮南矿业集团上述成本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企业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和战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特色优势战略

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案例:Stop&Shop 超市将经营特色转化为战略优势

分销渠道是商业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带领着商业潮流,在该领域到处都是游击队。当然,它们必须要找到方法使自己与其他游击队员区别出来,否则很难生存。Stop & Shop是美国东北部一家很大的连锁超市,他们就面临这样的巨大压力。有一个超市价格比他们低,还有一个超市产品比他们更有档次、质量更好,而价格也算相当合理。他们处于一个两面夹击的尴尬状态。

在探讨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Stop & Shop有一个突出的经营特色,那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价格。他们不管从供货商那里争取到多大的价格空间,也只取固定的一个合理比例作为毛利,不管他们采购到了多么难得的商品,他们也不会加价,还是坚持那个固定的比例。据此,我们建议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一经营特色建立起区隔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生意是非常诚实的,实在的。那么如何让顾客感知到这一切呢?我们的答案是:“价格透明化”,这种“透明”可以区隔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有了“价格透明”的定位之后,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整。Stop & Shop开始把发生在货架后面的故事告诉顾客,它要做些什么才能够保证顾客得到最好的产品,而且支付非常实在的价格。它告诉顾客,它是如何让鱼变得新鲜,并保持所有产品的质量,而它的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等等。很多东西是人们不知道的,人们不知道超市到底如何来进行运作,那Stop & Shop来告诉他,它是如何为顾客寻找到好的东西,怎样定一个实实在在的价钱。 结果非常成功。Stop & Shop的CEO罗伯特专程给我们发了一封感谢信,他说:“在我们进入变革期的关键时刻,是您与我们共度——您的知识无价。我们现在获得了提升和利润,你们应得一份功劳。”实际上是“价格透明”的定位挽救了这个公司,当一个欧洲集团要购买他们的时候,它付出了29亿美元。一个定位使得Stop & Shop加强了在市场的位置,而最终也使公司在出售时获得了非常高的价格——非常透明的高价。

目标集聚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是在市场内部的某个特定狭小空间或者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做出的战略选择,是针对某细分市场选择以低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作为竞争力来实现竞争优势。

案例:当瑞士钟表业在市场上被日本石英表全面击溃时,一种名为Swatch的新手表诞生了。迄今Swatch的全球销售量已高达两亿只以上,为股东带来了滚滚财富。

仔细推敲,不难看出SWATCH的目标集聚战略:

1.目标定位在手表行业的低端细分市场中。瑞士手表业中低于100瑞士法郎的瑞士手表根本没有人生产。要找到一个方法,在瑞士以30美元的价格出售手表。

2.手表的差异化。改变了手表单纯的计时功能,并开发了其作为服装配饰的新功能,使计时工具走向时尚。

3.品牌的特色化。什么是SWATCH呢?Swiss watch和second watch,然后就是Swatch。

4.质量的差异化。低端市场往往会与劣质相连。然而Swatch手表尽可能保持最高的质量。它的返修率不到1%。而世界上最好的手表的返修率是不到3%。

5.成本领先。他们把手表的零部件从155个减少到51个。减少了转动的部分,也就降低了损坏的几率,并且公司在组装手表时所需的人手也少得多,而这些瑞士工人的工资都很高。由此,劳动力成本从30%降到10%。

到底选择在强壮的身体下逐渐长大还是选择不强壮的成长,通过此,结论不言自明。 目标集聚战略是围绕行业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目标市场开展战略经营活动。它要求零售商着眼于行业中一个狭小空间来做出选择,为这一狭小市场顾客量体裁衣并开展服务。

1.目标集聚战略的益处

(1)集聚战略便于零售企业集中精力,更好的服务某一特定目标。

(2)集聚战略能够使零售企业更好的“知己知彼”。

(3)战略目标集中明确,经济成果易于评价,战略管理过程易于控制,带来管理上的简便。

2.目标集聚战略的风险

(1)由于企业将全部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市场,当顾客偏好发生变化或替代品出现时,企业就会受到冲击和威胁。 (2)当竞争者打入企业选定的市场,并采取优于企业的服务方式时,企业风险非常大。

(3)当市场销量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时,使得企业集聚战略优势削弱,甚至战略难以为继。

四、结论

1.目标集聚战略是不具备足够多资源和足够竞争实力的企业的首选。以我国企业为例,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产业内一些狭小而偏好多样的消费群体,因此,选择目标集聚战略可以获得比较巨大的成功。

见缝插针,是市场后来者或者中小企业的立足之道。每一个市场后来者和弱势者都可以利用目标集聚战略来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且最终同样能够占据强有力市场位置。

2.目标集聚战略是有实力大企业实施扩张的必要战略。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选择进入新的、不熟悉的行业和产业的时候,同样要像小企业那样寻找目标集聚点,实施目标集聚战略。并且通过多次多个目标集聚战略组合实现扩张,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这样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会远远高于盲目追求全产业内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歧立异战略。

可见其在企业的各阶段都是具有其广泛适用性。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就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有的观点认为战略联盟为巨型跨国公司采用,但这决不仅限于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它同样适用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当然,由于产品的特点、行业的性质、竞争的程度、企业的目标和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差异,企业间采取的战略联盟形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

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产物,它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它可以表现为正式的合资企业,即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并且享有企业的股东权益

或者表现为短期的契约性协议,即两家公司同意就某顶课题,例如开发某种新产品等问题进行的合作。战略联盟是各企业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过程中为达到阶段性企业目标而与其他企业的结盟,通过相互交换互补性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共同对付强大的竞争者。

一、目标

① 增强自身规模。

② 扩大市场份额。

③ 迅速获取新的技术。

④ 进入国外市场

⑤ 降低风险。

二、方式

1、品牌联盟

2、供求联盟

3、研究开发联盟

4、市场共享联盟

5、销售联盟

6、投资资本联盟

三、成功要素

1、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

① 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② 必须具有企业所缺乏或者重视的能力。

③ 对联盟的目的应该和本企业有共同的认识。

2、战略联盟的管理

3、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

① 一家企业能否从战略联盟中获益,取决于它向战略伙伴学习的能力。

② 企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合作伙伴的长处和短处。

③ 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它的合作伙伴。

案例一:思科系统公司[6]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以多种方式显著提高成员公司及其客户之间收益的一种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思科系统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石。2002财年,思科来源于战略联盟关系的收益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总额高于20亿美元。

当前,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和服务普及速度日益加快,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客户和投资者一般都追求短期投资回报(ROI)。在横向商业模式兴起的今天,联盟关系正顺应了此潮流。

思科联盟致力于帮助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并创造收入。在合作方面,思科制定了风险和道路各不相同的六个发展目标。只有经过认真规划,才能通过联盟实现增加收入的最终目标。

战略联盟计划六步走

第一步:了解联盟在构建决策或购买决策上的ROI。

计算何时应自主开发解决方案,何时应购买解决方案,何时应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思科会考虑建立联盟:合作伙伴拥有自身不具备的技术或专业优势;内部对目标技术或服务知之甚少;并购存在的障碍过大(如并购对象实力很强,并购费用太高)。

第二步: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

思科战略联盟副总裁Steve Steinhiber说:“我们需要分析思科是否适合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盟。首先,两家公司必须能从合作中得到短期和长期利益,这是联盟之关键。但执行和运作部门的配合状况是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合作伙伴不久就会分道扬镳。”

第三步:制定目标明确的商业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明确的客户价值取向、现实的共同目标、可执行的有效赞助关系以及与重大成效和成功紧密相关的投资。许多公司常犯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匆忙建立了新一轮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事先没有拟定完善的商业计划、组织模式不适用或者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签署协议。据

Thompson Financial/P. Pekar Jr. Studies/Forbes调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公开宣布的合作伙伴联盟数量从2000年的10,000迅速下降至2002年的6,500。

第四步:经常分析联盟是否取得成功并与业绩挂钩。

商业计划和联盟目标中需规定应审核的内容。思科战略联盟合作伙伴Intel公司的执行副总裁Sean Maloney说到,“我们的经验表明,制定发展目标以及双方认可的审核指标是保证双方能够通过合作提高业绩的两大关键因素。

为鉴定联盟是否取得成功,思科制定了详细的运作规程,以便衡量每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商业目标和指标。审核的指标不但包括可定量的数据,如市场份额增加值、市场加速度、收入增加额、客户满意度和推行的新解决方案,还包括非定量数据,例如标准推行进度等。

第五步:掌握结束联盟的时机。

合作伙伴必须按照预定指标审查联盟的成果,并确定联盟是否取得了成功。在这个阶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联盟因个人或公司的失败而结束,我们更愿意看到,合作伙伴关系在取得了预定目标之后圆满结束,或者因市场情况变化以及其中一方公司的战略变化而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结束联盟关系也要象建立联盟时那样认真规划。联盟结束之后,客户需受到保护,正常关系也要保持下去,因为以后存在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六步: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包括确定所需要的技能,聘用适当的人员,建立牢固的联盟管理系统,组织强大的联盟运作管理队伍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思科做了大量工作。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可为每个新合作伙伴快速设计定制课程,使其员工能够快速了解所需要的思科知识,保证为客户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战略联盟收益影响

组织良好的联盟通常能实现多赢。一方面客户能够获益,另一方面每家合作伙伴也能继续以核心业务为重,同时可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新市场。

Steinhilber说到,“战略联盟能够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将最佳产品融入到定制解决方案中。客户不需要自己寻找产品,也不需要将多种解决方案组件融合在一起,因为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能够预测客户需求并事先为他们做好相关工作。”

通过战略联盟,思科合作伙伴能够在财务方面大大获益。举个简单的例子,思科每从联盟关系上挣一块钱,其合作伙伴就能因解决方案和服务面拓宽而平均挣两到三块钱。其它的益处还包括能将产品和服务迅速推向新市场,节省研发费用,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等等。

合作伙伴关系不但有利于快速进入新市场(如思科通过与四家存储系统市场领先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快速进入存储市场),还能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思科战略联盟一般能够在两到三年内收回成本,ROI高于30%。

虚拟运作

企业通过合同、参少量股权、信贷帮助、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从而将企业价值活动集中于自己优势方面,而非其专长方面外包出去。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虚拟经营的基本运作方式

虚拟经营是1991年由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然本企业具有设计、生产、财务、营销等功能,但是企业本身却不必设置执行这些功能的具体组织实体,而能照样完成各种功能任务),仅以优势的、有限的、关键的资源,将其他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体弥补,仍能实现总体各项功能,最大效率地发挥其有限资源的一种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在经历了“产品经营”、“资本经营”两个阶段后,又发展到了“虚拟经营”阶段,由于这种经营方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的趋势,因此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显得游刃有余。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以每年递增35%的速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虚拟企业,并已形成了2500亿美元的经营规模,其中美国的“敏捷制造”、日本的“整体性管理”以及德国的“不规则型企业”等都是虚拟经营的典型形式。可以预见,未来的时代必将是以“虚拟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时代。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它是对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经营的一种革命,是新型的独特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方式的融合。

其特点主要有:

1.虚拟经营可以实现管理职能与实物资产的分离.传统上,一个全能企业要实现设计、生产、营销、财务、设备等管理职能,就得作相应的投资,形成相应的实物资产。这样的资产一经形成,便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沉没成本、专用性等特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差。而在虚拟经营条件下,管理职能与实物资产分离,企业是按照能力分工的原则组成的,仅仅保留了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其他不具备优势的职能,则被虚拟化,借助外力来完成。

2.虚拟经营实行“大幅度、少层次”的扁平式管理,节省交易费用。传统企业采用的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是协调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矛盾的具体形式。传统的小幅度、多层次的结构中,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其直接后果是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虚拟企业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将部分管理职能虚拟化,实现少层次、大幅度的扁平式管理,其优势是,减少内部管理层次,淡化企业内部门之间的界限,消除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体制障碍,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直接接触到市场动态信息,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竞争力提高。

3.虚拟经营可以使企业将大公司的优势与小公司的长处兼收并蓄。大公司实力雄厚、信誉可靠;而小公司反应迅速、运转灵活。在传统经营模式下,“鱼与熊掌兼得”的理想状态是难以出现的。但在虚拟经营模式下,大、小公司各自的优势可以被融于一体,大企业推行虚拟经营,将一些管理层次减少、加大管理幅度,使一线员工面向市场,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小企业实行虚拟经营,保留自己的优势能力和经营项目,而将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职能虚拟化,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在做强的基础上将企业做大。

这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管理方法,它追求的目标是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弱化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达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体资源的空壳。只要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比如它预测到某一种产品将会在世界范围内热销,它就可以迅速地整合利用各类外部资源,运用国际互联网组成一个完备的虚拟企业,去完成该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策划、销售、订单履约和会计核算等工作。如果该企业试图逐步建立自己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它将会错过这班船而痛失发展机会。

网络依托性Internet企业的虚拟运作必须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工程联网为硬基础,能过E-DI等信息网络建立动态联盟,这样才能跨越时空界限,企业因此能够在更广的范围遴选合作伙伴,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核心功能与一般功能分离性虚拟运作突破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只控制核心功能,即企业拥有的专利、品牌、商标和专有技术等最主要资产,把这些知识和技术依赖生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它低增值部分则实行虚拟运作,借用外部协作力量来完成。

运作隐形性虚拟组织以任务信息为联系彼此的纽带,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空的限制是不存在的,用户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关心何时何地由哪个厂家完成任务,他们需要的只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虚拟运作中的服务提供者以及管理机制都是隐形的,顾客完全不必要也不可能知道每项服务是由谁提供的。

案例:世界驰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商耐克公司在耐克鞋的生产中即是如此。耐克公司只生产产品的最关键部分—气垫系统,而其余几乎100%的业务均由外部的供应商提供,公司则集中主要力量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使公司的产值以20%的年递增率增长。

第5篇:陵县远期五大战略定位

一是北方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京沪高铁、青太高铁、德龙烟铁路三大国字号铁路干线在陵县交汇,德滨高速穿境而过,陵县将成为全国客货铁路运输的“双十字”交叉枢纽,将更直接、更深层次地对接京津济、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将更紧密、更频繁地联系“长三角”;二是国家级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谷神集团为依托,把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新的大型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三是京津冀鲁地区重要物流中心。积极建设和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依托德龙烟铁路,规划建设以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铁路散货物流中心和大宗物资中转中心为主的物流园区,把陵县建设成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集疏运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中心;四是鲁西北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托富路车业、普利森等龙头,继续引进国内外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投资兴业,建设鲁西北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宏祥集团、东方土工材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军的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和贸易基地;五是富有汉唐风韵的生态宜居新城。高点规划高铁新城,建设具有多样化高端基础设施、良好人居环境、富有汉唐古韵的宜居绿城,形成融合高端商贸服务区、大型商业住宅区、休闲生态旅游区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德州市城市副中心。力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德州市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

第6篇:聚焦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心得体会

重庆作为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从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建设两江新区,从确定“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到科学规划布局五大功能区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配套措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全面深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 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评价

经过十六年,从1997年到2013年,我们的整个经济、生态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形势,区域发展战略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政策措施,作为一个战略,它必须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要求。那么,1997年以来,重庆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同志们,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来,十六年以来,我们的整个经济增长,增长了8倍多,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我们看从第一产业的20%掉到了2013年的8%,掉了12个百分点。而我们的第二产业呢上升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应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

主城区的空气质量、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也大幅度的提高,大家看2013年我们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9%,污水的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6%,都是呈几十倍的增长,尤其是反映我们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分别增长了五倍。所以,作为指导我们整个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必须随着这种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我们进行这样的调整是不是相互进行割裂的呢?不是,而是相互联系的。

二、四大区域发展战略有继承也有创新

三大经济板块进行了首次的区域划分,就是说不把8.24万平方公里统一的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来进行指导。那么四大工作板块很明显,就是当时我们的库区实行的是库区的政策,而渝东南是实行的是少数民族政策。所以,我们划分了渝东北的11个区县作为库区,而渝东南的6个区县,其中除武隆以外,5个区县就都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自治区县,所以,它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三大经济板块和四大工作板块之间,这个联系实际上就是在整个渝东地区做了一个区别性的一个划分。那么到了2006年的“一圈两翼”,实际上“两翼”就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但是“一圈”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变化在哪儿呢?就是说把整个“一圈”2.8万多平方公里,作为了一个大都市区域一体化的概念来进行规划,从城市学的发展角度来说,把一个大的区域作为一个大的城市群和一个城市带来进行培育,它有利于我们整个大都市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一圈两翼”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个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到的高端化的情况下,同时带动“两翼”的发展。所以,它既把“圈翼”之间考虑了它的差异,又考虑了“圈翼”之间的扶持。我记得就是在“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由发改委牵头来对口支援“两翼”的17个区县,就是帮扶政策。大家都非常熟悉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第一个大局,创造条件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个大局,到了一定的时候去带动那些没有富起来的地区和没有富起来的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而“圈翼”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政策在这里都是在考虑“一小时经济圈”并没有得到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同时注意缩小“圈翼”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那么,到了2013年,我们整个重庆的经济的发展已经跃入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市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运用了主体功能区的原理,在总体上继承“一圈两翼”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圈”基础上划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把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经济发展区,把渝东南作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区。

三、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庆实践

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科学发展,我们不能够把发展简单的理解为就是一个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发展是硬道理”,把它理解为唯GDP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路子给走偏了,就把科学发展观的原理给理解错了。

我们说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那么怎么来实现科学发展呢?按照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发展。一个大的区域,像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它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它的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按照它的这个区块的本身所内在的,要素的不一样,来确定它的相应的功能。这样,我们按照这样的原理就可以在8.24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行政区划的范围,因为我们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的。那么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的区划,这样就能够在这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发展经济的,集中的经济资源进行发展。应该发展生态的,那么它竭力的保护生态,涵养生态,这样来保持我们的科学发展。

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功能,那么就要实行不同的政策,比如说产业政策、人口政策、考核的政策都应该不一样。就通过这些政策,来使不同的功能区,它的人、它的经济、它的财力能够实现平衡。这个平衡的过程就是一个统筹兼顾的过程,这个平衡的过程也是统筹全市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合理地进行布局的过程,这是统筹兼顾。

在我们8万多平方公里当中,我们进行功能区划,有经济发展的区域也有生态发展的区域,有生产经济产品为主的区域,有生产生态产品为主的区域,这样生态和经济分工又协调,从而实现全市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只能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的优势。只能够实现了生态效能的最大的体现,才能够使人能够得到一个宜居的环境。我们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落到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这一点上,所以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共产党为之而奋斗了60多年,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使人民吃得好、穿得好、工作得好、生态环境好,社会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整个社会得到稳定,而且还能够使这个社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我们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的发挥,实现生态效能的最大的体现,最终服务于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我们经济仍然保持了一个高位数的增长,增长10.9,名列全国第一,投资增长18.3,社零增长13.1,实现进出口增长44.8%,这些指标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我们主要是看这张表,同志们这就是五大功能区域在上半年的运行结果,看每一项指标,在增长率上面13%、11.6%最高的,13%、23.7%、最高的,13.8%、14.1%、最高的,数量它们也是最高的,它们两加起来1000多,这两加起来3000多,这两加起来3000多。看得出来,我们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我们这半年的运行当中,我们已经实现了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在经济功能上引领全市发展的这么一个良好的格局。同志们我们只能够在从理论到实践的两个方面,深刻的、全面的把握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我们才能够建立起,高度的执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形成较强的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只有这样通过若干年的发展,我们会逐渐地通过我们的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逐渐地走向更加科学发展的道路,我想我们四届三次全会,我们市委、市政府的这个目标,经过这么八年到十年,能够使我们重庆实现这么一种按照三大要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的潜力所形成的不同功能区域,实现相互的互补,实现我们重庆的整体的科学发展。

第7篇: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 2 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网络 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可以说中国物联网的春天来了。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物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3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步伐,可以说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因此,相关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谋划未来和攻破核心技术”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物联网事业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人类已进入硅基/合成材料时代,材料科技的进步作用更加凸显。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性高技术产业。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

4 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 所谓新材料,是相对于原有材料而言的,其特征是具备原有材料没有的新性能、新功能。按材料种类划分,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材料的性能分,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 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已在国际上稍稍领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五大方向展开:现代交通运输,如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如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其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如镁、稀土等储量丰富的特色战略资源材料,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等;民生产业,如小城镇化和城市化所需的绿色建筑材料,涉及文化娱乐和传媒介质等的新一代先进显示材料,与人口安全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设备等;此外还有国防领域。

四、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

5 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于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 6 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五、空间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现象。 我国的航天专家将空间技术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空间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很多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综合集成。它主要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成就,最能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比如,通信卫星可以大面积覆盖地面以至全球;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报;侦察卫星可以及时监视广大地区的军事活动等等。 空间技术区别于一般常规技术的这两大特点,使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战略性作用:在经济上能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普遍认为,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其投资效益能达到1∶10以上;在军事上最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掌握了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对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影响深远。一项重大空间成就,往往成为国际谈判的重大筹码;在科学技术上还能带动电子、自动化、遥感、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并形成包括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空间生物学和空间材料工艺学等一群新的边缘科学。 空间技术的开创和发展是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壮丽事

7 业。空间技术自50年代崛起以来,以其辉煌的成就对国际政治、军事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类经济、文明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几十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各类卫星大显神通。

上一篇:酒店星级评定标准下一篇:作风效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