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五大原因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业失败的五大原因(精选10篇)

创业失败的五大原因 篇1

最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因素就是人。

首先是创始人。徐小平在决定投资之前,必须考量创始人三个方面的能力:学习力、工作力、影响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如果创始人都没有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的能力,很难想象他带领的企业能迅速成长。滴滴打车从80万元起步,做到今天百亿美元的规模,滴滴投资人王|刚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创始人程维学习能力强,进步速度快。高瓴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张磊曾经这样评价程维:“每一个季度见他,他的进步都非常之大,这样的人,你说不投还能怎么办,必须得投啊。”

其次是合伙人。徐小平曾经总结过,真格基金投的项目非常多,回头来看失败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点,或者是做得非常艰难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创始人里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老三,没有占两位数的合伙人。这是非常惨痛的教训。独木不成林。这话真没错,你再能干,没有人帮你,你肯定不成。

再次是团队成员。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没问题、合伙人没问题、市场没问题、商业模式也没问题,但还是没能迅速发展,多是因为聘用了平庸的人。你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你所雇用的人―开发者、运营人员和销售人员等。如果公司的核心团队很平庸,那么产品和服务也注定平庸。

二、目标不对

野心勃勃的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之一是,不做自己擅长的,而是锁定机会最大的。创业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资源都分布在哪些领域,项目启动以后需要找哪些人,需要利用到哪些资源。而不是道听途说,盲区进入一个蓝海甚至红海。

原因之二是,缺乏侧重点。聪明的人总会想尝试很多新想法,但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无法负担尝试所有的新想法。好的做法是,要定位于消费者的需要,提供一个市场服务,锁定一个用户群体,创新一个引人注目的功能,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消费者需求。

三、产品不对

面对充分竞争、极度复杂的市场,面对越来越难以揣度的消费心理,初创企业的产品一面世就将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不良产品太多,或不良率太高,很容易导致产品滞销和囤积,这样的消耗让初创企业很难承受;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太短,产品面世不久就要遭遇被淘汰的风险,一旦企业的应对不及时或操作无力,企业会迅速陷入困境;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没能解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就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不管你的技术或创新多么令人惊喜。

四、资金不足

创业者最缺的是什么?相当一部分人给出的答案会是,钱。

的确如此,如果创业者低估了财务上的需要,财务预算有缺失,在营运或生产上也无法有效运用资金,必然难以创造利润。

启动需要钱,要撑下去更需要钱。用马云的话说,创业者失败的两大原因是,没开始和没坚持。而坚持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资金。许多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考虑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所以在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的前提下就贸然创业。殊不知,很多人在创业后经营不是很顺利的时候,需要坚守一段时间,就因为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而不得不提前放弃。如果创业者在创业时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以维持半年以上的运作,最好不要轻易去创业。

五、缺乏执行力

对初创企业来说,好点子固然很重要,但好的执行更为重要。好点子很容易被他人复制,你无法阻止追随者的脚步,只能不断加快自己的脚步。强有力的、可持续的执行力是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

好的执行力既包括将既定计划落地,也包括在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时快速反应并作出应对,其实,不必太在意你起初的计划。很多成功公司在中途完全改变了创业的初衷,开启了新的商业计划。大多数情况下,调整的方向是由你所服务的消费者决定的。

创业失败的五大原因 篇2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NASDAQ,可持续发展,上市资源

创业板市场 (又称“创业板”)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创业板在运作, 在此期间也有许多创业板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而国际上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NASDAQ) 。创业板市场是中小创新型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 它主要服务于高新产业, 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业板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种, 具有一般证券市场的共性, 包含上市企业、券商和投资者三类市场主体, 是企业融资和投资者投资的平台。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 创业板市场在上市公司数量、单个上市公司规模以及上市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较低, 所以创业板市场的性质属于二板市场。

一、德国创业板失败的原因

德国作为一个各项制度都很健全的国家, 依然未能让创业板成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的舞台。究其原因, 除了全球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大背景, 还存在固有的内在原因。

1. 行业覆盖面过窄。

创业板市场 (在德国又称“新市场”) 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给大量高科技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平台, 使其能够在初创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 新市场的行业覆盖面过于狭窄, IT企业占据很大比例, 以至于新市场的发展紧跟IT行业的发展, 最终新市场随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开始走下坡路。恰逢德国证券交易所整体战略调整, 关闭新市场成为改革的一部分。

2. 上市标准过低。

德国新市场设立之初以NASDAQ为榜样, 希望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与国际上成功的创业板相比, 德国新市场的上市条件宽松许多, 再加上审核制度的不严密, 使得一大批依靠包装、概念股炒作的公司以及一些治理效果很差的公司涌入新市场, 新市场上市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 最终沦为垃圾板。

3. 监管部门的审核制度不够严格。

基于本土资源的限制, 为了吸纳更多国外企业来德国新市场上市, 新市场相关审核部门并没有很严格地依照制度对上市公司进行审核, 导致大量依靠包装和概念股炒作的公司混入市场。另外, 保荐机构的两名保荐人只作为公司申请上市时的一个必要条件来满足证券交易的要求, 弱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意识, 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保荐机构放松了对保荐责任的履行。

4. 缺乏明确的退市机制。

健全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是决定创业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国新市场在成立之初, 缺乏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运作几年之后这一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不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怎样、经营业绩如何, 只要它还在经营、没有破产, 便不会被摘牌, 这样下来, 大量的垃圾股没有被淘汰而继续充斥市场, 其他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这些劣质公司的影响, 最终陷入泥沼之中。德国新市场整体形象严重受挫, 大量投资者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被迫纷纷离场。

二、我国香港创业板失败的原因

我国香港创业板的失败,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时机不对。与德国创业板相比, 它经历的网络股膨胀期更短, 但遭到全球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劫难。另外, 还有许多因素也造成了我国香港创业板市场的低迷。

1. 缺乏上市资源。

虽然国际上成功的创业板的经验表明上市资源已趋于国际化, 但是本土企业仍然是上市的主要资源。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经济特区, 高新技术企业占创业板市场的比重较低、研发成果较少, 地域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香港创业板的本土上市资源匮乏、自身竞争力不足, 从而其上市资源主要依赖于外部, 尤其是我国内地的资源。全球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 我国香港创业板的融资功能大幅减弱, 加上不少国家创业板纷纷建立起来, 我国内地的企业大部分选择在NASDAQ、韩国科斯达克市场 (KOSDAQ) 等一些运营状况良好的创业板上市, 另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板市场也能够分流一部分成长型创业公司, 我国香港创业板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2. 交易制度不能保证股票的流动性。

目前国际上两种主流交易制度是做市商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与委托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我国香港创业板在考虑到市场透明度等因素后选择的是委托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虽然这种制度会带来一些弊端, 如处理大额买卖盘的能力较弱、某些不活跃的股票可能会持续萎缩从而最终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当我国香港创业板大幅下挫时, 这种制度性因素加大了交易者以市场价交易的难度, 有些股票甚至全天都没有一笔交易, 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

3. 投资者结构错位导致过度投机。

根据国际标准, 机构投资者超过33%的市场份额就是成熟的交易市场。NASDAQ的投资者多为机构投资者。我国香港创业板创建初期, 由于上市公司规模小且不稳定、风险极高, 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不愿意选择我国香港创业板市场, 而将资金投向有一定实力、收益有保障的项目。散户往往对上市公司的情况不了解, 信息获取渠道大多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 一旦市场内缺乏机构投资者, 散户也就无法获取入市的参考信息。我国香港创业板创立首日及最初数周, 股价系统高估给投资者尤其是盲目参与“炒新”的散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最初挂牌上市的14家公司中, 有3家的股票首日价格就是历史最高价格, 有7家的股票的历史最高价格都出现在最初5个交易日内, 参与“炒新”的大批散户至今都没有解套的机会。

4. 转板机制不合理。

我国香港创业板初始定位于作为一些不符合主板上市标准的企业的融资平台, 但这些企业往往被外界贴上了次等的标签, 加上投资交易不旺盛, 达不到集资的目的, 不少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力争去主板市场上市。2008年5月, 港交所将创业板市场重新定义为二板市场及跃升主板的“跳板”, 这一改动触发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转板潮, 单是2008年第三季度就有8家公司成功转至主板市场上市, 是过去三年转板公司数量的总和。按低标准上市的劣质公司和未能在创业板内成长起来的公司, 在创业板内大量沉淀, 导致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下降。我国香港创业板目前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简化转板程序令大批公司转去主板市场上市, 创业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剩下的公司多半不好, 投资者也少有兴趣投资, 我国香港创业板很难吸引新公司入市。

三、对我国内地创业板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我国内地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 又要认真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深刻教训, 要立足于国情, 不断深化对创业板市场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创业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分析完德国和我国香港创业板失败的原因之后, 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

1. 上市资源应多元化。

上市公司结构对于创业板市场的正常运行意义重大。上市公司结构过于单一会导致风险的集中, 降低市场抗风险和抗冲击的能力。创业板资源应包括广泛的内容, 网络股只是一小部分, 新材料、生物科技、通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都不可少。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能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在少数, 但在创业板推出之初以及今后的运行过程之中, 必须严格控制上市资源的类型, 行业不能过于单一, 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应建立起严格的挑选机制, 让真正具有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公司上市, 接受市场的考验。

另外, 国内有不少创新型企业, 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服务这块, 它们不认为我国创业板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 而希望去国外上市以获得更高估值。如何留住这些优秀种子企业, 还需要逐步完善各项交易机制, 并有待市场进一步发展。

2. 上市标准应严宽适中。

我国内地创业板制定了较高的上市门槛, 它要求公司必须经营三年以上, 并且要完成相关的绩效指标, 除此以外还设计了两套重要的财务门槛指标, 这些严格的上市条件意在筛选出真正能经得起市场考验、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但过高的上市门槛无疑会“扼杀”一些没有达到上市标准但具有成长潜力的优秀企业, 长此以往会影响市场的发展。日本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就非常灵活, 没有设定数字性的标准。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我国内地创业板应该不断调整上市标准, 保持标准的灵活性, 积极扶持我国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同时, 创业板应着重引入成长性指标, 关注企业长远发展, 吸纳更多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

总之, 太宽松的上市标准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 同时还增大了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太严的上市标准又会阻碍市盈率不高但有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笔者认为, 创业板市场必须要根据经济环境制定严宽适中的上市标准。

3. 调整投资者结构。

综观世界上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可知, 机构投资者是投资者中的主力军。个人投资者的投机性过强、数量过多会使市场面临风险, 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是一个散户市场, 我国可以借鉴KOSDAQ的做法, 由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保护散户的利益, 提高散户的专业素养。同时, 还应该着重吸收机构投资者, 扶持一批有实力的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 保证机构投资者达到一定比例, 使精通投资技巧、善于控制投资风险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二板市场的主力军, 减弱市场的投机性。

4. 增强市场流动性。

针对二板市场流动性差的问题, 美、英等国皆采用了做市商制度, 德国采用的是做市商与集合竞价相结合的制度。做市商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市场流动性等问题。目前, 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采用的均是委托单驱动型的电子撮合交易制度。在这种交易制度下, 交易活跃性差, 当市场突然面对较大的买单和卖单时, 无法保证流动性和稳定性。然而,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相关法律完备情况来看, 短时间内我国不具备引进做市商制度的能力, 委托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在一段时间内仍然符合我国国情。

为保证我国内地创业板市场的交易活跃性,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适度放宽创业板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提高每手交易股数、降低交易费用等, 以弥补集合竞价制度的不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 待时机成熟后, 再引入做市商制度, 将其与集合竞价制度结合起来。

5. 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 与主板市场的公司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 这样才能为投资者提供大量信息, 将风险降到最小。

我国应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建立健全创业板监管制度, 加大对中小高新技术型企业的监管力度。监管不仅要体现在财务标准上, 更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有所体现, 用以提高创业板市场运作的透明度, 防范和化解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从而促进创业板市场的规范、稳健、有序和高效运作。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的账目混乱、财务体制不健全的状况, 必须督促企业完善财务体系, 实现财务信息的透明。对于保荐人制度, 可以借鉴我国香港创业板的多重保荐制度, 将保荐人分为三种, 即保荐人、合规顾问和独立财务顾问。保荐人承担对申请人上市前的推荐和辅导责任, 承担发行人上市后的持续协助和监督责任, 承担对发行人重大交易的审查责任。

6. 完善退市制度。

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A股市场投机气氛过重、炒作盛行的原因之一。在对海外创业板市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之后, 我国创业板采取了比主板更为严格的摘牌制度, 增加的三条退市标准和直接退市的方法使得创业板更市场化。一旦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上市公司就会被摘牌, 这样就规避了主板市场上壳资源过度炒作带来的风险。在退市程序上, 从创业板退市后不再像主板那样要进入代办股份的转让系统, 而是针对三种退市情形启动快速的退市程序。但是严格的退市制度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果仅仅因为企业短期内的经营困难就让其“快速退市”, 可能会像上市门槛过高一样“错杀”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良企业。因此在退市机制上, 还应该制定一些与创业板发展相符的灵活的规则, 尤其是对退市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渎职处罚要有所突破。我国创业板开板时间不长, 退出机制仍然停留在制度层面, 能否落实下来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郭凤雯.德国新市场和英国AIM市场的考察.经济咨询, 2001;4

[2].贾飞.德国新市场的失败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1

[3].张书华.香港创业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金融与经济, 2008;11

[4].庄学敏, 张蔚文.香港创业板对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借鉴作用.财经纵横, 2009;4

[5].深交所.海外创业板最新发展——香港创业板:在困境中谋求改革.创企园地, 2008;1

[6].张环宇, 徐可.国际创业板教训.金融实务, 2008;5

[7].欣士.海外创业板最新发展——德国新市场:已经关闭的创业板市场.深交所, 2008;1

[8].宋琛.美国与香港创业板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创业板的启示.特区经济, 2009;1

[9].胡进.二板市场:国际经验与中国的模式选择.荆州师专学报, 2001;1

[10].盖建飞.全球各地创业板发展之鉴.国际融资, 2009;6

新产品开发失败的五大原因 篇3

一个失败的新产品不止浪费了研发成本、设备与产能上的消耗、渠道与宣传促销等费用,更会打击经销商的信心、内部的士气,乃至于企业的股价。

平心而论,有太多的新产品开发都欠缺深入的思考与评估,诞生伊始就带着诸多营销上的缺陷。只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与迅猛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些不尽理想的产品也能随波逐流,存活下来。但随着市场日渐成熟与饱和,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跳不高的鲤鱼想混进龙门再也不容易了。

我们将中国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常犯的毛病分成如下几大类:

技术狂热症

得到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总让企业欣喜若狂,企业相信消费者也会被这样的创新打动,于是一厢情愿要做成产品推向市场。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科技企业。这种新产品往往碰到的问题是,新技术的成果未必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让消费者难以接近。

市场成熟如美国,品牌强大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也犯过许多这样的错误。百事创造过一个新技术,能把可乐做成无色透明的液体,推出了“水晶可乐”,成为了一个失败记录。美国人认为不是深棕色的液体就不可能是他们认知中的可乐。身为消费者或事后孔明,我们都很容易看出这些产品想法的荒谬,但往往当局者迷,尤其当技术创新的激情高涨之时。

凭直觉判断

多数中国企业的成功,来自领导者抓住了一个正确的商机。这种人治色彩浓厚的经营文化,在市场起步阶段或在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当企业组织与业务范围扩大,市场复杂度上升时,人治决策文化就很容易演变成“拍脑袋”、“领导说了算”的决策模式。

主观的直觉判断未必不对。如果管理层勤跑市场,与渠道、销售及消费者密切接触,随时掌握第一线的战况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直觉判断通常是非常准确的。按照《闪念:不思考的思考力》这本书的理论,人所接触的信息会全部整合归纳进潜意识中,当遇到特定状况时,人会有直觉的反应做出判断,但一时说不出所以然来,而这样的判断往往都是最正确的。所以靠直觉不一定有错,但前提是决策者事先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储备。随着每家企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加上中国消费市场的细分化(如消费形态、渠道业态和地域差异等),单靠一个或几个主脑已经无法承载所有的信息与知识了。

再说,直觉判断还要经过反复论证并进行科学分析,不只是为了确保判断正确,更为了在企业内部推动科学决策的文化。同时,这种专业的做法也能让企业获得的市场和消费者知识得到沉淀与积累,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即使今后发生人事变更也不会失去相关知识。

模仿、一窝蜂、山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顺风车”是中国很多企业采取的模仿战略或山寨商业模式。以“抄袭”为出发点的新产品开发很容易获得短期利益,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率,但绝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模仿”与“参考性的创新”是两回事。纯粹的模仿是抄袭。抄袭很容易伤害品牌,绝不是大企业该有的行为。至于山寨,即便是最地道的山寨也充满了风险,当市场转变,山寨产品就是消费者第一个抛弃的鸡肋。

无法把握趋势的变化

新产品开发,对趋势的精准分析至关重要。国内电子书的快速由盛转衰就是一个例子。以汉王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书一度曾方兴未艾,iPad的崛起突然斩断了电子书的活路,让上市公司汉王已连续两个季度业绩亏损,股价暴跌。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趋势的确很难看清,但也并非无迹可循。在国外,早已有很多种研究方式,而且配套系统的思考框架,能够帮助营销人员去挖掘出未来真正有潜力的可能性。

不做消费者调研

跨国企业在中国都特别重视调研的程序与科学性,这不只是延续他们在国际上的标准做法,更是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对于中国市场所知有限,因此新产品步伐比较稳健。相对而言,中国品牌都很敢“冲”,也因此造成了更多的伤亡。

也有不少企业花了很多精力做调研,但发现作用不大。这种失败其实有很多原因,包括对调研工具和调研公司的选择、对调研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等。调研是很专业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国际企业用心建立体系来确保调研的质量,因为只有专业的体系才能确保有助于准确判断的调研发现。另外,同一份调查报告给两个不同的人看,一位可能觉得平淡无奇,另一位却能解读出很多有用的信息。这就是专业能力的差异。

还有其他新产品失败的类型,包括:未考虑整体产品家族结构、没想清楚品牌的长远发展、不知道产品要卖给谁等。其实只要去卖场走一圈,有心人可以发现许多产品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提升新产品的成功率是中国企业必须加强的能力。

新产品开发五步走

中国企业需要一套系统化发展与评估新产品开发工作的程序与体系,把行业特性、企业战略,以及营销思维都放进去。不同企业所需要的模式可能不同,所以需要度身定制。

营销目标

新产品必然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生意上的目的,可能是营业额或利润的增长、市场份额的扩张、消费群体的变化、不同区域市场拓展,乃至于品牌新形象的树立,甚至为了刺激股价。很多时候,新产品承载了多种目标和期望。

营销目标是开发新产品思考的起点,这个道理似乎再明白不过。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新产品到了研发阶段甚至已经研制完成,企业还在对营销目标争论不休。因此,在任何一个新产品项目立项之时,营销人员就有责任召集管理层与相关部门,对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形成清晰共识。这是确保新产品开发成效的大前提。

九大领域的探索与交叉

nlc202309081718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创新可能性的宽度,以及与现实结合的深度。我们列出了思考新产品开发通常需要考虑的九个相关领域。在这一步要做的是,找出各领域最主要的机会或问题,然后将领域间的机会与问题进行各种可能性的组合,甚至随机交叉,碰撞出具有突破性或创新力的洞察。

在任何一个好的新产品概念上,我们都可以找到组合的轨迹,往往结合了九大领域中的某些部分。比如:黄飞红麻辣花生=川菜口味的全国接受度(环境与趋势领域)+年轻消费者对创新零食的需求(消费者领域)+花生零食产品的低价与低利润导致低差异性(市场领域)。

在组合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想法,这正是“碰撞”的目的。当所有产出的可能洞察全部列出来之后,可以进一步挑选出更具发展潜力的想法;但在交叉碰撞过程中千万要避免“扼杀”想法,务必为创意的肆意飞跃给出足够的空间与自由。

这样的碰撞十分有趣,但也必须确保脑力激荡有建设性且有效率,而不是沦于发散性的瞎扯。在重要项目上,企业可以考虑邀请专业人士提供引导讨论的协助。

如何确保产出洞察的质量?这里有两个提醒:其一,如果各领域的机会或问题抓得不够深入,不够切中要害,最终形成的洞察往往不痛不痒。其二,如果领域间的碰撞不够大胆,不够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框,则产出的洞察会很平庸,导致后面发展的新产品一路平庸下去。

过滤

前面阶段的重点在于找到最多的可能性,接下来则开始要缩小范围,减少选择的数量。所有好的想法,都需要经过可行性与成本的检视,筛选下来的选择才投入到下一步的消费者调研中。过多的可能性会直接加大消费者调研的难度与预算。

过滤阶段很容易理解,因为不同企业会有各自不同的考量与要求,在此就不展开讨论。唯一重要的提醒是,过滤阶段除了用理性指标来筛选想法,例如成本、产能、设备、原料、技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判断就是:有没有与品牌定位或理念冲突的产品?有没有品牌不该或不能做的事?有没有可能混淆或伤害品牌的想法?

验证

这是最关键的一道门槛。只有消费者接受,新产品想法才算过关。这一步必须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消费者调研。消费者调研的方式与复杂度,与产品类别及市场分布状况等许多因素有关,需视个别品牌需求而定,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术与人员来规划和进行,必须交由专业的调研公司协助,以确保有效性与质量。

如何将调研需求准确地传递给调研公司非常重要。企业必须把需要知道的答案范围清楚地告诉调研公司,对方才能在调研规划中一一设计进去。

以新产品评估为主的调研,通常一定会包括接受度、购买意愿、包装及价格接受度等方面的研究。请尽可能向消费者模拟他们接触真实产品过程里相关的所有元素,如包装设计、瓶型、零售价、渠道、卖点、使用体验等等,尽可能将产品概念融入消费者生活中的情境与使用状态中,使得调研结果尽可能精准。

决策

调研结果出炉后,企业就可以做出最终的判断。在做最终决策时,需要用两个要素进行最终检视:

一是营销目标:回到原点与初衷,考察新产品的想法是不是确实回应了最根本确立的营销目标?哪些被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想法最有利于营销目标的达成?

二是品牌:哪些想法最有助于品牌的壮大?最能强化品牌的独特性与竞争力?最能帮助品牌站上新的台阶?

至此,新产品发展工作便告一段落。根据最终决策后的新产品想法,企业即可开展全盘的落实计划,包括具体产品设计与生产规划、预算与销售计划、完整的营销规划与市场推广和执行动作等等。

总的来说,思考的关键在于能否通盘考虑营销的不同层面,并组合碰撞出有新意的洞察,才能确保新产品具备策略性与创新性。再加上对于新产品构想的严谨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做出策略性判断,就能保障新产品较高的成功机会。

创业失败的五大原因 篇4

成功的企业有两个核心秘诀:

1、要有好的产品

2、该产品要有一个广阔的市场

换句话说,创业公司应该能进行扩张。为实现合理的扩张,创业公司应能平衡五个核心领域的增长:

1、顾客

2、产品

3、团队

4、商业模式

5、资金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上述某一或某几个领域过早的扩张。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篇5

大学生群体本来就是经济非常薄弱的,一般的经济都来源于父母。如果需要资金经营创业,那么父母肯定会慎重考虑的,并且就算父母能支持,估计数目也不多。这个时候创业就得严格安排合理利用资金,假如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者资金链断开的话,父母一般是不会再提供资金帮助了,可想而知,创业意味着失败了!

合作

现在创业都讲究团队合作,报团取暖,最忌讳单打独斗。可合作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第一次合作干点事情,大家都是年轻人,有时候做事年轻气盛,意见不同,谁也不服谁。不懂得包容,到头来很容易导致团队合作不下去了,最终就会创业失败。

基础不牢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比如日本就是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要求所有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法国也是从初中就开始增强创业教育。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把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导致创业教育基础薄弱。

热情不高

正是由于起步比较迟、培养比较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错误的策略

据网友“无所谓”分析,错误的策略是导致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大学生都很固执,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的创业的时候,想出了无效的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以及对竞争者的错误估计等等,等他们的公司关门的时候,才知道是自己的策略错误了,但这时再想挽救公司,恐怕太晚了。创业的失败与他的网名似乎还有一定的联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 篇6

很多创业者低估了财务上的需要,财务预算有缺失,同时在营运或生产上也无法有效运用资金,因此难以创造盈余。 如:偶一个哥们在创业时就是因为资金短缺, 在生意正红火的时候却没有资金投入进去,最后只有含泪看着公司的倒闭。

2.错误的策略

据网友“无所谓”分析,错误的策略是导致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大学生都很固执,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的创业的时候,想出了无效的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以及对竞争者的错误估计等等,等他们的公司关门的时候,才知道是自己的策略错误了,但这时再想挽救公司,恐怕太晚了。创业的失败与他的网名似乎还有一定的联系。

3.管理不当

学管理专业的小刘因管理不当,前两天不得不宣布公司破产。刚毕业的大学生管理经验都不足,朝令夕改,常常在错误中学习,但却耗费了公司的许多资源,无法建立一套合理、具弹性与有效率的制度。所以我要提醒正在创业或即将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把管理当作创业中的重中之重。

4.选错合作伙伴

推销失败的十大原因 篇7

一、判断客户不准确:

推销员背负着单位下达的任务匆匆忙忙奔向市场, 第一种方式是见店铺就谈, 见人就推销, 扫街式的地毯式拜访把所有店铺都拜访一遍, 能碰到一个算一个, 碰不到就赶紧去下一市场, 周而复始地疲于奔命。

第二种方式是向同行请教当地市场谁的店铺比较优秀, 谁做得比较大就去拜访谁, 懂得了解信息少走弯路, 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优秀的店铺需要优势的品牌, 没有优势的品牌, 店铺的老板当然不感兴趣, 做业务选店铺包括接受品牌都讲究“门当户对”, 你想高攀别人必须具备高攀的资本。

销售员在选择客户之前, 首先必须全面分析自身品牌的优势与弱点, 包括自己本身的优势与弱点, 自己的优势能否打动客户, 与竞争对手相比品牌的优势能否超越对手。其次分析自己推销成功的案例, 自己的客户绝大多数是什么类型的客户, 说明自己的优势对哪些客户起作用对哪些客户没有作用, 综合分析后确定什么样的店铺适合自己的品牌。最后分析选择什么类型的客户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 在拜访客户之前早已经确定客户绝不是没头没脑地乱撞, 也不是谁给钱谁就是客户, 勉强结合或者权宜之计, 后来会越做越累早晚破裂。选准客户是推销成功的坚强保障。

二、缺乏自信不战而败:

由于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 推销员水平提高很快, 不争的事实就是推销员熟悉推销的流程, 熟悉当地市场的客户情况。其实, 推销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 很多推销员不知道“营销的流程”, 推销的名词解释以及与市场的概念, 天天谈时时用却不知道这些专业知识是非常可笑的。推销员对哪个市场熟悉就分配到哪个市场, 除非那个市场有人在做就分配到其他市场, 对推销员专业水平的忽视, 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准确而使业绩上不来, 推销员专业水平不高在客户心目中的影响力很小, 虽然熟悉但是客户并不买账。专业水平差, 拜访优秀的客户就会心虚, 无论是品牌还是业务本身都不能让客户满意, 况且推销员可能不敢去拜访大客户, 只选择那些劣质的客户凑业绩混日子。

快乐推销是建立在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之上。加强推销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是提高信心的保证。

三、信息交流不对称:

推销员是靠嘴吃饭的职业, 有一部分推销员口才很不错, 打开话匣子以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但根本不给客户喘息的机会, 更没有提问和插话的机会, 自己却讲完了如释重负感觉很好。客户说话了, 我很忙以后再说吧, 需要的时候给你联系, 推销员往往还没有缓过神来客户却走了。

推销不是唱独角戏, 客户也不是听众, 拜访客户要以客户为中心, 一切话题都围绕客户关心的问题。双向交流真诚沟通, 推销员要弄清楚客户的真实意图, 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组织最精练的语言, 解释客户的问题。

有效的沟通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 推销员不要忘记, 不是你说服客户, 而是客户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推销员能做的是提出有利于店铺的方案或利用策略促使客户下决定。

四、针对性不强:

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 不能够紧扣主题。很多推销员回答客户的问题闪烁其词, 左顾右盼而让客户觉得很不踏实, 总有让人不放心的感觉。

回答问题不准确的原因有四个:之一是推销员理解问题能力欠缺, 之二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之三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之四就是自信心不强。综合原因是职业素养还不够, 推销员必须总结梳理自从事推销以来, 所有成功的方案与话术及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以便遇到相同类似的问题可以巧妙回答, 应对如流。

五、死缠滥打:

客户没有明确表态是做还是不做, 有些推销员为了尽快搞定客户就开始强势进攻。客户上下班他都跟着, 天天磨蹭, 日日催促, 一会儿用政策截止时间催, 一会儿用附送赠品促。商人重利益没有错, 但是这样无形中会给客户背上新的包袱。死缠滥打导致应该合作的客户也会丧失合作的机会。

六、形象不佳、语言不美:

每个行业要有每个行业的特色, 每个职业也有每个职业的特点, 推销员作为商务人士应该具备商务人士的形象, 言谈举止要具备商务人士的职业素养。化妆品行业的推销员如果不着职业装, 穿着比较随便, 既会影响公司形象又降低个人素质, 让客户的可信度降低, 影响双方之间的谈判与交流。商务人士有商务人士交流的话术, 推销有推销员的语言规范, 如果推销员话语太粗俗, 推销是不可能成功的, 形象是通向合作的敲门砖。

七、思路模糊、思维混乱:

推销谈判需要策略巧妙、思路清晰, 紧紧围绕客户关心的关键问题细致说明, 在阐述问题的同时把客户带入设计好的思路之中, 让客户跟随推销员的思路顺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前进。而有的推销员之所以临场思路模糊、乱了方寸, 关键是事先没有演练, 没有做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事先没有准备好谈判的思路与谈判的内容。

销售员一般应该事前打腹稿, 准备回答问题的话术,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尤其是关键问题, 必须优化到最恰当的语言做出解释, 设计谈判的程序和节点, 以便更好地掌控谈判的进度和节奏,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准备推销。有备而谈是推销成功的保证。

八、不清楚推销的本质:

一流的推销员推销理念, 理念通则观点同, 观点同则利益一致, 生意顺其自然不谈而成;二流的推销员推销概念, 概念新则吸引人抓住客户心理巧妙成交;三流的推销员推销产品, 强调产品的质量忽视营销的力量。

事实上, 没有做不好的市场, 只有做不好市场的人, 推销员的高境界是推销自己, 客户如果相信你, 你推销什么不重要, 超级推销员要求做人的成功加做事的成功。如果推销员只给客户谈产品质量过硬, 销售政策优厚、配送赠品多么丰富的话, 这不是推销员而是一个传话筒, 优秀的推销员善于创造理念、强调概念, 发现客户的优点真诚地赞美, 发现客户的弱点合理地推销。

九、异议处理不恰当:

沟通交流难免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因为双方的角度与利益不同, 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不同, 才需要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实现共赢。有的推销员听不进不同的观点, 与客户形成对立, 听不得相反的意见, 与客户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当仁不让, 与客户相争, 最后赢得了胜利, 却丧失了生意。

客户提出不同的意见, 推销员首先应该积极肯定表示认同, 然后再从自己的角度发表看法引导客户的思想, 而非与客户争论甚至和客户争吵起来, 生意求财、推销求合的道理一定要牢记。

十、“等、靠、要、拖”四字方针:

现在拜访客户难度很大, 尤其是比较优秀的客户。不能直接拜访到客户可以通过同行、营业员收集老板的信息, 为下一步的谈判交流沟通做积极的准备。如果自己的企业与品牌还有弱势与欠缺, 应该积极想办法变弱势为优势, 为成功推销创造条件, 而非消极地等待产品自身慢慢的改变。

此外, 有的推销员拜访客户谈判陷入僵局时, 不是积极想应对的良策, 而是想依靠别人的帮助。在谈判失利的情况下怨天尤人, 责怪客户不好, 叹息自己倒霉不走运。

当客户的要求已经突破政策的防线后, 一些推销员不是立场坚定地劝服, 反而是要向自己单位领导请示追加政策。

促成客户宜快不宜迟, 因为夜长梦多容易生变。很多推销员由着客户的性子来, 客户不急我们必须替客户着急赶快订货。这些都是要推销员时刻注意的。

推销不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 需要推销员朋友们不断地总结,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 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超级推销员。

教育科技类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 篇8

即使有 1 亿美元融资,Knewton、Coursera、Udemy 和 Duolingo 这些教育科技创业公司仍处于 “摸索” 阶段。他们有知名度,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离收支平衡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更不要说盈利了。

在印度,教育科技创业公司只有涉及某些领域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应试、专业课程和学习管理系统(LMS)。除此之外,大部分教育科技的领域,比如学前教育、K-10 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还没看到拿得出手的成功例子。

有多种原因导致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成功率低。其中有多年来我通过观察得出的,也有威胁到公司存亡但被我们成功克服的。

1、对教育市场缺乏认识

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可能只有少数行业的多样性可以与它匹敌。

比如,你把 B2B 的教材买给 K-12 阶段的学校(译者注:K-12 指从幼儿园到 12年级的教育,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这意味着你的接触点(POC)是学校行政人员,你的消费者是学校学生和家长,你的买方是学校基金和董事会。除了实际上的消费者,其他人都是拍脑袋作决定,而你的销售成果取决于真正花钱买产品的人。

在 K-12 的 B2C 市场,大多数时候你要和成堆的产品服务竞争,它们的卖点和你完全雷同(或相似)。然而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横空出世,其特色和现有的创业公司并无太大差别。即使特色有所改变,在价值主张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别。

并且,永远有免费提供的相同产品和服务,抢夺你可以在市场中建立的任何优势。

2、缺乏耐心,一开始就期望超高速增长

教育不是电商、出租车行业或超地方化经营(译者注:超地方化通常指面向某个或几个特定社区提供服务).

教育业的创业是一场至少 15、20年的持久战。在大部分其他行业,超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但在教育业,没人见过超高速增长。

你可能会说,可汗学院和 Duolingo 有百万级用户。好吧,我同意他们的用户很多。但是这些用户付费吗?可汗学院是非盈利性质的,Duolingo 还没发掘出盈利模式。在教育科技行业,找到正确的模式、价格和策略都需要时间。你不能随口放言要在五年内达到几百万用户。事实上,你可能得用五年时间才能找到产品和市场正确的匹配方式。

对聪明的教育科技创业者来说,耐心是有力的支撑。你在初期专注的重心应该是让公司活得足够长,尽量做各种尝试,这样你才能很快发现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在你找到产品的正确方向前,不要拿 VC 的钱,那样注定失败。耐心点——你挺过越久,你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3、没找到正确的盈利模式

这是我之前论点的延伸。

你应该了解各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父母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教育机构喜欢独特的产品,能从你这买入后以五或十倍价格卖出的那种。

每天都扪心自问:你能在不赔钱的基础上做到这些吗?

教育没有质量问题,但它有价格问题(应试教育除外)。如果家长可以在两个在线学习平台中作选择,他们会选择更便宜的,因为他们非常缺乏经验,也没有能力区分两个产品的差异。当然,也有可能两个平台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在找到正确模式之前拿机构的投资是非常不可取的。创业者一般有 8-10年时间回报投资人。教育创业公司在短时间内找准模式、开始急速增长是不可能的。这会迫使你去做无意义的事情,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如果你需要筹集资金,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融资,他们懂你在做什么,对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同等的热情。

4、对早期发展势头(traction)的误解

大多数早期发展势头不错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相信,他们的增长曲线会一直延续下去。

他们过于乐观地用早期发展势头的数字来描绘指数增长的曲线,这是大错特错的。

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早期消费者是最好的一种消费者。他们乐于尝试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甚至能给你正确的反馈。这些人如你的布道者一般伟大,但仅此而已。

下一批消费者是关键。他们有怀疑心理,也有刚好足够的信念给你一次机会。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你能让这些特定的用户信服,你会找到扩大规模的灵药。你还得准备好接受一切批评和反馈意见,以帮助你更好地改善商业模式。

5、更多的用户 vs 更多的付费用户

大多数早期势头强劲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

有许多公司的用户数量从未到达过一万或一万五千名。因此设置这样的节点对他们无意义。每个教育科技创业公司都会在增长中遇到瓶颈,必须继续开发更多的用户。

不过当他们这样做时,可能就开始准备用 VC 的钱了。这不是一步好棋。

寻求更多创新的方式,不要只为获得更多用户而免费提供服务。维持公司的不是用户,是付费用户。不要指望你平台上的用户到两千万以后就能开始利用数据了。极少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用户能接近两百万,更别提两千万了。指望这些数据没用。

你可以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存活下来,那种有独特价值主张的,使用户变得更好、更聪明,甚至更开心的商业模式。

那些试图打败你却没有打败你的事让你更强大,这是句真理。做教育科技创业公司意味着你得一直保持敏捷和朴实。找准你的利基市场并专注于此,如果建立一个真实的竞争壁垒太难的话,先建立一个准竞争壁垒。

Knewton 公司是建立准竞争壁垒的好例子。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到 “适应型学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 Knewton。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这个领域的第一人。

不要一下子融太多钱,慢慢来。存活。存活才是关键。钱来得太容易你会死得很惨。在打持久战的领域,你一定会看到胜利的曙光。这可能是最残酷的市场之一,要成功不容易,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知道在教育科技市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人。

多数创业者失败的五种原因 篇9

1、掌控所处的环境

企业家的聪明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合作的环境中多次训练而成的,因此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技巧节省时间。可以在喝咖啡的时候写一个任务清单,列清楚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合理的判断自己任务的处理能力,另外,早上工作前两小时不检查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不要让一封邮件和一个帖子去左右你一天的时间,再次,保持线下办公,换句话说就是将一切打扰到你的网站或者电话列入到黑名单中。

2、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你希望自己的人生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或者说对别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NBA小牛队老板库班在自己的《创业12法则》一书中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你所喜爱、令你着迷的,那么就不要创业。”

3、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赶紧开始

将创业写成方案,走出的房间,多与人交流。不要害怕别人剽窃你的创意,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真正喜欢的事情你一定能把它做的很棒;不要总想着去怎么找投资人,或许你只需要将你手头的工作做好,就会有投资人来找你,或者说你根本不需要投资人。

4、对其他的想法说“不”,一件事做到极致

在实践创意的过程中,你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让你分神的事情,你的大脑也许会膨胀,产品的功能也许会变的越来越多,集中注意力对分神说:“NO!”如果你这样坚持做了一个月之后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得到了一份礼物——口碑。

5、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大学生创业的五大误区_创业 篇10

著名的IT人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为急于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支招”,建议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避免五种急功近利的误区。

李开复说,五大误区中首当其冲的是简单地以为“一毕业,就应该创业”。他说,大量经验和实证案例表明,“一毕业,就创业”往往失败率更高。更恰当的方法是,毕业后首先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从团队中学习创业经验,逐步积累个人实力,在几年后再正式创业。

他说,其余的四大误区中两项与“钱”有关,分别是以为“创业即是上市”“创业即是赢得风险投资”。他以为这两个误区,都把创业过程中的融资手段当成了目的,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不利于创业者将新企业做大做强。

他分析,最后两大误区一是以为“创意即是创业”,二是以为“科技创新即是创业”。他说,时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以为自己手里握着“点子”和“发明专利”,就是万能的,结果一创业就败下阵来。这大多是由于在创业过程中忽视了团队合作和执行力,这两种能力比“点子”更重要。他指出,“合作与执行”是目前国内大学应当着力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建议设置相关课程。

一直以来,李开复对年轻人报以极大关注,被冠以“学生导师”的美名。与年轻人交流总是李开复人生舞台上乐此不彼的重要剧目,其中,如何成功创业是他与大学生之间经常对话的一个主题。9月4日,当他公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时,更是直接表示希望和中国的年轻人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并愿意充当“创业教练”的角色。

长期的沟通让李开复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在创业时所面临的困惑与障碍。(创业 )近日,借由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的平台,李开复直言,五大误区导致中国大学生创业屡屡受挫,同时他也给出自己的忠告。

误区一:一毕业就创业。

国内很多大学生尚未预备好,就过早出来“主导”创业,这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很高。李开复表示,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国内教育更关注专业发展,而忽视对于学生执行力、团队经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他夸大,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以上所有因素全方位的整合,而中国教育尚需走一段较长的路。

误区二:创意即是创业。

针对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自己的创意却不愿意让投资者知道的做法,李开复以为,“点子改变一切”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很少见。“点子不是最值钱的,假如让投资者在‘创意’和‘创业人’之间选择其一的话,肯定有更多投资者选择后者。创业人身上包含了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创业方向、人的性格、创业团队以及执行力等。”

误区三:创业即是上市。

“创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上市和赚钱,更不是为了打倒竞争对手。年轻创业者要更有胸怀,打造正面的创业生态系统。”李开复提醒道,上市、赚钱等并非创业的最后目标,大学生创业者的最大理想应该是创造、完善行业产业链,用技术来造福用户。“例如在互联网行业,当网络用户、内容生产商和广告商都能够分享你的技术,并达成收益和经验上的共赢时,才算得上是成功。”

误区四:对市场不够重视。

将“创业”直接等同于“科技创业”,又将“科技创业”直接等同于“获得专利”,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者中一种较为多见的想法在李开复看来,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创业者是否“知悉市场”,包括对市场的理解,对用户的深刻洞悉力,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了解和尊重。

误区五:创业即是赢得风投。

上一篇:拖欠工资辞职报告下一篇:医院的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