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调查报告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猪生产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生猪生产调查报告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猪肉价格上涨较快、涨幅较大。受全国市场影响,我区猪肉价格也大幅度上涨。以我区生猪主产区通辽市、赤峰市和主要消费城市呼和浩特市为例,7月份猪肉价格最高,分别为26元/公斤、24元,公斤和25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猪肉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60%、140%和127%。进入8月份以后,价格虽小幅回落,每公斤价格回落2~4元,但仍维持高位运行。

据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全区生猪存栏1116.7万口,同比增长11.1%;基础母猪存栏103.9万口,同比增长24.1%;猪肉产量72.2万吨,同比增长14.7%。可见,内蒙古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受全国市场影响,出栏增加主要是受市场拉动。

一、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人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猪生产规律,预计这次猪肉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达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16%。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猪主产区受疫病影响,生猪死亡比例较高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

二、针对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十分关注,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并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猪肉等副食品供应。

(一)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关政囊

关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国家核定我区2006年12月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为76.6万头。按照国家要求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其中地方负担的40%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各盟市财政共同承担。补贴资金共38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297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1307万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财政补贴226万元。自治区财政厅于2007年8月9日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拨付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的通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3604万元已全部下拨盟市,并要求及时全部拨付到养殖户。

关于能繁母猪保险资金。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区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率6%,每头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我区生猪保费总金额5640万元。中央、地方和养猪户承担保费比例为5:4:1。

关于国家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区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4800万元,其中原种场建设任务1个,中央投资200万元;扩繁场建设任务4个,中央投资4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4200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对项目进行批复。根据国家安排计划,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决定,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关于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按照国家要求调出生猪60万口旗县才能列入生猪生产大县,我区只有科尔沁区列入国家生猪生产大县,奖励资金565万元,在争取国家生猪生猪大县奖励的同时,自治区决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猪出栏较大的旗县进行奖励。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猪饲料监管力度,为生猪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生猪口蹄疫、猪瘟等一类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100%强制免疫要求。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组织调拨和供应猪蓝耳病疫苗调拨2600万毫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100%强制免疫。同时为了加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已落实166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目前标识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自治区决定从2007年8月份开始对全区73.6万名城镇低保人员每月发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各地要保证补助资金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要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2007年对全区28.8万名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补助7元,补贴期限2个月。目前已下拨城镇低保人员补贴经费5800万元,下拨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贴资金408万元。区内大中专院校正抓紧建立粮油副食品定点直供,加强对学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专院校食堂副食品供应,稳定饭菜价格。

(四)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搞好生猪生产工作

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盟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并实行定期上报制度。要求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认真核实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做到“见猪、见人、见标和见榜”。同时,自治区对全区范围内生猪养殖场(小区)以及登记注册的生猪原种场和扩繁殖场存栏、出栏以及供种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依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造工作,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广良种猪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饲养。

(五)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自治区农牧业厅正在积极会同商务厅、卫生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加快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今后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

(一)建立系统化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户家庭的饲料来源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养殖生猪的局面将逐步萎缩。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生猪规模化养殖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强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选择。应及时出台扶持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粪污处理)、种猪生产等方面分别给予专项投入,促进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应合理安排养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积极为生猪规模化发展做好服务。

2.建立健全保险、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生猪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价位高时养殖户(企业)纷纷上马,片面追求数量,养殖密度大,疫病难防难控。价位低时,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必须从保险、补贴、贷款等方面为生猪生产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3.建立健全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扶持政策。生猪品种直接关系到生猪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影响着生猪的生产效益,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区种猪生产规模较小,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种猪生产予以扶持。结合我区实际,种猪生产和推广应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4.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科研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区生猪生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分散经营、再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过程,饲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产业科研和创新力度,研究促进生猪生产降本、省力、省工的养殖方式,在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降低养殖劳动强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猪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生猪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力度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补贴力度,拓宽免费强制免疫的实施范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以及扑杀补贴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生猪生产不出现大的疫情。

(二)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1.培植现代化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种猪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工业、疫病防控、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储运物流等生猪相关产业链。建立各个产业链条之间有效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各方利益,共同推进生猪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探索中小规模养殖户与大型养殖场及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方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户经营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推进生猪养殖业订单生产的发展步伐。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40%左右,自治区比例还要低一些,生猪散养户占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大力培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的各类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协会,在生猪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养殖户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平台,增强养殖户适应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要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制定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并督促生猪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在猪场选址建设、粪污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推进无公害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生猪品质,培植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的防疫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工作,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根据生猪产业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猪交易市场,扶持专业化的生猪运销企业,开展冷库仓储、批发中转、生猪及生猪产品运输等配套服务。建设生猪期货市场及活体交割库,建立区域性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构建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3.开展培训交流。发展现代化生猪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化生猪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养殖大户和养殖能手的培训。通过各相关学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生猪产业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研究探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市场信息等事关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引起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养殖户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掌握不够。要避免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的不利影响,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5.加强科技研发推广。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要应用社会化手段及时总结推广高产、高效、高质的生产模式,研究推广生猪产业相配套的饲料加工、营养配比、饲养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学化养殖水平的推广普及。要研究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处理的有效办法,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6.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生猪生产及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肉品查证验质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严防病死猪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肉”。加大对猪肉“瘦肉精”等的专项抽检力度,密切关注猪肉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走势,实行价格监测制度,防范行业整体涨价和群体抢购现象发生,维护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高潮及低落期市场秩序的稳定。

作者:布 仁

第2篇:中国规模生猪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

摘要:为研究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的成本与收益,探究提高生猪产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更好地指导生猪产业发展,运用2004-2013年数据,分析了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环节每头生猪的成本与收益的各项具体指标,总结了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环节成本收益的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物质与服务费用占生猪产业总成本的90%以上,饲料费用和仔畜进价不断上涨以及其所占成本比例较大是导致生猪生产成本上涨和效益低下的原因,生猪生产收益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养殖技术与研究投入、推进规模化经营与组织化程度等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和保障食品安全与价格稳定、增强产业链联系、促进生态养殖等提高生猪生产收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规模;生猪;生产;成本;收益

0.引言

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生猪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相应的生产要素,并且追求更多和更优质的生猪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润或效益,对生猪生产的不同模式和不同规模生猪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薛毫祥等对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4种养殖模式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并且研究了4种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的变化特征、趋势和导致差异化的原因;张园园等利用DEA方法分析了全国和山东省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生产效率,并得出了2000-2011年山东省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值最高的结论;叶敬忠等研究当猪肉价格上涨时生猪养殖收益情况的变化,指出了市场化程度与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收益度在生猪及饲料价格上涨情况下的关系,即市场化程度高的规模生猪养殖利益受损,而市场化程度低的小规模养殖收益,且收益幅度有限;李桦等通过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不同养殖方式的生猪生产成本,并且提出发展中等规模养殖模式、发展饲料工业、提高劳动效率、加强防疫等建议;吴敬学等在生猪单位增重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关系,并且提出了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策略;谭莹等利用C-D生产函数比较分析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效率,指出对散养模式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对二者的最优刺激分别是仔猪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提出加强生猪保险、疫病防治、饲料补贴等建议;张晓恒等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各种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下养殖个体的技术与环境效率情况,指出生猪养殖效率与技术效率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效率低于养殖小区的环境效率,同时养殖小区的资本产出弹性更高;廖翼等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指出技术退步是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原因,同时指出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呈较大的地区性差异,西部地区下降、东部地区上升,最后提出提高生猪饲养生产效率的关键是靠科技进步和政府扶持。

生猪产业对于中国畜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养殖范围最广,同时也是涉及最多的农户产业,生猪产业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高;然而中国生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畜牧业高效优质的发展步伐,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成本的增加与收益处于波动的低水平是生猪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前人对不同规模生产养殖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中小规模”利润和技术效率较高的结论,并考虑近年来中国中规模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一直位于前列,尤其是2007年之后中规模生猪养殖位列各规模之首,笔者选择了中规模(散养,养殖数量≤30头;小规模:30头<养殖数量≤100头;中规模:100头<养殖数量≤1000头;大规模:养殖数量>1000头)生猪生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4-2013年数据,细致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各项指标,旨在寻找提高生猪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1.1生猪生产成本

生猪生产总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其中物质与服务直接费用包括仔畜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物质与服务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税金、保险费、管理费。人工费用包括家庭折工价、雇工费用。土地成本包括租金和家庭自营地折租。

1.2生猪生产收益

生猪生产收益分析主要从产值、净产值、净利润、成本收益率等几方面分析。生猪生产净产值是指每头猪的产值减去物质与服务费用;净收益是指每头猪的产值减去相应的生产成本;净利润即纯收益,是生猪生产产值减去生产总成本;成本纯收益是指净利润占总成本的比例。

2.中规模猪场生产成本

2.1成本与产童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中国中规模生猪每单位生产总成本、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其中生产成本增加比较平稳,总产值波动较大,土地成本稳定在较低水平。

2.1.1物质与服务费用 物质与服务费用是生猪生产总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生产每头猪平均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063.27元,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总成本的平均比例高达92.53%。物质与服务费用由2004年的706.47元增长到2013年的1462.87元,10年间增长了756.4元,增长了1.07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55%。

2.1.2人工费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中规模生猪生产的人工费用处于逐年递增趋势,由2004年的55.18元增长到2013年的152.48元,10年增长了1.76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0.70%,平均人工费用为83.81元,占总成本比例为7.18%。伴随生猪产业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市场的波动性导致散养户数量迅速减少,生猪生产专业人员相对不足,规模企业用工短缺,人工费用上涨,而且由于该产业工作的特殊性,较高的安全卫生条件要求,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区别于正常的上班时间,这也导致人工费用相对大幅的上涨。

2.1.3生产成本 中规模生猪生产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99.71%,占绝对核心地位,因此控制生产成本是控制生猪生产总成本的关键所在。2004-2013年生产成本保持7.81%的年平均增长率,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的增长是生产成本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要慢于人工费用的增长速度。

2.2生产成本构成

中规模生猪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人工费用,平均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1.40%、1.40%、7.2%(表2)。2004-2013年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人工费用都处于上升趋势,10年间分别增长了754.13元、0.17元、97.30元,增长了1.09倍、0.01倍、1.7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65%、0.11%、10.70%。对于中规模生猪生产来说,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包括仔畜进价、精饲料费、固定资产折旧、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占生产比例从高到底排列为精饲料费、仔畜进价、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精饲料费最高,平均为653.97元,占生产成本的57.04%,从2004年的421.28元增长到2013年的940.66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36%。精饲料费不仅占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而且增长幅度也大于生产成本的整体增长速度,这说明了精饲料费增长对于生猪生产成本增长有显著影响,降低精饲料费用或者寻找精饲料替代品将是降低生猪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仔畜进价费用仅次于精饲料费用,平均为341.43元,占生产成本的29.39%1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平均为49.17元、34.64元、10.47元,占生产成本比例分别为4.15%、3.05%、0.96%,所占比例较小。因此,精饲料费与仔畜进价费用是生猪生产最主要的成本,二者约占生产成本的86.43%,而精饲料与仔畜进价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显著,波动幅度大,这也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间接费用与人工成本虽在不断增长,但对生产成本总体影响不大,二者约占生产成本的8.60%,这远低于直接费用所占生产成本比例的91.40%。

3.中规模生猪生产收益

3.1收益指标

2004-2013年中生猪每头产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尤其是2006-2009年、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净收益、净产值、净利润呈相关波动,波动幅度基本相同,2006-2009年、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其余时间段变化比较平缓(表3)。

3.2成本纯收益率

中规模生猪生产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达38.84%,而2013年为7.52%,年平均成本利润率为18.08%。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当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就会降低,成本利润率也就会下降,迫使大量生猪生产者退出市场,生猪生产量就会缩小,这又导致市场供应不足,生猪价格上涨,成本利润率也就上涨。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成本利润率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周期性的影响。

4.提高中规模猪场生产环节收益的对策

生猪产业从业者以获取利润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可以总结提高经济效益的4种方法:稳定成本,提高生猪产品产量;稳定生猪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成本增加的同时,提高生猪产品产量,且成本的增加小于产量增加的效益;提高生猪产品品质,提高销售价格。总体来看,为了提高生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要把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生产收益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达到明显提质增效的效果。

4.1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4.1.1采取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果 饲料成本是生猪产业生产成本最主要的部分,特别是精饲料的费用比较高,要采取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中规模养殖户的精饲料投入量达到了较为饱和的状态,要通过适当减少精饲料投入量,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生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的浪费;科学搭配精饲料与粗饲料,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调配最合适的饲料比例,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4.1.2增加良种繁育研究投入,推广优良种猪 政府与企业要加大良猪育种的投入,提高生猪专业育种的效率与质量,为养殖企业与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仔畜,降低养殖户的进价成本;加大对生猪繁育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生猪仔畜价格的剧烈动荡;同时对生猪防疫进行补贴,尤其是幼仔的防疫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大限度降低生猪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

4.1.3推进生猪产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 生猪规模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农民收入,生猪规模化是推行机械化和先进养殖管理方法的基础。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规模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加快规模化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生猪产业化水平,减少人工劳力的投入,降低人力成本;促进生猪养殖户之间的交流,提高生猪市场信息与资料的传播与共享效率;提高市场拓展效率,增加市场谈判优势,获取更低的饲料进价和更高的生猪产品售价,提高组织化的规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先进科技在组织内部的推广效度,整合生猪生产组织分工协作与市场营销能力,降低生猪生产管理成本。

4.2提高生猪生产效益

4.2.1提高生猪生产品质,保障生猪食品安全 重视生猪安全生产工作,严把从生猪繁育、饲料选择、饲养方式运用、疫病防治、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质量关,营造生产安全、质量可靠、消费安心、售后周到的氛围与市场关系,提高生猪产品品质;加强生猪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企业地域、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政策等优势资源,联系农户与相关经营者,提高生猪生长品质,增加经营效益;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维护,在满足《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等基本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猪产品品牌,倾听消费者诉求,推行高品质售后服务,注重危机公关的处理,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4.2.2加强价格监管,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政府要制定灵活的生猪产业支持政策,尤其在生猪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保持相关商品价格稳定,防止片面和局部市场的不平衡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稳定;建立生猪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提高信息的信度和传播的效度,加强市场价格信息的反馈效率,为生猪产业各经营者提供参考;加强生猪主产区和消费区之间、不同产销区之间的联系,要引导生猪主产区之间进行协作旧;完善物流体系,提高生猪商品流通效率,形成规范统一的大市场,为生产者提供更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也促进区域间价格的平稳,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产生的经济损失。

4.2.3延长产业链,加强生猪各产业链主体之间的联系 促进生猪育种、饲料、养殖、屠宰、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经营主体与环节的联系与衔接,促进产业链运作效率,提高产业链整体的效益;延长产业链,促进生猪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直接合作,实行全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避害趋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大力发展订单模式经营,规避生猪产业链各主体的经营风险,优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利用稳定的收益增加生猪产业生产效益。

4.2.4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猪生态养殖模式 生猪养殖业是一个高污染产业,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生猪产业引起的重金属、残留药物等问题愈发凸显,环保与公共卫生受到极大威胁,要规划好生猪养殖用地,远离居住区和水源区,不占用耕地资源;要建立猪场废弃物处理池,做到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把生猪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联系起来,利用对猪场废弃物的加工为种植业和水产业提供肥料与饲料,不仅减少猪场的污染、提高生猪生产的品质,而且变废弃物为资源,提高猪场经营的效益。

作者:罗千峰 翁贞林 郑瑞强

第3篇:福建:十条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为切实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的通知》公布,针对生猪育种养殖、交通运输、市场供应等产业链各环节出台了多项有力措施。

在保障市场供应方面,支持引导销售企业在生猪价格相对平稳的“窗口期”,进一步扩大储备规模,提升后期市场价格调控能力;做好平价商店的猪肉供应、资金保障,确保平价猪肉不断档、不断供;加强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在稳定生产规模方面,按照“总量控制、自求平衡”原则发展生猪生产,各县(市、区)养殖量不足的要立即指导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情况下依法增养补栏,夯实生猪基础产能;鼓励生猪产能短缺的主销区到主产区异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就地建设屠宰加工物流体系,并探索建立销区向产区实施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供应体系长效运行。

为支持生猪发展用地,通知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且作为养殖用途不需占补平衡;生猪养殖圈舍、场区内通道及绿化隔离带等生产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养殖规模确定,附属设施用地取消现行上限规定,并要求简化生猪养殖用地用林审批手续。

根据通知福建将对达标排放的种猪场和年出栏2 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流动资金贷款给予2%贴息支持;对规范建设的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采取先建后补方式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补贴;将能繁母猪保额增加至1 500元、育肥豬保额增加至800元,并积极扩大保险规模;同时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生猪活体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第4篇:生猪生产调查报告

近日,针对当前我区生猪及其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养猪效益高,在大涨背景下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我局组织专门人员抽样调查了全区四个乡镇、5个村和98户的生猪养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稳定生猪生产已成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全区生猪生产及价格现状

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1.52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24.19%,存栏1.785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31.48%。猪肉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重要生活消费品,据统计,2006年我区消费猪肉约210吨,占肉类消费总量的80%左右。多年来,由于我区生猪生产稳定发展,肉类消费持续增长,价格虽有起伏,总体波动不大。但自今年3月底以来,我区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市场调查,目前活大猪市场价5.5元/斤,比 1-3月份市场价4.5/斤上涨了1元,涨幅为22%。猪肉9元/斤,比 1-3月份的6.5元-7元/斤上涨了2-2.5元,涨幅为31%-36%。活大猪价与去年同期均价相比,每斤上涨了0.7元左右,涨幅为15%,猪肉价与去年同期相比,每斤上涨2元左右,涨幅为28%。

这次猪价的大幅上涨,既是全国性的,也是阶段性的;既是生猪生产自身周期性规律的体现,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反映。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仔猪成本增加。我区仔猪的货源70%来自长沙、宁乡、重庆等地,价格也普遍较高,买一头仔猪需400元-500元左右,绝大部分农户难以承受。二是饲料成本增加。生猪饲料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00元,涨幅为4.5%,玉米价每100斤比去年同期上涨20元左右,涨幅为40%,潲水喂猪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20元左右,涨幅为25%。三是消费需求增加。由于我区旅游形势好,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地肉食品消费量也不断增加。四是防疫成本增加。今年全国性高热病、猪蓝耳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养猪大户、散养户都增加了用于生猪防疫的成本。五是周期性价格波动。我区猪价波动周期一般为3年,经历了前2年持续回落期后,从2006年7月开始,猪价止跌回升,现正处于上升期。

由于生猪及其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养猪效益明显看好。军地坪街道办事处5户养殖户今年上半年共出栏生猪104头,出栏肉猪均价5.2元/斤,毛收入90800元,生产成本37090元,总利润53710元,每头利润516元(不计工资成本)。其中自繁自养户马一民,上半年

共出栏生猪23头,总收入23000元,总成本2760元,每头利润高达880元(不计工资成本)。根据市、区业内人士分析,从生猪生产周期和市场价格运行规律看,全年生猪养殖将保持盈利,价格回落的可能性小,养猪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有发展潜力。

二、我区当前生猪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生产形势严峻,农村空栏户较多。如中湖乡全乡共有农户3458户,养猪户2109户,空栏率39%,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个百分点。造成空栏户增加的原因:一是约35%的空栏户想喂猪但无钱购买。二是约15%的农户家庭条件较好,多年来无养猪的习惯。三是约20%的农户已外出务工,而且认为外出务工捞的是“活钱”,而从事养殖业见效周期长,加上要成本,风险也很高,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养猪。四是约30%的农户认为目前的价格太高,一方面在观望价格,等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担心生猪收购价格很快回落,生猪养殖又将变成赔本买卖。

(二)市场行情波动过大,农户不愿养猪。目前,生猪价格过多依赖市场调节是影响生产发展的最关键原因。由于单个养殖户不能掌握市场价格,农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猪养的多,价格就下来了,养猪户只好大量减少养猪的头数,或干脆宰杀母猪。一旦价格涨上来了,生猪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养猪户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动物疫病防不胜防,农户信心不足。随着生猪及其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再加上我区大多仔猪靠从外地调运,生猪疫病的传入、发生与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使是实施了防疫工作,也不能避免发生疫病,让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和养殖户防不胜防。而且当前全国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等呈多发趋势,且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如军地坪街道办事处养殖户庹某,因去年从外地调运的100多头生猪遭受高热病,一次性全部死亡,造成血本无归,对养殖业彻底失去信心,被迫转向其他行业。

(四)母猪存量急剧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小。多年来,我区母猪饲养量较少,加上去年因高热病影响,我区母猪饲养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存栏母猪400多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8%。母猪饲养量少,意味着农户自繁自养能力小。而外调的仔猪一方面抗病能力较弱,经过路途的跋涉,每调运一批仔猪难免要损失几头,一方面疫病传入的机

率增加,养殖风险高,另一方面增加了购买仔猪成本。据估算,自繁自养比买外调的仔猪每头利润至少高200元-250元左右,造成许多农户只买本地仔猪喂养,买不到本地仔猪就不养猪的现状。

(五)养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虽然我区在品种改良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目前本地生猪品种正逐渐退化。再加上我区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无产业链条,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区畜牧业发展。

(六)养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监管较难。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养猪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难度大,猪肉市场管理任务繁重。猪肉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滞后,监管技术和手段也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

(七)筹措发展资金困难,养殖业规模小。多年来,我区对养猪业投入不足。养猪业属微利产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要扩大生产规模,一靠财政支持,二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专业户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希望有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养殖户都希望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无法筹措资金,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猪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的质量要求提高,以及我区猪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规模化养殖已势在必行。

(八)对畜牧业重视不够,发展速度缓慢。旅游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全区上下把主要人力、财力和精力放到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上,忽视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再加上少数人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才是畜牧部门的主要职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养猪业的发展。

三、稳定我区生猪生产的对策

针对我区当前生猪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要促进全区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肉食品市场正常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须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旅游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要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早扭转目前生猪生产滑坡的局面。各乡镇要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主要指标作为对村(居)的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每个行政村要制定详细的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干部群众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为养猪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提高母猪数量,满足仔猪需求。目前,全区共存栏母猪400多头,而要保证我区供养平衡,全区需有母猪2500头,仅中湖乡就需700头左右,但该乡存栏母猪只100多头,每年从外地购仔猪9000多头,花去资金约306万元。如果建立母猪基地,保证该乡有700头母猪,则可大大降低养猪成本,无形中可让该乡农户增收250万元以上。因此,要根据我区实际,对饲养母猪的农户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在保证国家财政每饲养一头母猪补贴50元的优惠政策下,制定出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母猪存栏比例的提高。同时,要提高母猪饲养管理水平,保护母猪生产能力,增加仔猪的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区范围内生猪补栏所需。

(三)不断增加投入,建立繁育体系。一是要推进良种猪场的建设,配置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提高良种猪供应能力。二是要加大对种猪扶持力度,健全种公猪配套体系,区财政可安排良种补贴专项经费,用于种公猪的引种、育种和良种推广,提高全区生猪良种的选育和供应水平。

(四)扶持规模发展,提高饲养水平。一是加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小区对养殖户的吸纳能力。通过对养殖大户实行补贴,按照生猪出栏数给予一定补贴等政策扶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二是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养殖大户的发展,提高标准化规模养猪的水平。三是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

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要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机制,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生猪疫病的监测和免疫工作,打好生猪疫病防控的攻坚战。同时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生猪流通检疫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病死猪及猪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六)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畜牧部门要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要定向培训20名农户技术人员,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每年要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

(七)成立专业协会,促进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养猪户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技术水平停留在传统养殖方式上的实际,我区可采取成立养殖协会,各乡镇成立养殖分会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协会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由、退会自由”的原则,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同时还可由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动员和鼓励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做到养殖户之间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应对市场行情波动的能力,确保养猪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第5篇:生猪生产情况调查

我县9月份生猪存栏42.4万头,同比增加4.66%,出栏58.6万头,同比减少6.04%,10月份存栏39.91万头,11月份存栏41万头,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当前出栏67.66万头,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存栏下滑、出栏加快的现象不明显。

目前影响我县生猪生产的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这两年,国家对于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投入了较大资金进行扶持,这两年,我县也争取到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及现代农业生猪生产项目,特别是今年实施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养猪业的发展,养殖户积极性提高,许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出现,原有的规模场也积极进行改扩建,标准化进一步提高。

2、饲料原料价格上升使生猪成本线上升。近期,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升,生猪成本线也随着上升,这样养殖户盈利较少。

3、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经过200

6、200

7、2008年的洗礼,大量的散养户退出养猪业,是的规模养殖比例增加。同时去年开始超高盈利使得幸存下来的猪场资金实力剧增,更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长期从事养猪业,并且经过洗礼后的规模养殖厂风险意识明显增强。

4、农民工返乡增加,散户回归可能性大。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众多企业,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由于内地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养猪业投资小,而且去年的高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已经有不少反响农民工欲重操旧业,继续从事养猪业。之前散养户的退出,部分市场已经被规模场填补,现在散户若回归,使未来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

规模养殖场情况:

对龙喜城畜业及金生畜业两家大型养殖企业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其生猪生产呈上升趋势,存栏及出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据其负责人介绍,由于防疫等措施到位,饲养管理比较科学,养殖场受疫病等因素影响较小,特别是龙喜城的仔猪,由于品质优良,价格均在24元/千克以上,远远高于市场价。

年前稳定生猪生产的主要做法:

一是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针对不少养殖户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和防疫技术,采取多形势、多层次、多渠道的养猪技术培训班,并大力实行“科技入户”活动,切实提高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水平。

二是是扩大饲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解决用地、资金等问题,促进养猪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养殖场区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管理,从饲料、兽药等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药物、激素等违禁制品的使用,提高产品理化指标,保证产品营养安全。同时大力推动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畜产品认定工作,争创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三是是建立信息网络,解决产销脱节。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形势,将分散的饲养场户有机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共同闯市场,解决分散饲养难以解决的诸如品质、信息、价格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规避市场风险。

第6篇:生猪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生产情况做了一次大概调查,调查了一10个规模养殖户、2个饲料经营个体户,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生猪市场价格“冰火两重天”。主要体现在毛猪出栏和猪肉价格上,现生猪出栏价格12.2元/公斤,而猪肉价格一值保持在32元/公斤高价位。近3个月,仔猪徘徊在20元/公斤左右。

2、生猪存出栏变化影响略大。从规模养殖户中了解到,母猪淘汰率略高。主要表现在2010年以前老规模养殖场和年出栏500头以下规模养殖场,淘汰率比正常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近三年新增规模养殖场母猪处在生产高峰期,产能比较正常。

3、生猪养殖效益“生死两重天”。 在饲养管理水平较高,按出栏毛重125公斤/头外三元猪,毛猪价格7元保本计算,每出栏一头毛猪总价1550元,养殖户每出栏一头要亏200元/头左右。而屠宰场猪肉平均出场价19.2元,按76%的出肉率,总价可达1824元。养殖户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养殖周期最长,效益最低,饱受煎熬。

4、仔猪销售及养殖户春季补栏“不乐观”。从村组和仔猪贩卖经营户那里了解到,养殖户存观望态度,仔猪销量不大,养殖户填栏补栏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猪行情过度低迷,持续时间较长;二是散养户减少。

5、后期生猪形势预测。从目前来看,正处于猪肉消费淡季,估计在5-6月份价格会有所回升。

6、当前应对措施及有关建议。一是合理淘汰产能较弱母猪,二是做好疫病防控,三是建议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能否变通,不搞“麻花雨”,以县为单位,按全县能繁母猪数统计将补贴打捆到县,用于年出栏500头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标准化改造,淘汰弱势猪场,减轻环保压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二O一四年三月三日

第7篇:我市生猪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2000年至2003年期间,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徘徊。“非典”过后,猪价开始回升,养猪业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之后才迅速下跌。2006年上半年开始,受“禽流感”恐慌、生猪养殖量过剩、食品安全事件等影响,以猪、禽市场为代表,产品价格、养殖效益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大量养殖场(户)倒闭,退出市场,5月跌至“低谷”后又开始回升;

下半年,鸡蛋、鸡肉、猪肉供给相继紧张,畜产品价格在市场力量推动下逐渐回升,年底畜产品行情再现高峰。2007年起至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场行情的拉动,全市生猪生产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猪价持续走高,直至现在仍保持在较高价位。生猪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后猪价走势如何?生猪生产前景怎样?怎么看待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的发展?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规律的分析,从决定生猪供需矛盾的生猪生产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各方面因素入手,分析、预测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生产及价格走势,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指导畜牧业生产作参考。

一、2007年以来生猪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一)2007年生猪生产出现下滑。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235万头,比2006年增长7.7%,其中:母猪存栏24.21万头,占比重10.3%,比2006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生猪出栏302.31万头,比2006年减少51.59万头,下降14.6%;猪肉产量22.7万吨,比2006年减少3.35万吨,下降12.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1.5%,比200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9.37公斤,比2006年减少2.7公斤,下降22.4%,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4.69公斤,比2006年减少1.13公斤,下降19.5%。

(二)2008年上半年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一是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今年1—4月份生猪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16元以上,5—6月份后生猪价格有所下降,活猪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增长88.3%;猪肉价格26.00元,同比增长84.6%;仔猪价格26.00元/公斤,同比增长202.7%。二是生猪出栏不断增加,猪肉产量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80.28万头,同比增长6.2%。全市肉类总产量为17.5万吨,同比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12.3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7%。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0.7%,比上年同期的70.5%提高0.2个百分点,生猪对畜产品的贡献不断恢复。三是农民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发展后劲充足。截至上半年末,全市生猪存栏达到244.1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2%,比上年同期的3.6%提高了5.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加快,为未来生猪生产奠定了基础;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6.21万头,同比增长23.2%,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的比重达到10.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支出回升。2008年1—6月份,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131.31元,同比增加48.34元,增长58.3%;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71.59元,同比增加18.64元,增长35.2%。五是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产品收入达到241.42元,同比增加19.81元,增长8.9%。实现畜牧业产值44.8亿元,同比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8%,比上年的39.5%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生猪产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6.5%,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64.2%,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六是规模养殖实现新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新进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176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16081个,出现了一批如鄢陵万龙林禽一体化养殖、**县恒天然奶牛养殖场、襄城县中科禽业、长葛天源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场和**市畜牧科技示范园等养殖企业。上半年全市新增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加工企业总数达146家,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培育出禹州豫三元冷冻厂、**太子奶绿源乳业等加工企业。上半年全市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72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个,立案查处饲料兽药违法案件82起,没有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2008年1至8月份生猪饲养效益基本稳定,但有下滑趋势。我们可以从生猪市场价格、饲料粮平均价格、生产及管理费用和运输费用变化情况来分析生猪饲养效益变化情况。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位运行。其中:2007年3月起,一路攀升;2008年

元月份上升到17元/公斤,并且一直持续到4月份;5月份起,小幅下滑,但仍高达13.8元/公斤;2008年与2007年同月份相比而言,1至5月份高速增长,且增速均在40%以上,3月份起虽然增速回落,但也都在13%以上。而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8月底达到13.8元/公斤。造成生猪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去年下半年迅速扩群的

生猪到今年

7、8月份已开始出栏;二是奥运期间许多大城市限定猪肉价格严禁上涨;三是

7、8月份正值暑假大学生放假期间,大城市需求量减少;四是部分省、区发生疫情,生猪提前出栏,冲击**生猪市场;五是受农民“越贵越不卖、越贱越卖”心理影响,肉联厂乘机打压价格,农民争先贱卖。

2、饲料粮平均价格变化情况。2008年1月至2月,玉米价格上升至最高位,达到1.7元/公斤,而后增速下滑,但8月份仍高达1.6元/公斤;前8个月玉米价格平均上涨13%;2008年1至8月份,豆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均在4.0元/公斤以上,同比平均上涨58%。

3、生产及管理费用变化情况。据调查,2007年饲养员工资700元/月,而2008年8月已上涨至1300元/月,增长85.7%;技术员工资1200元/月,而2008年8月份已上涨至3500元/月,增长1.92倍。两项合计,人工费用平均上涨152.6%。

4、运输费用变化情况。由于燃料价格的上涨,运输费用(注:运往上海)也由2007年上半年的4000元/车,上升至目前的8000元/车,平均增长1倍。

5、养猪效益变化情况。(1)2007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0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50元/头。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3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80元/头。(2)2008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50元左右,盈利最高的4月份达到600元/头,7月份开始回落,8月份回落到150元/头左右;大型规模养殖场由于财物费用、管理费用较大,8月份盈利仅为100元/头左右。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60元左右,8月份回落到180元/头左右。(3)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原因:2008年7月份开始,养猪效益明显下降,尤其进入8月份以来,生猪市场急剧下跌。导致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是饲料价格、生产费用、财务费用上涨而生猪市场价格却呈下降趋势,造成养殖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养猪利润的大幅下降,将直接影响养猪业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民和养殖场户的补栏积极性已受到较大影响,大多在等待观望。

二、生猪发展扶植政策更加有力,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纷纷出台。随着猪价上涨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养猪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养猪生产,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居高不下的猪价。能繁母猪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追加至100元/头,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根据中西部给予差别性补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补贴11.5亿元,11.38亿元。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计划增至21亿元。其中15亿元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生猪良补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多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止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良种繁殖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在落实国家和省政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全市积极争取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体系建设及奶牛补贴等方面的政策资金6400多万元,拉动社会投资近3亿元,这些资金数量在全市畜牧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基础上,2008年**市本级畜牧业投入达到550万元,比2007年的340万元增长62%,远远高于全市农业投入增长速度。

三是**生猪乃至畜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的重大举措,徐光春书记提出:**要在促进全民创业上带个好头,先行一步、走快一步、走好一步,打造成为全省最佳创业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业在**”的口号,并把2008年确立为“环境创优年”,启动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总开关”,积极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提供了最为宽松的环境。

三、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市场预测

1、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受2007年生猪高价、国家生猪扶植政策、农民收入多元化、外届生猪投资更加理性和规模与散养比例趋高、养殖成本逐增、疫情致死率升高、天灾异常、生猪期货信息等多重影响,自去年5月份起至今年6月份,母猪存栏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下半年,由于规模养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更加充足(高盈利、补贴、贷款等),同时,扶持生猪生产的诸项政策开始逐渐发挥功效。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如不发生突发事件,2008年下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仍将持续增加,尤其是至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前期补栏母猪的第二窝和后期补栏母猪的第一窝生猪出栏重叠时,生猪供应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大幅增长。

2、生猪需求反弹,猪价呈现为由涨到落的趋势:分析2008年1—8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前期的母猪补栏已经明显地反映到生猪出栏上,猪价走低态势日益明显,尤其是7—8月份,预计9月份前后,生猪出栏的持续增加将同时迎来需求的反弹直至年底,可能会因为春节的阶段性影响保持在较高价位震荡,但距离均衡价位已经不远。2008年7月份新一轮的盈亏周期已经拉开了序幕,到2009年第二季度,猪价有可能接近成本线,2009年春节过后有可能正式进入微利平衡期,分析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受运输成本、饲料原料、劳务等其他成本趋高的可能性影响,正常区间有可能前移,微利在2008年底到来的可能性也存在。

综上所述,今后的生猪供需矛盾将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到2009年底达到供需基本平衡。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将呈现走低的发展态势,若再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将加快生猪价格走低速度:奥运过后截至12月31日,我国将冷冻猪肉的进口关税将从12%下调至6%,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猪肉的增加,并帮助拉低肉价。同时国家对家禽、水产等养殖业的扶植力度以及民众肉食消费的结构性调整都将对猪肉需求产生影响。

四、保持**生猪优势地位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面对生猪业发展纷繁复杂的形势,为保持生猪生产在**畜牧业中的优势地位及其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这就是要以品种改良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肉食品深加工为龙头,建设生态肉食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做大做强生猪产业链。

1、认真贯彻国家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提供的生猪发展政策机遇,兑现发展奖励,落实富民惠民举措,引导更多人士投资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生产规划引导,认真配套产业发展措施,抓好良繁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广大农户修、改、扩建圈舍,扩群增养,增加生猪生产。

2、积极引导,加快规模化养殖发展步伐。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规模养殖的经验,以专业村、社、专业镇建设为载体,引导养猪基础较好的地方规模发展,形成区域养殖产业带,引导一些在农业专业化生产分工不断细化背景中,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确立养猪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完善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特别是饲草、高产玉米种植上与规模化饲养配套推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介入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成片集中规模养殖迅速提升生猪生产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品质,提升生猪竞争力。要积极研究和出台对集约化养猪的扶持政策,如:对集约化养猪用地按设施农业对待,只要未改变农业用途,只作备案登记,不另行收费;在小额农贷加大对养猪业支持的同时,对大型集约化猪场建立保险机制,进行大额贷款支持;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先征后返或定额奖励进行税费政策优惠;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企业登记允许养猪场直接从事生猪运销。

3、积极推进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必须高度重视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要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出口猪饲养场基地建设等形式,对圈舍设施、良繁体系建设、种猪饲养管理、仔猪培育、生长肥育猪饲养管理、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和使用,疫病防治等推出成套技术,建立科学标准,制定操作规程,对生猪生产实行全程无害化控制,并与加工企业通力合作,积极争取出口认证,畅通生猪外销渠道。在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区域,强化政府行为,实行饲料、兽医、兽药准入制,加强检测监督,严格行政执法。

4、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按市场机制解决目前遇到的暂时困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立优势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改革增效。按“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养殖厂场”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力促进龙头企业与生猪养殖厂场联姻,建立龙头企业出口的受控猪场,以实现饲料、生猪饲养、食品加工、出口的全过程控制。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为养猪业大发展拓展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以考虑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生猪产业化发展协调机构,对生猪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协调饲料生产、龙头企业、运销、技术服务、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将品种改良、集约化养猪、出口商品猪基地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以加快其进程。

5、严格保护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生猪运销和生猪税费收取。鼓励支持生猪运销,保护生猪运销户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和取缔生猪运销中的偷逃税费行为和欺行霸市损害养猪户利益的行为。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生猪流通秩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对生猪税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纠正违规收费,适当降低生猪税费标准,实现应收尽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生猪税费征管新模式,保持生猪运销活力,活跃流通促进生产。

6、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强养猪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生猪生产的第

二、三次革命中,防疫和技术服务至关重要。如目前二杂母猪每年需进行7种疫苗10次以上的防疫接种,而无公害标准养猪更需全程的技术服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防疫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畜牧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快对群众科学养猪的技术培训,养猪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引导专业场户组建股份制养猪协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服务职能,并依托协会探索建立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可以考虑对基层畜牧部门作些政策倾斜,保持队伍稳定;畜牧部门行政执法与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相对分离,并突出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重点,在生猪产业化发展中勇担重担,多做一些开拓性务实性工作,为**生猪业大发展、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8篇:2009年生猪养殖小区生产调查情况

关于享受国家补助的生猪养殖小区2009

年生产调查情况

2010年1月12日,我站深入到享受国家补助的生猪养殖小区,对一些养殖农户进行生产调查。共查农户13户;农业人口50人, 劳动力32个,建圈83台,1563平方米,共享受国家补助资金约21.2万元,现存栏生猪137头,其中母猪35头,2009年出栏生猪320头,人平出栏生猪6.4头,头平实现利润在100—300元不等。建圈前有圈舍29台,245方米,年出栏生猪68头,人平出栏1.36头,每平方米出栏生猪0.28头,建圈后每平方米出栏生猪0.20头。

调查现状是:

1、在家里养殖的大部分是老太婆、老太爷,主要劳动力多数在外打工挣活钱,无科技明白人。

2、生猪存栏差,空圈率高,可年出栏200头的户,现存栏生猪仅30多头。

3、饲养水平不高,一些农户仍然是过去的传统的养殖方法。

4、养殖农户设备不具备,没有产床和仔猪保育箱等设备。

5、二杂母猪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仔猪成活率低或母猪不生产。

6、生猪出栏总量低,投入项目没有达到效果。 存在的问题:

1、生猪销售价格低,利润空间小,养殖效益低。1

2、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养殖成本高。

3、规模养殖不大,比较效益低,农户失去养殖积极性。

4、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养殖风险大。

思考:

从这些调查的农户看,国家补助建圈资金达元,调查农户共建圈15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应在2000—2500头,而2009年出栏生猪320头,可实际出栏仅实现要求的16%左右,没有体现项目补助的效果。主要是养殖户的规模不大,养殖少,比较效益低,一旦市场价格低下,会大规模的出栏,生猪存栏会大幅度减少,甚至空栏停养。

建议:

生猪圈舍建设补助项目,应考虑集中建圈分户饲养,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一是有一定的规模,实行自繁自养模式,从而可降低因购买仔猪而增大成本;二是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抵御市场价格风险;三是出栏总量大可以在小范围内引导市场;四是有规模就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可指导疫病防治,从而可降低疫病风险;五是具有一定规模可大大降低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六是可以招引大的业主来投入养殖业;七是可以有规模的生产优质商品猪,以实现更高的养殖效益。

2010 年1月15日

第9篇:XX县生猪生产亏损情况调查报告(共)

富源县生猪生产亏损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畜牧业生产亏损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当前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猪;生产;亏损

针对当前猪贱伤农的严俊形势,县委政府安排县畜牧局与统计局、财政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采取分类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村入户,对全县散养农户、规模养殖户、养殖企业、养殖小区当前生猪生产情况进行调研。

一、XX年1-8月全县生猪生产情况

XX年1-8月,全县出栏肉猪71.98万头,同比增长21.12%。猪肉产量达69422吨,同比增长20.71%。

二、生猪价格变动情况

富源生猪活猪收购价格从XX年8月开始一路攀升,到XX年4月,活猪收购价每公斤达17.36元,仔猪价格为每公斤34.91元,猪粮比价为10.46∶1,与XX年7月份相比,分别增了11.62元和30元,增幅达到202.44%和611%,创历史之最。从XX年5月,猪价开始下行,到XX年7月,活猪收购价每公斤达8.18元,仔猪价格为每公斤8.77元,猪粮比价为4.76∶1,为目前这一波下行行情的最低点,与XX年4月相比,分别下降了52.88%和74.88%。进入XX年 8月,猪价环比略有回升,活猪收购价每公斤达9.64元,仔猪价格为每公斤9.14元,猪粮比价为5.39∶1,但依然处于6∶1的警戒线以下,农户养猪亏损。

三、农户养猪亏损情况

年出栏10头左右的散养农户亏损情况

此类农户饲养周期较长,从购入仔猪到出栏肥猪,约要10个月,出栏猪体重也比较大,都在130公斤以上。例如,东堡村委会的夏小菊家,现存栏生猪8头,有4头可以出栏,每头平均重140公斤,按现价9.64计,每头可卖1349.6元,这4头猪是XX年8月购入,当时仔猪平均重25公斤,仔猪价格为每公斤25元,购猪款为每头625元,经过11个月的饲养,每头消耗玉米402.5公斤,按每公斤1.7元计,玉米成本达684.25元。在不计水、电、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出栏1头猪也只有40.75元的收入。按饲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70%估算,其他成本每头还需要293.26元,初步估算,年出栏10头左右的散养农户,每出栏1头肥猪要亏损252.51元。

年出栏300头左右的规模养殖户亏损情况

此类农户饲养水平相对较高,饲养周期为4个月左右,出栏猪体重在100公斤左右。例如,中安镇晨辉养殖场,XX年4月购仔猪150头,平均每头仔猪27公斤,每公斤19元,仔猪成本为每头513元,饲料成本每头675元,人工成本为 60元每头,各种成本共花费19万元,XX年8月7日以每公斤9.2元的价格全部卖出,销售收入13.8万元,总亏损5.2万元,每出栏1头肥猪亏损346元。

养殖小区农户亏损情况

富源县XX年在11个乡镇的37个村委会中建成生猪养殖小区53个,涉及养猪户1248户。XX年1-8月,养殖小区为市场提供仔猪4.3万头,肥猪12.2万头。平均每出栏1头肥猪养殖户亏损400元左右,其中育肥猪场每头亏损650元左右,而采用自繁自养的农户每头亏损在200元左右。例如,都格大河乌猪养殖小区养殖户韩泽华,XX年1月15用14500元购仔猪16头育肥,到XX年7月28日出栏,销售收入13500元,在不计饲料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情况下,还亏损1000元,实际每头亏损达700余元。竹园镇大路养殖小区的陈学刚家,1-8月出栏肥猪200头,亏损35000元,每头亏损175元。如果按目前活猪收购价格每公斤9.6元销售计,现存栏的240头肥猪,每头还要亏损50元左右,也说是说年出栏500头肥猪的养殖户,年亏损额将在5万元左右。

四、亏损的原因

客观方面

1、主要是生猪价格下跌造成的亏损。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经济收入锐少,猪肉食品消费受到影响,购买力不足,导致猪价下 跌。二是由于前两年全国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国家、省、市、县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生猪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养殖户饲养生猪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猪生产发展迅猛,生产规模得到扩大,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供大于求,导致猪价一路走低。从富源县来看,仅XX年就新建万头猪场6个,占累计建成万头猪场总数的60%;年饲养出栏肥猪500头以上的规模户新增18户,占累计总数39户的46.15%;年饲养大河乌猪母猪100头以上的规模户新增11户,占累计总数28户的39.28%。

2、屠宰商控制肉市,屠宰利润过高,间接造成养殖农户亏损。当活猪价格下跌时,下跌损失被及时传递给养殖户,猪肉下跌速度和幅度小于活猪收购价下跌速度和幅度;当活猪价格上涨时,猪肉市场快速上涨,猪肉上涨速度和幅度远远大于活猪上涨速度和幅度。从生产到消费流程中,中间商始终获取了最大利润。

主观方面

一是饲养管理方式落后。部分养猪农户依然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还存在养大肥猪的现象,适时出栏等畜牧科技措施还没有被采用,导致饲养成本高,亏损严重。部分规模养殖户还存在工人数量与生猪饲养量不配套的现象,用工过多,增加了养殖成本。

二是生猪生产过程中的疫病防治工作不到位,生猪病死情况比较严重。规模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小区应该采取计划免疫进行疫病防制,发生疾病要及时诊治。但部分养殖场和小区由于认识不到位,不按规程操作,疫病时有发生,生猪死亡情况严重,导致养猪亏损雪上加霜。例如,营上镇都格大河乌猪养殖小区养殖户万国盛家,养母猪76头,1-8月共配种繁育15窝,产仔120头,病死60头,育成仔猪60头,育成率只达50%。

三是市场信息流动不畅,部分养殖户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掌握,也是导致亏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猪价已经开始下跌时,部分养殖户沉浸于上一阶段的高价中,不能及时出栏,导致亏损;当猪价已然开始上涨时,部分养殖户还沉浸于上一阶段的低价位中,低价出售给猪贩子,导致亏损。例如,中安镇东堡村委会的丰建成家,XX年8月6日出栏肥猪12头,按每公斤8.6元卖给猪贩子,但当时中安兽医站收购价已是每公斤9.2元,仅此一项,每头猪就损失80元左右,总计损失960元左右。“养猪不如卖市”的情况还很常见。

养殖户目前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由于1-8月的全面亏损,养殖户的资金流严重不足,希望猪市快速回暖。散养农户希望在每公斤10元以上的价格抛售可出栏的生猪,并降低存栏,减少饲养量;规模户希望 找到资金充裕的企业,以生猪作抵押,借款渡过难关,等猪市回暖后相对高价出售生猪以达到少损失的目的。由于固定资产投入大,规模场暂时没有放弃发展生猪养殖的打算,更希望政府出台补助措施,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帮他们渡过难关。

五、对策和建议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要站在“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高度,政府、企业、农户都要从发展好大河乌猪产业的根本要求出发,共克时艰。市场有起有落,不能因市场一时的低迷而把多年建立起来的大河乌猪产业体系毁于一旦。

第二,畜牧部门要加大先进实用的畜牧科技技术推广力度,同时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对少数缺技术人员的规模养殖场,畜牧局安排专人驻场指导,减少因疫病造成的损失,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养猪效益。

第三,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的大河乌猪产业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畜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畜牧龙头企业要做好自己的市场,做出品牌,为大河乌猪产品找到出路,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四,加大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畜牧局通过网站每周发布一次生猪销售市场价格,使养殖户能够及时地掌握市场行情。

第五,畜牧龙头企业和大河乌猪养殖户是大河乌猪产业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针对目前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建议政府出台一定的补助政策,对大河乌猪规模养殖户和畜牧龙头企业给予经济扶持。建议由畜牧局和东恒公司联合核定规模养殖户,并签定供猪协议,在两个月内向东恒公司提供肥猪1万头,除按市场价格收购外,政府对规模养殖户每出售给东恒公司1头肥猪补助养殖户80元。

第六,金融部门要从信贷方面给予大河乌猪规模养殖户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在发放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应优先发放给大河乌猪规模养殖户。

上一篇:广告公司激励方案下一篇:关于印发通知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