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管理规定(精选9篇)
第一节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严肃责任追究,防范事故发生,根据国务院第302号令《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296号令《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山东省煤矿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实施细则(暂行)》、《山东煤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暂行规定》和《安全生产奖惩条例》,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xx煤矿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 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法进行的原则。
第二节 事故报告
第四条 事故报告程序:
(1)事故发生后,现场目击者、班组长、安全监察员、在场干部及一切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及时向调度指挥中心或安全监察科报告,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现场,组织抢救。(2)调度指挥中心或安全监察科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必须尽快搞清情况,做好记录,按事故报告程序立即向有关领导
报告,并及时通知相关业务科室、单位人员。需要向集团公司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安全监察科或矿相关领导进行汇报。
第五条 事故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伤害程度、初步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和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事故报告以电话、当面等方式进行汇报。
第六条 事故报告时限:发生轻伤、一般非伤亡事故,事故单位要在3h以内向矿调度指挥中心或安全监察科报告;发生重伤及以上或严重非伤亡事故,事故单位必须在2h以内向矿调度指挥中心报告。
发生死亡事故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非伤亡事故,矿应在3h内向济矿集团、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鲁西监察分局或所在地地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七条 事故抢救(抢险):
(1)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抢险人员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原则上不超过30min),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或重大伤亡事故由矿长或单位行政正职组织现场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黄平等统计分析了1949年至2011年安全生产事故数据, 并从人、机、环与管理4方面分析了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影响和危害, 提出对策与措施。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张太发等统计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煤炭总产量, 煤矿事故的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 研究表明我国煤矿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事故死亡人数不断降低[1]。湖南科技大学的汤德明等统计和分析了2010—2012年湖南省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数据, 提出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2]。北京理工大学的李生才等对2013年上半年的国内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3,4,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的高建宁以1 500个案例为基础, 探讨了煤矿事故6类自然因素的分布特征[6]。本文重点对我国2013年国内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以了解煤矿事故发生的类型、数量、原因及防范措施, 减少和控制事故, 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 使煤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更深刻认识到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对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1 事故统计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 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7]。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8]。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一般分为以下4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事故及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 可以得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就是指煤矿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笔者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网站事故查询系统, 结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或处理意见, 根据事故等级, 对2013年国内煤矿生产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情况进行统计 (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安全事故总共有13起, 包括重大事故12起, 特别重大事故1起。这13起发生事故的矿井中, 百万吨级以上的矿井2个, 90万t/a的矿井有2个, 40万t/a的矿井有2个, 15万t/a以下的矿井有6个, 小煤矿占事故矿井比例的50%, 发生重特大事故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有1个国有矿井连续发生1起特别重大事故和1起重大事故, 即吉林省通化矿业 (集团) 公司八宝煤矿, 2起事故的发生时间仅相隔2 d, 这在历年事故资料中也是少见的。13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虽然都未达到5 000万元, 但是几乎都在1 000万元以上,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其中有3起事故没有相关经济数据, 这是因为截止到2014年1月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还未公布相关事故的调查报告) 。相对于百万吨以上的矿井, 小煤矿每班的入井人数较少, 事故发生时成功脱险的人数相对较少, 因此事故造成的死亡率就较高, 最高可达到100%。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致死人数为233人, 在这些事故中一次死亡人数在20人以下的事故有9起, 在20~30人之间的事故有3起, 30人以上的事故有1起, 死亡人数在20人以下的矿井发生重大事故的比例为75%, 1起特别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为36人。从分析可以看出, 煤矿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 事故分类
依照煤安字 (1995) 第50号文《煤炭工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统计规定》, 按伤亡事故的性质, 将煤炭行业生产伤亡事故分为:瓦斯事故、水害事故、顶板事故、放炮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和其他事故8类[9]。2013年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分类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013年国内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68起, 总共导致456人死亡, 其中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有55起, 致死人数为223人, 分别占事故起数的80.88%、死亡人数的48.90%。按事故类型分, 瓦斯事故31起, 占煤矿事故的45.59%, 死亡293人, 占死亡人数的65.13%;水害事故13起, 占煤矿事故的19.12%, 死亡76人, 占死亡人数的16.67%;顶板事故10起, 占煤矿事故的14.71%, 死亡25人, 占死亡人数的5.48%;火灾事故2起;放炮事故0起;机电事故2起;运输事故4起;其他事故6起。瓦斯、透水和顶板引起煤矿事故的概率较高。在2013年煤矿发生13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中, 由瓦斯引起的事故有9起, 所占比例达69.23%, 仅发生的1起特别重大事故也是由瓦斯爆炸引起的, 瓦斯仍然是煤矿安全生产中危害最大、死亡比例最高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煤矿工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一炮三检”制度和措施的严格执行, 放炮技术的创新, 2013年没有发生由放炮引起的事故。而由气体中毒引起的其他事故却发生了几起, 这些事故有些是可以避免的, 如某矿井工人竟然没有配发、随身携带自救器下井。
3 事故分析
3.1 事故起数按年份及省份分布
对2004—2013年近10年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进行统计, 以每年事故发生起数为纵坐标, 以时间为横坐标, 绘出近10年国内煤矿生产安全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年份分布图 (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发生重大事故起数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 发生了45起, 此年份也是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起数最高的年份, 发生了13起。2004—2008年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发生的起数分别有154起和37起, 2009—2013年发生的起数分别有63起和12起, 前5年发生事故起数总体比近5年多, 尤其是近5年发生重大事故的起数基本保持在12起左右, 近3年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起数保持在1起, 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起数保持不变。这说明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趋于好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2008年12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规范了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落实了事故责任追究, 防止和减少了煤矿生产安全事故。2010年实行的《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规定》, 督促各级领导深入现场了解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有效遏止违章违纪现象。
分析2013年68起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省份分布特征, 以事故发生起数为纵坐标、以省份为横坐标, 作出2013年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省份分布图 (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包括港澳台) 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地方有20个, 事故发生起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贵州、山西、辽宁、重庆和云南, 对应的事故分别为10起、7起、5起、5起和5起。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的地方有9个, 发生事故起数较多的3个地方分别为吉林 (3起) 、黑龙江 (2起) 、贵州 (2起) 。由此可见,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煤炭能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质条件复杂的西南地区, 以及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山西。
3.2 死亡人数分布
通过分析发生煤矿生产事故的20个省份, 可以得出2013年国内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省份分布 (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煤矿事故导致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贵州 (78人) 、吉林 (72人) 、山西 (39人) 、黑龙江 (34人) 、四川 (31人) 。其中贵州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事故发生起数最高, 死亡人数也最多, 发生2起重大事故。贵州作为南方产煤大省, 40%的国土面积都蕴藏着煤炭。但这些煤矿的地质条件很差, 构造复杂, 断层多, 瓦斯含量高, 大部分是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贵州小煤矿数量众多, 私挖滥采现象严重。煤矿管理水平低下、基础薄弱, 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煤矿兼并重组有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降低事故的发生。但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煤矿兼并重组十分困难, 贵州兼并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煤矿较为分散,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服务年限缩短; (2) 矿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高税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负担。
4 结论
通过对2013年国内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013年国内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68起, 死亡456人, 其中重大事故有12起, 死亡197人, 特别重大事故有1起, 死亡36人。小煤矿发生重大事故的比例较高。
(2) 瓦斯、透水和顶板是事故起数在2013年煤矿事故中位列前三位。瓦斯最容易引起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 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3) 分析了近10年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 发现2004—2008年发生重大事故起数总体比2009—2013年多, 近5年发生重大事故的起数明显下降, 安全形势趋于好转。
(4) 2013年各省市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表明, 贵州事故起数比较多, 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的事故较多省份是吉林。
参考文献
[1]张太发, 母丽华, 张鸿艳.煤矿事故的分析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中国矿业, 2012, 21 (3) :28-31.
[2]汤德明, 施式亮.2010—2012年湖南省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预防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7) :36-37.
[3]李生才, 笑蕾.2013年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 (2) :285-288.
[4]李生才, 笑蕾.2013年3—4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 (3) :285-288.
[5]李生才, 笑蕾.2013年5—6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 (4) :270-273.
[6]高建宁.我国煤矿事故自然因素特征分析[J].煤矿安全, 2013, 44 (3) :156-159.
[7]何学秋, 林柏泉, 程卫民, 等.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8]李克荣, 刘银顺, 周建新, 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事故防范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11-02
对于煤矿的开采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若安全无法保障,那么煤矿的开采也就无法顺利进行,煤矿业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阻碍,进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在煤矿开采问题上向来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由于煤矿开采业地下作业的特殊性,导致各种矿难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矿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就从煤矿采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对相应的事故防范及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1 导致采矿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安全意识不强
在我国某些地区的煤矿开采企业中,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问题在采矿作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将安全作为众多生产因素的首位,一旦发生效益、安全与生产间的矛盾时,首先确保的是效益与生产,而不是安全,甚至有时候会故意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效益与生产。某些单位在采掘工作中经常出现瓦斯超限、风量不足情况,却不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理,仍旧进行高强度生产,最终导致矿难发生。如2013年5月发生在泸县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其原因就是事故公司在无风、瓦斯超限状态下仍进行生产,该矿难造成28人死亡,18人受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47万。
1.2 管理松懈
在大多数采矿作业现场都存在着管理松懈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都不重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矿井下的具体工作情况不了解,即使迫于上级压力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整顿,一般也只限于矿上管理,对于矿井下的安全状态仍旧不放在心上。很多单位的现场监督管理工作都很敷衍,以致存在违章作业、指挥等现象。如2005年山西屯兰导致73人死亡的重大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就是由管理松懈导致的。
1.3 缺乏安全培训
从煤矿采矿安全事故频发与管理松懈等问题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方面的缺失。在各种矿难中的受害主体就是时刻位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当然他们同时也是许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经调查显示,处在煤矿开采一线的从业人员,超过80%都是农民协议工,这些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文化基础差导致的安全知识与措施方面的缺乏,他们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从农民工中选出的现场管理人员,他们自觉执行能力差、对相关规程不了解,并且不具备应变灾害的能力。
1.4 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其实是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外部方面,主要指的是国家在煤矿开采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条例的不健全,其中仍旧存在许多漏洞,某些地方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向存在安全隐患的小煤矿提供地方性保护,而那些违反法律法规的小煤矿,只需要花些钱就能够避免处罚,而且在惩处方面的手段仅限于罚款或整改等,不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而内部方面则是指的各个煤矿开采企业自身管理条例的不健全,由于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很多采煤企业不但没有严格地进行安全管理,更是连相关的安全条例都没有,工人们即使想要保护自身及矿井的安全,也不知该如何去做。
2 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
2.1 加强思想转变
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加强思想理念上的转变,强化对安全风险的认识,才能为煤矿采矿作业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措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工作人员的现场管理,所以,对主管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让其对采矿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对改善现场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们还要对企业的安全和效益方面进行平衡指导,要明确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要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安全,煤矿采矿业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效益。
2.2 完善相关制度
在监管与责任制度方面,我们要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入手。在内,我们要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度,将煤矿的安全开采与生产工作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从细微处出成绩。在外,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制,要由中央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垂直管理,同时在地方上,也要将管理和监督区分开,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一定的社会监督力量。在煤矿的安全工作方面,务必要做到透明、公开,要对社会进行曝光,要将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2.3 提高人员素质
要想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安全教育工作,我们要明确安全教育在安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要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当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提高员工对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强化安全知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措施的相关培训。进行安全生产的主体就是这些工作人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才能为煤矿的开采与生产提供基本保障。而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主要抓的有这样三点:第一,全面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第二,将重点放在班组长业务的培训上,提高班、组长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第三,对员工进行技能强化培训,使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工作团队的培养要向着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并重的方向努力。
2.4 加大投资力度
要想推动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化进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生产管理的安全化。此外,我们还要在生产作业中积极地推广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对采矿作业环境进行优化,这样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要想保证企业的效益能够不断地提高,要想确保事故的低发生率,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装备水平、技术水平,要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化、信息化、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安全管理系统。同时在一些基础设施上也要下大功夫,努力提高煤矿在开采、生产、运输等整个作业过程中的防灾、抗灾能力。而要实现上述这些措施,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投资有了保障,那么整个煤矿的安全性也就有了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煤矿开采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两种,如何从安全管理方面来防范事故的发生成为煤矿开采从业者目前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矿难及各种事故的发生,就需要相关企业从日常的管理入手,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认真地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争取从根源上消灭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于平.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2,(11).
[2] 安宏伟.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2,(20).
[3] 陈明.有关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24).
单位: 姓名: 分数: 评卷人: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1、重大隐患:危险性不大,事故影响或损失较小的隐患。错
2、未按规定制定主要采掘设备、提升运输设备检修计划或者未按计划检修的不属于重大隐患。错
3、瓦斯检查员配备数量不足的是属于“瓦斯超限作业”。对
4、严禁同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1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2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对
5、重大隐患是指危险性大,可能造成较大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隐患。错
6、隐患按隐患危害程度分为重大隐患、一般隐患和紧急隐患。错
7、煤矿隐患排查由矿主要负责人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对
8、突出矿井未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的是重大隐患。对
9、矿井总风量不足的;属于通风系统不完善,不是重大隐患。错
10、煤矿在采取措施后主井、回风井同时出煤的;不属于重大隐患。错
12、没有备用主要通风机或者两台主要通风机能力不匹配的;不属于通风系统不可靠。
13、没有按正规设计形成通风系统的;属于重大隐患。对
14、煤矿将井下作业对外承包的。属于重大隐患。对
15、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采取措施后仍然出现煤层自然发火的;不属于重大隐患。错
三、单选题(每题5分,共70分)
1、“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是指(C)
A、矿井全年产量超过矿井计划生产能力的;
B、矿井月产量超过当月产量计划5%的;
C、未按规定制定主要采掘设备、提升运输设备检修计划或者未按计划检修的;
D、煤矿企业实际入井人数未超过规定人数的。
2、“瓦斯超限作业”,是指(A)
A、瓦斯检查员配备数量不足的;
B、按规定检查瓦斯,不存在漏检、假检的;
C、井下瓦斯超限后采取措施停止作业的。
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是指(D)
A、已建立防治突出机构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的;
B、已装备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和抽放瓦斯系统,未设置采区专用回风巷的;
C、已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和采取防治突出措施的;
D、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未进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的;未按规定配备防治突出装备和仪器的。
4、“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是指(D):
A、1个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5米3/分钟或1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米3/分钟,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而建立抽放瓦斯系统的;
B、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第145条第(二)项规定而建立抽放瓦斯系统的;
C、配备专职人员对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的;
D、传感器设置数量不足、安设位置不当、调校不及时,瓦斯超限后不能断电并发出声光报警的。
5、“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是指(C):
A、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风量满足的;
B、采区进(回)风巷 贯穿整个采区;
C、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构筑质量不符合标准、设置不能满足通风安全需要的;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的掘进工作面未装备甲烷风电闭锁装置或者甲烷断电仪和风电闭锁装置的。
D、符合要求的串联通风的。
6、“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是指(B):
A、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窑积水等情况而组织生产的;
B、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配备防治水机构或人员,未按规定设置防治水设施和配备有关技术装备、仪器的;
C、在有突水威胁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按规定进行探放水的;
D、未擅自开采各种防隔水煤柱的;有明显透水征兆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的。
7、“超层越界开采”,是指(B):
A、国土资源部门未认定为超层越界的;
B、超出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煤层层位进行开采的;超出采矿许可证载明的坐标控制范围开采的;
C、未擅自开采保安煤柱的。
8、“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是指(C):
A、使用未被列入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
B、未使用非阻燃皮带、非阻燃电缆,采区内电气设备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
C、矿井提升人员的绞车、钢丝绳、提升容器、斜井人车等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的;
D、未采用不能保证2个畅通安全出口采煤工艺开采(三角煤、残留煤柱按规定开采者除外)的;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薄煤层除外)矿井未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的。
9、安全生产隐患是指 D
A、矿井上下生产工艺、自然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B、矿井上下生产现场、系统、生产工艺、自然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C、矿井上下生产现场、系统、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自然环境和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D、矿井上下生产现场、系统、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自然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10、隐患按表现形式分类:C
A、人的隐患、物的隐患、环境隐患
B、人的隐患、物的隐患、管理隐患
C、人的隐患、物的隐患、环境隐患和管理隐患
11、隐患按危险类型分类可分为:B
A、水灾、爆炸、动力灾害、电气、冒顶片帮、提升运输
B、水灾、爆炸、动力灾害、电气、冒顶片帮、提升运输、泄漏、中毒、危房、滑坡等。
C、水灾、、动力灾害、电气、冒顶片帮、提升运输、泄漏、中毒、滑坡等。
D、水灾、火灾、动力灾害、电气、冒顶、提升运输、泄漏、中毒、危房、滑坡等。
12、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供电系统必须符合:C
A、单回路供电
B、有两个回路但取自一个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端的C、有两个回路取自不同区域变电所或一个区域变电所不同一母线端的13、煤矿必须取得证照有:D
A、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B、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C、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D、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14、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符合:D
A、选定自然发火观测站或者观测点位置并建立监测系统
B、建立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
C、按规定采取预防性灌浆或者全部充填、注隋性气体等措施
管理制度
XXX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汇报程序及调查处理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矿生产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明确生产安全事故管理责任,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管理程序,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1号)、《XXX化工集团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及责任追究规定的通知》(XXX〔2015〕810号)、《XXX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汇报程序及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试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生产安全事故分类(一)伤亡事故
伤亡事故按伤害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1.轻伤事故。2.重伤事故。3.死亡事故。(二)非伤亡事故
非伤亡事故,划分为一级非伤亡事故、二级非伤亡事故和三级非伤亡事故三类。1.一级非伤亡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级非伤亡事故:
(1)事故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下落不明的;(2)事故使全矿山停工8小时以上的;
(3)事故使矿山一翼停工24小时或采区停工72小时以上的;(4)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燃烧与爆炸的;
(5)煤矿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其突出煤量50吨以上的;(6)矿井采掘头面或在用巷道、硐室瓦斯浓度达3%以上且时间连续达1小时以上的;(7)矿井一个月内瓦斯超限(浓度1%以上且连续达3min以上)3次以上的;
(8)突出矿井有误揭煤层或断层而发生瓦斯突出现象的;(9)井下透水或突水造成采掘头面停工停产96小时以上或被淹的;
(10)矿山井下发火被迫封闭采、掘工作面的;
(11)采区通风不良,风流瓦斯超限或瓦斯积聚,造成停产24h以上的;(12)煤矿采煤工作面发生冒顶一处面积30平方米(高度大于1米)以上或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一处面积20平方米平方米(高度大于1米)以上的;
(13)采掘头面发生冲击地压震级达1.5级以上或造成巷道破坏长度达20米以上(断面缩小30%以上)的;
(14)煤矿主要通风机(含分区通风的扇风机)计划外停运30分钟以上的;
(15)煤矿总回风巷道(包括石门、总回风巷、回风井、风硐)垮塌、致使矿山或采区通风量降低30%以上且达30分钟以上的;
(16)提升设备卡罐8小时以上的或发生断绳、坠罐、坠箕斗的;
(17)主要排水系统故障造成泵房进水的;
(18)主要排水、主要压风系统中断24小时以上的;(19)主要压风机、风包、风管爆炸的;
(20)井下发生电缆或电气设备着火在10分钟内没有扑灭的;(21)煤矿全矿井停电30分钟以上的;
(22)煤业公司安全监控联网系统其中一个生产矿井中断1小时以上的;(23)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一个月内出现15班次以上瓦斯监测数据失真(±0.1%)现象(8小时内调准的除外)或发现有堵塞甲烷传感器现象的;
(24)矸石山发生爆炸的;
(25)基建施工单位造成全矿工程停工8小时以上的;(26)上级认为应调查处理的其他非伤亡事故。
2.二级非伤亡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二级非伤亡事故:
(1)事故造成全矿井停工2~8小时的;
(2)事故造成矿井一翼停工8~24小时或采区停工24 ~72小时的;
(3)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其突出煤量达到10~50吨的;(4)矿井采掘头面或在用巷道、硐室瓦斯浓度达1.5%以上且时间连续5分钟以上的(报煤业公司通风部、调度室备案的采用水力冲孔措施期间除外);(5)同一个采掘头面一个月内瓦斯超限(浓度1%以上且连续达3分钟以上)2次以上的;
(6)突出矿井有误揭煤层或断层(落差0.5米以上)的;(7)采区排水系统故障造成采区泵房进水的;(8)井下透水或突水导致采掘头面停工停产24~96小时的;(9)井下发火影响采掘工作面正常生产24小时以上的;(10)矿井主要通风机计划外停运10~30分钟的;(11)采掘头面计划外瓦斯积聚需要停工停产排放瓦斯的;(12)采煤工作面发生冒顶一处面积20~30平方米(高度大于0.3米)或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一处面积10~20平方米(高度大于0.3米)的;
(13)其他在用巷道冒顶一处长度在5米(高度大于0.5米)以上的;
(14)采掘头面发生冲击地压震级达0.5~1.5级或造成巷道破坏长度达5~20米(断面缩小30%以上)的;
(15)全矿井停电10~30分钟的;
(16)较大型物件(能砸穿罐笼顶或砸坏罐笼的)坠入井筒的;(17)提升设备卡罐达4~8小时的;
(18)提人设备发生蹲罐、过卷的,或上行罐笼或人车突然发生下坠的;
(19)斜坡轨道运输发生跑车或运人车辆颠覆或架空乘人装置连续100米脱槽的;(20)斜坡主要带式输送机发生皮带断带而断带保护装置未起作用的;
(21)主要压风机、风包、风管着火或风缸被捣毁的;(22)矿井瓦斯抽放泵站计划外停运30分钟以上的;
(23)安全监控联网系统其中一个生产矿井中断10分钟以上的;(24)安全监控系统一个月内出现3~15班次以上瓦斯监测数据失真(±0.1%)现象的;
(25)井下发生电缆或电器着火的;
(26)基建施工造成全矿工程停工2~8小时的;(27)上级认为应调查处理的其他非伤亡事故。
3.三级非伤亡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三级非伤亡事故:
(1)煤矿安全监控及联网系统中断或丧失监控功能5~10分钟的;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气体传感器运行不正常仍继续生产的;(3)井下所有地点瓦斯有超1%以上现象的;(4)采掘头面发生小型冲击地压的;
(5)采掘头面意外遇到落差0.3米以上断层等地质构造(预报不准或没有预报)的;(6)刮板输送机拉翻机头或机尾的;(7)拉翻或拉跑绞车的;
(8)雨水或地面水从塌陷区裂缝或回填废矿井有直接流入井下现象的;
(9)地面变配电或主要用电设备被雷电击毁的;
(10)发生的事故使全矿井停工30分钟至2小时或使采区停工2小时至8小时的;
(11)矿井主要通风机(含分区通风的扇风机)停风10分钟以下的;
(12)刮板输送机拉翻机头或机尾的;(13)因水灾迫使一个采掘面停止生产的;
(14)乘人罐笼卡罐1小时以上,但不足4小时的。
(15)地面造成车间供电中断1~4小时或地面供电中断10~30分钟的;
(16)因生产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5~2万元的;(17)造成设备直接损失价值0.1~2万元的;
(18)因设备故障影响生产(或基建施工)1小时及以上或产量损失200吨及以上的;
(19)未列入矿井一、二级非伤亡事故范围的其他非伤亡事故。4.矿井地面非伤亡事故划分,比照《XXX化工集团安全生产事故管理及责任追究规定的通知》(XXX〔2015〕810号)、《XXX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汇报程序及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试行)》(永煤控股〔2011〕623号)、《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永煤控股〔2016〕112号)等文件中地面生产经营单位非伤亡事故相关划分标准。
(三)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根据对人身危害的程度或威胁人员的数量分为重大和一般两级。
1.重大人身未遂事故:(1)涉险10人以上的;
(2)矿山采掘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现场涉险3人以上的;(3)井下作业地点瓦斯浓度达1.5%以上不能实现断电的或仍有人在超限区域内继续作业的;
(4)突出矿井同一采掘头面连续3次或一个月内出现5次以上局部校验有突出危险性,仅采用局部措施继续生产的;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规定。
其他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政府及部门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协调解决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受同级政府委托负责有关事故的批复处理和结案工作,并会同监察机关督促有关部门和事故发生单位落实事故处理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并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条 【举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举报事故。接受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对查证属实的,应当按规定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和奖励。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在立即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同时,应当在1小时内,将事故有关情况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第六条 【事故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及时互相通报事故情况,并按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事故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救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情况的,事故发生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补报。
第八条 【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故等级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事故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
参与事故抢险救援的救护救援机构应当及时将事故现场状况、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救援。
第九条 【现场保护】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条 【伤亡确定】事故调查过程中,伤亡人员有争议的,死亡人员依据司法鉴定结论确定;重伤人员依据职工伤残鉴定机构出具的属于《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一至九级范围的鉴定结论或者由具有规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结果进行确定。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一条 【调查组组长】事故调查工作实行组长负责制,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第十二条 【委托调查】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安全管理、工会等部门的人员应当参加事故调查组。同级或者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派人监督。
第十三条 【调查组协作】组织事故调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其他有关部门派人参与事故调查。
有关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指派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参与事故调查。
第十四条 【调查程序】事故调查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成立事故调查组,分成综合协调、管理原因调查、技术原因调查等工作组,并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二)调查取证,包括现场物证搜集、事实材料搜集、事故发生有关事实调查、有关证人材料搜集、拍照和描绘事故现场示意图、现场勘验、专家论证、技术鉴定等;
(三)由技术原因调查组提出建议,认定事故类型和性质;
(四)分析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析;
(五)由各工作组提出建议,认定事故责任,并通过对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认定事故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六)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建议;
(七)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八)在完成技术原因、管理原因等专项调查报告基础上,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应当在所参与调查的专项调查报告上签名。
事故调查中发现或者有根据认为涉嫌犯罪的,由事故调查组及时将有关材料移交公安部门或者检察机关。
第十五条 【事故性质变更】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经事故调查组认定事故属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当移送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因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发生变化超出调查处理权限的,依照《条例》规定的调查处理权限报送有权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瞒报核查】对群众举报和媒体反映的谎报、瞒报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事故核查,在查实基础上依法组织事故调查。
对上级机关批转的举报案件,应当将核查、核实情况于30日内反馈批转机关。对谎报、瞒报事故涉嫌犯罪的,由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七条 【调查时间】事故现场因抢险救灾无法进行勘察的,事故调查期限从具备现场勘察条件之日起计算。
技术鉴定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瞒报事故的调查时限从查实之日起计算。
第十八条 【调查费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下列费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由事故发生单位承担:
(一)事故抢险救援产生的费用;
(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费用;
(三)聘请专家参与事故调查的费用;
(四)与事故调查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 【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以及相关责任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类别及事故报告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发生单位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
(七)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八)事故教训和事故防范、整改措施;
(九)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和签名;
(十)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事故现场照片、现场简图、视听资料、勘验资料、鉴定资料等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条 【调查讨论】事故调查组应当对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意见不一致的,事故调查组组长应当根据多数成员单位的意见做出结论,并将不同意见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时予以说明。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一条 【报告报批】事故调查报告依照下列规定报送批复: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事故调查组直接提交组织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由组织调查的人民政府直接做出处理意见或者决定;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批复;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事故发生单位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复。
事故调查报告提交或者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 【报告批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下达事故处理意见或者做出批复,并附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15日内将调查报告及其批复文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处理意见落实】有关机关应当在接到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之日起30日内,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处理完毕;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处理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日。
任何机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决定。
处理结果应当书面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30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处理意见落实】事故发生单位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批复意见或者处理决定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落实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整改措施,并按时向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落实情况。
事故发生后被责令停产停业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经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决定的机关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事故查处督办】对事故查处实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较大事故查处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一般事故由省辖市人民政府或其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事故赔偿补偿】事故造成事故发生单位以外人员伤亡的,死亡人员亲属和受伤人员应当与本单位死亡职工亲属和受伤职工享受同样的医护、赔偿、补偿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负有责任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7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7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对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事故发生单位责任】事故发生单位未按规定落实事故处理意见或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三十三条 【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或者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四条 【有关部门责任】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存在以下情形而未履行职责,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的,依法追究有关人民政府及其负责审查批准和监督监察的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和日常检查发现的未经依法批准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的;
(二)发现已取得批准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且整改不力而没有及时予以查处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第三十五条 【调查组成员责任】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或者上级机关同意,擅自退出事故调查组的;
(二)事故调查过程中发现重大线索或者重要情况,不及时向事故调查组报告的;
(三)擅自向外界透露事故调查内容,影响事故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解释】本规定所称事故发生单 11
位,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主体责任单位,也包括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责任或者其他责任的单位。
第三十七条 【生效日期】本规定自2011年
月
一、事故常发生的地点及原因
从顶板事故发生的地点看,采矿工作面在靠近煤壁无支护空间易发生冒顶,移机头机尾及替换支护采场两端及回柱放顶时,放顶线附近易发生冒顶。巷道顶板事故一般多发生在掘进头泥巷道交叉口,此外,在地质构造破坏带附近,也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1、靠近煤壁附近:由于原生裂缝、构造以及采动等原因,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存在多组相交裂缝,易形成具有“人字劈”、“升头劈”等游离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或放炮等原因崩倒支架,容易造成冒顶事故;当老顶来压时,煤帮附近直接顶可能破碎,如果煤层本身又因强度低而片帮,从而扩大了无支护空间,也会造成冒顶事故。
2、工作面两端机头机尾处:采煤生产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机头机尾的移置工作,就在拆除老支柱设新支柱时,已经断裂的顶板可能进一步松动冒落。在与回采工作面相连的一段巷道中,由于巷道支架的初撑力一般都很小,很难控制直接顶的下沉、松动甚至破碎,当直接顶是薄弱岩层时更是这样,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要拆掉原巷道支架的一个棚腿,在这一拆一支之间,破碎顶板可能冒落。
3、在放顶线附近,顶板在长时间的下沉过程中,形成的裂隙切割顶板形成大块游离岩块,回柱后游离岩块就会旋转。如果支架稳定性不足,就怕被推倒的可能,尤其在放回柱回拆最后一根柱子时,往往柱子一倒下,顶板就冒落,如果回柱工人来不及退到安全地点就可能造成顶板事故。
4、在巷道掘进工作面,掘进破岩后,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该岩块可能与岩体完全失去联系而造成冒落,或者掘进工作面附近已支护部分的顶部存在与岩体完全失去联系的岩块,一旦支护失效,就会冒落造成事故。
5、巷道交岔点的施工方法多采用在原巷道测开帮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设放大棚子、抬棚等替换原来巷道的棚子,如果开帮处巷道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并且围岩正向巷道挤压,而新支设的抬棚强度不够,或者稳定性不够就会造成冒顶事故。
6、顶板破碎带附近的作业地点:顶板的维护特点困难。断层带经常含有断层泥,遇水极易软化坍塌,断层上盘和下盘的矿体节理裂隙也极为发育、构造节理面纵横交错,且节理面内多有泥质充填,稳固性较差,造成围岩破碎、稳定性差,这种矿岩条件直接制约着采掘顶板的安全管理。另外破碎岩体给顶帮管理带来的限制,首先,这种岩体极易受爆破震动的影响发生微观结构上的破坏,使岩体发生变化,当结构面上的滑移超过其位移的极限值时,岩体结构解体崩溃,往往无明显变形而突然冒落。其次,采掘工程在这种岩体中施工时,由于岩体的抗拉强度较小,顶板自撑拱形之内的岩体重量就变成了岩体的抗拉强度,在一定的暴露面积和一定的时间内,当顶板承受的拉应力(岩体的自身重量)超过岩体本身的抗拉强度时,便使顶板在拱顶范围内的岩石发生冒落。因此这种矿岩条件给顶帮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二、顶板安全管理的措施
针对以上冒顶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下列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正常的生产。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1)采取学习培训:整理近年来发生的各类顶板事故和先进管理经验汇编成学习手册,下发到各基层队组及外包队进行学习讨论,同时采取现场实地考试的方式,考试合格人员方可上岗作业。
(2)实施动态控制:制定详细的工程标准,对巷道的支护方式,支护材料的规格,顶板的管理方式,辅助设备的配备,等等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在现场操作中,严格执行顶板管理质量、监测、事故责任制度,加大顶板动态控制,强化掘进队组支护质量,发现质量不达标的队组坚决停止作业。
2、改善采煤方法: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是应用采矿方法的三个必要的条件,但首要的因素就是安全上可靠,如果安全上不可靠,其他条件再好也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不能成为采矿生产的好方法。减小空顶的跨度,使顶板暴露跨度缩小,暴露面积的缩小,拱顶内岩石重量随之减少,使顶板的安全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3、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减少对顶板的破坏
采掘工程顶板的跨度暴露在巷道规格的范围内,如果不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爆破参数,也会加剧对顶板的破坏或增大暴露面积,不利于顶板的安全管理,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爆破参数,能够减少对顶板的爆破震动和破坏,从而达到顶板安全管理的目的。为此,合理布置采掘工程和施工循序。比如,断层构造带与矿体走向基本一直,施工工程沿着构造方向布置,那么顶板受构造控制就难以形成设计的轮廓,并且将构造直接暴露出来,在顶板形成大的构造及断裂面,不利于顶板的安全管理;与构造方向垂直布置工程,暴露构造较小,便于顶板的安全管理。因此布置工程特别是采矿工程时,应尽量与构造面垂直布置。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6-01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也有事故发生时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险肇事故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次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对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 事故分析
事故大多属于事先没有预料的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事故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要复发。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即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技术和投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生产(施工)环境不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不懂操作技术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2]。
3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追究责任。
4 事故处理
4.1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不仅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依责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且也是为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切都源于事故调查的结论。事故的结论正确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就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自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挽回事故的影响。
4.2 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区分
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4.3 事故处理程序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內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4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谈明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J].青海电力,2003(4).
(2012年12月31日省政府令第296号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规定;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消防事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等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人民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成员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
第四条 事故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具体划分标准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事故发生后,现场的事故发生单位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或者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或者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现场的事故发生单位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省、部属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除依照规定向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外,还应当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省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知同级公安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依照规定逐级上报事故情况的,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行为。
前款所称迟报、漏报、谎报、瞒报事故的行为依照下列规定认定:
(一)事故报告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二)对应当上报的事故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因过失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三)对应当上报的事故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故意不如实报告的,属于谎报;
(四)对事故隐瞒不报的,属于瞒报。
第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或者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第九条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书面记录,或者使用摄影、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证据,妥善保存现场痕迹和物证。
第十条 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较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重大事故由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
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内发生的一般事故,由功能区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功能区内发生的一般事故,也可以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委托其相关部门或者依法设立并具有相应行政管理职能的功能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调查。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工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派员组成,并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根据事故调查的需要,也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与事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的,事故调查组的牵头部门和组长由该人民政府指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的,被授权或者被委托部门为牵头部门,该部门负责人为组长。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事故调查组根据事故调查的需要可以设立若干专项调查小组。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以及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可以根据事故调查的需要,要求有权机关依法冻结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依法暂停相关证照的注销程序。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各成员单位在事故调查中的职责:
(一)事故调查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事故调查工作;
(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有关资料,提出处理建议;
(三)监察机关:对事故中涉及的行政监察对象违法违纪行为提出处理建议;
(四)公安机关:参与事故调查取证,协助鉴定死亡原因,依法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行为;
(五)工会: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六)其他成员单位:在其职责范围内做好事故调查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单位应当在事故调查组规定时限内,提供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相关行政许可证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说明;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文本;
(四)伤亡人员身份证明以及劳动关系证明;
(五)与事故相关的设备、工艺资料和安全操作规程;
(六)有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明;
(七)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基本情况的说明;
(八)事故现场示意图;
(九)有关责任人员上一年度收入情况证明;
(十)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材料。
事故调查中,事故发生单位、相关单位和人员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事故调查组应当充分听取其意见。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因事故调查需要,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事故调查报告的提交期限可以适当延长。有关人民政府或者被授权、被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日。
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事故现场因事故救援无法进行勘察的,事故调查期限从具备现场勘察条件之日起计算。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各项内容,并根据需要,从行政管理、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等方面对防止和减少同类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整改和完善的建议。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责任认定、责任者处理建议等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事故调查组组长应当根据多数成员的意见做出结论,并在事故调查报告中对不同意见予以说明。
第十八条 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做出批复,并抄送事故调查组各成员单位。事故调查组牵头部门应当自收到批复之日起15日内,将批复送交事故责任单位和事故责任人员。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责任追究完结之日起15日内,将责任追究情况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并在整改结束之日起15日内,将落实批复的情况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事故调查处理实行督办制度。一般事故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部门负责督办;较大事故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部门负责督办;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督办,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档案材料由事故调查组牵头部门负责收集和保管。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档案材料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报告以及事故救援的材料;
(二)事故调查报告以及相关证据材料;
(三)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
(四)批复落实以及责任追究的材料;
(五)事故发生单位落实整改措施的材料;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信息的对外发布由事故调查组组长决定。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事故调查信息。
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九条规定职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乡(镇)人民政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及其成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职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不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处理相关责任人员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非煤矿山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2-29
煤矿技术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论文11-02
煤矿安全生产总结06-05
实施煤矿安全生产10-18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01-10
煤矿安全生产大讨论06-01
煤矿安全生产操作规程06-19
煤矿安全生产十大理念07-21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09-07
煤矿安全生产培训题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