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探析

【摘要】体育校本教研是深入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寻找改进体育教学的方法,探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研究活动。将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教师为主体,校本课程作为连接纽带,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科建设、打造特色体育教学为目的是体育校本教研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校本教研是体育教师研究的重点。针对开展体育校本研究的有效模式进行探讨,希望为更多体育校本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体育校本教研 教研概念 有效模式

我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基础教育也实施了相应的改革。鼓励各大院校以校为本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超越了传统课程教学局限,本着不断学习、努力探索的目的,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学文化创新和发展。体育校本教研指的是,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建设,打造出特色的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要想发挥出体育校本教研的作用,需要采取有效的体育校本教研模式。

一、体育校本教研的作用分析

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通过实践活动反思需要改进的教学问题,借助同伴之间合作交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1.体育校本教研是连接体育校本课程的纽带

校本教研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主要工作来开展,正视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实践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校本研究为起点,借助校本培训等方式来实现课程开发的目的,其中贯穿着校本管理。可见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基础,是连接校本课程的重要纽带。同样,体育校本教研也是连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纽带。

2.体育校本教研促进体育教学机制的改善

体育校本教研立足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面对教学实践中的真实困扰,每一位体育教师都需要认真反思,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探究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改善教学机制,使体育教学研究更加富有成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教研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机制的改善。

3.有利于解决体育新课改中的教学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将体育教学作为重点提升学科,对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前提下体育教师更需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研究。需要同行之间相互沟通和探讨,进行合作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4.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專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水平,才能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进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校本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推动自身教学发展。体育校本教研为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自我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体育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有机会提高,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体育校本教研能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

体育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的体育教育,以发展体育教育教学为目标,使学校体育实现个性化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校本教研是针对各个学校内部体育教学现状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点有助于推动各个学校的体育教育自主发展。

二、体育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分析

1.采用课例研讨模式进行体育校本教研

经过体育教研组的探索发现,在体育校本教研中可采用课例研讨模式来提高体育校本教研的效果。课例研讨模式教研的方法是首先由体育教师提出某一个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体育课题,然后进行解说。对该体育课题的教学理念进行陈述,然后介绍教学时学生的表现、上课时需要使用的体育器材、学生是否对该项活动感兴趣等,并对教材中该体育运动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分析自身教学活动的开展方法。对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出自我意见,将自己教学时如何根据教材将问题引入,如何讲解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等过程进行详细介绍,提出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亮点。最后,分析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反思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问题的良好方法。解说课程完成后,需要进行上课环节。上课前体育教师要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如在哪块场地、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训练密度等进行详细规划,以便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上完课之后还要有点评,评课时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中的特色和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需要教师去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课题研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的欠缺之处,通过与其他体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人教学的长处和特点,相互吸收和学习精华部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课题讨论组根据需要来设定讨论的课题,由高级教师来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从“同课异构”“同课异讲”中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我。

2.采用主题研讨模式进行体育校本教研

学校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改革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解,对大家关注的问题采取主题研讨模式的校本教研,让体育科组教师汇总问题,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大家共同研究。对于普遍存在且比较突出的问题优先在科组教研会上进行集体研究。比如,毕业班体育考试质量如何提高,怎样提升学生跑步耐力,如何针对某项体育技能设定体能训练等问题。在主题研讨前让教师们做好准备,提出个人的想法和意见,互相倾听,互相探讨。该模式的校本教研主题更加明确,论点也很鲜明,直接针对教学问题剖析,容易实现预期目标,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3.采用课题牵引模式进行体育校本教研

每一个学期教学计划完成后安排体育教师汇总全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个学期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出修改方案和计划,为需要研究的问题和下学期的校级研究课题提供帮助。体育教师将教学课题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使体育教学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体育教学者积极参与省、市、区级的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充实自己,使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成为更加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课题牵引模式的体育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使教学、研究和实践三者相辅相成,为教师创造与更多专家、专业教师交流的机会,帮助体育教师积累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通过开展有效的体育校本教研模式,累积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教学方法,运用和支配教学器材,凸显体育教学的优点,改进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出自身优势,发挥教学组成员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训练教师成长为更加专业的体育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白雪,刘成兵.立足校本视野 设计有效教研[J].体育教学,2018,(08):60.

[2]张磊,赵菁.加强中学校本教研的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25.

[3]张建.有效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点[J].中国学校体育,2018,(06):70.

作者:郭碧英

第2篇:创新校本研训模式 实施联片有效教研

摘要:创新教研模式,改进教研方式,科学有序地实施大校本研训模式,保证了教研实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创新;构建;大校本研训;模式

乡镇教育片区如何加强对基层学校教学教研业务的指导,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扎实开展有效教研,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是一全新的课题。目前,片区内各学校在学校规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校际差异,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层次、水平、效益等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校本教研如火如荼,成效显著;有的学校则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流于形式。如有的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引领;有的同伴互助局限于“同水平重复”,研究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部分学科缺乏领头雁,研究“孤立无援”,效率低下。因此,创新教研机制,构建片区“大校本研训模式”,实施有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围绕“科学规划,制度保障,研教结合,强化培训,注重过程”的工作思路,在构建区域内教师的“大校本研训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

“大校本研训模式”就是联合做教研,由片区牵头,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把各学校集中起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使基础薄弱的学校或薄弱学科的教师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们能从教研活动中学习借鉴、相互切磋、交流思想、碰撞思维,并整合自己实践与研究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科学规划,制度保障——引领区域内学校走向均衡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地发挥片区在校本教研中的职能作用,针对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存在的问题,集区域内各校之力,实施大校本研训模式:①科学编制片区研训方案。学期初,片区制定大校本研训实施方案,成立校本研训中心教研组,召开各学校分管教学校长会议,根据各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师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确定专题负责人,并制定中心教研组活动计划。②融合“三级网络”,片区校本研训必须与学科备课组、学校教研组、片区教研组这“三级网络”有机融合,必须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科备课组、学校教研组的生成提炼,在片区教研组升华。③“五环节、五方式”合理规划运作模式。片区中心教研组活动基本按照“确定主题—制定方案—自我研习—集中研讨—实践反思”五个环节进行。通过骨干引领—专题培训—校际互动—同伴互助—课例反思五种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以拓展研训空间和思路。④完善片区教研管理制度。片区先后制订了《教研活动例会制度》、《公开课申报制度》、《课例评价活动制度》、《教师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本教研界限,实现学校之间、中小学之间教学教研的全方位对接。⑤构建业务管理队伍,精心挑选教研人员,确定专业骨干。教研员是平时组织教研活动的主持人,是联片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定要业务精、专业性强、有教学实践经验。片区通过筛选和培训,选择懂得把握教研活动全局,教研意识强烈,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科教研员,为教研模式的深入展开找准领路人。

二、创设平台,丰富培训内容——促进一线教师生成实践智慧

要深入推进“大校本研训模式”,就必须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为生成实践智慧提供平台。

1.开设“校长论坛”:为了有效地开展片区教研活动,理念引领至关重要,而校长的办学思想、教研理念决定着学校的教科研方向,“校长论坛”是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片区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的校长论坛,就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教学改革效度等进行交流。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片区在镇直中学举办本年度的第一期“校长论坛”暨高效课堂推进会,各学区领导及片区7所中小学校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共18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同时还邀请了市教研室吴主任等四位专家作指导和点评。主要目的是:借助“校长论坛”这一平台,依托片区教研活动,推进片区内高校课堂建设的均衡发展。学区干事和6位校长联系实际做了典型发言,就各自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交流,总结了开展高校课堂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新见解,指出了高效课堂建设中出现的困惑,规划了各自学校的发展愿景。市教研室领导充分肯定了片区教研活动起步早、氛围浓、效果好,并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片区“校长论坛”做了指导和点评。吴主任就“有效开展片区教研活动、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提高认识、思想先行;选点实施、稳步推进;专家引领、区域辐射;校本研究、特色各异。

2.典型引路,区域辐射。为了引领各学校均衡发展,我们以镇直中学打造高效课堂为契机,推进片区内中小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新中学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片区多次组织各学校分类别(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分学科、分时段全方位参观学习。先学镇直中学把培训当福利的学校管理理念,他们先后选派21名教师到荆州北门中学、厉山三中学习观摩,组织语、数、外等九大学科教师到武汉汉阳一中与全国课改名校长崔其升、杜金山、张新汉等零距离地交流,接触高效课堂,全方位感受高效课堂的神奇魅力。同时,学校还印发了“高效课堂”的学习资料,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深化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针对老中青教师的差异,学校对老教师进行了计算机操作培训,以扫清高效课堂障碍,进而深入课堂实际看课,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片区在此基础上全面安排部署中小学教学改革,实施高效课堂建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骨干引领,课例合作。教师是实现“大校本研训模式”的关键,基于课例的合作行动学习是提高教师学科教学知能的一条有效和现实途径。以课例展示为载体,实施区域内有效教研。在镇直中学李老师所授的语文课上,学生得到了充分、个性化的表达,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是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以小组合作为主,小组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平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市教研室郭教研员听课后也不无感慨地说: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质疑,学生是在享受课堂,享受成功的喜悦;英语教师李老师的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另具特色,课堂听到的是学生互动展示的质疑对抗,看到的是每位学生对出现的疑问和不同的观点在小组间、在班级中及时提出自身意见的激烈场景,感受到的是课堂宽松、活泼的气氛及师生自然的交流,课堂上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人人把握合作交流机会,给参加片区教研的领导和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课教师思想的震撼,带动了片区课堂教学的又一次革命。市十佳教师、市美术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者黄老师执教美术课《留住秋天》,课堂井然有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突出了一个“美”字。从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到欣赏范画,探索方法;从分工合作,动手实践到成果展示,互帮互助;课尾的课堂小结,秋景升华,真正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审美。熊老师是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英语课突出了一个“趣”字。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操作娴熟,课堂气氛活跃,用英语口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中采用了游戏、歌谣、猜谜语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和激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片区每次活动都保证实效性,做到主题鲜明、不走过场,教师积极参加,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智慧,在总结提炼中实现新的超越。

三、聚焦课堂,资源共享——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更精彩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是研究者,在农村,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教科研意识、专业理论储备以及学校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质量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薄弱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学校更是无法相互研讨。而联片、联校教研能集聚优势力量,把片区内各校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也就是学科领头雁展现出来,以课堂展示为手段,以教学问题解决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为目的。

1.整合优势,化解教研瓶颈。由于体音美综合学科在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兼职居多,学科缺乏领头雁,研究“孤立无援”。对此,我们在大校本研训模式下,集全片区之力,组织课例研讨,在镇直中学选取欧阳老师的音乐课和黄老师的美术课,通过老师的才艺表演,以生活为素材,通过展示(教师作品)、演练(学生创作)、游戏(猜一猜)、评价(奖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在座的老师大开眼界。参加市级小学综合实践课比武的刘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低碳生活》贴近时代,新颖性强,突出一个“活”字。他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引人入胜,通过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彰显了自身的个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上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参与活动的各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及相应学科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2.校际互动、同课异构、同伴互助,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往往苦于无法甄别、无法对比,难以解决,对此,我们采取同课异构、校际互动、同伴互助的办法,围绕“课”展开,重点解决设计构想、教学策略的差异性,把研究融入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研讨的焦点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由此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师资薄弱的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开展校际互动、同课异构、同伴互助的英语教研活动,分别邀请了另外一所学校的李老师(市中学英语教学比武一等奖获得者)和镇直小学的罗老师同授一节课。听课的老师肯定了李老师和罗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紧凑,词汇操练到位,体现了回归自然、朴素务实的教学思路。适时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让学生学有收获。薄弱学校的两位年轻教师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他们的课上,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氛围很好,有良好的素养和激情。观课的教师深刻地认识到高效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从课堂的主体、知识的权威走进了学生,并且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和质疑,整个课堂就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大校本研训模式下,教师受益了,这样的教研活动参与的教师也多了,片区内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培训即福利,教师正在体验专业成长中享受幸福人生。

在大校本研训模式下,中小学教研实现了有效衔接,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片区内中小学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继续为之而努力。

作者:刘培文 全红燕 吴彩琼

第3篇:有效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所谓校本教研,是基层学校基于学校实际,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学校教学改革中潜在难题的一种高效的教育科研方式。这样的教研方式因为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承担研究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因而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对于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所提倡的一种教研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却因为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研究不实等原因,造成了校本教研的形式化、概念化、虚无化。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研究目的要明确

明确的校本教研目标是高效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无形引领,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提高认识,明确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学校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应当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当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实验室,自己是研究主体,学生是研究对象,课堂是研究现场”的研究意识,提高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校本教研目标的明确界定与正确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的常态,是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研究制度要坚持

校本教研需要系统的教研制度作保障。校本教研并不是某一位教师搞教研,也不是一小部分教师搞教研,而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一种集体性教研活动。要保证这种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就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长久性的制度作后盾。学校教育管理者应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依托教务处设立校本教研职能部门,将校本教研视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详细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研讨制度、主题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制度约束教师,规范教研,提高效率,保证校本教研科学有序地予以开展。

研究内容要扎实

校本教研的内容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水平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空洞无物,为了教研而教研,为了形式丢失了内容。学校应当以校本教研为手段,着力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潜在的教育难题,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困惑。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研究的主题要鲜明,研究的内容要具体,研究的重点要突出,研究的方法要得当,保证开展一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校本教研要做细、做实、做有用的研究,以有用的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究形式要多样

校本教研的形式应当丰富多彩,不应仅仅局限于研讨,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创造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教研融入其中,将校本教研精细化和常规化。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可以包括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公开课教学、教学主题研讨、教师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研究形式的开展,在不同层面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研究成果要总结

对于校本教研,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应当树立成果意识,对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层面,放大校本教研的成果效益,提高校本教研的推广价值。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将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收获、认识、思索、做法提炼归纳,形成文字,转化成果,将校本教研的内涵加以延伸,校本教研的效益加以深化。

校本教研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明确目标、完善制度、扎实内容、丰富形式、提炼成果,这样才能保障校本教研积极有效的开展。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作者:梁好

第4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宜宾县校本教研阶段成果报告

宜宾县教育局

2003年宜宾县全面进入课程改革。2005年3月,宜宾县被省教厅确定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宜宾县地处川南的贫困山区,人口103万,幅员303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全县学校492所。其中,高中7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55所;小学426所。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调研:教师树立校本教研意识;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一、 全面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一)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我县被正式确定为“以校文本交验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后,教育局立即组织了中心学校、直属学校的领导,召开了的专门会议,专题学习有关校本教研的政策和理论。

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教厅《关于进一步较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对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沈白榆对“校本教研”作了深刻阐述: 以校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由点向面推进,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研,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研究的起点――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 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研究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研究的过程――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的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的效果;

研究的结果――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的特点――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和专业引领。

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只能从教学中学会教学,而学会教学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思的过程。

伙伴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老师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凝集了集体的智慧,克服了个人经验的局限。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向周围的同事、学生、家长学习,向书本、实践学习之外,还必须向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的专业引领。

学校领导干部认识到位了,就解决了校本教研制度的领导保证,才能顺利的、全面的推进实验。

(二)研制下发了我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验计划。

计划分三阶段进行实验:2005年总结过去的有效做法并建立新的教研制度,2006年全面实践并不断完善修正制度,2007年总结提炼并进一步实验制度。

计划的主要内容摘要: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2.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方案,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研究。

3.建立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4.建立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长期处于开放的、学习的状态。

(三)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校本教研理论。

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由中心校、直属学校组织实施。县教研室教研员分片联系,指导教师学习。通过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唤醒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二、切实构建三级教研网络

随着课改行进中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增多,学校的教研需求与日俱增。面对教研力量单薄、服务教改乏力的教研现实,宜宾县采取三大措施增强教研力量,增强了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和助推课改的教研支持力。

(一)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县城核心教研力。

2003年,上百万人口的宜宾县仅有专职教研员8人,课改伊始,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教育局在全市公开招聘7名教研员,初步配齐了中小学学科教研员。15名教研员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人,其余均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整合教研力量,增强专业引领。进入新课改以来,教育局整合了教研室、进修校、教仪站等教研力量,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教仪站提供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服务,教研室、进修校联合形成教研集团力量。

(二)成立片区教研组,构筑乡镇横向教研力。

宜宾县地域差异大,乡村学校大多条件简陋、信息闭塞,教师工作量大,教学问题、学习成果、教学经验等难于横向交流。特别是乡村学校还有不少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十分薄弱,乡镇之间教研力量也不均衡。以此薄弱的师资和教研力量,要攻克极具挑战性的课改难题,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享,丰厚基层教研文化,于1998年建立了5个联合教研组(简称教研联组), 2005年取消了“联合教研组”,组建了5个“片区教研组”,与“联合教研组”不同的是片区教研组不仅有3名专职教研员,还配了齐小学、初中所有学科的兼职教研员,由过去的松散型教研组织升级为宜宾县教研室的派出机构,落实了教研经费,每年每个片区教研组的教研经费6万元。片区教研组经常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到辖区内的学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校本教研提供了较为扎实的智力支持和专业引领力量,克服了县教研室教研员几年才能到学校一次的弊端。实现了乡镇间、学校间的教研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的畅通,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 。

乡镇中心校和直属学校,统一设立学科带头人(镇、校级兼职教研员),负责乡镇(校)内的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指导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核心教研力;建立片区教研联组,构筑乡镇间横向教研力;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变线性式教研为立体式教研,有效增强了教研力量,有力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务实而有效开展。

三、科学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整体的制度要求。宜宾县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前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经过初步制定――学校讨论――集中修改后,形成了校本教研两大制度——《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意见》《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这两个制度是学校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规则。

在两个制度的作用下,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了学校的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医生的真功夫在临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把校本教研锁定在课堂,是我县校本教研的基本做法。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全县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行动跟进”式教研。

教师A独立设计教学计划→请其他教师(专家)B听课→听课后B反馈意见→A调整教学计划→A改进教学行为后再次上课。如此循环,使教师A的教学行动不断跟进。教师AB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县一中、县二中用这种教研方式,打磨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是解决高中教师年轻化的有效方式。

(二)“同质反复”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均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柏溪、安边镇中心校人人都上公开课,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的,效果很好,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明显。

(三)“先导小组”式教研

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参与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

柏溪镇小学宋晓丹老师,接受了“快速作文”教学理念后,组织学校7个语文教师进行推广研究,后来成果显著,不仅使全校语文教师全部卷入,而且带动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全市也产生了影响。

(四)“骨干引领”式教研。

观音、白花、蕨溪、高场、双龙、泥南、永新、王场等中心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学科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由骨干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研究,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

一年来,全县邀请了全国、省、市著名专家12位来县指导教学研究工作。凸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五)“多科组合”式教研。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

县二中的化学(信息技术)教师刘宗清、数学教师罗群星、语文教师陈晓梅与音乐教师张禾组合,共同研究了一节音乐课,这节音乐课后来获得了省赛课特等奖。这就是多科教师组合的优质产品。

(六)“照搬模仿”式教研。

教师(含学校领导)外出学习、听课后,回校后必须上“传达课(汇报课)”,凡是上传达课,学校都鼓励教师百分之百的照抄照搬,照搬得越像越好。从模仿到内化到传达,本身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重要过程。 这种教研方式给外出学习的教师增加了认真学习的内动力,也使没有出去学习的教师共同受益。

(七)“走教”式教研。

主要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较好的学校,根据周围学校的需要,派出骨干教师,去上课、解读教材,帮助其他教师尽快掌握学科教学方法。这种教研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教师(艺体)紧缺的问题,使村小的孩子受到同等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

(八) “片联校”式教研。

在乡镇内,在一个较小的区域里,由一个条件较好的学校,与其它两三个条件较差的学校组成共同体,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带动一片学校的发展。

高场镇的黄伞片联校、双谊乡的成中片联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九)“校长评课”式教研。

校长(中心校所有领导、片区校领导)长期坚持听课评课,每周不少于两节,这已是观音镇中心校的一个制度。校长评课教研,促使学校领导成员熟悉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促进教师研究教学,奠定教学管理的基础。

(十)“家校一体”式教研

家长作为搞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上研究课,家长参与听课评课。请家长谈看法和建议,不仅密切了学校同家长(社区)的关系,更体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柏溪镇中心校的“家校一体”式教研成绩十分突出。

(十一)“教学反思”式教研

为了搞好教师的教学反思教研,学校要求教师平时要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作适当的文字记载。

教育局专门举办了教师教学反思文章的评比。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十二)“交流”式教研

为了给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全县利用视频系统开设了“名师论坛”。规定特级教师、县级名师必须定期向全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并接受全县教师的无记名测评。任何教师都可以申请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或作学术报告。使全县的教研风气良好,学术氛围浓厚。

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重大,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们把课堂视为教师生存的重要场所。教师生存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他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和校本管理的主要对象。试图通过唤醒、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来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校本教研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教学实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具体实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摒弃了过去一些空的虚的学习形式,因而使教师学有所获,成长迅速。

(二)校本教研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研究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三)校本教研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校本教研的问题都是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教师都有切身体会。所以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思维积极,发言踊跃,都是适合自己讨论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四)校本教研促进了部分优秀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

部分学校搞教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一种风气,研究的分氛围浓厚。广大教师逐步具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一颗研究的大脑,一种理性的思维。

(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只是起步。

村级学校的校本教研,由于教师人数少,力量单薄,因此,应该由片区学校来组织实施。

校本教研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重在教师的收获,重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校本教研反对教研的形式化,教条化,本本化;反对给教师加重无效的负担,要让教师在自主中唤醒,在轻松中学习,在愉快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宜宾县教育局

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第5篇: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 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 )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 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我在八(1)班开了一节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像平时一样上了一节自以为准备很充分的生物课,学校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全程拍摄。今天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刻有我名字的光盘。自己上课是什么样子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光盘。我认真地看着,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可又似乎很陌生。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教室里上课,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回想其他教师对我的点评,我发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同事们给我指出的不足,只是我众多缺点的一小部分。从板书看,字体有点偏大,随意性较强,有的地方写得很完整,可有的地方却没有写,甚至在上到“生物富集”的时候,只写了一下大标题,没有考虑到板书的完整性。从教态看,姿态不够优美,存在很多不雅动作:扭着头看大屏幕、在教室前面来回走动、经常舔嘴、在学生中间晃来晃去的动作较多。从上课风格和习惯看,语速偏快(不知道学生能否跟得上),且有自说自话的嫌疑。

第6篇: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李巧珍

做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目标的针对性、管理的主动性,对象的层次性,效果的实用性。

一、充分认识校本教研意义与作用

1、在于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2、在于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在于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重复研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后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确校本

教研的有效点在哪?否则校本教研活动可能会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1、要重内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鸡肋工程”)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

2、要重质量。不要对教师提出“每周几个一”的要求,追求数量,项目太多,教师忙于应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

3、要重行动。不要太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更多的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重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不要做表面文章,提这个方式、那个模式。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不很成熟的学科,教育科学还是准科学,目前的教学研究似乎还处在医学研究的“土郎中时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点在哪?

1.有行动跟进的教学反思。过去学校教科研工作往往从一个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和实验,试图构建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素材是为证明理论和模式的正确性服务的。现在的深化点应该从“验证性”探索到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为更多地提倡基于教师、基于教学的“人文范式”。----着重解决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

2.有深度研讨的同事交流。近期强调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论界重新发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现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认识教育现象,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要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事”。----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群体素养的问题,如教学沙龙、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

第7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 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 “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8篇:校本教研模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徐李小学校本教研模式

1.校本教研模式。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主,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模式,如“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提升资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校本培训模式。目标是解决本校资教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三种基本策略:以学习型的校本培训加快资教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养成;以实践型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情意;以发展型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我诊断和反思能力等。

3.案例研究模式。帮助资教教师很快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践生活情境的差距。

4.教例研究模式。把资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部过程写成“教例”,通过分析、取得新发现、教例归纳、新教例的创设及专题研究5个环节来实施。

第9篇:探索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研模式

张传宪

要:本文以对教师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从什么是“校本教

研”、“教师专业化”概念入手,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办学举措。具体措施为:开展有效的教研模式。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一、引言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它的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已成为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新的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应成为一个文化教育实体组织而非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学校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机构,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细胞。尤其是地处边远贫困山区的学校,难以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但随着教育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本校的优秀教师又难以避免地向大中城市外流,削弱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想在今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尽一切努力消除由于教师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本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因此,建立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网络,开展校本教研,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本”,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其含义是:以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包括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与培训方式的确定等。培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一是培训时间制度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 1

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业务学习。二是培训内容具体化。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有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等。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参与式讨论、基本功竞赛等形式,体现了“新、活、实”的特点。

二、“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化”的涵义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体现服务。第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职业分化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教师供求关系的历史性变化,随着教师学历达标率的不断上升,高质量教师的缺乏将成为主要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旨在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教师质量的提高。该书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和要领: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更新观念,加深对教师专业化意义的认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因而,关注教师专业化,敏锐地感应这种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

三、校本教研的开展形式

1、“问题诊断”教研模式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思考与反思。加强备课本中教学后记的检查,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应规定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节课写出教学后记,找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周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其目的是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改变陈旧观念,加深了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解与运用,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2、“行政听课”教研模式

学校行政,多数是教学中的骨干,他们身在一线,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因此,行政听课是督促、检查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由于学校行政本身教学任务重,行政工作繁杂,有时难免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应制定《行政听课制度》,要求有教学任务的行政走进课堂,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督导的学科进课堂听课,及时地、毫不保留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行政听课,可端正教风,使学校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3、“集体备课”教研模式

学校要根据年级备课组、综合协调组的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集

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与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具体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强化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全面促进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4、“专家引领”教研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而研究人员又恰好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经常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要多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帮助学校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这样可以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给予教师更多的启迪,实现个性化教学,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基础。

5、“平台交流”教研模式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学校要以科学的精神,营造求真、严谨、高效的教研氛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一是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求把专家名师的新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外来学校的好经验学过来,改进自身的不足。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派教师到外地学习取经,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制定教师外出培训汇报制度,回来后每位学习的教师都要对全校教师进行学习汇报和课堂教学汇报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同时也产生一种引领作用,形成一种可以借鉴的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此外,外校到学校参观考察时,除了安排重点交流、课堂观摩外,搭建多个交流的平台,还应要求全体教师及时与外来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增强相互的联系与沟通。

二是个性化课堂教学交流平台。学校每学期要开展公开课教学月活动,每学年举办优质课大赛、随堂课大赛,给更多的、发展快的青年教师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欢欣,也给同伴学习创造机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发展。同时各教研组认真地组织评课讨论活动,讨论后要求授课者写出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促使青年教师不断进步。

6、“名师辐射”教研模式

为了加强同伴互助,可配和县上或市上“名师工程”,可制定学校培优成名计划,实行‘校本名师工程’,比如,制定“十佳教学能手评比办法”、“十佳教学先进个人评比办法”,经个人申报,量化考核,评比出“双十佳”。同时,学校要让名师流动起来,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骨干教师上研究课、观摩课,比如,组织“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等,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促进教研活动的实效。

7、“结对帮扶”教研模式

学校要制定《结对帮扶规定》的暂行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结对帮扶制度。结对帮扶的对象主要是未在本校送过一届毕业班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与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备课、听课、交流的形式,使青年教师各方面迅速成长。

8、“课题研究”教研模式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实际,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也往往遇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团队成员的协作、交流,使教师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同伴交流中获得启迪,在不断探索中端正认识,从而形成学术研究的氛围,使学校的科研能力全面提高。

四、开展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

要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制度是保障,因此,应构建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体系。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实际,成立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各项常规管理制度。

1、创建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学校要以教学领导机构为依托,组建坚强有力的校本教研领导组织和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执行组织,成立专门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小组”。校长要确立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把重视和加强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学校可在全校设立三级教研体系:一级,由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教科处实施组织、督促和评价学校教研工作,认真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二级,全校分设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作为校本教研工作的执行部门,具体开展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宏观定向思考研讨;三级,以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为

龙头,以备课组、综合协调组为中心的研究小组。三级教研组织编织成了学校教学研究网络。

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应指导相关学科的行政督查并参与经常性的集体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2、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

(1)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为了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务处可利用《学生网上测评教师系统》软件,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成绩系统管理》软件,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科学的管理、分析,以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个人反思、群体合作、专业化发展提升等,做出明确规定与要求,从宏观调控,微观安排,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并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校本教研考核奖励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学校教科处可制定《教研组量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和《教育科研成果考核奖励办法》。每学期末,学校要对教研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教研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把教研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五、结论

通过以上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可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让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走向成熟,可为学校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作为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这里提出的“开展有效的教研模式”,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达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让校本教研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每堂课中,使校本培训真正成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引领,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校本行动研究》,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现代教师论》, 陈永明、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篮球课心得体会下一篇:英国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