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示范校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教研示范校(精选8篇)

校本教研示范校 篇1

校本教研已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师生生活。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必须结合教育实际、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模式去推进,针对小学教育,我们认为教育必须面对社会需要和学生生命和谐、健康、快乐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快乐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因此,我们把美和乐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元素,把“人生立美、乐教乐学”作为我校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小学美乐教育理念。主要内涵是:把教育过程看作促进人的美学生成、全面自由发展的“美的规律”的过程;把教育本身作为人的主体性实践建构、自由生成的过程,作为一个充满美和乐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使教育本身成为一种诗意的审美化的实践境界。把“人生立美,审美育人,以美立教,寓教于乐”作为美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以美育德,行善为乐,美善相通,美乐相随;以美益智,求真为乐,美真相合,美乐相亲;以美育人,提升人本,美化人生,美乐相融”成为美乐教育的基本要素,努力在学校教育中优化育人环境、优化课程、优化内容、优化队伍、深化教研,构建审美教育场。通过“场化”功能去陶冶心灵,澡雪精神,怡情愉性,美化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该模式的操作样式,又体现出模式的灵魂和主旨。这就是我们阆师附小人的共同愿景,也是校本教研、校本发展及学校文化发展的聚合方向。

具体做法是:

1.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教研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全体教师的业务集中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同时把美乐教育研究作为实践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教研目标,为实施美乐教育奠定坚实的教研文化。)

2.培训形式多样化。①走出去: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大胆交流弄斧到班门;积极竞教敢于过招。②请进来:请上级领导作指导;请贾贵州、欧阳明等知名专家办讲座;购名师光盘作再现。③以赛促学,分层开展学校青年教师竞教、中年教师献课、招聘教师过关赛课。④以考促练,学校自主设计考试软件,考核45岁以下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⑤以老带新,为新教师绑定辅导教师实施“传”“帮”“带”。⑥网上冲浪,为各个教研组配备计算机并规范用途,定期浏览“阆中教育网”等教育咨询网站。⑦研训一体,互动培训。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举办课改讲座,进行经验交流。⑧教师假期作业,内容包括“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普通话练习、写读书笔记等。

3.培训效果体现“内容新”“ 方法活”“ 效果实”。(内容新

整合,拓展课程资源。

同时,我们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先后开展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相整合,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效率及其基本教学规律的探索的实验》《运用名城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加强艺体教育,创办艺体特色学校》《加强音乐教育,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中澳音乐教育实验》《口风琴教学实验》等一系列国家、省、地、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益,从而也促进了美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化了校本课程特色。

三、以美乐教学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活动是实施美乐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教学研究是推进美乐课堂教学、构建教育美、教学美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做法是:

1.加强教学目标研究,构建教学目标和谐美。我们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下进行多层次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积极推进多样化、差异性教育。(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促进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创造性地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既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2.加强教学内容研究,构建教学内容形象美。(教师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美乐因子,以美乐的形态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1.扎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教育学生养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构建欣赏型、审美立美德育文化。

一是通过选修课(特别是文艺性选修课)以美育德。二是通过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德育途径。三是加强社会活动,如在古城开展《雏鹰从名城阆中起飞》活动;在红军烈士纪念馆开展“知阆中、颂阆中、爱阆中、建设和谐美好阆中”等活动,丰富德育内涵。

3.加强校内外活动的整合研究,拓展德育空间。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律。首先,师生共商,制订出教育目标和实施细则,把学校提出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愿望;家校社区结合,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树榜样、学榜样、赶先进;其次,爱严结合,强化训练;互相鼓励,集体舆论。

五、以打造人文附小、美乐团队为宗旨,活化研究机制 实现整体环境的人文化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我们不断强化美乐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人文附小、魅力附小和文化校园。

1.构建学习型学校与美乐团队。

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团结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支持,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夯实物质基础,本教研整体推进。

3.把校园环境的美乐化分为自然环境的美乐化和人文环境的美乐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特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氛围。自然环境美乐化着眼于学校硬件方面的优化和改善,把校园建成花园式的学校。人文环境的美乐化,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远远优于自然环境。校园内浓浓的师生、生生之情;墙壁上的每一幅名人名言、学生字画等等都让人们感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我们还注意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的新人新事,小小点歌台播出的优美旋律,以及满园的普通话和文明用语都给“美”的校园辅之以“乐”的文化氛围,给人以一种美滋滋、乐融融之感。

校本教研示范校 篇2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骨干引领,同课异构,微型课题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常规教研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需要校本教研有效跟进, 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丰富教研内涵, 从单一常规教研向多元化校本教研转化。

一、“骨干引领”式教研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教师面对很多问题, 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骨干引领。虽然教研员是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 他们专门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时常接触新课程的先进理论, 处于研究和交流的前沿, 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专业引领更显亲和力、更具操作性, 学校最希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 给予一定专业引领和理论支持。教研员也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投入全部精力, 长年深入基层, 满腔热情的为一线教师服务,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但是, 教研员辐射面广, 要深入到每一所学校, 时间毕竟有限;而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 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又少。这就要求学校挖掘内部能源宝藏, 倾力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让他们活跃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 一所学校针对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 忽视能力培养问题, 提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下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教研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让骨干教师做了一节示范课, 课后作课教师针对本节课, 谈了认知能力的三种不同层次:一是培养学生知识层次的能力。即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归纳、比较等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技能层次的能力。即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正确识读图表, 阅读各类材料,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判断、推理, 根据材料做出结论, 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等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层次的能力。即依据有关史料, 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结论并能进行知识迁移, 对其他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判断等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骨干引领, 校本教研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

二、“教学反思”式教研

反思就是研究, 就是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按教学进程, 教学反思应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个阶段同等重要, 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始末。但是, 在常规检查中发现, 一些学校备课本“教学设计”一栏, 只记录教学流程, 不注重科学预设;“课后反思”一栏, 只是轻描淡写地总结几句, 缺少深刻反思, 甚至让反思栏目空着, 根本不作课后反思。

“反思”式教研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方式, 学校要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一是强化“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就是对教案科学预设, 使教案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创造力, 强化集体备课, 集体磨课, 共同探讨预设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科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科学构想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探究问题、探究活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进行提前预测等等, 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准备条件。二是强化“课中反思”。课中反思,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自动反思, 并使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运行, 以促使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迅速提高。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 对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对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能及时捕捉, 抓住生成契机, 及时调整预案, 采取有效策略, 激活创新思维, 这是课中及时反思才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三是强化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就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批判性研究, 以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 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做出理性分析。课后反思不仅是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 对教学价值的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 而且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在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必须认真审视本节课的预设和实施效果。及时记录应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及时总结教学成败与得失、收获与顿悟。反思预设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教学策略运用是否得当, 各种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训练, 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教学中生成了哪些新资源, 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拓展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 为下一节课或下一轮教学准备条件, 这是教师在课后必须认真完成的教研功课。例如, 一所学校语文年级组集体帮助一名教师预设了《山中访友》一课,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 体味文中“人物”感情;在欣赏、研讨时借助联想和想象, 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情感, 实现情感教育。共同构想设计了“歌曲渲染促想象”———“美读课文明大意”———“品味语言悟主旨”———“拓展思维展联想”几个重要环节。在预案实施中, 这位教师力求用“美”的歌曲、美的自然风景, 美的图片、美的课件、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但是, 由于学生参与不充分, 情感体验不到位, 思维没有拓展开, 想象和联想不丰富。课后经过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修正了预案,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重新设计了“美读活动”———“多角度品析活动”———“自读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完善了课前预设不足, 弥补了课中遗憾, 提升了教案的设计水平。

三、“问题解决”式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就是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真实、具体和个性化的问题。诸如“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维目标如何有效达成”、“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情境如何创设”等等。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诸多个性问题, 学校领导要多听推门课, 了解“原汁原味”的课堂, 从课堂中发现潜在的真实问题, 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 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追踪解决。不仅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问题, 还要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 梳理和汇集在教学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筛选出有解决价值的个性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例如, 一所学校针对一些教师讲课不注重导入设计和情境创设, 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展开“强化导入设计, 注重情境创设”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各学科共同寻找研究点, 最后对导入目的、作用、效果、方法及策略有了明确认识。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巧妙构思导入, 能够达到“集中注意, 酝酿情绪, 激发兴趣, 唤起动机, 带入意境, 切入主题”的作用, 好的导入能够激起学习兴趣, 架起教和学之间的桥梁, 打开情感交流的通道, 从而达到由情入理、情境交融的学习效果。这种教研, 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 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同课异构”式教研

“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 或是由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连续上几次。它的基本研究方法, 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 侧重点是研究“异构”, 它是连环跟进式教研, 对比操作性强, 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提高需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 讲课教师会更深入地思考, 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构想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表现出不同的教学个性;听课教师会从中学习和感受不同教学艺术魅力和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种教研方式最适合在研训基地、学校与学校之间、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开展。例如, 在一次研训活动中几所学校的思品学科开展了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的“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各校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一位教师查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影象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一位教师通过歌曲渲染创设教学情景, 组织开展辩论、演讲活动;而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 赋予静态教材以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 通过情景剧创设活动景情, 由学生自编自演景情剧串联教学内容:情景一:“风雨欲来”。父亲、母亲和儿子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 争吵起来;情景二:“狂风暴雨”。由于认识的分歧, 导致了矛盾加剧, 父亲大打出手, 母亲为了护儿子和父亲打了起来, 儿子离家出走;情景三:“血浓于水”。父亲、母亲急的到处找儿子;情景四:“相亲相爱一家人”。父亲、母亲和儿子倾心勾通、交流, 互相理解, 呈现出了相亲相爱的场面。这一教师更好地诠释了新课标理念, 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同课异构”活动更好地比较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大家博采众长, 为自己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提供决策。

五、“微型课题”式教研

“微型课题”式教研是课题研究类型的一种, 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校本教研形式。这种教研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切口小, 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它是新课程理念激发出的产物, 也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 它以小型课题研究为载体, 在一个阶段, 围绕一个专题, 以多种形式、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小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 一些学校存在着种种误区:有的学校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机构的任务, 与我无关;有的学校对研究课题贪大求洋, 动辄花钱引进省级课题、国家课题, 但是对课题只引不研, 既不开题, 也不研究, 更不结题, 形不成教研成果, 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有的引进课题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是为了年终考核加分, 为了评职加分, 只是挂个金字招牌。这些课题研究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外, 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而且使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 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

为了使教科研一体化, 学校不仅要大力提倡开展应用型的“微型课题”式研究, 而且还要在措施、方法、手段上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一是选好研究课题。确立一个好的实验课题, 需要学校教师“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入手”, 以新课标理念为切入点, 围绕本学科, 植根于本课堂, 提炼出教学中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然后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审视问题, 以深度介入的态度, 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行实验研究。二是制定好研究计划。实验研究要拟定好实验方案, 在一段时间内, 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制定出研究计划, 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螺旋式渐进过程进行研究, 进入研究状态。采取多种方法, 广泛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做好笔记, 撰写实验报告, 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刻观察、反思, 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验证和改进, 使课题研究得到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最后形成规律性认识, 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模式。三是推广实验研究成果。学校要督促课题主持人按时开题, 按期结题, 总结并展示实验研究成果, 在学校乃至全县学习推广。例如, 一位语文教师把“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作为自己的微型课题加以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与提炼, 最后形成了“语文创新设计”模式, 即“从整体上注重宏观构想设计”, “从结构上注重教学环节设计”, “从内容上注重探究问题设计”, “从形式上注重学生活动设计”。这一教研成果发表在《教学实践与研究》刊物上, 在全县乃至全省学习推广。“微型课题”式研究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 而在于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育沙龙”式教研

沙龙式教研是一种有利于青年教师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教研模式。这种教研形式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问题的澄清, 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的教研活动, 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 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讨, 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以引起教师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让青年教师在各种思想碰撞中, 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促进教师个人反思与领悟, 发展教师潜力, 挖掘教师成长内核;在沙龙活动中, 让青年教师感受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 体验不断探索新课改带来的欣喜, 体验合作与研究的喜悦, 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大家“品一品、聊一聊”, 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探索更多的创新模式。例如, 一所学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大家谈”的沙龙式研究活动中, 数学年级组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营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与“沙龙”教师畅所欲言, 献出了很多金点子: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或体验, 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组织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听数学”, 而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数学”, 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从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发现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策略,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在“沙龙”活动中, 数学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价值, 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 提高了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七、“资源共享”式教研

随着教育现代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网络资源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素材库, 同时也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 由于一些乡镇校受条件限制, 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资源匮乏, 教学信息量不足, 教材预留空间难以拓展。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教师教学需求, 学校必须构建良好的教研信息环境, 营造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教研氛围。一是加强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学校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加强对学校资源库管理, 满足教师资源需求, 把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信息资源库, 尤其要建好各学科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等, 汇聚全县和学校资源精华, 把评比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以及历年试题、试卷分析、教材培训等极具利用价值的资源, 加入到学校资源库中,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二是建立教师个人资源库。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 引导教师精心收集教学资源。例如, 教学图片、备课体会、教学偶得、教学札记, 课后反思录、复习专题和期中、期末、升级、升学试题等教学素材, 上传到个人主页, 以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积累与共享。三是提倡教师电子稿备课。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劳动强度大, 写教案频于应付。电子稿备课, 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有关教案资源, 整合充实自己的预案, 也有利用于以后教案的修改和补充, 使教案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 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电子稿备课模式是:“个人主备, 集体辅备, 资源共享, 个人加减, 个性复备”。具体做法是:在备课前教师上网收集网络教案精髓, 开阔备课思路, 对空间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与整合, 形成自己的备课电子稿, 然后分发给其他教师。学科组针对个人电子稿教案, 相互学习、各抒己见, 专业切磋, 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想融进教学设计中, 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到学校网, 为他人共享。个人在综合大家智慧的基础上, 再对自己模板教案作进一步修改, 作个性化增加或删减, 重组或再创造, 最后改造成适合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预案。完成备课任务后, 上传到个人主页, 以供学科教师共享。这样, 不仅使显性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而且使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也得到共享, 使优秀教学设计得到宣传与推广, 使备课者与共享者建立广泛的联系, 既提升了备课水平, 又提高了共享水平。四是下载网络资源为我所用。学校要鼓励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网络资源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素材, 下载、裁剪网络资源, 充实教学设计, 丰富教学内容:1.选取视频资源。比如, 物理学科, 有许多电影、电视或其他的视频镜头会给学生以全新的物理感受, 特别在物理课引入时, 可将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 激起学习热情, 吸引注意力。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 有的随堂实验演示很难成功, 教师可以把网络成功的实验演示资源裁剪下来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既有实验的可行度, 又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 (但绝对不可以实验视屏取代实验) 。2.选取Flash动画资源。Flash在动画制作方面非常优秀, 网上有大量的物理教学积件, 有些网页可以打开浏览并下载。3.选取PPT课件资源。PPT课件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课件资源, 可以下载、剪切、整合, 汲取他人经验, 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真正形成优势互补、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

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篇3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校本教研示范校 篇4

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2012.6.23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前锋农场学校立足校本教研,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校本教研基本理念,将校本教研理念的提升与实践探讨相结合,通过“构建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形式,夯实教研内容”等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就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做以下梳理。

一、构建教研机制 保障校本教研实施

校本教研理论上并不深奥,开展活动也不困难,难的是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的长远计划,教师持之以恒的参与,为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做法是:

1.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抓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最新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示范课、汇报课、考核课,认真观、议、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

力支持。

2.理论研修制度

在理论研修上我校一直实行“内培外修”制度,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内培:校内每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的各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外修:我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选派业务领导或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教师课改思路。

外出学习的领导进修后回校后整理材料,汇报所学,并把外出进修的前沿理念和先进经验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和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汇报课,要向学校交学习汇报材料和学习心得,要在校内教研会上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一人培训,全员收益的目的,近两年我校外派进修的领导和老师达到20余人。

我校一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全员参与、参与全程”为着眼点。把周二下午2:30定为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2:30定为英语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四下午2:30定为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一上午9:00定位考察学科的教研时间。把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按质量评出等级进入学校的百分量化考核。

3.听课评课制度

我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平均在7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坚持听课至少20节。推门听课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同时也为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

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为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导向,做好决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研修奖励制度

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来,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老师实行奖励。对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对产生的校级优秀教研组予以组织奖励。我校数学教研组被省评为“优秀数学教研组”,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建三江管局评为“优秀英语教研组”,先后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教研先进个人。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课改实验相结合,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开展反思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个一”活动。即:每课时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必须上交一份“教学案例”。

通过教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思考、审视、分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实行反思笔记交流借用制度,促使教师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避免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反思中快速成长。

2.开展学习式教研

我校推行“九个一”工程”。即“一个骨干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记好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年订阅一份本学科教学报刊;记一本8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通识培训;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学科培训;每学期要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学期记一本听、评课笔记。

通过“九个一”工程”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3.开展活动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步走”活动。第一步: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需要先上一节“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步: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三部:每学期全员教师要上一节“考核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第四步:每学期名优教师要上一节“样板课”,展示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开展“四步走”活动,展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力,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握最前沿的教学动向提供了方便直接的交流平台,是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4.开展网络式教研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

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我们前锋学校是在2007年9月正式申报并成为了建三江分局第一所“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的合作体学校。

我校制订了学校网络教研计划,成立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开通“校园网校”,拓宽了我校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辟“随笔专栏”;丰富了我校的教研内容,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借助“网络有效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

自我们前锋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代表总局承办了3次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参加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40多次,共有王建国、魏正伟、柴凤娣、任晓玲、袁忠霞等12人获得不同级别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2010年4月1日省教育学院小教部高枝国主任亲自来到前锋农场学校,建三江管局16所学校的教育科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都聚集前锋学校,聆听了高主任关于网络教研的专业版培训。高主任能亲临我校对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前锋学校网络教研的教师参与度已经达到了100%。在前锋学校的网络舞台上,正时刻演绎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灵动。

三、夯实教研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立足集体备课,做实校本教研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有效

课堂,增强备课实效,减轻教师个体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考察学科四个教研备课组,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精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开学初由4个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学校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主管领导要亲自参加备课过程,指导各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督促、检查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总结集体备课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计划制订相关制度,加强教研组的考勤、考核。

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四定、五必须、六备”。“四定”是指: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母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母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教师个人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备课前个人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相关情况;在备课中虚心倾听、积极发言、认真记录;备课要根据班情、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

2.借助赛事活动,推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学校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我

校“立足校情、立足教情、立足学情”,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实教研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在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各项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举行“说、讲、评大赛”、“ 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书法大赛”、“ 教育叙事展评大赛”等教研活动。

通过“各项赛事”丰富了教研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人人关注教研、人人深入教研、人人研究教研的良好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我校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把“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确定为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的理念下,通过“自主学习——汇报展示——课堂反馈”三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在“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提炼出英语学科的“读”、“找”、“创”、“练”“的四字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主要通过“七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领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

理论学习阶段: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调研反思阶段: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课堂实践阶段: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展示研讨阶段: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概括提升阶段: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成果展示阶段: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正是基于我校一直坚定不移的走校本教研之路,我们前锋农场学校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先后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殊荣,1人获得总局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有20余人获得管局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殊荣,先后有11人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有4人获得总局级大赛一等奖。在2012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在垦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实效杯”课堂教学展评中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打造新课堂”的主题论坛,收到了各地区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篇5

一、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种做法

(一)、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始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优化教法、渗透创新、深化教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个老师自命课题,上“诱思探究”研究课,将诱思探究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课堂教学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理念新、基本工扎实的骨干教师。二是结合课改,加强教研活动。利用高一课改的有利时机,教研室每月召开二次研讨会,加强了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开展了学科周活动;同时又派出许多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我们与山东淄博三中、佳木斯一中结对子,邀请了佳木斯一中校长到我校讲学,淄博三中为我校赠书,派部分教师到郑州四中、安徽、西安等地参加全国“诱思探究”研讨会,并在我校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有效的推动了我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许多教师的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受到好评。三是狠抓高

三、初三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夯实了基础。面对高中考,我校采取高三月考、联考,高考、中考直通车辅导;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抓特征,找差距;请有经验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高考升学率逐年有所上升。

(二)、科研兴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科研工作则堪称这条生命线上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地位,在老师中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刚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诱思探究教学论”这一课题。校领导结合“课改”学习,组织教师努力探索,提倡精导巧练,优化教学过程。

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开学初,学校公布了《骨干教师评聘条例》,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师的敬业奋进的士气和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青年教师接上班,学校工作才有后劲,教育、教学才能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学校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着重在组织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经验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帮助,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并定期组织全校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力求给青年教师以最广阔的提高素质及发挥才能的空间,有许多青年教师成为校、区级骨干教师,还有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区科研课题组的成员。

教育科研工作既能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又能提高办学品位,丰富了办学内涵,通过教育教学的不断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创新精神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___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学校调整教科研体系,完善了以教科室、教导处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各教学班为教改基地的实验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

(1)分科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二是通过听课交流、听课指导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三是根据学校提出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

(2)合作交流的几种方式

一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交流:一月一次的三级交流;校长、教导主任定期、不定期的参加教研组的活动。领导成为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二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学术沙龙。目的是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学习借鉴别人经验,查找不足。三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问题进行的,但它又不完全局限于本校的力量。应搞好校与校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合作教研。

(四)、任务驱动,保证质量。

(1)教研组定期活动(每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

(2)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

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思想如何渗、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

课中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

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

(×)每学期一次课题汇报。总结阶段性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经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学校不限主题,教师自主发言,可以是本学期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理解。

(6)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贵在交流学习,督促教师读书。

(7)每学期办一次专家讲座或教学指导活动。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校本教研”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的深层次发展。学校适时的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先后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傅东樱教授、宁夏大学谢保国教授、银川九中陆三柄老师、中卫中学有名数学老师蒋老师等),教师们可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在真实的课堂、参与、交流、研讨中,实现真正的提高。

二、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做法

1、内容讲究实效

校本培训工作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注意培训的系统性,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用、有效”上作文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被培训者的主体作用,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其次,针对教师现状,充分考虑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不做重复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长期任务,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一方面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的提出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本着学校缺什么专业教师就培训什么教师,教师缺什么素质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形式灵活多样

校本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教师的在岗培训为主,因此要做到灵活多样。我校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年定一本教育杂志和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或请专家来校作×次专题讲座,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相结合。学校除把其他学校的教改信息传送给教师以外,还选派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本学期我校启动了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包括中层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到家外地名校参加一周的轮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自我钻研与集体研讨结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围绕学校的主导课题,确定好自己的教研小课题,采取分散研究,集体研讨的形式,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三、努力方向

做实教研活动 加强校本教研 篇6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多年来,我校以做实教研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科研模式。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充分体现了教研行为的自主化,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首先将活动方案递交分管领导及负责该学科的行政领导,共同商榷活动议程及研究主题;在开展活动时,结合学校目前讲学稿的使用,使得每次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如今为了提升教研组长自身的组织研究能力,我校除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之外,还采用了组长在本校内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让组长们在参与中学会反思,在活动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切切实实地做实我校的教研活动,提升校本教研。

物理组:做实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我校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了把课堂教学研究做实做精,把初中物理教材中大家认为较难上的一些章节,采取了以下一些程序和方法。首先进行集体备课;接着由一位老师去上课;再大家一起评课,讨论上课的效果和思路,并达成一致,形成一堂“最佳”的上课模式;最后由一位老师执笔定稿形成一个由集体智慧而成的通用教案存档。

通过以上方法大大提高了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老带新,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周平龙)

做实校本教研的认识与体会

作者: 长海县小长山中心小学 刘美成发布时间:2006-04-25 12:21:49.0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 , 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 这些变化突出地体现在教师身上。激活了教师的“ 特长 ”;激活了学校 “ 教学 ”;激活了 “ 科研 ” 气氛;激活了教师的“能力 ”。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人人都有一定的成果 , 故而他们充满自信 , 任何事都敢于尝试 , 乐于奉献 , 其本身的能量得到相应的释放 , 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几年来 , 我校把校本教学研究看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课改理念为先导 ,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 切实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下面就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向大家做以交流。

一、建立以校长为带头人的校本教学研究领导机制 , 提高教师自觉实施校本研究的主动性

为了确保校本教学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 ,村小校长、教研员、教研组长、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 具体实施指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合作 , 形成各级管理网络。校长同教研室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 教研室负责指导教研活动、开展组织交流、管理、检查和评估 , 由教研组长和各科骨干教师组成分学科的课题管理小组 , 负责本学科课题研究的活动组织、交流、总结等 , 各分校校长负责本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学习和培训 , 提高教师校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校本教研 “ 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 就不可能深入的进行研究 ,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所以我们认真地抓理论学习。通过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 , 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 , 引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校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实施方略和要求等。集中培训由校长组织观看校本教研培训光盘、课改专家讲座 , 介绍如何写好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个人学习以《教师行动研究》等校本教研材料为主 , 教研室也及时将一些好的教学信息、教研材料从网上发到各村小 , 要求做好学习笔记。各分校组织学习情况检查与交流 , 采取参与式讨论形式 , 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提高 , 切实让他们认识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能积极投入到校本研究的实践中去。每学期都抓教师的 “ 三字一画一话 ” 的培训 , 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2、树立人人参与的研究机制。

校本教研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本。所谓以教师为本 , 就是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依靠教师。所以在进行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基础上 , 调整了对教师的考核办法 , 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要求所有教师一起参与 , 把校本研究思路渗透到每一个班级 , 每一学年段 , 做到师师互动、上下投入。每位教师都要有研究专题 , 由中心校统一制订专题研究卡 , 不定期检查、指导 , 实行动态管理 , 期未时要上交研究材料 ,存档管理。

二、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 提高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以提升教师的反思交流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为出发点和着重点 , 循序渐进 , 不断改进和完善 ,逐步形成直接的、民主的、有效的、开放的学校教研制度 , 使教研方式能更好的服务新课程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在研究中形成学校特色。

1.建立以 “ 群体教研 ” 为特征的教研网络。

我们坚持 “ 乡、校、组 ” 三级教研网络 , 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乡级教研引路 : 学期初教研员举行专题讲座 , 提出教学要求 , 明确研究主题 , 同时开展引路课、专题研讨课、教学评优、课堂教学竞赛、村小校长导课、教学诊断、骨干教师达标课、新教师汇报课、教学实验汇报课、外出学习汇报课、教研员展示课等教学研究活动 , 丰富了教研的形式和手段 , 使教研活动充满了活力。村小教研由村小校长组织 , 每月不少于两次 , 每次不少于两节课 , 要有主题 , 要与中心校打招呼 , 教研材料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各分校进行交流。提倡跨校联合教研 , 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教研组活动要自定课题, 投课者、学习材料、集体备课内容 , 青年教师要上交说课稿和评课稿 , 授课教师要围绕自己的校本教研专题上课、说课、评课 , 为了提高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活动质量, 中心校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 , 每次活动都派相关人员参加 ,学期末评选优秀教研组。各级教研密切配合 , 相互促进 , 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了中层干部和教师教研的积极主动性。中心校的专题讲座由校长、教研员、分校校长、教研组长轮流负责 , 教材辅导由教师分担任务。提倡教师搭对子合作研究 ,骨干教师要与准骨干教师或新教师结成师徒帮带对子 , 做好 “ 传、帮、带 ”, 做到 “ 三个一 ”。一是指导新教师上一节学校或教研组的研讨课 , 二是写一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二是共同研究一个专题。鼓励帮带对子互帮互学 , 共同提高 , 学年末评选 “ 青蓝奖 ”。在青年教师之间开展 “ 过三关 ” 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极大地调动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 , 也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以校本教研为契机 , 加强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 必须以课题牵动。我们坚持开展 “ 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 ” 教学实验和县进 修学校各学科立项课题的研究 , 形成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在学科教学和研究性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 规范制度 , 加强管理 ,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 , 促进学生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以课外阅读、生活发现、学科活动为主要内容 , 加强研究 , 建立校本课程。教研室及时收集、汇编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 , 如学习心得、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案例、教育“ 故事 ” 等 , 中心校定期组织交流 , 使优秀的教研资源得到传播、共享。3、创新教学研究形式 , 注重活动实效。在新课程体系下 ,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 , 研究教法和指导教学 , 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 , 我们在组织学习理论 ,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 尝试了几种新的教研方式 , 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一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 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 , 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 , 通过个人反思领悟 , 达成共识。

一一专题式教研。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为了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 , 为了学生的发展开展教研。比如 :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题 , 围绕这些专题 , 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 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一分组式教研。在集中教研的基础上 , 围绕各学科研究课题 ,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 比如 : 数学学科分成了学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小组、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师生互动交往策略研究小组等。研究小组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 , 学科教研员每学期组织集中交流展示。一一诊断式教研。每次教研活动 , 坚持以诊断为主要形式 , 找问题、找差距 , 交流不同做法 , 在争辩中形成新做法。

-一一录像教研。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 , 教学研究时播放录像课 ,可根据大家的需要随放随停 ,使讨论更有针对性 , 有利于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培训骨干教师和新教师 , 取得了明显效果。、教学反思一一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 :“ 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进行认真的总结 , 不进行寻根问底的思索 , 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上 , 凡是优秀的教师大都具有这种好习惯。所以 ,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 反思 ” 实际上是贯彻始终的。“ 问题 ” 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 ,“ 设计 ” 之所以可能 ,“ 行动 ” 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 , 都有 “ 反思 ” 的介入和参与。我们着重引导教师做到三点 : 找准课堂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对成功和失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反思之后要有所改进。教学反思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 一是教育案例 , 这是教师个体反思行为 : 二是开展 “ 教学诊断 ” 活动 , 这是群体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反思、案例、教学设计、总结等文章汇编成册 , 以供教师相互借签。为了强化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 我们建立了学习、检查与交流制度。要求广大干部、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坚持写好教学反思 , 教案检查中 “ 教学反思 ” 是否过关具有一票否决权。各分校每学期组织两次交流 , 中心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交流资源共享 , 互相提高。、我的专题一一教学中的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 强调研究的主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学实际 , 强调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 , 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为了提高专题研究效果 , 我校于开学初组织教师分年级组和学科组进行讨论 , 找准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 , 分别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 上交教研室。教研室再结合各学科课题立项 , 确定出二三十个研究专题 , 下发到各村小 , 教师选取自己的小研究专题。可以把研究专题细化或分解 , 力求做到“ 宁小勿大”。提倡采取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 帮助每位教师落实研究专题 , 指导教师填写研究卡 , 提供学习资料。于学期中组织一次专题研究交流 , 汇报研究情况 , 提出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讨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年级组和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中 , 教师要把近期研究情况同大家进行交流 , 互相勾通 , 取长补短 : 教师教案书写 ,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要突出研究的专题。课堂教学评价时,把教师研究专题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子项 : 评课中 , 教师要结合研究专题谈谈课的思路。

通过这样一些措施 , 有力促进了专题研究的开展 , 一些教师的小专题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 已经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如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如何关注学生的成长 , 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同学生的发展 ,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练习设计提高课堂训练效率 ,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做法等。

做实做活校本培训

随着新课程区域性的推进,如何尽快提升教师全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就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局以构建校本培训机制为载体,以反思和探究为手段,加大教师适应实施新课程的培训力度。

健全机制,强化建设,构建校本培训平台

鸡西市一方面制订了全市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把教研、课题研究和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课改通识培训、基本功培训、以“行动研究”为载体的教师个人自学培训、科研课题专题培训和以教研组为平台的互助培训等五方面培训内容,并对校本培训的时间、人员、形式、经费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提供校本培训的网络平台,建立了“鸡西教育网”和“鸡西研培网”,开通了教师培训视频系统;先后为全市所有的城镇学校接入了宽带网,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同时,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库、网上数字图书馆,并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辟了远程教师继续教育平台,满足了教师多样化学习和高质量实施校本培训的需要。

关注需求,突出实效,创新校本培训模式

本着“实践中培训——培训中反思——立足学生成长——实现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原则,在校本培训中采取以会代训、以研代训、以课代训的形式,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认识上、行为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校本培训中,鸡西市全面开展了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同时,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为此,鸡西市提出了“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设置了由“精品课”(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而设)、“家常课”3种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形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要求每个学校每学期必须提供若干成功的案例。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利用网络平台与全市甚至全国的专家、优秀教师进行案例研讨,对照案例开展教学反思,形成问题,由学科教研组进行再设计、再实施教学,并相继推出了一批校本教研典型。

为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研讨,鸡西市在“鸡西教育网”和“鸡西研培网”上分别开设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师生园地等网上论坛。在论坛上每个教研员负责不同栏目的管理和问题解答,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同时,坚持开展“骨干教师专题研讨”和“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项活动。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鸡西市先后在网上开设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继续教育、专家推荐、远程教育、教研专题论坛、教研论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栏目,把教师通过实践积累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育经验和学习心得等方面的文章全部上传在网上,让所有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同时,针对这些文章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一方面指派教科研人员、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及时点评,并开设了网上答疑板块,对共性的问题在重点点评的同时,将其作为集中培训的一个内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点评。

活化形式和拓宽渠道,丰富校本培训内涵

校本培训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校本培训目标,还必须在外延拓展和内涵打造上下功夫。围绕校本培训,鸡西市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抓培训者队伍的自我发展。认真实施“三项工程”,即“继续教育工程”、“学科建设工程”、“名师建设工程”;突出展现培训者的“四种角色”,即课改理念的宣传者、教学现场的咨询者、研究创新的合作者、推广成果的组织者;积极强化“五项工作”,即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强化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课题牵动战略的实施,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培工作。要求培训者必须做到“十个一”,即做好一个三年规划,承担一项课题,建立一支学科教师梯队,每年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做一次大型专题讲座,组织一次有影响的教研活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提供一篇教研指导文章,每周一次教研反思交流会,建立一个课改资料库。

其次,鸡西市教研部门为全市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教育信条、知识与技能鉴定(学历、职称、外语、计算机水平等)、进修学习记录、荣誉称号、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成果记录、课题研究、论文、精彩教案、作品、学生获奖情况及其他个性化内容等。

第三,运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拓宽培训空间。为打破教师培训的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鸡西市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平台上的网络视频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各学校建立了视频点,使长年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教师,实现了足不出校就能聆听到专家报告的愿望。

校本教研示范校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录像,校本教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校本教研都越来越重视。不论城市农村,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许多农村学校都觉得这样的校内公开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大。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杰出的教师较少,大家水平差不多,听来听去也听不出什么“花头”,用农村的俗语来说,就是“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二是很难请到专家来指导, 一方面专家数量有限,这么多学校很难都照顾过来,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学校也经费有限,如果要专家经常参与,经费上不允许。

现在虽然实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但城区学校的教师也不可能都参与到农村学校每周的校本研究中来,毕竟城区学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一方面是要“请进来”,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靠自己。

学校通过网上购买账号,得到了数百个各学科的名师课堂录像,拜“名师录像课”为师,采用“对照课”“摹课”“专项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规武器———名师对照课

所谓的名师对照课就是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名师录像课”范围内,选一堂课,事先不看名师的录像课,教师上完课后,再看名师的录像,将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如,一教师选了数学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过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事先没看钱老师的录像,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上了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是: “为了不过分逊色于钱老师,我在备课时充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广泛收集材料,对每一个环节设计出具体方案,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的课,如果不是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我们已经发现不了多少问题,评课也评不出什么东西,这样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帮助也就不大。

但通过名师对照课的形式,就能发现很多问题。这位教师自己也说:“可就是这设计大同小异的两节课,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上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存在着差别。”她通过“新课教学设计的对比、意外事件处理的对比、练习设计的对比、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对比、教师教态和语言的对比、总体情况的对比”六大方面的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什么名师对照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究其原因,学习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普通的校本教研知识是从人传递到人,名师对照课这种教研形式知识是从物(名师录像)传递到人。如下图:

名师对照课形式的校本教研,相当于每次校本教研都有名师、特级教师参与,效果当然不一样。

二、新手武器———摹课

摹课的“摹”,是临摹的意思。所谓的摹课,就是教师选取一堂名师录像课或一堂课的一个片段,不上课,而是把名师所讲的话, 包括语气、语调、教态等完全模仿出来,就像临字帖一样,把名师的上课情况完全再现出来。我们常说,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特别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教态等方面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学习艺术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或者是音乐。一般教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通过一次次的听课、上课,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慢慢地形成的,现在我们通过“摹课”这种形式,进行专题式的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名师对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全面提高,那摹课就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教态等表面的外在的东西。通过摹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快速的提高。摹课一般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背课。就是把某一堂名师录像课(或片段)中教师的语言背出来;第二步,在完全把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背出来的基础上,模仿名师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模仿名师的教态。

一开始,教师觉得要把课“背”出来很难,又要模仿语气、语调等,感觉很不好意思,但通过实实在在的摹课后,他们发现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进行摹课,通过多次的背诵、模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态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篇论文《如何让课堂教学语言通“电”带“磁”》。又如,一教师选取了特级教师崔云宏执教的《一夜工作》来进行摹课,通过反复的练习,克服了不好意思等心理,终于把课讲得惟妙惟肖。她深有感触地说:“教师肢体僵硬,缺乏热情,难以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自己必须是热情洋溢的。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是本人却经常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冷空气’的包围中,又怎能‘热情似火’呢?”

三、进阶武器———专项研究课

一些业务成熟的骨干教师可以进行利用名师录像的教研形式———专项研究课。所谓的专项研究课就是教师利用名师录像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专项问题进行研究。如,对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就可以通过检索若干个名师录像,把这些录像中的课堂导入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得出共性,总结出规律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分解。要把各项课堂教学知识总结出来,必须先把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分解。通过请教专家和查阅有关文献我们把课堂教学知识分成三大块: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的知识、课堂生成时所需的知识、课堂语言所需知识,在这三大块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具体如下图:

当然,课堂教学知识还可以细分下去,但也不宜分解过细,分解得过细反而对知识显化产生干扰。所以我们经过实践,最终把课堂教学知识分解成图中所示的这十二个细目。

在进行专项研究课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

1.兴趣导向

所谓兴趣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比较有兴趣,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做,教师能愉快地完成专项知识的总结归纳,并有较高的质量。

2.弱点导向

所谓弱点导向,就是在课堂教学专项知识总结归纳时,哪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哪项知识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得比较薄弱,就让这一位或几位教师完成这项知识的总结归纳。知识总结归纳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让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一方面教师会比较有动力,另一方面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校本教研的引领 篇8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活动计划不周详,无的放矢。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只要认真观察,这些计划仅仅是一个工作安排而已,主要就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引领学生如何学,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引领、统筹的安排。而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个就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在这些方面明显暴露出组长们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就只有“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组织管理不得力,无动于衷。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都是在打“无准备的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叫中心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再次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的哪些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闲聊一会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认真观察其中的效果,笔者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的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中心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是没有人认真听的,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才有点收获,甚至经常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研究问题不突出,漫无边际。校本教研中研究的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流于形式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地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漫无边际地谈谈,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有: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教师在校本教研时就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后续活动不落实,随心所欲。与校本教研的轰轰烈烈相比,后续活动就显得冷冷清清了。很多教师在校本教研之后还是随心所欲地各行其事。那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按照教研活动的部署来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作为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是否履行好了自己的职责,做到了心中有数?每周花费了3个小时的校本教研到底对本组教师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呢?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特别是本组青年教师,在这个成长的起步阶段,他们收获了多少呢?

检查督促不到位,走马观花。作为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说实话,什么样的检查和督促才能产生效果呢?或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或是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记载是否详实、程序是否走到等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评价体制不健全,点到为止。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是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做得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一下,颁发一个什么优秀教研组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和引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们学校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校本教研的引领

科学规划,计划周详。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应该采取分层递进的原则,培养青年教师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认真遵循“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规范、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教学进度,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强化学习,确定方向。在一所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自然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等。

细化措施,落到实处。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先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就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操作;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取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等。现就这些措施作简单地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标高、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各个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做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在校本教研中不受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叫位老师找一套题就了事。而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或者期中考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根据组课题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满意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人员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这就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让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提倡转移多师。再次,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伊始,组长应该根据学校和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系统管理,注重帮扶。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到三个方面: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下面就这几种模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解决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对校本教研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同时,这个督导组可由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是监督,又是学习,达到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来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等。

过程引领,科学评价。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开展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应注重评价,以评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到实效。

上一篇:整治庸懒散实施方案下一篇: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