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培训总结(精选8篇)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是继续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现阶段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一项艰苦而紧迫的任务。校本培训作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更多地以教育现实为着眼点,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1、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课程理念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深入,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凸现。校情不同、问题各异。立足校本,我校从三方面着手,建设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2、培训管理规范性
为保证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制定《华富小学校本课程制度》,营造利于教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力争“步步有实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研讨制度。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负责人,在教研组指导下,组织实验学科的互观课、研讨课等活动,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区研讨课1次,承担校示范课1次以上。
(2)共享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激励每位教师开放自己,利用科组活动、业务学习、学术沙龙、研讨课等多种渠道,通过交谈、协作、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创设共享制度,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管理制度。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优秀课列、交流论文,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整校本课程研究动态,并设专门机构管理校本课程有关工作。
(4)激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优秀教案(活动)设计、说课评比、优秀论文、案例选拔,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实验或非实验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
3、深入学科,聚焦课堂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获取、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必然会涉及到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培养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我校在实施 “搭积木” 信息技术建设策略,实现了各学科实验室都装备多媒体,做到多媒体进入所有班级,并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优势,确保教学资源随时随调用,自如共享。我们还紧紧抓住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们用好、用活、用精现有设备,让信息技术设备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和提升课改的作用。我校每二周就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培训,从操作系统到文字处理,从Authorware 到Flash,教师们都在电脑房流连忘返。学校在服务器上建立素材库、课件库,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动画、声音素材,方便教师制作课件,可以让教师在互联网上开阔视野,欣赏高水平的讲课,领略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这样,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联系,选择学习内容,调节进修计划和进程,开展交互式咨询活动,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把“校本培训”引向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培训,模式,完善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 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非校本培训而言, 校本培训在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更加切合教师数量多、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等实际情况。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 校本培训将成为21世纪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几年来, 我们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中, 逐步地完善了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通过总结几年来的培训经验, 我们发现“校本培训”有立足本岗,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优势, 是对教师进行全员性继续教育最直接的培训形式。它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联系, 使教师把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从而将培训的成果直接转化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学用结合。针对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情况, 我们进修学校经常到基层学校, 结合听课、调研指导培训工作;同时与教师展开对话, 这样既了解了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 又让教师了解了教育主管部门、培训部门的思路。我们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 深入到各中小学, 及时了解并协助中小学教师解决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活动, 把培训网络伸展到中小学教学第一线。
比如, 我县一些乡村小学离县城较远,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设备简陋,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了解新课程的功能、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内容, 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我们进修学校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队深入到这些学校教学的第一线进行调研, 就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 以及校本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从而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工作方向。我们深入到学校基层进行指导, 使校本培训成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因此, 到这些学校后, 我们帮助其设立了新课程培训领导小组, 校长任新课程培训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负责拟定整体培训计划, 并制定了相关的培训政策与制度, 保证必要的培训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就校外支持系统而言, 我们向教育局交了书面报告,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提倡学校开展新课程校本培训, 为校本培训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将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归入教育评估范畴, 加大对新课程校本培训资金投入力度;进修学校则充分发挥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咨询的服务功能。我们派骨干教师深入课堂, 将培训的地点设在课堂, 开展课堂研讨, 即席指导, 一边教学, 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 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 一会儿给教师讲, 一会儿给学生讲, 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让教师先讲, 然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培训者走上讲台, 组织教学, 引导教师讨论, 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 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 学生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困惑提出来, 在相互提问商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培训者针对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与他们共同研究, 平等对话, 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新课程倡导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师们在校本培训中亲身体验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如地将这种方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校本培训将自身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成功经验作为研究课题, 促使教、学、研一体化。教然后知困, 学然后知不足, 研然后知差, 知差而后自创。校本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学、教、研过程的统一。
二、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
以往我们常常把培训与教研割裂开来, 认为培训是培训, 教研是教研, 而校本培训则将二者结合起来, 构建了开放、多元、综合的立体培训网络。2004年4月, 我们进修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任务。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2005年, 我们根据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确立了新课程校本培训研究试点学校, 加大了校本培训的力度。在试点学校定期召开校本培训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会, 总结推广试点学校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涵。
讲课教师在教学第一线, 最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讲座针对在实施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 讲者有的放矢, 听者各取所需, 这样的讲座, 教师带着目的听, 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想法, 分享他人的经验, 借鉴他人的长处, 这样教师便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 及时内化有益的思想, 与受训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及时沟通, 解决问题, 提高了自身参加培训的兴趣和培训实效。通过相互间的评课, 基层学校的教师成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 同时加强了自身专业间的切磋, 有利于分享经验, 共同成长。因此, 同步研讨活动的开展, 对新课程实验研究成果的交流、经验的推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交流, 使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改经验得到及时的肯定与推广。
三、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培植一支校本培训骨干队伍
校本培训首先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力量。实践证明, 在新课程培训尤其是学科培训中, 邀请在学科教学方面有研究有专长的中小学教师担任主讲, 能够做到内容联系教学实际, 突出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活跃课堂氛围, 因此深受老师们欢迎。在培训过程中, 我们采取学习、对话、协商方式, 结合本校新课程优秀案例进行研讨, 开展新课程培训, 保证新课程的培训效果。
我县的一些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 这些教师回到学校便成为新课程校本培训的主力军, 我们进校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认真总结, 积极交流并推广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典型经验, 通过开展定期的活动展示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应用成果等。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骨干教师每学期均安排几次示范课。进校教师协同讲课老师共同备课, 共同研讨教学策略, 相互交流观点, 确定主题和策略, 设计出“课例”的实施方案, 然后由他们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讲完课, 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 系统讨论整个“课例”的教学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对其中所蕴含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梳理、总结, 以便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借鉴。另外, 我们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骨干教师举办相关学科发展教改方面的研讨会、专题辅导、讲座、学术沙龙, 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以帮助其他实施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这些来自于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将从国家、省、市等培训机构学到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带到学校, 为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完善培训制度, 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进一步加大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力度, 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的研究者、推行者、帮助者、评价者的作用, 加大不同层面典型的推广力度, 对校本培训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在各基层学校, 一方面明确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将开展校本培训的工作情况纳入校长学校目标管理责任书中, 并作为校长考核政绩和学校评先评优的一项内容, 落实责任制。另一方面, 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与教师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 做到培训、考核、待遇相结合, 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这一系列的制度保证有利于校培训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几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的巨大优势:它最切合学校工作实际, 学校能自主地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 供求矛盾;针对性强, 节省资金, 能大大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實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3. 家长——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笔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从人力、财力、物力不同方面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有的家长为学校的诵读课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外活动,如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写作夏令营、一起与孩子参加足球比赛等。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即便孩子没有在比赛中得奖,但这些丰富的经历比得奖更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也会增加他愉快体验,使他对某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校制宜。实践探究性活动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来说,优势凸现。
一、调查、学习和研究镇原的县情和历史革命传统
镇原是文化之乡,是王符的故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留下了许多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要组织学生对潜夫山、革命烈士故里进行学习参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进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振兴家乡的情操。通过写学习体会,主题班会、队会、国旗下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学校周边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进行采访调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数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汇总的整理,初步了解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和事实,让学生亲近农村,为将来建设农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贡献才智,做好储备,比如对减免农业税前后农民负担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党的惠民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事实,通过对农业投资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和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等事实,进而增强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各种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山区的水土流失,农村能源改造,家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油资源开发等,都具备实践探究性课题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题材和校本课程培训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对乡村的考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自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中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内劳动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的最直接的方式。
农村学校都有一定的校园菜地、花园等劳动场所,学校通过种菜、养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种植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勤劳、情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也有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学习观。
总之,校本课程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把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扩充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曹路小学
听了汪主任的讲座,自己恍然大悟,原来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自己也曾做过多次,只不过是没有按照这样严格的格式和高质量罢了。但是,自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只是不知道叫这个听起来觉得很高难的名字。为了使自己和同事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次的培训的内容,现将培训过程中记录下的极少的内容整理如下:
一、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
1、我们所要建设或者说开发的是教师培训课程。不是学生学的课程,而是用于在职教师提高的培训课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校本课程。
2、开发的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院校人员和其他培训者。其中,中小学教师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主体。
3、是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课程开发。
4、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是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1、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成长途径,使教师在培训课程进程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目的。
实际上是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们在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中散在的实践智慧进行总结。
2、挖掘教师中蕴藏的巨大培训资源,形成分学段,分学科的教师培训原则课程,实现全员学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二、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的行动计划的内容与规范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选好课程内容。讲什么,讲哪个领域,讲什么问题。
依据教育教学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讲什么,越具体越好,越微观越好,具体到课最好。拓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实验操作、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标理解与实践等方面;选择的课程内容要有价值。细化到每个单元每课的具体问题题目,但要注意不能把给学生讲的原封不动的搬出来。要说清:整体地位?大部分人都是怎么上的?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我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操作之后获得哪些效果?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等。总之,选题越细越好。
2、要确定自己的课程名称。课程题目要平铺直叙,简明扼要。
有些课程名称具有文采飞扬的特点,没有必要,有的是“浅谈...”、“试论”等都不可以;还有的是带有副标题。如果把正标题去掉,副标题可能会好一些。总之,给大学生讲课,没有文采飞扬的课程,没有说“浅谈...”、“试论”的,更没有带有副标题的。另外,经验体会累的题目也不可以。比较好的题目比如“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小学生作文技巧指导 ”等。
3、要明确培训的对象。
4、明确培训目标,让培训对象学完后能达到培训目标。
5、明确课程长度。以4学时为基本单位,所以叫微型课。如果4学时讲不完,可以4学时为基数。
(二)教师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概述(讲稿、讲座录像)
讲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概念界定或问题提出(背景、研究状况等)目的意义、实施策略、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或预期效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
要注意文体,用课程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允许有探讨,但是引导大家思考。注意千万不要念或背讲稿。尽量找一个号得环境。注意艺术性。时电子文本和录像光盘。
2、课例或案例(讲座本人或合作者的实施过程录像及评点等)
3、相关资料(阅读材料、课件)
4、作业与讨论(设计研讨题目、作业,组织互动探究,学习效果简评等)
——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党的十八大从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新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塑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我县从xx年9月起开展了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一、取得的显著成绩
㈠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经费落实
在全县学校中,绝大多数领导都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建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各校每学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有的学校落实到个人,要求每位教师有个人的学习培训计划、继续教育计划。许多学校还制定了校本培训5年规划。为保证培训质量,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许多学校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优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如xx小学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县实验小学将教师的 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不少学校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设立了校本培训专项经费,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校本培训体现“校本”特色 许多学校非常注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校本培训,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 如:xx小学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他们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因而学校加大了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运用网络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训力度。全校有95%的教师参加了县电教站组织的网络考试,100%顺利通过。今年三月份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还参加了以网站及教师个人主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目前,该校有95%的教师基本掌握了网页制作的方法,80%的教师建立了个人主页。教师个人主页、教研组主页、班级主页成为了学校网站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还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将网上教研与学校原有的一些好的教科研机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课是这样进行的:
1、把教师的上课预案在网上发布,其他教师进行网上集备,提出修改意见;
2、上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订教案:
3、执教研究课,分管领导和教研组教师听课;
4、所有听课老师进行网上评课。再如语文教研组开展的古诗文网上教学研究,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网上各抒己见,特别谈了 “班班通”对古诗教学、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熏陶等方面的一些认识。网上教研克服了教研组成员难以有固定的研究时间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聆听”别人的见解。老师们积极参与听评研活动,并能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的教师还能够结合理论来评价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你我他。
如:县实验小学课件制作提倡以自制为主,专业人员制作为辅。要求青年教师达到会制、会用、用好的程度。学校首先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方法采用双途径: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李沧县电教中心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一方面发挥本校微机教师的特长,定辅导人员、定时间、定地点组织好校内的课件制作培训。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达到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制作课件,突出课件的辅助手段,课件要为围绕创设情景而选材,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使用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结合,追求低耗高效。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如:县实验小学在教师自主参培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近几年来,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对这些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实验年级的、非实验年级的、本校的、外校的各个学科的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有关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行观看,引导老师进行评析。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这种培训,针对性最强,又是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因而效果最佳。
(4)、课题研究模式。这是该校校本培训的一个特色:教师人人有研究课题,人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周而复始,有理论——活动——理论——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位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 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如:xx小学的任务驱动式培训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培训方式的主旨是让教师在自主选择任务、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让教师感受成功,产生内心需要,产生动力。
具体做法是:
⑴学校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多个任务,如有:各级的评优课,各级的教研会,各种教学案例的撰写,课题的研究等。任务的设立分不同的层次,每一位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任务。
⑵任务选择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与教师本人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就其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研究,帮助教师较好的完成任务。
⑶任务完成后,上述的研究共同体再和教师一起分析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分析通过某一次活动,教师们哪些方面有提高,还要注意什么等。
这样每一位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实现了以教师的个体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使研究真正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
如:xx小学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是采用“菜单式”培训,培训专题有:教育理论学习、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教学基本功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现代科技与人文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上岗和教育教学评价等;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有:集中学习式、教师自 学式、案例分析式、小组研讨、参与、反思式、组织观摩式、个别指导式、举办讲座、资源共享式、课题研究式等,这些都给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为了避免在校本培训中“一刀切”的现象,使教师的自培计划极具“个性”,极大地体现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该校加强了培训前的调研工作,以更充分的发挥菜单式培训的实际作用。学期初,面向全体教师发放校本培训调查问卷,教师们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择菜单内或菜单外的培训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方式;学校领导小组依据教师的培训需求,梳理出不同年龄、学历、专业水平、学科教师对自身的需求,对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培训专题,制定学校培训计划,对全年的培训工作做好安排,并加强组织指导,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教师的培训对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每位教师根据个人所需,结合学校的培训计划再制定自己的《三年发展目标》和《自培计划》。
㈢注重培训过程,充分利用各种继续教育资源
各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很多学校能通过简报、校园网络等形式经常汇报和反馈工作进展情况,让有关领导和培训机构能及时了解本校继续教育开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对本校教师产生激励作用。各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使校本培训既立足于学校,又不固步自封。许多学校积极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除了参加县级培训外,很多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市、省、国家级培训。除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外,各校还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本校开展培训。各校注意交流,县片内教师经常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加强和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学习、提高。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等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多数学校开始注意利用网络给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教学信息。全县所有的学校均配备有电脑,有的学校专门有一位教师负责从网上下载各种教育信息,然后通过共享,建立了校内的电子阅览室,教师们在业余时间,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
校本培训的开展对于促进我县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师德师风不断改善,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过程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待加强。虽然各中小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大部分学校缺乏收集过程原始资料的意识,资料还不够齐全,资料的整理、归类还不规范,还不善于对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2、校本培训的项目意识不强。开展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的学校不能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发展的需要制定校本培训的项目,使整个培训工作显得较为盲目,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发挥出校本培训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校本培训中应注意研究如何确定校本培训的项目,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校本培训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多数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方式仍然是单一的讲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的方式应该更灵活多样。
当前, 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之间的矛盾, 必须从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等方面出发, 摆脱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性课程模式, 构建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从而把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是值得探索、应用、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对职业能力的把握是, 完成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它不仅仅指技能与知识, 还包括态度与情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 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个体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 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 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权益,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三)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互动, 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俄社会需求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四)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结构体系。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 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打破沿袭学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的逻辑体系, 创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课程开发时, 必须立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真正做到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五)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 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 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以“职业活动”或“项目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 紧紧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
(六)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 还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 在教学设施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 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其二, 在课程教学实施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达成,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开发程序。为此, 笔者总结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程序, 明确了每一开发环节的主体、过程和目标。具体有六个环节:
(一) 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 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 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 职业活动 (工作任务) 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生产一线的专家和少量课程专家。这一环节以行业专家为主, 课程专家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引导作用。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 课程结构开发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 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
(四) 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 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五)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 制订教材体例, 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主要开发成果是教材。
(六) 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 明确教学条件, 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其主要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三、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采用DACUM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开展工作任务分析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要合理选择行业专家。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 要选自于所在院校的就业面向区域、与专业业务范围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第二, 课程专家要正确引导。由于行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 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课程专家要鼓励他们把各种意见表达出来, 然后整合不同的意见, 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第三, 要对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进行逐级划分。工作任务模块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模块等。工作任务模块仅仅是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描述。一级、二级模块一般按工作内容分类, 三级模块一般按工作流程划分和编排。
(二)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表, 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一是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二是课程编排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三是学时分配原则: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在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步, 剔除那些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训练的模块。第二步, 对于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 直接转换成某一门课程。第三步, 对于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 形成几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行性是指, 课程不宜太大, 并尽可能考虑教师的教学习惯。相关性是指, 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 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合并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同级性原则。相关性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合并工作任务模块。同级性是指, 处于同一等级的任务模块才能合并。第五步, 以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 并兼顾教学规律, 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 从而形成课程体系。
四、亟需澄清的理论性问题
(一)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应当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 (或商业) 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等。
职业教育中优秀的课程, 其学习任务还应当能够反映该职业 (工种) 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 它是由该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所决定的, 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 同时具有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按照这一定义,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 (如使用万用表) , 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等步骤。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设计完善的任务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在整个企业的工作 (或经营) 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二) 工作过程
1. 工作过程的结构。
在各个职业领域中, 完整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相当, 一般可以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四个阶段。
2. 工作过程的要素。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 因此仅仅传授基本的、事实性的和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真实的工作联系起来。工作过程有四个基本组成元素, 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每个工作过程, 都是这四个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
3. 工作过程知识。
如何正确引导、开展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我校从教师实际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历,通过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总结我校的校本培训实践,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方式:
一、 经过通用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通用基本功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内容有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电脑课件制作方法、多媒体使用常识等,我校将通用基本功的考核与备课、上课、板书、简单的教具制作、电教手段使用、普通话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通用基本功在平日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定期举行学校基本功比赛,鼓励先进。训练可采取教师自我训练和学校组织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在专业能力提高培训上,学校可以开发设计培训手册,人手一本,手册开列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由于学校教师的岗位和分工不同,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也不同,因此在手册中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必练”模块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南宁市教育局在2002年开始组织“英特尔未来”项目培训,我校老师不到三年时间就基本参加培训完毕,并为教育局输送多名培训教师。由于我校开展的培训灵活多样,造就了学校教师能力的多样性,如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就有近二十种,能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有几十人,学校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有十几个。
二、 运用“自修一反思”培训模式
一些教师不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淡漠:如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自信,甚少与外界或同事交流教学;有些教师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和动力;个别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课堂组织、小结等具体技能,往往停留在流水记忆的水平上,无论是教学技能,还是对教学技能的有效运用的水平都比较低。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进一步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实践。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教学反思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何等重要。对新手教师而言,教学技能的迅速提高是其自身过渡到合格教师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新手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以对其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为切入点。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在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给自己定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在目标引领下进行自修和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定下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不说大话、空话。如每年读多少本书、写几篇论文、职称评定目标、优质课比赛目标等等。在发展规划期内,要求教师每学年对照发展规划的具体细则进行小结和反思,包括教后反思、学后反思(报告、交流)、阶段工作反思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 教学观摩式校本培训
这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习他人经验、发现自我现状的有效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校本培训形式。观摩教学分两种:一种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观摩校外教师的教学,听校外专家学者对课的点评,领悟课的优劣。如我校就多次请来北京四中、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国内名校的教师到学校上示范课,也组织教师到江苏省洋思中学去观摩他们让学生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到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观摩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还有到全区、全国优质课比赛现场听课。参加比赛的优质课,一般来说都是经过集体讨论,精雕细琢之后才拿到现场比赛,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课很值得听。南宁市每年举行的全市毕业班工作视导活动,既有现场听课,现场点评,又有专题讲座,不失为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另一种是立足本校,观摩学习校内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活动等。我校规定,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听十八节课,听完课之后要在听课本上进行“二加一”评课,即写出两条优点和一条不足,并向施教者反馈,学校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进行听课记录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这一种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专业水平,尤其对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我校坚持多年的“每月一星”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宁市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 教学诊断式培训
我校经常请上级教研部门专家、学校干部或者学科教研组长作为“诊断者”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教学,通过“诊断”,肯定其成绩,查找教学不足,提出帮助教师改进的方法。主要有推门课与邀请课、跟踪课相结合的形式。(1)推门课:干部每学期要听取分管学科中每位教师的课,以发现、诊断为目的,挖掘教师中的优秀经验,分析、总结、整理、归纳,向全体教师推荐;发现共性问题或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培训,共商解决办法。如我校初一年级的各班学生是按学科成绩和男女学生均衡分班,入学后第一次段考成绩统计出来,学校发现有两个班的成绩,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看都明显不如其他班,而且这两个班是同一个教师所教。学校教务处马上组织备课组进行分析,同时安排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组长等分期分批不定时地进班听该老师的随堂课,两周之后大家集中汇总,集体审断她的教学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提出整改意见。结果到了期末考试,这两个班的成绩与其他班相差无几,跟上了年级的大部队。(2)邀请课:每一位教师都可邀请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可邀请本校、本市的名师来听自己的课,节数不限,旨在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加压、自我展示。(3)跟踪课:主管领导或学科组长每学期制订跟踪指导计划,有重点地跟踪1到2位年轻教师,参与并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定期地进入课堂听课,并详细记录他们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进步和不足,促进他们尽快成才。我校高三毕业班教师每年除了参加全市的毕业班视导活动之外,还组织初三毕业班和高三毕业班的校内视导活动,请来区教科所或南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教室听课,并组织集体反馈和点评,效果很好,对老师们的备考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 专题讲座辅导、中心发言式的培训
这是教师培训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之一,通常是全体教师参加,或者是在某个时期内,担任某些特定工作的教师,如学校里的班主任、毕业班教师、教研组长、学校党员、心理辅导员等参加,内容有如教师礼仪、教师的心理干预、教师保健知识、师德教育、课堂有效性研究、备考专题研究、党员同志的中心组学习、课题的选题方法、论文写作基础等。这样的培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请校外专家,也可以是本校骨干教师主讲,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让教师接受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专家传递的理论、观念、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如我校两次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丁刚教授、博士,给我们老师作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讲座,从国外到国内,从近代到现代,丁博士给我们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大量研究成果,比如美国和苏联的教育发展与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区别与共同点等,这些知识都是我们中学教师所欠缺和渴求的,讲座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我们也多次请区内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如特级教师黄河清作的《作全面发展的教师》讲座,他从“勤奋,助人成长”,“研究,引领发展”,“认真,拥有机会”,“追求,完善自我”等四方面,结合个人的发展经历进行全面的阐述,在年轻教师中引起极大的震撼。笔者本人作的《教学案例的写法》、《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德性》等讲座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纷纷下载课件回去进一步学习。此外,我校每年定期举行的学校德育年会、新老毕业班经验交流会、高考考纲研讨会、教研组活动观摩与经验交流会、“五四”论坛等专题会议,效果都很好。
六、 创建“学习型”学校基层组织,开展读书学习与交流活动
人的学习既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也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教师也应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想前瞻的社会人士,为此广学、博学成为我们进行教师培训的又一专题。
教师学习需要其自身去经历、去体会、去感悟、去建构,重在自觉自为。因而,我校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等观念,为教师提供“读书基金”,为教师订阅教育报刊,指导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定期检查,表扬先进,以管理促进教师自觉学习行为。开展读书论坛,让教师谈自己读书的感悟,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促进教师间的反思,让教师间的知识与智慧交互共生。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化活动。学校规定教研组和备课组隔周进行活动,每次教研组活动要落实“三个一”内容,即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文章可以是教材教法、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课例分析。备课组活动要求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要求“四定”、“七备”、“六统一”。“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七备”是:备教学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六统一”是: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资料,统一单元检测试题。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让经验欠缺的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共同提高。
七、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式校本培训
在科研兴校中以课题研究来牵动教师的校本培训,是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是我校科研培训的主要思路。
(1) 通过课题立项,引领教师自学与研究的方向,增强学习研究的目的性。中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可以是独立的小课题,也可以分解学校的大课题。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制订计划中学习,在文献研究中学习,在阶段总结中成长。如我校承担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任务,我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把课题分解成“英文影视作品鉴赏”子课题、“微型化学实验”子课题、“机器人制作”子课题等11个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近全校教师的一半。由于该课题选题方向正确,子课题分解合理,在2009年底顺利通过专家结题答辩。2010年5月在我校召开的南宁市中学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校本课程开发现场观摩会上,我校校本课程展示的成果不仅赢得了南宁市教育局、教科所领导和南宁市各中学来宾们的高度赞扬,也深深吸引了香港三院中学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香港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对我们学生演唱的壮族民歌非常感兴趣,当他们一走入会场,听到美妙的壮族民歌时,都被迷住了,挪不开脚步,纷纷要求和我们的同学合影。子课题组《中外戏剧学习与鉴赏》自编自导的课本剧《鸿门宴》表演非常投入,学生表现力强,吸引来宾们纷纷举起了相机;英语小品《招聘》中,学生标准的英文发音很让香港的校长们吃惊;运动场上,民族体育的展示和互动,让香港的校长们依依不舍,非要和学生竞赛完一局才肯罢休。通过这次活动,让南宁市各中学的同仁们看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它既发展了师生能力,又促进了学校发展。同时,我校也通过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继续走科研兴教之路的信心,坚定了以课题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还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操作实施中学习,在记录反思中成熟。(3)开展科研培训,聘请专家、干部进行教科研讲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密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献研究法”、什么是“行动研究法”等,在请来南宁市教科所科研主任耿春华老师进行辅导之后,我们的老师不仅懂得研究的方法,还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并在全市推广。(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展案例评析活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或经验,在全校教师中推广。(5)课题结题答辩。请专家论证、质疑、教师答辩等,让教师的理论得到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中学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课题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3年为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以便在结题时作为佐证,我个人认为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八、 通过“课例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来进行培训
收集或撰写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以及教学反思,是将课堂听课评课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教研形式,通过集中剖析,分析交流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当前,中小学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好的“课例”引领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好的“课例研究”所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教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的问题,从而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它使教师经常将实践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加深对课程改革理念和理论的理解,形成教师“活”的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思考,是一个提升教师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
【校本课程培训总结】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培训制度09-19
校本课程培训记录12-11
校本培训课程方案模版10-01
教师培训校本课程纲要11-21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06-18
中学校本课程总结06-26
心理校本课程实施总结07-21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10-08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11-07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