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精选8篇)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篇1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学生非常活跃,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在学生活动中,存在好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由于学生的自控力较弱,好动爱玩,活动一展开,学生就纷纷动起来,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然而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借此玩上一阵,活动的实效性不大或根本没有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确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作为本学研究实施的课题,为此我们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二、教研活动目标

研讨的目标,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组织进行集体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二是积累经验,就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由本课题研究负责人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三是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五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围绕主题展示课堂教学。2.围绕活动主题,讲课教师进行说课,参会教师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进行研讨。

3.学科教研员归纳总结,提出今后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

四、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小专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实践——专题研讨——后续网络教研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相互研讨,相互评价,从而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专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1.深入调研 确立主题

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学科教学信息,广泛争取一线教师意见,倾听学科教师心声,确定教研主题。

2.确定讲课教师 指导备课

活动主题在认真听取教研组的意见后,再经过听课筛选确定研讨会上的讲课人员,明确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要求,着重落实课堂教学要突出训练的主题,确保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课堂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研讨会的质量。

3.突出主题 集中研讨

为了避免研讨流于形式,突出实效性,根据展示课,结合会议主题,反思学科教学,展示课结束后,先由讲课教师进行简单说课,参会教师再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互动研讨。

4.归纳总结 强化指导 学科教研员是研讨会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研讨课结束后,教研员要认真组织参会教师围绕活动主题,展开颇具实效性的研讨,最后教研员要归纳总结学科教师的意见。结合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以及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围绕会议主题,对今后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使参会教师带着问题来,载着收获归。

五、参加人员:

教研组成员必须参加,任课教师尽量参加。

六、具体要求:

1.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按要求提前选好听课教师,准时参会。2.参会教师必须提前熟悉与主题有关的教材内容,保证带着问题听课、研讨。

3.听课教师要及时写出评课讲稿。

六、活动内容 及 时间安排

1.介绍本次数学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 2.课堂教学(现场展示课)3.教学设想、反思

4、结合展示课进行专题研究阶段性汇报 围绕专题议课

(1).如何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2).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探讨提炼出策略、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篇2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的过程。

2.了解乘法口诀中“大九九”与“小九九”的概念;明确“小九九”口诀的不足, 知道弥补不足的方法。

3.能够明确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环节;乘法口诀分成两个阶段教学的不同点。

4.能够对乘法口诀进行多元表征;能够设计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相关问题, 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 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口诀教学” (可以是第一课时) 的教研课, 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 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 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交流。带“*”的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作为专题进行研究。

1.想一想, 写一写, 哪些基础知识直接与学习乘法口诀有关?乘法口诀与以后学习的哪些内容关系密切?

2.想一想, 算一算, 你能够背出来的乘法口诀是45句的, 还是81句的?查一查你们学校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上面的乘法口诀是多少句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 并回答问题。

乘法口诀有“小九九”与“大九九”两种形式。“小九九”是指在每句乘法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 第一个数总是不大于 (即小于或者等于) 第二个数, 当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相等时, 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例如, 4的乘法口诀, 一共只有四句, 即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而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等等口诀, 分别在5、6等数的乘法口诀里。这样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共有1+2+3+……+8+9=45句。

“大九九”是指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 例如, 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五四二十, 六四二十四, 七四二十八, 八四三十二, 九四三十六。

这样从1到9这九个数中每一个数的口诀都有九句, 共有9×9=81句。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觉得, “小九九”与“大九九”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果说“小九九”有利于记忆, “大九九”有利于试商, 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 如果要解决下面的除法问题, 你会分别用哪一句口诀试商?

15÷3=?24÷4=?35÷5=?

想一想, 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小九九”的口诀, 这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 怎样找到那句合适的口诀?如要解决15÷3=?在3的乘法口诀中, 有“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吗?如果一个学生背的是“大九九”的口诀, 那么, 这个学生又会怎样解决上面的问题?

(3) 想一想, 写一写, 遇到解决怎样的表内除法问题时, 背“小九九”口诀的学生在试商时, 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觉得应该如何克服“小九九”口诀表的这种不足?

(4) 下面是一张小九九的乘法口诀表, 如果你引导学生背诵口诀, 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让学生背诵?

如果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按照横 (行) 的顺序背、按照竖 (列) 的顺序背以外, 还引导学生“拐弯背”, 即先按照横的顺序背, 当横的方向背完后, 再按照竖的顺序背。例如, 从一四得四开始横着背到四四十六, 然后拐弯, 从四四十六开始竖着背, 一直背到四九三十六。想一想, 让学生用这种“拐弯背”的方法记忆口诀, 有什么好处?

(5) 有教师在引导学生背乘法口诀时, 要求按照口诀的积从小到大背。即从积是1开始, 一直到积是81。具体的做法是:

1 (一一得一) ;2 (一二得二) ;3 (一三得三) ;4 (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 ;5 (一五得五) ;6 (一六得六, 二三得六) ;7 (一七得七) ;8 (一八得八, 二四得八) ;9 (一九得九, 三三得九) ;10 (二五得十) ;11;12 (二六十二, 三四十二) ;13;14 (二七十四) ;15 (三五十五) ;16 (二八十六, 四四十六) ;……

你觉得这样的背诵方式有什么好处?

4.下面是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乘法口诀时的顺序。

(1) 浙教版、江苏版和西南师大版教材中乘法口诀的内容, 按照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 即从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

(2) 北师大版、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乘法口诀的内容, 按照5、2、3、4、6、7、8、9的乘法口诀顺序编排。即把5与2的乘法口诀最先教学, 然后其余的几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写。

上面两种不同的编写顺序,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如果你上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 你会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简要地写一写过程。

6.如果设计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从具体到半具体半抽象再到抽象, 即从实物图 (具体) 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半具体半抽象) 再到口诀 (抽象) 这样的顺序教学, 那么可以设计下面的教学环节: (1) 情境引入, 明确条件与问题; (2) 根据条件与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并求出结果; (3) 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并写出结果; (4) 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5) 观察口诀, 发现规律; (6) 用不同方式记忆、背诵口诀; (7) 应用口诀。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过程吗?如果是, 请你给每一个环节补充具体的内容, 并写出设计意图;如果不是, 说明理由。

7.在现行的一些教材中, 有的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两段。如人教版教材把乘法口诀教学分成2~5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 和6~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 这样两段来教学。浙教版教材把2~4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一段 (一年级下) , 把5~9的乘法口诀教学作为第二段 (二年级上) 。你觉得乘法口诀的第一段教学与第二段教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下面的一些观点, 你认为两段教学都要重视的, 请在括号里填0;分别在第一、二段教学中要重视的, 在括号里分别填1、2。

(1) 加强口诀意义的教学。 ()

(2) 从实物图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到口诀。 ()

(3) 增加学生自己编口诀的时间。 ()

(4) 让学生观察发现口诀的规律。 ()

(5) 多种形式的练习与记忆。 ()

(6) 整理已经学过的口诀。 ()

(7) 多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口诀的用途。 ()

8.莱什 (Lesh, 1979) 提出数学学习的五种表征:实际情境、图像、操作、口语符号、书写符号, 以及表征转化的关系。如下图:

在上述多元表征及相互转化的图示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任意两种表征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 可以把任意一种表征放在中间的位置, 并根据这种表征得到其余的四种表征。

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用于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可以得到下图。

请你根据上图, 先在中间位置写出一句乘法口诀, 如三四十二, 然后写出这句乘法口诀的其他四种表征。如根据三四十二, 写出乘法算式3×4=12, 4×3=12。当我们说学生理解了乘法口诀时, 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他们能够理解与应用乘法口诀的多种不同表征。

9.现在的数学课程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学科的综合。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例如, 找一找与7相关的事情。7星瓢虫、7言诗、彩虹有7种颜色、天上有北斗7星、地球上有7大洲、7巧板、一周有7天, 等等。

(1) 你觉得上面这些与7相关的事情可以与7的乘法口诀建立联系吗?如果可以, 请为7的乘法口诀新课教学或练习创设一个情境。

(2) 选择一个其他的数字, 说一说与这个数字有联系的一些事情, 并与乘法口诀建立联系。

10.下面是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的一个片段:上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并宣布本节课的课题。接着教师出示一张画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 贴在黑板上, 启发学生得到“1×6=6”的算式, 并编出“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在板书中将图片、算式和口诀横向对齐展示。

★★★★★★1×6=6一六得六

接着教师在第一次贴出的6个五角星的图片下面, 又贴上一张6个五角星的图片, 但两张图片的五角星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几个五角星?

生:这是6个五角星。 (师不说话, 但表情上表示不满意学生的回答)

生:这是2个五角星。

师 (摇头, 表示回答不对) :老师问的是: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

生:这是2个6个五角星。

师:对。如果用乘法算式来表示2个6个五角星, 你们能写出来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2×5=10。

师 (反问) :是2×5=10吗?

生:写成乘法算式是6×2=12。

师:对, 也可以写成2×6=12, 你能够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写一句口诀吗?

生:二六十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诀完成第二行板书:

★★★★★★1×6=6一六得六

☆☆☆☆☆☆2×6=12二六十二

接着教师又在第二行的五角星的图片下面贴上了与第一行五角星一样的图片, 像得出二六十二的口诀过程一样地问: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逐步出示图片, 得到乘法算式及口诀, 最后得出以下完整的板书:

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觉得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 “用一张有6个五角星的图片 (并用了两种五角星) ”这样的情境来逐步得出口诀, 它是一个合适的情境吗?为什么?你会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

(2) 你觉得, 在上面教学片段中, 教师从贴出第二行图片开始提出的“这是几个6个五角星”问句中的“这”是指刚贴出来的这一张图片呢, 还是指已经贴出的所有图片?学生可能会怎么理解?如果你觉得这样的问句不是很合适, 那么, 怎样问比较合适?

(3) 在乘法算式“4×6=24”中, 4表示什么意思?6表示什么意思?24又表示什么意思?口诀“四六二十四”中的三个数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1.在所有的乘法口诀中, 9的口诀比较特别。

(1) 想一想, 写一写, 9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比较特殊的规律?

(2) 有些教师会用下面的手势图来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想一想, 写一写, 下面的图示是什么意思?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有什么好处?

12.用乘法口诀画图。在学生初步熟悉乘法口诀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画图, 这是一种进一步熟悉口诀的练习形式。下面以7的乘法口诀为例说明如何画图。教师给学生发一张纸, 上面印着一个圆, 在圆上标注着0到9这九个数字。然后从0出发, 根据一句口诀的积的个位数, 依次进行连线, 如一七得七, 从0连到7;二七十四, 从7连到4;三七二十一, 从4连到1;最后, 从七九六十三的3连到0结束。如下图所示。

教师可以像上面这样, 让学生对每一个数字对应的九句口诀做上面的“根据口诀画图”游戏。想一想, 画一画, 如果是2的口诀画出的图是怎么样的?5的口诀呢?你觉得这样的练习学生会感兴趣吗?这样的练习有什么教育价值?

13.*让学生观察、发现下面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有帮助。

这张乘法表有许多规律, 比如说, 第2行与第3行对应数的和等于第5行相对应的数;第9列的数个位与十位上两个数的和都是9;从左上角到右下方对角线上的数是1, 4, 9, 16, …, 81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 即1=1×1, 4=2×2, …, 81=9×9。

(1) 你觉得乘法表中数的排列有哪些规律?请写一写。

(2) 你觉得哪些规律学生容易发现?哪些规律不容易发现?为什么?

(3) 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相比, 在观察这张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时, 有什么区别?

(4) 把发现乘法表中数的排列规律作为一个“长作业” (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作业) 来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 记录发现规律, 再用大一点的纸 (以便张贴) 制作一张有关乘法表的“规律公告”。在制作“规律公告”前, 阅读下面的制作建议: (1) 给“规律公告”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 “规律公告”中要介绍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 (3) 美化你们小组的“规律公告”。两个月以后, 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你觉得学生可能会发现哪些规律?对这样的长作业学生会感兴趣吗?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的长作业时, 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有哪些感受?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篇3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过程。

2.能够明确整数乘法概念的定义以及小学数学中乘法概念的直观描述。

3.能够对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不同片段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重点。提升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乘法均指正整数乘法。带“*”的题目表示有一定难度)

1.你觉得什么叫乘法?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在1984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第一册)中,关于乘法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b(大于1的整数)个相同加数a的和c叫做a与b的积。就是:c=a+a+…+a(b个a相加)。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法。

记作:a×b=c。

读作:“a乘以b等于c”或“b乘a等于c”。

数a叫做被乘数,数b叫做乘数,被乘数与乘数也叫做积的因数。

补充定义:

(1)当乘数是1时,a×1=a。

(2)当乘数是0时,a×0=0。

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注释:“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整数乘法意义的例题与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上文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补充定义,你认为给出这样的补充定义有什么意义?

(2)从上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本,还是两个课标的注释或说明都是在阐述乘法的意义。你觉得这三个说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有老师(戎松魁,2004)认为,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注释存在三个问题:①“3个5”的意义不明确,应改为“3个5相加”;②“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的规定不合理;③“乘数”也可以叫“因数”的说法不妥当。

你觉得戎松魁老师指出的这三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与说明中,这三个问题是否同样存在着?

(4)*有老师(戎松魁,2012)认为,按照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例5中的规定,乘法交换律将不复存在。理由是:按照规定,“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由此可知,“b个a的和就可以写成b×a或a×b”。由于“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于是a×b=b×a这个等式是由规定得到的,并没有经过概括、推理或证明,因而不能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你觉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怎样描述乘法的意义?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以前的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常常写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1982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二册教材第62页)这样直观描述乘法意义的语言。而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对于乘法意义的描述有了变化。以下是三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同数连加的情境给出的描述。

人教社教材:“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北师大教材:“用乘法表示就简单了。”

浙教版教材:“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你觉得以前的表述与现在的表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我们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作为乘法含义的描述,那么,你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是应该强调“简便”?还是两者都十分重要?为什么?

4.如果你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节课,那你会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简便”?简要地写一写你的设计。

5.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片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片段?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连加算式。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

坐着看的人数:3+2+4+3。

坐小火车人数:2+2+2+2。

玩转盘的人数:4+4+4+4+4。

气球的个数:5+5+5+5+5+3;10+10+8。

玩三轮车人数:3+3+3。

黄花的朵数:2+3+3。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下面的这些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3+2+4+3; 2+2+2+2 ; 4+4+4+4+4;

5+5+5+5+5+3; 10+10+8; 3+3+3; 2+3+3。

6.下面是一位教师(蔡宏圣,2004)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的一个教学片段,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用图片的形式出示“电脑教室里,每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要求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师:×× ,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一边写算式一边在数数?

生: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2,再写。

师: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9个2相加写得简便些。(接着教师让学生创造新的写法)

生:2+2……

生:2+2+ ?+ ?+ ?+

生:2+2等等。

师:大家真了不起,虽然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9个2相加的算式比一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有9个2相加表示出来。)

师:好,那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既能够简便又能表示9个2相加的写法。

生:2+2+2+2+2……9。

生:2+2 多9。

生:2+2。

在鼓励学生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然新写法中出现了9,就表示“9个2相加”,那是不是还有必要在新写法中写2个2、3个2?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生1:2+9

生2:2?9

生3:2 9

师:太了不起了。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三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为什么?能不能把9写在其他位置上?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更加清晰地把握住新写法的关键,并着重让生2和生3讲讲为什么这样写,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保证新写法不至于像生1的写法那样引起混淆,应该在“2”和“9”之间加个符号。)

师:除了像生2那样在2和9之间加个“点”,或者像生3那样把“2”和“9”隔开些以外,你们还想加个什么符号把“2”和“9”联系起来?

生:我喜欢★ ,我想加个★。

生:我想加个△。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变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

随后教师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认识几个几,再从加法到乘法。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教学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房子、草地、河流、小桥,还有两种小动物,一种是兔子,2只2只站在一起,共有6只;一种是鸡,3只3只站在一起,共有12只。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完后,出现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6只兔子,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很好。一只一只可以数出6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能力很强,一眼就能看出6只。

生:我也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的能力也很强。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我是2只、2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师:这种方法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2乘3乘出来的,2乘3是6。

师:你很能干,乘法也知道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加出来的,2+2+2=6(只)。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加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一眼看出4只,然后再加上2只,一共是6只。

师:你分两部分也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先看出5只,然后再加上1只,一共也是6只。

师:你能这样看也很好。小朋友们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2只、2只数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几个2呢?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情境图的内容与上面教学片段一的相同。学生说出情境图中有什么后,出现下面这段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图上有很多东西,现在大家来注意看图上的兔子,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生:兔子是2只、2只站在一起的。

师:如果让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兔子,你会几个几个数呢?

生:我会2个、2个数,一共6只。

生:我会1个2只、2个2只、3个2只这样数,一共是6只。

师:如果要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几只,你会怎么列式计算呢?请每一个小朋友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如果你更喜欢教学片段二,认为教学片段一有一些不妥,那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与阐述?如果说,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上去分析,教学片段一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8.请你先将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想一想,写一写,你是怎么解决这类改写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分成哪几步来完成?

2+2+2+2+2= 5+5+5+5=

8+8+8= 12+12+12+12+12=

下面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思维过程的概括,你觉得这样的概括对教学有什么帮助?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三写:写出乘法算式,可以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也可以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前面。

想一想,写一写,把一个乘法算式(如4×3)改写成同数连加的算式(4+4+4或3+3+3+3)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9.想一想,写一写,你认为以下的练习有什么价值?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比如3×4,要求学生:(1)写出加法算式表示它的意思;(2)画一个图表示它的意思;(3)做动作表示它的意思;(4)用语言说一说它的意思;(5)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10.问题:看一看下面的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尝试把乘法算式写出来。

8+8+8+8 6+6+6+6+6+5 2+2+2+2+1 7+7+7

(1)请你解决上面的问题。

(2)有一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把“2+2+2+

2+1”改写成了“2×4+1”。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你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

(3)有人认为,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无论是把“2+2+2+2+1”改写成了“2×4+1”,还是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都是错误的。理由是:题目要求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而像“6×5+5”和“6×6-1”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混合算式,它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写一写你的反馈评价语言。

(4)有一个应用问题: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有学生认为,可能是50元、49元、48元等等,因为买10双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打折。如果你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反馈评价?有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理由是随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改变为: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买多了可以打折,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那么这个学生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通过上面的问题(3)与(4)的解决,你有什么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校本教研工作方案 篇4

教科室2013.09.0

1根据学校秋季学期工作要点的部署,为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将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2013年秋季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方案。

一、本学期工作重点

1、继续推进“一堂好课”的研究活动。

课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课堂的高效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质量的唯一出路。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校本教研的重心。

老师们在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术上,通过研究、思考、交流和实践,要对如何施教、“什么是一堂好课”、如何使课堂高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出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见地。

本学期的“一堂好课”落实这样几个目标:

①课堂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目标既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目标不可抄袭,要据学情教情去确定。课堂没了目标,就成了无头苍蝇,就成了水来便开沟,就没了步骤,没了主心骨,就会照资料讲,就会不知所云。

②要有科学的、具体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即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它应贯穿在教学的诸环节中,不可搞一个单独的什么“学法指导课”。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

要俯下身子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教学相长。

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学法设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一个重点。

③知识传授准确、系统。

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自我修炼,要“一桶水对一杯水”。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将知识先自己消化后再哺给学生,要教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④课堂设计有风格。

教学是最个性化的劳动,个人的学识、气质、人生历练、价值追求不同,学情不同,课堂教学设计当然应呈现个性化色彩,必须有个人风格。

2、落实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个共同研究、交流共进的平台,新教师要珍惜这个平台,虚心求教;老教师不要蔑视这个平台,要与时俱进。不要无知无畏。

●本学期集体备课要落实以下环节:

①重过程。

备课组必须精心组织,有时间保证,准备要充分,关键是有效,过程重于形式!不要搞成形式主义。

②定时间。

备课组必须商定具体的集体备课时间,杜绝随意性。一周必须进

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③内容具体。

内容可以是一课、一单元、一教学板块、一复习单元、一次试卷分析等,必须具体,必须是下次教学内容。

④主备课人制。

每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主备课人,有主备课人教案。

备课组长至少提前一周将备课内容告知主备课教师。主备课教师精心备课,并负责在集体备课时作中心发言人,负责答疑解难。

⑤最后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必须包含以下几块内容: A、课题;B、目标;

C、重难点;D、知识体系;E、教法设计、学法设计;F、教时。“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以教案形式呈现,用幻灯片来代替的不认..........可,用下载的资料代替的不认可。..............

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要求

1、教研组长:

①拟定学期工作方案。

开学初据学校工作重点及“工作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这方案要可行、可操作,具体说明怎么工作。有学期研究主题。不说套话,不当任务完成。

②每月至少有一次准备充分的全组活动。活动有记载。教研组活动

要与备课组活动区别开来。

③督到、指导本组的教研工作。

④落实“一堂好课”的研究,做出成效。

⑤负责整理统计本组活动档案。

2、备课组长:

①精心设计学期工作方案。

开学初据学校工作重点及“工作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这方案要可行、可操作,具体说明怎么工作。有学期研究主题。不说套话,不当任务完成。

②具体落实集体备课。

对该组集体备课全权负责。

④负责本组的“一堂好课”的组织,组织本组的听评课活动。

三、校本教研管理

1、将校本教研工作与校内结构工资挂钩。

每月学校拿出500元的结构工资来管理校本教研,全体教学人员,劳则获,不劳则不获。

2、对校本教研实行月查制。

每个月月末,工作结束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按装订目录顺序......将档案材料整理,送教科室检查。合格则核发该组教师的每月500元校本教研津贴以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每人每月100元职务津贴。

3、核查内容:

①教研组:每月一次全组集体教研活动。要有记载,有统计表。

②备课组:每月四次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要有有主备课人的教......案,要有集体备课的教案。........

③教师:每月至少有两次听课,有听课记录单,记录单有组长签字,有授课人签字。

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等管理人员,每月至少四次听课。(约一周一次)

●申请校领导每月能下班随堂听几次课,带头将随堂听课常态化、制....

度化、风气化。

4、扣发津贴情况:

①无特殊原因(比如公差、病事假等),缺一节听课扣发50元,缺一次活动扣发50元,缺一次集体备课扣发50元。扣完为止。(全不参加500元不核发。)

②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因公差、病事假不能组织的,应委托人主持完成工作。

③如发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有弄虚作假的,扣发组长当月100元津贴,并在当月例会上通报。

④ 遇其他特殊情况,待请示学校研究而定。

四、学期末总结工作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均有一份如实的工作总结;

2、教师撰写一篇1500字的校本教研文章;

3、收集一册优秀教案;

4、整理、装订好档案材料(有封面、目录等);

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篇5

宝鸡高新区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好高新区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2010‟69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本研修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校和教师实际自主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以校为本的研修工作新机制,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实际,以校为本。以六镇教育组、局直校为研修基本单位,立足本镇、校实际,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1

促进学校发展。

2、关注课堂,注重实效。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

组织形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

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

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3、全员培训,整体提高。校本研修必须关注每一位教

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全员参与。

三、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五年规划的实施,基本构建起

目标责任明确、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校本研修工作新机制,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抓点示范、骨干引领,创新模式、整合资源,使教师的工作能力明显增强,促使我区教育教学

质量稳步提高。

四、研修内容和基本方式

1、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高效

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

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

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

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

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

管理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

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2、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

校本研修要根据研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结合学校实

际情况,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基本类型和方式有:

专家引领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

交流研讨等。

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集体备课;案例分析;课后反思;

一案三单的研制与开发等。以老带新;结对互助;兴趣小组;

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联片研修等。

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

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园网站;专题论坛;博客写作;

QQ群交流等。

五、工作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分类、分步实施、有序推

进、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我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

工作的具体任务是:

1、宣传准备阶段(2011年):建立区局、镇及学校领导

机构;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

相关制度,全面启动新一轮校本研修工作。

2、创建校本研修示范校(2012年):确定校本研修示范

校,挖掘校本研修课程资源,确立校本研修课题,培育地区

特色的校本研修优质课程资源。

3、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13-2014年):总结研究校

本研修示范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丰富校本研修内容,深化

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提升校本研修

质量。

4、完善机制,形成常态(2015年):完成校本研修五年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提炼校本研修工作的成功做法和

基本经验,展示校本研修成果,促使校本研修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有序、有效、持续深入

开展,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1.明确职责,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新机制

2.落实措施,确保校本研修工作有序开展

宝鸡高新区文化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教育教学工作校本研修方案通知

抄送:市教育局市教研室各镇校、局直校宝鸡高新区文化教育局2012年3月8日印发

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各级教研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现状为基础,以学校为基地,立足教学实际,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优选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要将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进行的教学实践性活动;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基本原则:

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三、目标要求

1、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建立共同提高、同伴互助的常态教研机制,确保校本教研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并可持续发展下去,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着力培养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和谐的课堂提供平台,让教育理念在相互撞击中得到创新,促进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得到锻炼,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相互研讨中得到发展。

3、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优秀教师作用,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4、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建立和健全校本研训活动制度,确保活动内容高效有序、扎实稳妥地开展,做到每次活动有准备、有记载、有汇报、有效果。

5、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探讨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展师生双向互动,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各学科教学中产生积极影响。

三、研训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力争做到“四多三研二写一学”。【四多:①多听—同行的课;多看—教学参考书;多问—向有经

验的教师请教;多写—教学心得。三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二写:写经验总结;写教学反思。一学:学习课程标准】

2、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努力提高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制作或整合利用课件服务教学。

五、活动形式:

1、集体备课。在教研组中选拔优秀教师轮流承担活动任务,首先由任务承担者独立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前提下写出比较详尽的教学预案,再以说课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想,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删减、矫正,形成集体备课的初稿。这样承担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再作调整补改,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学期初教研组长根据学科内容将任务细化到人并以表格形式上报教科室,再由教务处和教科室进行学科调整后进行。如:

2、同课异构。学科教研组还可以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每期一次,教研组分年级轮流上课,课后交流反思,重点研讨“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高效情况,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制订改进措施,其他老师再到课堂中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3、精品课再现。每学期挑选特级教师、名师等执教的精品课例或优质课中成熟的课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模拟再现,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生成等方面给全体老师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罗淑华

副组长: 刘俊义方晓红龚永菊

成员:方晓红龚永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五、相关人员职责

1、组长、副组长负责对讲评讲教研同行活动进行监督。

2、教研组长职责:负责组织本小组按时活动,指导组内活动的开展,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

3、小组成员职责: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态度端正,认真负责、虚心好学;活动结束要及时写好活动总结和反思。

六、具体措施

1、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全组成员进一步增加教研互助同进活动的责任感,努力克服困难,坚定做好此项工作的信心。

2、学校认真挑选各科骨干教师,让他们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研互助同进活动内涵的基础上,自觉投身到教研互助同进活动中去,并能持之以恒。

3、落实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中心的教研互助同进活动。

① 听课。各教研组要及时听课,发现其优点,找出存在的问题。

② 学习或指导集体备课。注意集体备课的各大环节以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某些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开展集体备课。

③ 深入课堂讲示范课。每期分教研组准备一节高质量的课,运用先进教学技术与教学理念,上一堂优质示范课并作好说课。

④ 学习或传送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或指导教师撰写优质教案、说课及教学反思。

⑤ 以课题实验为依托,开发校本教研,拓展校本教研的深度。以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为契机,扩宽校本教研空间,引领教师开展一系列常规教学活动,如:讲课、说课、评课、讲座、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不同形式,来满足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篇7

一、何谓校本教研设计

校本教研设计就是教研活动组织者对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进行全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具体来说, 校本教研设计主要包括了解教研主体、制订教研目标、分析教研主题、选用教研形式、运用教研策略、设计教研流程、评估教研效果等方面。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在校本层面上, 教研设计的第一实施者是学科教研组长, 而主体则是组内的教师群体, 特别是专业发展需求较为迫切的教师, 校本教研设计应当以这部分教师为“中心”。

教研活动本身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 所以这一点决定了校内的教研活动设计应当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目标, 而设计本身是针对此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1]形象地说, 教研活动好比一堂教学实验课, 教师是课堂里的学生, 教研组长或者相关教研管理人员是这堂课的引领教师, 而校本教研设计就是如何最科学地让扮演“学生”角色的教师带着问题和平时收集的材料走入课堂, 进行学习、呈现、分类、集合、质疑、假设、分析、论证, 寻求解决方案,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必要性

(一)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需要

有些教研活动让人感觉效果平平, 研修完了仍然没有清晰的结论和可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这往往是因为教研活动中重“展示”, 强调了“传授”“模仿”, 却未有效地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思考和参与, 使得教研活动的主体处于一个被动“输入”的阶段, 不能很好地吸收与内化研修的知识, 不可能将所学知识“输出”到教学实践中。

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 是教研活动本身的目标, 而科学的教研设计,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研目标。策划是一切活动的起点, 只有有效的设计, 才可能有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教研设计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设计, 是从需要出发来增加参与性的设计, 是能让教师群体从经历上升为经验的设计。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对于教研活动过程的关注, 提高教师的质疑意识、创造意识, 从而把“研究”落到实处。

(二)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完善校本教研研修机制的需要

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渐进”型的建设。然而, 有些教研管理部门或者教研组长仅凭经验或者感觉开展活动, 对外界名目繁多的活动进行盲目模仿, 脱离本校实际情况, 从而使教师丧失教研活动的新鲜感, 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此外, 有些教研部门疏于对活动进行评价, 导致教师失去参与的动力, 甚至使校本教研活动趋于平淡。

如何避免校本教研走入上述恶性循环?虽然校本教研机制因校而异, 各校的规定和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科学的教研设计为校本研修机制提供了统一路径的可能。教学要做到标准先行、评价先行, 那么教研也是一样, 教研设计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标准, 也为教研管理部门提供了活动评价的实质依据。从一个不仅具有实施过程, 还兼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方案出发, 教研管理者通过监督、调查、观看、访谈, 就能对活动本身成功与否进行具有形成性特点的客观评价, 在科学评价的激励下, 教研活动才能永葆其生命力。

(三)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 是增进教研活动组织者教研智慧的需要

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 从某一个层面上直接反映了教研组长的教研智慧。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 笔者对“唠嗑会”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不陌生。虽然活动中总是谈到各种教学问题, 可是讨论缺乏组织和秩序, 思想的火花也没有及时得到记录, 他人的经验未成功地得到推广, 即便是传统的“备课—磨课—观课—评课”这样的最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 如果不经过精心的设计, 千篇一律, 就很难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大打折扣。

教研组长在教研设计中如何切准问题, 如何制造悬念, 如何关注焦点, 如何激发现场的气氛, 创造民主对话的环境, 最终促进教师的有效生成, 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研这堂课中, 教研组长必须要走科学的设计之路, 才能增进自己的研修管理智慧, 从而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来构建自己组内兼具“学术”和“生活”的教研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 所谓“教无定法”, 教研活动的方法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所谈论的校本教研设计, 并不是要将所有教研活动归结到同一模式下, 而是通过“问题—策划—践行—反思—跟进—评价”这样的过程尝试, 冀望做到教师群体生成教学收获, 教研组长增进教学智慧, 学校管理部门完善研修机制, 从而“三位一体”地实现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2]

三、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策略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 必须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以教学问题为抓手, 以研修活动为载体, 以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为重点, 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育生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的。

(一) 调查教师需求, 提出问题

正如一节课要作学情分析, 设定问题一样, 一次充分准备的教研活动, 也必须对教师情况进行分析, 调查他们的教研需求, 确定一个他们都有意向参与的研修主题。如果教师意识到此次教研活动将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带来益处, 那么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将大大提高。

在操作层面上, 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教研组长可以针对教研组中教师研修需求设计调查表格, 来了解备课组或者教研组的人员构成 (见表1) 。

调查教师需求的基本模式是“公开征询—集中探讨—优先筛选”。[3]当组长汇总了组内教师研修需求的情况时, 应当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确定哪些是更具有共性、更需要从教学改进层面来解决的问题, 来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关于教研主题的确定, 本身就可以做一次教研活动设计。教研组成员也可以到学生中进行调查, 通过“学情”来体现“教情”, 从而使研究小组讨论最值得研讨的问题, 确定研究主题。

(二) 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 争取专业人士支持, 形成教研活动方案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研活动形式必须和教研目标相结合。把握好活动的机制, 才能实现以研促修的目的。以下是一些适合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形式。[4]

1. 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一直是教研的载体之一, 但是理论学习必须得到观念的更新, 必须体现“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尽量和教学实际接轨, 让教师主动参与, 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笔者建议教研组利用寒、暑假期向组内成员布置有关阅读任务, 在学期中开展“读书交流会”, 条件允许时, 可以邀请校外理论方面的专家与组内成员就读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节交流, 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 课例研究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直接目的的, 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是被实践得最多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也是课例研究的体现。在操作方法方面, 研究组应注意运用科学的观课分析技术, 关注细节, 特别应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代表性事件, 以学生是否获得作为指向来判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一个好的课例, 应有教学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在研究方式方面, 研究组可以采取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方式。

3.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 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系列行动研究, 它往往采用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策略。一般来说, 课题研究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努力, 需要一个周期的时间。课题研究需要规划, 需要综合理论学习、课例改进、教学反思等多种教研形式, 是专题化、系列化的行动和总结。笔者建议教研组在某个教学专题有所实践和积累之后再开展此项活动形式。

4. 教学沙龙

所谓“沙龙”, 形式本身就是倡导开放、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学沙龙上, 教师之间可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 进行思想碰撞, 共享经验。例如, 笔者曾在某次期中考前组织各备课组长开展一次教学沙龙, 讨论如何“命题”, 由于这和大家的教学实际息息相关, 于是大家在沙龙上进行了很好的沟通, 当场就达成了很多共识, 笔者对沙龙中形成的共识作了记录, 从而与各备课组长共同形成了校内命题标准的雏形。

5. 资源共建和网络教研

资源共建虽然属于教研策略的一种, 但笔者认为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资源共建的目的是搭建共享平台, 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团队分工合作是资源建设的主要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资源管理也日趋电子化, 因此, 笔者建议利用网络平台, 合作建设资源。例如, 本校正在着手建立“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 (校本英语课程标准) ”。这一课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各备课组教师分担一块任务, 二是教师必须时时更新自己的成果, 让其他人看到内容以作参考。因此, 网络博客便成为最适合此项课题的研究平台。除了博客这个阵地, 学校还利用远程培训、主题学习网站或者论坛、即时对话群、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 从而构建起组内教师与某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教师的互动交流。事实上我国教育部正在推广的各季度“CERSP新课程远程研修”就给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一线教师群体不仅可以得到与国内权威专家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教学困惑的机会, 也可以从全国各地同龄人的教学心得中窥视专业教学的发展, 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6. 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技能比赛是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研究组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采用以各级优质课和教坛新秀课为风向标的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等各种形式。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竞赛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 这就需要各校教研管理者认真考虑如何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教学技能比赛的优势, 避其劣势, 使这种活动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校本教研活动。

上述这些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校本教研设计中的“核心部分”, 如何选择则需要通过事先的教师调查来决定。从表1中可以发现, 这位英语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形式均做了多选, 而本校研究组通过后期的样本集中分析并进行科学的筛选, 较清晰地发现教师的共同需求, 从而开展适当的主题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在第一时间为教师所认可, 调动他们的思考积极性, 从而为活动中教师的“生成”作好厚实的铺垫。

不仅如此, 教研活动设计中, 还应充分考虑资源因素。教研的核心是“人”, 教研组长和学校教研管理部门要将“教师”和“专家”通过活动的设计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帮助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校本教研设计的直接体现是教研活动方案的形成。在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和主题, 拟选形式, 完成“教案” (见表2) 。

(三) 及时开展教研设计评估

在表2中的结尾是教研组长对于本次活动组织的自评。事实上, 要对教研设计开展评估, 教研组长首先应明确教研活动的内涵。教研活动不是组织策划者为参加者提供解决教学问题准确回答的活动, 而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为参加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支持的过程。[5]教研组长来检验自己组织的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成长和进步担任了“引领”“扶手”的角色, 教师在研修活动后是否形成了能帮助自身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和建议, 并付诸实践。为了更好地评估教研设计, 笔者建议教研组长在活动后期设定“是否有观念转变”和“是否有行为跟进”两个标准。

(四) 优化设计, 促进有效教研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螺旋式的进步。研究组在进行教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并且在完成教研设计的多方评估之后, 一定要进行总结, 看看是否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 或者有无更优的操作方法, 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 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五) 成功的教研设计策略

1. 活动前给组内教师布置任务, 确保教师的参与度

主题集中研修之前, 教研组长应给教师布置“预习作业”, 并对其进行监督;找准问题的针对性之后, 就应考虑教师的充分“参与度”。校本教研设计一定要避免现场活动陷入资深教师“话语霸权”的漩涡中, 应让青年教师在活动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分析数据, 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言之有据, 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 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

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与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密切相关, 它要求组长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个人魅力。教研现场的调控中, 评价手段的运用非常重要, 幽默感也是要素之一。调控能力是策略运用的一种体现, 教研的“会堂”和教学的“课堂”可以互相印证。如何热身, 唤醒教师的学术思考?如何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指向问题的焦点?如何运用铺垫技巧, 搭建支架?这些都是值得教研组长群体进一步去研究的议题。

3. 及时记录教师的教研心得

讨论活动的直接指向是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教学思想生成的可能性。对这些现场生成的记录将是教研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4. 行为跟进策划:教研活动的延伸

教研活动的设计绝不应该终止于研修讨论结束的那一刻, 而应当继续策划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 将其作为研修活动的延伸。

5. 准备合适的教研环境 (包括场所、人员、资料)

教研组长不但是学术的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是教师群体的服务者。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研修活动而言, 教研设计者应该围绕教研主题, 充分考虑校本教研的各种客观因素, 如选择怎样的观课课堂, 邀请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是否邀请校级教研部门领导参加, 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资源, 甚至包括研修活动经费的申请等。[6]

综上所述, 校本教研设计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建立设计意识, 同时, 在教研设计活动的开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前开展调研, 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 从需求出发再来制订合适的主题。

2.要求书写“教研方案”, 兼顾目标、过程和评价, 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对环节灵活增减, 注重“实践—评价—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

3.活动中要调控话语权, 灵活把握教研活动的策略, 重视后期活动的行为跟进。

参考文献

[1]王洁.源于教师的需要, 关注教师的投入——校本教研的策划与准备[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7) .

[2]何晓波, 黄朝东.遵循认知规律, 遵守基本规范——校本教研“六步法”例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6, (9) .

[3]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丰.如何组织策划学校的研修活动[J].教书育人, 2008, (23) .

[5]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 2003.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上一篇:《失恋33天》中的经典台词下一篇:一段什么的旅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