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总结(精选8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 这些都足以见出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在开发校本课程,办好学校特色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1、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成了校长郑奇同志担任组长,由副校长陶军担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张燕、谢世磊、廖宗毅。其主要职责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
2、组建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郑奇、教师代表张荣国、陈平、张华建、欧云书、李文超、陈小波、唐刚、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相关管理条理,检查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1、校本课程的开发
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我校实际决定我校以书法教学、学生综合实践、安全教育及可爱永新四方面为根据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
2、实施策略
(1)、书法教学校本课程
每学期16课时,两学期共32课时,每周45分钟。
掌握正确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学会写规范行书。培养良好写字习惯,学会选择及使用、保管写字工具(1课时)。
基本笔画及与之相关的偏旁、独体字、结构的学习(24课时)。每节课学习其中一项内容,共安排了点、横、竖3种笔画及与之相关的偏旁、结构、独体字。每课包括四个板块:
“新课学习”——含有相应笔画的汉字8个,供课堂教学之用; “活学活用”——含有相应的汉字6个,供学生边学边练,每个汉字摹写1遍、临写2遍;
“临写创作”——含有2个汉字的例字剖析,供学生分析练习、揣摩感悟,临写一句、创作一句,为学生提供一显身手的习作园地,内容均为经典诗文,旋子响应的语文教科书;
“佳作赏析”——含1幅经典作品,配以简明扼要的解读文字,供学生欣赏。
练习与评价(4课时)。期中期末各一次,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创作实践,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写字学习情况如实作出阶段性评价,以利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2)、学生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我校学生综合实践培训主要依托罗家综合实践培训中心和罗家综合实践培训中心,以两个班为单位集中培训一周的方式开展,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①文体类:远足拉练(永新中学-拓展中心-培训中心约3公里登山拉练)、军事训练、球类棋牌竞技活动、趣味体育等。
②社会交往类:礼仪培训、篝火晚会、主题班会、观文艺演出、看露天电影等。
③工艺美术类:剪纸、十字绣、泥塑、竹编、服装设计、干花制作、插花艺术、木工制作(含微型机床操作)等。
④科普教育类:机器人合成、航模空模车模制作、天文观测、高科技探物实验、“多米诺骨牌”操作实验、植物辨认、植物标本制作、动物解剖、大棚蔬菜种植等。
⑤生存训练类:内务整理、厨艺、逃生演练(溺水、火灾、地震、交通等)、医疗救护培训等。
⑥生活体验类:抓鱼、钓鱼、捉泥锹黄鳝、石磨豆花、打糍粑、野炊、烧烤、露营、野战训练等。
⑦生产实践类:花木种植、农作物栽培与采收、养殖、制茶工艺、梨酒或葡萄酒酿造等。
⑧砺志训练类:双人走钢丝、网攀、翻越阻碍墙、信任背摔、匍匐前进、跨越悬索桥等。
(3)、安全教育校本课程
我校安全教育主要以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及日常生活安全常识为主,其中课时设置为每周1课时,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珍爱生命,安全第一,2.中学生心理健康安全,3.地震安全教育,4.森林防火安全教育,5.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6.防溺水安全教育,7.防雷安全教育,8.校园火灾的预防、自救与逃生,9.遇侵犯如何避险脱险,10.用电安全教育,1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12.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艾滋病,13.红眼病的预防及治疗,14.预防踩踏事故的安全教育,15.中学生安全法制教育,16.中学生禁毒安全教育,17.洪水和泥石流的预防与处理,(4)、可爱永新校本课程
我校地处清溪河国家AAA级风景区,具有开发和实施可爱永新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课程设置为每周1课时,课程具体内容为:
(四)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
教科室负责做好计划、执行、监控、测评等各项工作。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其具体措施如下: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学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教学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六)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与实践,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我校安全事件不断减少
2、提高了全校学生的书法水平
3、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是一份经历、一种体验,是一份与师生成长相伴相生的生命印记。而校本课程更是学生选择性、适应性、发展性学习经历的体现。这些经历既让学生当下校园生活更丰富、更有趣,也使其面对未来发展更自信、更从容。
上海二期课改实施14年以来,校本课程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及其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17个区县,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黄浦区、虹口区、闵行区,从学生成长角度,概述了区域近几年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成果及其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浦东新区、普陀区、金山区、静安区、崇明县、杨浦区、徐汇区等区县从区域特色、课程研究与管理等角度总结了区(县)校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闸北区、奉贤区、松江区、嘉定区、长宁区、青浦区、宝山区等区从专业支持(侧重教研与培训)、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等角度进行了总结。
从调研结果来看,全市校本课程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彰显了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一、调研方法与内容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各区县均在其日常调研、督导检查的基础上,集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学生等进行调查。对分管领导的问卷调查是全样本调查,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校的行政领导或教师代表进行访谈调查。
资料分析法:对区域现有的校本课程建设资料进行了分析梳理,资料来源主要是学校提交的课程建设资料、区常规调研资料、综合督导资料等。
案例分析法:对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或校本课程进行具体分析,既挖掘其共通属性,又提炼其个性特点。
自我分析法:学校从优势、劣势、实践、成效、对策等角度对课程建设进行自我分析、自主总结,以调研学校的真实体验。
2. 调研内容
围绕校本课程这一主题,各区县对学校和区域两个层面的实践现状、经验、成效等进行了调研。
学校层面,主要对学校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规划或设计、课程管理、校本研修、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成效(数目、质量及其对师生的发展)、课程开发动力或来源、课程开发困难、课程保障制度(如课时津贴、教师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研。
区域层面,主要从区域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教研、管理制度、平台搭建、教师培训、区校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整个调研覆盖17个区县、736所中学(黄浦区36所,虹口区37所,浦东新区156所,金山区29所,闵行区55所,松江区29所,静安区13所,徐汇区40所,嘉定区35所,青浦区24所,崇明县38所,长宁区32所,普陀区51所,杨浦区55所,闸北区36所,奉贤区38所,宝山区32所)。
二、调研结果与结论
1. 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正在形成
课程建设成为了上海二期课改后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类课程的课程结构、三级课程的管理制度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转型——观念要变化,角色要变化,行为要变化。校长和教师要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变为集“课程的决策者、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实施者、课程的管理者、课程的评价者”等多角色为一体。
调研发现,学校领导、教师等不仅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更从行动层面,按照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推动课程建设。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实施、进行合理评价等实践,让学校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
(1)关注课程设计
课程建设不是随意的行为,需要进行基于合作研究的决策和选择,需要进行基于校本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课程设计和计划是反映学校课程决策方向和实践模式的重要载体。由此,各区县均对此进行了调研。
黄浦区、徐汇区、松江区等区县所有学校都有校本课程计划和方案;浦东新区77.6%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总体设计方案;宝山区85%学校有关于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全市绝大部分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软件、硬件多角度充分分析学校的优势、特点、潜在问题等,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目标,拟订课程,确定课程设计思路及当前实践要求。大部分学校不仅研制了整体性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还制订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纲要或方案。拓展型课程科目众多,大部分学校要求每个科目还需确定由科目目标、内容、实施计划、评价等组成的“科目方案”。不管是引进的课程,还是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的课程,皆需要进入学校顶层设计规划,且皆需要进行具体的科目设计。这些皆说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不是随意、任意的行为,而是经过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有目标愿景与操作要求的系列行为。
当然,由于诸多原因,有些课程开发思路或科目来源,还不能完全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来建设,如某区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调研中显示:64%选择校本课程开发起因于“校领导的构想”,13%选择“多位教师的共同构想”8%选择“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或要求”,3%是因为学者、专家的建议。
(2)关注课程数量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和《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不仅对两类课程的课程属性、价值定位、实施模式等进行了规定,同时也对其课程数量、内容领域、主题或主题类型等进行了说明。
调研发现,与课改初期相比,校本课程的数目有大幅度增加。例如,黄浦区共开发了1404门自主选修拓展型课程科目,340门限定拓展型课程,师生合作完成了3938个研究型课程的课题研究;闵行区共开发了2381个自主选修型拓展型课程科目;虹口区近三年共开发了校本课程2527门。普陀区89.47%的学校所开设的以走班形式上课的自主拓展型课程科目数达到班级数的150%;崇明县34.2%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数为学校班级数的1.5倍;奉贤区初中、高中分别有48%、71%的学校达到科目开设数是学校班级数150%的要求。闵行区调研发现,除毕业班外,校本课程数与班级数平均比例达到2.23。
当然,如果从内容领域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则各类课程也有差异。如在浦东新区156所中学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中,身心修养类约有967门、人文艺术类约有1219门、工程科技类543门、生活技能类480门、社会实践类约有480门、学科拓展类约有1434门(全区范围内共有5123门左右);宝山区32所学校共开发学科拓展类拓展型课程有79门、身心修养类拓展型课程有45门、人文艺术类拓展型课程有39门、工程科技类拓展型课程有24门、生活技能类拓展型课程有18门、社会实践类拓展型课程有20门;在金山区各所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人文艺术类有182门、身心修养类有179门、生活实践类有89门、工程技术类有71门。
但是,大量的校本课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如某区在对本学年课程的选择性方面的调研发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占55.3%,教师指定选择的占37.1%。在课程数量提升的同时,还需对课程的适应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3)关注课程管理
科学的课程管理是让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课程管理首先需要一个理性、合作、高效的管理团队。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管理的责任、日常管理的内容、课程管理的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如浦东新区78.4%的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虹口区66.7%的学校对课程开发进行了审查认定,对过程有考核,17.1%的学校对课程开发进行了审查认定,但过程考核工作没有跟上;宝山区44%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嘉定区44%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有相应的评价制度。课程管理者承担了课程申报、学生选课指导、课程实施资料收集、课程实施需求和效果调研、课程交流或宣传等多方面工作。
区层面也建立了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有效机制,如长宁区建有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组负责制、学校方案审核制、试点过程指导制、试点学校定期交流制等制度;金山区建有“合格课程认定制度”。这些机制既规范了校本课程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课程质量的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校本课程实施者大多由学科教师兼任,课业负担大、富余时间少,部分教师被动进入校本课程建设中(在对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的调研中发现,浦东新区有69%的教师主动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崇明县有45.3%的教师自觉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面对丰富的校本课程科目或主题,面对专业背景多样和对校本课程投入程度不同的教师,校本课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需深入思考。
(4)关注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需要整合资源,课程实施需要利用资源,课程评价需要巧借资源。课程建设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研发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自然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校友资源、高校资源、各类场馆资源、校外专家资源等资源利用都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资源也在不断积累,如教材资源、讲义资料、音响资料、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资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资料等。这些既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和成效的证明,也是课程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区域也积极为课程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建立配套措施,如杨浦区成立了区课程资源建设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征集和提炼工作;闵行区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的网上交流和共享平台;普陀区建立了优质课程资源跨校共享制度。
相对来说,课程资源的缺乏仍是当前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某区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困难或问题”的调研中,有63.8%的学校选择了“缺少课程资源”。
2. 课程建设的校本性正在凸现
(1)关注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因校制宜。校本课程往往因具有校本特色而独具魅力。学校特色发展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要求,同时,校本课程也是支持或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大部分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师资力量、资源条件等有意识地进行特色课程的打造。
区域也非常支持学校特色及特色课程的发展。许多区县(如宝山区、奉贤区、浦东新区等)将“一校一品”计划与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有机整合。调研发现,奉贤区90%以上学校有1~2门以上的学校特色科目,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另外,该区还评选出了德育实践类、语言文化类、工艺美术类、音乐舞蹈类、科普与制作类、体育与健身类若干特色校本课程。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七宝中学等知名高中特色课程的特色非常明显,干巷学校、梅陇中学、崧泽学校等一批普通初级中学的校本特色课程也在逐渐形成。
(2)关注区域特色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是区域教育特色形成的两个策略。一方面,区域可以基于学校的课程实践,提炼相似或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和成果,成为区域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区域教育定位,进行方向性指导和选择性打造。调研发现,以上两种途径都对当前区域教育特色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崇明县和闵行区的乡土教育、浦东新区的国际理解教育、奉贤区的贤文化教育(《敬奉贤人,见贤思齐》《古诗文诵读》)、普陀区的科技创新教育等都有相关的系列特色课程来落实,而金山区的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艺术特色课程和“科技创新‘光启’计划系列课程”则推动了区域教育特色的形成。
3. 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正在加强
(1)关注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要素不仅要健全,更要关注各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几个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课程要素匹配关系的重要性,如许多区域提出校本课程建设的精致性问题、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吻合度问题、课程评价与课程实施的适切度问题等。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实践时间、专业力量等方面的原因,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要进一步加强。
(2)关注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类课程分工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三类课程都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协作,共同支撑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来说,不能与基础型课程脱离关系,例如,虹口区认为从基础型课程延伸拓展处寻找资源,可以生成校本课程。大部分区县调研发现,学科拓展类是比较容易开发的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课题研究或问题探究,也是基于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三类课程关系的和谐将推动师生更好地发展。
(3)关注课程之间的纵向关系
课程的纵向关系也备受学校重视,如同一科目在不同年级或学段之间的差异表现和紧密联系;同类课程、不同科目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目标衔接等问题均引起学校重视。如学校在制订拓展型课程实施纲要(或方案)时,不仅要探索众多科目在内容领域的相关性,还要研究其目标领域的相关性。学校在制订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或计划)时,要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核心目标。
(4)关注多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
课程建设不是一人行为,而是多主体之间的协作过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相关专业人士等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所以,关注主体关系也是体现校本课程建设系统性的重要方面。
所有区县都对外聘人员的课程作用及其作为进行了总结。有的区县在调研过程中,选择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类调研对象;有的区县对“一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就是一门校本课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多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将是校本课程建设未来发展必须深思的重要议题。
4. 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备受重视
校本课程建设要体现灵活性、发展性。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审议和淘汰机制很好地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灵活性。相对来说,保障课程的发展性难度更大。区县可通过制度建设、平台搭建、课程研训等方法来保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中,日常视导或督导制度、课程资料审查制度等可保障课程的常态实施。
(1)平台搭建:激励发展
平台的巧用可以激励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如浦东新区和奉贤区的特色课程的评选整合了区域专业力量来评估校本课程品质和特征,既为课程把脉,也为彰显课程建设成效提供了机遇。又如,闵行区的校本课程案例评选,普陀区的“普陀杯”教学评优,许多区县组织的科目方案评选、校本课程教材评选等平台,都极大地激励了课程的发展。
(2)课程研训:促进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业务指导,需要交流合作,常规课程教研和培训则从业务层面有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常规教研的规范化、主题化为教师问题研究、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闵行区的研训共同体、教研训基地,奉贤区的教研联盟等,都是区域在提升课程教研方面作出的探索。
科目设计指导培训、探究方法专题培训、提高校本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典型案例分享和学习培训等都是围绕校本课程建设而开设的培训课程。这些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3)项目引领:带动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整合力量、找准方向、强化研究。为此,部分区县以项目引领的方式,带动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如黄浦区的“课程领导力”项目,普陀区的“创新”项目,静安区的“做中学”“N项活动”“创意梦工厂”等项目,闵行区的“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这些项目为某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机会与平台,更带动了一批特色课程,培养了一批优质教师。
但从当前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看,师资的稳定、评价的完善等仍是保障课程发展的关键环节。绝大部分区县充分认识到了该问题,并已经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后续发展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调研反思与展望
课程方案对校本课程属性给予定位,区、校两级课程管理及相关课程制度给予保障。多年的实践,使上海的中学校本课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良好局面。但是,不可否认,从长远来看,目前上海的中学校本课程还处于发展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有思想层面的,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有面向过去的问题,也有着眼于未来的问题。
1. 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
“发展不平衡”是大部分区县提到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学段不平衡,学校之间不平衡,课程建设环节把握不平衡,课程类型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有些不平衡问题是学校师资、硬件等方面造成的,有些不平衡是业务指导不到位或不及时造成的,有些不平衡则是由于认识程度不足、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进造成的。对于客观原因,我们可以慢慢处理,通过硬件的完善、资源的整合逐步提升;但对于主观原因,则需要深思。
就学校而言,是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如在课程领导上其决策行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在师资上是如何配备的,在课时上是如何落实的,在课程资料积累上是如何要求的,在业务指导上是如何跟进的,在平台搭建上是如何创设的,在课时津贴上是如何计算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则需要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成效、项目或课题研究等方面有所体现。对区域而言,是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则需要通过工作重心、工作机制和学校课程建设成效等方面来体现。
2. 教师发展与区校行动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尤其如此。课程开发力、课程执行力等是在行动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教师的课程实践确实对于其课程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仅有自己自觉、独立的做中学还不够,区、校要给予其保障和支持。
学校层面,如何让教研组或课程开发小组名副其实,如何根据校本课程特点和需要细化校本教研机制,如何借助其他力量协助教师专业成长等需要深入研究。区域层面,仅仅依靠两类课程教研员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校本课程发展需求,如何配备其他人员、辅以其他机制协同两类课程教研员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细化研究。
3. 研究深度与研究机制
校本课程在某些方面还不太成熟,如何基于实践经验进行深度研究,需要深入思考。如绝大多数区县提到的课程评价问题如何研究,拓展型课程科目众多、类型多样,研究型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广泛、综合性强,学生在两类课程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和水平表现差异大,如何建构科学易行的评价体制难度确实大。
相对于基础型课程来说,校本课程的资源少,共享程度低,那么如何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怎样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等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校本课程的魅力在于个性化、针对性,即什么学生喜欢或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学校据此建设对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虽然建构了许许多多的校本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究竟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是学生喜欢或必需的还不太清楚。哪些学生需要强化哪种学习经历,哪些学生的哪些学习经历是可以免除的,这不能仅仅依靠实践后的调研来判断,更需要往前移,即诊断学生。依靠评估和诊断,为学生选择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此诊断不是选拔或筛选,而是诊断学生的兴趣潜能、个性特长、认知风格等,基于综合诊断,判断其发展方向,促其扬长补短,进而通过支持性课程和选择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校本课程要走向精品化,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仅靠一人之力或一校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良好的研究机制来保障,需要有较好的研究人员来协助。
4. 成效表现与学生收获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生成长是课程建设成效的最好体现。无论是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还是系统性,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经历更科学、更高效。特色课程是通过适应性的学生发展而体现的,课程特色是通过学生的特质(思想、行为、气质等方面)来展现的。特色的创建不是文本,不是口号,更不是几个学生或几个项目的成功,而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及其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发展者——学生身上的。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今后,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成长或变化的角度,从学段的角度,从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愿望等角度发展校本课程。
一、什么是“山谷化”
“山谷化”即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校本化、本地化的过程。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大峪中学创建了山谷书院,启动了对各学科“山谷化”的实践,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案例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突出本校的山谷特色,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为宗旨,力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总体来说,山谷化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全方位
“山谷书院”系列课程既有地理、历史这样的文史科目,也有生物、化学这样的实践性理科,甚至还有艺术体育类课程。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予以充分选择,量身定做的课程 “总有一科适合你”。
2.多层次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差异化的原则,“山谷”系列课程设置了5个层级,即预备体验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山谷志趣课程、生涯体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层级和方向,从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保护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灵性,实现“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目标。
具体到地理课程,“山谷化”就是利用大峪中学紧邻永定河峡谷独有的地理优势,将地理课堂搬到山谷中、河岸旁,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让学生把课本上看似高深的知识拉下来、抓到手、记在心。通过对永定河峡谷的实地考察,点燃学生深藏在心底的徐霞客之梦。
二、为什么要“山谷化”
1.课程性质的需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实践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勘探、绘图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第二,鲜明的地域性。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导致地理学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地理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学习地理贵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本地特点相结合。
针对地理学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大峪中学所在的区域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地理教学突出的理念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因此,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本区域,充分发挥本区域的特色,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课程理念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教师、学校、本区域等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更能体现地理课程“全面培养地理素养,满足差异化地理研究和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在这种前提下开发、设计的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通过开展本地的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家乡建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利用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全方位达到了中学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3.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的需求
教师时常会困惑:讲了这么多遍的知识,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在开发“山谷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典型的问题,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许多教学活动是“纸上谈兵”,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学到的、落实的知识。如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一课,会讲到岩石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落实的是抽象的“纯文字概念”,如图2所展示的岩石是沉积岩,学生脑海当中是“沉积岩”三个字和抽象的符号(如图1所示),而不是活生生的石头,岩石之间的转化被抽象为不同文字之间的转化。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唯一能调动的就是大脑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人类大脑对形象的现实物体的理解能力和记忆程度远胜于抽象的文字。如果能带学生实地考察,自己采集岩石标本,通过在野外亲手操作和现场讲解,形成对大脑、手、眼、耳等诸多器官的刺激,使学生容易把握知识,不仅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这种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收获模式,效果远胜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就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长期专注于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更新,甚至由于长期缺乏实践而不断遗忘。如果学生拿着一块石头来问,鲜有教师能轻松识别,更鲜有教师能指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资源,引发学生自我探求的兴趣。实际上,判断岩石是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自身实践经验缺失的教师很难教育出高素养的学生,也很难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出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是出于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本地化、“山谷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山谷化”的转换与实践
“山谷化”首先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国家课程标准逐一解读和分析,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本地化转换,结合门头沟区山川秀美、山谷诸多的特点进行“山谷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本地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有所了解,还要进一步拓展到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从而充分运用广泛资源完成课程的转换。
下面就以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为例,具体解读“山谷化”的必要性和具体过程。
1.课程标准的分析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的三个关键词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么对应的流域治理案例就应该以本地的地理环境作为切入点,首先从本地的山川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这些没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原生态”讲起,逐步过渡到人类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改变了该流域的自然形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通过人类科技进步和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逐步意识到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获取人类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整体生态的平衡,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后,逐步恢复了生态和人类利益的再平衡。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开发教师:陈玉江
资料来源:自编 授课对象:普通初中学生 授课时间:1 课时/周(共一个学年),共计32 课时,前十六为基础班,后十六时为提高班。
目录 第一部分
校本教材
一、初中篮球教材概述
(一)篮球运动的概念
(二)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三)篮球运动的教学功能
二、初中篮球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要求
三、初中篮球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抢球游戏
1.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游戏
2.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法建议
(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三传二抢投篮游戏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2.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法建议
(三)传切配合──半场控制球游戏
1.传切配合的游戏 2.传切配合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法建议
(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球抢球游戏
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游戏
2.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学建议
(五)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运球投篮比赛
1.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2.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学建议
(六)二攻一配合──全场二打一游戏
1.二攻一配合的游戏
2.二攻一配合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学建议
(七)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五点跳投比赛
1.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2.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3.游戏要点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5.教学建议
(八)传接球接行进间低手投篮──全场三对三教学比赛
1.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游戏
2.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要点 3.游戏要点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5.教学建议
(九)半场人盯人防守──半场五对五比赛
1.半场人盯人防守方法(略)2.半场人盯人防守配合要点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4.教学建议
四: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五、篮球教与学的评价
(一)篮球动作评价标准
(二)学生自我评价表
(三)教师评价的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篮球队训练计划
一、概述
1、目的任务:
2、实施对象:
3、实施内容:
4、指导教师:
5、实施方式:
二、篮球队训练计划
1、热 身 运 动
2、步 伐
3、传接球及持球训练
4、上 篮 训 练
5、运 球 训 练
6、投 篮 训 练
7、假 动 作
8、篮 板 卡 位 训 练
9、防 守 训 练
10、摆 脱 接 应 训 练
11、快 攻 训 练
12、分 科 训 练
13、X1 破 盯 人 训 练
14、切 传 训 练
15、组 合 训 练
16、辅 助 体 能
17、循 环 训 练
18、体 能 训 练:
19、训练强化重点:
一、初中篮球教材概述
(一)篮球运动的概念 篮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 神,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篮球运动作为一个竞技运动项目,是以投篮为中心,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 球类项目。
(二)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篮球运动是 1891 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Naismith)发明的。因篮球运动本身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很快在全世界传播开来。1895 年 传入我国天津,1932 年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 年男子篮球运动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 项目,1976 年第21 届奥运会增加了女子篮球项目。1992 年第25 届奥运会向职业篮球球员敞开了大门。篮球运 动在中国广为普及,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三)篮球运动的教学功能 对于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运动来讲,它就是一项集体对抗的球类游戏项目。它的特点是集体性、对抗性、趣 味性。除了具有一般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外,篮球运动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 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竞争对抗的游戏形式,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及 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比赛中的集体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篮球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加人的运动经验积累,能为今后学习其它运动项目提 供一定帮助。
二、初中篮球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2.能在篮球的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3.通过篮球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 面发展。4.在从事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篮球的基础知识(1)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2)篮球运动的特点与价值(3)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4)篮球运动规则简介 2.篮球的基本技术(1)双手胸前传接球(2)体前变向换手运球(3)原地或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4)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5)行进间低手投篮(6)传接配合(7)二攻一配合(8)半场人盯人防守
(三)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2.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篮球运动特点,结合游戏和比赛学习基本技战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反应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3.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一定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和练习密度,要注重组合技术的掌握和运用。4.教学中要教与学并重,给学生营造思维、创造的空间,并结合技术、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心理调控和 适应能力。以上目标、内容和要求,只是建议性的,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三、初中篮球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抢球游戏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传接球方式,是各种传接球技术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传球 抢球等游戏进行教学,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在注意传球手法的同时,注意传球落点的控制。特别是比赛和 游戏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扩大学生的视野。
1.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游戏 传球抢球游戏方法: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队,限定一个区域。游戏开始时,攻方用一个球在同伴之 间传递,守方断球、抢球。要求进攻方不得运球、带球走、使球出界和被守方触摸到球,否则攻守交换。以一方 一次进攻中累积传球次数多者为胜。
2.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点 传球要点:持球正确,蹬地、伸臂、屈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接球要点:手型正确,触球时收臂缓冲动作柔和,连贯。游戏要点:持球者开阔视野,找无人防守同伴传球,不持球进攻者摆脱防守。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1)传球时两肘外翻,出手用力迟缓。(2)接球手型不对,易手指向前。纠正方法:讲清错误原因,练习时语言提示,监督练习。
4.教法建议
(1)在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要注意与传接球游戏结合的问题,在考虑教学步骤时,可在示范讲解和简 单的练习后就进行传接球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动作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时候应该 传直线球?什么时候传弧线球等。结合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后,再让学生做传接球练习。可反复进行。学一段、用一段,学用结合,不断提高要求,从技术的掌握逐渐向技术的运用过渡。
(2)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难度的传球游戏。比如二传一抢、三传二抢、三传三抢,或相同的 多人传抢。根据不同的游戏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并能运用双手胸前传球。
(3)教学中要教与学并重,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如:比赛中 球应该向哪儿传?传给固定站立同伴时,球的落点控制在什么位置?传给移动的同伴时,球的落点怎么控制?引导 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4)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不能做好做坏无所谓。比如传球 的同学要为接球的人着想,怎么传才能使接球的同伴更便于进攻,怎么传才能使自己的动作显得比较精彩。
(5)传球教学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视野,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配合思路。不能只掌握传球方法,而在比赛 时不知传给谁、不知怎么传,造成大量失误。可以多做一些三传二抢,三打二等以多打少的游戏,培养学生传球 给无人防守同伴的能力。
(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三传二抢投篮游戏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投篮技术。也是比赛中应用广泛的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 比较简单易学,结合罚球和投篮比赛等练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自信心。教学中要利用动 作本身易于评价和学生喜欢投篮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动作要点,通过练习,在个人基础上提高投篮命中率,以提 高学生学习兴趣。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三传二抢投篮游戏方法:(图8-1)五人一组,三人为攻方,二人为防守方。攻守双方 站位如图,游戏开始,由攻方互相传球或投篮,防守一方积极移动抢断球或干扰对手投篮。攻方传球失误或投篮不中,以及手中球被对方触及时,与其中一位防守者互换角色。规则:(1)攻方不能移动。(2)攻方投中一球可保险一次,连续投中多个球也只算保险一次。
2.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持球手型正确,蹬地、抬肘、伸臂、屈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球出手后,手要指向球篮。游戏要点:真假动作结合应用,投篮时应有意识的调控心理状态。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1)投篮弧度过低。(2)手臂用力方向不对。
纠正方法:(1)语言提示,要其抬肘,或设标志物,让其投篮时超过标志物。(2)语言提示,要其投篮出 手后,手指向球篮。
4.教法建议(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学生较喜欢的技术动作,也是投篮技术的基础。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即投 篮技术动作的掌握,投篮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投篮时机的选择。既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尽快掌握动 作。又要学用结合,将掌握动作与游戏、以及在比赛中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同时感到运动的乐趣,更好的把握技术动作要点。
(2)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要与投篮游戏相结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时数的可能,采用不同 的游戏,如:五点投篮游戏,比赛连续投中次数游戏,三传二抢投篮游戏,直至在比赛中练习投篮。通过游戏学习单手肩上投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发展学生运用技术能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教师可预先设置部分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比如:投篮时的用力顺序,投篮时球飞行的弧度,投篮时球的旋转方向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投篮技术动作的要点。
(4)投篮教学中可设立适当的问题情景或营造一定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心理的调控能力。如:两队比赛罚 球投中次数,一个人投中与否将影响全队的胜负,自然有一定压力,引导学生在压力下如何控制情绪,发挥正常 水平。也可数人一起比连续投中次数,尤其在连续投中几球后,随着累积次数增加,压力会越大,在此环境下锻 炼控制能力。
(5)教学中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表现自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看到他们的 进步,当他们进步时应及时表扬,为他们创造机会去体验、去尝试,逐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
(三)传切配合──半场控制球游戏 传切配合是篮球比赛中应用较广泛的进攻基础配合形式。比赛中实用性强、易于掌握。应结合基本方法的 学习,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配合意识、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对抗状态下,传、切的时机、路 线的默契会影响配合的成功率,配合成功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过 程。
1.传切配合的游戏 半场控制球游戏方法:在半场范围内,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一组互相传球,另一组人盯人抢断 球。要求进攻方同伴之间拉开距离,无球队员频繁在中间穿插跑动,接同伴传球后向外围跑动,继续传球。防守 方积极抢断,如抢断到球或迫使对方失误后,交换攻守。比赛双方传球累积次数。
2.传切配合要点 切入者切入时应抢在防守前侧身看球切入,传球者传球时应结合投篮、突破等假动作,及时准确将球传给 同伴。游戏要点:进攻方频繁移动,距离拉开,反复传球,控制传球落点与时机。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传球落点控制不好,有时传球到攻防队员之间,没有远离防守队员。有时偏前或偏后,同伴不 易接球。纠正方法:讲清控制传球落点的方法,在有防守和移动的情况下练习传接球。
4.教法建议
(1)尽量采用有攻防的游戏方法练习传切配合。开始时可采用简单的游戏方法,逐渐提高难度。如开始时 可采用二攻一守传球游戏,以提高有防守情况下传球落点的控制。再用三攻二守传球游戏提高传球选择能力和开 阔的视野,再用半场控制球游戏提高传切配合成功率。然后在教学比赛中提高传切配合的实用能力。
(2)配合练习中要注意集体意识的培养,针对目前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鼓励学生应以集体利益为 先,以全队的胜负为重,不能只顾自己进攻而失去良好的进攻机会。在传球时应考虑同伴的需要,要培养为每一 个球,为全队胜负,而负责任的态度。
(3)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累和总结传切配合的经验。如怎样摆脱防守,什么时候切入,什么时候传球 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4)传切配合练习要让学生动起来,不管是游戏还是基本练习,都要使学生保持一定的移动时间。练习形 式的安排应有连续性,应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尽量多的接传球和跑动。
(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球抢球游戏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比赛中应用最广泛的运球变向技术,它方法简单、实用。经常练习不但可以提高运球 突破能力,还可以提高手控制球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程度。手脚协调配合与保护球动作是技术的关键。
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游戏
(1)动作方法(图8-2)运球队员欲从左侧突破时,先用右手运球,吸引对手向右移动,这时运球队员突然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 方向左侧变方向运球,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肩、腿护球,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运球超越对手。
(2)运球抢球游戏方法 方法一:在半场范围内每人一球运球移动,另设两个学生进场抢球,被抢球的学生继续抢别人的球。方法二:在半场范围内,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一组在场内运球移动,另一组一对一抢球,抢到 球后两人交换攻守。
2.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点 变向运球时动作要快,运球高度降低,蹬跨、转体探肩迅速,注意保护球。游戏要点:运球不要盲目奔跑,在对手过来抢球时利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使球移到远离防守一侧。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运球变向时蹬跨、转体探肩慢,护球不利。纠正方法:原地做运球变向和蹬跨、转体探肩动作。
4.教学建议
(1)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时,可考虑先做运球抢球游戏,然后做原地和行进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待学生能完成基本动作后,再做运球抢球游戏和一对一运球突破练习。
(2)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与一对一运球突破结合运用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变向后,加速超越对手 的决心和勇气,尤其是运球队员变向运球已经避开防守正面堵截时,要敢于与对方拼速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精 神和自信心。
(3)教学中,在学生动作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必要时可提醒他们观察正确动作和与自 己同样的错误动作,互相比较,找出答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与教师集体纠正相结合,既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也 能保持正常的教学效率。(4)在做运球抢球游戏时,应视人数多少来确定游戏的范围,避免场地过小,在拥挤中造成伤害事故。
(五)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运球投篮比赛 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一项运球与行进间投篮组合的动作。学会此组合动作对学生参加比赛会有很 大帮助,因为此组合动作解决了个人移动和投篮问题,甚至可以用此动作跳在空中传球给同伴。此组合动作关键 在于两动作的衔接与在空中平衡的控制。
1.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运球投篮比赛游戏方法(图8-3): 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两组进行运球投篮比赛,在单位时间内比两队累积进球次数(每组一球)。
2.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跨步拿球双脚要腾空,跳起投篮时要控制住身体平衡,投篮出手动作连贯柔和。游戏要点:掌握好跨步拿球位置,靠近篮下碰板投篮。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初学者跨步拿球时容易跨错脚。纠正方法:增加徒手分解脚步练习,逐渐加快速度。
4.教学建议
(1)在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时,可用徒手脚步动作练习解决跨步拿球、跳起举球的行进间投篮 的脚步动作,然后练习跨步拿同伴手中球后起跳投篮动作,在上述动作基本掌握后,可做运一次球后跨步拿球上 篮动作。逐渐过渡到半场距离运球上篮和运球投篮游戏中去。
(2)待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基本掌握后,可结合各种要求的游戏进行练习。如:1 分钟内往返三 分线与篮下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游戏。半场往返两次投中四球的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游戏。全场绕 场上三圆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往返一次投中两球游戏等。
(3)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动作评价、分析和比较。适当时候可组织学生讨论,提高自己 认识动作能力。对动作有问题的学生,可先提醒他们,让他们先自己找问题,再帮助他们解决。也可让技术好的 同学帮助他们,在班级内养成互帮互学的风气。(4)在练习或游戏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找窍门,如碰板的位置、拿球位置,投篮的距离等,让学生自己总结 提高投篮命中率的经验。
(六)二攻一配合──全场二打一游戏 二攻一配合方法是快攻结束阶段以多打少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赛中常见的进攻形式。掌握二攻一的基本方 法不仅可以提高以多打少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战术配合意识,加快进攻的节奏,提高进攻成功率。
1.二攻一配合的游戏 全场二打一游戏方法(图8-4): 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分别站在两端线外,一组传球推进前场投 篮对面出一组,其中一人到罚球区防守,另一人到边线等候。如进 攻组利用二攻一配合方法进攻得分,则防守组拿球向对面球篮二打 一,如进攻组进攻失败,则拿球返回另一端球篮二打一,直至二打一投篮成功。
2.二攻一配合要点 两人拉开距离,球远离防守人,尽快结束进攻。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传球时机控制不好,过早使防守人退回,过晚被防守人封堵。
纠正方法:要求在接近防守前运球前进,确定防守确实上前堵截时再传球,在半场反复练习。
4.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考虑先做篮下的二攻一守的攻守练习,解决在中间有防守情况下的传球问题。再做从中线推 进的二攻一练习,开始可不要求尽快结束。然后再从半场过渡到全场的快速的二攻一配合练习。待二攻一配合成 功率达到50%以上时,再做全场二打一游戏。
(2)在二攻一配合学习初期,学生行进间投篮和篮下近距离投篮命中率较低时,应穿插二攻一配合方法的 学习,进行一些行进间投篮的练习。待无人防守下行进间投篮命中率达到50%左右时,再设消极防守,进行二攻 一练习。逐渐提高防守的积极程度。
(3)二攻一配合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当防守欲前后兼顾时,持球人要果断运球上篮。所以练习中要 鼓励学生在防守队员似防又没全力去防状态下强行运球上篮。待防守全力上前堵截时再传球,以免被防守假动作 所迷惑。
(4)二攻一配合学习初期,学生盲目跑动、传球和投篮的较多,所以成功率很低。在这时要降低速度,组 织学生分析讨论,进攻的优势所在。使学生自己找到进攻成功的办法,才能使后边的练习顺利进行。
(七)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五点跳投比赛 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是比赛中最常见的投篮方法之一。它既可以增加投篮高度,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容易与其他动作相结合,所以深受学生喜爱(但一般女学生做此动作有些困难,可安排女生练习在跳起后上 升阶段出手投篮的动作方法)。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在中、远距离投篮方法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应是先学原地单 手肩上投篮,然后学-→随跳随投单手肩上投篮-→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运球急停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移动中接传球急停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的衔接与区别对待。
1.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的游戏 五点跳投比赛游戏方法:在半场范围内,围绕球篮、以不同的距离、选择最常见的投篮位置、设立五个投 篮点,并排好顺序。学生5~10 名一组,每人一球或尽量多的球,依次按顺序在五个投篮点投篮,每人在1 号位 置投中后方可进入2 号投篮点,以此类推,比赛谁能尽快的投中五个球。要求学生除技术因素外,考虑取得胜利 的其他因素。
2.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点 随着用力摆臂、两脚用力垂直起跳,待身体上升至最高点时,用力抬肘、伸臂、屈腕、拨指将球投出。
3.游戏要点 第一、二个球投篮要慎重,争取尽早投中,在投篮时要注意其他投篮者干扰。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投篮出手时间过早,上升阶段就出手,会影响今后跳投动作进一步提高。纠正方法:讲清道理,缩短投篮练习距离,要求其延缓出手时间。
5.教学建议
(1)在开始教学时,先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徒手起跳投篮模仿练习,体会全身用力。然后可让学生两、三人一组互相跳投模仿练习,体会出手时间,与用力的大小。在能基本完成动 作时,再对篮练习,练习初期可在近距离进行,动作熟练后再逐渐加大投篮距离。
(2)跳投的学习要结合游戏穿插进行,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可以分成两队,每队每人投一次,比赛各队投 中总数。可以两队各一球篮,队员依次投篮,比哪一个队连续投中的数最多。比赛个人的连续投中次数。比赛五 点投篮。比30 秒钟内在三秒限制区外投中的累积数等等。在游戏中要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情况穿插进行基本动 作练习,以保证学生动作的掌握。
(3)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跳投时经常出现投不到球 篮的现象,这是因为出手时间晚,起跳方向偏后,球举得太高、手指手腕用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要急于告 诉学生,可组织大家分析讨论,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跳投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不可分的,可结合各种竞赛游戏提高学生运用跳投技术能力。如在一对一攻 守中结合持球突破练习跳投、二打一、三打二时练习跳投。以及教学比赛中练习跳投。重点在于移动与起跳的连 结,和跳投时机的把握。
(八)传接球接行进间低手投篮──全场三对三教学比赛 传接球接行进间低手投篮 传接球接行进间低手投篮是篮球比赛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项组合技术。由于它的技术特点是投篮动作柔和、稳定,出手点在身体前上方,所以一般在快速奔跑中或身体前方没有防守人时使用。此技术动作在所有行进间投 篮技术中,是命中率较高的一种投篮形式。与运球接行进间投篮相比,在衔接部分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应注意 动作的技术特点。
1.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游戏(图8-5)
(1)动作方法(以右手投篮为例)当球传来时,右脚向前跨出接 球,接着迅速上左脚起跳,向前上方跳起投篮。投篮时,单手持球,托球的下部,手心向上,手臂向前上方伸出,用手腕、手指柔和地上挑动作将球投出。
(2)全场三对三教学比赛方法:全场三对三攻守,要求进攻者少运球多传球,防守者全场人盯人。目的: 提高行进间传接球水平,培养学生在有防守情况下传接 球接行进间投篮能力,提高练习负荷强度和学生心肺功 能。
2.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要点 跨步接球与腾空举球动作平稳、流畅,单手托球高度与奔跑速度成正比,手腕、手指的上挑动作要柔和。
3.游戏要点(以进攻为主)主要强调传球给无防守的同伴,传球落点要远离防守、要有一定提前量。
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投篮时单手托球点低,造成奔跑中投篮动作过大,降低命中率。纠正方法:原地持球做单手托球向前上方伸展练习,并讲清问题症结,再在行进间练习,随着奔跑速度加 快逐渐提高出手高度。
5.教学建议
(1)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一般安排在运球接单手肩上行进 间投篮之后。教学中可以先练习接传球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然后练习原地持球的单手托球向前伸展动作。接着,在篮下3 米处,右脚在前持球 练习上一步单手托球向前上方伸展投篮练习。待投篮出手动作掌握一定程 度后可练习运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逐渐过渡到接传球单手低手投篮 动作的练习中去。
(2)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的学习要结合游戏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技术 能力。在进行全场三对三比赛之前,可以先进行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接力赛(图 8-6)。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两队,每队一球,每队选出一名队员站在罚球区弧顶给大家传 接球。每一个队员经过传接球后上篮,投篮不中须补中,然后运球过中线后才能传球给下 一位同学,先进行完的队为胜。也可以半场传接球往返上篮计时赛(图8-7)。从中线开始,传接球后上篮,投不中须补中,往返一次,投中两球,计所需时间,时间少者为胜。
(3)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动作掌握的较慢,或出现错误动作,这时可以引 导学生观察同学中好的和差的两方面类型的动作,并加以比较,然后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 解决。比如有的学生投篮动作基本正确,但命中率较低。实际上是因为传球同学给球过早,以致造成此同学每次 投篮距离较远造成的。启发他观察别的同学,自己找原因,找到原因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的办法可以是:让 传球学生晚一点给球,或在离篮距离较远接球时运一次球再上篮。(4)行进间投篮教学中,易忽视一个问题,学生在初学时速度较慢,以致经常在两脚着地情况下、或后脚 着地情况下拿球。实际上以这两种情况下拿球上篮是带球走违例。所以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应在双脚腾空下拿球上 篮才是正确动作。一般来说,只要在奔跑状态下拿球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5)行进间低手投篮的投篮命中率一般较其他投篮动作高。但教学中会经常发现部分学生投篮命中率始终 偏低,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出手动作不稳定,和精神不集中造成的。投篮时精神集中与否是习惯问题,要采取 一些措施进行强化,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比如采取一些连续进球的比赛,要求连续进球二或三次,要求投篮时看 碰板点等等。
(九)半场人盯人防守──半场五对五比赛 半场人盯人防守战术,是以个人防守为基础,综合运用防守基础配合所组成的全队战术。一般分半场扩大 人盯人防守和半场缩小人盯人防守。中学教材安排的半场人盯人防守指的半场缩小人盯人防守。半场缩小人盯人 防守的防守范围小(一般在7 米左右),防守移动距离短,给攻击者留下的篮下空间少,所以说相对半场扩大人 盯人防守消耗体力少,给对手的突破与传切和篮下进攻造成一定困难,因防守者之间距离短,所以也容易同伴之 间协同防守。一般用以对付外线攻击力较弱的对手。1.半场人盯人防守方法(略)半场五对五比赛方法:(参见教材中三对三擂台赛的比赛方法)
2.半场人盯人防守配合要点 分工得当,强防强、弱防弱。分工负责,谁的人谁负责。个人防守的位置、距离、姿势、步法要正确。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防守位置经常站错,比赛时经常不能保持在对手与球篮之间。纠正方法:讲清防守位置的重要性,通过一防一、二防二练习提高保持正确防守位置的意识,并随时停止 比赛检查强化。
4.教学建议
(1)人盯人防守教学时,首先要进行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分工负责是集体配合的基础。针对中学生愿 意进攻不愿意防守的情况,在练习前或比赛前先指出这种现象揭示出来,并加以否定,同时鼓励和表扬那些认真 负责防守的同学。
(2)人盯人防守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人防守能力。脚步灵活程度,防守意识,面对各种对手应采取 不同的措施等。开始可以进行一些重点的防守步伐练习,如滑步、后撤步、侧身跑、急停急起等,然后结合进攻 进行对抗练习,如一个队员徒手做跑、停、跳等动作,另一个队员紧跟模仿练习。或运球一对一全场攻守,或者 做半场的三对三传球抢球练习等,逐渐过渡到教学比赛中去。
(3)在教学比赛中练习人盯人,首先要注意位置、距离、步伐姿势等要素的控制。先示范讲解各要素控制 要点,然后在比赛中加以验证。开始可以让防守人随着进攻者传球移动,然后检查防守人位置站得是否正确,距 离是否合适,步伐姿势是否恰当,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然后在比赛进行中,停下来检查防守人实践情况。逐 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4)初学者打比赛时,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大家都奔球去。所以在人盯人防守教学开始阶段,可不要求 同伴之间协同防守。主要强调各自防守好自己的对手,最大限度的防止其得分,或发挥别的作用,待比赛比较正 常后再培养协防能力。
(5)人盯人防守相对联防来说,比较容易犯规,而中学生初学篮球,容易造成较重犯规。在教学中要教会 学生正确防守方法,特别是对方在跳起时,或在快速奔跑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剧烈冲撞,以避免造成伤害事故。四: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篮球规则是篮球运动的法律性文件,是篮球竞赛唯一的理论依据。裁判法是临场裁判员的工作方法,指导裁判员 如何完成一场竞赛的裁判工作。
一、篮球竞赛的主要规则
(一)违例及其罚则 违例是违反规则的行为。裁判员应根据下列基本原则来判断是否违例: 规则的精神和意图以及坚持比赛完整的需要。在每场比赛中运用常识的一致性,在比赛中要记住有关队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在比赛控制和比赛流畅之间保持平衡的一致性,对于参与者们正想做什么以及宣判什么对比赛是 正确的,要有一种“感觉”。罚则是发生违例的队失去球权,由对方在最靠近违例的地点掷界外球,直接位于篮板后面的地方除外;如果球进 入球篮但投中无效,随之而来的掷界外球应在罚球线延长线界外处。裁判员宣判程序:鸣笛并做停表手势~违例手势~新的进攻方向。
1、运球违例(两次运球或非法运球)运球的概念:持球队员在原地或移动中,用单手连续按拍借助地面反弹起来的球的技术。球在一手或双手 之中停留的一刹那运球即停止。不能翻腕运球(携带球),不能双手同时拍球,不能两次运球。漏接:运球开始 或结束时,队员偶然地失去球,接着又恢复控制球。漏接不是运球。“三不碰”可以再次接触球。
2、持球移动违例(走步)(1)中枢脚的确定 第一种类型:队员双脚着地接到球(原地接球),可用任一脚作中枢脚,一脚抬起的一刹那,另一脚就成 为中枢脚。第二种类型:队员在移动或运球中接到球。第一种情况:队员接到球时一脚正触及地面,另一脚一触及地 面,原先那只脚就成为中枢脚;如队员跳起原先触及地面的那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则哪只脚都不能成为中枢脚。第二种情况:队员接到球时双脚离开地面:A、双脚同时落地,任一脚都可作为中枢脚;B、两脚分先后落地,先触及地面的脚是中枢脚;C、一脚落地又跳起这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哪只脚都不能成为中枢脚。(2)判定持球移动 确定中枢脚后,队员在传球或投篮中,可抬起中枢脚,但在球离手前不准落回地面;队员开始运球时,在 球离手前不准提起中枢脚。哪只脚都不能作为中枢脚时,如队员传球或投篮,可抬起一脚或双脚,但在球离手前 不准落回地面;如运球,在球离手前哪只脚都不可以抬起。
3、球回后场违例
(1)三个必备条件:A、控制球队才能出现球回后场;B、必须是控制球队使球从前场进入后场;C、必 须是控制球队的队员在后场首先触球。
(2)球回后场违例的几种情况:队员从前场跳起,在空中直接从中圈跳球中获得控制球,并一脚或双脚落 回后场;队员在前场跳起于空中获球后落在后场;队员从后场起跳,在空中接住同队队员从前场传来的球后落在 前场;队员骑跨中线时接前场来球等等。
(3)不算球回后场违例的情况:被防守队员断回后场的球,可以被双方任一球队重新获得;运球队员在中 线附近由后场向前场做后转身运球,即使身体接触了前场地面但球运在后场地面上,继续向前运球;在前场投篮 出手后球弹回后场。
4、球出界与掷界外球违例 当球触及界外队员或任何其他人员、界线上或界线外的地面或任何物体、篮板的支柱或背面时即为球出界。
5、时间类的违例
(1)3 秒违例:在比赛计时钟已经启动、某队在场上控制活球时,该队队员在对方限制区内不得停留超过 连续3 秒钟。队员在限制区内停留接近3 秒时,可允许他向篮下运球投篮。连续投抢不受3 秒规则限制。队员准 备离开限制区时或当处于限制区内的队员正在做投篮动作且球正在离手或已离手时不算3 秒违例。
(2)5 秒违例:罚球队员在裁判员递交球后5 秒没有投篮出手;掷界外球的队员在裁判员递交球后或已将 球放在他可处理球的地点后5 秒没有将球掷入场内;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在5 秒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
(3)8 秒违例:进攻队员在后场控制活球时,该队没有在8 秒内使球进入前场。
(4)24 秒违例:当一名队员在场上控制一个活球时,该队必须在24 秒内完成投篮。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 构成一次投篮: 24 秒装置鸣响之前球必须离手。球离手后在24 秒钟装置鸣响前必须触及篮圈。当在 24 秒接近结束时投篮,球已离手在空中飞行时 24 秒钟装置鸣响,如球进入球篮,此球为投中。如果 球触及篮圈但未进入球篮,球仍是活球,没有违例发生并且比赛不中断应继续进行。下列情况24 秒从中断处连续计算:球出界仍由原控制球队掷界外球;裁判员中止比赛以保护受伤队员。
6、干扰球违例
(1)在投篮的时候,当球在飞行中下落并完全在篮圈水平面上时,进攻或防守队员均不能触球。
(2)当球在球篮中时,防守队员不得触球或球篮。
(3)当球触及篮圈时,攻守队员都不得触及球篮或篮板,但可以触球。进攻队员违例,投中无效;防守队员违例,球即使没中也要判攻方得分。
7、脚踢球与拳击球 故意踢球、用拳击球或用腿的任何部分拦阻球为违例,脚或腿偶然地碰球不算违例。
8、跳球----交替拥有 交替拥有规则是以掷球入界而不是以跳球来使球进入比赛的方法。在非每半时和决胜期开始的跳球情况中,双方球队将交替在最靠近出现下一次跳球情况的地点掷球入界。在每半时或决胜期最初的跳球中未获得控制球的队应开始交替程序,将球判给该队在最靠近出现下一次跳球情况 的地点掷球入界。当一名裁判员将球置于掷球入界队员可处理时,交替拥有程序开始,当传出的球触及一名界内 队员或掷球入界队发生违例时结束。
(二)犯规及罚则 犯规是违反规则的行为,含有身体接触和违反体育道德的举止。犯规可分为侵人犯规和技术犯规。宣判程序:鸣笛并做停表手势~用手势表明犯规队员的号码、犯规性质及罚则。罚则:由对方掷界外球;如犯规队每节全队累计达4 次后,罚球2 次;如被侵犯队员在做投篮动作,投中 2 分或3 分,加罚一次;不中则罚2 次或3 次。
身体接触问题:
1、接触的概念(规则第七十三条)
2、判断身体接触的基本原则: 规则的精神和意图以及坚持比赛完整的需要。运用“有利/无利”概念中的一致性,裁判员不应企图靠不必要的打断比赛的流畅来处罚附带的身 体接触,况且这样的接触没有给有责任的队员利益,也未置他的对方队员于不利。在每场比赛中运用常识的一致性,在比赛中要记住有关队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在比赛控制和比赛流畅之间保持平衡的一致性,对于参与者们正想做什么以及宣判什么对比赛是 正确的,要有一种“感觉”。
3、处理身体接触的原则: 每个队员都有责任尽量能避免发生身体接触。每个队员都有权占据没有被对方队员占据的位置。每一名跳起在空中的队员都有权落在自己起跳的位置,或落在起跳前未被对手占据的位置。从背后来的身体接触不是正常的篮球比赛动作。在背后的队员通常要对身体接触负责。发生了身体接触由造成身体接触的人负责。规则对身体接触与侵人犯规的若干规定:
1、合法的防守位置:双脚以正常跨立姿势着地;面对对手;两臂向上伸直,两脚间的距离与身高成比例。
2、防守控制球队员和不控制球的队员:(1)不控制球的队员和任何防守他的对手必须考虑时间和距离的因素,即都不能离对手太近。如果队员在 上位时忽视了时间和距离的因素并发生身体接触,他应对接触负责。(2)在防守控制球队员时,时间和距离的因素可置之不顾。
3、谁先到达某处,谁就有权通过:判断阻挡与撞人的主要依据。进攻队员头和肩部已越过对手并发生了接 触,判防守阻挡;进攻队员以胸或肩撞在处于合法防守位置的对手的躯干部位,判进攻队员撞人犯规。
4、队员的位置与球的关系:双方队员为抢球而发生身体接触,宣判犯规时必须考虑双方队员距球的位置。如队员从对方队员的旁边或后面位置上去抢球,而对方已占据有利位置,发生身体接触,前者负责;如双方面对 面均处于有利位置,发生身体接触可不予考虑,除非队员用臂、肩、臀或腿将对方推离。
5、垂直原则:队员对直接在他们上面的空间拥有权力。防守队员不能将双臂放在进攻队员上方,以阻止进 攻队员垂直起跳和投篮;进攻队员不能斜着跳起而撞在处于合法防守的队员身上。
6、腾空的队员:从场上某处跳起在空中的队员有权不受对方妨碍再落到原地点上,也可落在场上另外在起 跳时没有被对手占据的地点和从起跳点至落地点之间的直通路径。当对手已跳起在空中后,队员不得移至对手的 路径上。
7、手测:当对手位于某队员的视野之外时,偶尔的触及是合法的。
8、合法掩护与非法掩护:掩护对手的队员在掩护时两脚着地未移动为合法掩护;掩护对手的队员在移动中 进行掩护并与被掩护的队员发生身体接触为非法掩护。
几种特定犯规及其罚则:
1、技术犯规:队员或教练员及随队人员违反规则,漠视裁判员的劝告或有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都将被视 为技术犯规。技术犯规不包含身体接触。罚则:竞赛中队员的技术犯规判给1 次罚球和在中场掷界外球;竞赛休息期间所有人员的技术犯规均判给 两次罚球;竞赛中球队席上的人员技术犯规,判给两罚一掷。
音乐每学期6课时。
篮球每学期8课时。
艺术体操每学期6课时。
美术每学期6课时。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篮球的技能训练》体育组
2《通俗歌曲走进校园》《声乐的基本常识》音乐组
3《版画和装饰画》美术组
十、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一、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开发的课程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注重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融合及渗透。
二、基本目标
(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包括需求评估、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及保障措施等。
(二)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并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模块。
(三)适时对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作出客观评价。
三、基本程序
(一)建立组织。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工作小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必须有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人士代表等,要体现学校教师主体的特点。
(二)现状分析。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和问题反思等环节。需求评估是要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资源调查的目的是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问题反思则是要在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之间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即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澄清我们应该做而且有条件做好但却没有做好的方面,以及如何改进的措施,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现行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是否与学校的实际相符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三)目标拟定。目标拟定至少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工作,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相应的开发成果,另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一般目标,即教育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标,要尽可能把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态度陈述清楚。学校必须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和一般的目标,并建立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开发应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的水平和潜能。
(四)方案编制。学校层面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即首先学校必须把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并置于整个学校课程计划之中来进行规划。
(五)实施与评价。操作模式设计必须估计到诸如新旧安排间的过渡、冲突和混乱等情况。课程实施会暴露一些出乎意科的问题,需特别处理解决。如课程表、场地和教师等实际问题;决定有关的评价系统及如何吸收反馈信息的问题等。特别是学生评定问题,是学生间的横向比较,还是个人潜力的纵向比较;评价形式是给分数,定等级,还是写评语等都得进行具体安排。
四.开发方向
高中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开发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十大类:
1.体育、艺术类。2.活动技能类。3.采集收藏类。4.生态环保类。5.生活常识类。6.信息收集类。7.地方文化类。8.采风采访类。9.学科类。10.思辩训练类。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政治校本课程:《经济与生活》; 历史校本课程:《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
地理校本课程:《环境保护与家乡》、《旅游业与家乡》、《小城镇建设》;
物理校本课程:《物理与生活》,《航天物理》;
化学校本课程:《诺贝尔化学奖的智慧之光》、《化学与社会生活》; 生物校本课程:《中华曙猿》;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FRONTPAGE2000快速入门》,《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电脑装机指南》;
语文校本课程:《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数学校本课程:《数学与生活》、《趣味数学》、《数学与美学》、《数学发展史》、《数学竞赛教程》;
外语校本课程:《英语名著选读与影视欣赏》。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校本课程应紧密结合本市本土本校实际。为此,我们制定的校本课程的主题是:陈毅元帅与光华中学:环境保护、中华曙猿、电脑装机、物理与生活等。这些主题,不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接近社会,接近自然,了解家乡,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也有利于我们能随时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特色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着眼于地方特色,突出溧阳以旅游业为龙头,搞好环境保护这一特色。
教师在研究、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依靠现有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
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放性包括内容的开放性,方式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越来越多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总结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六.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结构、实施、评估的领导,并及时听取意见,调控活动情况,以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长:成员:
1.时间安排:每周2课时,集中在周五下午
2.实施办法:学科教师主讲、辅导、专题报告,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信息等,社区调查、走访等,学生阶段性活动报告、活动交流等。
一、统一思想, 确立武术为体育校本课程
充分理解校本课程, 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切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 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的教育, 简单说, 就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校确立“立足校园, 突出特色, 试点实验, 辐射带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 制订了《常州市外国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为我校武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领导,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力保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为此, 我们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一是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科教部主任任副组长, 各学科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程开发计划, 审核教材内容, 指导检查开发进程, 评估教学效果。二是组织骨干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负责课题选编, 确立教学目标, 具体指导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
三、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我校武术特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学生武术运动的进一步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我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和体育组教师一年多的努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 结合多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编写了适合我校应用的武术校本教材。
1. 知识水平与技能
通过师生共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让学生充分认识武术运动, 加强武德修养,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过武术训练, 使学生掌握技击, 提高自卫防身技能,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科学训练意识, 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实战训练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理论学习和身体训练, 使学生体验到武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的魅力, 加深学生对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格的了解, 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拼搏的心理品质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 课程内容
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将课程共分为五个主题:武术基本理论与武德修养的讲述;武术套路练习;散打基本技术;女子防身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等。
四、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 强化师资培训, 增强实施武术校本课程的能力
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武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通过教师重点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知识, 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
2. 认真编写课程纲要
因为缺乏相关的教材, 教学活动无从下手, 所以课题组就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结合教学的经验, 搜集整理信息, 编写了武术课程纲要, 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
3. 采取灵活的形式落实武术教学
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每周安排一节武术校本课程, 进行有组织的理论教学和身体训练, 并采用合理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思想教育,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思想品质得以净化。同时, 通过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如, 武德在习武者的形态体现、学习女子防身术的心理影响因素等。
五、评价
1.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以便有效地将课程落到实处。
2. 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除终结性评价外, 教师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出勤率、团结协作、意志品质、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方法
评价校本课程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我们主要选用以下几种:计算法、量表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仍存在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问题,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和多变性。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力挖掘地理教材教学资源,激发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嚴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具体的实践过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结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编写计划,并丰富编写内容,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灵洁.基于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J].新校园(上旬刊),2014,(11):12-13
[2]林英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发展[J].读与写(上,下旬),2013,(13):23-24
[3]王海燕.浅谈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34-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中学校本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06-02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01
南湖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教材10-01
崇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15
三家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09-25
实验中学校本教研制度10-31
2024-2025年度中学校本培训方案10-06
永登县中川中学校本培训制度07-06
大中中学2012学年校本培训工作计划11-25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