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户外运动教学的调查研究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发生着变化, 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也因工作节奏的加快而变得越来越少, 在这一背景下, 国内一些中心城市的年轻人利用周末的休闲时间走进大自然开展一些适宜健身, 调节身心的锻炼内容, 户外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在社会上逐渐开展起来, 并迅速成为一项热门运动。

户外运动是指在野外或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以走出家门、脱离狭小空间的束缚, 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的户外运动项目群。从活动内容来说, 主要包括定向越野、攀岩、野营、漂流、轮滑、无线电测向、山地自行车、潜水等。从2000年开始, 为了拓展中等职业学校 (以下简称“中职学校”) 体育教学内容, 实现学校体育多功能发展目标, 一些学校逐渐开设了定向越野、攀岩、轮滑、无线电测向等户外运动项目, 并很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 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一个项目团体。例如: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成立的无线电测向队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传统品牌, 该校的无线电测向队曾连续十年蝉联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团体冠军, 2006年7月全国比赛囊括了80米波段、2米波段、团体、个人比赛的所有冠亚军。从2006年开始该校又组建了定向越野队, 曾代表广州市参加省中学生定向越野比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据此在2009年全国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修订了教学内容结构部分, 其中拓展模块有B系列1水上运动:蛙泳、侧泳、泅渡、潜泳、海上远游、水上救护、职业潜水等。B系列2野外运动:远足登山、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新的《纲要》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拓展方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内5所开展户外运动的中职学校中2008、200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查阅与户外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对被调查学校有关户外项目教学资料进行整理。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273份, 其中有效问卷251份, 有效回收率91.93%, 满足了社会学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中职学校学生对户外运动教学的需求状况

户外运动在中职学校主要是以社团的形式发展而且数量和活动频率与日俱增, 如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攀岩协会、轮滑协会、自行车运动协会等。但从整体来讲还不够成熟, 主要表现为社团活动经费缺乏, 资金来源单一, 社团成员流动性大, 难以保证其延续性。但一个有利条件是学生学习户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较多, 许多中职学校对学生有正规、系统的教学培训, 学校对社团活动持支持态度, 这些是户外运动开展的有利条件。调查发现有58.1%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户外运动, 有39.93%的学生对参加户外运动持一般态度, 2.9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户外运动。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选择大多是依据个人的需求、兴趣爱好来进行 (表1) ;有26%的学生对户外运动知识比较熟悉, 57%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但不多, 17%的学生对户外运动知识不了解;在关于对体育课中增加户外运动教学内容有无必要时有72%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 221%的同学认为一般, 5.9%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你是否参加户外运动”的选项中有36%的同学表示会经常参加, 61.03%的同学表示有时会参与, 2.97%的同学表示不一定, 没有学生提出不参加户外运动;在对学校户外运动课程设置的看法中, 大部分同学都持赞同的态度, 并对增加教学项目, 完善教学设施提出了基本要求;对户外运动教学的建议中, 有同学提出多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增加练习次数。

注:该选项为多选项。

2.2 中职学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动机调查与分析

从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动机来看 (表2) , 主要表现为: (1) 锻炼身体。户外运动是一种健身的最有效手段, 不但能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调节身心, 给人注入一种奋发向上活力, 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的陶冶。 (2) 兴趣爱好。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动机正朝娱乐、消遣的方法转移, 喜欢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很多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重要动因, 这部分学生对参加户外运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3) 愉悦心情。贴近大自然进行户外活动, 能够释放紧张的心情, 产生积极的心态, 当今学生学习压力大, 就业困难, 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通过户外运动在大自然中得到放松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 (4) 社会交往。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团队意识, 而且在与队员或活动中的其他任何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友谊,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3 中职学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多因素分析

2.3.1 户外运动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

随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现行的体育教学竞技性、实践性、套路性等教学特征明显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环境较的固定,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的作用往往受到限制。而户外运动以其环境的开放性、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等特点, 可很好地弥补现行体育教学的缺憾。在户外环境中, 学生的运动在比较放松的情境下进行, 凹凸不平的地势可使学生上下肢紧密地配合,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 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在休闲的方式下进行, 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 这与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另外, 现行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 而在自然环境中个体如不能正确处理与集体的关系, 个体就会变得被动与无所适从。因此, 户外运动对学生责任感、义务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学校体育所不能替代的。再者, 户外运动对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也是学校体育所不能比拟的, 在自然的环境中, 个体往往比较自如、自由、放松, 能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空灵与博大。

2.3.2 户外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户外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全面的。在野外的环境中, 学生要克服地形方面的种种困难。山地、湖泊、险滩等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很高。反过来, 特殊的地理环境会使学生的各个生理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 如运动系统中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性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同时在严寒、酷暑、风雨等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户外运动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免疫力也会相应增强, 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户外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 现在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年龄较小, 自我意识比较强, 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往往存在片面性。户外运动要求同学之间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 不然个体会变得相当被动。这就要求个体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将个体放在整体中去对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培养学生的宽容、合作意识。在户外活动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如下雨、刮风、泥石流等, 生活情景要比平时严峻得多。当遇到这些困难时, 学生要心平气和, 处乱不惊, 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会面对来自学习、经济、家庭等许多方面的压力, 而在自然的环境中, 学生可以暂时忘记生活的羁绊, 尽情地享受自然带给他们平静、祥和, 这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

户外运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 学生练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要求事先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 计划要做到前瞻、可行、严密等, 这对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是很好的考验;在户外活动过程中, 任何行动可能都是在同伴之间协作进行的, 这样同伴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变得尤为重要。当个体面临困难的时候, 团队会伸出援助之手, 在集体的关怀中, 个体会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归属感、成就感。同样团队要克服困难, 要求每个个体要无私地、全心全意地发挥个人的能力, 这样团队才会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凝聚力, 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4 中职学校户外运动教学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

2.4.1 发生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近年来, 户外运动开始受到中职学校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爱好, 参与户外活动的人员也不断增多, 户外运动项目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掌握户外运动知识和户外运动能力的水平不一, 经常会碰到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 加强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管理很有必要。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原因一, 户外运动参加者本身准备不足、盲目自信、安全意识淡薄、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情形导致发生事故;原因二, 由于户外运动参与者掌握户外运动知识和户外运动机能的水平不一, 不同的学生由于习惯不同所碰到的安全问题也不尽相同, 因此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安全隐患来源的必然结果。如果组织者没有按照参与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 就会让安全系数降低, 增加了危险的发生。

2.4.2 安全事故的防范

学校开设户外运动的目的是实现《全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环境, 把课堂延伸到郊外, 使学生掌握参与户外运动的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技术、机能, 具备参与并指导户外运动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避免盲目参加户外运动, 减少不必要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 开展好户外运动, 应从三个层面来解决户外运动安全防范的管理问题, 这三个层面为户外运动活动者 (学生) 、户外运动组织者 (教师) 和公众救援系统。99.50%的学生认为户外运动的安全防范很重要, 95.18%的学生认为应该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安全防范管理机构。

3 结论与建议

(1) 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是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既能让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的手段, 学习户外体育锻炼的各种方法, 同时能够起到环保教育的效果。这将是学校体育的一大突破, 也使户外运动课程真正体现“绿色体育”“低碳生活”的新观念。

(2) 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 课程设置合理, 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3) 通过户外运动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 能够有利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实施, 但由于这门课程较其他课程起步较晚, 因此急需探索一套适合国情又符合户外运动教学规律的模式。

(4) 重视户外运动课程的娱乐性。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强调体育的竞技功能到九十年代凸现体育的健身功能, 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近几年来, 学校体育向着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方向发展的态势更加显著, 学校体育不再将强身健体作为唯一的目标来追求。与此同时, 占学校体育主体地位的竞技体育正在弱化, 学校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得到加强, 并逐渐成为在学校范围内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5) 加强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安全防范工作。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对户外运动知识认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由于户外运动形式、内容和场地的特殊性, 其在活动过程中安全隐患是必然的, 因此, 建立一套“校内外一体化”安全防范机制是必须和迫切的。

摘要:户外运动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教学目标, 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通过对几所中职学校户外运动教学现状的调查, 认为户外运动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自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体育,户外运动教学,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汉.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构建“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6) :25~26.

[2] 高林博.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M].安徽体育科技, 2007 (3) .

[3] 高彩琴.谈户外运动训练促进心理发展的条件与价值[J].体育教学, 2004 (5) :14~15.

上一篇:高速公路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下一篇: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