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教育

1.1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

1.1.1严格岗前培训兽医实验室相关实验人员必须接受严格培训,岗前培训为期3d。重点学习国家卫健委、农业农村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1.1.2实验操作“传帮带”制度对于实验人员,在实验开展之前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传帮带”,指导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传帮带”的重点是规范实验流程和操作、中心隔离区材料、病料进出流程与路线。印制《实验工作人员手册》,以备相关实验人员随时查阅。

1.2加强师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强化对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防治等专业教师的培训,加强指导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生物病菌污染与感染,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1.3加强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

兽医实验安全防护列入实验人员的培训内容,对实验中各种不安全因素有对策,指导实验人员掌握必要防护技能。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地处理、排除与上报。

2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2.1建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实验中心负责人担任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人,每栋实验楼指定生物安全事务管理员,每个学科专职实验管理员为其所管理的实验楼生物安全责任人。

2.2依法制定实验室管理措施

制定实验人员培训规章、实验室人员准入规则、实验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设备记录表、实验室各项活动审批表、实验事故、感染疾病上报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办法、废弃物处置办法、应急处置预案等[2]。

2.3制定细化实验室人员操作准则

2.3.1手套使用规则实验病料、培养物等可能具有传染性,实施实验相关操作时,要求戴上医用手套。怀疑手套受到污染时,立刻脱掉手套,消毒并洗净双手,更换一副新手套再开展工作,不得戴手套离开实验室。

2.3.2病料、培养物、废弃物等物料使用细则实验病料、废弃物均假定有危害与传染性,按照生物安全规范处理。废弃的病料、培养物和实验动物应根据其危害性不同而采取销毁、高压消毒、添加消毒剂等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样品、物品等应严格高温消毒,以防扩散病原。当发生病原微生物污染桌面、地面、衣服和器械等时,应立即采取消毒措施。有气溶胶形成的试验,须在实验室安全柜操作,气溶胶要规范处理与排放。有感染风险的物料或发生实验事故,立即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告,并记录存档。

2.3.3实验室卫生清洁每次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必须对实验室进行清扫,为保持室内地面、实验台、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必须坚持每天一小扫,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其整洁。学生每次实验实训结束后,均要求做好消毒与卫生工作。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安排日常的卫生清扫、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实验室成员有参加本室清扫及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的义务。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实验室整体布局须合理有序,地面、门窗等管道线路和开关板上无积灰与蛛网。

2.4规范个人防护

进入实验室人员要求熟悉实验室管理规定,按《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实验人员进入相关生物实验工作室前,修短磨平指甲,以防刺破医用手套,严禁穿着露出脚趾鞋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要求穿着实验工作服或者防护服,工作服不得穿出室外。操作过程眼睛和面部有污染风险时,实验人员按要求严格配戴护目镜、面罩。实验人员完成感染性动物解剖后,要妥善处理好废弃物,按规范洗手、消毒后才能离开实验室的工作区。

2.5规范实验室设施配套与处置

实验室须配备消毒柜、防护服、乳胶安全手套、消毒剂、药棉、创可贴等。出台皮肤伤害被污染的尖锐物、动物咬伤、设备伤害后处置与上报管理办法。

3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

3.1实验室准入许可

进入兽医实验室上课人员采用许可制度,每次实验课均要求有详细记录,同时,实验室内外装设监控设备,全程录像,如有异常情况随时调取监控录像检查,以便查证。

3.2学生培训准入制度

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安排生物安全培训,达到兽医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和操作规范,才允许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

3.3外来人员准入制度

外来人员参观、学习,进入实验室需要有相关工作对接人员陪同,并作登记备案;未经批准,禁止外单位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采访、拍照、摄像等。在实验室短期工作的施工、维修等人员,应做登记备案。实验室人员离开时,外部人员不得单独在实验室内逗留。

4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与规范管理病原体

4.1菌(毒)种管理

菌(毒)种存贮由专业人员专人负责,存放在专用冷库的冰箱中,房门锁使用交互锁,专人负责,保证菌(毒)种安全。负责保管的人员变动工作时,按规章办好交接相关手续。菌(毒)种规范登记手续,包括外观形态,鉴定分离日期,签发者、收受者,鉴定的功能,并注明其使用、迁移、销毁情况及原因。

4.2菌种迁移

菌(毒)种存贮及向其他单位迁移,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规定执行。所有存贮的菌(毒)种具明清单,记录在案。

4.3实验室污染处理

在实验室操作细菌、病毒工作过程中,发生不可预测污染实验室环境或者人员感染意外事故时,立刻依法依章处理,并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和卫健委报告。

5定期开展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

学校定期邀请当地农业农村局专家定期指导、检查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定期组织本校教务、实验中心专家检查本校所有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主要检查菌(毒)种样本采集、保存,病原体实验室是否符合规定的实验条件;从业人员使用实验室情况;实验室是否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从事实验活动;一般性生物安全意外事件预防和控制措施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生物安全危害事件的发生[3]。

6加强应急管理建设

成立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生物安全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完善生物安全手册、应急预案、生物安全责任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等制度,不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对所有实验室管理员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事件处置培训,使其熟悉应急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了专业处置与应变能力。

7实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管理制度

学校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经体检合格后才能上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入单位工作后,必须按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定期体检,实验从业人员在工作期间如频繁出现某种疾病,应立即到指定医院检查,如果查出其实验室感染的病症,立即隔离治疗,直到完全恢复。学校建立实验管理员健康档案,对实验员的健康记录资料进行存档管理。

8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防范源自实验动物疾病感染是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工作,为了防止人畜共患性疾病的发生及蔓延,要求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来源于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运输实验动物的工具和笼具符合所运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实验室要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动物房,动物的饲养管理由具有饲养经验的专职人员主管,处理好实验动物的采食、粪便排放等问题。在饲养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动物发病,应立即隔离。使用实验动物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接种材料、接种日期、接种途径、以及接种剂量等。在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实验动物尸体应依法依规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9规划好兽医实验室硬件建设

为了保证兽医实验室的长期安全工作,规划好实验室布局与设计,建设要求最少达到一级防护标准,原则达到二级防护标准,实验室门上放置生物危害图标。采用分区模块化实验室建设,一般包括操作平台、实验设备、工作台、排烟罩以及生物安全柜建设。实验室建筑材料选择耐用和易清洁的类型,选用易清洗、易维护、易储藏且能减少毒害传播的材料。

10建设校级生物废弃物回收站

实验废弃物、病死动物尸体和动物产生的废弃物均属医疗废弃物,由专人负责定时进行管理和处理[4],并设立专用容器存放,工作人员每日应检查废弃物存放容器运行状态,放动物尸体及废弃物不得超过冰柜内容量的2/3,超过时应及时联系废弃物处理公司运出,学校与当地医疗废弃物处理公司签定处理合同,由其上门接收处理。

11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

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完善实验室记录、日志、检测记录、消毒记录、事故(暴露)记录、人员培训档案和员工健康档案等。实验室工作档案必须专人做好材料的收集和记录,及时转交给负责档案归档的人员,相关人员对档案妥善分类保存。如有人借阅,办好登记手续。实验室转移时,做好生物档案的移交与存档。

12结语

生物安全是中职院校兽医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全体实验参与者生物安全意识,依法依规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按照国家管理规定为实验室人身安全防护铸造一道防护墙,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安全[5]。

参考文献

[1]李嫄渊,吴淑燕,黄瑞.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5-277,282.

[2]黄锦桃,梁翠莎,陈剑煌,等.高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与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99-1901.

[3]江轶,黄开胜,艾德生,等.高校非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9):253-257.

[4]游卫云.高校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8(3):275-276.

[5]王兴龙,邱立,党如意,等.兽医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93-95.

上一篇:在生态伦理视野中构建美丽乡村的问题研究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