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应对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实践中,愈挫愈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给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判断形势,适时调整政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保证党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所提供的强大动力,凝心聚智、化危为机,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在新时代坚持和传承上述历史经验,对于开启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在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革命、建设、改革、强国事业推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事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等严峻复杂局面的考验①,凸显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治党治国治军能力。尽管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有的是全局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虽然尚未达到生死存亡的严重程度,但亦堪称复杂局面,都给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其处理难度均世所罕见。但令人敬佩的是,中国共产党都有效地应对了这些复杂局面,铸就了百年来的历史伟业和辉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迄今所走过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和波澜不惊,很多时候恰恰是在险象环生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行的,是在不断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破解危局中走过来的。奋斗征程中,常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既充满艰险又富于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现。正是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愈挫愈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给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未来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认真总结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对于开启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有多方面,择其要者,总结分析如下:

一、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判断形势,适时调整政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每次遇到困难和风险,都能够首先做到信念坚定,处变不惊,迎难而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站在全局、战略、宏观的高度看待分析形势和问题。在对严峻复杂局面有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应对举措并坚定实施,不断攻坚克难、化险为夷,扭转危局、破解困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尚处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吓倒,而是勇敢地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进行战斗。同年8月7日,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机,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解决了要不要革命、怎样革命的核心问题。其后,党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逐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革命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方向。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革命再次陷入绝境。革命向何处发展,有生力量如何才能保留,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大严峻考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调整,在遵义会议上正确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问题,从而在军事上、组织上、政治上确保了长征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长征胜利后,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又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治路线,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此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力倡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民族抗战局面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重新走向复兴。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是与其沉着冷静并正确判断形势和及时调整政策分不开的。这一特点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几次土地政策转变中。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最初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这不仅侵犯了富农和中农的利益,而且“土地国有”的规定显然也无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后来,党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及时地纠正这一偏向,提出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从而既保护了富农和中农的利益,又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对此,毛泽东分析指出:“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①刘少奇也曾总结说:“中央苏区过去只有两百多万人口,几个县的土地改革搞彻底了,支持了多年的战争,抵住了蒋介石。②但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党的土地政策又出现波折,开始实行所谓“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这种企图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和不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的做法,把他们中的许多人逼到敌人那边去,对第五次反“围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居于首要地位。为了团结更多人抗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转而实行减租减息,即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民在减租减息后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争取和团结地主站在抗日一边。这一政策的实行,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了持久的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在这种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情况下,过去减租减息的界限不断被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和国内政局的变化所突破。于是,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改变土地政策,主张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生产关系,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③从1946年《五四指示》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再到1948年《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呈现出“温和—激进—纠偏”的演变轨迹。这种一波三折,恰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偏向的优势。对此,刘少奇总结说:“我们党之所以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我们能够根据中国革命斗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新的政治任务以及我们在组织上积累起来的新的经验,来经常改进我们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沈大伟也曾评论说:“适应形势和保持灵活是(共产党的)生存之道。⑤而这种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品格,无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科学理论指导,适时调整政策,不断攻坚克难的经验之一。

二、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强国的历史表明,它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和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针对每一次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强领导,科学决策,不仅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统筹能力和宏观调控的组织优势。这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强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充分验证。如在应对历次特大自然灾害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紧急危难之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统一指挥,充分发挥了领导枢纽作用,迅速组织起中国历史上救灾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灾救灾行动,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群众的生命,最大程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并迅速开展恢复重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打虎拍蝇”,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从而取信于民,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美国一手挑起的贸易战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坚定从容、有理有节,主动作为、顺势而动,彰显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正当利益,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在2020年惊心动魄的全民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面对汹涌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统筹,调度有力、行动果决,压实责任、上下联动,集中人力资源,调配部署有序,始终保持了处变不惊的战略定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意志品性和奉献精神;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形成了团结协作、坚不可摧、从容应战的抗疫防线,凝聚起不懈奋斗、顽强战疫的磅礴力量。可以说,战疫过程既是证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过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过程,更是展现党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鱼水相依、命运与共的过程。

总之,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关键时刻,广大基层党组织总是全力以赴、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险面前,各级领导干部总会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其主心骨作用;紧要关头,广大党员总能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切,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领导能力,为应对各种复杂严峻局面,夺取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越是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能得到充分体现,越能展现出我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体制优势,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民众一股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三、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保证党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生命力的试金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全国执政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尽管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没有变。这就使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并从人民群众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和智慧。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①但刚开始时,由于群众基础薄弱,根据地许多农民对革命并不热情,“甚至许多把红军当土匪打”②,“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o③后来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宣传,特别是关心民众的物质利益,广大群众终于被动员起来,革命也由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正如毛泽东所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前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④由于满足了群众需要,革命很快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拥护,苏区很多地方的工农群众像潮水一般地涌进红军中,到处涌现妻子劝郎、父母劝子、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场景。

到了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更是清醒地意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⑤为了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把改良人民群众生活作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减租减息,赈济灾荒等政策,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真心拥护。正像毛泽东所说:“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⑥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更是通过充分满足群众的利益,进行了更大规模也更为深入的动员。早在1945年底,毛泽东就指出:“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⑦而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改革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经过深入人心、密切联系群众的土改和诉苦运动相结合,翻身农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踊跃支前,担负了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充分保障了解放军的物质供应和各种需求。对此,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沂蒙精神的实质揭示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是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在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各种困难风险的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得很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掌握全国政权的情况下进行战争动员。对此,中共中央领导全国军民开展了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先后在全国动员了207万青年参加志愿军,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医务、通信人员执行战勤工作,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大跃进”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经济负担,中央决定精减城镇人口。在此过程中,广大职工、干部顾全大局,体谅国家困难,表现了很高的觉悟,使这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对此,周恩来曾深有感触地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邓小平也总结道:“回想1958年、1959年我们犯了那么‘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遇到很大困难……还下放了两千万职工,关了一些企业。那个时候为什么能这样做?那一次调整国民经济进行得比较顺利,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党和群众的关系密切,党的威信比较高,把困难摆到人民面前,对群众讲清道理,做了大量的工作。⑧

正是由于党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生活水平虽然下降了,但却在困难面前迸发出了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的英雄气概和高昂斗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组织起阻击、防控、防治行动,全国人民也立即行动起来,社会各界积极捐赠资金和物资,数万人自发组成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抗疫现场。这种大爱无疆、众志成城的景象,汇聚成了中华民族胜利抗击特大突发疫情的强大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同时也正是在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才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和组织优势,也是能不断攻坚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面对困难和风险,只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所提供的强大动力,凝心聚智、化危为机,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来源于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百年来所形成的党的庞大精神谱系。“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意志坚定、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懈奋斗、无私为民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风范。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同后来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所逐步产生的各种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内容和独特要素。这些精神,既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也一脉相承、有机统一,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矢志不愉、永往直前、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精神和文化主脉。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一脉相传的精神和文化主脉,才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无谓的斗志,勇猛的作风,应难而上,攻艰克险,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坚决应对并经受住这一突发重大疫情的斗争中发挥出神奇伟力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一脉相传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形成了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斗争中所展现的自强不息、顽强战疫,百折不挠、不懈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等精神风貌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来源于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历史基因,是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2020年2月23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总结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①为什么是这样?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但其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所提供的强大动力不可忽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久经考验而不倒,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培养孕育的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伟大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必有其自身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相联结;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有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所立世。这种中国精神不断发展升华,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凝聚了中国力量,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动力和文化密码。而其中所彰显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中国精神谱系的新坐标,永远激荡在亿万国人的心中,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实现梦想。

历史反复证明,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国家经受磨难之时,爱国主义精神就会集中迸发出来,成为化危为机、渡过难关的精神力量,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而这种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临危不惧、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走向富强的强大基因,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风险挑战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一次次历经磨难和痛苦,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从来不会被困难和灾难压垮,因为“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①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作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时,就一定会爬坡过坎、永往直前,战无不胜、浴火重生!

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迄今所走过的100年,是不断应对困难与风险、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在这一过程中,它遇到的艰难险阻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不可比拟的。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党和人民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挫折而愈挫愈奋,备尝艰辛而愈加成熟。毫无疑问,这样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这样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之骄傲和感到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矜持自满,也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然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经受各种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面对种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我们一定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不能有丝毫懈怠,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01)

上一篇:长江经济带涉矿生态环境协调管理下一篇:故事德育的价值挖掘和路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