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驱动力理论的绩效战略管理平台的应用研究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在深化医改和推动医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驱动型绩效管理具有特别的绩效管理理念,能够产生驱动改革发展的良好效果。通过对北京市二龙路医院的驱动型绩效管理实施的案例研究,在验证改革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战略平台效应和具体的传导机制,并对驱动型绩效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作了讨论与总结。

关键词驱动型绩效外部政策战略管理平台传导机制

新医改启动以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作为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抓手,在新的改革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北京市二龙路医院作为公立专科医院,2010年开始引入驱动型绩效管理,10年间,在医院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诸多重大外部改革政策的变化,包括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2017)、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2017)、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2019)、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2019)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二龙路医院通过打造战略性驱动型绩效管理平台,在顺利适应外部政策改革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身战略目标与管理运营策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入了医院内涵发展的阶段。

驱动医院内涵式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效果

二龙路医院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历程

自2010年起,二龙路医院启动驱动型绩效改革工作。2009年以前,与多数医院类似考核是成本效益导向的模式,以经济指标为主,具体采用(收入-支出)×系数为主、个别单项奖励为辅的绩效考核方式。实施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之后,取消了与经济效益挂钩,逐步建立了更加科学、均衡的绩效管理模式,具体经历了几个阶段:2010—2012年,医院在驱动型绩效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基于改良平衡计分卡(BSC)模式(包括了利益相关者、基础运营、学习成长、内部流程4个维度)的月度绩效考核体系;2013年增加了年度目标责任考核(MBO),主要把战略、工作任务融入到绩效考核指标中;2014年增加了季度绩效,采用关键指标考核法(KPI),将预算管理方法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把效率、成本、医保关键指标加入考核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考核体系。不同考核承接的内容有所侧重,月绩效指标最细化和灵敏,考核方式灵活,考核内容包括业务开展、患者相关、科室建设、内部流程等;季度绩效考核方式固定,重点是对医院基础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及科室短时间内不便调整到位的目标进行考核。年度绩效考核是对医院本年整体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与外部政策的绩效考核相对接。与此同时,月度、季度、年度的绩效分别对应了不同的考核范围与分配规则(即月度考核范围为全院部门,分配为一级分配到部门,二级分配到岗位;季度考核范围为全院部门,分配为一级分配到岗位;年度考核范围为全院岗位,分配为一级分配到岗位),进而形成了一整套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体系。

与此同时,绩效管理工作的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对各科室全年绩效改革调整情况进行台账档案管理,一科一档,便于及时总结各科绩效改革的想法和绩效分配情况。在日常绩效管理过程中,重视科室绩效沟通机制的建立,医院要求科室与职工共同确定科室、岗位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做到考核与分配程序与结果在科室范围内公开、透明。制定全年预算安排,分解到各临床业务,每月进行预算完成情况通报,季度考核评价,及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中的问题,并调整运营策略,保证医院战略目标达成。二龙路医院驱动型绩效从改革开始经历了10年,而这10年也是我国“新医改”从启动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在驱动型绩效管理的推动下,二龙路医院不仅显现出对外部重大改革政策的良好适应性,而且能够在改革中对战略进行及时调整,发现新的改革契机,兼顾了政策落实、医院发展、管理创新、患者和员工满意等多方面的目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改革成效,在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二龙路医院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排名第1位,在全国排名第10位。

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从战略导向的驱动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平衡计分卡中的利益相关维度出发,对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本文主要从医院运营、患者、员工3个方面对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医院在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首先从医院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服务量和收入两部分。从服务规模方面,2010年开始实施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2011年将出院患者数量这一指标纳入到月度绩效考核并赋予较大权重,2011—2013年间就诊量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2013年相较2011年增幅达到30%,随着业务量的增长,针对病种较为单一的问题,2013年在绩效体系中增加了病种赋分,激励提高开展服务的技术难度,相应从当年开始二龙路医院整体CMI持续提升。2014年9月医院被评审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调整和丰富了绩效管理内容,当期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带来了之后数年医院服务效率的快速增长;2018年以来,随着北京综合改革政策落地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注重技术创新、微创技术临床应用、增强疑难病例诊治能力和调结构、控费用,2019年就诊量再次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改革10年间,二龙路医院的出院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1%。从收入规模来看,实施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以来,医疗服务收入一直维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医疗收入规模的增长最直接源自于服务量的快速增长,同时病种结构与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二级医院升三级医院所带来的收费标准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引入驱动型绩效的过程中,已经转变了依靠药品和耗材营利的模式,因此二龙路医院对后续的重大改革政策表现为良好的适应性。在2017年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二龙路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增长率为12.9%,相较上一年增速有明显的下降,但并未亏损,增速在合理区间。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北京医药分开改革后一年三级医院整体收入增长率下降4.19个百分点,其中中西医结合医院收入增长率下降9.86个百分点,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为-1.98%,是三级医院中增长率下降最多的一类医院[1]。二龙路医院改革前后一年的收入增长率下降了7.4个百分点,但12.9%收入增长率高于北京市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水平。因此,从医院发展走势来看,驱动型绩效改革实施后,二龙路医院的业务服务量、技术难度、收入增长等指标得到了较为高速的增长,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期。

从医院运营效率来看,平均住院日在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之后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17.21天下降到2019年的8.52天,下降幅度为50.5%,显示出二龙路医院运营管理效率出现了非常巨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床位使用率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形成佐证,2011—2015年,床位使用率出现下降,说明通过床位周转率的提升降低了床位使用率,是对存量问题的优化,而2015年之后床位使用率再次出现上升,则主要是由于住院规模的增加所导致的,体现了管理改革与医院发展的一致性。总体上来讲,医院的运营效率在实施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之后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患者门诊、住院费用增长控制较好,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从患者负担来看,二龙路医院在驱动型绩效改革实施以来,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历年均低于北京市三级医院以及北京中医类医院患者次均费用的平均水平,且增长幅度小于三级医院整体和中医类医院的平均水平。同样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2017年二龙路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均有所提升,其中次均门诊费用增幅为12.8%,与北京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人均住院费用增幅为8.6%,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4.1%),住院患者费用增幅较高则主要是由于其病种结构的改变,例如2017年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例数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1倍,次均费用是整体人均住院费用的2.6倍,因此在住院患者规模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升了整体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另外,从纵向来看,二龙路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在2011—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8.7%,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住院患者费用增长率基本不变,基本延续了其发展趋势。总体上来看,医药分开改革之后,从次均费用角度来看二龙路医院患者负担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住院部分增长情况基本与改革前持平,门急诊部分与北京市整体变化基本一致。另外,二龙路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从2013年的89.93上升至2018年的93.96。

员工收入与满意度相应得到提升2010年二龙路医院实施驱动型绩效改革之后,职工收入逐年上升,到2016年职工年均收入为22.5万元,是2010年人均5.9万元的3倍有余。以药剂科驱动型绩效改革为例,在驱动型绩效改革之前,药剂科按照院内一次分配、科内分解、组内分配的方式进行绩效奖金分配,绩效考核指标和分配方式较为粗放,奖金差距不大,难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实施驱动型绩效改革之后,药剂科取消了与药品使用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按照药剂科内涵式发展模式,以推动药学服务和科研为重点,对药剂科绩效考核与分配模式进行了重塑。在一次分配中设置了成本效益、工作量、岗位绩效、新项目等4个维度的考核指标,在二次分配中设置了工作量、岗位、科室及个人发展、服务质量4方

面指标,激励员工“多劳多得”、加强科研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并在科室内部和院里进行了充分讨论和论证。药剂科于2012年正式实施驱动型绩效改革,在2013年科室员工绩效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且随后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17年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很多公立医院药剂科从原来“以药补医”模式下的利润中心转变成为医院的成本中心,科室收入和员工收入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二龙路医院药剂科在驱动型绩效改革实施之初,就将其与药品加成“脱钩”,并且在2017年仍实现了科室员工绩效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根据第三方学术机构对二龙路医院驱动型绩效管理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2018年全院职工中约85%的人员对目前岗位的绩效水平表示满意,超过85%的职工认为付出能够匹配收入和发展机会,并且多数员工了解本辖区同行水平,并认为其目前收入水平高于或与辖区内同行的平均水平。该结果显示,驱动型绩效管理在促进医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对改革成果实现较为良好的分配,获得员工的支持。

通过对二龙路医院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实施后的数据分析发现,二龙路医院不仅平稳渡过了历次改革带来的政策冲击,同时很好地完成了改革政策所设计的目标,更进一步,在改革中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驱动型绩效管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理念方面,驱动型绩效管理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公益性等理念在二龙路医院发展战略和理念中得以体现,并且落实到了日常的改革之中,因此,适应“医药分开”速度快,阵痛小。第二,在开展驱动型绩效管理过程中,二龙路医院优势学科得到了发展,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运营效率持续提升,一方面并不完全依靠药品加成获得补偿,另一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化的空间和潜力,具有较强的发展可持续性。第三,从员工角度来讲,驱动型绩效管理转变了原有按收入分配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模式,一方面更加重视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结合科室特点制定绩效分配方案,因此能够持续实现医务人员绩效薪酬不降低,为改革顺利落实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驱动型绩效战略管理平台与传导新机制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通过战略性绩效管理平台搭建以及新的运行机制形成,能够很好地应对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同时兼顾改革发展多元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构建了公立医院驱动型绩效管理管理的逻辑模型。

公立医院应对外部改革的“三重目标”

公立医院在面临外部改革中,往往具有多方面目标,具体而言包括3个方面:

第一,适应改革变化。改革往往会改变公立医院原有的运行方式,给医院带来一定冲击,应对改革冲击是公立医院适应外部改革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改革往往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作为政策对象的公立医院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兼顾政府利益(即政策落实)和患者利益。这些利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冲突的,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缺乏绩效评估的缓冲和调整,就难以有效应对改革冲击。

第二,公立医院是顺势而为还是变成改革的阻力,不仅取决于主观愿望,还有执行能力的约束。落实改革政策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实际政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甚至不执行等政策落实不力的情况[2]。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公立医院政策学习与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将改革政策及时内化到医院发展战略中,进而进行发展策略和模式的调整。因此,落实改革政策需要将外部改革政策和内部的发展战略实现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医院发展模式和具体运营方式的调整,并进一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在医疗机构内部不同层面实现调整。

第三,寻找改革契机。改革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并非都是冲击和风险,也存在着机遇,往往是冲击和机遇并存的,在改革中公立医院能够抓住新的机遇,将会实现更大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公立医院在改革中的运营情况实施监测,并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公立医院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与发展方向,需要一种更加弹性化的组织模式和更加高效的决策与管理机制。

驱动型绩效战略管理平台的构建

二龙路医院通过实施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形成了战略绩效管理平台,将医院战略、运营管理、人员激励等关键活动都纳入其中。这一平台是关键的管理载体,通过驱动型绩效管理的实施构建了新的医院管理话语体系,将医院的重要管理活动与绩效管理挂钩,在医院中形成了良好的绩效文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传导机制的建立,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落实。

驱动型绩效管理推动公立医院适应外部传导新机制的形成

驱动型绩效管理推动公立医院适应外部改革主要是通过响应机制、驱动机制、反馈与调适机制、学习创新机制4个机制实现。

响应机制驱动型绩效管理体系中的3层结构能够有效对应和分解外部改革对医院管理运行带来的冲击。3层结构分别为医院层面绩效目标、科室层面绩效目标、个人层面绩效目标,这就意味着政策影响从医院层面传导到医务人员层面具有充分的缓冲空间,在政策影响传导中,经历了医院层面与发展战略结合,在科室层面根据科室特点与发展情况调整的过程,总体上是一个逐级分解和多点分担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有效地避免了政策的“硬着陆”和指标的“硬缺口”。驱动型绩效管理改革中所强调的精细化管理优化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并且提供了较大的持续优化的空间,因此当面对外部改革政策带来的冲击时,医疗机构仍可以通过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了公立医院在面对外来改革政策冲击时的“韧性”,使政策以一种更加“柔性”的方式落地。

驱动机制政策对公立医院产生影响的起点往往是从医院发展战略开始的,从外部改革政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互动关系来看,改革政策为医院发展塑造了一个框架,医院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框架之内,符合相关政策理念和发展要求,医疗机构必须根据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驱动型绩效管理首先着眼点就是明确医疗机构的改革发展目标定位,然后从医院整体层面、科室层面、个人层面逐步将组织战略实现纵向分解,通过“上下结合、员工参与”的过程,能够充分将社会效益、医院利益、科室利益、个人利益进行有机结合,进而驱动全员向战略目标迈进;从横向看,通过改良的平衡计分卡工具,将组织战略分解到利益相关方、内部流程、财务运营、学习成长4个层面,以实现全面的协同和驱动形成一个“上下一体、内外结合”的战略支撑体系。

反馈与调适机制根据组织权变理论,组织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对组织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重点等关键性内容作出针对性调整,而当外界环境变化愈发复杂和快速的时候,对组织反应的及时性与灵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驱动型绩效管理的反馈与调适机制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驱动型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能够通过持续反馈出外部改革政策与医院管理内部不同层次的互动情况,并基于此可以实现不断调适,进而促进政策的落地与医院运营管理的持续优化。驱动型绩效管理中反馈与调适机制既要依托于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时又要基于整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获得改革指标落实、医院运营、医务人员薪酬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增强了医院发展战略调整和管理运营优化的灵敏性。总体来说,驱动型绩效管理着眼于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和医院战略目标,因此,对反馈与调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医疗机构更加灵活和弹性的组织形态,也意味着医疗机构能够根据新的发展契机迅速反应。二龙路医院基于驱动型绩效管理战略平台构建了监测反馈机制,包括了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主要是由职能部门根据绩效情况及时发现医院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外部是邀请第三方学术机构定期对驱动型绩效管理情况以及内部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测评,更加独立、客观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学习创新机制驱动型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工具,而且是组织学习的平台,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的过程中。在外部政策和组织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下,科室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在科室层面上可以对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讨论,而员工参与和讨论就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员工能够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员工对组织发展目标和改革政策以及绩效管理模式与考核流程等方面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内容内化到自身价值观念中。与此同时,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有助于激发集体智慧,为科室和医院发展贡献新想法。总体上来讲,通过驱动型绩效管理中的学习机制能够将员工的个人利益诉求、科室发展、医院战略、政策落实、患者教育等目标实现有机结合,驱动型绩效也是推动“学习型”组织形成的重要动力[4]。

讨论

驱动型绩效理论视角下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管理创新、服务提升是一体的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包括了体制改革、机制改革、管理改革以及服务改革等重要改革[5]。体制改革属于结构性调整,塑造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机制改革则是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方式,例如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等,通过机制改革能够调整医疗服务体系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与行为模式;管理改革更加侧重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创新,例如绩效改革、组织结构变革等,实现组织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对个体层面的激励;服务改革则更加偏重于结果,强调基于患者的需求提升服务的可及性等,进而实现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以上4类内容虽然侧重于不同层次,但是却又具有改革逻辑上的契合性,而驱动型绩效管理则可以将不同类型改革进行有机结合,驱动型绩效改革能够将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所带来的政策效应转换到公立医院的战略目标中,并进一步落实到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策略的调整,而服务水平也能够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进一步得到提升。二龙路医院将医疗服务改善纳入了驱动型绩效管理的框架,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并获得了北京市和有关部门的多次肯定。

驱动型绩效管理中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兼得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往往会给医院带来一定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对医院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例如取消药品加成后很多医院出现亏损,但是需要指明的是这种冲击不是消极对待就可以避免的,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从长期来看,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兼容的,通过外部改革政策推动医院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升级与转型,关键在于公立医院如何实现对外部改革政策的有效导入,并尽快适应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发现发展契机。驱动型绩效管理可以将外部政策导入医院发展战略,并将其传导至对员工个体层面的激励,进而形成动力,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二龙路医院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驱动型绩效管理是公立医院战略层面的工具

在公立医院改革实践中,很多医院领导仅仅将绩效管理当作是考核分配的工具,很大程度忽视了其对医院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绩效管理是一个全流程的管理工具,包括了计划、实施、评估、反馈等步骤,是一个闭环的管理循环,同时绩效管理并非只是简单用于薪酬分配,其基本功能是实现对员工的良好激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驱动型绩效管理将医院改革发展目标定位作为导入的起点,推动外部改革政策与医院战略目标的有效结合,并形成外部政策—医院战略—运营管理—员工激励的有效衔接,已经超越了一般绩效工资和绩效分配的范畴,成为管理调控医院发展的战略工具。

驱动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未来向医联体绩效管理的升级

医联体建设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实施医联体绩效管理既是政策要求,又是医联体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驱动型绩效管理则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联体绩效管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龙路医院于2018年牵头成立了二龙路跨区域肛肠专科医联体,与位于京津冀地区的12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合作关系,在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高效协同。与此同时,在专科联盟内建立了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针对机构之间不同类型的协作关系,将驱动型绩效管理理念应用到医联体绩效管理中,引入医联体标化绩效管理模式,从组织管理、线下协作、远程业务协作3个方面开展考评,侧重提升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技术能力和学科水平。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丰富,驱动型绩效管理将在医联体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为我国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杨朔,庄昱,周书铎,等.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二三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营状况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3):19-22.

张静,王虎峰,郭冰清.如何解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执行的不平衡性?——基于EICPHR评价体系的案例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4):27-34.

夏葳,李文进,田毓华,等.新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实践和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7):79-81,84.

温恒福,张萍.学习型组织的实质、特征与建设策略[J].学习与探索,2014(2):53-58.

王虎峰.中国新医改:政策框架、执行及评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4):93-96.

上一篇:病理检查技术课程在分级培养强化应用中的重构下一篇:以企业决策为基础的水管理会计框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