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思考与启发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化程度的高度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日益增长,导致自然环境问题与农业发展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严重,而且,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学者也在此领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从不同视角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形成原因、现状、特征以及危害,提倡多学科合作,针对其成因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学;农业面源污染;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转型,传统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施用,致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主要从土壤、水域、和大气三个方面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土壤方面:传统化肥的过量的撒施等,导致了部分地区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土壤板结现象更加突出,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加快,从而间接或者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此外,水域方面: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加速地下水污染,对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威胁。大气方面:传统化肥的过量生产和施用导致雾霾等空气问题频发。基于此,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众多学者便开始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紧随其后,开始了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学探讨。

1 农业面源污染定义

相对于点源污染的特点而言就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固定排放点污染源产生的污染。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其最早来源于美国的《清洁水法》: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以及低下水体。也正是受到《清洁水法》的影响,我国早期的大部分学者将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来定义农业面源污染。其中,[1] 全为民(2002)指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农药及其他有机物和污染物质通过是通过在耕地土壤的地表径流、渗漏而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即称为农业面源污染[1]。在2010年,李秀芬认为主要有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指氮素、磷素和钾素等土壤营养物质、化学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流经过土壤表层径流、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2] 张淑荣等人(2001)指出由于传统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从而将耕地土壤中的过量养分跟随降雨或者是地表径流流入附近的水域,导致水污染的问题认为农业非点源污染[2,3]。段玉杰认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壤中残存的农药、氮素、磷素和钾素等土壤营养物质、深层泥沙等污染物,随着降雨及灌溉,经由地表径流、排水、地下水循环以及壤中流等进入水体,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过程[4]。

随着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深入认识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们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水污染问题,还包括对土壤、空气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扩展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制度、农村面源污染等层面展开研究。[6] 洪大用等人(2004)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恶化的深层原因。

基于上述文献,我个人思考,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有机物污染物质、畜禽粪便污染物质和农田本体泥沙、腐殖质等物质所导致土壤、水域等各类污染的总体叫法。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

现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制和原因,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因素,并取得一些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2.1 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来说,[8] 王晓毅(2014)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了面源污染问题[8]。[9] 葛继红(2012)认为农资补贴政策对刺激农户过量施用化肥具有显著作用[9]。[10] 魏欣(2012)提出农民作为理性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10]。[11] 饶静(2011)认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11]。同样地,[12] 张欣(2005)认为农户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农业经营行为短视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2]。[13] 李洁等人(2007)认为农民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环保意识淡薄[13],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3] 李秀芬(2010)认为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的排污是造成流域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大大超过来自城市地区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3]。

从微观层面而言,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为获得较大的收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加剧了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自由的市场、政府的补贴不断推动化肥、农药的推广使用,加剧了农户的非理性行为。在我个人看来,农户的短视行为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虽在一定层面加剧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但是并非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户个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机制、政府政策、市场要素等。

2.2 中观层面

同时,众多学者提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像其他环境问题一样,也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例如,在陈红、马国勇(2007)分析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会导致生产过剩问题的出现。其指出,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由于市场调节的有限性,因此单一依赖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而政府的治理措施又难以到位,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5]。而马云泽也认为“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规制失灵”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16]。

2.3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5] 闵继胜、孔祥智(2016)提出三种假说:首先,由于农民的短视行为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而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土地产权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农村发展战略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最后,不够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不合理的政府政策进一步加剧农业面源污染[5]。饶静、纪晓婷(2011)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完全归咎于“高产、高效”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一定问题[11]。[17] 葛继红(2011)从经济方面看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因素,其认为农业经济规模扩大、农业结构中养殖业比重上升和种植业比重下降、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和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以及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人口规模扩大都会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17]。[6] 洪大用(2004)认为加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和作用[6]。农村人口数量众多,给环境资源带来重大压力;其次,对于贫困的农村人口来说在生存压力面前,环境污染显得并不重要,再次,当前我们缺乏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也很难控制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总的来说,一方面,农村的人口需要、产业发展加重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和控制难度;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又进一步深化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3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与现今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这也使得面源污染在环境污染中的占比越来越重。当前,传统化肥、农膜、农村生活污水、农药以及畜禽尿粪等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我国统计年鉴数据记载,在2008年底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21215.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44公斤/公顷,这已经远超国际225公斤/公顷的安全标准,在2009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404.4万吨。除此之外,近十年来,我国农药、农膜、化肥的使用量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文献报道,农业面源污染对种植业面区的土壤产生了严重影响,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追求产量,持续增加土地中农药、传统化学化肥和农用地膜等使用量,导致了我国现有约有大概1400万公顷的农用土壤污染严重,导致了土壤的酸碱化、土壤总有机质物低,土壤总养分流失,从而使土壤板结、严重退化,造成农用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最终危及到我国的农业安全问题[18]。此外,农业面源污染还引发了食品质量安全,威胁到人体健康。

此外,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农业面源的污染更加会导致了周围水体环境的污染。在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七大水系的28个湖库调研中发现,有部分的湖库水华现象频频发生,劣V类水质的污染面积超过总体的1/5,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在2010年,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的数据报道,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周围水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同样严重,相关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引起了河流水体中总磷、总氮的排放,其排放量分别为28.47万吨和270.46万吨,分别占总排放量的57.2%和67.4%。

[5] 闵继胜、孔祥智(2016)发现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结构日益多样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农药化肥施用、农田固体废物、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垃圾、农村生活污染。区域异质性特征显著,不同省份、同一省份不同城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不同[5]。金书琴(2015)指出从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来看,其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滞后性和风险性等特点[19]。

4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建议

从制度环境看。[5] 闵继胜、孔祥智(2016)从政府层面提出相关治理措施,可以归为:命令控制型,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经济激励型,以利益驱动的方式,给予适当经济奖励,引导农业生产方式朝着亲环境型转变;公众参与型,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5]。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肥料登记管理办法》(2000),《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等地方性专业农业环境卫生保护法规相继出台。同时,[20] 赵永宏(2010)提出政府相继出台激励型手段,将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惩罚性手段,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20]。

从技术环境看,[3] 李秀芬(2010)认为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对水源保护区的农田进行轮作耕种,以及规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实施严格的源头管控;建立植被过滤带与人工湿地[3]。[21] 陈庆锋(2008)提出山东省利用塘和湿地技术应用组合控制面源污染[21]。

在我个人看来,上述种种措施大部分都是从农户行为视角进行考虑,少数涉及政府政策,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学者们未将此问题综合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市场机制等进行整体考虑。当前研究更多的是把农业面源污染从农户个人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农户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但是,我们忽略了农户个人行为背后的利益机制。是什么因素影响致使农户选择这样的行为?其他社会资本在致使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这些都应是我们后续应考虑的问题。

5 结语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现状总结,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及从农户行为视角出发提出应对策略几个方面,形成了众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其忽视了社会结构、市场机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推波助澜作用。其次,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众多研究者往往进行断裂分析,难以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系统中、从微观生活至宏观结构多层次进行综合探讨。最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它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因此单一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无法深层理解问题的内在逻辑,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因此个人认为,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形成的机制问题,理清影响此问题的多元化主体间的关系,分析影响农业生产者行为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资本以及农户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以求更加深入的剖析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多元性的建议。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多样性、非特定性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多元、开放的研究精神,鼓励多种学科相互融入,共同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现状以及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以避免单一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从多方面分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生态学报,2002(03):291-299.

[2]张淑荣,陈利顶,傅伯杰.农业区非点源污染敏感性评价的一种方法[J].水土保持学报,2001(02):56-59.

[3]李秀芬,朱金兆,顾晓君,朱建军.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4):81-84.

[4]段玉杰,肖尚斌,黎国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03):19-21.

[5]闵继胜,孔祥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59-66+136.

[6]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04):1-7.

[7]王珍,王平.发展循环农业治理农村面源污染[J].宏观经济管理,2006(08):46-47.

[8]王晓毅.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2):58-65.

[9]葛继红,周曙东.要素市场扭曲是否激发了农业面源污染---以化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03):92-98+112.

[10]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6):26-31.

[11]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08):81-87.

[12]张欣,王绪龙,张巨勇.农户行为对农业生态的负面影响与优化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97-100.

[13]李洁,周应恒.农村环境教育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89-93.

[14]冯孝杰,魏朝富,谢德体,邵景安,张彭成.农户经营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及模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12):354-358.

[15]陈红,马国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府选择[J].求是学刊,2007(02):56-62.

[16]马云泽.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及对策---基于规制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1):18-21.

[17]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48.

[18]张士功.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及其近年来数量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06):374-378.

[19]金书秦,魏珣.农业面源污染:理念澄清、治理进展及防治方向[J].环境保护,2015,43(17):24-27.

[20]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何连生,鲁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5):2548-2552.

[21]陈庆锋,单保庆,马君健,高新国,丁世刚,张冲.塘和湿地技术在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组合模式探讨[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4(04):36-39.

上一篇:Html5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