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ETC产品的现状和趋势(精选7篇)
随着北京,上海等地ETC系统的开通。ETC系统已经逐渐被普通老百姓所熟悉。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主要讨论目前国内ETC的产品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1.国内ETC发展的进展和现状
随着国家标准GB/T20851《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在2007年3月17日的正式发布和交通部门的大力宣贯的推广。中国ETC发展的标准之争终于告一段落。在这之前的欧洲标准,日本标准和国标之争,915M产品,2.4G产品和5.8G产品之争终于尘埃落地。中国选择了自己的国标,选择了5.8G。标准既已确立,国内的ETC产业和应用也蓬勃发展。ETC产品的生产厂家已经有十多家。其中不乏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到目前为止,交通部组织开展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江西等地开通运营,截止2009年1月,开通ETC车道的数在 240条左右。
比较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容易的判断我们处于的ETC的发展阶段。目前日本的OBU用户已经达到2300万户,ETC的使用率接近80%,日本处于ETC产品的成熟发展阶段。日本自1995年6月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ETC系统的现场试验以来,由于技术上的难度和协调问题,时至1999年才开始真正实施全国性的ETC网络建设,首先建成的是东京附近的首都圈ETC工程。在总结了有关经验后,从2000年开始大坂、名古屋等多条高速公路ETC建设,共计约100多个收费站,400多条ETC车道,至2001年3月才开始真正实施全国性大规模的ETC网络建设。
中国的发展处于开始实施大规模的ETC网络建设阶段。广东,北京发展较快,接近日本2003年的情况。目前国内提供ETC产品的厂家有10多家,各厂家千差万别。ETC的产品处于成熟期。产品和技术原因还远远没有解决。厂家的专业性,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认真解决。
2.国内ETC产品发展方向的探讨
目前国内的ETC厂家和产品发展如何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2.1 ETC整体方案提供商的出现是市场的需求
目前ETC的生产厂家,多数都是规模较小,产品种类较少的公司。整个ETC系统包括的产品很多,除基建施工和收费系统的清分算系统较成熟外。ETC系统还包括OBU,RSU,发行工具,密钥系统,ESAM,PSAM和CPU卡等关键产品。现在的厂家各自为政,缺乏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生产OBU和RSU的对密钥系统不太了解。生产CPU卡的对OBU和RSU不了解。目前的现状,需要更强有力的企业出现,对整体系统有全面的把握,成为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进而成为ETC服务的服务提供商。
北京握奇智能提供的Quipass™011型OBU是握奇自主研发的主动双片式车载单元。Quipass™111型RSU是握奇自主研发的DSRC路侧单元。这两款产品都符合“电子收费 专用短程通信”系列标准(GB/T 20839-2007、GB/T 20851-2007)。
北京握奇是国内最大最早的CPU卡的提供商之一。TimeCOS®DI 双界面CPU卡广泛应用于公交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等。此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TSC)的功能测试和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物理、机械及电气特性检测。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领域,北京握奇公司2003年与广东联合电子公司合作推广粤通卡,2005年为甘肃高速公路设计了电子收费用卡方案,北京速通卡等。
北京握奇提供的TimeCOS®PSAM卡是专为城市公共事业内的公交、轨道等快速通行与交易的需求而产生的,经过4-5 年的时间,扩展到了很多领域和行业,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模式。
北京握奇提供的TimeCOS®ESAM是握奇自主研发的安全模块,ESAM属于新名词,由握奇最先提出该概念。特指采用SOP或者DIP封装形式的SAM。该产品符合“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系列标准(GB/T 20839-2007、GB/T 20851-2007)。
Quipass™密钥系统是北京握奇公司自主研发的密钥管理系统,符合“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系列标准(GB/T 20839-2007、GB/T 20851-2007)。该系统充分考虑安全性要求,性能稳定、界面友好、可扩展性强。该系统在交通行业有成熟的经验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如北京、广东、福建等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应用。北京握奇拥有专业密钥系统开发团队,是交通部ITSC密钥系统提供商。2.2集成芯片的设计方案是ETC产品的发展方向
ETC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其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基于集成芯片的OBU产品在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产品主流发展方向。2.2.1 ETC产品一致性
一般而言,产品的一致性是一个批量生产控制的概念,指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一致,包括原材料和外协件的一致、半成品的一致等。ETC产品属于微波产品,对批量生产、检测的要求相当高,要求高性能的微波测试设备,当采用分离器件方案时对生产调试、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相当的要求。
对于基于集成芯片设计的ETC产品,由于采用高集成度的芯片,其外围阻容器件的离散性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大大降低。这样使用集成芯片设计方案,产品正式生产时,可快速将产品的性能指标控制在要求之内,产品的一致性得到保障,而且可降低生产调试、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2.2.2 ETC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在目前使用的产品中,ETC产品受环境影响最大、最容易导致交易失败的一个指标是其频率漂移。
OBU的输出载波的稳定度是国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载波频率通常会发生一定的漂移,若频漂过大,超出RSU接收带宽(RSU接收带宽小于10MHz),则会直接造成无法通信,导致交易失败。同时对其它工作在相邻频段的无线通信设备也会形成干扰。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OBU采用的是介质谐振器方案,介质谐振器在常温(25℃)下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度,但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介质谐振器的输出频率将随之而变化,而且,介质谐振器通常采用加装调谐螺钉方式对其生产组装过程的位置误差造成的频率偏差进行微调,尽管调整后加胶对调谐螺钉固定,但车辆的颠簸震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调谐螺钉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谐振频率。因此,环境温度的变化和车辆的震动使介质谐振器方案很难保证在-40℃~85℃温度满足规定的频率漂移指标。
基于集成芯片方案的OBU则无此缺陷,在方案中采用的集成芯片内部具有VCO和锁相环电路的芯片,通过分频电路将VCO产生的信号与参考源信号进行比较,将VCO输出频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样系统的频率稳定度主要由参考源决定,采用具有温度补偿特性的TCXO做为芯片外部参考源,这样极大地提高了OBU系统输出载波频率的稳定度。对某批次OBU在-40~85℃温度范围内进行测试,其5.8GHz载波频率的测试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和表2两组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采用OBU载波频率稳定度相当高,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出现因频率漂移而导致无法交易的情况。
根据资源条件, 差别化发展的聚氯乙烯 (PVC)
PVC是氯碱行业最主要的耗氯产品, 其耗氯量约占行业总耗氯量的35~40%。PVC树脂主要用于建筑、包装、电子、汽车、农膜、灌溉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因此, 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受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影响很大。在我国, PVC生产和消费与房地产业、轻工和日用消费品关联度较大。
由于国内PVC多年来一直缺口较大, 很多地方和企业对建设PVC生产装置积极性很大。尽管PVC规模化生产对资本要求较高, 但近几年资金壁垒作用已越来越弱。国内PVC已有多年的生产经验, 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 除乙烯法受到原料供应的限制外, 行业的进入门槛已大大降低, 煤炭、电力、塑料加工、投资集团等行业的企业已开始大量涌入PVC生产领域。2003年以来, 国内PVC产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 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对塑料管材、门窗型材和包装材料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 PVC市场在我国仍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市场需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但考虑到国内PVC现有产能较低的开工, 以及预计大量的新增产能, 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仍是行业需要面对的艰巨问题。
今后几年, 国内PVC的市场竞争强度将进一步加剧,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途径进行理性、差别化发展。企业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 又要正视发展的限制因素, 避免盲目、过度发展。
加强氯碱与石油化工的结合一直是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方向。乙烯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先进、合理的PVC生产路线, 但由于我国石油乙烯资源相对稀缺, 资源垄断性强, 且其他乙烯下游产品市场前景较好, 因此国内乙烯法PVC的发展长期受到乙烯原料供应的制约, 发展缓慢。近两年, 甲醇制烯烃 (MTO) 技术逐步成熟, 开始进入工业化, 为乙烯法PVC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今后一段时期, 在西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煤基烯烃制PVC, 以及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廉价甲醇为原料, 发展甲醇制烯烃并进一步生产PVC将成为值得探讨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 电石是比乙烯更为重要PVC原料。在西部地区, 由于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 且能源供应价格和环保要求相对较低, 近几年电石法PVC生产发展极为迅速, 在国内PVC生产格局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今后一段时期, 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能源优势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 电石法PVC生产将继续快速发展, 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都制定了非常宏伟的发展计划, 但由此也将带来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有序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需加以解决, 将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政策的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PVC产品仍以通用型树脂为主, 差异化程度较低, 市场竞争强度的加剧使成本竞争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电石-PVC”联动项目 (拥有自备电石厂的电石法PVC生产企业) 数目逐渐增多, 新投建的电石法PVC项目多配套建设电石生产装置, 电石法PVC企业逐步增强其原材料供应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物料成本提高, 以及电石生产和运输的安全、环保压力加大, 对于外购电石原料、无法形成一体化产品链的的东部地区氯碱企业而言, 在成本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类企业今后既可以考虑逐步退出PVC生产领域, 转而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氯产品, 以及其他中高端石化品种, 也可以充分发挥研发和贴近市场优势, 生产功能型、专用型、合金化等高端PVC品种, 实现差别化、错位发展, 避免出现与西部廉价通用树脂同质竞争的局面。
向绿色工艺发展的环氧化合物
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市场需求较大, 下游的聚醚、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等生产发展迅速, 市场前景良好。但国内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的发展一直受到原料丙烯来源和皂化废水排放问题的限制。近几年, 直接氧化法 (HPPO法) 生产环氧丙烷和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技术路线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今后随着这些绿色环保工艺技术的逐步推广, 国内环氧化合物的生产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环氧丙烷
2010年, 我国环氧丙烷产能达到约150万吨/年, 除中海壳牌采用联产苯乙烯的共氧化法外, 其他企业均采用氯醇法路线。
国内环氧丙烷装置规模在向大型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引进技术建设的装置规模多为2万吨/年, 锦化建设的最大装置规模为8万吨/年, 近年国内新建单套规模均在4万吨/年以上, 大型氯醇法装置规模在10万吨/年、共氧化法装置规模在20万吨/年以上。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 规模经济性明显, 竞争力增强, 对原有小型氯醇法生产装置将形成较大冲击。
我国环氧丙烷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消费保持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聚氨酯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上游原料环氧丙烷需求增长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 国内环氧丙烷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120万吨和156.2万吨,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9%和18.7%。
国内环氧丙烷最大的用途是在碱金属氧化物和起始剂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聚醚多元醇, 约占总消费量的76%。国内环氧丙烷还用于丙二醇、表面活性剂、碳酸丙烯酯、丙二醇醚、甲基纤维素 (HPMC) 、改性淀粉、丙烯酸羟丙酯等领域。
预计到2015年国内环氧丙烷需求量将达到220万吨左右, 国内环氧丙烷市场正在从供不应求局面逐步走向自给自足的平衡态势。
目前我国大多数环氧丙烷产能仍采用以石灰为皂化剂的氯醇法工艺, 能耗和水耗较高, 产生大量污水和废渣, 处理困难。随着我国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措施的进一步严格落实, 国内现有氯醇法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急需采用先进环保的工艺加以改造。
国内环氧丙烷行业应积极把握世界大宗有机原料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在丙烯资源充足、市场条件较好的地区争取与陶氏化学、赢创、住友、BASF、Lyondell等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和生产合作;同时, 加快新技术国内开发和工业化步伐, 采用过氧化氢法等环境友好型新工艺建设大型环氧丙烷生产装置, 并配套建设聚醚、丙二醇和表面活性剂等下游装置, 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生产, 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此外, 由于环保新工艺短期内完全取代氯醇法并不现实, 现有氯醇法环氧丙烷企业应在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投入, 在生产工艺优化、皂化废水生化处理和浓缩提取氯化钙等方面进行了更多开创性的尝试, 以提高行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和清洁化生产水平, 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环氧氯丙烷
环氧氯丙烷是有机化工领域重要的原料及中间体, 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 也可用于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硝化甘油炸药、医药、农药、涂料、胶粘剂、氯醇橡胶, 以及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2010年国内环氧氯丙烷产能约66万吨/年, 产量估计为46万吨左右。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山东海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鑫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巴陵石油化工公司环氧树脂事业部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氯碱厂等。近几年我国环氧氯丙烷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 2010年我国环氧氯丙烷表观消费量达到48.5万吨左右。随着我国环氧氯丙烷产能的快速增长, 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41.3%下降至2010年的8.8%。
环氧树脂是环氧氯丙烷最重要的下游消费领域, 以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种型号的环氧树脂具有粘合性高、收缩性小、耐化学腐蚀、稳定性好、高抗冲强度和优良的介电性能等特点, 主要用于制造涂料、粘合剂、增强材料、浇铸材料以及电子层压件和包胶件等, 在汽车、建筑、电子、电力、食品包装、家用电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是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OBSE
尽管近年我国环氧树脂的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国内产量仍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 我国将重点发展汽车、能源、交通运输、电子、建筑等支柱产业, 势必造成对环氧树脂的强劲需求。
预计2015我国环氧氯丙烷需求量将达到75万吨以上, 2010~2015年年均需求增长率为11%。
目前国内外环氧氯丙烷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丙烯高温氯化法, 该技术需丙烯和氯气两种原料, 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含氯化钙废水排放量大和副产品多等缺陷。另一种生产工艺醋酸丙烯酯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副产物少及污水量少等优点, 但技术难度较高, 工艺流程长, 催化剂寿命短, 设备腐蚀性大, 投资相对较高, 近年来已很少有企业采用。
甘油 (丙三醇) 法是国内外近几年开发成功的新技术, 采用生物柴油副产的甘油与氯化氢反应生产环氧氯丙烷, 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氯醇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技术三废排放多的缺点, 而且还能有效利用生物柴油所副产的甘油, 从环保和经济上都较传统的氯醇法更具竞争力。该法由于不使用丙烯, 因此也为丙烯资源紧张的地区生产环氧氯丙烷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 受原油价格高涨影响, 国内外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很快, 其副产甘油用于环氧氯丙烷生产可有效解决原料和环保难题, 在周边有生物柴油项目的地区发展甘油法环氧氯丙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成功的关键是与生物柴油产业结合发展, 对甘油的供应量和价格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关键词]娱乐栏目 栏目定位人文内涵地域文化心跳大赢家
娱乐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持续在全国遍地开花,荧屏上的娱乐栏目层出不穷。电视本来就喜欢跟风,而我国电视台的数量又格外庞大。都想分得一羹一匙,这样千军万马齐动的情况下,难免会跌倒磕伤。总结一下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对于娱乐栏目的发展不无意义。
一、国内娱乐栏目的发展动态
回顾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虽姹紫嫣红,形态万千,但在这些初具规模,雏形略具的娱乐节目中,亦有规律可循。在中国,娱乐节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以《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类型节目,以歌舞、相声、小品、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到了1998年,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掀起的“快乐旋风”和“欢乐热潮”,并引发全国电视界的一场“综艺变革”。继而就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栏目,这一阶段的栏目虫,出现了普通观众的参与,也是电视走向平民化、进行大众互动的开始。再就是模仿借鉴的“真人秀”了,2003年底,中央2套真人秀《非常6+1》开播,2004年,湖南卫视以“不拘外形、不论唱法、不管年龄”的宗旨的《超级女声》闪亮登场,紧随其后,2006年。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广东卫视的《空姐新人秀》、福建东南卫视的《搜狗女声》、山西卫视的《男人大典》,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绝对红歌会》等娱乐栏目轮流上场,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尽管这些节目都大同小异,有些还洋相百出,如《超级女声》,从海选到决赛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栏目中,《超女》的火热,《超级大赢家》保温,《好男儿,加油》的升温,这三家杀出重围,抛开大家都有的诸因素、诸环节——“参与者、规定情境、竞争行为、特定规则、给定目的、真实记录、艺术加工”“海选—淘汰—晋级—夺冠”之外,一定有其内在的“质”。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独特的栏目定位
如果说《超女》常遭诟病的是“审丑”,但其鲜明的节目定位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武器——专注于年轻的女性,毫无疑问会吸引大量的男性观众:与“超女”相对应的“好男儿”的成功。也证明了好男儿对女性观众的吸引力。但《好男儿,加油》如何和如日中天《超女》并驾齐驱,仅靠类似的节目定位的相同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阐释“女”的“超”和“男”的“好”。从《超女》的相对低落和《好男儿,加油》的相对高涨来看,《好男儿,加油》略胜一筹。为什么会胜呢?它加入了人文性的内容。
2、人文性的内容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精神欲求和情感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性内容的加入,不仅在《好男儿,加油》栏目中表现明显,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好男儿,加油》虽然有唱歌、跳舞、小品表演等“秀”的文艺性节目,但在主题的选择上,如以航天为主题的“决战未来”,以爱心为主题的“如果爱”,以军旅为主题的“激情燃烧夜”,展示了好男儿们对科学、对公益事业、对国家防卫等的热情与责任,表现他们的阳刚之气和男儿本色:尤其引人瞩目的则是冠军蒲巴甲、季军吴建飞都歌艺水平一般,而亚军则是聋哑选手宋晓波,很明显,把“好”的内涵阐释的更加深刻,更加人文化,体现了“好”的更高的审美标准。
这在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因子”。在2005年五月份的一期节目中,有以下一段对话:主持人“如果你被淘汰怎么办?”参赛选手:“淘汰了意味着还有机会再来。”主持人:“今天对方的优点在哪里?”参赛选手:“她们无非是相貌好一点!”主持人:“我看她们不是,她们只是个子高一点,有什么?如果光是相貌好,那我早被淘汰了。”无论是对参赛选手也好,还是对观众而言,人文性的内容通过细节得以展示。不仅如此,从他们的主题设计中也可见一斑:“走进敬老院”的关爱老人、“中学生马拉松比赛”的坚毅和自信、“一字千金”中的传统文化等都能得到体现,也和上海卫视《好男儿,加油》中的“捐助灾区、爱心助学”的相应生辉。
3、地域文化特色
相信这些内容,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被迅速的“克隆”。尽管素质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赶上,但可以预测的是,这些内容也将会不胫而走。那么什么因素可以长久呢?笔者认为,在这些因子都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地域文化”,将会更加持久。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文化发展脉络,是被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这在电视剧中已有鲜明的体现,如我们所熟知的“京派、海派、陕派、关东派”等。一则地域性的文化特性不能被仿效。即使仿效,也会失灵。二则对那些经济实力不够充裕的地方台来讲,更为重要。上述的无论是上海东方卫视,还是湖南卫视,从经济实力和人员配备方面来讲,其他台都很难媲美,但各省市需要娱乐节目,尤其是自己“骨髓”中的文化,更容易接受,所以可行之路就是要加入地域文化因子。下面就以西安电视台的《心跳大赢家》栏目为例,来作具体的分析。
二、《心跳大赢家》栏目概述
《心跳大赢家》栏目是西安电视台白鸽都市频道首次开设的大型益智类互动节目。它打破了传统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的界限,有机的将趣味性、知识性、竞赛性融为一体。用全新的场景、全新的游戏环节、全新的奖品设置、全新的互动方式来打造西安地区大型节目的优势品牌。
1、栏目概况:普通观众只要通过网络、电话等报名,就有机会成为《心跳大赢家》的海选选手,通过海选后的选手,即能登台,在3名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开场小品、心跳串烧、才艺展示、外拍访谈、嘉宾点评、现场投票,最后决出优胜选手。栏目既有益智类节目的特征,又加入了选手互相淘汰的戏剧性娱乐元素,使节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栏目对“才艺”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歌唱、跳舞,还邀请到各种绝活,如瑜伽、乐器、剪纸、书法、刻字、刺绣等,正如该栏目制片人陈静介绍
:“我们不按年龄划分选手。老人和孩子也能同台竞技。选手若经嘉宾评委的评判和观众投票脱颖而出,就可参加月冠军甚至季冠军的比赛,乃至成为年度总冠军。才艺展示也不再局限于唱歌跳舞,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和技能。”这样广阔的才艺范围。使更多的人有上镜机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加入人文性能的内容,从节目的主题定位,如“和谐家庭”,“辛福家庭”,“我爱我家”。通过对“小”家庭来反映“大”社会,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2、《心跳大赢家》收视分析
(1)宏观分析
整体的收视率在整个栏目中,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几期节目依然能达到0.9的左右的收视率。说明栏目有相当的固定收视群体。在陕西省的诸多节目中,2006年平均收视率0.8,收视份额2.8,在2006年西安电视台自办栏目中收视率第8位,市场份额与《西安新闻》同居第7位。和2006年相比,07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收视率0.94比06全年高出0.14个百分点,开局还是不错的。
(2)微观分析
我们以2007年3月4日的一期节目收视率为例,来分析收视的具体变化。很明显,他们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从整体来看,波动幅度很大。最高的1.3和最低的0.3之间差距接近5倍,说明每期节目的水平不平衡,当然这和选手的“人气”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此之大的差距也足以说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同时还表明,节目没有太多的固定观众,节目好看,人多,反之则人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
其次,从单期节目来看(抛开过高、过低的收视节目,还有特别时段,如春节期间等因素,特意选择一期节目的收视率在平均值上),收看的人群犹如走马灯似的,跌宕起伏,跳台现象过于频繁。这表明选手的表现参差不齐,选手和选手在同一起节目之间的较量,没有悬念,高下分明。而最好的节目应该是有亮点的同时,其他的也不至于频繁跳台。
再次,除掉内部因素外,插播广告的次数过多,影响了收视率的提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0.3、0.4等低谷时断,一定是广告,过多的广告,扰乱了观众的收视情绪,从而影响了收视率。
最后,无论是整年,还是单期,波动过于频繁。如果说向上走,说明栏目质量越来越高,而整体维持现状,只能说明,每一期的节目准备的充裕程度是不相同的,收视率下来了,加把劲,上来了,又一松。没有持之以恒,目标长远的整体部署。
3、《心跳大赢家》观众群分析
从学历上看,《心跳大赢家》收视人群基本集中在小学至高中学历的文化阶层,占据了86%:从年龄上看,平均分布在54岁以下的人群中,占了91%:从性别上看,男性占50.4%女性占49.6%:很明显,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对老年群体和高端人群的吸引力不大,老人群体弱。
三、对策
目前,国内娱乐栏目众多,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诸如节目制作粗糙,收视群体不稳定,插播广告过多,雷同节目较多,创新节目较少,在栏目的策划上缺少长远谋略,在创作人员的配置上优劣悬殊等等问题并非一家电视台,而是不同程度都存在。这些问题大多是软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但如栏目定位、人文内容、地域特色应该是娱乐栏目当前亟需解决的瓶颈。
1、独特的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明确与否,对栏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些成功的栏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超女》定位在年轻的女性,《好男儿,加油》则位在年轻的男性,而反观《心跳大赢家》则是少、青、中、老通吃,这样虽然潜在的观众多了,但自身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标签,就很难培养固定的观众。每期节目都在变换不同的主题,但没有围绕在同一个核心,有时,甚至在同一起节目中角色的选择都很难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进行,有牵强附会之疑。如这一期是“家庭”,下一期则是“绝活”,再下一期则是“消防”,观众一头雾水。很难适应如此之快的主题变化。事实上,观众也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在电视业发达的美国。他们的经典节目,几十年如一日,很少变动,如美国的CBS的《60分钟》新闻杂志,从1968年创刊。基本模式始终如一,即为主持人当年的风华正茂,现在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了,仍坚守阵地。最要紧的是给该节目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如分年或分季度等来统一安排栏目主题,按年龄等有针对性地编排节目。事实上,一个家庭有一个铁杆观众,全家人一般也都会一起观看,大可不必担心只是那一部分人看。如小孩爱看的,旁边的大人一定会陪着孩子观看的,其他也一样,反过来,慢慢的一个家庭也会成为固定观众。
2、加大人文内容
从图三可以看出,大学以上的观众比小学文化以下的观众要多一倍,说明节目还是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但仍不可否认,还是有人对“低俗”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一位网友在《心跳大赢家》的留言板上就提出了质疑“让选手夏慧去做小腿拉长术,个子低是话题吗?如果是这样那她不如去整容以后谁还敢来参加呀…人文内涵要从具体的细节作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3、展示地域特色
西安是千年古都,又是文化大省,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子孙,其深厚的地域文化自然而然的深入骨髓,而建立在这基础上娱乐自然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色。众所周知的秦腔,就是其突出的代表,其他的如陕北民歌,陕南花鼓也不乏众多的民间高手。这些特产就如中国人的乒乓球,巴西的足球一样,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几下。把这些因素加进去,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而是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电视看到这类节目。
四、结语
集成、Service Broker 使您的数据和其它应用无缝集成,各种新数据类型和 T-SQL 扩展带来了诸多灵活性。C、VB.Net、XQuery、XMLA、ADO.Net 2.0、SMO、AMO 等都将成为SQL Server 数据平台上开发数据相关应用的有力工具。ASP.NET ASP.Net 是建立在通用语言运行时(CLR)上的应用程序框架。他用来在服务器端构建功能强大的 web 应用程序。ASP.Net 提供了世界级水平的开发工具支持。在 VisualStudio.Net 的集成开发环境(IDE)中,ASP.Net 框架由丰富的工具箱和设计器组成。所见即所得的(WYSIWYG)编辑方式、拖放服务器控件、以及自动部署,仅仅是这一强大工具所提供的一少部分功能。ASP.Net 强大而富有弹性。由于 ASP.Net 是基于CLR的,因此整个.Net平台的强大和富有弹性,同样可以应用于 web 应用程序开发者。.Net框架的类库、消息以及数据访问解决方案,都可以无缝集成到 web。ASP.Net 也是语言中立的,因此你可以选择你最熟悉的语言,或者通过几种语言来共同完成一个应用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和可行性分析该课题主要按以下步骤来完成:
一、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本系统的研究意义。可以上网搜索或者是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 料。
二、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该系统要如何做,及要做哪些东西。
三、设计出大体上的功能模块,画出模块图。
四、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细化,将每一步都想清楚。制定出每一步的做法和注意的地方。
五、对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调试,通过调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从而达到完善系统的目的。
1.国内的停车场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私家车迅速增长的情形下,一些大型城市面临“车多位少”的困境,停车场场地不够用,迫使很多车主把车直接停在道路上,这一方面影响交通畅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用车辆的管理,车辆容易被破坏或被偷盗,给车主带来财产损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其中道闸类产品居停车场解决方案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解决方案中,道闸类产品占有率80%左右,其余为咪表收费、pos机收费、立体停车场、人工收费、和智能车位锁系统。
一、道闸类产品
1.道闸类产品目前发展方向
a.智能RFID读卡、3G远距离射频卡技术。而对于临时车辆收费,欧美地区最盛行的是信用卡自助刷卡缴费,随着信用卡从磁卡升级为射频卡,信用卡消费也将变得跟公交卡一样方便,宁波市已经开始在升级。还有资料反映,指纹识别自动出票/卡机正进入试用阶段。
b.车牌识别技术。利用现有的管理电脑装入核心车牌号码识别算法,既能实时的监控停车场入口与出口的实时视频图像,又能抓拍入口和出口的车辆图像并自动识别车牌号码。另外,车牌识别系统还可与外围设备(拉杆器、读卡器、显示屏、打印机)全自动联动,提高系统的智能管理。
c.多点互动。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正在逐步加深,关注重点也由出入口车牌自动识别及后续的出入口车辆特征、堵塞检测演变到场区内车辆人员安全、个人监控等。库区部分一般由车辆引导装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紧急报警系统等组成,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选用相应系统。
d.车位引导。智能停车场部分另一智能应用即车位引导。车位引导系统一般情况是指在停车场引导车辆停入空车位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由智能电脑系统对车位进行检测,通过显示屏显示空车位信息,司机通过该信息,实现轻松停车。车位引导系统分为几个模块:车位数据探测模块、中央处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显示模块。
e.收费与出入口分离。自动缴费机缴费后凭条形码在出入口刷条形码出入,无
需停留,解决了商业中心停车场高峰时期拥堵问题(案例:南京德基广场)
2.国内外道闸类产品的比较
从技术上讲,国外品牌的系统稳定性和产品技术水平肯定是国内产品没法比的,产品集成化程度比国产强得多,而且国外产品没有太多的机械传动,故障率较低。国内自己生产的产品,从内部结构、外型设计上都和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差距,两种产品市场价位大概差五倍。
3.国内外道闸类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停车场管理系统市场三分天下:国产的、组装的、纯国外的,价格也分为三等。市场占有率方面,大致是国产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另外两份占一半;或者说,国产和组装的加起来占市场份额的80%,纯国外的占20%。目前一般的小区、中低档写字楼基本用国产,而机场、会展中心等则多用进口设备。
二、咪表类产品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现有停车场以及管理系统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城市中的某些道路规划停车位,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带来的管理困难的问题。此时,“咪表”针对泊车管理挺身而出。
1.“咪表”泊车管理。咪表就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咪表”计时刷卡收费的方式,提示车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车辆时,应有时间观念和缴费意识,以减少机动车对道路的占用时间和空间。咪表技术虽然自90年代就不断从国外引入,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不少咪表生产商,然而,国内咪表实践鲜有成功。咪表在国内出现的水土不服主要原因是车主的诚信意识未达到发达城市的水平。既便如此,不少城市对固定式咪表并没取消,暂时也没有扩容计划。
1.咪表现状及趋势。目前我国安装有咪表的城市大约有50个左右,整体市场规模大约在10-15亿左右,尽管咪表在国内应用遭遇尴尬局面,但这并没影响到路面停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融合无线车辆检测技术后,IPS公司和OTI公司推出第三代移动停车系统。IPS和OTI的方案代表了路面停车收费方案发展的方向。利用先进的无线车辆检测技术。无线车辆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充分反映了移动停车收费系统有别于其他的电子付费系统的特点,使移动停车收费重新回归到ITS(智能交通)的范畴。
三、立体停车场
停车产业时代来临,而对于商家而言,停车难却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目前,都市停车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商业区、写字楼。要在短时间内缓解以上
三大区域的停车难,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建造立体停车库.在日本等国土面积小,汽车数量众多的国家,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我国,目前机械式车位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有关专家预测,立体停车设备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的主流。
1.立体停车库使用现状。立体停车库叫好不叫座,归其的原因,主要有:a.立体停车库运营难,成本投资大回收慢。b.立体停车场属性定位不清晰,政府审批手续麻烦有的需要两三年。c.停车场标准规范滞后,缺乏政策扶持等都造成立体停车库推广难。
四、停车场POS机
停车场POS机是一种便携式智能车辆管理器,使用非接触感应智能IC卡作为身份识别,并具有灵活的收费方式设置、强大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进出停车场车辆信息的各种统计和查询。该仪器无需布线和施工、无需配置计算机、全部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靠、收费准确、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是一套能有效的堵塞收费漏洞,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现代化防盗型车辆收费管理设备。适用于各种场合的进出车辆管理。
1.停车场POS机使用现状。目前仅有上海合肥等少数城市,在道路停车场使用,实际应用较少。南京最新在2013年2月1日开始使用POS机,近日,南京市开始对市区内天津路、华侨路、慈悲社3个地方的收费停车场试点使用POS机计时收费。司机可以使用南京市市民卡或公交IC卡进行支付。据介绍,春节后南京市将举行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全面推广。
五、人工收费
1.人工管理难,效率可靠性差。随着城市停车场规模也日益大型化,加之服务车辆繁杂,人工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已难以满足其在管理上提出的要求,此时,运用监控、诱导、路闸等手段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应运而生。
2.人工收费不透明,收费人员截留停车费。在收费的过程中,收费人员将部分停车费截留,导致最终收上来的停车费用只有原来的60%左右。
3.跑冒滴漏现象较多,人情车、霸王车导致停车费难以收全。车流高峰期的时候,收费人员难以顾及,车主未交费就开走。部分车主与收费人员熟悉未付停车费就驶离造成停车收益损失。这些情况对停车场经营造成隐患。
4.停车场不能准确及时。由于车辆众多,不能每辆车都准确计时,完全凭收费员感觉进行收费,此类情况容易引起保安和车主纠纷和矛盾。
六、智能车位锁
智能车位锁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应用已经很成熟,在国内市场刚刚兴起。其中日本卡菱公司在上海有27个应用案例,北京浙江各两例。卡菱公司2012年新增4个项目左右。卡菱公司目前立足上海,2.智能停车场的发展趋势
停车场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停车的地方,而是通过引进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使停车场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理想中的停车场是这样的:
1、停车场实现联网共享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设智慧停车物联网平台,实现停车诱导、车位预定、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
2、停车诱导、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系统快速普及。目前在建的停车场越来越大,动辄几千个车位以上,这样大的停车场如果没有引导和寻车系统而靠人员疏导的话,对管理人员和客户都是一个灾难。
3、无人化服务逐渐普及。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过去靠人海战术管理停车场的方法越来越不行了,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停车场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管理人员逐渐减少,直至实现无人化服务。
4、手机实现车位预定、支付、寻车自动定位功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两年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固定互联网用户,利用手机订餐、交友等已经普及,所以停车场中的这些应用将快速普及。
5、立体车库增多。我国城市人口多、密度大,土地成本高,参照日本等国的经验,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利用率高、进出方便等优势,将会快速发展。
6.停车场自助缴费。依靠自助缴费系统,可以达到通过车牌识别进出车辆,车主可以刷信用卡也可以使用现金缴费,全过程高效、快捷、节约人力成本。类似的自助缴费系统已经在美国各地的大小停车场广泛使用。
而要完全实现以上功能,其难度主要有:停车场要联网运行,先进的智能化管理、引导、反向寻车系统要充分普及,同时驾车者的文明素质也要逐渐提高,不然即使再现代化的系统也不能无人化运营。
3.未来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1.道路停车场
未来道路停车场将以新型咪表,停车场POS机,双层东路机械停车场、人工收费等为主。该类停车场施工因为涉及市容市政及行人安全多重因素考虑,目前不在我们目标市场考虑范围
2.非道路停车场
1.非道路封闭式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该类停车场因为场地封闭,只需两三个出入口,即可对300车位左右停车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所以该类停车场依然以智能化道闸为主。
2.像非盈利型小区停车场,对于遥控式车位锁有旺盛的需求,主要作用用来占领停车位。该遥控车位锁市场单价在600—2000元不等。
3.商业中心、闹市区开放式停车场由于不能安装道闸类产品,目前依靠人工收费,所以在收费管理难、收费不透明、跑冒滴漏、不能准确计时等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所以该类停车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4.医院、大型CBD、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分析,寻找目标客户群。
5.高架桥下停车场。此类停车场,一般属于政府部门管辖。a.可试探以承包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开发市场。B.通过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与政府进行合作经营承包。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教学技术, 从远古的“口耳之术”, 发展为现代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 直至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国内,各大高校上课总是离不开课件,因此课件制作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也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趋势,但是相应的教学课件却十分贫乏,尤其是符合局部的面向专业的课件更是难以寻觅。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课件库的建立,优秀课件的积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和远程教学,因此它将成为支持多种形式教学和“终身教育”的有力工具。目前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基本形式正由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逐渐向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过渡。电影、电视、录像、录影、幻灯、投影等传统电化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和手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均为单向传输,只能接收,不能交互。多媒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课件在需要发挥作用时总是在发挥作用,而学生却感觉不到课件的存在——听课者“得其意而忘其行”,是因为讲课者已经“人机合一”。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鸿沟。纵观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践的现状,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实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但能够达到那种理想境界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够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示、多种感官刺激的综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之优势的人也是寥若晨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显示,高校中许多多媒体课件均使用powerpoint制作,有的甚至直接将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复制到PPT上,成为一个“电子书”。这样的课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称其为电子教案可能更恰当些。
高校中的多媒体大部分分为四种:a.用幻灯片取代板书。幻灯片上只有单一的文字媒体,有些虽然插入了一些图片或声音,也只是装饰性的,或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或虽然有点关系,但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并无多大作用。b.用幻灯片展示讲义。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更糟,因为他是把自己的讲稿原封不动一字不漏全部搬上了幻灯片,一张一张,密密麻麻,上课时基本就是给学生宣读讲稿。学生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幻灯片上哪些是重点内容,那些是非重点内容,只好全部照抄,往往一节课下来穷于应付课堂笔记,写的当然不如读得快,其结果不外乎是两种,要么是记不全,课堂笔记挂一漏万;要么是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笔记速度,读完一张张幻灯片后,停下来等学生,课堂讲授断断续续,影响教学的流畅连贯。c.“人为机困”。被课件制约,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自己事先设计好了课件,但因为交互性不够好,整堂课只能“按既定方针办”,不能根据课堂实际随机应变,与学生的互动大受限制。d.“机不随人”。对课件不熟,教课过程手忙脚乱。这种课件一般不是自己亲手做的,或是请别人代劳的,或是网上“拿来”的。因为课件的教学设计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不一致,当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讲课,需要相应的画面加以辅助时,有时要把整个课件翻个遍才能找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国内课件制作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行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系列的工程,使得课件制作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首先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审核,建立多媒体数学准入制。凡是不符合多媒体教学宗旨、违背多媒体教学基础原则和教学规律、不具多媒体教学特色、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课件,要限制其使用(至少也要降低其优先级),尽量确保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见到的都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最起码也是真正合格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首先让粗制滥造的“伪多媒体课件”逐渐绝迹,让“伪多媒体教学”不在泛滥。而让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健康发展。
其次,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加强对主讲教师的相关培训,重点在于端正主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提高只讲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其中思想方面的培训包括:分清主次的问题,理顺人与机的关系。要加强现代教学、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理论的培训,包括构建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创新推广理论、最小代价与绩效理论等,让教师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并能够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和提供的理论指导。技术方面的培训包括:(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多媒体教学的主讲教师,至少应该能掌握教学中用到的相关软件,能熟悉软件中的常用功能,能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小故障,这是“人机合一”的起码要求;(2)多媒体的选择技能的培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环境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对课件常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摄影等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对平时手机的有关素材能够用所当用,舍所当舍,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保证;(3)多媒体教学法的设计能力的培训。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因人施教,这是决定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关键。(4)多媒体教学技巧的培训。能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殊性,从细节入手,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屏蔽信息展示速度与授课语速不一致的问题,电脑操作台限制教师站位变化的问题等等。(5)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自己的课件最好是自己制作,因为这样的课件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也便于自己不断改进和完善。多媒体教学更加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特别是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强, 有的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 况且学生对专业知识也比较熟悉, 具有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识相衔接的能力, 并且了解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样他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去制作学习课件, 这样课件的学习性、合理性也许更强。
最后,加强交流和合作。一是指多媒体教学各个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几时发现问题;二是指主讲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或电教专业的课件设计人员的交流合作,课件供求双方的不断沟通,才能使课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要。当然,设计人员如果想少走弯路的话,最好能在一开始就全程旁听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而且最好听两遍以上。
同时在发展战略上,在多媒体课件开发方面, 由于各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思路也不一样,战略也不一样。我认为高校的课件创作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学校的教学工作, 首先做好适合于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课件, 满足本单位的需要, 并将课件应用于教学, 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入同类课件, 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或与其他制作单位进行交流、探讨, 及时汲取新思路和先进技术, 充实自己的思路和技术, 做到不落伍, 为走出去打好基础。其次, 在课件制作实验、制作手段日臻完善之时, 走向市场, 以便高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走上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微课程;研究现状;趋势;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38-03
引言
早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便提出了“微课程”这一概念,即将原本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课堂,精选教学重点制作为仅需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自此,微课程正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下面以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探讨微课程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设计过程
1.研究样本
本研究样本为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我国有关于微课程的论文从2011年开始出现,截至2015年4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微课程”或含“微课”为检索项,调整检索条件为“篇名”,之后利用人工判读的筛选方式,根据文献的关联程度,剔除掉无关文献期刊后得到有效研究样本为492篇。
2.类目分析单元
本研究以文献数量分布、期刊分布情况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为研究维度。并参考ACET94定义以及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将微课程的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微课程的开发、具体应用研究、微课程的管理以及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六大方面进行分析。
3.信度分析
为了保证内容分析过程中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笔者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同时另请一名研究者为助理评判员,对各类目进行逐一评判。根据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公式:R=n×K/[1+(n-1)×K],其中R为信度,n为评判员的人数,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且K=2M/(N1+N2),其中M为两名评判员都完全同意的分析类目数,N1为主评判员(笔者)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助理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由此得出分析信度的结果为0.923,大于0.9,故主评判员的结果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因此,本研究中的数据真实可靠,客观准确,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微课程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文献数量分布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期刊样本的统计分析,与微课程有关的文献期刊分布情况如上图所示(横坐标为日期,纵坐标为期刊数量)。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有关微课程的研究始于2011年,2011年至2014年期刊数量逐年急剧递增,尤其到2014年,仅一年间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已经显著超过了前三年文章数量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程的研究越发地重视起来,微课程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
2.期刊分布情况的分析
据笔者统计,我国有关微课程的研究期刊分布十分广泛。期刊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有20种,共347篇(占70.5%),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微课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广度上发表的论文期刊数很多,但是在深度上高质量、重量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研究内容的分析
下面笔者将从中国知网得到的453篇有效样本根据其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设计研究、微课程的开发、具体应用研究、微课程的管理以及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六大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研究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共有110篇文章,占全文总数的22.4%。细分来看,微课程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课程基本概念及特征的研究、微课程综述及趋势的研究、微课程有效性及可行性的研究三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归纳可得出以下观点:①对微课程概念及特征的研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阶段,且关于微课程标准的定义目前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尚需权威机构认证并正式下发微课程的标准定义。②有关微课程的综述及趋势的文章还较少,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还不长,因此关于微课程综述的研究还不深入,但关于微课程趋势的分析还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③对微课程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微课程的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发展的领域,因此尚需研究其他方面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2)设计研究
该主题共129篇文章, 占全文总数的26.2%,着重探讨了微课程的设计原则、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其中黎加厚教授根据他本人开展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的丰富经验,总结了17条给教师的建议,这些建议对微课程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胡铁生在《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中以灰姑娘为例,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与注意事项,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梁乐明等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与融合,构建了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模式设计。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微课程的研究逐步由理论向实践过渡,但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多数教师把微课重点放在技术研究上,轻视微课创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教学实施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设计研究方向上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创新及教学实施过程。
(3)微课程的开发
关于微课程开发的文献主要包括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的研究和微课程制作的技术两个方面,共68篇,占全文总数的13.8%。胡铁生认为健全微课平台的建设是实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与国外的可汗学院相比我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微课教学平台。同时指出微课的开发不单单是资源技术开发的过程,还要关联到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另外还介绍了微课资源建设的一般环节,对我国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陈会源、刘文芳等系统地总结了中小学微课程制作的一般流程、方法以及要求,为广大中小学一线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微课资源学习平台的建设依旧处于探索阶段,仍需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4)具体应用研究
该主题共176篇,占全文总数的35.8%,比例最大,表明该主题是我国学者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细分来看,微课程的具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与教师专业成长两大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分析可得:①目前对于微课程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最为广泛,在具体学科中应用微课程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课程中的重难点,及时与教师反馈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对教师而言,作为微课应用的主要人群,微课程可以切合教师职业领域的发展特性,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的研究途径、多种现代教师的培训体制,并能够通过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5)微课程的管理
研究中关于微课程管理的文章仅有《微课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研究》一篇,占全文总数的0.2%,基本处于研究的空白阶段。《微课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研究》中指出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微课知识的管理,从而建设完善有效的知识体系。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微课资源日益丰富起来,然而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系统将造成微课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微课程管理这一方面,只有把微课管理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把微课使用起来。
(6)微课程的评价标准
微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是衡量微课程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对微课程的评价尚未出台统一的标准,关于微课程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仅有8篇,占全文总数的1.6%。桑新民总结了当前微课评价标准应突出三个关键点:一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二是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三是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同时他还指出要把有组织的竞赛转变为常态化的课程评价、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黄兰等针对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微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获得准确的评价结果。王琦等则是从学习元的角度看微课程评价的设计,指出对微课的评价不仅要体现其自身特征同时还要体现网络学习评价的特征。张玉利结合针对国内近几年开展的历届微课大赛的调查数据对微课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一套微课作品的评价标准。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关于微课程评价的研究较少,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微课程不同维度的分析探讨,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首先,微课程在我国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够普及,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且尚未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微课程的研究还需要专家及一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与研究,笔者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学者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美)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蔡永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美)Daniel Riffe, Stephen Lacy,Frederick G.Fico.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3]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综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5]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国内ETC产品的现状和趋势】推荐阅读:
智能制造国内发展趋势12-15
国内旅游集团的现状07-06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12-15
对国内外空调系统现状的分析05-30
国内连锁超市现状10-04
国内物流行业现状10-10
网球国内外研究现状05-26
往来账款国内外现状06-02
国内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06-14
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