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医改论文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工作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但是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利用新医改契机,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推动医院的发展。对此,本文分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确保医院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0引言

医院运营中固定资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医院要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以及研究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监督机制,加大固定资源管理力度,确保医院正常有序运行,促使医院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医院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新医改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1.1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明确划分职责

当前,部分医院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根据《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构建适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法从固定资产的立项审批、日常维护等一些角度入手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细则和操作流程,导致管理混乱。另外,无法准确规范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核算部门等各个部门的责任范围,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并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自身所在部门没有关系,浪费大量的资源,使医院运营成本增加,影响医院的健康发展[1]。

1.2缺乏较强的内控能力,没有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

在新医改不断落实的背景下,虽然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逐渐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缺乏较强内控能力以及完善监督机制的问题。现阶段,绝大部分医院没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很多医院虽然建立了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意识,没有给予负责执行工作的人员相应的权力,内部控制制度过于形式化,无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另外,医院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事前和事中控制的重要性,多开展事后控制,直到设备被损坏或是盘点工作结束后才能够发现各种问题,追究相应主体的责任,给医疗服务的正常展开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医院运营的成本。同时,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医院没有构建健全的监督考核体系以及完善的指标评价标准,以致无法对有关工作者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情况开展监督和考核,使得各种医疗设备的功能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影响医院整体效率的提升[2]。

1.3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新医改不断落实以及深入开展的影响下,医院规模逐步扩大,固定资产种类以及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如今信息量不断增加的需求,乃至有很多医院依旧停留在运用手工方式开展管理的阶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缺乏准确性。另外,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能与预算系统、核算系统等一些系统进行衔接,各个系统之间依旧运用纸质版文件进行传递,导致无法及时传递消息,且不能保证传递消息的准确性以及实时性,使得医院工作效果无法提升,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共享有关固定资产的信息和资料,提高了医院整体运营费用。

2新医改下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2.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划分责任和权力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要按照《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内容完善以及统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运用统一管理、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确保归口资产坚持主管者担负责任、使用者承担责任的原则;合理划分工作范围,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范围,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一些转入、调出、即将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加强管理;器械科以及总务科主要负责购买固定资产、对购买的固定资产进行验收以及对固定资产开展维修等工作,构建固定资产明细账目,对各种固定资产的调入、转入、维护等一些情况开展记录;财务科主要负责对固定资产开展价值核算工作,包括针对固定资产制定详细的账目,对日常维护支出等工作开展财务处理,且配合固定资产管理开展定期盘点工作。明确划分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权力范围,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更加明确,进而解决医院缺乏较强责任意识以及没有明确划分责任和权力范围的问题[3]。

2.2健全内部控制,加大考核力度

医院要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根据固定资产的购买、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关键点以及流程规定明确的审批权限,确保各个岗位以及部门可以互相限制以及监督,在对固定资产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明确管控重点,如账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设备维修以及保养等,构建奖惩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效果和科室工作者的绩效联系在一起,对科室以及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激发工作者工作中的热情和主动性。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核查工作,医院领导层干部要给予核查工作者一定的权力,确保固定资产核查工作具有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各个部门要根据掌握的核查结果进行分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改进以及优化,最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4]。

2.3积极推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各个行业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随着新医改的落实,医院逐步扩大自身的规模,资产数量以及种类大幅度增加。对固定资产开展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对大量数据开展处理工作,因此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将固定资产的采购、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中,对其开展统一编码,方便随时调出固定资产,了解其名称、型号等一些情况,严格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此外,还需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一些系统之间的链接,确保各种信息可以及时共享。为了满足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的需求,医院要积极组建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定期对在职工作者开展培训,帮助工作者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强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拓宽工作者自身掌握的知识量,促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4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我国颁布了全新的会计准则,其中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会给医院自身的运营带来较大影响,需要受到相关部门以及工作者的重视。首先,医院领导层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加大支持力度,把固定资产管理当作医院日常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管理工作者开展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其次,积极在行业内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医院的优秀管理理念和方法,将其优秀之处运用到自身管理工作中,借鉴其他医院的优秀管理经验。再次,在内部积极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活动,普及管理理念以及方法,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加入其中。最后,根据固定资产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开展分类管理工作,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流程,使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5]。

2.5灵活处理无用资源

医院在运营的过程中,经常会留有一些闲置或者无法利用的固定资产,很多医院对这类资产不闻不问。在对闲置的无用固定资产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种资源,在采取相关措施的前提下,对一些可以继续利用的资产进行再次利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应该全面统计各种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如今,大部分医院在对一些闲置以及无法利用的固定资产开展处理工作时,往往直接将其作废品处理,浪费了大量资源。废弃的固定资产依旧具有一定的价值,运用有效的措施也可以实现重复利用。例如,医院对一些损坏比较严重的固定资产开展处理工作时,可以运用有关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对于一些无法再次利用的固定资产,应该要求专业人员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符合报废标准,防止资源浪费[6]。

3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要认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确保医院健康运行。在对固定资产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医院需要针对自身内部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推动医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闻毅.探索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2020(12):97-98.

[2]郭晓春.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经营者,2020(10):14-15.

[3]姜广新.刍议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应用[J].财经界,2020(7):62-63.

[4]魏钰云,单莉,周杨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究[J].当代会计,2019(10):29-30.

[5]郭莎莎,田文美,石金昌.新医改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5):15-16.

[6]江婷婷.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5):233-234.

作者:沈卓 单位: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第2篇:我国新医改”中的路径选择

摘要:医疗改革涉及全体公众切身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本文以福建三明市和江苏宿迁市的医疗改革为例,探讨我国在新医改中的路径选择,分析医疗市场化的利弊,从而了解到市场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医疗改革,以此更好地推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医疗改革;路径选择;市场化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新医改”已持续了十余年,在我国基本形成了“全覆盖、保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对医疗改革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是一种人人共享的共用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是加大投入不一定带来效率的提升。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一直难以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如何定位政府和市场在医疗社会保险中的责任是改革的关键点。福建三明和江苏宿迁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开展医疗体制改革,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都对之后的医疗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福建三明市推行“三医联动”改革

(一)改革概况描述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为全国医疗改革树立了模型。

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健全医改责任机制、严抓“治药”控费、改革医保制度、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以上四点。

(二)评价

福建三明市医疗改革的重点是改政府,这也延续了以往医疗改革的道路。政府是制度的建立者,三明医改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政府传统模式改过来,使之成立真正实体的领导机构,制定好医疗市场发展的新规划,建立医疗改革的新制度,开辟了医疗改革的新道路。

1.借鉴意义

当前,“福建模式”综合采取医保基金集中支付的限价采购、严格控制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打击医药领域腐败行为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市场的交易行为;形成了三医联动改革的组织领导体系,逐步由传统的医疗领域为主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全面取消药品(中药饮片、耗材)加成,另外筛选30个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改革,大大缩减了病人的医药费用;在全国首开先河,推行医院院长、医生(技师)年薪制,这对医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改革成效。

2.局限性

福建三明医疗改革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破除体制上的桎梏,医疗服务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的参与十分有限,能否将其推广到全国依然存疑[1]。并且,三明医疗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有赖于三明当地坚强开明、大力支持医改的市委市政府,这样的政府是否在其他地方存在,是此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广的关键。

二、江苏宿迁的市场化医疗改革

(一)改革概况描述

宿迁的市场化医疗改革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个是政府职能层面,强调政府退出传统的医疗服务市场,由“办医院”转向“管医院”,同时负责公共卫生领域;另一个是医疗供给层面,强调要建立市场化的社会投资机制、鼓励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具体方案也被总结为“四个分开”:即做到管办分开、医卫分开、医防分开和医药分开。

(二)评价

宿迁市的医疗改革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实属创举,由此宿迁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完全取消公立医院的地级市,医疗资源交由市场调配。我们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但由于违背了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理论规律,加之其受执行中一些条件的约束,缺少能够顺利实现所有设计的措施,反而映射出许多医疗领域市场化的问题。

1.借鉴意义

宿迁医改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负担减轻、医疗资源数量迅速增加、医院经营方式改变、管理加强、竞争手段丰富、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项目迅速增加等方面。特别是引入市场机制后,使原来的挂号费、单项检查价格和药品单价有所下降,公众能够享受更加多元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改革理顺了医院的用人机制。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增加,实现优胜劣汰。许多医院鼓励医生入股,医生收入增加,增加了医生的归属感。

2.局限性

不可忽略的是改革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看病贵”问题一直是存在于医疗体系中的问题,在宿迁市场化改革中,虽然单项医疗费用可能降低了,但在医院安排药物的总量上,实际上费用可能不降反升。除此之外,改革导致产生基层医疗被削弱、高水平医疗队伍发展持续性不足、地方监管不力、缺少公共卫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3.如何应对

江苏宿迁的市场化医疗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中的一个壮举,也是我国改革中极具典型的试点改革,彰显了极大的市场化优势,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刺激了医疗市场的活力,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虽然也暴露出市场的缺陷,但这在改革初期是不可避免的,必须了解到医疗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不能因小失大。在接下来的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政府如何从原有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合格的市场监管者,既要保障人们的医疗需要,又要规范医疗市场的交易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医改路径选择与持续深化医疗改革

从福建三明和江苏宿迁两市的医疗改革来看,政府逐渐将医疗领域向市场开放,自身转向基础卫生领域。两市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市场化弊端的根源是无法消除医院的营利属性,但如今市场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趋势的,因此政府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其在医疗领域的角色也一定会慢慢向放权转变。

(一)必须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公平体现公共责任,而效率体现为政府与市场能否实现医疗资源的统筹。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医疗卫生领域,政府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依然要慢慢转向基础卫生领域,要做到全民卫生保障均等化。一是要保证相对充足的财政供给,加大对基层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开支;二是要使这种供给平均化实现社会公正。

(二)不要盯着市场化的弊端不放

市场化是否会导致医疗负担加重不能以一例否决。行政配置代替市场配置将带来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比如,不借助市场的力量,不用老百姓的口碑,而是以各种政府审批、评级代替,其结果往往较差的。在市场化下,竞争会更加充分,医生们没有体制的束缚,允许拿到市场化的报酬后,会刺激人们学医的积极性,甚至国外的医生都会争先来国内考执照、行医,进而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有助于下调价格。

(三)现行医疗改革的难题是无法破除医疗领域的逐利行为

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面向市场,其运作核心都是人,都无法避免理性“经济人”现象。所谓的医疗费用增加与否也不能简单地看医院花的钱,医疗服务改进和医疗价格降低是事实,我们要讨论的也就是能否在充分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减少老百姓的看病负担,在医疗中真正地做到以人为先,而不是以利为先,使医疗真正回归公益属性。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生心中也有爱,有付出和奉献的需求,当我们的市场环境能满足他们基本需要时,他们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医生便不会只追逐眼前的“小利”。

(四)建立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建立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要求政府继续完善当前医疗体系。以福建三明的成功经验为例,政府仍然要加强医疗、医药、医改三个方面的监管,在医疗重点领域不可完全交由市场。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治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还包括筹资、医保、服务、人才、药品耗材体系等[2]。政府将统筹社会医疗资源,逐步将权力下放,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的制度创新。

(五)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当前的试点也只是为今后的工作排雷,政府转型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必须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管如何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打造廉政政府,在人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结语

当前医疗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究竟是否推动市场化的过程中争议最多。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医疗和养老领域都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放权给企业而自身转向服务与基础卫生领域,将部分医疗资源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有利于人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市场化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效,有赖于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以及如何使医疗回归公益性上,这需要政府在改革之中慢慢摸索出经验,制定成政策,真正落实到往后的工作中。总之,要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兜底帮扶,解决人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实现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1]代志明.“三明医改”模式可以复制吗?——兼与钟东波先生商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2):35-38.

[2]李玲.医疗改革最重要的是治理体系改革[EB/OL].

作者:陈相圆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第3篇: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策略

[摘要]针对当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收入增幅趋缓、人才学科建设有待加强、运行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提出要聚焦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制定医院发展战略,加强医院运营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内涵质量,以人才学科建设与技术项目开展为抓手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深化医改;公立医院;后零差率;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核心供给者,承担着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药品耗材零加成、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新一轮医改,为公立医院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新医改形势下,积极主动应对深化医改各项举措,加快公立医院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群众医改获得感,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1]。

1新时代深化医改对公立医院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关系人民健康福祉,对于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党和政府以“更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围绕三医联动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1“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公立医院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提升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实现效率变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现动力变革。以此为基础和着力点,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1.2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立柱架梁”的关键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公立医院外部治理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检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1.3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深化医改的重点内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在全国全面推开按病种付费改革,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促进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人事薪酬等政策衔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公立医院运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医保基金的有限性决定了医院增收面临瓶颈,医院与医保部门的谈判空间有限,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医保基金使用受到严格监管,医院经营风险加大,医院更加关注内涵质量。

1.4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落实牵头医院责任,调动牵头医院积极性,规范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2134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加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形成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分级诊疗的快速推进,对三级医院就诊患者“质”和“量”产生影响,一方面患者分流至基层就医,三级医院就诊患者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患者病源、病种结构发生变化,更加聚焦收治疑难危重患者[2]。

1.5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2018年8月,国务院印发《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倡导以柔性方式化解医疗纠纷,减少医患对抗。《条例》强调一方面平衡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强调预防,关口前移,通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条例》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医方责任,如医务人员人文关怀义务、医疗机构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等,明确了医疗机构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的法律责任。

1.6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与综合监管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公立医院党委职责,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创新监管机制,推动建立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

1.7“三医联动”改革加速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大力推进DRGs和DIP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基金监管长效机制,不断织密扎牢医保基金监管制度笼子。制度化常态化实施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深化医药服务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引导医疗机构合理诊疗,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1.8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广大公立医院在管理组织架构、应急响应能力、院感防控、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将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融入到医院日常工作中,做好重点岗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筛查防控与救治工作,避免院内出现交叉感染。

2当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卫生健康领域,则突出地表现为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和目前医疗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公立医院作为卫生健康服务的中坚力量,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运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学科发展滞后、医疗服务仍需进一步改善等。

2.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政府财政对于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2016年,公共财政对于平均每所三级、二级医院的投入分别为5463.7万元、1475.6万元,仅占总收入的7.1%、12.8%。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仍需进一步理顺,在财政投入不到位的背景下,仅靠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不足以抵消实施药品、耗材零加成、降低部分大型检查费用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医院运行压力增大。

2.2后零差率时代公立医院收入增幅趋缓

受到药品、耗材零差率等因素影响,公立医院收入增长幅度逐渐降低,而人员薪酬、日常运行、公益性事业支出有增无减,对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加[3]。部分公立医院仍以粗放式经验管理为主,管理偏向“人治”,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大数据支持管理决策以及管理工具运用能力薄弱,内部管理效能有待提升。

2.3人才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地市级公立医院作为地市范围内的医教研中心,是我国公立三级医院的主体,承担着区域内的危急重症治疗的重任[4]。但是随着分级诊疗的快速推进,地市级公立医院人才学科建设“夹心层”问题凸显,一方面人才学科、技术水平弱于省部级医院,政策支持力度弱于县市级医院;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日益便捷,患者向省会城市转诊更加便捷。地市级公立医院受到省部级医院与区县级医院的双重竞争,人才学科建设压力凸显。

2.4医院运营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国家卫健委关于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数据显示:39.04%的三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在化解公立医院符合规定的长期债务的同时,完善落实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调整收支结构、加强运营管理的任务仍然艰巨。全国设立了总会计师的三级公立医院数量不足二分之一,部分医院尚未完全落实总会计师职责、权限,未能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事项分析决策中的专业优势。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部分医院效率效益指标自动化抓取整合、分析功能尚未实现。

2.5医患关系依然紧张

近两年,公开报道的伤医事件达60起,70%发生在二级医院,53.3%集中在急诊科、妇产科与儿科。暴力伤医等一系列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严重过损害了医患关系,破坏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侵害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5],也为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

2.6外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

一方面,社会资本办医准入放开,2013年-2016年,民营医院数量增幅高达46.02%,而公立医院数量则减少了3.4%。民营医院凭借优质的服务、充裕的资金迅速发展,对公立医院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医生集团、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推动了医生自由执业,激活了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以“鲶鱼效应”倒逼公立医院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策略

随着深化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影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必须聚焦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3.1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制定医院发展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医院实际,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制定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医院发展驱动力。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工作方法,推进技术开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医院发展整体性。重视科室内部协调发展,推动医、教、研协调发展,实现专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医患关系和谐。(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医院发展可持续性。强化经济运营与成本管控,规范医疗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4)坚持开放理念,增强医院发展联动性。要做好院内开放,重视社会开放,推进对外交流合作。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医院发展可及性。全院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医院优质资源。

3.2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制定医院章程。章程内容要明确公立医院自主运营管理权限、权利义务、医院内部管理的组织结构、医院自主管理的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严格规范医院章程产生程序。(2)进一步健全医院内部管理体系。聚焦人力资源、质量安全、医疗服务、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全面修订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与流程,健全医院运行决策机制。(3)健全医院外部监管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组织到医院开展评价,严格执行党务、院务公开,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媒体对医院进行监督。(4)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抓好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党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医院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活力与创新力。

3.3加强医院运营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运行效率

效益

面对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收入增幅趋缓等问题,加强运营精细化管理迫在眉睫。(1)完善经济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和成本控制网络,确定医院成本管理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确医院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2)全力做好供应链成本管控,如药品耗材、人员经费、设备采购等,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运行成本。(3)建立多维度考核架构。围绕管理处室负责人、管理处室工作人员、科主任、护士长、临床医护人员、医技人员等各个群体的工作特点,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考核体系。

3.4提升医院发展内涵质量,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

式改革

(1)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强化源头病案首页质量管控,提升书写质量。(2)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推进医院挂号、检查、住院等全预约服务,实现床位统一管理,引导肿瘤患者在日间病房开展化疗,大力推广白内障、乳腺疾病等适宜病种的日间手术,开展ERAS术后快速康复技术。(3)优化调整病种收治结构。按照ICD10编码亚目,明确鼓励科室收治的病种,提升三四级手术率,绩效分配体现优化病种结构导向。(4)强化医保考核力度。科学测算合理使用医保资金,对医保患者住院管理、药品管理、诊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规范审查,确保医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6]。

3.5全力推进人才学科建设,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1)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要出台各类文件全方位支持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全面考核“四步曲”,提升医院人才团队整体质量,打造结构优良的人才梯队[7]。(2)强力推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内驱动,要根据当地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科发展前沿导向制定医院学科发展规划;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学科,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倾斜、设备耗材购置等方面支持发展,推动做大做强;补齐医院学科发展短板,避免发生“木桶效应”。(3)高度重视技术项目开展。要围绕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重点项目、重点专科目录中必备项目、临床工作中前沿项目、专科发展中特色项目,大力推进新技术、新项目发展,锻造医院发展比较优势,提升医院人才学科核心竞争力。

3.6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积极应对分级诊疗

(1)公立医院特别是牵头三级医院,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协作等,形成错位发展模式。(2)发挥技术辐射作用,帮助医联体内其他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等重大疾病以及儿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专科联盟建设。(3)加快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完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3.7重视提升沟通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面对新时代深化医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提升沟通品质,以此夯实质量安全基础,构建和谐医院关系,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1)全员全程提升沟通能力。沟通涉及到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后勤物业外包服务人员、四生(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等,要将优质沟通拓展到院前指导、院中诊疗、院后康复。(2)重视患者沟通,提升医疗质量。优化医院人力资源调度,保障医患有效沟通时间,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注重患者人文关怀。大力提升医患沟通技巧,鼓励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3)强化内部沟通,防范医疗风险。针对医嘱执行、床位安排等医护沟通要点,强化沟通交流;严格会诊要求,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化医生与医生之间沟通。进一步加强管理处室与临床一线、窗口部门沟通,倾听诉求,排查质量安全隐患,协助解决问题。针对患者陪检陪送、生活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护工等服务外包人员的沟通培训,防范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3.8构建和谐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调动全员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全力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外语能力,重视廉洁文化建设。(2)增强全员责任心与荣誉感。凝炼医院核心价值观,增强全员凝聚力;加强对医院先进人员、科室的宣传表彰,提升全员自豪感。再次,培育争先创优文化。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营造争先创优氛围,鼓励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提升学历。(3)关怀职工提升凝聚力。多措并举关怀一线员工,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缓解职工压力。(4)推进服务患者文化建设。加强患者安全意识培养,狠抓患者安全十大举措,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患者各项措施的落实。(下转第1008页)

[参考文献]

[1]翟晓辉,刘俊峰,褚湜婧,等.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攻坚期的问题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7,36(6):53-54.

[2]张嘉佳,张伟.影响医院分级诊疗进程的医改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7):890-893.

[3]戴文娟,周新燕.两轮医改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8,41(1):13-15.

[4]王悠.医改背景下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0):95-96.

[5]景庆虹,李茜诺.医患关系危机公关刍议[J].医学与哲学(A),2018,39(7):64-67.

[6]周景青,王滨元.医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41(10):70-71.

[7]王博.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8,34(4):249.

作者:蔡滨1,周罗晶1,王静成2,毛向阳2,徐捷3 单位:1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2 院部;3 院办公室

第4篇:新医改以来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发展现状及成效

建立合理的分级医疗体系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其目标在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一个具备连续性及协同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保障机制的分级引导下,通过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等制度,做到合理分流患者[1]。新医改10年来,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分级医疗在卫生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先后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总结并推广分级医疗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方向,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从宏观层面分析新医改以来我国分级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并运用定量的数据资料(资料来源于2011-201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从卫生费用、资源配置、疾病负担、诊疗服务等方面揭示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我国分级医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分级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被民众广泛接受。与之相比,虽然我国分级医疗理念在医疗卫生实践中早已有涉及,但发展历程曲折,共经历了分级医疗雏形的形成阶段(1949-1979年:定点医院,逐级转诊)、分级医疗格局的瓦解阶段(1979-1997年:越级诊疗,“倒三角”形成)、分级诊疗思路的重构阶段(1998-2008:问题倒逼,改革启动)、分级诊疗模式的推广阶段(2009至今:政策与实践并进)共4个阶段。新医改10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指导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分级医疗实践模式。在推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联体、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及医生多点执业等工作中,形成了上海的“1+1+1”家庭医生签约、厦门的“三师共管”、三明的“三医联动”、深圳罗湖的“三个共同体”及“山西县域医联体”等多个典型模式,为推进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新医改以来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效果评价

新医改以来我国对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高、相关研究多、改革探索广、推进力度大。尽管已初步具备了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1“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普遍存在

构建分级医疗体系旨在理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引导居民合理就医。然而,新医改10年来,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2010-2018年,我国医院就诊人次数和住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7.31%和9.80%,而基层医疗机构仅为2.57%和1.44%,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和入院人次数分别在总的就诊和总的入院人次数中占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平均每年以大于1%的速度下降,见表1。

2.2“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新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模式尚未改变。数据显示,在卫生事业费用拨款中,我国城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拨款比例相差甚远[2]。另外,不仅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间同样也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其比例高达8∶2。大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费用、医务人员、诊疗设备和患者等资源的“虹吸效应”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卫生资源在配置结构上的不合理。尽管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总资产、万元以上设备、执业医生、注册护士、床位等数量均呈增长趋势(表2),但基层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疗资源总数远少于医院,其增长速度亦显著慢于医院。

2.3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上转容易、下转难”的格局尚未改变

双向转诊是分级医疗体系的重要配套措施,对于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至关重要。尽管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制度发展势头良好,上转和下转人数均不断增加,但我国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而是呈“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单向转诊态势。下转人次数与上转人次数无论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增长率上均存在较大差距[3]。张明妍等[4]对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双向转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4年我国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转诊为255.0人次,而接受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患者仅为49.3人次,比例约为5∶1。在分级医疗实践模式成效较好的浙江省,2012-2018年医疗机构上转人次数由12.67万人次增至80.73万人次,下转人次数由3.27万人次增至15.42万人次,上转与下转人次数的比例由4∶1扩大到6∶1,二者之间的绝对人次数差值由9.4万增加到71.88万(图1)[5]。甚至在全国其他部分地区,例如天津市河北区、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湖南省长沙市、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温州市、广西南宁市,其下转率不足3%[4]。

2.4慢性病患者增加,疾病负担过重

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且“拐点”尚未出现,呈现出“患病人数多且呈年轻化、患病时间长、医疗负担重”等特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高达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1.5%[6]。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3.2%,2017年上升到25.2%,患病人数达2.7亿[7]。第9版《全球糖尿病概览》表明,我国20~79岁居民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164亿,居全球第一[8]。《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2.9亿,中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250万余人上升至2016年的近400万人,粗死亡率从220.8/10万人上升到290.8/10万人[9]。慢性病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致死率也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我国用于慢性病防治的费用(绝大部分是治疗费用而不是预防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80%,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的疾病负担[10]。

3小结

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分级诊疗模式相比,我国对分级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机构协作、规范患者就医秩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引导患者基层首诊、促进双向转诊、减轻慢性病患者疾病负担等方面的效果不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分级医疗体系,本研究认为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基层投入力度;建立严格的社区首诊制度,促进分级就医理念的形成;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保障转诊渠道通畅;发挥医保的规制作用,形成规范的就医秩序;强化基层慢性病管理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等政策与建议是提高分级医疗成效的有效路径。

总之,新医改10年来,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分级医疗在卫生领域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先后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总结和推广分级医疗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但在分级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实施效果尚不理想。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分级医疗制度的探索要结合顶层设计,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要求,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祎,白继庚,程景民,等.推进分级诊疗有效落实的策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2016,33(4):305-307.

[2]罗小芳,许盈盈,张少敏.基于省会城市的中国医疗资源递减配置及其制度分析[J].创新,2011,5(2):33-36,49.

[3]申颖,黄为然,纪舒妤,等.1997-2017年我国双向转诊现状和效果及问题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604-3610.

[4]张明妍,丁晓燕,高运生.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9):654-656,681.

[5]周聪.我国分级医疗制度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9.

[6]武留信,朱玲,陈志恒,等.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8]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DiabetesAlas:9thedition2019[EB/OL].[2021-07-27].

[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蓝皮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李培林,魏后凯.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李丽清1,2,王超2,黄肖依3,卢祖洵2 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3.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融资平台公司在市场化转型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云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